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全册学案第14章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全册学案第14章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全册学案第14章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全册学案第14章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

第1节压强

学习目标:

1、学会压强的概念

2、把握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会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4、明白增大和减小压强的要紧方法

学具预备:

一块海绵,一只玻璃杯,两个钩码.

学习过程:

一、自学阅读

1、自学课本P76—P77,“想想议议”和“探究”部分。方法提示:用操纵变量法分析

比较,图14.1—3 甲、乙乙、丙

2、自学检测:通过自学,你认为压力的作用成效跟_____、____因素有关。课本P76-77

甲、乙对比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 )越大压力作用成效越明显;乙、丙对比说明压力相同时、( )越小压力作用成效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成效与( )和( )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纳了和____的方法。

二、合作探究

利用周围的海绵,玻璃杯,钩码探究压力的作用成效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组讨论:如何改变压力大小,如何改变受力面积,

小组实验:以小组完成实验(选一小组上台展现实验过程,并引导得出结论:

三、压强

1、自学课本P77压强部分,要求:明白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分析例题。

2、自学检测

(1)物理学中把______叫做压强,它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2)压强的运算公式是___________。变形后F=______,S=______。

(3)压力并不差不多上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假如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 = 物体的重力G (自然平放).

(4)使用该公式运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自然平放时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不是物体的底面积)。

(5)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6)练习:一块砖平放在地面上,砖的重量约20N,与地面接触面积为0.03m2,运算砖对地面的压强。

3、以小组分任务展现自学内容

四、如何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1、自学课本P78“如何样减小或增大压强”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依照压强公式P=F/S,要增大压强,能够保持______不变,增大______;保持______不变,减小______;要减小压强,能够保持______不变,增大______;保持______不变,减小______;

2、合作学习

以小组开展增大压强,减小压强举例活动。

3、展现各组列举的事例。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成是:

本节课我还有疑问:

六、达标训练

1.压强是反映___________的物理量。物理学在把_________________定义为压强。压力作用的成效跟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2.一医用注射器活塞面积是3cm2,假如加在活塞上的推力为1.5N,则针头所注射的液体的压强是_________帕。

3.如图所示:将小凳按两种方式先后放在海绵上,作用成效如图,

此实验说明:当_______相等时,若_______减小,则_______

增大。

4.甲、乙两物体,质量之比为3:5,放在水平桌面上,与桌面的

接触面积之比为1:2, 则甲、乙两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之比为______,压强之比为_______。

5.一块砖平放和竖放在水平地面上时, 其受力面积之比为4:1, 则平放和竖放时, 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__________, 压力之比为______________。

6.一块砖分别平放、侧放、竖放在地面上,对地面压强最小的放置方法是( ) A.平放 B.侧放 C.竖放 D.无法判定

7.关于压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压力确实是重力

B .压力的大小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C .压力的方向一定垂直于物体间接触表面

D .压力的方向有时垂直于物体间接触表面,有时不垂直于物体间接触表面 8.关于压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压力差不多上由于重力产生的, 压力的大小一定等于重力;

B 、压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C 、压力作用的成效只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D 、压力的大小有时与重力有关,有时与重力无关

9.“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差不多原理”如图所示的四种动物器官中,具有增大压

强功能的是( )

10.小明在地面上站立与行走时,比较他对地面的压力和压强 ( )

A .小明行走时单脚着地,他对地面的压力较大、压强较小

B .小明站立时双脚着地,他对地面的压力较大、压强也较大

C .与行走时比较,小明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力不变、压强较小

D .不论小明站立依旧行走,他对地面的压力不变、压强也不变 七、拓展提高

1. 如图所示,A 为边长0.1m 的正方体,重5N ,B 为粗糙水平面,F 为竖直作用在A 上的力,大小为6N ,则图甲中B 所受压力为_______牛,受到的压强是_________Pa ,图乙中B 所受压力为_______牛,受到的压强为_________Pa 。

2.质量为76Kg 的滑雪运动员,其脚下每块滑雪板的长度为2m ,宽度为0.1m ,重为12N ,求运动员站立时,水平雪面上受到的压强。

A

B

C

D

牛蹄

鸭足 啄木鸟嘴

狗头

第2节液体的压强

编写教师:赵新宫里中学

学习目标: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3、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行行色色的连通器。

学习重点: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学习难点: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及其应用

学习过程:

一、自学、合作探究

(一) 实验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实验并摸索:

1、把橡皮膜朝向不同的方向,U形管两液面有高度差,说明了什么问题?

2、橡皮膜在不同深度时,U形管两液面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3、将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着不同的方向,那个高度差是否相等?说明了什么问题?

结论: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压强 ; 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

(二)实验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有多大,观看老师演示实验并摸索:

1、教师先将一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放入水中,橡皮膜什么缘故会凹进玻璃管?凹进的程度说明了什么?

2、加水使橡皮膜平稳后,管内外的水面有什么关系?

3、能否从受力平稳入手来测量液体给橡皮膜的压力?

4、液体压强的公式如何得出呢?

注意:式中各量,ρ为,单位是,g为常数,h为,单位,即研究的某点到自由液面的垂直距离。

二、液体压强的公式学会了吗?练一练吧!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于今年6月1日下闸蓄水,10天内水位上升到135m,一块上表面面积为2m2的水平石块被埋住在水面下50m处,则石块的上表面所受到水的压强为多大?

三、阅读课本P83页回答下列问题:

1、叫连通器。

2、连通器的原理是

3、应用举例: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成是:

本节课我还有疑问:

五、达标检测: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液

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不同的液体,在同一深度产生的压强大小与液体的有关,越大,液体的压强越。

2、拦河大坝总是修成上窄下宽,这是为了()

A、美观

B、施工的方便

C、为了能够承担水深处的较大的压强

D、以上都不对

3、在烧杯内装有适量的水,把一木块慢慢放入水中,水未溢出。当木块静止时,水对烧杯

底的压强变化情形是()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判定

4、潜水员潜到三峡库区20米深处,受到水的压强是多少Pa?(g=10N/kg)

5、如图是A端开口B端封闭的L形容器,内盛有水,已知B端顶面离容器底6cm,A端内

液面离容器底26cm。求:(g=10N/Kg)

(l) B端顶面受到水的压强.

(2) 假如B端顶面的面积为2×10-3m2,那么,顶面受到水的压力是多大?

第3节大气压强

编写教师:赵新宫里中学

一、学习目标

1、明白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缘故;

2、明白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3、进行实验探究,估测大气压的大小,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4、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明白得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法;

5、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说明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培养我们将物理知识用于说明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二、课前预习

1、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叫做,简称;

2、闻名的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实验测出了

大气压强的值,该实验中管内水银柱上方为。

3、物理学把 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叫做1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

Pa。

4、是测量大气压的仪器,离地面越高的地点,大气压越。

三、新课讲授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大气压强是由于产生的。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了大气压强的

存在?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请自己动手做课本86页观看: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几个小实验。

举例:

请举出我们生活中利用大气压来工作的事例:

2、马德堡半球实验是如何做的?你能否仿照那个实验?用生活中的皮碗试试看。

(二)大气压强有多大

1、你能估测大气压的值吗?请说说你的方法并和大伙儿一起分享。

2、请说说托里拆利实验的做法(课本图14.3-3)

3、依照液体内部压强公式,请运算出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如此大小的大气压规定为。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成是:

本节课我的困惑是:

五、达标检测:

1、1标准大气压的值是: Pa,相当于 mm水银柱产生的压

强。

2、有甲、乙、丙三个同学在同一房间用托里拆利的方法测量大气压,实验启发结果依次

是75.2cm、75.6cm、76.0cm。已知一个同学做实验时,管内混入了空气,另一个同学则没有将管子竖直放置,假如只有一个数据正确,它是()

A、甲

B、乙

C、丙

D、无法确定

3、把装满水的杯子浸入水中,口朝下。如图1所示那样那样抓住

杯底向上提,在杯口离开水面前,杯子露出水面的部分()

A、充满水

B、有水,但不满,水面上方是真空

C、没有水

D、有水,但不满,水面上方是空气

4、下列现象不是利用大气压的是( )

A、用吸管吸饮料

B、大夫用注射器给病人注射药液网

C、吸盘贴在光滑的墙面上

D、墨水被吸进钢笔

5、如图2所示的托里拆利实验装置中,下列哪种情形能使玻璃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

生生变化()

A、将管倾斜

B、将玻璃管变粗

C、向水银槽中加入少量水银

D、外界大气压发生变化

6、水银曲管气压计的构造如图所示,被封闭的一端是真空

的,开口的一端与大气相通。依照图中所示的数据,

这时大气压强为()

A、90厘米水银柱高

B、75厘米水银柱高

C、85厘米水银柱高

D、难以读出,因无刻度

7、房顶面积是45m2,大气作用在房顶上的压力有多大?

这么大的压力什么缘故没在把房顶压塌?

8、1标准大气压相当于多高的水柱产生的压强?

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编写教师:赵新宫里中学

学习目标:

1、了解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如何样产生的。

3、了解生活中跟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

学习重点:初步了解流体流淌时压强的特点。

学习难点:能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简单说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学习过程:

猜想:

一种是流体在流速大的地点压强大,在流速小的地点压强小;另一种是流体在流速大的地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点压强大。怎么说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下面我们将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

探究一:

按照P91页图14、4-1完成口吹硬币跳栏杆的实验。

探究二:

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拖住乒乓球,然后移开手指,观看现象;再用手指拖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指移开,观看现象。

分析总结上述两个实验,液体和气体,它们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都具有流淌性,统称为流体。两个实验的共同之处是,流体在流淌时才导致现象的产生。且我们已推测流体流速可能与流体的压强存在有某种关系。那么,这可能是什么关系呢?想一想。

结论:

探究飞机的升力:

当飞机高速行使时,机翼与周围的空气发生相对运动。迎面而来的气流被机翼分成上下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时刻里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曲线路程较长,机翼下方气流通过的直线路程较短,这就造成机翼上部气流的速度比机翼下部气流的速度大,由于流速高的地点压强小,流速低的地点压强大,因此,机翼上部的压强要小于机翼下部的压强,庞大的机翼确实是靠上下气流的压强差产生了向上的升力来负担机身的重力升空翱翔的。

拓展应用:

1、什么缘故火车站或地铁站的站台上,离站台边缘1m 左右的地点都标有一条安全线,火车

或地铁行驶时严禁人们进入安全线以内的区域。

2、请列举生活中有关流体在流淌时流速大的地点压强小的实例。

提示:在江中游泳时不要靠近行使的船;大风能把房盖掀起;两艘急速行使的船不要靠的太近等。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成是: 本节课我的困惑是: 达标检测:

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______,流速越小的地点压强与越 ______。

2.图1是机翼的模型,当飞机飞行时,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两部分,在相同时刻 内,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_____,因而速度_____,它对机 翼的压强_____;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_____,因而速度_____, 它对机翼的压强_____。

3.在火车站和地铁站台上,都画有一条安全线,当火车快速开过时,

人越过这条线就会有危险。这是因为,火车开动时,靠近火车的地点气体_____,压强_____,离站台远的地点气体_____,压强 _____,强大的气流会_____。 4.如图2所示,向两张纸的中间吹气,发生的现象是( ) A.纸向两边分开 B.纸向中间靠拢 C.保持原先位置不动 D.都有可能

5.在靠近桌面边沿的地点放一枚硬币,在硬币前架一个约2 cm 高的栏 杆,在硬币上方沿着与桌面平行的方向用力吹一口气,硬币就能跳 过栏杆,这是因为( ) A.硬币下方的压强比上方的压强大 B.硬币后面的压强比前面的压强大 C.硬币后面的压力比前面的压力大 D.硬币下方的空气密度比上方的大

6.乒乓球前进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旋转方向会沿不同的 径迹运动.运动员用三种不同的击球方法把乒乓球 击出,请判定,图3中1、2、3三条径迹哪一种是

上旋球(图中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下旋球(图中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不旋 球的。说明你什么缘故认为上旋球应该沿着你所选的径迹运动。

图1

图2

图3

第5节浮力

编写教师:赵新宫里中学

学习目标:

1.学习浮力是如何样产生的。

2.、把握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学会用浮力解决生活中问题。

课前预备

1.托在手中物书可不能掉下来,是因为书受到一个什么力?浮在水中的皮球可不能下沉,是因为它受到一个什么力的作用.

2.当你把吊桶从水中提出水面时有什么感受,这种感受说明了什么?

3.你看过《死海不死》这篇文章吗?你看过这篇文章之后最大的疑问是什么?

探究一:什么是浮力?

将木块放入盛水的大烧杯中,你看到什么现象?木块受到重力

的作用,什么缘故不沉入水中呢?

(1)浮力:液体(或者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的托力。

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浮力的方向是。

(2)处于漂浮状态的物体:F浮 =

探究二: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悬挂一个铝块块,记下铝块的重力G物;在把金属块

浸没入水中,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比较前后两次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这说明什么问题?

(1)浸没在水中的物体:F浮 = (测量浮力的方法)

(2)浮力产生的本质缘故:F浮 =

探究三: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等于什么?

将可乐罐慢慢按入盛满水的烧杯中,你的手有什么感受?

这说明了什么?同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猜想可乐罐受到的浮力可能等于。

探究四: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1)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线、铝块、溢水杯、小桶、水

(2)步骤: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铝块的重力G物;

②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空小桶的重力G桶;

③将铝块浸没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

④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盛水小桶的总重力G桶+水;

⑤运算出铝块受到的浮力F浮和排出水的重力G排。

(3)记录实验数据:

铝块重

G物/N

浸没入水中后弹簧

测力计的示数F拉

/N

浮力

F浮/N

小桶重

G桶/N

小桶和水的重

G桶+水/N

排出水的重

G排/N

(4)归纳总结结论:

语言表达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其大小等于它

所受的重力;公式表达为:

(5)①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和有关。

②当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时:V排 V物;当物体浸没在水中时:V排 V物巩固提高

例1.有一个合金块质量10kg,全部浸没在水中时,需用80N的力才能拉住它,求:现在合金块受到的浮力多大?

例2.完全浸没在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从运动到静止的过程中,其浮力大小变化情形 ( )

A.浮力不断变大B.浮力不变

C.浮力先不变,后变小D.浮力先变大,后不变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成是:

本节课我的困惑是:

达标检测

1、一个木块的重力是5N,放入水中,漂浮在水面上,则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 N。

2、一个石块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得读数为10N,然后把它浸没到水中,弹簧测力计

的读数为7N,则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 N。

3、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压力它受到的向下的压力,(填“大于”、“等

于”、或“小于”),假如物体上表面受到的压力为8N,下表面受到的压力是12N,那么那个物体所受的浮力是。

4、如图所示:A为木块,B为铝片,C为铁球,而且V A=V B=V C,把

它们都浸没在水中,则它们受到的浮力F A、F B、F C之间的关系是:

F A F B F C (填“<”、“>”或“=”)

5、用弹簧测力计拉着一个石块,把石块慢慢浸没入水中,在那个过程

中拉力F与石块浸没的深度h的关系图像是()

第6节浮力的应用

编写教师:赵新宫里中学

学习目标:

1.明白物体的浮沉条件

2.进一步学习浮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活动一:复习旧知

1. 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 阿基米德原理(用公式表示)

活动二:讨论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1.潜在水下的潜水艇受_____力和______力作用。

2.画出潜水艇上浮、下沉、悬浮、漂浮的受力示意图。

上浮下沉悬浮漂浮

(在水面下的某一地点静止不动) (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F浮______G物 F浮______G物 F浮______G物 F浮______G物

3.潜在水面下的潜水艇在上浮和下沉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是否变化?(写出判定依据)

4.潜水艇原理:潜水艇是靠改变________________实现上浮和下沉的。(先看书自学,之后小组讨论,要求每一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说明白)

活动三: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

1.物体的浮沉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

当F浮______G物,物体上浮,ρ物_______ρ液

当F浮______G物,物体下沉,ρ物_______ρ液

当F浮______G物,物体悬浮,ρ物_______ρ液

上浮的最终结果是________,现在ρ物_______ρ液

活动四:探讨轮船的工作原理

1.如何样能让铝箔漂浮在水面上?想方法解决。

2.铝箔什么缘故能漂浮在水面上?

3.轮船原理:采纳________的方法,增大能够利用的________,使密度大于水的钢铁

能漂浮在水面上。

4.同一艘轮船从河流驶入海里的过程中,轮船的重力、轮船受到的浮力、轮船的排水

量、轮船排开液体的体积、轮船的吃水线这几个量中哪些没有变化?哪些有变化?

如何样变化?(小组讨论)

5.同一艘轮船从河流驶入海里是浮起一些依旧沉下一些?(请以问答题的模式解答)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成是:

本节课我的困惑是:

达标检测:

1. 潜水艇是靠改变________________实现上浮和下沉的;轮船是采纳________的方法,

增大能够利用的________,使密度大于水的钢铁能漂浮在水面上。

2. 一个质量是50g的鸡蛋悬浮在盐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____N。(g=10N/kg)

3. 弹簧秤下挂一物体,在空气中称时弹簧秤的示数是784牛,浸

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是735牛,则物体受到的浮力是

______,物体的体积是______,物体的密度是______.

4. 如图所示,a、b、c为三个体积差不多上50厘米3的木块,b

有一半

露出水面,这三个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分别为Fa=______牛、

Fb=______牛、Fc=______牛.

5.甲、乙两个等质量的物体,甲的密度是乙的两倍,若把它们浸

没在同种液体中,则甲、乙两物体受到的浮力之比是______.

6. 把一金属块浸没于盛满酒精的容器中,溢出酒精的质量为8g,若将此金属块浸没于盛满

水的容器中,排开水的质量为_________g.

7. 某课外活动小组在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将重为100g的物体放入盛满水的盆中,

有90g水溢出,则()

A.物块会浮在水面上

B.物块会悬浮在水中

C.物块会沉入盆底

D.不能据此判定出物块的沉浮

8. 将质量相同的木块和铝块、铜块放入水中,木块漂浮,铝块、铜块下沉,则它们受到的

浮力()

A. 铝块最大

B. 木块最大

C. 铜块最大

D. 一样大

课后作业:

气球里充的是密度______空气密度的气体。

气球什么缘故能升上高空?升上高空的气球又是如何降回地面的?(通过课外查资料,小组交流讨论等方式明白其中的道理,并形成文字报告,下节物理课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成果)

第十四章浮力复习

课题

《物态变化》单元复习课型复习课

学习目标1.明白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会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2.明白物体的浮沉条件,会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构建知识体系;灵活运用相关浮力知识解答生活中相关问题。难点求浮力问题时阿基米德原理或浮沉条件的选用

学具

环节复习过程教师

活动

知识梳理、基础巩固

(一)请完成下面的填空

一.阿基米德原理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

(1)决定因素:物体浸在液体中,一样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

下的___,一个是竖直向上的___,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依旧下沉,决定二者之间的大小关系。

(2)关于实心物体,能够通过比较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来判定物体

的浮沉。

(3)具体关系分析如下:

典型示例、抽取规律【例1】一个不规则的实心物体,质量55g,放入装满纯水的烧杯中,沉入底部,排开0.5N的水。然后向烧杯中加盐并搅拌,直到物体悬浮为止(g=10N/kg)。求:

(1)物体在纯水中所受的浮力;

(2)物体的体积;

(3)物体悬浮时盐水的密度。

【提示】(1)依照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2)因物体浸没,因此物体的体积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能够依照阿基米德原理求出;(3)因物体悬浮,因此盐水的密度和物体的密度相同。

【例2】把重5 N、密度为0.9×103kg/m3的实心物体投入水中.当物体静止时,物体处于状态(填“漂浮"、“悬浮”或“沉在水底"),物体所受的浮力是 N,物体排开的水重是 N (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

【提示】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的大小关系,可判定出物体的状态,依照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重力,可求出排开的水重。

【例3】将一块实心物体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物体静止时如图14-1所示。若将该物体分成大小不同的两块,仍旧放在盛水的烧杯中,则()

图14-1

A.大块沉入杯底,小块飘在水面上

B.大块、小块都沉入杯底

C.大块、小块都飘在水面上

D.大块、小块都悬浮在水中

【提示】物体分成两块后密度保持不变,仍与水的密度相等.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的收成有:我还有这些疑问:

达标检测1.把重为5N,体积为600cm3的物体投入水中,若不计水的阻力,当物体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g取10N/kg)()

A物体漂浮F浮=6N B物体悬浮F浮=5N

C物体漂浮F浮=5N D物体沉在水底F浮=5N

2.如图14-2所示,三个完全相同的杯子盛满水,然后将甲、乙两球分别放人两个杯子中,甲球浮在水面,而乙球能够停在水中的任何位置,则三个杯子的总重量哪个大 ( )

图14-2

A.放甲球的杯子最大

B.放乙球的杯子最大

C.没放球的杯子最大

D.三个杯子一样大

3.将同一物体先后放入三个盛有不同液体的容器中,小球静止后如图14

-3所示,现在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是( )

A.甲大

B.乙大

C.丙大

D.一样大

图14-3图14-4

4.将体积相同的三个实心小球,分别放入盛有水的A、B、C三个容器中,静止后的情形如图14-4所示,若三个小球所受的浮力分别用F A、F B、F C表示,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F A<F B<F C

B. F A>F B>F C

C. F A=F B=F C

D. F A=F B>F C

5.一只苹果的质量为140g、体积为1.8×10-4m3,用手将其浸没在水中时,苹果受到的浮力为 N(g取10N/kg),松手后苹果将(选填“上浮”、“下沉”或“悬浮”).

6.把重10N,体积为1.2×103cm3的物体投入水中,当物体静止时,物

体的状态是.(填“漂浮”、“悬浮”、“沉到水底”)7.如图14-5所示,新奇的鸡蛋放在水中会下沉。假如向水中加盐并轻轻

搅拌,鸡蛋会,这一现象说明:。

图14-5图14-6

8.如图14-6所示,将两块相同的橡皮泥做成实心球形和碗形,分别放入

相同的甲、乙两杯水中,静止时的甲杯中橡皮泥所受的浮力______乙杯中所受的浮力,______杯中的水面升高的多。

9.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的猜想:

①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材分析一、教材总体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下编写的一本全新的教材,该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下面是我对本教材的一点总体分析。 1、本册中的物理知识体系: 本册中的物理知识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即第十三章《》,介绍质量和密度等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质的问题。 第二部分:由第十一章《运动和力》组成,介绍了运动与力的关系。 第三部分:即第十二章《力和机械》,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介绍温介绍了力学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第四部分:由第十四章《机械能》,第十五章《热和能》、第十六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介绍能量的相关知识。 二、教材的内在结构 1、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内在结构: 在上述基本内容的外观之下,整个教材内部还始终隐含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内在结构,这种结构几乎体现在每一自然节中,它是本册书的灵魂: ⑴讨论:在想想议议、想想做做栏目及探究的各个环节步骤等内容的操作时,必须需要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才能完成,STS、科

学世界等栏目也为学生的讨论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与场所。因此,学生的相互讨论、合作学习体现在本教材的各个角落。 ⑵探究:所谓探究,简单地说就是将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变成模拟科学家搞科研的过程。探究的实质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因此,探究必须要有一定的思维程序,它同时也就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步骤、教师进行探究教学的程序。 ⑶创造:本册书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特点与功能,。 三、各章节分析 1、多彩的物质世界 本章增加了多彩的物质世界一节,使知识结构更趋合理,教材紧紧围绕着物质这个主线展开,从探索奥妙的宇宙开始,把知识展显在眼前。对无限的宇宙、教材出示二幅图画,增强了学生研究认识微观世界的兴趣。 对照新课程标准和现行大纲的要求,我们可以发现有以下的不同:(1)、增加了宇宙是物质的,物质的微观结构及物质固、液、气状态性质,这样做学生对物质特性的认识更加条理化,形成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化。(2)对知识目标的总体要求有所降低,但能力目标和意识目标要求有较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参入过程和方法及相互协作精神的要求明显提高。 2、第十一章《运动和力》 本章内容共有三大部分:运动、力、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些内容非常切近学生生活,却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矛盾重重,特别是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导学案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热现象。 【学习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学习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 【预习检测】 1. 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⑴分子间有; ⑵分子在不停的做。 2. 扩散现象既可以在发生,还可以在中发生,也能够在中发生。 3. 为什么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街上烤臭豆腐的小摊,人们远远就能闻到臭豆腐的味道,这属于现象,臭豆腐经烧烤后,温度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说明分子的热运动跟有关。 5. .建筑、装饰、装修等材料会散发甲醒、苯等有害气体而导致室内空气污染.成为头号“健康杀手”。此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 . 6. 固体、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虽然分子间有间隙,但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 7. 铁棍很难被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_。(均选填“引力”、“斥力”) 8. “破镜难圆”说明:当相邻分子间相距很远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将变_____________ 。 【共同探究】 ★学生活动一:演示气体扩散(课本图16.1—2)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2、为什么让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放在密度较小的空气下面,倒过来行吗? 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二:演示液体扩散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2、为什么让密度大的硫酸铜溶液放在密度较小的清水下面,倒过来行吗? 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三:演示固体扩散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紧压在一起的铅片和金片在放置了5年后会互相渗入约1mm 深。 2、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结: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九年级物理第17章学案

17.1能源家族 考点一知道什么叫能源,能区分各种能源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能量就是能源; (2)电能是一种二次能源; (3)石油是一种常规能源. 考点二能区分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2.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石油B.水能C.天然气D.煤 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低碳生活”(low-carbon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1.每天的淘米水可以用来洗手、擦家具、浇花等。干净卫生,自然滋润; 2.将废旧报纸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不仅可以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 3.用过的面膜纸也不要扔掉,用它来擦首饰、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带,不仅擦得亮还能留下面膜纸的香气; 4.喝过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又能帮助改善睡眠; 5.出门购物,尽量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 6.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 7.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 8.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避免浪费用电; 9.尽量不使用冰箱、空调、电风扇,热时可用蒲扇或其他材质的扇子。 经过手工DIY的再创造,你会发现原来废物也是宝,这样的家居环境健康且充满了创意的小欢乐。“低碳一族”正以自己生活细节的改变证明:气候变化已经不再只是环保主义者、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在提倡健康生活已成潮流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 1.①煤、②石油、③天燃气、④水能、⑤风能、⑥太阳能、⑦潮汐能、⑧生物质能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余的是____________能源。2.下列几个例子中不属于能源的是() A.汽油B.柴油机C.流动的水D.干木柴 3.下列能源中,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A.煤B.汽油C.太阳能D.石油 4.在下列能源中,属于化石能源的是() A.核能、生物质能、水能B.电能、汽油、柴油 C.太阳能、地热能、风能D.煤、石油、天然气 5.下列关于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煤、石油是当今人类利用的主要能源,它们是可再生能源 B.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的能源,人类可以无尽地开发利用 C.如果大量利用太阳能,可能使太阳能在短期内消耗殆尽 D.水能和风能可以从自然界里得到,是可再生能源 8.小明调查了自己家庭目前的能源使用状况和能源使用的变迁情况.请你帮他完成下表: 表一上月能源使用状况 表二五年前某月能源使用状况

九年级物理课本答案

九年级物理课本答案 篇一:九年级物理课本中的想想议议参考答案 九年级物理课本中的想想议议参考答案(全册) 1、装着开水的暖水瓶有时会把瓶盖弹起来,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 P7) 解答:暖水瓶中水面上方热空气的内能转化为瓶盖的机械能。 2、我国北方楼房中都装有“暖气”,用水做介质,把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带到房屋中取暖。用水做输运能量的介质有什么好处?生活中、各种产业中,还有没有用水加热或散热的情况?( P13) 解答:一定质量的水升高(或降低)一定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较多,有利于用水作冷却剂或取暖,比如北方楼房取暖用的“暖气”,就是让流动的热水慢慢经过散热器时放出热量;工厂中的一些机器利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 3、已知铝的比热容是0.88×103 J/(kg·℃),这表示质量是1kg的铝块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是0.88×103 J。计算:把质量为2kg、温度为30℃的铝块加热到100℃,铝块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如果以Q代表物体吸收的热量,c代表物质的比热容,m代表物体的质量,t0和t分别是加热前后的温度;通过上面的计算,可以总结出一个由比热容计算热量的公式: 如果要计算物体降温时放出的热量,公式会有什么不同?( P14) 解答:(1)Q吸=cm(t-t0) (2)Q放=cm(t0-t) 4、(1)在四个冲程中,哪些冲程发生了能量的转化? (2)哪个冲程使汽车获得动力?

(3)哪个冲程排出了汽车的尾气?( P19)解答:(1)压缩冲程:活塞的机械能转化为燃料混合物的内能;做功冲程:燃料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做功,内能在转化为机械能。 (2)做功冲程使汽车获得动力。(3)排气冲程排出汽车的尾气。 5、燃料的种类很多,固体燃料有木炭、煤等,液体燃料有汽油、柴油等,气体燃料有煤气、天然气等。根据你的经验,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是不是相同?要找出事实来支持你的论点,并进行分析。(P22)解答: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不相同,例如:燃烧1kg的干木柴、1kg的烟煤和1kg的煤气,干木柴释放的热量较少,烟煤释放的热量较多,煤气释放的热量最多。 6、在内燃机中燃料是否能够完全燃烧?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都到哪里去了?(P24) 解答:内燃机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走向:转化为有用机械能;废气带走了大部分能量;克服机械之间的摩擦消耗的能量. 7、停止用力,秋千越摆越低,掉在地上的弹性小球会跳起,但是越跳越低。讨论秋千和小球在运动中的能量转化。为什么它们的高度会逐渐降低?是否丢失了能量?你认为减少的机械能到哪里去了?( P28) 解答:高度逐渐降低,说明机械能减少了,但能量并没有丢失,实际上是通过摩擦或 碰撞把机械能转化成了内能。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册11.1杠杆学案新版苏科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册11.1杠杆学案新版苏科版 【学习目标】 (1)从生活实践中体验什么是杠杆。 (2)知道一些杠杆的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学习重点、难点】 (1)知道杠杆的五要素,会画杠杆示意图和力臂, (2)力臂的概念和作图。 【学习器材】 羊角锤、钳子、螺丝刀、木板、图钉、开瓶的扳手、夹子 等 【学习内容】 一、杠杆 问题一、什么是杠杆 (学生自学) 〖探究〗观察开瓶扳手、衣服夹子使用时的共同特点。 (展示演练) 〖活动〗拔图钉: 〖讨论〗用不同方法拔图钉时,有哪些共同之处?哪一种方法更方便? (教师精讲): 杠杆是一根在力的作用下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这个硬棒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曲的。分析

生活中的杠杆模型: 问题二、什么是杠杆的五要素 (学生自学) 学生用螺丝刀撬图钉,体会活动中的物体是怎么运动的和各种力以及力的作用效果分别是什么。 (展示演练) 〖活动〗认识与杠杆有关的名词

〖提示〗(1)支点、动力作用点、阻力作用点一定在杠杆上。 (2)力的作用线: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的直线 (教师精讲): 指导:数学中的点到直线的距离做法,注意三角板的放置方法。 .\ 1.力臂的概念。力臂是本节的难点。对力臂的理解,注意以下几点: (1)力臂是指支点到力(动力或阻力)作用线的距离,而不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2)当作用在杠杆上的力的方向改变时,其力臂的大小一般也将发生改变。 (3)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如图所示 (4)若力的作用线过支点,则它的力臂为零。 (5)如何画力臂? 第一步:先找支点O ; 第二步:再画出动力(阻力)作用线; 第三步:作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有时需要将力的作用线进行正向或反向延长)。 (当堂检测): F

九年级下册物理课本答案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物理课本答案人教版 第十三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 把分子看成球体,一个挨着一个紧密平铺成一层(像每个围棋格子中放一个棋子一样),组成一个单层分子的正方形,边长为1 cm。该正方形中约有多少个分子?这些分子数目大约是全球人口数目的 多少倍? 2. 扩散现象跟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有时对人们有用,例如腌制鸭蛋就是通过扩散使盐进入蛋中;它有时又对人们有害,如人造木板粘接剂中的甲醛扩散在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请你分别列举一个扩散现象有用和有害的实例。 3. 两个杯子中分别盛有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向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糖块,经过一段相同的时间(两杯中的糖块都还没有全部溶解),品尝杯中的水,哪一杯更甜?为什么? 4. 把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例如 用吸盘吸住玻璃板或用细线绑住玻璃板),读出测 力计的示数。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

力向上拉玻璃板(图13.1-8)。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有什么变化?解释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 5. 下表归纳了固、液、气三态物质的宏观特性和 微观特性,请完成这个表格。图13.1-8 测力计的 示数有变化吗? 图13.1-8 测力计的示数有变化吗? 第一节课后习题答案 1?10-2m81. 分子的直径大约为10m,该正方形每条边排列的分子数目为n==1010-10m-10 个,故该正方形中约有的分子数为108×108=1016个,全球人口数目约为60亿, 1016

6即6×10,故这些分子的数目大约是全球人口数目的=1.67×10倍。 96?1092. 扩散现象有用的例子:为了预防感冒,在教室里熏醋,不久醋味就扩散到教 室的每个地方。扩散现象有害的例子:一个人吸烟,由于烟的扩散,会让房 间里所有人都被动吸烟。 3. 在热水杯中的水更甜。我们感觉到甜味是由于糖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扩散。由于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故热水杯中的糖分子扩散更快,糖水更甜。 4.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增大。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但这种力只在距离很小时才比较显著。用干净的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就使一些玻璃分子和水分子之间的距离达到很小,产生分子引力,使玻璃和水吸在一起,所以用力向上拉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增大。 5. 很小有一定形状有一定体积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全册学案第13章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全册学案第13章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 第1节弹力弹簧测力计 学习目标: 1.明白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明白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3.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方法 学习重点: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学习难点: 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学习过程: 一、思维启动: 力的作用成效有、。 二、进行新课 (一)看教材图13.1—1所示,并利用手边物品进行试验,体验弹力。完成以下内容: 直尺、橡皮筋、弹簧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有些物体不能复原原状如,物体的这种特性叫。而物体由于弹性形变变化产生的力我们叫做。 针对训练:完成P54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一题。 (二)弹簧测力计:看教材P52-53页,完成以下内容。 1、弹簧测力计原理:。 2、通过用弹簧秤测你头发能承担的拉力等实验合作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总结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针对训练:完成P54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二.四题。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成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四、达标训练 1、用手拉弹簧测力计越来越费劲,是因为()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因为人是受力的物体,因此感到费劲 C.弹簧越来越紧,阻力大,拉起来费 D.弹簧的伸长越长,所需拉力越大 2、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面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 B.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上 C.使用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D.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畴 3、下列关于弹力产生条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B.只要两个物体相互吸引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C.只要物体发生运动就一定受到弹力作用 D.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会产生弹力 4、如图所示的弹簧秤的最小分度是牛顿,它的测量范 畴______牛顿,用那个弹簧秤不能测量重力超过 牛顿的物体,下面挂的重物G是____牛顿. 5、一个水平放置的弹簧,在左右两端各用10N的水平拉力沿弹簧的径向向相反的方向拉弹簧,则这时弹簧受的弹力大小是N,若弹簧被拉长4cm,,若把此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另一端用20N的力拉,弹簧的伸长量为cm。

九年级物理上册3.1电现象学案新版教科版

3.1电现象 一、知识梳理 (一)静电现象 1.摩擦起电:用______的方式使物体带电. 2.带电体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种电荷:(1)正电荷:用______摩擦过的______所带的电荷.(2)负电荷:用______摩擦过的______所带的电荷. 4.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是由______与______组成的,原子核带______电,电子带______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目______,原子呈______性.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同.两种不同物质互相摩擦时,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本领弱的______电子,带______电.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本领强的______电子,带______电. 5.摩擦起电的本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______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荷的______.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验电器:(1)主要结构: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______. (3)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电流 1.电流的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物理学规定,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在金属导体只有负电荷能定向移动,故电流的方向与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______. 3.电池: (1)发明者:______. (2)种类:普通干电池,______,______,______,锂电池,笔记本电脑电池,太阳能电池……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2019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学习过程】 一、了解分子运动论 自然界存在着各种热现象:物体温度的变化,物质状态的变化,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等。这些热现象的解释,都涉及到热现象的本质是什么?这也是人类长期探索的问题,直到17世纪和18世纪期间,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热现象是由物质内部大量微粒的运动引起的,这种认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理论:分子运动论。到19世纪建立了能量的概念,人们又逐渐认识到与热现象相联系的能量——内能,用分子运动论和内能的观点,可以解释很多热现象。 分子运动论主要内容为:1、物质有分子组成;2、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探究学习:扩散现象 猜想:打开香皂盒闻到香味,说明香气的分子发生了。下面我们再来通过讨论实验来体会分子是运动的。 往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入红墨水,过一会儿,观察到现象。 上面的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即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请举出几个例子,看谁观察得细致。 通过所举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扩散能发生在体和体之间、体和体之间。 科学家们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 mm深。这说明扩散也可以在体和体之间发生。 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一滴墨水,比较两杯中墨水的扩散现象有什么不同。 想想议议: 1) 2)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第13章 内能【学案二】17.1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17.1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一、学习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 会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 3. 体会用“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学习用图象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二、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难点:运用图象法分析得出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三、学习过程: (一)引入:实验:各小组同学将电源、开关、定值电阻、电流表连接成串联电路。 思考:怎样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二)科学探究 猜想与假设: 1.既然电压是电流产生的原因,那么可以通过方法来改变导体中的电流。 2.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那么可以通过方法来改变导体中的电流。 设计实验: 设计思路:要测通过电阻的电流和电阻两端的电压,就需要电流表和电压表;要改变通过电阻的电流和电阻两端的电压,可以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来实现,明确了这些,从而得出本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和实验电路图。 实验器材:电池组一个,开关一个,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三个,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各一个,导线若干。 实验电路图: 进行实验: 1.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1)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

(2)检查电路无误后,合上开关,保持R=10Ω不变,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分别读出相应的电流值和电压值,填入表1中。 表1 R=10Ω 2.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分别换用不同阻值(5Ω、10Ω、15Ω)的定值电阻,并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3V)不变,观察并记录每次定值电阻的阻值和电流表的示数,填入表2中。 表2 U=3V 分析与论证: 分析表1实验数据可以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表2实验数据可以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估与交流: (1)比较本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与其他小组的实验结论有什么差别? (2)反思实验结论与开始的假设有何差异? (3)分析产生实验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4)研究改进实验的措施有哪些?

7.1磁现象—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学案

7.1磁现彖 一、知识梳理 (一)认识磁体 1.磁性:物体能够吸引______ 、______ 、_____ 等物质的性质。 2.磁体:具有 _____ 的物体。 3.磁体的磁性并非均匀分布,磁体的_______ 磁性最强,______ 磁性最弱。 4.磁极:磁体上磁性最______ 的部分。任何一个磁体都有______ 个磁极,磁极总是成对出现。把磁体悬挂起来,静止后,一端会指北,叫做________ ,用 ______ 表示:另一端会指南,叫做_______ ,用______ 表示. 7.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爼磁极______________ .异名磁极_____________ 。 (二)磁体周围有什么 1.磁场:磁体周围的一种看不见的_____________ 。 2.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_______ O磁体间力的作用,都是通过 _______ 来实现的。 3.磁场的特点: (1)看不见、摸不着:(2)磁场是__________ 存在的:(3)磁场有方向。物理学中规定:小磁针在磁场中某一点静止时,______ 极的指向即为该点磁场的方向;(4)磁场有强弱。_______ 磁场强,______ 磁场弱。 4.磁感线:(1)物理学中用__________ 描述磁体周用的磁场:为了方便描述磁场,人们在磁体周 围添加了一些带箭头的曲线用来表示磁场的______ 和 _______ ,这些带箭头的曲线叫磁感线。(2)客观上磁体周围_______ 磁感线(填“存在”或“不存在”),但磁场____ 客观真实存在的(填“是”或“不是”)。(3)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称为 _________ 法。如:用带箭头的直线(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 5.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磁感线上,任意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磁场的?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修订版)修订说明(新课程标准)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修订版)修订说明 一、教材修订的背景情况 (一)课标修订,教材相应修订 如,删去“颜料混合”内容,将“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改为“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 增加了几个知识点:“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摩擦起电”“磁场、地磁场” (二)教材使用已十年多,需要进行较大的修改 整体反映教科书整体难度合适,联系生活,活动多、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起到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除正面的意见外,老师们反映较多的问题是 1. 教科书的文字量略少,不利于学生自学 2. 个别探究实验应调整 3. 框架结构最好能调整(部分地区意见) 4. 有些习题不好完成,特别是一些参加社会实践类的任务 二、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符合修订后义课程标准的要求。 2、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体现时代发展新要求、社会新变化和科学技术新进展。 4、内容与结构体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习心理规律,注重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 5、精选教科书内容,对内容过多、要求过高、难度过深的内容进行调整,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6、增加教科书的可读性。注意适当的铺垫,适量的案例分析、说明,使学生好学,便于自学。 三、修订教材的主要变化 修订教材的主要变化,一是内容方面的变化,二是编排方面的变化。 (一)内容方面的变化 1、次序调整 (1)将原8年级的电学内容放到9年级学习。原教材电学在8年级,当时的考虑是新课程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较多,电学活动所用的仪器相对力学所用的仪器要少些,探究活动较易安排,也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几年实验下来,大部分教师也逐渐习惯这种安排。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地区不习惯这样的安排,而且反应比较强烈。如福建省、四川省、陕西省的部分地区的学校。考虑到这些不适应地区的意见,同时我们也征求一些比较认同电学放在8年级学习的教师们的意见,他们认为如果将电学调到9年级学习也能够接受。故此次修订将电学内容调到9年级学习。 (2)将原教科书9年级“机械运动”的内容调整到现在的第一章,先学习“速度”的内容,方便后续“声速”“光速”的学习。另外,有了第一章测量的知识,在学到后面的温度计、天平、弹簧测力计等仪器时,也有了读数的基础。 (3)将“重力”“弹力”的内容提前到“二力平衡”之前,以便学习二力平衡内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后习题含答案

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 §1分子热运动 1、把分子看成球形,紧密平铺组成一个单层分子的正方形,边长Lcm,分子的直径约为d×10-10m,该正方形中约有个分子,每个分子占有的面积是 m2。 2、下列不属于扩散带来的危害的是()。 A.花香四溢 B.腌咸菜 C.加油站的汽油扩散到空气 D.空气清新剂的使用 3.向两杯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中分别放入相同的糖块,过一会,杯中的更甜。说明扩散块慢与有关。 3、把干净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下面,读出测力计示数。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 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示数玻璃板的重力,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4、 §2、内能 1、分析以下过程内能和机械能的变化。 (1)云中形成的冰粒在下落中,温度渐渐升高变成雨滴。内能;机械能。 (2)火箭向上发射过程中,火箭外壳和大气摩擦后温度越来越高。内能;机械能。 (3)子弹击中一块木板,温度升高。内能;机械能。 (1)冰粒的内能增大,机械能减小;(2)火箭的内能增大,机械能增大;(3)子弹的内能减小,机械能减小。 2、用物体内能改变的方式说明“炙手可热”和“钻木取火”的含义。 “炙手可热”是指利用热传递使手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砖木取火”是指克服摩擦力做功即对木头做功,使木头的内能增加。 3、生活中有时通过加强热传递直接利用内能,有时又通过阻碍热传递防止内能转移。请你各举两个实例。冬天利用电热毯在睡觉时取暖及爆炒菜时将火开得很大等都是通过加强热传递直接利用内能;利用暖水壶来装开水及为了防止液化气钢瓶爆炸,不能将其放在烈日下暴晒是通过阻碍热传递防止内能转移。 4、把图钉按在铅笔的一端,手握铅笔使图钉帽在粗糙的硬纸板上来回摩擦,图钉温度有什么变化?解释这种变化。 摩擦后的图钉变热,这是因为通过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成内能,使图钉的温度升高。

九年级物理 第13章《力和机械》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物理《第13章力和机械》课型:训练课 学习目标: 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2、滑动摩擦力大小影响因素; 3、杠杆作图与滑轮计算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考点引入:弹簧测力计原理;滑动摩擦力大小影响因素;杠杆作图与滑轮计算 二、预习检测 1.测力计是测量的工具。它是根据制成的。 2.由于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重力的三要素:(1)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成比,其公式为,g= ;(2)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是的;(3)重力的作用点: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 3.在图13.3-2中,由甲、乙两次实验可知:;由甲、丙两次实验可知:。 因此,摩擦力的大小跟和有关。 4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公式写作:。 6.杠杆的分类:。 7.定滑轮特点是;动滑轮特点是。 8.滑轮组的原理:。 三、交流提升 1、如图所示,小芳在做“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时,操作的错误是.纠正错误后,应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木块作运动.若在木块上再放一个砝码,则木块运动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将(选填 “变大”、“变小”或“不 变”). 2.如图2所示,用滑轮组匀速提升物体A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如果不计滑轮重和摩擦,物体A的重力为 N。 3.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使杠杆两端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静止,这样便于。

(2)如图13所示,杠杆每格长度相同,杠杆的口处已挂着2个0.5N的钩码,要使杠杆平衡,则应在杠杆的处,挂上个0.5N的钩码。 四、当堂训练:本节能力训练 1.图1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2.园艺师傅使用如图3所示的剪刀修剪树枝时,常把树枝尽量往剪刀轴O靠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A.增大阻力臂,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 B.减小动力臂,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 C.增大动力臂,省力 D.减小阻力臂,省力 3.在弹簧测力计的两侧沿水平方向各加4N拉力并使其保持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A.0N B.2N C.4N D.8N 4.用图7所示的方法测量同一只鞋在不同水平路面滑动时的 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柏油路面和冰面上测得的摩擦力都相同 B.在同一路面.无论鞋内是否放上铁块,摩擦力都一样 C.只要鞋被拉动了,测力计读数就等于鞋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D.在同一路面鞋以不同的速度做匀速运动,测力计的示数都相同 5.如图所示,在一辆表面光滑的小车上,放有质量分别为m1、m2的两个小球,随车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当车突然停止运动,则两小球(设车无限长,其他阻力不计)()A.一 定相碰 B.一定不相碰 C.若m1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五章学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1节两种电荷 【学习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5.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学习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学习难点】:两种电荷的推导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自然界只有种电荷。 2.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4.电荷量: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其单位是,简称,符号。 5.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如:、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6.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如:、玻璃、塑料等。 二、课内探究 探究点一电荷 1、阅读课本32页至33页内容,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习惯上我们把带了电的物体叫作。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 用带电体接触不带电的物体,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叫作接触起电。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用带电体靠近不带电的物体,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叫作感应起电。两物体带异种电荷。 2、认真观察15.1-1并阅读33页内容,完成有关问题: ①经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选填“能”或“不能”)吸引轻小物体。 ②自然界只有种电荷: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可用“+”表示。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可用“-”表示。 ③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3、电荷量:叫电荷量,简称电荷,用Q表示。 单位是,简称,符号。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⑴、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即带电物体都有的性质。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⑵、用专门的检验仪器。 5、验电器:观察课本33页图15.1-2,结合课本的有关内容,,让我们一起了解一种新的仪器——验电器。 (1)验电器的原理是;(2)验电器的用途是; (3)验电器的构造有。 探究点二原子及其结构 1、原子的结构元电荷 认真阅读元电荷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完整word)初中物理人教版最新教材目录.pdf

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2节运动的描述第3节运动的快慢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第二章声现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节声音的特性第3节声的利用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第三章物变态化 第1节温度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3节汽化和液化第4节升华和凝华 第四章光现象 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第2节光的反射第3节平面镜成像第4节光的折射第5节光的色散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1节透镜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4节眼睛和眼镜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第1节质量第2节密度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 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力 第1节力第2节弹力第3节重力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2节二力平衡第3节摩擦力 第九章压强 第1节压强第2节液体的压强第3节大气压强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第十章浮力 第1节浮力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1节功第2节功率第3节动能和势能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第1节杠杆第2节滑轮第3节机械效率

物理九年级全册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第2节内能第3节比热容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第1节内能的利用第2节热机第3节热机效率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1节电荷摩擦起电第2节电流和电路第3节串联和并联 第4节电流的强弱第5节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第十六章电压电阻 第1节电压第2节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第3节电阻第4节变阻器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第1节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第2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第3节电阻的测量 第十八章电功率 第1节电能第2节电功率第3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第4节焦耳定律及其应用 第十九章生活用电 第1节家庭电路第2节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第3节安全用电 第二十章电与磁 第1节磁现象磁场第2节电生磁第3节电磁铁电磁继电器 第4节电动机第5节磁生电 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 第1节现代顺风耳──电话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第4节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1节能源家族第2节核能第3节太阳能 第4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第5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相关专题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本练习题答案

第13章 13.1分子热运动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题答案 6.25×1014 8.93×104 解析:一般分子直径约为4×1010m,则一个分子所占的面积为1.6×10- 19m2,边长为1 cm的正方形面积为1 cm2,即10-4m2,则正方形中的分子 个数n=全球人口约为70亿,即7×109人,则分子数是人口数的倍数为: ≈8.93×104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答案 有用的例子:在房间中放上固体清新剂,整个房间中都有香味;有害的例子:大量汽油扩散到空气中易引发爆炸。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题答案 热水杯中的更甜。因为热水温度高,糖分子运动速度快,即扩散得快。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4题答案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这是因为玻璃板与水接触面之间存在分子引力作用,从而使弹簧测力计受到向下的拉力增大。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5题答案 物态微观特性宏观特性

13.2内能 动手动脑学物理答案 (1)冰粒内能增大,机械能减小 (2)火箭内能增大,机械能增大 (3)子弹内能减小,机械能减小 解析:冰粒在下落过程中,克服空气阻力做功,使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冰粒的机械能减小,内能增大;火箭在升空过程中速度、高度均增大,所以它的动能、重力势能均增大,故机械能增大,同时与空气摩擦,克服摩擦做功,温度升高,使内能增大;子弹击中木板后嵌在木板中,静止后动能为零,机械能减小,温度逐渐降低说明内能减小。 13.3比热容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题答案 C 解析: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与物质的形态、质量等无关。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答案

B 解析:由于铝的比热容大于铜的比热容,当相同质量的铜和铝吸收相同热量时,铜上升的温度较高。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题答案 由于沙子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小,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与水同样质量的沙子温度升得更高,所以在烈日当空的海边,沙子烫脚,而海水却是凉凉的。 第14章 14.1热机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题答案 用到热机的还有:拖拉机、坦克、火箭、导弹、轮船等。其中用到内燃机的有:拖拉机、坦克、轮船。 解析:本题在举例时从热机的定义来考虑,只要是利用内能来做功的机器都是热机。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答案 如图14-1-13所示。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内能复习学案(无答案)

复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用该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了解内能,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3、了解热量,了解比热容,并会用热量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重点:了解热量,了解比热容,并会用热量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难点:了解内能,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一、知识梳理: <一 >、分子的热运动 扩散现象: 说明了 分子之间存在 力和 力 <二>、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 能与分子 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的单位是 ,用字母 表示。 3、内能和物体的 、 、 有关。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 。 4、 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机械能与 有关,而内能与 有关,如:物体温度、质量、状态等,与物体微观结构有关。 <三>、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 和 ,且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2.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 热量,温度 ,内能 ;低温物体 热量,温度 ,内能 。温度相同的物体, (会/不会)发生热传递。 3.对物体做功,内能 ,温度 , 能转化为 能;物体对外做功,内能 ,温度 , 能转化为 能。 <四>、物质的比热容 1. 叫该物质的比热容。 物体吸热或放热的计算公式: 。水的比热是 ,它的物理意义是1kg 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 。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 ,与物体的 、 有关 二、基础训练: 1、0℃的冰块有没有内能? 答: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固态的冰块是由分子按一定的稳定结构有规律地排列形成的晶体结构,由 现象可知,一切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着 的运动,运动着的分子具有 ,0℃的冰块也不例外。由于水分子的晶体排列形成稳定结构,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因而水分子之间还具有势能。而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 和势能的 。所以0℃的冰也具有内能。 2、有关内能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0℃的冰全部熔化成0℃的水,内能增大 B. 0℃的冰内能为0 C. ml 20的水的内能比ml 200水的内能小 D. 高温物体一定比低温物体内能大 3、在图中,(a )杯中水量较少、(b )(c )(d )的水量相同.比较各杯中水的内能的大小: ①______________杯中水的内能最大,因为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两杯中水的内能不好比较,因为___________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课后习题答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课 后习题答案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第十三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 把分子看成球体,一个挨着一个紧密平铺成一层(像每个围棋格子中放一个棋子一样),组成一个单层分子的正方形,边长为1 cm 。该正方形中约有多少个分子这些分子数目大约是全球人口数目的多少倍 2. 扩散现象跟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有时对人们有用,例如腌制鸭蛋就是通过扩散使盐进入蛋中;它有时又对人们有害,如人造木板粘接剂中的甲醛扩散在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请你分别列举一个扩散现象有用和有害的实例。 3. 两个杯子中分别盛有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向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糖块,经过一段相同的时间(两杯中的糖块都还没有全部溶解),品尝杯中的水,哪一杯更甜为什么 4. 把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例如 用吸盘吸住玻璃板或用细线绑住玻璃板),读出 测力计的示数。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 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图)。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有什么变化?解释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 5. 下表归纳了固、液、气三态物质的宏观特性和 微观特性,请完成这个表格。图 测力计的示数有 变化吗? 图 测力计的示数有变化吗? 第一节课后习题答案 1. 分子的直径大约为10-10 m,该正方形每条边排列的分子数目为n=m 102-10m 101-?=108个,故该正方形中约有的分子数为108×108=1016个,全球人口数目约为60 亿,即6×109 ,故这些分子的数目大约是全球人口数目的916 10610?=×106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