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人物形象分析
《窦娥冤》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窦娥冤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1. 引言
《窦娥冤》是明代戏曲作品,该剧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明代官员杜
聡窦永年强迫窦娥自杀的故事。
在这个作品中,女性形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和表现。
本文将对《窦娥冤》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详细分析。
2. 窦娥
窦娥是本剧的女主角,她是一个勇敢、坚韧而聪明的女性。
她受到了不公正待
遇和虐待,但从未放弃希望和正义,并最终以自己的死亡来揭露罪行。
窦娥代
表着对权力和压迫的反抗精神,展现了坚定与勇气。
3. 李逵之妻
李逵之妻在剧中起到了辅助登场人物的作用,她是一个忠诚、善良和智慧的女
性形象。
尽管面临丈夫被流放和其他许多风险,她仍然以她自己的方式支持李逵,并成为他的精神支柱和智力助手。
4. 杜聡之妻
与前两个角色不同,杜聡之妻在剧中被描绘成一个极端残忍和无情的女人。
她
支持丈夫虐待窦娥并隐瞒真相,表现出对权力和地位的贪欲。
她代表了一种对
弱势群体缺乏同情心的残酷形象。
5. 窦瑶
窦瑶是窦娥的姐姐,在剧中起到了帮助窦娥和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
她代表了真正关怀家人和追求正义的女性形象。
6. 结论
《窦娥冤》中的女性形象鲜明地展示了各种特点和价值观。
从勇敢和坚定到善良和智慧再到残忍和无情,这些角色凸显了女性在面对压迫、不公平对待以及追求正义时所展现出来的多样化形象。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女性形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表达方式。
注:以上内容为本人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回答,避免从其他来源复制和粘贴。
窦娥冤七个人人物形象

窦娥冤七个人人物形象窦娥冤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名著,描述了唐朝时期一位冤死的女子窦娥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有七个主要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展现了不同的品质和特点。
1. 窦娥:窦娥是本故事的主角,她是一个善良、聪明而又坚强的女子。
她被冤枉入狱,但她从不屈服于命运的压迫,而是坚定地追求正义和自由。
她的形象展示了中国古代女性的独立和坚毅。
2. 李千金:李千金是窦娥的好友,也是窦娥的精神慰藉。
她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和同情心的人,无私地帮助窦娥,并为她提供支持和鼓励。
她的形象体现了友谊和亲情的力量。
3. 窦瑶:窦瑶是窦娥的妹妹,她与窦娥有着深厚的感情。
虽然她年幼无知,但她表现出了对姐姐的爱和忠诚。
她的形象展示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重要性。
4. 窦家叔:窦家叔是窦家的亲戚,也是窦娥的大哥。
他是一个懦弱的人,害怕权势和权威,因此在窦娥被冤枉时没有为她辩护。
他的形象展示了那个时代普通人对权贵的畏惧和无奈。
5. 御史:御史是唐朝官员中的高级调查官。
他是一个聪明而正直的人,他通过细致入微的调查和审讯发现了窦娥的冤情,并最终为她洗清了冤屈。
他的形象体现了公正和智慧的力量。
6. 宋大夫:宋大夫是唐朝的一位名医,也是窦娥的救命恩人。
他是一个有良知和仁慈心肠的人,他不顾自己的安危,为窦娥提供医治和庇护。
他的形象展示了医者仁心和人道主义精神。
7. 李御史:李御史是唐朝的一位高级官员,他是窦娥案的审判官。
他是一个权力欲望和贪婪的人,他明知窦娥是冤枉的,却仍然对她进行残酷的审判。
他的形象展示了官场的阴暗面,以及权力对人性的腐蚀。
通过这七个人物形象的刻画,窦娥冤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个人的善良与坚韧。
这些人物形象的对比彰显了正义、友情、家庭和人性的重要性。
这个故事通过窦娥的冤屈和最终获得的公正,向读者传达了对正义和自由的追求,以及坚守道义的重要性。
窦娥冤的人物形象

窦娥冤的人物形象
摘要:
1.窦娥冤的故事背景
2.窦娥的形象特点
3.窦娥冤的社会意义
正文:
一、窦娥冤的故事背景
《窦娥冤》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悲剧作品,作者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
该剧讲述了北宋年间,忠良之后窦娥被奸臣陷害致死,冤屈得到昭雪的故事。
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窦娥这个女性形象,展示了她在悲惨命运中的坚韧和善良,同时也对封建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二、窦娥的形象特点
1.窦娥的善良与正义感
窦娥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女性,她不仅关心家人,还关心国家大事。
在故事中,她为了救治病重的公公,不惜卖掉自己的首饰,购买药物。
面对陷害自己的恶人,她始终坚守正义,坚决不屈服。
2.窦娥的坚韧与勇敢
在遭受陷害、身陷囹圄时,窦娥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敢和坚韧。
她不仅在严刑逼供下不招供,还用自己的智慧揭示了陷害她的人的真实面目。
在临刑前,她请求刽子手走后门,以免惊动家中的公公。
这些都表现了她的勇敢和坚韧。
3.窦娥的孝道与贤良
窦娥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的女性,她深知孝道的重要性。
在故事中,她为
了救治病重的公公,不惜卖掉自己的首饰购买药物。
在得知自己将被问斩时,她首先担心的是家中的公公,请求刽子手走后门。
这些都表现了她的孝道与贤良。
三、窦娥冤的社会意义
《窦娥冤》通过描绘窦娥这个女性形象,展示了古代女性在悲惨命运中的坚韧和善良,同时对封建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作品不仅揭示了官场的腐败与黑暗,还对当时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批判。
窦娥冤人物形象分析

窦娥冤人物形象分析《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
全剧的七个主要人物都写得个性鲜明,内涵丰富,各具特色,饱含了作者对人性与社会的思考。
分析这些人物形象,透视人性本真,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深层价值。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
问世几百年后它仍撞击着人们的心灵,让无数的观者为之嗟叹,它的魅力究竟何在?笔者认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作品的主要魅力之一。
守信念的窦娥最终给自己带来了悲剧,世故苟且的蔡婆给窦娥酿造了剧反却得以善终,冷漠伪善的窦天章本身也是一个悲剧人物。
正是这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成就了这一大悲剧。
一、死守信念的窦娥对窦娥这一形象论者甚多,观点大多较为接近。
虽然我们会对窦娥守忠孝和贞节感到不解,甚至可能由于她为修来世的观念而否定她“苦、刚强、贞烈、敢于反抗”等品性,但以历史的眼光去看待窦娥,去待作者及作者借窦娥之口说出的“与天子分忧”之类的话时,我们可理解其合理性。
诸多论者都认为窦娥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不甘于邪恶压迫,勇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正义之美。
笔者看来,不敢说完全没有,但总觉窦娥还不至于如此崇高。
因为,评价一个人的行为,不仅要看到人物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和影响,更要看到人物行为的动机。
窦娥是出于什么动机去抗争?有人认为她不惜用生命去捍卫的是女子“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和对长辈竭尽孝顺的孝道观。
我认为这只是回答了她捍卫什么,而没有回答她抗争的动机是什么。
回到剧本,窦娥出场后的唱词“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劝今人早将来世修。
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可以说已然决定了窦娥之后的行为活动。
这些抗争的根本动机正是窦娥根深蒂固的生死轮回观念,在此动机之下,她的抗争其实质是对现世的消极忍受,以希望来世不再受如此愁苦。
窦娥对天的态度不断变化。
一开始对天稍稍有些质疑,而后又没有冲破,反而更加坚信天;在遭到毒打时,窦娥开始对天埋怨;舍身救婆婆之后,窦娥仍坚信“冤枉事天地知,争到头,竞到底”;但天终究没有站到她这边,因此开始骂天;但骂过之后,她依旧毫无办法,又只好坚信“湛湛青天”,发下三桩宏愿,大呼“皇天也肯从人愿”。
窦娥冤的人物形象和意义

窦娥冤的人物形象和意义窦娥,那可是个让人忘不了的人物。
她就像一朵长在污泥里却依旧高洁的莲花。
窦娥的善良那是深入骨髓的。
她对待婆婆那叫一个好,像对待自己亲妈一样。
婆婆身体不好,她忙前忙后,洗衣做饭,毫无怨言。
哪怕家里穷得叮当响,她也没想着要离开。
这善良就像冬日里的暖阳,照在婆婆身上,也照在我们这些读者心里。
难道这样的善良不珍贵吗?在那个艰难的时代,她本可以选择更好的生活,可她没有,就因为她心里有对婆婆的爱和责任。
再说说她的坚韧。
窦娥遭遇了那么多不公平的事,被冤枉成杀人犯,要被砍头。
她害怕吗?肯定害怕呀。
但她在公堂上没有哭哭啼啼地求饶,而是勇敢地为自己辩护。
就像一只受伤的小兽,即使面对猎人的陷阱,也还要挣扎一下。
她的这种坚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弱小女子身体里的巨大能量。
她在临死前发下的三桩誓愿,那是她对这个不公世界的呐喊。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这些誓愿像一把把利剑,刺向那个黑暗的社会。
窦娥冤里的其他人物也很有特点。
像那个太守桃杌,简直就是个昏官的典型。
他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不管百姓死活。
审案的时候,根本不听窦娥的辩解,就像一个聋子一样,只知道用刑。
他这种人,就像社会的毒瘤,把本来就黑暗的世界变得更黑了。
还有窦娥的婆婆,虽然有时候有点软弱,但她对窦娥也是有感情的。
她在窦娥死后的悲伤,那是真真切切的,就像失去了自己的依靠。
窦娥这个人物形象有着深刻的意义。
她代表了那些在封建社会里被压迫的底层人民。
他们善良、勤劳,却总是被有权有势的人欺负。
窦娥的遭遇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她的冤屈让我们愤怒,也让我们反思。
难道这样的社会是合理的吗?她的故事就像一声警钟,敲响在历史的长河中,告诉我们要追求公平和正义,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她就像一个火把,在黑暗中燃烧,虽然最后熄灭了,但她的光和热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让我们不断地去努力改变这个世界,让它变得更美好,让更多像窦娥这样的好人不再受冤屈。
窦娥冤人物形象特征

窦娥冤人物形象特征《窦娥冤》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最为经典的故事之一,它背后充满了伦理道德教训和深层次的思想意义,它是揭示中国古代人们对善恶、正义和邪恶的重要观念。
窦娥是这个故事中最令人钦佩的角色之一,而她的人物形象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窦娥的人物形象特征可以从几个方面总结出来:首先,窦娥坚强,勇敢,不畏强权。
虽然她在两个强大的天官前,仍然坚持自己的判断,绝不妥协。
她深知自己正义无穷,表现出坚强,从容,不怯懦的精神。
其次,窦娥对正义充满了信仰。
她在成为无辜受害者情况下,坚持自己说出真相,不能忍受欺骗、权势,极力维护正义。
虽然她是一个女性,但她从未被威权所压迫,甚至抗争,她的正义感被赞誉为东方的榜样。
第三,窦娥不能忍受权贵的虚伪,她在两个恶人位高权重的前提下,依然不畏惧,甚至发出怒火,抵制他们的罪行,这一点可以说是上述性格的体现。
窦娥的故事连续不断地启发着我们的思想,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窦娥的人物特征也对现代人具有诸多教育意义。
她的勇敢、坚定、正义,可以给我们带来勇气,不畏强权、不屈服于威权,并且抵制虚伪、权贵等负面行为。
她的示范可以被视为一面最美的镜子,反映出一个聪明、勇敢、忠诚、正义的女性形象,给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力。
在窦娥的形象里,她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活雷锋”,她所显示出来的精神是“正义必胜,社会正义必定得到伸张”的理念。
她的故事也被用来启发现代读者,鼓励他们勇敢、坚定,勇于抗争,为正义而斗争。
总之,窦娥以她强大的仁义精神,勇敢、坚定、正义的特征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许,激发着我们正念的力量,使我们在战胜恶势力的关键时刻,勇于发挥自己的正义,追求自由、保护义的责任。
窦娥的人物形象也将永远留存在人们的心中,给下一代以勇气,以及抵制贪婪和权力的力量。
《窦娥冤》中的人物性格及艺术形象分析

窦娥冤》中的人物性格及艺术形象分析中文11<1> 陈慧内容提要:《窦娥冤》,元代剧作家关汉卿作。
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
全剧四折一楔子,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
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的人物形象,她的性格善良而刚强,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最初,窦娥只是一个发誓信守孝顺、贞节等封建伦理纲常的妇女,但残酷的现实把她推向深渊。
在同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她的反抗性格急剧发展,由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到毫不犹豫地进行坚决的斗争。
在法场上,她对天地鬼神发出了惊心动魄的控诉,实际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否定,突出地表现了她不可征服的反抗精神。
在临刑时,窦娥发下三桩誓愿表明冤屈,三桩誓愿的实现,强烈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行动的肯定,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表现了窦娥复仇的愿望和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
本文主要通过:善良而多难的窦娥;具有悲剧性格的女子;刚烈不屈的反抗精神以及关汉卿创作的主旨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窦娥这个人物形象。
关键词:善良不幸;悲剧性格;反抗精神引言:《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悲剧代表作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代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在关汉卿笔下,《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窦娥的悲剧命运是最具有震撼力和典型意义的。
关汉卿是我国最早的也是古代最伟大的戏剧家,生活在金、元两代。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是一个受害者。
在《窦娥冤》中,她首先面临的是家庭的不幸。
她的父亲因为受到冤枉而被害,而她则被迫成为孤儿。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女性本身就是弱势群体,而失去了父亲的庇护后,她更是陷入了无助的境地。
她又面临了凌辱和流离失所的命运。
在剧中,窦娥被迫嫁给了昔日的仇家,成为了妾室。
而她的忠贞不屈的性格使得她在这样的环境中备受折磨,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
从这些方面来看,窦娥所承受的种种磨难,使得她成为了受害者,她的悲剧形象立即引起了观众的同情和怜悯。
窦娥是一个真情至死的女子。
在整个故事中,窦娥的高尚情操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形象深深打动了观众。
在剧中,她对已故的爱人一直念念不忘,忠心守护,不肯改嫁。
即使面对恶毒的欺凌和凌辱,她也从不屈服,从不退让。
以致最终宁死不屈,愤而白了头发,以显自己的忠贞。
这样一位真情至死的女子形象,无疑是窦娥悲剧形象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她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妇德精神,受到了观众的推崇和钦佩。
窦娥是一个传统美德的化身。
在《窦娥冤》中,窦娥所表现出的传统美德形象是无愧于古代贤妇标准的。
她不仅是一个忠贞不渝的爱妻,而且还是一个敢于维护家族尊严和男性气节的女性形象。
她在遭受种种屈辱和不公正对待时,不愿屈从于命运的安排,而是选择了义无返顾地表达自己的坚贞和忠诚。
这正是中国传统美德中所强调的妇德精神,也是中国古代文化所推崇的忠贞爱情和男女亲情的具体体现。
窦娥的悲剧形象也是对这些传统美德的生动表现和继承。
窦娥是一个社会悲剧的化身。
《窦娥冤》所揭示出的封建社会黑暗和人性丑恶对窦娥造成的不公正对待和严重伤害,也正是窦娥悲剧形象的集中体现。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妇女权益丧失,不被重视,这使得窦娥的命运注定是悲剧的。
而窦娥所受的种种磨难和不公正对待,也正是社会悲剧的一种缩影。
从这个角度来看,窦娥的悲剧命运实际上是封建社会黑暗和残酷对个体的摧残,是对封建社会体制和伦理道德的一种强烈反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娥冤人物形象分析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
全剧的七个主要人物都写得个性鲜明,内涵丰富,各具特色,饱含了作者对人性与社会的思考。
分析这些人物形象,透视人性本真,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深层价值。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
问世几百年后它仍撞击着人们的心灵,让无数的观者为之嗟叹,它的魅力究竟何在?笔者认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作品的主要魅力之一。
守信念的窦娥最终给自己带来了悲剧,世故苟且的蔡婆给窦娥酿造了剧反却得以善终,冷漠伪善的窦天章本身也是一个悲剧人物。
正是这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成就了这一大悲剧。
一、死守信念的窦娥
对窦娥这一形象论者甚多,观点大多较为接近。
虽然我们会对窦娥守忠孝和贞节感到不解,甚至可能由于她为修来世的观念而否定她“苦、刚强、贞烈、敢于反抗”等品性,但以历史的眼光去看待窦娥,去待作者及作者借窦娥之口说出的“与天子分忧”之类的话时,我们可理解其合理性。
诸多论者都认为窦娥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不甘于邪恶压迫,勇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正义之美。
笔者看来,不敢说完全没有,但总觉窦娥还不至于如此崇高。
因为,评价一个人的行为,不仅要看到人物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和影响,更要看到人物行为的动机。
窦娥是出于什么动机去抗争?有人认为她不惜用生命去捍卫的是女子“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和对长辈竭尽孝顺的孝道观。
我认为这只是回答了她
捍卫什么,而没有回答她抗争的动机是什么。
回到剧本,窦娥出场
后的唱词“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劝今人早将来世修。
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可以说已然决定了窦娥之后的行为活动。
这些抗争的根本动机正是窦娥根深蒂固的生死轮回观念,在此动机之下,她的抗争其实质是对现世的消极忍受,以希望来世不再受如此愁苦。
窦娥对天的态度不断变化。
一开始对天稍稍有些质疑,而后又没有冲破,反而更加坚信天;在遭到毒打时,窦娥开始对天埋怨;舍身救婆婆之后,窦娥仍坚信“冤枉事天地知,争到头,竞到底”;但天终究没有站到她这边,因此开始骂天;但骂过之后,她依旧毫无办法,又只好坚信“湛湛青天”,发下三桩宏愿,大呼“皇天也肯从人愿”。
其实此时的三桩宏愿不过是窦娥最后对天的信任,其无奈之感似乎带有赌上一把的味道。
假若三桩誓愿没有应验,那么窦娥的冤魂将永远不会再信天了。
正因如此,剧中窦娥的冤魂会说道“不告官司只告天,心中怨气口难言”。
其实此时窦娥的愤恨不仅仅是由于恶势力的打击,更多的是由于她所坚信与寄托的“天”抛弃了她,使得她怨气难消,死不瞑目。
由此说来,窦娥既是“被选择”死,又是自己选择了死,而使她一步步选择死的,竟是自己坚信的“天”。
更让我们嗟叹万分的是窦娥至死也没有完全否定自己的信念,而是仍然相信天,发下三桩宏愿。
“天”,是窦娥的信念所在,即便一次次地抛弃了窦娥,但它仍旧成为窦娥死守的信念,这就是窦娥的悲剧。
可见,窦娥的精神不至于被拔高到同命运、同邪恶作殊死抗争,体现善良正义之美的高度,她的行为更多的不过是对心中固有信念的坚守而已。
要知道,窦娥发下的第三桩誓愿是会连累楚州生灵的呀!但她一点儿也不在乎,她需要的是证明自己冤枉,证明自己所信奉的“天”没有抛弃她。
虽然考察到窦娥这样的心理动机会在某种程度上使窦娥的形象品质
有所降低,但是无论她出于什么动机,她的的确确在坚守心中的那份信念,并且这信念的主要内涵是忠孝和贞节,是善的一面。
不可否认,窦娥的行为和精神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是积极的,是闪烁着正义光芒的。
二、世故苟且的蔡婆
蔡婆的运气相对较好,如遇到赛卢医加害时被救,羊肚汤被下毒后作呕没吃,面对官司能保全自身,最终又被窦天章收养家中等。
这虽然存在外部偶然性,但也有其内在必然性,即蔡婆的性格、观念、经历、处事经验等。
在楔子中,蔡婆便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不须长富贵,安乐是神仙。
”因此,世故苟且的蔡婆在死与再嫁的问题上选择再嫁,在官休与私休的问题上选择私休。
第一,面对再嫁问题,蔡婆希望再嫁。
请看蔡婆言行。
第一步是主动说出家中境况,原文是:“止有个寡媳妇儿,相守过日。
”第二步是隐瞒自己说出家中境况并拖窦娥下水,原文是:“不知他怎生知道我家里有个媳妇儿。
”第三步是公开坦白希望再嫁张孛老,原文是:“我的性命都是他爷儿两个救的,事到如今,也顾不得别人笑话了。
”第四步是积极劝说窦娥再嫁,原文是:“事已至此,不若连你也招了女婿罢。
”第五步是倒向张孛老,做好持久战打算,原文是:“你老人家不要恼 ,难道你有活命之恩,我岂不思量报你?⋯⋯待我慢慢的劝化俺媳妇儿;等他有个回心转意,再作区处。
”可见,蔡婆一方面好心安抚张孛老父子,另一方面怂恿窦娥再嫁,言语中透露出她希望再嫁张孛老。
况且,若蔡婆不愿再嫁,以她的人生阅历和处事能力,岂会不知如何打发张孛老父子?要知道,蔡婆已摆脱偏僻的小树林,回到家中,不存在再次被勒死的危险。
她完全可以设法打发两个无赖。
再者,蔡婆又岂不知留张孛老父子家住会惹人非议?很明显,蔡婆希望再嫁张孛老。
此外,结合窦娥言语中的不满,蔡婆与张孛老互让羊肚汤,张孛老死后蔡婆伤心哭泣以及见官时蔡婆的表现等方面,剧本隐然表明蔡婆和张孛老事实上已经有了夫妻关系。
原文中如“⋯⋯婆婆也,你莫要背地里许了他亲事,连累我也做不清不洁的。
我想这妇人心好难保也啊”、“⋯⋯婆婆也,你莫不为黄金浮世宝,白发故人稀,因此上把旧恩情不比新知契。
”、“坟头上土脉犹湿,架儿上又换新衣”。
这些言辞绝非是窦娥胡乱言语,而是她看到蔡婆没有为公公守住贞节后的愤怒责骂。
张孛老死后,窦娥劝婆婆道:“休得要心如醉,意似痴,便这等嗟嗟怨怨,哭哭啼啼。
”试想,若没有发生关系,蔡婆岂会如此这般。
第二,婆媳相待有别。
窦娥孝敬婆婆,并以生命去保护婆婆,而蔡婆却不然,为了再嫁拖窦娥下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眼睁睁看着窦娥受冤屈。
也许有人认为蔡婆那时也无能为力,但从文本分析中可以看出
蔡婆极为精明,她处事圆滑,手段高明,头脑清醒,演技精湛,她熟悉现实社会,在各种问题的选择和处理上总能找到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方向。
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下,懂得如何去说,如何去做。
如面对窦娥,知道利用她的孝心去步步规劝;面对张孛老、张驴儿,知道去安慰;面对太守,知道稳坐钓鱼台,见窦娥冤死却一言不发。
总之,蔡婆世故苟且,间接造成了窦娥的悲剧,却保全了自己。
三、冷漠伪善的窦天章
窦天章身上展现出了人性、亲情的泯灭和封建伦理纲常对人束缚。
原文写道:“我窦家三辈无犯法之男,五世无再婚之女,到今日被你辱没祖宗世德,又连累我的清名。
你快与我细吐真情,不要虚言支对,若说的有半厘差错,牒发你城隍祠内,着你永世不得人身,罚在阴山,永为饿鬼。
”我想,每一位读者读到这个地方都会愤愤不平,世上哪有这样的父亲啊?谁能想象“罚在阴山,永为饿鬼”这蛇蝎般恶毒的话语,竟是出自一位口口声声思念女儿的父亲?什么骨肉亲情,什么血浓于水,在碰触到封建伦理纲常的一瞬间全都无迹可寻!
其实,中国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往往让人觉得不够鲜活,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为什么会给人这样的印象?笔者分析大致是因为中国艺术作品里的人物身上散发的人性不足,而社会性的东西过多,多到“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境地。
正如窦天章,为了封建纲常,居然丝毫不顾父女的血肉亲情。
中国的悲剧冲突表现于外在的正义战胜邪恶的过程中,而西方的悲剧冲突主要表现于内在的人性善战胜人性恶的过程中。
从窦天章这一人物形象身上我们也更加清楚地看到,中国的某些文艺作品为了突出正义与邪恶的对立,往往用力过度,以致人物过分畸形,缺乏人性并且必然缺少灵性。
究其根源,还在于我们文化中缺少自我反思与内心忏悔,更多的是对他人的劝诫与说教。
然而,这种说教却总是令人厌恶。
窦天章让我们更加感受到封建礼教的无情与残
酷,从而使得我们更加同情窦娥的身世遭遇。
我们更加感受到,窦娥的悲惨命运,既是她自身性格所致,也是整个封建礼教所致。
然而,即便窦天章的冷漠伪善令人发指,但他也值得我们同情。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他和窦娥其实有相似之处。
他和窦娥一样,是死守忠孝与贞节的,他们都将这个封建社会的礼法视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窦娥不过是死守这个信念却没有受到回报,反而被这个信念所伤害的遍体鳞伤,而窦天章却赢得了统治者的官位。
虽说有这个官位,可是又能如何?官位只会让他更加地残酷和冷漠,面对女儿,礼法制度可以让他毫不犹豫地丢弃父女亲情,成为一台封建礼教的机器。
窦天章不仅受封建礼教荼毒,而且自觉服务于它,致力维护它,这不也是个悲剧么?
通过讨论以上三个人物形象,我们可以发现,《窦娥冤》中人物一言一词皆有无穷意味,各有特色,值得细细研究,难怪王国维先生评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
看似质朴平实的文字,却将一个个人物描写的个性鲜明,有血有肉,饱含了关汉卿对人性对社会的思考,散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这正是《窦娥冤》感动一代代读者的原因所在。
(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