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概念研究述评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革命含义变迁的认识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革命含义变迁的认识1.引言1.1 概述中国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革命的含义和意义经历了诸多变迁和演变。
它不仅仅是一场政治变革,更是一场社会变革和文化变革的综合体。
中国革命的含义变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进行解读。
从政治层面来说,中国革命起初是为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一个新的政权体系,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随后,中国革命逐渐演变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旨在推翻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革命的目标和动力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同时,中国革命的含义变迁还体现在社会和经济层面。
中国革命不仅仅是政治体制的变革,更是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的变革。
在早期的中国革命中,封建社会的特点和传统文化的束缚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矛盾所在。
而到了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中国革命的焦点转移到了阶级矛盾和生产关系的转变上。
中国革命的目标从推翻封建统治变为了消除剥削和不平等,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中国革命的含义变迁还涉及到中国人民的觉醒和主体性的提升。
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利益,积极参与到革命斗争中。
这种觉醒和主体性的提升,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革命的含义变迁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过程。
从政治、社会和经济层面来看,中国革命的目标和动力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中国革命的进程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觉醒和主体性的提升。
对于我们今天来说,深入理解中国革命的含义变迁,对于认识中国历史、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旨在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本次长文的文章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第二部分为正文,包括两个要点。
第三部分为结论,主要包括总结上述要点和对中国革命含义变迁的认识。
革命时期研究报告

革命时期研究报告革命时期是指近代史上一系列重大的革命运动,常常指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国家经历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
本文将以中、英、法三个国家为例,对革命时期进行研究报告。
中国革命时期发生在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时期,主要包括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辛亥革命在1911年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这标志着中国革命的开始,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包括了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
通过这场革命,中国建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制度。
英国革命时期发生在17世纪的中期,主要包括英国内战和英国光荣革命。
英国内战是近代欧洲历史上第一场具有广泛影响的内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议会派和国王派的对抗,第二阶段是议会派内部的争斗。
最终,议会派获得胜利,国王查理一世被处决。
英国光荣革命发生在1688年,由于国王詹姆斯二世的专制统治,英国贵族和议会发动了一场革命,推翻詹姆斯二世,并邀请荷兰的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共同执政。
这场革命制定了《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立宪君主制。
法国革命时期发生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是近代史上最为著名的革命之一。
法国革命是一场反对君主制和封建制度的革命,主要包括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
大革命从1789年开始,持续了十年之久,推翻了法国的封建统治,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在这场革命中,人民要求民主、自由和平等,出现了许多对封建制度和君主制度的反叛行动,如巴士底狱事件和推翻路易十六。
拿破仑战争则是法国大革命后的一系列战争,包括拿破仑的军事扩张和欧洲各国的反抗。
最终,在滑铁卢战役后,拿破仑被推翻,法国恢复了君主制。
革命时期是人类历史中重要的阶段之一,它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进步。
无论是中国、英国还是法国,革命都是人民为民族独立、自由平等而奋斗的历史象征。
对“革命”的正确理解

对“革命”的正确理解
“革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中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核心。
然而,很多人对“革命”的正确理解仍然存在一定的误解。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讨论“革命”的来源、意义和影响来探讨“革命”的正确理解。
首先,革命是一种基于社会变革的改革运动,它有不同的来源。
一方面,它可以通过人们的意志来推动,也可以通过外部因素来推动,比如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另一方面,它也可以通过内部因素来推动,比如政治斗争、社会聚焦和民族意识的变化。
可以说,这些因素都是革命的来源。
其次,从意义上讲,“革命”是一种改变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的行动,其目的是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推动社会发展。
它不仅涉及到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也涉及到文化和其他方面。
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提高民众的福祉。
最后,革命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使社会更加公正和和谐。
此外,它还可以带来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改变,引发新的思想流派,推动新的社会变革。
综上所述,“革命”是一种重要的改革运动,它涉及各个领域,可以改变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以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提高人民的福祉。
它有不同的来源,比如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也可以通过政治斗争、社会聚焦和民族意识的变化来推动。
可以说,“革命”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变革运动,它对当今世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革命的概念界定与描述

革命的概念界定与描述嘿,朋友!咱今天来聊聊“革命”这个听起来就挺带劲的词儿。
啥是革命?你要是去翻字典,可能会得到一个干巴巴的解释。
但在咱心里,革命可不是那么简单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儿。
革命,就像是一场狂风暴雨,把旧的、腐朽的东西统统冲刷掉。
好比一间堆满杂物、散发着霉味的屋子,革命就是那股强大的力量,把杂物清理出去,打开窗户,让新鲜的空气涌进来。
你想想看,古代那些农民起义,不就是一种革命吗?被压迫得没法活了,起来反抗,想要打破那不公平的世道,给自己争一条活路。
这难道不是革命?就像陈胜吴广喊出的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多有气势!这就是要革命,要改变命运。
再看看近代,咱们国家经历的那些事儿。
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就像是给一个久病的人来了一次大手术,虽然过程痛苦,但是为了能重新健康起来,必须得这么做。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
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革命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往往需要经过漫长的斗争,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有时候,可能会有人流血牺牲,但是那些勇敢的人不怕,因为他们心里有信念,相信革命会成功,相信未来会更好。
比如说,抗日战争,那是多么艰难的一场革命啊!面对强大的敌人,咱们的先辈们没有退缩,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
这难道不是革命精神的体现?革命还意味着创新,意味着突破。
就像一个人总是走老路,永远到不了新地方。
革命就是要开辟新的道路,创造新的可能。
所以说,革命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事儿,它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能够改变历史的进程,能够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总之,革命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是为了追求公平、正义、自由和进步而进行的斗争。
它能打破旧的枷锁,创造新的未来。
咱们要铭记那些为了革命付出的人,也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
朋友,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近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述评

[收稿日期]2011-04-22[作者简介]闫润鱼,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江玲宝,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淮北师范大学讲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与中国政治研究。
近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述评闫润鱼,江玲宝(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关键词] 辛亥革命;清末新政;南北议和;研究展望[摘 要] 近十年来的辛亥革命研究,在清末新政、革命派、立宪派、南北议和及其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等最能反映辛亥革命实质内容的论题方面,都取得不菲成果。
其中,论题不断扩大、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化、分析评价避免简单化等是其比较鲜明的学术特征。
同时,研究中也有述多于析、学术略带碎片化倾向等不足。
展望未来,诸如派别关系研究、地区研究、社会层面研究等将是今后学界关注的对象。
[中图分类号]K25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1)09-0013-10 100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是改变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大事件。
对于这场变故,学界的关注几乎与其发生和发展同步。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吹响了辛亥革命的号角,来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民国成立不到半年,即/中华民国元年六月十五日0,一位署名/渤海寿臣0的编者就编辑出版了《辛亥革命始末记》。
伴随着日月的推移,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几乎累积到无以计数的程度。
这方面的情况通过严昌洪、马敏的《20世纪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一文可窥见一斑。
[1]20世纪的辛亥革命研究,主题涵盖了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但这依然挡不住学者们继续开拓的兴趣。
近十年来,又有大批成果问世,论文有数千篇,专著则不下十几部。
从论文和论著标出的题目大体可以看出,这十几年来的研究所涉论题非常广泛,不论是在时空上还是层面上都有明显的扩展。
诸如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历史发展、某地的辛亥革命、某界别或海内外不同政治派别及其代表人物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等,都成为专门考察的对象。
近二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综述辛亥革命距今已经有九十个春秋,辛亥革命的研究也即将走过一个世纪的历程,学术界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特别是改革开放近二十年来,经过新时期史学工作者的努力,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又提出了一些新看法、新观点,研究程度进一步深化,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
本文拟就对辛亥革命研究作一分类概述,并以拙文纪念伟大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与革命性质1、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关于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这个问题的争议性比较大。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是整个民族资产阶级而不仅仅是它的中下层。
[1]林增平则认为,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
[2]朱英将这两种观点进行了综合,认为,如果对“资产阶级”一词作相对广义的理解,整个资产阶级是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
如果对“资产阶级”一词作相对狭义的理解,只包括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即资本家阶级,那么相对于同时期的立宪运动来说,辛亥革命在较大程度上还缺乏这样的阶级基础。
[3]2、辛亥革命的性质与实质辛亥革命的性质与实质,是辛亥革命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问题。
由于对“资产阶级”一词的理解和运用不同,国内外学者在这个问题上颇有争议。
台湾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全民革命或者国民革命。
内地学者对此大都持反对意见,认为,辛亥革命是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4]辛亥革命没能将农民群众发动起来,不能称之为国民革命。
[5]有学者从文化、政治制研究探讨了辛亥革命的性质与实质。
龚书铎认为,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政治革命,同时也是一次文化革命,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革命。
[6]刘慧宇认为,辛亥革命是经受了西方文化的猛烈撞击与传统文化的剧烈震荡而产生的,是中西文化冲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必然出现的一次激复。
[7]朱榕在分析清末官制改革、立宪运动的基础上,指出辛亥革命实质上是由国内被排挤的汉民族统治阶级和在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所进行的以推翻居统治地位的满民族统治阶级为主要目标的一次国民民族革命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研究综述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研究综述一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最为基本的内容。
从宏观上说,它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两大组成部分;从微观上说,则包含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和社会诸多方面问题的认识和思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具体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革命道路理论、革命纲领以及革命的“三大法宝”等。
狭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则只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革命道路理论。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理解多取其狭义,一般均把革命道路的理论等排除在外。
实际上这种理解是过于狭窄了。
笔者以为,就其理论思路的合理性而言,广义地理解和把握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显然要更为符合这一理论自身所具有的内在逻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术界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研究,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明显进展,在许多问题上都取得了一致意见,如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目标和前途等问题的认识,就是如此。
不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基本内涵、形成的时间和标志,以及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等问题的认识上,却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关于前者,分歧主要集中在形成标志问题上。
其基本内涵和形成时间的认识,都与标志问题直接相关,甚或就是因其派生出来。
“文化大革命”之前,人们普遍认同两种观点:一种是以1925 年中共四大的召开为其标志;另一种则以同年12 月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为其标志。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有的学者研究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形成,应该以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解决为其主要标准。
因为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是关系到中国革命能否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区别新、旧民主革命的根本标志所在,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问题实在都无从谈起①。
罗莎·卢森堡革命思想述评论文

罗莎·卢森堡革命思想述评摘要:在卢森堡的革命思想中,有两个层面因素辩证地存在:一是对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确信。
二是破解经济必然性规律束缚的能动力量。
对于第一个层面,卢森堡通过资本积累理论对资本主义危机与崩溃机制问题作出独特解释,论证了社会革命的客观基础;对于第二个层面,她通过对群众运动的“自发性”理论的阐释,论证了阶级革命的实践主体因素。
这是卢森堡革命观中备受争议的一个独特向度。
关键词:卢森堡;革命;客观基础;主体因素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066-03罗莎·卢森堡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她的革命思想在国际学术界的复兴并非偶然。
她以独特的资本积累理论和政治哲学思想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革命观建构的客观与主观向度作出辩证解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研究范式。
她的资本积累理论和政治哲学思想所蕴涵的解放与自由精神,是对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承诺的回应。
反思世界历史发展——针对东欧剧变与资本全球化暴力的现状,重温卢森堡的革命理论,探寻社会革命的合法性,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无法回避的主题。
一在19世纪后半期,由于实证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和漠视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潮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兴起,第二国际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出现经济唯物主义和庸俗进化论倾向。
其中,修正主义者提出否认资本主义危机、进而否认革命甚至否定一切暴力的合法主义、改良主义,使马克思创立的资本主义经典批判模式遭遇危机。
卢森堡的革命理论是从与修正主义、机会主义论战,拓清社会革命合法性的语境出场。
卢森堡深谙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传统。
对于修正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的论说,她坚持辩证的总体观,将革命理解为社会历史总体变化过程的因素,而不是理解为同整个发展分离开来的孤立行动。
在《社会改良还是革命?》一文中,卢森堡对伯恩斯坦否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从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三个关联领域修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倾向进行猛烈抨击,驳斥伯恩斯坦、康拉德·施密特等的改良主义与资本主义适应论的诊断,论证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7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1月 Vol.37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Nov. 2015────────── 收稿日期:2015-03-31作者简介:朱小花(1990-),女,福建泉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120-“革命”概念研究述评朱小花(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 福州 350002)摘 要:“革命”是中国社会文化的关键词,学术界围绕“革命”一词展开了丰富的研究。
厘清“革命”概念的研究脉络是推动革命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工作。
通过对“革命”概念研究的兴起背景、分析方法、理论视角进行简要梳理,对未来关于“革命”问题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提出展望。
关键词:革命;中国社会文化;理论视角 中图分类号:K0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5)06-0120-03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5.06.032A Review on the Concept of RevolutionZHU Xiao-hua(Party School of Fujian Committee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uzhou 350002, China)Abstract: Revolution is a key word in Chinese society. The academic field makes a detailed study on the word revolution . To clarify the research context of the concept revolution is the basic work, which can promote revolutionary theory’s research and practice.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word revolution, its methodology and perspectives of view, the current situation is studied and the future study of revolution is put forward.Key Words: revolution; Chinese social cultur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革命”一词在中国社会历史上就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词、核心词。
透过“革命”一词,人们能直观而深刻地窥视整个20世纪的脉络。
李欧梵教授指出:“从晚清到现在,整个20世纪的中国思想和文学都笼罩在这个革命的‘话语霸权’之下。
”[1,p2]对“革命”的追溯和研究,不可避免地搅起了理论探讨的漩涡。
本文主要针对学界的研究讨论,从“革命”概念研究的兴起背景、分析方法、理论视角、研究展望四个方面,对当前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评介。
一、“革命”概念研究的兴起背景1.“革命”在20世纪中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求人们对其进行检讨与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说过“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亦即挖掘关键性术语,并对此详加考察,亦可呈现出独特的历史面貌与文化价值。
“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从王朝鼎革到政治变革乃至改革开放的演进,“革命”已然成为社会变迁的主旋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发展、壮大的历史。
仅就论文研究上的数据来看,在万方数据库中题目包含“革命”二字的论文多达26 114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学、法律等领域①。
历史证明,过去的无论胜利还是失败的经验对人们都弥足珍贵。
通过积累胜利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新的经验,对于人们探寻成功的路径。
更好地开创未来具有积极意义。
为了使人们能够在思想理论上更快地成熟和发展起来,防止重蹈覆辙,都要求人们对“革命”进行详细而深入的研究,以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2.“革命”概念涵义的延用、引申、转移、化用,要求人们对其进行厘清和说明在学术界中一些术语常常被不证自明地随意使用。
也就是说,一个术语的使用,忽略了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社会历史背景下所具有的不同词性、含义和语法功能等,结果只能是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
不朱小花:“革命”概念研究述评-121-可否认,“革命”就是一个词义复杂的概念。
纵观“革命”概念,其意涵几经变迁,到目前为止这种变化依然没有停止。
随着历史境遇的变化、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革命”一词所包含的内容、对象、目标、手段等不断在变化,一概而论就会发生混乱。
学者们对于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解释,也引起过激烈讨论。
鉴于此,需要对革命概念进行厘清,以提高人们对“革命”的辨别能力,解释历史真相。
二、“革命”概念研究的分析方法在理论界,由于观察的视角不同,学者们以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对“革命”概念展开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分析方法。
1. 跨语言实践的方法跨语言实践的方法,“旨在考察那种翻译过程,其中新的词语、意义、话语以及再现模式出现、流通,并在本土语言与外来语言的交接——冲突中争取其在本土语言中的权威。
”[1,p27]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一种语言在经过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翻译中应更强调本国的主体性,才更能显示出其活力。
陈建华运用“跨语言实践”的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革命”话语之源并从文学角度窥视其在重点人物中的接受过程,从而将“革命”的文本意义与现实意义深刻地表达出来,指出“革命”一词是跨越了汉语、日语、英语三种语系,是在“本土语言”与“外来语言”的交融中“中国传统的革命话语和‘天演之公例’‘世界之公理’接轨,意味着中国从此被纳入黑格尔、马克思所勾划的世界革命的进程”[1,p18]。
从而完成对“革命”一词在词源、文学及意识方面的探析。
2. 概念史研究的方法概念史是指“某个概念的生成发展变化的历史。
对这种历史的研究,就是概念史研究。
”[2]方维规认为:“概念史关注一些特殊的、重要的词语,既审视语言符号的形式又探究它们的语义和作用,并在这两个层面上描述和勾勒一个概念的常态、断裂及其变化。
”[3]“革命”是历史长河中一个语义复杂、内涵丰富的概念。
冯天瑜正是从概念史研究的角度对“革命”一词展开历史考察。
对“革命”这个概念古今意义演变、中外意义对接进行了考溯,最终指出“‘革命’一词,经历了‘中国创制的古典词——传入日本发生演变——近代日本借以意译西方词汇——日本翻译西方词汇的‘革命’一词从日本逆输入中国’这样一个跨国、跨文化的迁衍过程”[4]。
运用概念史研究方法更为详细的考究“革命”概念,不得不提金观涛、刘青峰合著的《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一书。
该书试图探索一种不同于以往思想史研究方式的分析框架,运用数据库来对关键词进行分析,这样“可以突破以往用个别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的局限,并使得思想史研究成为可以检验的。
”[5,p7]该书利用这一方法,对“革命”的意义进行分类统计、使用次数统计,对特定阶段与“革命”相关的“平等”“独立”等词汇的使用次数进行统计,并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总结了中国现代革命形成的三个阶段,从中考察“革命”一词的起源和演变以及对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意图作了探究。
作者梳理了传统革命的诸种含义,认为“五四以后,革命不仅意味着进步与秩序的彻底变革,还成为社会行动、政治权力正当性的根据,甚至被赋予道德和终极关怀的含义”[5,p365]。
3. 历史比较的方法“所谓历史比较研究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的一种方法。
”[6]也就是通过对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条件下的各种历史现象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分析异同的一种史学分析方法。
运用这一方法研究“革命”概念的学者颇多。
如祝克懿、蒋勇“以词语‘革命’语义历史嬗变过程为研究对象,从历史空间纵向考察‘革命’语义受单一社会变革修辞动因制约互形又互义的衍化过程;从中外异域空间横向考察‘革命’语义受20世纪复合修辞动因制约互形变义的嬗变轨迹”[7],并通过三方面论证“革命”一词在20世纪社会政治中的关键地位,完成了对“革命”的考论。
宋婕则根据“东西方历史、文化的差异以及时代变迁、情境转换”[8]对中西方“革命”话语形成及其合流进行考察。
三、“革命”概念研究的理论视角在任何学术范畴领域,“革命”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焦点的命题。
检索相关学术史,“革命”一词的研究得到了较大的学术关切,学术界从文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角度对“革命”概念进行了相对丰富而完整的论述。
1. 文学界从文化形式与意识形态来把握“革命”李怡通过厘清“革命”概念的多重意义指向并划清“革命”的文化内涵与政治内涵,以此为前提解读20世纪中国文学与革命的关系,即“从梁启超以文学诸界‘革命’拉开近代文学序幕,陈独秀以《文学革命论》、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拉开现代文学序幕,到以‘革命文艺’为主旋律的新中国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笼罩了十分浓重的‘革命’色彩”[9]。
陈建华同样先对“革命”丰富内涵进行考察而后讨论这一话语如何进入文学领域及其如何在这一领域实现意识形态的重构[1]。
2. 政治学界将政治视为语言的构成活动来考察“革命”《政治创新与概念变革》是一本探讨政治学概念的重要著作,该书选择了如民主、国家、权利、政党、革第37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1月-122-命等16个概念,进行了寻根究底式的历史追溯和细致入微的意义探究,展现了概念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变化过程[10]。
“革命”这一概念是在政治信念和政治行为的变化中具有变化着的意义,且最终成为现代政治学阐释和实践的核心术语。
基于语言的概念构成了政治世界,概念变化本身又是一种政治革新。
这相互依存的两者在批判与创造之中改造着社会。
也有论者从三个方面来论证20世纪社会化政治关键词“革命”的地位,即“20世纪的社会化历史由它牵引,而且它是任何学术范畴叙述20世纪社会化历史发展离不开的核心概念术语”,“‘革命’词语出现的周遍性和社会化政治领域的高频率确定了它作为现代汉语基本词汇库中基本词的地位”,“20世纪是一个社会动荡多变的世纪,给社会化政治词‘革命’语义的延用、引申、转移、化用提供了丰润的土壤,成长的语境”[7]。
3. 历史学界以历史材料来剖析“革命”薛汉伟等[11]探讨了革命的诸种涵义,认为“革命”有“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历史变革,即所谓政治革命”“在社会某一领域中发生的变革”“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到另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变,即社会变革”三种基本涵义,并以史料为依据着重对不断革命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考察理论问题的孕育、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其在俄国、中国的运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