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

合集下载

高考冲刺复习--文言文古今异义

高考冲刺复习--文言文古今异义

栏目索引
54.美人 古义:①歌伎,宫妃。②理想的人,所怀念的人。 今义:美貌女子。 ①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赤壁赋》) 55.明年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56.模拟 古义:想象,揣摩。
栏目索引
③天圆地方。(《淮南子·天文训》) 16.反复 古义:①扭转形势。②书信往返。 今义:重复。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答司马谏议 书》) 17.方面 古义:方向。 今义:相对或并列的几个人或几个事物之一。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张衡传》)
栏目索引
18.放心 古义:放纵散漫的心思。 今义:心情安定,没有忧虑和牵挂。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问说》) 19.非常 古义:①意外事故(名词)。②不同寻常的(形容词)。 今义:很、大(副词)。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20.风流 古义:①杰出、英俊。②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③学问才华,雍容的风 度。
栏目索引
59.其实 古义:①它的果实。②那实际情况。 今义:实际上(副词)。 ①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 60.前进 古义:前,走上前去;进,奉献。 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1.亲戚 古义:指内外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栏目索引
今义:使用方便,容易达到目的。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 4.便宜 古义:①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②方便。读biànyí。 今义:物品价格低。读pián yi。 ①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汉书·张释之传》) ②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林黛玉进贾府》) 5.博学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高中语文2025届高考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详解(共145个)

高中语文2025届高考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详解(共145个)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详解1.亲戚[古义]内外亲属,包括母系亲属和父系亲属。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意思]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不包括家庭成员及父系亲属。

2.丈夫[古义]①古时称成年男子。

②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③女子的配偶。

[例1]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

《谷梁传·文公十二年》[意思]男子二十岁的时候,要佩戴冠作成年礼仪。

[例2]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

《国语·越语上》[意思]生男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只狗;生女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只猪。

[今义]妻子的配偶。

3.妻子[古义]妻子和孩子。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意思]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

[今义]男女结婚后对女方的称谓,与丈夫相对应。

4.师徒[古义]军队,士兵。

[例]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

《勾践灭吴》[意思]我们越王的军队,不值得屈辱大王再来讨伐了。

[今义]师傅与徒弟。

5.所以[古义]①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手段、方法、东西等)”。

②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例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意思]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

[例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意思]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例3]所以遣将守关者。

《鸿门宴》[意思]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6.无论[古义]不用说,(更)不必说。

[例]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意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今义]不管;不论。

假设条件关系的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7.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全)高考语文-文言文考试40例古今异义词

(全)高考语文-文言文考试40例古今异义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考试40例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40例)1.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古义:内外亲属。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妻子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古义:妻和子女。

例: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赤壁之战》)3.中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古义:中原地区。

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赤壁之战》) 4.非常今义:十分、极。

古义:意外的变故。

例: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5.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①缘故。

②表原因的虚词。

③用来……的,靠它来。

例:①余叩所以。

(《狱中杂记》)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6.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例: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 7.无论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8.卑鄙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古义:卑贱鄙陋。

卑,指出身低微;鄙,指为人粗野,常用作谦辞。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9.其实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古义:①它的果实。

②那实际情况。

例:①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晏子使楚》)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遗黄琼书》)10.春秋今义:①春季、秋季,泛指岁月。

②时代名称。

古义:①年龄。

②四季的代称,一年。

③书名。

例:①天子春秋鼎盛。

(《治安策》)②蟪蛄不知春秋。

(《逍遥游》)③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孟子·滕文公下》)11.宣言今义:①(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②宣告,声明。

高考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

高考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

高考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一高考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1.行李:,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左右:,如“唯君左右之”;3.致死:,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4.丈夫:,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5.其次:,如“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6.行政:,如“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7.地方:,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8.东面:,如“东面而视”;9.面目:,如“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10.至于:,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11.大方:,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2.以致:,,如“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13.非常:,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14.细说:,如“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15.幼稚:,如“幼稚盈室,并无储粟”;16.人事:,如“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17.扶老:,如“策扶老以流憩”;今,搀扶老人。

18.怀抱:,如“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19.纵情:,如“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20.见机:,如“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21.猖狂:,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22.学者:,如“古之学者必有师”;23.从而:,如“吾从而师之”;24.众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25.不必:,如“弟子不必不如师”;26.气候:,如“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27.经营:,如“韩魏之经营”;28.可怜:,如“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爱,“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29.从事:,名词,如“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30.其实:,如“自以为得其实”;31.方丈:,如“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32.往往:,如“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33.颜色:,如“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34.不行:,如“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35.成立:,如“零丁孤苦,至于成立”;36.洗马:,如“寻蒙国恩,除臣洗马”;37.上报:,如“非臣陨首所能上报”;38.告诉:,如“则告诉不许”;39.区区:,如“是以区区不能废远”;40.辛苦:,如“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41.侥幸:,如“庶刘侥幸,保卒余年”;42.成家:,如“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43.少年:,如“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44.志气:,如“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45.强者:,如“少而强者不可保”;46.牢笼:,如“漱涤万物,牢笼百态”;47.同归:,如“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48.形容:,如“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49.风流:,如“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50.态度:,如“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51.风骚:,如“身量苗条,体格风骚”;52.偏僻:,如“行为偏僻性乖张”;53.尴尬:,如“如今正是尴尬去处”;54.轻易:,如“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55.野马:,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56.果然:,如“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57.春秋:,如“蟪蛄不知春秋”;58.羊角:,如“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59.虽然:,如“虽然,犹有未树也”;60.无功:,如“神人无功,圣人无名”;61.舅姑:,如“待晓堂前拜舅姑”;62.县官:,如“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63.无道:,如“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64.布衣:,如“布衣之交”;65.中国:,如“莅中国而抚四夷也”;66.亲近:,如“左右亲近不为一言”;67.尘埃:,如“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68.卑鄙:,如“先帝不以臣卑鄙”;69.便宜:,如“可以便宜从事”;70.不过:,如“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71.反而:,如“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72.反复:,如“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73.感激:,如“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74.故事:,如“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75.可以:,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76.烈士:,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77.穷困:,如“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78.人情:,如“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79.身体:,如“身体力行”;80.首领:,如“令五人者保其首领”;81.私心:,如“恨私心有所不尽”;82.私人:,如“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83.响应:,如“天下云集响应”;84.向前:,如“凄凄不似向前声”。

高考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词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古义:
亲属,包括
后起意义:
父母子女
亲 属
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 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 思了。
上古义:
成年男子
后起意义:
女子的配偶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
《战国策·赵策》
古义:
后起意义:
热水
菜汤、 米汤
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孟子·告子上》
古义:
后起意义:
眼 泪
臧叔入,哭甚哀,多涕。 涕泗滂沱。
鼻涕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诗经·陈风·泽陂》
上古义:
中古以后:
带汁的 肉食
肉谓之羹。
《尔雅·释器》
汤类的
食品
三日入厨下,
洗手作羹汤。
王建《新嫁娘词》
肉有汁曰羹。
《太平御览》
古义:
古义:
小偷 偷窃
后起意义:
强 盗
穆公之怨此三人入 于骨髓。
《史记·秦本纪》
古义 今义
怨 恨
恨 憾
子为父死亡所恨。
《汉书·苏武传》
古:怨>恨
今:怨<恨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 发生了变化,要么由“褒”变“贬”,要么由 “中性词”变“褒义词” 或“贬义词”。
古义:
后起意义:
得力助手
(褒义词)
上古-中古
指颧骨 部分
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
温庭筠《菩萨蛮》
今义:
面部
笑从双脸生。
晏殊《破阵子》
《韵会》:脸,目下颊上也。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常考古今异义词汇总200个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常考古今异义词汇总200个

常考古今异义词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行装。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古义]无,没有[今义]微小、较少。

3.东面而视。

【东面】[古义]脸朝东;[今义]东边。

4.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

【面目】[古义]面部;[今义]面貌。

5.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至于】[古义]到了,达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6.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大方】[古义]专家、学者,内行的人;[今义]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7.再拜奉大将军足下【足下】[古义]对人的尊称;[今义]脚下面。

8.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怀抱】[古义]胸襟、抱负,思想抱负;[今义]怀里抱着。

9.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随化】[古义]“听任自然的安排”,随,“依附”;化,“造化、自然”;[今义]随从变化。

10.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骄傲;[今义]尽情。

11.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见机】[古义]看到细微的预兆;[今义]看机会,看形势12.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猖狂】[古义]狂放,不拘礼法,不含贬义;[今义]肆无忌惮。

13.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14.吾从(之)而师之【从而】[古义]两个词,“从”是“跟从”,“而”是连词;[今义]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15.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很多人。

1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用不着。

1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所以】[古义]①缘故(名词)。

②表示原因的虚词。

③用来,靠它来,表凭借。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1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用心】[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中性)。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褒义)。

19.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20.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尘埃】[古义]监狱;[今义]尘土。

高考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90例

高考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90例

1、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

2、师徒:古,军队士兵,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师傅与徒弟。

3、左右:古,动词,调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

5、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今,导致死亡。

6、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

7、其次:古,进驻,如“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今,次一等的。

8、行政:古,施行政令,如“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今,国家机关的管理工作。

9、地方:古,土地方圆,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今,某一区域。

10、东面:古,脸朝东,如“东面而视”,今,东边。

11、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今,面貌。

12、至于:古,到了,达到,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到……结局,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时候,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今,表示另提一事。

13、大方: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14、以致:古,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如“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今,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5、非常:古,意外的变故,如“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不寻常,作形容词,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今,程度副词。

16、细说:古,小人的谗言,如“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今,详细说明。

17、足下:古,对人的尊称,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今,脚下面。

18、幼稚:古,小孩子,如“幼稚盈室,并无储粟”;今,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19、人事:古,做官,如“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今,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

20、扶老:古,竹制手杖,如“策扶老以流憩”;今,搀扶老人。

21、怀抱:古,思想抱负,如“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今,怀里抱着。

22、纵情:古,骄傲,如“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今,尽情。

2023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文言实词之“古今异义”

2023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文言实词之“古今异义”

2023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文言实词之“古今异义”古今异义词分类一、词义扩大文言文中的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窄,后来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

【例】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黄河,而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2.“是女子不好”(《西门豹治邺》)中的“好”,在文言文中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二、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窄的现象。

【例】1.“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在文言文中泛指一切金属,而在现代汉语中专指黄金。

2.“丈夫亦爱怜其子乎?”(《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丈夫”,是指成年男子,“生丈夫,二壶酒,一犬”(《勾践灭吴》)中的“丈夫”则是指男孩。

在古代,不管是成年的还是未成年的,是已婚的还是未婚的男人,均可称丈夫,但在现代汉语中“丈夫”一般仅指已婚女子的配偶。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因”(《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行李”,在文言文中既可以指出使的人,也可以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在该句中就是指出使的人,而在现代汉语中仅仅指出门所带的东西。

三、词义强化某些词语的今义与在文言文中的意义相比,词义性质发生了变化,程度加深了。

这是词义的强化。

【例】1.“恨”,古代多表遗憾、不满意。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其今义则表仇恨、怀恨。

2.“诛”原义是责备。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义了。

四、词义弱化词义弱化是指词义程度的减弱。

【例】1.“饥饿”中的“饿”字,古义是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

《孟子》“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中即用“饿”的古义,而现代汉语中“饿”是指一般的肚子饿。

2.“怨恨”的“怨”字,古义即“恨”,而今天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如“任劳任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高考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1.2.行李:,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左右:,如“唯君左右之”;3.致死:,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4.丈夫:,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5.其次:,如“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6.行政:,如“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7.地方:,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8.东面:,如“东面而视”;9.面目:,如“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10.至于:,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11.大方:,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2.以致:,,如“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13.非常:,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14.细说:,如“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15.幼稚:,如“幼稚盈室,并无储粟”;16.人事:,如“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17.扶老:,如“策扶老以流憩”;今,搀扶老人。

18.怀抱:,如“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19.纵情:,如“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20.见机:,如“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21.猖狂:,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22.学者:,如“古之学者必有师”;23.从而:,如“吾从而师之”;25.不必:,如“弟子不必不如师”;26.气候:,如“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27.经营:,如“韩魏之经营”;28.可怜:,如“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爱,“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29.从事:,名词,如“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30.其实:,如“自以为得其实”;31.方丈:,如“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32.往往:,如“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33.颜色:,如“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34.不行:,如“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35.成立:,如“零丁孤苦,至于成立”;36.洗马:,如“寻蒙国恩,除臣洗马”;37.上报:,如“非臣陨首所能上报”;38.告诉:,如“则告诉不许”;39.区区:,如“是以区区不能废远”;40.辛苦:,如“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41.侥幸:,如“庶刘侥幸,保卒余年”;42.成家:,如“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43.少年:,如“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44.志气:,如“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45.强者:,如“少而强者不可保”;46.牢笼:,如“漱涤万物,牢笼百态”;47.同归:,如“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48.形容:,如“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50.态度:,如“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51.风骚:,如“身量苗条,体格风骚”;52.偏僻:,如“行为偏僻性乖张”;53.尴尬:,如“如今正是尴尬去处”;54.轻易:,如“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55.野马:,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56.果然:,如“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57.春秋:,如“蟪蛄不知春秋”;58.羊角:,如“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59.虽然:,如“虽然,犹有未树也”;60.无功:,如“神人无功,圣人无名”;61.舅姑:,如“待晓堂前拜舅姑”;62.县官:,如“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63.无道:,如“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64.布衣:,如“布衣之交”;65.中国:,如“莅中国而抚四夷也”;66.亲近:,如“左右亲近不为一言”;67.尘埃:,如“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68.卑鄙:,如“先帝不以臣卑鄙”;69.便宜:,如“可以便宜从事”;70.不过:,如“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71.反而:,如“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72.反复:,如“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73.感激:,如“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75.可以:,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76.烈士:,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77.穷困:,如“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78.人情:,如“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79.身体:,如“身体力行”;80.首领:,如“令五人者保其首领”;81.私心:,如“恨私心有所不尽”;82.私人:,如“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83.响应:,如“天下云集响应”;84.向前:,如“凄凄不似向前声”。

85.行为:,如“吾社之行为士先者”;86.宣言:,如“(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二传记文段高频词分类积累(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如“昧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斥】: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大司马)、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秦汉时掌管中央军事的最高官员。

(8)【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9)【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0)【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等。

(11)【太史】:记史,管文件。

(12)【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3)【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4)【巡抚】: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5)【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

知,管理。

(16)【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17)【主簿】:各级长官下属掌管文书的佐吏。

2.表官职变化的:(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宋史·侯可传》举其偏,不为党。

《左传·襄公三年》【拜【:授予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选丞相东曹掾。

《元史·贾鲁传》【除】:任命,授职。

如: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陈情表》【授】:授给、给予官职。

如: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元史·贾鲁传》【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鸿门宴》【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

《元史·贾鲁传》【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三国志·吴主传》【仕】:做官。

如: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仕宦】:做官,任官职。

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孔雀东南飞并序》(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罢】:免去,解除官职。

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绌、黜】:废掉官职。

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免】:罢免。

如: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夺】:削除。

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升】:升官。

如: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擢】:在原官上提拔。

如:擢为后将军。

《汉书·赵充国传》【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

《与韩荆州书》【迁】+:一般指提升。

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谊传》【陟】:晋升,进用。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如:成语“加官晋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

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辛弃疾传》(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贬:①降职。

如:坐贬连州刺史。

《刘禹锡列传》②降职并外放。

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

《新唐书·柳宗元传》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卜居》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并序》窜:放逐,贬官。

如:暂为御使,遂窜南夷。

《进学解》左除、左降、左转:降职。

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

《新唐书·裴延龄传》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苟非其人,则民受其殃。

《后汉书·明帝纪》(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如:迁东郡太守。

《汉书·王尊传》【徙】:一般的调动官职。

如:徙齐王信为楚王。

《史记·淮阴侯列传》【调】:变换官职。

如:调为陇西都尉。

《汉书·袁盎传》【转】:调动官职。

如: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张衡传》【补】:补充空缺官职。

如:太守察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汉书·王尊传》【改】:改任官职。

如:改刑部详覆官。

《宋史·王济传》【出】:京官外调。

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张衡传》(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兼】:兼任。

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如:桓温镇京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晋书·袁乔传》【行】:代理官职。

如:太祖行奋武将军。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署】:代理、暂任。

如: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

《汉书·王尊传》【权】:暂代官职。

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刘公嘉话》【判】:高位兼低职。

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宋史·韩琦传》【假】:临时的,代理的。

如: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史记·项羽本纪》【摄】:暂代官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