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免疫学复习资料全
兽医免疫学资料

抗体生成学说的提出
抗体生成模板学说,比较片面地强调了抗原对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而忽视了机体免疫反应的生物学过程。
回避了机体免疫反应的基本生物学规律,即“自己”与“非己”的识别作用,从而忽视了对免疫生物学应有的重视与研究。
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具有识别、杀伤与清除体内突变细胞的功能。异常—肿瘤发生。
三、免疫学发展简史
1、免疫学的经验时期(16~18世纪)
我国医学家通过对天花病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对天花病的预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创造性地发明了用人痘苗预防天花病的方法。
天花
1、免疫学的经验时期
一、痘衣法:把得过天花的病人穿过的衣服,给未患过天花的儿童去穿,可使健康儿童感染一次较轻的天花;
二、痘浆法;用棉花蘸沾患者痘疮中的痘浆,然后将棉花塞入未患病的儿童鼻孔中去,可使健康儿童得病;
三、旱苗法:取患者的痘疮疮痴,将痴研成细末,将此细末用管子吹入未患病的健康儿童的鼻孔中,使健康儿童得病;
The small pox, so fatal, so general amongst us, is entirely harmless here by the invention of ingrafting….I am patriot enough to bring this invention into fashion in England.
免疫对机体的影响
1、免疫功能能使机体内环境得到维持稳定,具有保护作用;
2、在异常情况下,免疫功能可能导致某些病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874兽医免疫学 内部期末冲刺背诵(大题)(65道)(22页word)

兽医免疫学重点与考点提纲——13动医2班第一章绪论1、免疫的概念①经典的免疫概念:机体对传染病的抵抗力②现代的免疫概念: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并能将非己成分排除体外的复杂的生理功能2、免疫的基本特性(3点)和基本功能(3点)并运用其正确分析问题免疫的基本特点:①识别自己和非己②特异性③免疫记忆免疫的基本功能:①免疫防御②免疫自身稳定③免疫监视“正确分析问题”可能会往免疫的基本功能上出第二章免疫系统1、免疫系统的构成控制和执行免疫功能的系统称为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相关分子组成骨髓中枢免疫器官胸腺法氏囊淋巴结免疫器官脾脏外周免疫器官骨髓哈德氏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性细胞和杀伤细胞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粒细胞系统红细胞抗体免疫相关分子补体细胞因子等2、免疫器官中的中枢免疫器官有哪些,各自是哪些或哪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包括:①骨髓②胸腺③法氏囊(1)骨髓:哺乳动物,B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的场所(2)胸腺:提供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法氏囊:提供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外周免疫器官有哪些,各自功能,注意那些某种动物特有的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包括:①淋巴结②脾脏③哈德氏腺④粘膜相关淋巴因子⑤扁桃体⑥骨髓等(1)淋巴结:①过滤淋巴液②免疫反应(免疫细胞识别抗原、增殖、产生免疫力的场所)③淋巴再循环④清除淋巴异物(2)脾脏:①血液的滤器,成人每天1/2血量通过脾脏②免疫活性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居住的地方③免疫反应(免疫细胞识别抗原、增殖、产生免疫力的场所)④产生吞噬细胞增强素(书本有)(3)黏膜相关淋巴组织:①最大防护屏障,是病原体侵入机体的重要门户②发生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场所应答(4)哈德氏腺:①对上呼吸道免疫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还能激发全身免疫②鸟类眼窝内的分泌性腺体之一(5)骨髓:既是中枢免疫器官,也能发挥外周免疫器官作用。
为B淋巴细胞成熟场所,形成抗体的重要部位,对抗原刺激发生免疫应答(6)扁桃体:扁桃体可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对抗原刺激发生免疫应答,故具有抗细菌抗病毒的防御功能4、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细胞的区别免疫细胞:凡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通称为免疫细胞。
执业兽医考试复习资料-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六篇: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一:细菌的结构与生理1.细菌形态:具有细胞壁和核质的单细胞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完整的细胞器。
以微米为测量单位。
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肉眼可见菌体集落。
2.细菌结构(一)细胞壁:G-菌 1. 肽聚糖:为聚糖骨架;原核生物细胞特有。
2. 磷壁酸:G+菌特有;其抗原性较强:黏附宿主细胞。
G-菌:1. 肽聚糖:(少量)2. 外膜:外膜蛋白:脂蛋白.微孔蛋白。
脂质双层:脂多糖:类脂A:内毒素成分。
核心多糖:具有属特异性。
特异性多糖:具有种.型特异性。
3. 周浆间隙:外膜与细胞膜之间,可获得营养,解除病毒。
(二)细胞膜:定义:为脂质双层,并镶嵌有特殊功能的载体蛋白酶类;不含胆固醇。
功能:物质交换.分泌胞外酶.产生与利用能量有关.细胞生物合成的场所。
(三)细胞质:成分:水.蛋白质.脂类.核酸.少量无机盐.核糖体.质粒。
(为超微结构)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组成;是蛋白质合成场所。
质粒:定义:细胞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DNA分子。
包括:F质粒:决定细菌的致育性。
R质粒:决定耐药性。
毒力质粒:决定致病性。
(四)核体:染色体(裸露的双链DNA)3.G+菌:革兰氏染色为紫色;G-菌:革兰氏染色为红色。
4.细胞壁的功能:维持固有形态.物质交换.携带有抗原决定簇与致病性有关。
5.细菌特殊结构:⑴荚膜:①为黏液样物质;②为多糖或多肽或透明质酸奶;③在营养品丰富时才形成;④能抵抗吞噬;⑤有特异性抗氧。
⑵鞭毛:①细长波浪状物业;②成分为蛋白质;③能运行(沙门菌);④有特异的H抗氧; ⑤与黏附有关。
⑶菌毛:①普通菌毛:有黏附功能的;②性菌毛:F菌毛。
成分为pro;有良好的呓抗原性。
⑷芽孢:定义:一定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形成;有多层膜包裹;通透性低;有完整核质和酶系统;代谢静止;不能分裂繁殖。
是抵抗不良环境的特殊形成。
灭活方法:160℃干热灭菌或高压蒸气灭菌6.细菌染色方法①革兰氏染色法的程序: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min→碘液染1min→95%醇脱色30s →碳酸复红1min.意义:鉴别细菌.选择抗菌药物。
兽医免疫学复习题知识分享

绪论1.免疫、免疫监视、免疫自身稳定的概念。
答:免疫的传统概念:是指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再感染有抵抗力,不患疫病,即抗感染。
免疫的现代概念: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并能将非己成分排出体外的复杂的生理学反应。
免疫监视:识别、杀伤与清除体内突变细胞的功能。
免疫自身稳定:是指清除体内变性、损伤及衰老的细胞,维护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2.简述免疫的基本特性及基本功能。
答:免疫的基本特点:①识别自己与非已:对自身组织成分不起反应,对非己成分则发生明显反应;②特异性:免疫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能对抗原物质极细微的差异加以区别;③免疫记忆:免疫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部分分化为记忆细胞。
免疫的基本功能:①免疫防御:阻止病原微生物侵人机体,避免疫病的发生保持健康的功能。
②免疫自身稳定:清除体内变性、损伤及衰老的细胞,维护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③免疫监视:识别、杀伤与清除体内突变细胞的功能。
3.筒述免疫学在畜牧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了解)答:1.免疫学诊断;2.免疫学预防;3.免疫治疗。
第一章1.何谓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构成?答:免疫系统是指机体内控制和执行免疫功能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生物功能系统。
构成:①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②免疫细胞;③免疫相关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
2.(简述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其作用。
)中枢性免疫器官或外周性免疫器官包括哪些?有何作用?答:免疫器官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⑴中枢免疫器官是产生免疫细胞并诱导其分化成熟的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法氏囊。
①骨髓具有造血和免疫两方面功能,与免疫有关的红髓主要分布在管状骨的两头,其中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又称造血母细胞)具有分化潜力的祖先细胞。
②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中枢免疫器官。
(上皮细胞分泌胸腺素,能使幼稚的小淋巴细胞分化增殖成为具有免疫活性的T细胞。
)③法氏囊是诱导分化B细胞成熟的场所。
⑵外周免疫器官又称二级免疫器官,是免疫活性细胞定居、增殖和对抗原刺激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完整版)兽医免疫学

第二章 抗原和抗体
第二节 抗体和免疫球蛋白
一、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 二、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Ig的基本结构
Ig结构示意图
五种Ig结构示意图
第二章 抗原和抗体
第二节 抗体和免疫球蛋白
一、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及其区别 二、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三、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理化特性和功能
IgG: γ 70-80%; 单体;160,000-180,000; 再次反应
B细胞在免疫应答中活化增殖和分化
第一章 免疫系统
第一节 免疫器官 第二节 免疫细胞
一、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NK细胞
1.种类与形态: 小淋巴细胞(T.B细胞 5 -7,NK细胞,亚群) 免疫母细胞 (2 -20 – 30) 浆母细胞 (7 - 15)━━浆细胞 (8 -20)
2.发生和分布: 骨髓多能干细胞--胸腺(成熟)--胸腺依赖区(淋巴结等)--活化(抗原) 骨髓多能干细胞--法氏囊(淋巴干细胞-前B细胞-B细胞)-淋巴结等
免疫的新概念,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作用。
一、免疫的概念 什么是免疫,免疫学研究解决什么问题。
免疫的传统概念:防御疫病(传染病) 免疫的现代概念: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
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反应。 免疫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
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
一、免疫的概念
第三节 免疫因子
一、补体
1. 概念
2. 生物学活性
3. 激活途径:
经典途径: C1q,C1r,C1s(识别单位),C4,C2,C3(激活单位),(攻膜单位) 旁路途径(替代途径):C3,(攻膜单位)C6,C7,C8,C9
补体激活途经示意图
兽医免疫学复习重点

兽医免疫学复习重点On May 16, 2022, I was in my prime and had a good time.兽医免疫学1、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2、免疫器官:是控制和担负机体免疫功能的器官,其组成以淋巴组织为主,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结构;3、抗体:由抗原致敏的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4、补体:是存在于人和动物正常新鲜血浆中具有酶样活性的一组不耐热的蛋白5、免疫耐受:在某些情况下,抗原也可诱导相应的淋巴细胞克隆对该抗原表现出特异性无应答状态6、抗原: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7、免疫原:在具有免疫应答能力的机体中,能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8、抗原决定簇:暴露在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9、半抗原-载体现象:用半抗原-载体复合物免疫动物所引起的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藉以研究半抗原抗体在免疫应答中的机理;载体效应:如只有用原来的半抗原-载体复合物,才能引起再次应答10、佐剂:即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将其与抗原一起注射或预先注射机体,能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11、抗体的多样性:不同的抗体分子能与多种多样的抗原决定簇发生反应,具有多种多样的特异样12、单克隆抗体McAb:是由B淋巴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只识别抗原分子上一种特定的抗原决定簇的纯抗体;13、细胞因子CK是指一类由机体的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14、攻膜复合体:C9为一种有聚合顷向的糖蛋白,与C5b678结合并进行环状聚合,共同组成1个大分子量15、补体的调理作用:补体裂解产物C3b与细菌或其他颗粒结合,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16、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机体内与排斥反应有关的抗原系统多达几十种,其中能引起强而迅速排斥反应者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其编码基因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17、炎症反应:是一种病理过程,也是机体一种防御和消灭异物的积极方式,它是动物机体对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方式;18、免疫应答Ir抗原物质进入机体,激发免疫系统发生一系列反应以排除该抗原的过程,19、细胞免疫CMI:为由T细胞活化而介导的杀细胞作用或免疫炎症反应;20、体液免疫:以B细胞作为主要效应细胞T 细胞也参与辅助,通过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免疫作用;21、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指能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并将处理后的抗原肽提呈给T、B淋巴细胞,并使之活化的一类免疫细胞;22、免疫突触:T细胞在免疫识别过程中,TCR-CD3复合体可识别APC提呈的MHC-抗原肽复合物,并且在T细胞与APC之间形成复杂的超分子结构;23、黏膜免疫:是区别于全身免疫的一种局部免疫系统,主是局部黏膜组织及免疫活性细胞在病原体等抗原的刺激下诱导出的免疫应答反应;24、非特异性免疫:机体的屏障结构、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正常组织及体液中的抗菌物质;25、特异性免疫:以抗体作用为中心的体液免疫、以T细胞及淋巴因子为中心的细胞免疫;26、被动免疫:是动物依靠输入其他机体所产生的抗体或细胞因子而产生的免疫力;27、主动免疫:是动物受到某种病原体抗原刺激后,自身所产生的针对抗原的免疫力;28、疫苗:就是指用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制成的生物制品,用于免疫预防;29、生物技术疫苗:是指利用生物技术的分子水平制备的疫苗;30、多价苗:将同一种细菌或病毒的不同血清型混合制成的疫苗.31、联苗:是以两种以上不同的细菌或病毒制成的疫苗,以达到一针防几种疾病的目的;32、超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对再次进入机体的抗原作出因过于强烈或不适当而导致组织器官损伤的一类反应;33、克隆忽略:是指自身反应性T、B细胞未能察觉自身抗原的存在:34、凝集现象: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电解质参加下,抗原颗粒相互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35、间接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的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宜的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36、沉淀反应:是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在适量的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称为沉淀反应;37、免疫标记技术:是指用荧光素、酶、放射性同位素、SPA、生物素-亲和素、胶体金等作示踪物,对抗体或抗原标记后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38、免疫失败:是指免疫后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率甚至引发疾病;39、变应原:凡经吸入或食入等途径进入体内后能引起IgE类抗体产生并导致变态反应的抗原性物质;40、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已与非已,并能将非已成分排出体外的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41、中枢免疫器官:发育在胚胎早期,是免疫细胞产生、发育、接受抗原刺激和分化、成熟的场所,并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起主导作用,42、半抗原:只有反应原性,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43、交叉反应:抗原除与其相应抗体发生反应外,也常与其他相关抗体发生反应;44、简单半抗原:既不能单独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与相应抗体结合后也不能出现可见的反应,但却能阻止抗体再与相应抗原结合;又称为封阻性半抗原;45、中和抗体:指病毒表面的具有吸附穿入作用的抗原所诱生的抗体46、免疫逃避:寄生虫与宿主长期相互适应过程中,有些寄生虫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效应46、异嗜性抗原:不同动物种属间,或不同生物类别之间的共同抗原47、免疫耐受:在某些情况下,抗原也可诱导相应的淋巴细胞克隆对该抗原表现出特异性无应答状态;48、ADCC:当靶细胞与相应的 IgG 结合,K 细胞或 NK 细胞可与结合在靶细胞上的 IgG 的 Fc 结合,从而使自身活化,释放细胞毒,裂解靶细胞, 这种作用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49、带现象:在经典免疫血清学反应中,因抗原过多或抗体过多而出现抑制可见反应的现象称为带现象;50、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和淋巴器官之间反复循环;使带有各种不同抗原受体的淋巴细胞不断在体内各处巡游,增加与抗原和抗原递呈细胞接触机会;便于激发再次免疫应答;胸腺哺育细胞thymic nurse cell, TNC;淋巴细胞归巢受体LHR;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大颗粒淋巴细胞LGL;自然杀伤性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 cell;树突状细胞简称D细胞;抗原提呈细胞 APC;抗原antigen,Ag;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 TD-Ag;决定簇互补区CDR;高变区HVR;分泌成分secretory component,SC;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集落刺激因子CSF;肿瘤坏死因子TNF;转化生长因子TGF-β;粒细胞CSFG-CSF;巨噬细胞CSFM-CSF;粒细胞和巨噬细胞CSFGM-CSF和多集落刺激因子multi-CSF,又称IL-3;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ctin,EPO;刺激造血干细胞的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可刺激胚胎干细胞的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 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等均有集落刺激活性;经典途径 classical pathway,CP;替代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 AP;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MASP;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LDA;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3LFA-3;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反应AMLR;低分子量多肽LMP;抗原加工关联转运体TAP;抗体形成细胞antibody forming cell, AFC;1、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①、肠相关淋巴组织GALT②、支气管相关巴组织BALT③、眼结膜相关淋巴组织CALT ④、鼻相关淋巴组织NALT巨噬细胞趋化因子MCF,巨噬细胞活化因子MAF,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ADC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一、胸腺细胞的成熟:1T细胞抗原受体TCR的发育2 T细胞阳性选择:不能识别MHC分子的T细胞或与MHC分子具有高亲和力的T细胞,则发生细胞凋亡而被克隆清除;MHC约束性3阴性选择:与自身抗原呈现低或中等亲和力、及不能识别自身抗原肽-MHC的T细胞克隆才能被留下,进一步分化为成熟的T细胞,此即阴性选择;中枢耐受二、MALT功能1、参与粘膜局部免疫应答粘膜免疫屏障2、产生分泌型IgASIgA 有大量辅助抗体生成的Th2细胞和促进IgA生成的细胞因子如IL-5 有表达IgA的B细胞定居于此3.参与口服抗原介导的免疫耐受三、肝脏中的枯否氏细胞肺脏中有尘细胞结缔组织中的组织细胞神经组织中的小胶质细胞脾和淋巴结中的固定和游走的巨噬细胞等;四、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源性:异种抗原、同种异体抗原、自身抗原2、分子大小3、化学组成和结构4、物理状态及可降解性5、适当的进入途径五、佐剂的免疫生物学作用1、使无效或微弱的免疫原性物质变为有效的免疫原;如合成的多肽,单纯注射无免疫原性,当与弗氏佐剂混用,则免疫原性大增强;2、提高抗体滴度;可提高机体初次和再次免疫应答的抗体滴度;3、改变抗体产生的类型;给豚鼠注射鸡卵白蛋白,通常产生IgG类抗体,如与佐剂同时注入,则产生IgM类抗体;4、产生或增强迟发型超敏反应;六、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 McAb 的优点及作用1、McAb特异性高,质地纯一,易标准化和大量制备;2、McAb可长期无限量供应完全同质的抗体;3、利用McAb研究细胞表面标志和受体;4、利用McAb制备亲和层析柱,提纯可溶性抗原;七、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作为细胞间的信号传递分子,主要调节免疫应答、参与免疫细胞分化发育、介导炎症反应、刺激造血功能并参与组织修复等;八、补体的生物学功能:1、细胞毒及溶菌、杀菌作用2、调理作用3、免疫粘附作用4、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5、炎症介质作用,1激肽样作用2过敏毒素作用3趋化作用九、黏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s,AM种类1、整合素超家族2、免疫球蛋白超家族3、选择凝集素家族4、钙离子依赖的细胞黏附家族十、MHC分子的功能1、参与对抗原处理2、约束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3、参与对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4、诱导自身或同种淋巴细胞反应5、参与T细胞分化过程十一、抗体有哪些免疫学功能1.中和作用2.免疫溶解作用3.免疫调理作用4.局部黏膜免疫作用5.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6.对病原微生物生长的抑制作用7.免疫损伤作用十二、请简述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1、致敏阶段sensitization stage:又称感应阶段,是抗原物质进入体内,APC 对其识别、捕获、加工处理和递呈以及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阶段;2、反应阶段reaction stage:又称增殖与分化阶段,是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进行增殖与分化,以及产生效应性淋巴细胞和效应分子的过程;3、效应阶段effect stage:是由活化的效应性细胞和效应分子发挥细胞免疫效应和体液免疫效应而共同清除抗原物质的过程;十三、免疫失败与疫苗的关系疫苗因素:1、疫苗质量:抗原的免疫原性、抗原的量、佐剂失效、灭活不彻底等质量问题;对策:选择正规有资格的厂家生产的疫苗,选择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定做自家灭活苗;2、疫苗保存和运送对策:弱毒冻干苗应保存在-20℃以下,油佐剂、蜂胶佐剂灭活苗保存在2-8℃,不可冻结;3、疫苗选择不当: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动物选择不同毒力的疫苗;4、疫苗稀释剂:专用稀释剂,注意无菌;5、疫苗的使用:稀释方法、免疫途径、免疫程序、免疫剂量等等;6、不同疫苗的相互干扰作用:避免二种以上疫苗同时使用,最好间隔一周以上;。
《兽医免疫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兽医免疫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从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将其字母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括弧内。
每小题2分,共30分。
)1.免疫的现代概念是:()A.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B.机体清除自身损伤、衰老细胞的一种功能C.机体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对机体都是有利的D.机体消除和杀灭自身突变的细胞E.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物质的功能2.首先使用人痘预防天花的是:()A.法国人 B.中国人 C.英国人 D.希腊人 E.印度人3.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A.免疫监视 B.免疫自稳 C.免疫耐受 D.免疫防御 E.免疫识别4.T细胞和B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是:()A.骨髓 B.周围免疫器官 C.中枢免疫器官 D.胸腺 E.血流5.中枢免疫器官与外周免疫器官的区别是:()A. 中枢免疫器官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B. 外周免疫器官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C.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而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分布、定居及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D. 外周免疫器官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E. 中枢免疫器官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6.下列哪种免疫作用在无抗体存在时仍可发生:()A.ADCC作用 B.补体经典途径激活时对靶细胞的溶解 C.免疫黏附作用D.毒素中和作用E.Tc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7.B细胞的免疫功能不包括:()A.提呈抗原B. 特异接受抗原刺激后合成抗体C. 参与免疫调节 D直接杀伤抗原靶细胞 E.参与变态反应8.抗原提呈细胞包括:()A.B细胞B.巨噬细胞C.树突状细胞D.朗罕细胞E.以上细胞均是9.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是:()A.IgAB. IgMC. IgGD.IgDE. IgE10.在抗原刺激下,体内最早形成的Ig为:()A.IgGB.IgMC.IgDD.IgE11.免疫球蛋白 V 区的功能有:()A.激活补体B.调理作用C.ADCCD.穿过胎盘与黏膜E.结合抗原12.与初次抗体产生的反应相比较,再次抗体反应的特点是:()A.由高浓度抗原激发B.主要为 IgG类抗体,产生迅速C.反应后期出现 IgM型抗体D.抗体产生前有一段较长的诱导期13.IgG的补体结合点位于:()A.CLB.铰链区C.CH1D.CH2E.CH314.关于记忆细胞错误的是:()A.已接受抗原刺激B.仅限于B细胞C.可生存数月到数年D.再次遇到抗原迅速增殖分化15.免疫应答过程应除外:()A.APC对抗原的处理B.T、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C.T、B细胞在胸腺的分化成熟D.T、B细胞的分化增生二、填空(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括空格内。
兽医免疫学复习资料

兽医免疫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超抗原(SAg):是指一类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活化,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的抗原因子。
2.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编码的分布于生物体有核细胞表面的抗原性物质3. Ab(抗体):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也称为可溶性抗原受体。
4. Ig(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及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5. CDR(互补决定区):三个超变区在氨基酸序列上并不连续,但当Ig分子折叠形成天然构象时,它们就聚在了一起,与抗原表位的空间位置互补,形成互补决定区。
6. 抗原(Ag):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7. 反应原性:指抗原能与相应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
8. 免疫器官:是机体中执行免疫功能的器官,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9. 免疫细胞:是所有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及其前体细胞、过渡型细胞、终末效应细胞的统称。
10. 免疫分子:是现代分子免疫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抗原、分泌性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以及免疫细胞膜分子等。
11. 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12. 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13. 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族特异性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性质相同的抗原。
14. 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异物,并能将非己异物排出体外的复杂的生理学功能。
15.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
16. 免疫记忆:动物机体在初次接触抗原物质时,除刺激机体形成产生抗体的细胞(浆细胞)和致敏淋巴细胞外,也形成了免疫记忆细胞,如再次接触相同抗原物质可产生更快、更强的免疫应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6月免疫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免疫的三大基本功能:P2免疫防御:即抗感染免疫,是指阻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抑制其在体内繁殖、扩散,从体内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保护机体生存的功能。
该功能异常,可发生超敏反应和重复感染。
免疫自身稳定:是指清除体内变性、损伤及衰老的细胞,维护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该功能异常,可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免疫监视:由于各种体内外因素的影响,正常个体的组织细胞也可不断发生畸形和突变。
免疫监视具有识别、杀伤和清除体内突变抗体的功能。
若该功能发生失常,可能导致肿瘤发生。
第二章免疫系统1、中枢免疫器官:P13产生免疫细胞并诱导其分化成熟的免疫器官成为中枢免疫器官,又称一级免疫器官。
特点是在胚胎期发生较早,为淋巴上皮结构,可诱导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熟为具免疫活性的细胞,此过程不需要抗原物质的刺激作用。
(1)骨髓骨髓是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
骨髓功能缺陷时,不仅严重损害造血功能,也将导致免疫缺陷症的发生。
功能:长骨髓;源生各种免疫细胞;哺乳动物B细胞成熟,直接进行免疫应答,产生大量抗体。
(2)胸腺是胚胎期发生最早的淋巴组织。
根据动物的种类和年龄的不同,其部位和大小也稍有差异。
新生动物的胸腺相对体积最大,但其绝对大小则在青春期最大。
随青春期过后,实质萎缩,皮质被脂肪组织取代。
功能:是诱导T细胞成熟的中枢免疫器官。
(3)法氏囊是禽类特有的淋巴器官,又称为腔上囊。
兼有外周免疫器官的功能。
是诱导分化B细胞成熟的场所。
2、外周免疫器官:P16又称二级免疫器官,是免疫活性细胞定居、增殖和对抗原刺激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与淋巴组织等。
(1)淋巴结网状组织结构,其中有大量淋巴细胞。
皮质的浅层分布着大量的淋巴小结又称滤泡区,或称初级淋巴小结或一级滤泡,为B 细胞集中的区域,一旦受抗原刺激,其中心可见增殖旺盛的细胞,成为生发中心或次级淋巴小结,又称二级滤泡。
皮质的深层或滤泡区与髓质的交界处有许多弥散的淋巴细胞聚集,称为副皮质区,是T 细胞聚集的部位。
猪淋巴结的结构与其他动哺乳物淋巴结的结构不同,其组织学图像呈现相反的构成。
鸡无淋巴结,但淋巴组织广泛分布于体内。
鹅、鸭等水禽主要有两对淋巴结。
功能:过滤淋巴液;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淋巴细胞再循环。
(2)脾脏脾脏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也是血流通路中的过滤器官。
和淋巴结不同,脾脏没有输入淋巴管。
结构特点:淋巴组织围绕着小动脉分布脾脏分为白髓和红髓两部分。
白髓:动脉周围淋巴细胞鞘,T细胞25%;淋巴小结,B细胞65%红髓: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功能:血液滤过作用;滞留淋巴细胞的作用;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产生吞噬细胞增强素。
(3)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特点与作用:对黏膜表面侵入的病原微生物抗原进行正确识别和迅速的免疫应答,大量产生分泌性抗体IgA,分布在黏膜表面起黏膜局部免疫保护作用。
(4)哈德氏腺功能:1、机械保护作用,能接受抗原刺激,分泌特异性抗体;2、分布T细胞、B细胞,能激发全身免疫系统,协调体液免疫,为口腔、上呼吸道提供抗体;3、对疫苗发生应答反应。
(5)骨髓骨髓是中枢免疫器官,也能发挥外周免疫器官的作用。
骨髓产生抗体的主要类别是IgG,其次为IgA,所以骨髓是再次免疫应答发生的主要场所。
3、NK细胞:是一类不需特异性抗体参与也无需靶细胞的MHCI 类或II 类分子参与即可杀伤靶细胞的淋巴细胞。
杀伤机理:使靶细胞凋亡及发挥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
P21第三章抗原1、构成抗原的条件:P25-26异源性;大分子物质;分子结构复杂;物理状态;适当的进入途径2、类脂不能作为抗原,不能免疫应答,多糖多肽核酸可以。
3、半抗原是一类不完全抗原,它只具有反应原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
P29第四章抗体和免疫球蛋白1、(大题)P38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单体是构成有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
(1)单体是轻链(L)与重链(H)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肽链分子;根据H 链抗原性的差异可将其分为5 类:?链、γ链、α链、δ链、ε链。
(2)H 链或L 链的N-末端序列变化很大,称为可变区(V),而 C-末端氨基酸则相对稳定,称为恒定区(C 区)。
在CH1 和CH2 之间为铰链区,具有补体结合位点和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水解位点。
(3)结构与功能的关系:①、VH 和VL 是结合抗原的部位;②、CH 和CL 上具有部分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③、铰链区具有补体结合点,可活化补体;④、IgG 借助CH2 部分可通过胎盘;⑤、IgG 的CH3 可结合细胞表面的Fc R,IgE 的CH2 和CH3 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IgE Fc 受体结合。
2、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生物学作用:P42-44IgG:是惟一能从母体通过胎盘转移到胎儿体内的免疫球蛋白IgA: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免疫球蛋白IgM:分子质量最大(10价,其余均为2价)IgD:血液中含量极低IgE:能介导I型(速发型)超敏反应3、干扰素:P65I型IFN具有的作用:(1)抗病毒作用:主要是通过已感染病毒的细胞分泌IFN,产生抗病毒蛋白,如蛋白激酶、磷酸二酯酶、2-5A合成酶等,干扰病毒的复制。
(2)抗肿瘤作用:I型IFN能直接抑制某些肿瘤细胞的生长,主要通过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杀伤功能及细胞因子和CTL杀伤活性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3)免疫调节作用:I型IFN可增加MHC I 类分子的表达,抑制MHC II 类分子表达,从而增强CTL介导的杀伤效应,促进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同时阻断MHC II 类决定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激活,从而抑制免疫应答的识别阶段。
此外,I型IFN还能抑制某些细胞的增长,如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和造血细胞等。
第十章抗原提呈细胞和抗原提呈1、抗原提呈细胞APC:P111一、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二、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内皮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活化的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2、(大题)P116抗原提呈途径简述外源性抗原(MHC-II 类限制)的提呈过程。
外源性蛋白抗原的提呈途径即MHC-II 类限制的提呈过程是首先通过吞噬、胞饮等途径被摄入抗原提呈细胞,经溶酶体消化形成抗原肽,然后与MHC-II类分子结合形成复合物,经胞内转运或胞吐作用进入APC表面,提呈TCR识别。
简述内源性抗原(MHC-I 类限制)的提呈过程。
内源性蛋白抗原提呈途径又称MHC-I类限制提呈途径,其对内源性抗原的提呈过程是先将病毒蛋白抗原或肿瘤抗原在胞浆中与泛素结合,使抗原呈线状。
在蛋白体的核心成分-LMP作用下被水解为短肽,与胞浆中的伴随分子结合被抗原加工关联转运体(TAP)转运至内织网腔。
然后与MHC-I类分子结合,将抗原成分运至细胞表面进行提呈抗原。
第十一章T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1、CD8+T细胞能特异性的杀伤表达抗原的靶细胞,故又称细胞毒性T细胞(CTL/Tc),它不但是抗病毒免疫、急性同种异型移植物排斥反应和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中的主要效应细胞,还对多种免疫功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Tc主要功能:特异性的溶解靶细胞;辅助B细胞作用;介导DTH,诱导巨噬细胞和粒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分泌细胞因子。
第十二章B细胞免疫应答反应1、(大题)P140体液免疫的一般规律(P141表格)简述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抗体的产生一般具有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规律:①初次应答潜伏期较大;主要IgM;对抗原结合力低,为低亲合性抗体;抗体含量低且维持时间短,很快下降;②再次应答的潜伏较初次应答明显缩短;抗体含量高,维持时间长;主要为IgG分子,为高亲和性抗体。
第十五章抗感染免疫1、中和抗体:P160(简明扼要的总结归纳)抗体与病毒相互作用后,病毒的感染性降低或消失。
一般来说,中和抗体能够中和胞外病毒,但不能进入细胞,中和胞内病毒。
中和抗体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但多数学者认为与以下几点有关:①中和抗体好病毒结合后,通过立体构型改变而抑制病毒吸附和穿入细胞,从而使病毒丧失感染性;②抗体和病毒康源凝集而形成大分子复合物,作为调理素,促进巨噬细胞对病毒粒子的吞噬和降解;③抗体可以和感染细胞表面的病毒抗原结合,通过激活具有抗体受体的细胞(如K细胞、多形核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破坏病毒粒子。
2、补体结合抗体:P160这种抗体由病毒内部抗原或病毒表面非中和抗原所诱发,不能中和病毒的感染性,但可发挥调理作用,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需要强调的几点:首先,抗体只在病毒感染的早期才具有保护作用;其次,一般情况下,将纯化的抗体转移给试验动物使之获得抗病毒免疫较为困难;第三,某种抗体的体外众和能力可能与其体内的保护作用很少相关或不相关。
总之,抗体是抗病毒免疫的重要成分,但却不能消除所有病毒的感染作用。
3、(大题)抗胞内菌免疫:P164抗胞内菌免疫特点有那些?抗胞内菌免疫主要依靠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仅起辅助作用。
包括:(1)天然免疫: 胞内菌不仅能直接激活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细胞),亦可通过刺激巨噬细胞产生IL-12(一种强的活化NK 细胞的因子)以活化NK细胞。
在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之前,NK细胞担负着早期的防御功能。
(2)淋巴因子的免疫作用: 胞内菌可刺激巨噬细胞产生IL-12 和NK细胞产生γ-干扰素,IL-12 和γ-干扰素能够促进TH1 细胞的发育,所以胞内菌是CD4+辅助T细胞分化为TH1 表型的强大诱生剂。
病菌刺激T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这一过程是具有特异性的,但是被淋巴因子激活的巨噬细胞免疫功能表现出非特异性,除能杀灭诱发细胞免疫的病菌外,也能杀灭一些无关的胞内寄生菌。
(3)细胞毒T细胞(Tc)的免疫作用:CD4+T细胞和CD8+T细胞均参与抵御胞内菌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但这些T细胞识别不同类型的抗原并对其发生反应。
(4)迟发性变态反应与肉芽肿形成:机体对胞内菌发生细胞免疫的同时,交织有迟发性变态反应的发生,临床上常表现为对病菌的可溶性产物皮内注射后的炎症反应。
(5)免疫逃避的机制:P166第十六章变态反应1、(大题)P181变态反应的发生(P182表格,免疫学基础是重点)变态反应(al1erg):是机体对某些抗原物质发生的一种可导致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的异常免疫反应。
常表现为免疫反应性增高,多发生于再次接触同种抗原的时候变态反应,也称过敏反应或超敏反应。
变态反应的发生一般可分为致敏阶段和发敏阶段。
I型变态反应:即通常所称的过敏反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变态反应。
致敏机体在再次接触变应原时,反应立即出现,故亦称速发型变态反应。
反应或局限于某一种组织或为全身性,反应程度不一。
属于此类反应的有: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枯草热、荨麻疹以及食物、药物、花粉和虫螫性过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