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之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

《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之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关于饮食养生的观念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围绕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的主题展开讨论。
首先,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五味是指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
每种味道对应五脏,如酸味对应肝脏、甘味对应心脏、苦味对应心脏、辛味对应肺脏、咸味对应肾脏。
五味之间要相互配合,才能达到身体的平衡。
过度偏食某一种味道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饮食要均衡多样,合理搭配五味,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其次,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季节与五味也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季节,人体的脏腑功能会有所变化,从而对应不同的五味。
在春季应以酸味为主调,可以帮助春季阳气生发,促进肝脏的健康。
在夏季应以苦味为主调,可以清热解毒,帮助心脏的健康。
在秋季应以辛味为主调,可以促进肺脏的功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在冬季应以咸味为主调,可以补充肾脏的功能,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
因此,不同季节的饮食调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主张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相结合。
饮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在饮食方面,我们要尽量保持五味的平衡,避免偏食单调;在季节方面,要根据不同的季节调整饮食搭配,以适应身体的变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饮食有节,养生之道”。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深入了解《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的养生意识,促进身体健康。
愿大家都能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疾病,享受生活的美好。
《黄帝内经》养生观

《黄帝内经》养生观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它的问世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也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一,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学原则和方法,如调和气血,法于阴阳,形神兼养,起居有常,谨和五味等等。
第二,对生命的起源及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唯物的,是符合实际的。
如原文提出:“人是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等。
此外,《黄帝内经》还对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意到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
第三,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强调人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避免外邪侵袭,如《黄帝内经》指出要“顺四时而适寒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从而开辟了我国防病与养生的先河。
第四,重视对衰老的探索。
在《黄帝内经》中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原因,并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延缓衰老的措施,初步建立了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
第五,明确提出治未病,把预防提到战咯高度来认识。
由上可知。
《黄帝内经》对养生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也可以说,中医养生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足和《黄帝内经》分不开的。
浅论《黄帝内经》养生观

光, 使志若伏若匿, ……去寒就温, 无泄皮肤, 使气l 夺, 此冬气之应, 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 春为疾厥, 奉生者少”《 。素问 金匾真言论》 在阐述顺时养生的思 想理论时明确指出, 人体的五脏六腑对季节时令各有 “ 收受逆从”应“ , 谨察五脏六腑, 一逆一从 , 阴阳、 表里、 雌雄之纪” 。 3 养性养生观 《 素问 . 上古天真论》 在探索上古之人长寿之秘诀 时说:“ 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食饮 有节 ,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 而尽终其天 年, 度百岁乃去”若“ 。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以欲竭其 精, 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满, 不时御神”“ ,逆于生乐, 起 居无常”把生命悬置于放浪纵欲、 , 竭精耗真何以能度 百岁、 终天年。故曰“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 皆谓之, 虚 邪贼风 , 避之有时, 恬淡虚无 ,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 病 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 心安而不惧, 形劳而不倦。 气 从以顺, ……, 任其服, 乐其俗, 高下不相慕, 其民故曰 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 淫邪不能惑其心, ……合于 道, ……以其德全” 养生者养性、 。 养神、 养精、 养气。 唯 性善者, 气、 精、 神三而合一, 运化通畅, 通天共地, 固阴 护阳, 则可享受天年。
养生腾食观 《 素问 生气通天论》 味过于酸, 说:“ 肝气以津, 脾 气乃绝。 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 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气 乃厚。 味过于辛 , 筋脉沮弛, 精神乃央” 随着时代的变 。 迁, 种植、 养殖生产的发生、 发展, 人类把膳食养生之本 4
人” 。三日:“ 有圣人者, 处天地之和, 从八理之风, 适嗜 欲于世俗之间, 无患慎之心, 行不欲离于世”“ ,举不欲 观于俗, 外无劳形于事, 内无思想之患, 以恬偷为务 , 以 自 得为功, 形体不敝, 精人者, 法天则地, 日月, 象似 辩列星辰, 逆从阴阳, 分 别四时, 将从上古合同于道, 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其 。 中, 合 同于道” 黄帝 内经》 “ 是《 中重要 的养生思想。 “ 就是道理, 道” 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 在演变着 , 没有刻意的破坏和突发意外的话 , 他们都遵 循着一个不变的运动形式, 按照 自身的生物和/ 或物理 特性保持着一个环境 的动态平衡, 这就是规律性。 “ 还有原始的意思, 道” 道家说 : “ 道生一”有 了“ 有 , 道” 了最原始的始动因素才有了“ 。因此, 一” 养生者遵 “ 就是必须遵循 自然变化规律对人的影响作用 , 道” 遵 循 自身的体质条件, 研究各种外来因素对人 自身体质 所可能产生的正、 负两方面的作用。 2 适时养生观 《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 说: 春三月, ……天地俱 生, 万物以荣。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 被发缓形, 以使志 生, ……, 此春气之应, 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 夏为 寒变, 奉长者少” 夏三月, 。“ ……天地气交, 万物华实。 夜卧早起 , 无厌于 日, 使志无怒, 使华英成秀, 使气得 泄, 若所爱在外, 此夏气之应, 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 心, 秋为疹疟, 奉收者少, 冬至重病” 秋三月, 。“ ……天 气以急, 地气以明。早卧早起 ,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 缓秋刑, ……使秋气平,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 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飨泄, 奉藏者少” 冬三 。“ 月, 此谓闭藏, 水冰地诉, 无扰于阳。早卧晚起, 日 必侍
《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理论探析

2、饮食节制
《黄帝内经》强调饮食要适量,避免过饱或过饥。在食物的摄入量上,应遵 循“七八分饱”的原则,以适应人体对食物的需求。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出 了“时令饮食”的理念,即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饮食。如春季宜食清淡,夏季宜 食甘寒,秋季宜食润燥,冬季宜食温热。
3、宜食忌食
《黄帝内经》对于某些食物有特定的宜食忌食主张。例如,对于辛辣、油腻、 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应少量食用或避免食用;对于发物,如海鲜、羊肉等应慎食。 同时,《黄帝内经》也提倡多食用时令蔬菜、水果,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理论的应用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防疾病:《黄帝内经》强调“药食同源”,认为合理的饮食可以起到 预防疾病的作用。例如,食用荠菜、马齿苋等野菜可以清热利湿,预防夏季暑湿 感冒;食用百合、银耳可以滋阴润肺,预防秋燥咳嗽。
2、滋养脏腑:《黄帝内经》根据五脏六腑的特点,提出相应的饮食养生方 法。例如,肝属木,与酸味、绿色食物相应,适当食用山楂、枸杞等有助于养肝 明目;心属火,与苦味、红色食物相应,适当食用苦瓜、红枣等有助于清心泻火。
谢谢观看
2、饮食搭配:《黄帝内经》强调食物的搭配要符合四时节气和个人的体质。 不同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合理搭配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提高食物的营养 价值和保健效果。例如,羊肉与萝卜搭配,可中和羊肉的燥热,同时能充分发挥 萝卜清热解毒、消食化滞的作用。
3、膳食结构:膳食结构应合理安排主食、副食的比例,注重荤素搭配,以 提供全面的营养。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倡“早饭要好,午饭要饱,晚饭要少” 的膳食结构,以适应人体消化吸收的需要。
总结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与食疗药膳对现代人的健康有着重要 的指导意义。通过五味调和、饮食节制、宜食忌食等原则的运用,再结合当地的 食材和自身的健康状况,人们可以制定出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食疗药膳的发展 也为人们在疾病防治和健康保健方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 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相信饮食养生与食疗药膳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拥有更广阔 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中医养生论文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中医养生论文引言关于养生之道,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精辟的论述,如上古天真论篇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1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黄帝内经》中甚至是整个中医理论中都对人类有限的生命进行了珍惜保护、注重养生的良好的态度,其具体的养生观念是“顺应自然- 身心健康- 心理道德完善- 适应社会”这样一种全方位的健康养生观[1-3],是中医理论中综合医学模式在养生观中的具体表现,富有很浓厚的科学性、理论性和先进性。
2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法则2.1 注重饮食,不宜偏食饮食有度是保持长寿的一个重要条件。
因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如果长时间过度饮食,会造成胃负担加重,消化不良,使筋脉瘀滞,气血流化失常。
饮食有节还包括喝酒要适量,少量饮酒对身体有好处,如果长期大量饮酒可能会对生命造成威胁[4].《内经》对此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因此可以看出饮酒过量对身体的伤害是多么的严重。
日常生活中饮食要有规律,不能暴饮暴食或者挑食、偏食,能够促进脏腑机制的良好运转,相反的话危害会很大[5].《灵枢》五味篇说食物的酸味先入肝,苦味先走心,甘味先走脾,辛味先走肺,咸味先走肾。
由此可见酸苦甘辛咸五味对五脏正常的运转有着直接的关系,任何偏食行为都将会增加某一脏腑的负担。
如果不挑食并且饮食适量、有规律,将会为以后的健康长寿做好铺垫。
药食同源可以根据脏腑盛衰和疾病的不同,从而选择不同的食物以起到补充身体所缺乏东西的作用,采用药食和饮食并用的方法,把养生和治病相结合,并选择适当的食物和药物,就是《内径》中所说的辩证施膳施治[6].2.2 保持心情愉悦,心胸开阔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人的情志与身心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

内容摘要
总之,《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理论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不仅在当 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通过深入了解和运 用《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促进 身心健康。
内容摘要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继续挖掘和传承古代养生智慧,为现代社会提供 更多实用的健康指导。
内容摘要
养生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让我们从今天开始自己的健康状 况,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享受美好的人生。
内容摘要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理论,包括其核心思想、现代 应用与相关古籍研究。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阐述,希望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如何运用 古老的养生智慧来指导现代的饮食习惯。
内容摘要
针对以上理论,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实践建议: 1、饮食养生:合理搭配食物,避免暴饮暴食。要注意食物的冷热属性,避免 过度食用生冷食物。在夏季,可以适量食用一些凉性食物,如冬瓜、苦瓜等;在 冬季,可以适量食用一些温性食物,
内容摘要
如韭菜、生姜等。此外,应保持饮食的规律性和节制性,避免过度饮酒和吸 烟。
内容摘要
在顺应自然环境方面,《黄帝内经》认为,人类应当顺应季节、天气、地理 位置等自然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例如,春夏季节应晚睡早起, 秋季应早睡早起,冬季应早睡晚起。在饮食方面,不同季节应食用不同性质的食 物,以适应季节的变化。
内容摘要
心理平衡是《黄帝内经》所强调的重要方面。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 情绪会影响人体的健康,使人容易患病。因此,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情绪 化是养生的必要条件。同时,《黄帝内经》还提倡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以保持 心理健康。
内容摘要
2、饮食搭配:《黄帝内经》强调食物的搭配要符合四时节气和个人的体质。 不同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合理搭配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提高食物的营养 价值和保健效果。例如,羊肉与萝卜搭配,可中和羊肉的燥热,同时能充分发挥 萝卜清热解毒、消食化滞的作用。
黄帝内经养生观

《黄帝内经》汲取了道家、儒家等传统养生观的思想,如道 家强调的“清静无为”对《黄帝内经》情志调节有启示,儒 家强调的“礼乐教化”对《黄帝内经》养生伦理有借鉴。
《黄帝内经》养生观的独特性与优势
独特性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不仅关注疾病的防治,也重视养生保健 ,将人体与自然环境、气候变化相协调。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烟尘、噪音等,以保 持身体健康。
饮食养生法
饮食规律
遵循“三餐制”,定时定量进食,避免饥 饿和暴饮暴食。
节制饮食
不过量进食,不过度饮酒,不过食辛辣油 腻食物。
多样化饮食
摄入不同种类的食物,以获得全面的营养 和健康。
药食同源
适当食用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如生姜、 红枣、枸杞等。
运动养生法
冬季宜养肾,通过保暖 、食补等方式来增强肾 脏的机能和抵抗力。
03
养生方法
精神养生法
静养
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避免情绪 波动和烦躁,以达到养神、宁神、 怡情的效果。
乐观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和 挫折时能够积极应对,以保持心理 健康。
放松
学会放松自己,如通过冥想、瑜伽 等来松弛身心,缓解压力。
《黄帝内经养生观》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养生观念的源起 •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理论 • 养生方法 • 养生实践 • 养生效果评估与调整 • 《黄帝内经》与其他养生观的比较
01
养生观念的源起
何为养生
养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提 高生活质量,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养生涵盖了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多个方面,是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方式
《黄帝内经》论养生

《黄帝内经》论养生《黄帝内经》说道:“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则亡。
”阴阳对立统一运动有度、有序、适时、当位,则阴阳和谐,反之则阴阳失调,而这就是人体疾病的本质。
人体是一个最无为和最自足的系统,如果我们偏离了它,是必然要生病的。
中医讲的养生,就是我们每天要按照人体的本性去做,什么时间做什么时间的事。
“因天之序”,就是说一定要因循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这个顺序。
人要想健康,要因天之序,也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则,遵循一年的四季之气,遵循每天的小四季。
人的健康在自己,你和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你也就越健康。
养生无处不在,养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养生就是养护我们的生命,保养我们的心灵。
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学到一点,就做到一点,长此以往,原本不好的生活习惯能得到改正,原本受到伤害的身体能够慢慢得到修复。
只要你认识自己,能够恬淡虚无,学会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顺应自然,懂得规避虚邪,不妄作劳,善待自己,善待心灵,你就会守住自己的精、气、神,就能远离疾病,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
一、阶段养生“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
”这首宋代有名的禅诗,看上去是写一年四季景色的,其实是写人生各阶段的心境的。
如果心态平和,没有是非,那么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是美丽的。
现代科学家研究发现:生物体内存在着生物钟,它自动地调节和控制着人的行为和活动。
人从诞生之日起,直至生命终结,自身的体力、情绪和智力都存在着由强至弱、由弱至强的周期性起伏变化。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生物节律,或生物节奏、生命节律等。
20世纪初,德国和奥地利的科学家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人体生物节律中体力周期是23天,情绪周期是28天,智力周期是33天。
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周期性变化,都可以用曲线来表示。
这三条曲线都是从出生日算起,起点在中线,先进入高潮期,再经历临界期,而后转入低潮期,如此周而复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黄帝内经》之古今养生
摘要:在《上古天真论》中,作者已经明确提出养生的五项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本文即简单的从顺应自然、运动、饮食、起居、精神五方面谈论一下传统养生与现代养生的相同之处。
关键词: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更加重视身体健康和长寿——养生,即根据生命发展规律,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的、增强体质、预防和减轻疾病、延缓衰老为目的的医事活动(1)。
在西方科学技术没有大规模进入中国之前,大多数人的养生方法基本来自中医们传授指导或者中医书籍,中医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又基于《黄帝内经》,那么可以说中国传统养生理论多来自于《黄帝内经》。
然而在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科技大量传入中国,人们开始接受更加直观、更加数据化的西方科技,人们的养生方法也开始西化。
如今,两套养生理论并行,各有千秋,却也有相同点。
在《上古天真论》中,作者已经明确提出养生的五项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本文即简单的从顺应自然、运动、饮食、起居、精神情志五方面谈论一下传统养生与现代养生的相同之处。
1、顺应自然在养生理论中的体现
法于阴阳,顺应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2)。
《内经》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变化,尤其在顺应四季变化上。
《阴阳应象大论》中“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体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既然统一,人无法操控自然,那么人就应该顺应自然以获得健康长寿。
《四气调神大论》中的“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阐释了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以产生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所形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得四时变化,强调了“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那么养生就必须顺应四时变化。
在现代养生学中,根据地球的公转、自转产生了四季变化及昼夜长短变化,于是人们在冬夏两季的作息略有不同意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也是养生的一种方式。
在环境破坏严重的今天,人们依然会呼吁春天不打渔即在生物的繁殖期尽量不去伤害他们,这是现代养生对“春生”的解释。
2、运动在养生理论中的体现
和于术数,各种养生方法既要符合技巧的要领,更要符合一定的量与度,不正确、不及或太过皆达不到养生的目的(2)。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们提倡适度劳动,如男耕女织。
当然这些劳动不等于运动,所以人们还是要进行适度的保健运动以强身健体。
我国传统养生运动中太极拳是最广为人知的一项。
各类文献表明,太极拳通过姿势的调整、呼吸的锻炼、心神的修养来疏通经络、活跃气血、协调脏腑、平衡阴阳,起到锻炼身心的作用。
练习太极拳可以提高人们全身各系统器官的机能,增强体质,达到防病治病作用(3)。
传统保健运动和劳动充分体现了古人对于运动养生的理解。
当然现代养生,学者们也提出了有氧运动这一理论。
有氧运动可以更好的锻炼身体、排除体内毒素并且使机体产生更多可抗衰老的物质。
这些神奇的功
效都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和身体力行。
然而经过专家们的研究中国传保运动同样是有氧运动。
这充分说明我国传统保健运动是符合现代科学的。
3、起居在养生理论中的体现
起居有常,日常生活有一定规律并且合乎人体的生理机制。
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人们的起居作息必须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相适应,不断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方可使人体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稳定平衡的良好状态,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8)。
但是当代的人们,晚上精力充沛的人不少,日夜颠倒的人也不少,这是必然违背人体规律的事。
《内经》中认为这样不利于阴阳的交感互藏、相互转换而损伤机体。
现代医学认为日夜颠倒会影响生物钟,不利于人体新陈代谢,会伤害人体健康。
所谓人体生物钟,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这种天然生理节律如同时钟一样正点运行,保持人体的外界日夜同步,让人类适应所处环境,让人体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5)。
这种人体生物钟的理论正好用现代语言解释了“起居有常”的涵义,同时也阐释了起居有常的根本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养生的根本方法。
4、饮食在养生理论中的体现
食饮有节,饮食上应该有节制,不可偏嗜太过。
《六节藏象论》中提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五味养五脏之气,促进神的生成(6)。
若五味不和,则五脏之气不顺,神有损也。
由此可见五味不可偏食太过。
《素问·脏器法时论》中也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所以在饮食上我们应该营养均衡,食物不可偏嗜太过。
《灵枢·师传》中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
寒温适中,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寒热太过会导致人体阴阳失调,邪气入侵人体,疾病丛生。
那么在饮食上,也应当寒热适中,才能身体康健。
当代人们同样提倡均衡饮食以摄入各种人体所需微量元素和能量。
同时也有很多禁忌:不要吃太多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不要吃太甜,不要吃太辣,不要吃太咸;不要吃太烫、太凉。
现代生活中的各种“不要”依然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在养生文化中的饮食要求与多年前的人们相似。
5、精神在养生理论中的体现
不妄作劳,不过度劳累,劳又包括劳力、劳心、房劳,这里我仅仅简单地谈谈劳心。
心,藏神,主情志。
《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怒、喜、思、悲、恐分别对应五藏肝、心、脾、肺、肾。
五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于是情志波动太过,首伤心肝,其次伤各个脏腑,从而引发脏腑各类病症。
因此,在中医养生及疾病治疗中,调摄情志是形神兼养中的重要一环。
情志在现代西方医学中是属于心理学的范畴。
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是较完整的,在实践中的应用也是比较广泛的。
医学实验发现,人类疾病几乎三分之二以上都和情绪有关,尤其“忧郁为百病之源”(7)。
所以积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对身体健康具有重大影响。
身患癌症晚期的人,却因积极乐观的心态而多活几十年。
这样的事例有不少,那么我们可以推测保持愉快的心情似乎更加有利于养生。
养生,是对长寿的追求方法。
各种方法最终都归于自然,只有顺应自然,跟着自然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才能达到真正的长寿。
不管传统还是现代其养生思想的重要性都体现在:“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和“未病养生,防
病于先”。
身体上,强身健体;心理上,调摄情志,尤其不能过于执念于长寿,否则只会同古代各位皇帝一般,提前终结生命。
参考文献
(1)郭霞珍.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14
(2)张新渝.内经选读.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47
(3)张文.太极拳运动的中医理论诠释.扬州大学报.2013
(4)李秀丽.有氧运动健身的生物学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06)
(5)郭沂涟,易善永.揭秘人体生物钟.生活与健康.2010.(08)
(6)马作峰,姜瑞雪,王平,张六通.《内经》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02)
(7)杨莹,赵联社.《黄帝内经》养生之启示探析.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7,07
(8)张克伦,陈洁.读《黄帝内经》,悟中医养生之道.医药卫生.2012.(03)
黄缘恩
2015级八中医2班
201580218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