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读后感1500字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14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14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看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1在汪曾祺的这几篇文中从字里行间都透出了汪曾祺对故乡的怀念和喜爱。
在我的生活里,好像并没有这么多的习俗。
童年生活也是在家人打造好的规规格格中长大的,在一个混合多民族的城市里长大的。
真羡慕一大群孩子在一起玩,羡慕他们即使在离家很远的地方,也有值得自己怀念和细心品味回味的东西。
汪曾祺的文中总给别人舒适、亲切、淳朴、自然的感觉,不仅使经历过这些事的人深受同感,还是没经历过如此多习俗的我有有一种亲近的感觉,她的语言非常自然,就如大人轻轻的给小孩讲着睡前故事。
有一点好奇,有一点兴奋,有一点轻松。
回想着读过的每一句话,虽不是最华丽的语言,不是字字推敲写出来的语言,但这种猫不可言的东西却让我乐在其中。
总值汪曾祺的文章然我读来非常喜欢。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2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以风趣的笔法戏谑的语言记叙了当年西南联大里的一个重要的日常生活组成部分——跑警报。
文章背景是抗战时期的昆明,由于华北地区的沦陷,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就在昆明继续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
但日本的军事力量已经深入到西南重镇——昆明,经常派出飞机对昆明进行轰炸,所以空袭警报在昆明城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的声音。
为了躲避轰炸,每当拉响警报的时候,昆明全城的人就往城外转移,学生们也不例外,大家把这称作“跑警报”这篇文章中,作者记叙了不少在“跑警报”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有能感知警报的侯姓同学,提着手提箱跑警报的金先生,也有不跑警报留在学校洗头和煮莲子的同学。
作者还记叙了不少在“跑警报”中出现的有意思的事,跑警报时变成热闹集市的古驿道,如若下雨侯姓同学必会拿伞在校门口等候,将伞借给她们,以及跑警报时留下的经典的对联……在作者的笔下,原本紧张的躲避空袭成了一件很平常甚至还带有一些乐趣的事情——跑警报。
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通用5篇)

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1汪曾祺的书,用文学少女的话说,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女儿节的茶巾寿司,上等多汁的蘑菇,香喷喷的白芝麻,栗子。
加入这么多配料的醋饭,用稍带甜味的薄薄蛋饼仔细的包裹着。
虽然不是最近的作品,却非常亲切、可爱、紧紧揪住胸口,可是读著读著,醋的味道也不断变浓,直到最后变成深切的无常观充塞胸中。
我觉得汪曾祺的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地方民俗特色很浓。
尤其是饮食文化,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散文,倒像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了。
不能不让人想起《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烧菜给洪七公吃的那一段。
包括他的语言,都是半掺着文言的,读起来反而让人有一种顺化流畅的感觉。
羽毛般又轻又薄的甜甜煎蛋慢慢四散在口中,心脏扑通扑通地跳著期待包在里头的松软康吉鳗、碎栗子的出现。
就像是这样的感觉!古往今来,上至九龙天子,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向往着羽化登仙的生活,若是做不到,便梅妻鹤子,隐逸孤山做个隐士。
然而,他们却忽略了尘世带给人的快乐生活。
舒婷在她的《神女峰》中写道:“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长生不老,淡泊名利固然值得欣喜或钦佩,然而对酒当歌,寻山问水,觥筹交错却有着那些所谓的神仙隐士们体会不到的一番乐趣与风情。
汪曾祺的书,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一个道理。
他写那些人都是些市井中最最常见的小人物,他写的食也是路边小摊上的并不怎么高级的地方小吃,他写的事也是一些常见的鸡毛蒜皮。
可人们可从他那看似平淡无味的语言中品出人与人之间的美丽情感。
命运在最大的不公平中有时会偶尔留下一丝温暖慰藉的余温,让人对这尘世难舍难弃,又好像一些另有深意的安排,一人一事都不是随便出现的,全看你心智够不够来领悟天意。
儿子与父亲间深切的交流等等,每一样都值得品味。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优秀10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优秀10篇)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篇一在书友群里看到赵老师发的共读公告,被《生活家》的书名吸引,古今中外、各个领域能称“家”者甚多,而面对“生活”这个永恒的课题能自称“家”或被称“家”的好像不多。
我理解的“生活家”是有丰富的阅历,对人生有独到的解读,能够以率真的性情,从容面面对所有人生问题的人。
读《苏东坡传》,感觉林语堂先生笔下那个人格近乎完美的苏东坡堪称生活的大家。
对汪曾祺先生早有耳闻,但从未精读过其作品,今有机缘,很是期待和欢喜。
读本的主体是12篇游记和12篇美食类散文,篇幅大都不长,小巧精致,是我喜欢的,喜欢他真挚内敛的情感表达,喜欢他任何情境下冲淡平和的心态,喜欢他简洁干净、朴素隽永的文字。
从选集中我读到四个字“真诚从容”。
情感表达的真挚,作品中无论是回忆家乡、思念昆明,还是游滇湘、食野味的感受都至真至诚,毫无矫饰之感,读之动人。
《我的家乡》描写家乡风物写到江浙一带的人赞扬高邮“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时,先生写到“我的家乡不只出咸鸭蛋。
我们还出过秦少游,出过散曲作家王磐,出过经学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
这很像孩童为自己心爱之物辩解,洋溢着先生对故乡的热爱和骄傲之情。
《觅我游踪十五年》写在昆明读书,房东家一副对联中有“故乡无此好湖山”的诗句,文中写自己的感受是“少年羁旅,想走也走不开,并不是真的留恋湖山”,先生十九岁远赴昆明求学,战乱之中一呆七年,什么样的“好湖山”能抵消对家人对故乡的思念。
这里不仅写出了自己乱世之中羁旅求学漂泊异乡感受,更写出了西南联大所有师生共同的感受,甚至把我们带到那一段历史之中,情感表达得含蓄蕴藉。
生活态度的淡定从容,游记和美食是真实的生活呈现,但是经作者提炼过的,是作者要表达出来的生活。
先生曾说:“我的作品内在的情绪是欢乐的,我们有多重创伤,但是我们今天应该欢乐。
一个作家有责任给予人们一份欢乐。
” 所以我们在他的文字中很少读到苦难和伤痛,即使有也是轻描淡写,或以轻松温馨的笔触呈现。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7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7篇当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快来参考读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1汪曾祺的作品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语言文风。
汪曾祺的作品是可以读出生活的。
这是源于作家对生活的真诚吧。
他所写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旧时代的高邮小城、西南边城昆明、文化界的故旧师友、西南联大的师生、北京京剧团的戏曲演员;故乡的大淖、荸荠庵,昆明的白马庙等。
他的作品中总有他自己过去生活的影子,所以写起来有真切的认知,有感情。
汪曾祺的作品,我看得较多的是散文。
下面我将从他的散文中举几个例子,分析一下语言,表达我的感受和观点。
那棵龙爪槐是我一个人的。
我熟悉他的一切好处,知道那个枝子适合哪种姿势。
云从树叶中间过去。
壁虎在葡萄上爬。
杏子熟了。
何首乌的藤爬上石笋了,石笋那么黑。
蜘蛛网上一只苍蝇。
蜘蛛呢?花天牛半天吃了一片叶子,这叶子有点甜么,那么嫩。
金雀花哪儿好热闹,多少蜜蜂!波——金鱼吐出一个泡,破了,下午我们去捞金鱼虫。
香橼花蒂的黄色仿佛有点犹豫,别的是花飘下,香橼花时掉下的,花落在草叶上,草稍微低头又弹起。
——《花园》《花园》这篇散文读起来颇有趣味,语言十分的生动活泼。
对景物的刻画很好,文字虽是印在纸上,纸虽是平面的,但眼前看到的是立体的,是鲜活的,是有生命的。
感觉手是可以触摸到它们的,《花园》中所塑造的景物那样真实地出现在我眼前,唤起了心灵最柔软的那部分,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
汪曾祺的作品是有生命的,在于他的语言平实、生活,它所描写的东西也是如此,平凡渺小,但却凝聚着巨大的能够打动人心灵的力量。
汪曾祺用心感受生活中的快乐和温馨,贴近的观察生活。
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
它居闹市很近,大哥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似有很远。
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片,摇动做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1汪曾祺书,用文学少女话说,给人感觉就像是女儿节茶巾寿司,上等多汁蘑菇,香喷喷白芝麻,栗子。
加入这么多配料醋饭,用稍带甜味薄薄蛋饼仔细包裹着。
虽然不是最近作品,却非常亲切、可爱、紧紧揪住胸口,可是读著读著,醋味道也不断变浓,直到最后变成深切无常观充塞胸中。
我觉得汪曾祺书最大特点,就是地方民俗特色很浓。
尤其是饮食文化,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散文,倒像是金庸武侠小说了。
不能不让人想起《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烧菜给洪七公吃那一段。
包括他语言,都是半掺着文言,读起来反而让人有一种顺化流畅感觉。
羽毛般又轻又薄甜甜煎蛋慢慢四散在口中,心脏扑通扑通地跳著期待包在里头松软康吉鳗、碎栗子出现。
就像是这样感觉!古往今来,上至九龙天子,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向往着羽化登仙生活,若是做不到,便梅妻鹤子,隐逸孤山做个隐士。
然而,他们却忽略了尘世带给人快乐生活。
舒婷在她《神女峰》中写道:“金光菊和女贞子洪流正煽动新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长生不老,淡泊名利固然值得欣喜或钦佩,然而对酒当歌,寻山问水,觥筹交错却有着那些所谓神仙隐士们体会不到一番乐趣与风情。
汪曾祺书,告诉我们就是这一个道理。
他写那些人都是些市井中最最常见小人物,他写食也是路边小摊上并不怎么高级地方小吃,他写事也是一些常见鸡毛蒜皮。
可人们可从他那看似平淡无味语言中品出人与人之间美丽情感。
命运在最大不公平中有时会偶尔留下一丝温暖慰藉余温,让人对这尘世难舍难弃,又好像一些另有深意安排,一人一事都不是随便出现,全看你心智够不够来领悟天意。
儿子与父亲间深切交流等等,每一样都值得品味。
用力咬下椎茸瞬间流出美妙汤汁!融化在嘴里康吉鳗!成块醋饭和栗子甜味成了绝妙搭配!就连缠著蛋皮葫芦乾也是充满弹性非常好吃呐!这或许就是这本书美妙之处。
想到书中人事那些美丽误会与牵绊,哪怕再僵硬嘴角,也终会露出一抹微笑。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2本周,我读的书是《汪曾祺经典作品》。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精选19篇)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1汪曾祺的作品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语言文风。
汪曾祺的作品是可以读出生活的。
这是源于作家对生活的真诚吧。
他所写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旧时代的高邮小城、西南边城昆明、文化界的故旧师友、西南联大的师生、北京京剧团的戏曲演员;故乡的大淖、荸荠庵,昆明的白马庙等。
他的作品中总有他自己过去生活的影子,所以写起来有真切的认知,有感情。
汪曾祺的作品,我看得较多的是散文。
下面我将从他的散文中举几个例子,分析一下语言,表达我的感受和观点。
那棵龙爪槐是我一个人的。
我熟悉他的一切好处,知道那个枝子适合哪种姿势。
云从树叶中间过去。
壁虎在葡萄上爬。
杏子熟了。
何首乌的藤爬上石笋了,石笋那么黑。
蜘蛛网上一只苍蝇。
蜘蛛呢?花天牛半天吃了一片叶子,这叶子有点甜么,那么嫩。
金雀花哪儿好热闹,多少蜜蜂!波——金鱼吐出一个泡,破了,下午我们去捞金鱼虫。
香橼花蒂的黄色仿佛有点犹豫,别的是花飘下,香橼花时掉下的,花落在草叶上,草稍微低头又弹起。
——《花园》《花园》这篇散文读起来颇有趣味,语言十分的生动活泼。
对景物的刻画很好,文字虽是印在纸上,纸虽是平面的,但眼前看到的是立体的,是鲜活的,是有生命的。
感觉手是可以触摸到它们的,《花园》中所塑造的景物那样真实地出现在我眼前,唤起了心灵最柔软的那部分,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
汪曾祺的作品是有生命的,在于他的语言平实、生活,它所描写的东西也是如此,平凡渺小,但却凝聚着巨大的能够打动人心灵的力量。
汪曾祺用心感受生活中的快乐和温馨,贴近的观察生活。
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
它居闹市很近,大哥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似有很远。
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读汪曾祺散文有感(精选3篇)

读汪曾祺散文有感读汪曾祺散文有感(精选3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汪曾祺散文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汪曾祺散文有感1汪曾祺书,用文学少女话说,给人感觉就像是女儿节茶巾寿司,上等多汁蘑菇,香喷喷白芝麻,栗子。
加入这么多配料醋饭,用稍带甜味薄薄蛋饼仔细包裹着。
虽然不是最近作品,却非常亲切、可爱、紧紧揪住胸口,可是读著读著,醋味道也不断变浓,直到最后变成深切无常观充塞胸中。
我觉得汪曾祺书最大特点,就是地方民俗特色很浓。
尤其是饮食文化,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散文,倒像是金庸武侠小说了。
不能不让人想起《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烧菜给洪七公吃那一段。
包括他语言,都是半掺着文言,读起来反而让人有一种顺化流畅感觉。
羽毛般又轻又薄甜甜煎蛋慢慢四散在口中,心脏扑通扑通地跳著期待包在里头松软康吉鳗、碎栗子出现。
就像是这样感觉!古往今来,上至九龙天子,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向往着羽化登仙生活,若是做不到,便梅妻鹤子,隐逸孤山做个隐士。
然而,他们却忽略了尘世带给人快乐生活。
舒婷在她《神女峰》中写道:“金光菊和女贞子洪流正煽动新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长生不老,淡泊名利固然值得欣喜或钦佩,然而对酒当歌,寻山问水,觥筹交错却有着那些所谓神仙隐士们体会不到一番乐趣与风情。
汪曾祺书,告诉我们就是这一个道理。
他写那些人都是些市井中最最常见小人物,他写食也是路边小摊上并不怎么高级地方小吃,他写事也是一些常见鸡毛蒜皮。
可人们可从他那看似平淡无味语言中品出人与人之间美丽情感。
命运在最大不公平中有时会偶尔留下一丝温暖慰藉余温,让人对这尘世难舍难弃,又好像一些另有深意安排,一人一事都不是随便出现,全看你心智够不够来领悟天意。
儿子与父亲间深切交流等等,每一样都值得品味。
用力咬下椎茸瞬间流出美妙汤汁!融化在嘴里康吉鳗!成块醋饭和栗子甜味成了绝妙搭配!就连缠著蛋皮葫芦乾也是充满弹性非常好吃呐!这或许就是这本书美妙之处。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34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34篇)《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34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那么,你会写散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1这篇文章整体来说是一片弥漫着乡土气息的文章。
作者汪曾祺分了三个部分来描述他故乡。
这次,我分析的是第一部分——“打鱼的”乡村中的人们是淳朴的。
尽管渔船的船主是小财主,但他们也随船下湖,驾船拉网,而且他们的勇敢麻利之处不必雇来的水性极好的伙计差到哪里。
这就应是从侧面体现了乡村的人们的淳朴。
不像是城市中的有钱人,只会雇佣一些人,然而自己却既什么也不会,也从不。
体贴手下的人。
而像乡村的财主却不会。
他们会跟着自己手下的人一齐下湖,这也是他们能和睦相处的一个原因吧。
乡村中的人们又是悲伤的。
一对夫妇在一条小学校苇塘后的臭水河里打鱼。
看得出来,他们就应是生活很窘困的。
他们没资格也没条件去像船主一样,在大湖中捕鱼,他们只能在臭水河中,打点小鱼,也就想填饱肚子吧。
再看看作者描述他们夫妻二人的神态:他们的脸上及看不出高兴,也看不出失望忧愁,总是那样平平淡淡的,平淡的几乎木然。
这就应是典型的贫苦人民的神情。
生活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包袱,压得他们喘但是来气,想必,他们就应刚开始是很悲哀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麻木了,没有了情感。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鲁迅笔下的闰土。
应对日渐窘困的生活,他反抗过,他努力过,但最终,还是屈服在了生活面前,麻木的生活,仿佛他没有了情感般,如同行尸走肉地活着。
然而,无声无息的,女好因为在水中的时间太长,得伤寒死去了。
然而这也映出了一句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她十五六岁的女儿,代替了她,跟着父亲一齐捕鱼了。
最令人看着心寒的,就是对女儿外貌的描述。
那臃肿的大衣,那不合身的皮罩衣,那不贴合她年龄的捕鱼的动作,看出了日子的凄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1500字
布封说过:风格即人。
能够留下伟大作品的人是幸运的,即便风云变化、沧海桑田,有那一份作品为自己正身,验证一段充实丰盈的岁月,抑或是一场别样凝重的征途。
断断续续读完了《汪曾祺散文》,感觉真实纯粹、简单自然。
书中有对家乡美食美景的无限眷恋,有对母校西南联大的光辉追忆,有对父亲家人的温情感念,更有对风俗文化的悉心寻探。
我最喜欢的篇章还是作者对大学生活的一段描述,可能每个人骨子里都对逝去的青春年华深深怀念,难怪这几年盛行致青春。
青春里的自己都是快乐而无羁的,斗志昂扬、意气风发、满腔热血、壮志凌云,如果能掺杂一点爱情的甜蜜那就更完美了。
《新校舍》《泡茶馆》《跑警报》让我对西南联大有了更多的了解。
西南联大可真是一个不朽的历史名词。
百度百科中这样解释: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所著名学府联合而成。
具体背景应该为: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
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
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
北大、清华、南开原均为著名的高等学府,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
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
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西南联大与祖国的命运相关,在特殊的时期孕育了一群卓越的师生。
当时的著名教师有:陈寅恪,吴有训,梁思成,金岳霖,朱自清,冯友兰,沈从文,闻一多,钱钟书,吴大猷,华罗庚,朱光潜,林徽因,吴晗,吴宓,卞之琳,张伯苓。
难道有一个研究联大校史的美国教授以为: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
答案是:自由、时事。
兵荒马乱,前方抗战,云南联大的学子们却是清净活跃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
《泡茶馆》中的茶馆林林总总、规模各异、名目繁多,为学生们提供了休闲读书的好去处。
有同学从早到晚泡在茶馆,甚至牙刷都寄存在茶馆,深夜才回宿舍。
绍兴的老板惜才爱士,会资助学生奢侈的去南屏电影院看一场电影。
《跑警报》中,虽然警报声声刺耳,而学子们更多地在警报声中寻出了乐趣。
一位姓马的同学在每次跑警报时,不忘带上一壶水,一点吃的,还要夹上温飞卿或李商隐的诗,才慢悠悠地向后山走去。
哲学系的研究生在跑警报时推理出了自己的哲学。
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掉金子,有人掉金子,必有人会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
故此,每次解除警报时,他都会细心查看路面,还真有两次捡到了金子,由此实践了自己哲学的合理性。
更有一位罗同学,在别人都去后山躲警报时,自己一人逍遥自
在地在宿舍楼里洗头洗衣,因为此时,没有人和她争抢。
形形色色的学子,诙谐幽默的生活。
《湘行二记》令我了神思,我也想去一趟湖南桃花县,去看一眼现实版的桃花源,虽然世人都说不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但慰藉一下多年的畅想也是可以的。
还有岳阳楼,长江三胜,滕王阁,黄鹤楼都没有了,就剩下这座岳阳楼了。
那么多岳阳楼的诗句,那么多洞庭湖的篇章,影响最深远的还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而范仲淹恰恰从没有去过岳阳楼,从没有看见洞庭水,却写的如此千回百转、荡气回肠,难得,难得啊!
《林肯的鼻子》一文中写到,林肯的墓前有林肯铜人雕塑,游客们为了借染好运,都要摸一摸林肯的大鼻子,日复一日,林肯的鼻子部位铜漆凋落,格外显眼。
作者似乎不太认同这样旅游习俗,而回顾我们周围,不是也存在很多类似的情况吗?我倒觉得摸摸也无妨,游客们不远千里慕名而来,总得亲手碰触一下历史,这样才不留遗憾吧。
我是喜欢吃葡萄的,正应了一句广告酸酸甜甜真好吃。
而看完《葡萄月令》,才让我对葡萄艰难神奇的生命有了切实了解。
从来不知道葡萄的根在冬天是要下埋的,积雪覆盖。
来年开春再挖出来,搭架、上棚。
从不知道,葡萄的枝叶是一脉水管,将根部的水分尽情吸饮,这是多了多么神奇的植物啊。
《汪曾祺散文》值得翻阅,倘若喜欢,细致咀嚼,不合君意,那就大致浏览。
开卷有益,更何况是大家名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