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性》与建筑评判标准
建筑透明性

我理解的透明性
看到后面我觉得透明性就是被用以柔化两个体系的对立关系,创造一 种渗透,过渡,衔接(尤其是平面里两套坐标系的做法,立面上提取 两侧建筑的控制线的做法)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透明性和私有性是极度相关的,当重叠的越多, 那么导致的结果便是空间和时间私有性的累加。力求让透明性走向一 个极端,超常的透明和轻巧的新感觉通过取消角柱并使用如此薄的结 构来解决,这是新世纪的普遍心态,新世纪的建筑在透明性的处理上 面一发不可收,经常以一种过度欢迎的姿态面对世界,所以出于城市 之中的人们往往会感到一种嫉妒的不安和彷徨就不可避免了。这让我 想起逛商场的痛苦经历,很多建筑还未走进去就已经感觉进入了这座 建筑一般,这是过度开放的姿态留下的必然恶果,必要的收敛和看不 透可以让这个建筑不至于太容易识破真相。
5
Hale Waihona Puke 2.现象透明性6在《萨尔河》一画中,由一条S形的带子所串起的 五个圆圈,两组着透明色彩的不规则平面,大量 近乎水平或垂直的条状物,某种随意飞溅的明或 暗的斑点,以及无数稍稍汇聚的虚线都叠加在黑 色的背景上。不论主题的现代性,莫霍利的画面 仍然是传统的,立体主义以前的,有明确的前景、 中景和背景;且不论起相当随意的平面的交织和 打破这种深度空间逻辑的元素的引入,莫霍利的 画面只呈现出一种解读的方式。
3
绘画中的透明性
1.物理的透明性
4
作于1904~1906年的一幅塞尚晚期作品 《圣•维克多山》(图1)以其极度的简化著称。 画面中存在一种高度发展的对整个场景的正面视 点的强调,一种对较明显的暗示深度的元素的抑 制,以及一种由此而产生的结果——把前景,中 景和背景压缩到一个明确的扁平的矩阵图形中。 光源是明确的,但来自各个不同的方向;对画面 的进一步观察揭示位于画面空间中物体的前倾 【tipping forward】现象,这一点由于作者采用 不透明色和对比色而加强。画面构成的中心是相 当密集的垂直网格和斜网格;并且这一区域显然 由于在周边进入较为坚定的水平和垂直网格而获 得巩固和支持。
现代建筑中的透明性研究

现代建筑中的透明性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建筑的不断追求,透明性成为了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透明性不仅仅是指建筑外观的视觉效果,更是一种对于空间交流和人与环境互动的思考。
本文将探讨现代建筑中透明性的含义、应用以及其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
首先,什么是透明性?透明性在建筑设计中指的是建筑外墙或构件材料的透光性,如玻璃幕墙、透明隔墙等。
透明性使得建筑内外可以形成视线的延伸,室内与室外的界限模糊。
透明性的引入可以带来一种开放感和轻盈感,同时也能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使人们在建筑内部也能感受到外部的美景。
其次,透明性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例如,玻璃幕墙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的标志之一,它允许自然光线进入室内,为建筑内部创造一个明亮开放的空间。
此外,透明隔墙的运用也越来越多,它在不同功能区域之间提供了一种可视性,增加了空间的连通性和灵活性。
透明楼梯和电梯的设计也为建筑增添了一份立体感和轻盈感。
透明性的引入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实现人与空间的互动。
例如,在公共建筑设计中,透明性的运用可以提高人们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透明的外墙可以让行人从外部窥探到建筑内部的活动,从而吸引他们的目光进入建筑,进而促使人们参与到建筑所提供的活动中。
而在商业建筑中,透明幕墙能够使人们从外部更好地观察到内部的商品,提供了一种引人注目的展示效果。
除了对于人与空间的互动,透明性对于建筑设计本身也有一定的影响。
透明性的引入使得建筑体量看起来更加轻盈,增加了建筑的层次感和透明度。
建筑的透明性还可以与周围的环境进行对话,融入自然景观,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
例如,位于大自然中的透明建筑能够让人们无障碍地观赏到外部的美景,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空间体验。
透明性的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隐私和安全问题。
透明性的增加可能导致建筑内部活动被公开展示,也容易受到外界的观察,这给个人和机构的隐私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其次是建筑材料和能源成本的问题。
透明度在城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透明性在城市建筑设计中的运用ﻭ一、现象透明性及其所表现出的主要要素(一)现象透明性。
ﻭ建筑中的现象透明性,存在于真实的三维空间中,不是单纯的材料的透明性。
我们一般在推敲形体关系的时候,常采用成角透视的思维模式,再通过材料的物理透明性来创造虚实关系,展示内部空间。
而现象透明性所采用的是平行透视的模式,就是不在看建筑的形体关系,而是在建筑立面上来看建筑,看立面透视,这样的空间设计,同时也了一层层空间关系的透明性,但是它有个巨大的局限,就是立面本身.即,观察的角度需要是正面的,或者平面的,偏移的角度过大,成为成角透视后,透明性的概念就脱离了透明性本身的来源.(二)现象透明性的表现要素。
ﻭ透明性的两个要素:秩序(将透明性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层次(形式的操作和评价手法),比如层化,界面化等等可以看出,透明性是与人的视觉相联系的.ﻭ二、透明性在建筑中的ﻭ(一)透明性在建筑平面中的应运这里以迈耶的新协和村艺术馆为例首层平面凡是拥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参照体系的空间位置,都会出现透明性现象。
村艺术馆就是典型的实例代表,第一参照体系到第三参照体系,分层次,并有秩序的叠加、穿插为最终的建筑平面.像如这样的多参照体系所的设计还有很多,例如在赖特:西塔里埃森中整体布局有两套互成45°的直角网络,无数个节点同时隶属于两套系统,重叠、纠缠,相互交织在一起。
从而同样了透明性的空间组织.它成为了秩序的分解与整合,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图底关系。
(二)透明性在建筑立面中的应运以柯布西耶昌迪加尔高等XX为例昌迪加尔高等XX一排水平延伸的好像承重结构的列柱,正立面的横向宽度与两侧的实墙共同构成了这排列柱的限定因素,它们因此了一个垂直的空间界面,屋顶的外缘和侧墙变成了这一垂直空间界面的边界.这就了整个立面体系的第一层。
遮阳板系统是整个立面体系的第二层。
接着,成排列柱系统作为立面体系的第三层,在其开口处,一个坡道系统体量穿来,主要层平面对外清晰可见,水平体系域垂直层状结构也并未连接在一起。
透明性_感知现代建筑的空间意义

一、 居塞皮 ·特拉尼和法西斯宫
现代主义道路上, 诸位大师对透明性作出了不同的回应, 其中意大利年轻建筑师渴望把城市历史文化同时代的结构逻 “我们不企图割裂传统……真正 辑美学做出更理性的结合 — 的建筑应是逻辑和理性的紧密结合。 ” 为献给领袖的作品, 法西斯宫在设计之初就包含了 “人人 可达” 的墨索里尼理想, 体现了政治、 社会等对建筑透明性的 要求。 特拉尼不仅在半立方体(平面是完整的正方形, 高度是 其边长的一半)的设计中建立了严格的几何逻辑, 也面对城市 展示了分层立面的理性的 “透明” 。 早期研究表明, 法西斯宫最初采用了意传统宫廷建筑模式, 平面围绕开敞庭院展开。 而后, 庭院变成双层中央会议厅 , 围绕 有长廊和办公室等, 四周分层立面都是为了保证外部对于内部中 庭感知的透明度。 而在底层, 特拉尼把未来派将街道深入建筑的 纲领做了升华, 把入口门厅退后, 和室外广场仅由一组玻璃门隔 离, 开启后庭院—广场一体化, 允许人流不断流动 (图1 ) 。 后来这 种 “透明”的做法, 作为持久趋向贯穿了他的整个公共建筑设计。
图4 住宅二号室外照片和设计手稿
a.A-B-A形式 b.C-A形式 c.A-C-C-A形式 图3 法西斯宫立面转换图
三、 彼得· 埃森曼和住宅二号
与其说埃森曼发现了特拉尼的形式转换手法, 不如说展示 了自己操作建筑形式结构的方式和自主性观念。 在他的早期作 品住宅二号中 (图4) , 可以察觉法西斯宫的浓重痕迹。 埃森曼也选择了半立方体外形, 从九宫格矩阵(图5) 中选 择分类出3种可能形式: 16根柱子的设立; 4个平面的围合; 3个 在平面间的实体。 通过可行性探索, 他确立了明显化的网格、 层状立面、 旋转、 无特定方向和无限量梁柱。 埃森曼也把这种 手法概括为 “双价” : 同一要素具有等价的两组不同符号, 可用 不同形式去阅读, 在感觉和意识上具有多意色彩。 如并行的墙 与柱, 当其中一个被认为是结构系统时, 另一个即为其它信息 符号系统。 这样创造的空间, 同时包含语义和句法的透明, 比 功能的透明更为复杂。 这正是霍斯利总结的现代建筑获取透明性的便捷方式:平 面上将多个平行直角面系统沿特定方向叠加,内部空间“交叠 而保持完整”;并将垂直该方向的线转化为具有穿透力的墙体; 形成层状化的立面空间效果后,营造平立面间阅读的矛盾,最 后加以围合形成建筑。 但埃森曼的解释显然走得更远, 他对功能主义观念持批 判态度, 认为立面已不再具有政治隐喻或作为表演的角色, 而 应显示内部功能内容(如开口大小、 材料变化) 。 他亦将建筑
由《透明性》看建筑理论的意义

由《透明性》看建筑理论的意义舒保军;王锰【摘要】从建筑理论的角度出发,对建筑理论家柯林·罗的《透明性:字面的与现象的》进行解读。
从"透明性"理论提出、形成、发展、实践等方面来阐述一个建筑理论的意义和作用。
【期刊名称】《安徽建筑》【年(卷),期】2012(019)003【总页数】2页(P23-24)【关键词】透明性;现象的;理论;常识;建筑实践【作者】舒保军;王锰【作者单位】上海帕西菲卡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上海200120;上海联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20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21 建筑理论建筑设计工作中使我深刻感觉到了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同时也越来越觉的要成为一个优秀建筑设计师还需要较强的理论知识。
在阅读了建筑理论家柯林·罗的《透明性:字面的与现象的》后。
什么是“理论”?《现代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为:“指系统的理性认识。
是由观点、立论、推断等组成的学说、知识体系。
”邹韬奋在《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指出:“理论和实践是统一的,总是分不开的。
”在建筑领域,建筑就是基本的实践,而建筑理论,就是在建筑系统中对它认真分析、总结、推理后的理性认识。
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的关系如同在任何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一样,建筑理论来源于建筑实践,而成熟的建筑理论必然是对建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
说到理论,就不得不提到“常识”这个概念。
常识是与理论知识和理论体系相对而言的。
理论依据常识的道理,但有时又与常识发生冲突。
卡勒说:“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是对被认定为自然地观念的批评。
理论具有反射性,是关于思维的思维。
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因此,理论发展的一个趋势是渐渐地远离常识,不为常识所理解。
但是为了教育的目的需要把理论用日常语言表达出来,从而使得高深的理论知识不断成为常识。
正因如此,并不是所有的理论都直接的最终走向常识,理论的价值在于它提出了问题引出了思考,而不是最终成为不变的常识或者定律。
LAC的书屋透明性:探寻与现代建筑原则相匹配的可靠设计方法

LAC的书屋透明性:探寻与现代建筑原则相匹配的可靠设计方法|栏目介绍|在灵感枯竭时我们常常会需要经典理论或实用案例来推进我们设计,但每当想要找书看时却被五花八门的推荐迷花了眼。
基于大家对于知识的渴望,LAC STUDIO特地推出【LAC的书屋】栏目!我们会联系于各大知名高校(Harvard、Cornell、MIT、UCL、AA等)在读的学长学姐以及导师来为我们陆续推荐书单/书目,从艺术到哲学,从理论派到实践派,从古罗马到后现代,从园林理论到城市规划,【LAC的书屋】希望为大家的学习途中提供高质量的书单,如果大家也有特别想了解的兴趣点或研究方向也欢迎在留言区进行回复我们会竭力为大家询问专业人士并进行解读摘录及推荐。
Transparency《透明性》Colin Rowe作者简介科林·罗(Colin Rowe,1920 年 3 月 27 日 - 1999 年 11 月 5日),英国出生、美国归化的建筑历史学家、评论家、理论家和教师;他被公认为在 20 世纪下半叶对世界建筑和城市主义产生了重大的理论和批判性影响。
他曾经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任教,并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一年。
而在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卡康奈尔大学的教授。
Rowe 的很多学生都成为了之后重要的建筑师,并将他的影响力扩展到整个建筑和规划专业。
1995 年,他被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授予最高荣誉金奖。
2011 年,他还被追授新都市主义大会颁发的雅典娜奖章。
▲ <理想别墅的数学及其他论文> / <拼贴城市>内容介绍简单点说,《透明性(Transparency)》仅仅说述了“透明性”这一概念,主要目的是阐述对于透明性及其细分为字面物理性(literal transparency)和现象透明性(phenomenal transparency)的研究和理解,而这也是对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和理论的探索。
To put it simply, "Transparency" only describes the concept of "transparency", and its main purpose is to explain his research and understanding of transparency and its subdivision into literal physicality and phenomenal transparency. And this is also his explora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methods and theories.我们对于字面的的透明性的感知似乎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立体主义绘画,另一个是所谓的机器美学;而对于现象透明性的感知仅仅来源于立体主义绘画。
环境设计规范要求对建筑透明度的要求

环境设计规范要求对建筑透明度的要求近年来,环境设计在城市规划与建筑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环境设计规范对于建筑透明度的要求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方面之一。
本文将讨论环境设计规范所要求的建筑透明度,并深入分析对城市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1. 建筑透明度的定义与重要性建筑透明度指建筑物外立面或内部使用透明材料,以促进自然光线和景观的穿透。
它不仅是一个建筑外观的特征,更是环境设计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透明材料的使用可以增加建筑内部的自然采光并提供开放感,同时也与建筑所处环境相互融合,创造出宜人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2. 环境设计规范对建筑透明度的要求环境设计规范对建筑透明度的要求通常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2.1 建筑外墙的透明度要求环境设计规范要求建筑外墙的透明度需要根据建筑所处环境和功能的不同进行综合考虑。
例如,商业建筑通常需要更高的透明度,以吸引顾客和提供良好的展示效果。
而居民区或办公区则需要适度的透明度来平衡私密性和公共性的需求。
2.2 采光与自然通风的保障环境设计规范强调建筑透明度的要求除了满足建筑外观的审美需求外,还需要保障建筑内部的采光和自然通风。
通过设计透明的立面和使用透明材料,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光线和空气,减少对传统照明和通风系统的依赖,从而节约能源并提升生活质量。
2.3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环境设计规范要求建筑的透明度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塑造出和谐的城市景观。
透明的建筑外墙使建筑物与周围的公共空间和绿化环境融为一体,提升城市形象和人居环境质量。
同时,透明度也能增进人们对城市的视觉感知和连接感,促进城市的交流与互动。
3. 建筑透明度对城市和人们生活的影响3.1 城市形象的提升建筑的透明度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创造一个现代化、开放和绿色的城市形象。
透明的建筑外墙能够反射周围环境,增强建筑的存在感,并吸引游客和投资者的注意。
这种美学上的提升也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繁荣。
透明性的建筑——藤本壮介作品的另一种解读

2019·01一、研究背景在之前的研究中,对藤本壮介建筑作品研究的文献并不少。
比如傅志前、舒珊的《暧昧秩序的演绎———藤本壮介建筑作品解读》一文中通过对藤本壮介的建筑设计作品进行分析,来展示藤本独特的建筑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李彦伯的《动人的暧昧———浅析藤本壮介的建筑思想》解析了藤本的设计哲学思想以及设计策略,并以此探寻社会文化对建筑师作品的影响;杜小辉、翟炳博的《弱建筑:住在暖昧的空间里———藤本壮介作品解读》多角度地剖析藤本的建筑思想弱建筑的核心内涵。
但目前大多的文献主要偏向于他的建筑思想及理论方面,而探析其建筑作品透明性的相关研究并不多。
对于建筑师作品的解读需要通过表面形式,了解建筑师的思想及其作品的设计过程。
以往对藤本壮介建筑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建筑思想方面。
在本文的研究上,主要依据作品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探讨藤本壮介建筑作品中的透明性特征,对理解藤本建筑中所蕴含的设计思想和深层文化背景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藤本壮介简介藤本壮介(图1),于1971年出生于北海道,199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2000年创建了藤本壮介建筑师事务所,是日本新生代的建筑设计师之一,他的建筑理念和作品引起了国际建筑界广泛的关注。
代表作品有Primitive Future House 、情绪障碍儿童短期治疗中心、T House 、N House 、武藏野美术大学图书馆、Tokyo Apartment 、最终木屋等。
他崇尚柯布西耶,并以柯布西耶提出的多米诺系统为出发点对现代主义建筑进行批判性思考。
但其设计思想却与之相悖,强调建筑与人的关系,人与空间的互动以及人在空间中的体验,将人作为创造性的主体对空间进行设计。
扬·盖尔在他的著作中指出:“仅仅创造出让人们进出的空间是不够的,还必须为人们在空间中活动、流连,并参与广泛的社会及娱乐性活动创造适宜的条件。
”也体现出了这一点。
2003年藤本壮介发表的《原始的未来》中提到五点未来建筑的特征:1.作为场所的建筑;2.体现某种局限性的建筑;3.无形化的建筑;4.局部建筑;5.间隔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明性》与建筑评判标准——对透明性的一些疑问[摘要]:通过对透明性柯林罗与罗伯特拉茨基的《透明性》一文的阅读,对文中所隐射出的建筑评判标准提出质疑,通过对文中对加歇别墅与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等的比较的深入思考,对《透明性》一文进行了批判性的阅读。
[关键词]:建筑评判标准,质疑,批判性《Transparencyl》 and building criteria ---- Some questions of transparencyZhang Xinxing(Tongjing Architecture Design & Partners, Shanghai 200092,China)[Abstract]: Reading of transparency and Robert Kelin Luo Tel Nowitzki "transparency" a text, building criteria herein implicit emitted questioned by the text of Gachet villas with Gropius the Bauhaus building and other comparison of deep thinking on the "transparency" article was critical reading.[Key words]: building criteria, questioning, critical《透明性》一书被誉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最重要的建筑学著作之一,是由英国著名建筑理论家柯林罗与同事罗伯特拉茨基共同撰写的,全文名为《透明性:物质层面与现象层面》,书中对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形式给予者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加歇别墅)进行了深入的、理性的分析与解读,同时也揭示了柯布西耶的作品与当时处在风头浪尖的立体主义艺术之间的联系。
提出了“现象透明”这样与众不同的概念,并指出了“现象透明”在建筑中的出现与其重要之处,亦给人们指出了一种解读建筑作品的新的思维与方法,同时也便成为一种建筑评判的标准与原则。
同时《透明性》一文中也充满了批判的味道(基于柯、罗二人所在的得州游侠所秉持的职业态度与哈佛大学的包豪斯派——格罗皮乌斯与布劳耶等们的背道而驰),尤其是书中对格罗皮乌斯的德绍包豪斯校舍的批评更是毫不留情,这或许亦是《透明性》在当年早已完稿的情况下却迟迟未曾发表的个中原因,尖锐独立而又彻底的批判精神同时也成为扼杀自己的始作俑者。
它这段坎坷的经历也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趣事,同时这漫长而又镇痛的诞生越发显的其弥足珍贵。
然而“凡是完美的系统必然存在矛盾”,在对《透明性》一书深入研读之后,笔者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与说法亦产生了些许质疑。
1、《透明性》对包豪斯的批判图1 葡萄牙人 布拉克《透明性》一文上来就开卷名义,指出了“透明性”与“透明”的词义的不同之处,同时提出了透明性,空间——时间,共时性,互渗,交叠,矛盾等概念,并且阐明“透明的性质或状态既是一种物质条件——容许光或空气透过,同时也是一种理性本能,他来自与我们先天的需求,希望事情容易被感知、拥有无懈可击的证据,毫无模棱两可之处……”同时也引用了戈尔杰凯普斯在《视觉语言》中的阐释:“如果一个人看到两个或更多的图形叠合在一起,每一个图形都试图把公共部分占为己有,那这个人就遭遇到一种空间维度上的两难。
为了解决这种矛盾,他必须假设一种新的视觉性质的存在。
这些图形被认为是透明的,也就是说,他们能够相互渗透,同时保证在视觉上不存在彼此破坏的情形。
然而,除了视觉特征之外,透明性的还暗示这更多的含义,即拓展了空间秩序。
透明性意味着同时对一系列不同空间位置的感知……”。
至此,柯林罗关于透明性的概念阐述基本上就结束了,接下来柯林罗就柯布西耶的加歇别墅与同时期的格罗皮乌斯的德绍包豪斯校舍做了比较,其认为包豪斯的玻璃幕墙“作为客观实体毫无暧昧不明之处,似乎彻底地与这种性质无关”,“……透明表面从檐口上类似窗帘盒般的水平系带上松弛的悬垂下来……”,“……似乎格罗皮乌斯只是……他最关注的,好像是希望透过大片的玻璃幕墙面隐约能够看到两层楼板”,其字里行间无不透出对包豪斯的嘲讽之情,然而当时作为继法古斯工厂之后的又一现代建筑的典范,其设计的目的就是转角大面积开窗,让人们能够看到建筑内部真实的结构,而不是像透平机车间那样使用了新的结构系统却还要穿上古典的外衣,其革命、与创新的精神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亦为现代建筑开创了先河与典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符合建构精神的!而其对包豪斯的玻璃幕墙好似窗帘这样纯形式的问题批判那就更是与现实不符,亦与他对透明性最初的探讨目的——现象的透明性(主要是讲空间问题的)关系不是很紧密。
而柯林罗极具理性的语言在此很容易让其拥趸对包豪斯产生一种强烈的鄙视的心理,至此被建筑史奉为经典的包豪斯校舍落下神坛。
图2 德绍包豪斯 格罗皮乌斯图3 德绍包豪斯 格罗皮乌斯“包豪斯无疑展示了一系列的流动空间,却谈不上是‘空间维度的对立统一’……只有建筑的外轮廓才具有层状特征,而这种层状建筑却与层状结构毫无关联,无论是内部空间还是外部空间。
失去了理解由真实的平面合想象的投影所界定的层化空间的机会……”在此柯林罗更是把他所提出的“现象透明”作为了评判建筑的唯一准则,而不仅仅是一种阅读或解读建筑的新视角而已,而这样的透明性此时也变得不那么“透明”了。
而此时柯林罗所建立的形式与功能,形式与空间,形式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不是必然联系,而是一种绝对联系,形式,功能,空间,建筑的关系不是那么明确,反而是一种说不清的关系,暧昧的,模糊的,形式要表现或暗示空间和功能或建筑本身,这几者之间没有了主次,层级之分,任一都代表全部,可以说这是一种整体的,高度对立统一的设计亦可以说是不存在的设计。
2、带型长窗=狭长空间?柯林罗关于加歇别墅的阅读是多方面,深层次的,也费了很大的笔墨来阐述他所解读出来的加歇别墅的奥妙之处,“勒柯布西耶提出一个概念,即紧贴在带状玻璃后面有一条狭长的并行空间,无疑,推理可知,它进一步暗示着另一个概念——在这条狭长的空间内侧,紧挨着它的地方存在着一个界面……”这段话描述的是加歇别墅面向花园的那个面,柯布在整面墙上开了带型的满窗,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而柯林罗在阅读的时候讲到,这样一条带型的长窗会暗示窗的后面会有一条狭长的空间,而进入内部进一步阅读时发现内部的空间组织却是与之前所设想的相垂直的方向,这时出现了空间维度上的矛盾,也正是柯林罗所提出的现象透明。
而笔者认为在这里的解读是有问题的,首先,这时候的现象透明性已经完全颠覆了透明本来的意义,这时侯的透明已经跟视觉完全没有关系了,仅仅是出现在作者头脑中的想象与概念模型,这种现象的透明是指在阅读时间上的交织、重叠与解读思维上的前后叠合,而此时的透明不仅物理属性丧失殆尽,现象层面的属性也变得模糊,这时侯更多的体现应该是说复杂性与矛盾性!其次,柯林罗指出当人们看到带型的长窗会感到后面必定紧贴着某一狭长的空间,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潜意识里认为外部应该反映内部的空间形态,我却想问点式的窗户背后的空间是否应是点式分布而互不相通的空间呢?或逆向思维,就加歇别墅内部的空间来看,应该开那一种窗户才是与空间布局相符的呢?是不是柯先生把一个必然会产生的立面与图4 加歇别墅 勒柯布西耶图5 加歇别墅二层平面图 勒柯布西耶内部矛盾的结果给理性化了呢?3、建筑?绘画?透明性的阐述与切入是以立体主义的绘画展开的,在阅读加歇别墅的时候也是紧密结合莱热的《三副面孔》来解说的,“……这种空间层化系统,表明勒柯布西耶的立面与莱热的绘画之间具有最紧密的联系,……”那么建筑与绘画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有多大?如果柯布的建筑与绘画之间的图6 《三伏面孔》莱热关系真的如柯林罗所述有如此密切的关系,那么柯布本人亦是一位画家,他自己为何没有类似于三幅面孔一类的画作来表达自己对深空间、前空间的探索,那柯林罗为什么不用柯布自己的画作来举例,岂不是更逻辑更具有说服力一些?4、已建成?未建成?“……我们不妨假设国联大厦的方案已经实现,一位观察者正循着纵深方向上的轴线走向大会堂,……”这是柯林罗在解读柯布西耶的国联大厦的方案的时候的一段话,让我感到不解的是加歇别墅是一个已建成的作品,柯林罗在解读的时候却绝口不提一位普通的无建筑学背景的观者会是怎样的一种感觉,而在对这个未实现的国联大厦的阅读时,却以第三者的身份去解说,而其实这个“观察者”就是他自己的意识!他在以他自己的建筑经验去阅读国联大厦,却强加在普通人身上,以此来达到一种普适性,笔者认为这种解读有不严谨之处。
5、透明性与建构在柯林罗对柯布西耶作品的解读过程中,我发现柯林罗一直有一种倾向,那就是“某物或某立面看似是什么样子,暗示者内部或之后会是什么样子的空间,其实却不是,而是另一种情况,甚至是相反的情形”,这时候,柯林罗认为这样的建筑更具趣味性,更具有深层次,多角度阅读的必要与可能性,可是这种复杂性与趣味性却是一种“表象欺骗性”,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不符合建构逻辑的,当然此处是指广义上的建构,而非指结构性的建构,可以说透明性与建构思维是两种不同评价建筑的逻辑方式。
结语:以上是笔者在研读《透明性》一书时所产生的几点疑问,究其根本来言,柯林罗的现象的透明的概念的提出与对柯布西耶作品的深度解读给我们以及建筑学都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提供了欣赏建筑与解读作品的新的视角,并且给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探寻提供了新的思维,其对建筑学的意义之重大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而且给人们解读建筑提供了好的范式。
但是1000个人心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问题的视角不同,去观察一个建筑的路线亦又不同,同时产生的感受也不同,所以透明性可以作为解读建筑的某一种视角,而不可作为评判建筑的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1] 柯林·罗.罗伯特·斯拉茨基合著.金秋野,王又佳译.透明性.[2] Colin Rowe and Robert Slutzky.Transparency.Basel:Birkha user-Publishers ForArchitecture ,1997[3] The Mathematic of Ideal Villa and Other Essays Colin Rowe,The MIT Press[4] 王骏阳.外国近现代历史与理论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