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氏赐姓受封之地中国帝王观海诗篇

合集下载

练氏赐姓受封之地中国帝王观海诗篇

练氏赐姓受封之地中国帝王观海诗篇

练氏赐姓受封之地中国帝王观海诗篇【临渝关】或【汉武台】或【碣石】或【北戴河】是为练姓开族始祖何公记功赐姓之地。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东巡封禅泰山以后,北巡海上而到碣石临幸,曾在北戴河筑‚汉武台‛。

希以他之雄才大略,足使大汉天威,远播中华大地之外。

公元645年(观十九年)十月唐太宗东征高丽班师回朝入临渝关后,在‚次汉武台,刻石记功‛时,唐太宗李世民以‚精练军戎‛,封何公为岐山侯,三世恩荣世袭骑尉将军,赐姓练氏,易东为练,子孙相袭,相传至今。

练姓开族始祖何公记功赐姓之地,是中国观沧海的著名之地,在此留古人下许多不朽的诗篇,以下就是我所收集到的中国最有名的帝王在在此观海的著名诗篇,请大家鉴赏:【练氏赐姓受封之地中国帝王观海诗篇】一春日观海唐•李世民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

仙气凝三岭,和风扇八荒;拂潮云布色,穿浪日舒光。

照岸花分彩,迷云雁断行;怀卑运深广,持满守灵长。

有形非易测,无源讵可量;洪涛经变野,翠岛屡成桑。

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霓裳非本意,端拱是图王。

注:贞观19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599~649)亲征高丽,九月班师,十月入临渝关(今山海关),并‚次汉武台,刻石记功(练姓始祖何公正是在此时此地被赐姓受封)‛,并赋此《春日观海》。

【练氏赐姓受封之地中国帝王观海诗篇】二碣石门辞秦始皇•赢政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

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民咸服。

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肥土域。

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

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地势既定,黎庶无徭,天下咸抚。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

群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

注: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

‛即公元前215年秦始皇赢政(前259~前210)出巡到碣石山(即后来练何公被赐姓受封之地)来求仙刻石,并令丞相李斯刻写了共108字的《碣石门辞》。

李世民赐东何姓练

李世民赐东何姓练

李世民赐东何姓练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以“精练军戎”封东何为岐山侯,赐姓练氏,就这样,东何改名叫了练何。

练何,字子俊,唐贞观时,为总管府录事参军,从李勣伐高句丽、献火攻策、焚南苏罗城,上以“精练军戎”封岐山侯,赐姓练。

摘自《中国人名大辞典》 (1525 页)练何,河内人,本东姓,贞观中为总管府录事参军,从李勣伐高句丽,献火功策南苏罗城遂破之,上以精练军戎之故,赐姓练,封岐山侯。

(摘自957印景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二六三957一449页钦定四库全书万姓统谱卷一百二)生平事迹据《姓苑》记载,唐代总管府录事参军练何,本姓东,跟从李勣将军征伐高句丽(今朝鲜半岛),献火攻战术,破南苏罗城有功,于贞观年间被赐姓练,其后代相传姓练,称为练氏。

得姓始祖:东何。

据《百家姓》中记载,练氏的始祖姓东名何,世居河南省河内县(今沁阳),东何智勇超群,唐贞观年间,任总管府录事参军,奉诏协助大将军李勣出征高句丽。

征战中,东何献火攻计,大破南苏罗城。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以“精练军戎”封东何为岐山侯,赐姓练氏,就这样,东何改名叫了练何。

这样一算,练姓距今已有1359年了。

故练氏后人奉东何为练姓的得姓始祖。

贞观十九年(645年)夏历十月,临渝关内的汉武台,呈现出一派隆重节日的景象,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将士们雀跃欢呼!举行刻石记功的庆典活动,庆祝征伐高句丽的战役胜利归来。

庆典活动由太宗皇帝亲自主持。

这次征伐高句丽,成绩最大而损失最小的战役,攻克了高句丽素称为“保垒”的南苏罗城(辽东城,史书又称辽州)。

这次战役功劳最大的,是除了太宗皇帝赐姓、封公的三军统帅李勣外,还有被太宗皇帝赐姓、封侯的总管府录事参军东何。

东何,字子俊,世居河南省河内县,才思敏捷,智勇超常。

因精练兵戎有素,被李勣举荐,并得到太宗皇帝的重用,委任为总管府录事参军,负责训练兵勇。

他为大唐朝训练了一批又一批的精兵,为征藩平乱献了一个又一个的奇策。

章氏文化——精选推荐

章氏文化——精选推荐

章氏祠堂“全城堂”名的由来在少儿时,印象最深的是每逢过年,见家族祠堂(堂轩)的中堂上方“全城堂”牌匾焕然一新,门庭两边悬挂的灯笼上亦书有“全城堂·河间郡”字样,总是不解其义。

当时我的祖父曾南公(清光绪人)已是年过八旬的慈祥老翁。

孙辈们在朦胧中时常听他老人家讲述那几个字的来历。

他说是为了纪念我族先祖有一位伟大的女性——练夫人,因舍私恩,全大义,积厚德,救活一城生灵的义举而得名“全城堂”的。

而“河间郡”则是先祖章岩仕晋任兵部尚书,领兵破大散关有功,因功高而封为河间侯,从而在河间形成名门望族,故称“河间郡”的。

这些近乎神话般的优美典故,在我们童年时期就留下深刻印象。

世事沧桑,随着历史的长河而口碑沿递,世代传颂,使之成为章氏后人尊祖敬宗的美谈。

展卷翻阅现存的古代版(宋、清时皇赐朱砂谱,近代版(清光绪·民国德庆会谱)的历代《章氏宗谱》和宋、明、清正史资料细加考证,都可证实这些典故并非空穴来风,子虚乌有,而是有据可考的历史史实。

“全城堂”确实蕴含着丰厚的章氏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全城堂”是由原“福建堂、敦睦堂”演化而来的。

早在宋朝以前的章氏先祖及公、字鹏之,仕唐任康州刺史,及公先祖自昭达而后,由吴兴迁豫章,及公又自豫章徙居福建浦城,后以及公为福建浦城始祖。

及公之子修公仕唐福州军事判官,修公有二子,长子仔钧,次子仔钊均居浦城,仔钧公十五子,六十八孙皆显赫于朝,仕宦他乡,其后裔散迁全国各地。

所以为纪念福建这个章氏的桑梓之地,故章氏祠堂曾以“福建堂”为堂名。

章氏家族有敦宗睦族的优良传统。

唐朝末年,仔钧公于唐天祐(904-907)年间任检校太傅、持节高州刺史兼御史大夫。

屯兵浦城西岩山守闽北。

仔钧是儒将,不善杀戮。

他常戒子孙说:“吾不幸生当乱世,是以为将,然知将不可为,子孙慎勿习武,当以儒业起家”。

仔钧公曾对弟说“吾十五子当以‘仁’字为名,示其有志于仁也”,六十八孙皆以“文”字为名。

澄海楼诗

澄海楼诗

澄海楼作者:爱新觉罗·玄烨危楼千尺压洪荒,聘目云霞入渺茫。

吞吐百川归领袖,往来万国奉梯航。

波涛滚滚乾坤大,星宿煌煌日月光。

阆苑蓬壶何处是,岂贪汉武觅神方。

爱新觉罗•玄烨(公元1654-1722年),是清朝第二代皇帝,年号康熙,8岁嗣位,在位61年,治国颇具才干,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重大贡献。

这首诗是康熙八年九月写的。

那时康熙皇帝刚18岁,却流露出君临天下踌躇满志的心情与气魄。

此诗写得很有气势,高高的澄海楼俯镇汪洋大海,放眼远望云雾茫茫。

大海容纳江河无数,海面上船只来来往往。

波涛滚滚显得天地更大,天空明亮借的是日月之光。

面对着这样壮观的景象,诗人不禁发问,神仙住地在哪里?我是不会学汉武帝那样寻找神仙的方法,因为这里就是仙境。

登澄海楼作者:爱新觉罗•胤禛观海登楼日未斜,晴空万里净云霞。

才经一阵风过槛,倏起千堆雪浪花。

贝阙鳌峰如可接,鹏津鲛室岂终遐。

诡词未许张融赋,到此方知语不夸。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1722-1735年在位。

此诗写于康熙38年,当时他22岁是雍亲王,是代表父亲康熙皇帝到东北祭祖,经山海关登澄海楼所作。

这首诗着意写风和日丽突变,风起浪涌展现的涛天景象。

可想而知,大海在雍正帝的眼里是多么神奇壮观。

再题澄海楼壁作者:爱新觉罗·弘历我有一勺水,泻为东沧溟。

无今又无古,不减又不盈。

腊雪难为白,秋旻差共青。

百川归茹纳,习坎惟心亨。

却笑祖龙痴,鞭石求蓬瀛。

谁能忘天倪,与汝共濯清。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

1735—1795年在位,继承康熙、雍正盛世基业,文治武功,堪称极盛。

此诗写于乾隆八年(1743)十月,皇帝自盛京谒祭祖陵归来,入渝关,登澄海楼望海,雪霁千峰,波明万顷,天容海色,蔚为壮观,咏此诗。

登望海楼作者:爱新觉罗•旻宁凌虚楼阁重登临,渤澥何人测浅深。

渺矣三山不可望,只余空阔海烟沉。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1821-1850年在位。

古诗观沧海的原文及翻译

古诗观沧海的原文及翻译

古诗观沧海的原文及翻译《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曹操集》,《观沧海》是后人根据第一句话加,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第一章。

这首诗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观沧海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观沧海作者: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1)临:登上,有游览意思。

(2)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5)何:多么(6)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样子。

(7)竦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

竦,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波浪(10)日月:太阳与月亮(11)若:如同.好像是.(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20)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一种方式。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与百草一丛一丛,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波浪。

太阳与月亮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海洋中出发。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海洋中产生出来。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解说《观沧海》是后人加,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

“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

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

蒲松龄罗刹海市原文及翻译

蒲松龄罗刹海市原文及翻译

蒲松龄罗刹海市原文及翻译【原文】马骥,字龙媒,贾(gǔ,商人)人子,美丰姿,少倜傥,喜歌舞。

辄(zhé,就)从梨园子弟,以锦帕缠头,美如好女,因复有“俊人”之号。

十四岁入郡庠(xiáng,学校),即知名。

父衰老,罢贾而归,谓生曰:“数卷书,饥不可煮,寒不可衣,吾儿可仍继父贾。

”马由是稍稍权子母(指经商。

权,权衡。

子母,原指货币的大小、轻重,后来指利息与本钱)。

从人浮海,为飓风引去,数昼夜至一都会。

其人皆奇丑,见马至,以为妖,群哗而走。

马初见其状,大惧,迨(dài,等到)知国中之骇己也,遂反以此欺国人。

遇饮食者则奔而往,人惊遁,则啜(chuò,吃)其余。

久之入山村,其间形貌亦有似人者,然褴褛如丐。

马息树下,村人不敢前,但遥望之。

久之觉马非噬人者,始稍稍近就之。

马笑与语,其言虽异,亦半可解。

马遂自陈所自,村人喜,遍告邻里,客非能搏噬者。

然奇丑者望望即去,终不敢前;其来者,口鼻位置,尚皆与中国同,共罗浆酒奉马,马问其相骇之故,答曰:“尝闻祖父言:西去二万六千里,有中国,其人民形象率诡异。

但耳食之,今始信。

”问其何贫,曰:“我国所重,不在文章,而在形貌。

其美之极者,为上卿;次任民社(民间祭祀土地的官员);下焉者,亦邀贵人宠,故得鼎烹以养妻子。

若我辈初生时,父母皆以为不祥,往往置弃之,其不忍遽(jù,立即)弃者,皆为宗嗣耳。

”问:“此名何国?”曰:“大罗刹国。

都城在北去三十里。

”马请导往一观。

于是鸡鸣而兴(xīng,起床),引与俱去。

【翻译】马骥,字龙媒,商人之子。

姿容俊美,从少年时起,就十分豪迈洒脱,爱好唱歌跳舞,经常跟着戏曲伶人用锦帕缠头,俊俏得如同美女!因而又有了“俊人”的外号。

十四岁时,考中了府学里的秀才,颇有名气。

父亲因年老体衰,歇了买卖回家,对马骥说:“但凭那几卷书,饿了不能当米煮,冷了不能当衣穿!你不如继承我的事业,出去经商。

”马骏从此渐渐做起生意来了。

曹操《观沧海》:古往今来首屈一指的海景诗

曹操《观沧海》:古往今来首屈一指的海景诗

曹操《观沧海》:古往今来首屈一指的海景诗【古典诗词,新鲜解读】曹操《观沧海》:古往今来首屈一指的海景诗丁启阵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首无韵诗属于乐府诗《相和歌辞▪瑟调曲》,是《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

组诗由五个部分组成,这首《观沧海》前有"艳",后有《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三章。

"艳"即前奏曲,是这样的: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临观异同,心意怀犹豫,不知当复何从。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夏门,洛阳北面西头城门。

汉代名叫夏门,魏晋时期叫大夏门。

《步出夏门行》是乐府古题,也有叫《陇西行》的。

曹操这组诗,跟洛阳没有关系,不是写于洛阳北面某城门。

因此,《宋书▪乐志》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

清人王士祯说:"曹氏父子兄弟,往往以乐府题叙汉末事,虽谓之古诗亦可。

"(《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曹操的诗歌实际上写的是时事,直抒胸臆,在后人看来,自然无异于古诗。

这首诗作于建安十二年(207)九月。

东汉末年,国内诸侯并起,军阀割据,周边异族扰攘,战火不断。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十余年的征战,形势粗定。

建安十二年春,汉献帝大封功臣。

曹操受封大将军、丞相,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

曹操击溃北方大军阀袁绍,袁绍之子袁谭、袁尚逃往乌桓(塞外)。

当年五月出征乌桓部族,七月曹操率军出卢龙塞,以奇兵袭击乌桓,于柳城(在今辽宁省)大破袁军。

九月班师,途经碣石,横槊赋诗,留下这首作品。

1可以想象,曹操当时心情应该是不错的。

碣石所指何在,有不同说法。

在曹操北征乌桓往返可能路过的地区,至少有两座以碣石命名的山,一处在今天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处在今天昌黎县北。

前者是《汉书▪地理志》所说北平郡郦成县的大碣石山;后者是《元和郡县图志》所说在平州卢龙县南二十三里的碣石山。

两个地方,都有人主张。

两种主张的理由挺有意思:主张郦成大碣石山的理由是,曹操率军征讨乌桓出卢龙塞前曾经过此山;主张卢龙碣石山的理由是,曹操出征乌桓是出卢龙塞。

04 古代诗歌四首-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件+主题拓展阅读

04  古代诗歌四首-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件+主题拓展阅读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点题,暗含旅途奔波、羁旅漂泊之意
出行方式 途径地点
“炼字”——意+手法+情感/效果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修辞:对偶 表现手法:白描 写出了恢弘阔大意境,表达了诗人开阔的心胸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内容+情感:时光匆匆,引发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哲理: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自然之理。 修辞:1. 拟人修辞 2. 对偶工整 表现手法:象征(“日”和“春”是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
…… 杜甫《饮中八仙歌》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 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 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离京 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 的消息(被贬原因:“不护细行”),便题诗抒怀, 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漂泊不定
不如归去【忧虑 不舍 】
杨花/落尽/子规/啼,
点明时令——暮春 奠定伤感的基调 描写【寓情于景】
突出被贬之地的荒远,表达 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担心。
闻道/龙标/过五溪。
直叙其事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修辞:拟人 表现手法:想象 借景抒情 通过想象,运用拟人,把月当作知心人,抒 发了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和同情。
次北固山下
42——44岁 声震朝廷 龙巾拭吐 御手调羹 贵妃捧砚 力士脱靴
25——42岁 仗剑漫游 求道求仕
44——55岁 漫游得道
1——25岁 读书写作 剑术 隐居
55——61/62岁 引祸流放 窘迫病逝
……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 余光中《寻李白》
……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赐姓受封之地xxxxxx诗篇【临渝关】或【汉武台】或【碣石】或【北戴河】是为练姓开族始祖何公记功赐姓之地。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东巡封禅泰山以后,北巡海上而到碣石临幸,曾在北戴河筑‚汉武台‛。

希以他之雄才大略,足使大汉天威,远播中华大地之外。

公元645年(观十九年)十月唐太宗东征高丽班师回朝入临渝关后,在‚次汉武台,刻石记功‛时,唐太宗李世民以‚精练军戎‛,封何公为岐山侯,三世恩荣世袭骑尉将军,赐姓练氏,易东为练,子孙相袭,相传至今。

练姓开族始祖何公记功赐姓之地,是中国观沧海的著名之地,在此留古人下许多不朽的诗篇,以下就是我所收集到的中国最有名的帝王在在此观海的著名诗篇,请大家鉴赏:【xx赐姓受封之地xxxxxx诗篇】一春日xxxx•xx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

仙气凝三岭,和风扇八荒;拂潮云布色,穿浪日舒光。

照岸花分彩,迷云雁断行;怀卑运深广,持满守灵长。

有形非易测,无源讵可量;洪涛经变野,翠岛屡成桑。

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霓裳非本意,端拱是图王。

注:贞观19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599~649)亲征高丽,九月班师,十月入临渝关(今山海关),并‚次汉武台,刻石记功(练姓始祖何公正是在此时此地被赐姓受封)‛,并赋此《春日观海》。

【练氏赐姓受封之地中国帝王观海诗篇】二碣石门辞xx•赢政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

xx暴逆,xx无罪,庶民咸服。

xx功劳,赏及xx,xx肥土域。

皇帝奋威,德并xx,初一xx。

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地势既定,黎庶无徭,天下xx。

男xx,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xx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

群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

注:据《史记•xx本纪》记载:‚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

‛即公元前215年秦始皇赢政(前259~前210)出巡到碣石山(即后来练何公被赐姓受封之地)来求仙刻石,并令丞相李斯刻写了共108字的《碣石门辞》。

【练氏赐姓受封之地中国帝王观海诗篇】三xxxx•xxxxxx,以xx。

水何xx,xx竦峙。

树木xx,百草丰茂。

xxxx,xx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星汉灿烂,若出其中。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公元207年,势倾天下的魏武帝曹操(155~220)北定乌桓后,沿辽西走廊回师,傍海来到临渝古碣石境地(即后来练何公被赐姓受封之地),写出了此千古绝唱《观沧海》。

【练氏赐姓受封之地中国帝王观海诗篇】三登xx楼[清]爱新觉罗•xx危楼千尺压xx,xxxx入渺茫;吞吐xx归领袖,往来xxxx航。

波涛滚滚乾坤大,星宿xx日月光;xxxx何处是?岂贪xx神方。

注: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在练何公当年赐姓受封之地登澄海楼观海时赋此著名诗篇。

【练氏赐姓受封之地中国帝王观海诗篇】四登xx楼观海[清]爱新觉罗•xxxx画栋最高楼,海色天xx收。

海底xx应变化,天中xx每蒸浮。

无波不具全潮势,此曰真成xx游。

仙客钓鳌非我意,凭xx帷是羡安流。

注: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在练氏始祖何公当年赐姓受封之地登澄海楼观海时赋此诗。

【练氏赐姓受封之地中国帝王观海诗篇】五登xx楼[清]爱新觉罗•胤禛xx登楼日未斜,晴空万里净xx。

才经一阵风过槛,倏起千堆雪浪花。

xx螯xx如可接,xx津鲛室岂终遐。

诡词未许xx,到此方知语不夸。

注: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在练氏始祖何公当年赐姓受封之地登澄海楼观海时赋此诗。

【练氏赐姓受封之地中国帝王观海诗篇】六登xx楼xx[清]爱新觉罗•弘历又自陪都转旆旋,城楼拾级望容潫。

今来古往只以水,汉踬xx颠无一天。

木几聊因闲咏句,xx舡何必远求仙。

却缘司得xx在,xx及xx。

注:乾隆八年(1743年)十月,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东巡祭祖回来,经过练氏始祖何公当年赐姓受封之地时,登澄海楼观海并赋此七律诗。

【练氏赐姓受封之地中国帝王观海诗篇】七再题xx楼壁[清]爱新觉罗•弘历我有一勺水,泻为xx溟。

至今亦无古,不减亦不盈。

腊雪难为白,秋旻差共青。

xxxx,xx惟心亨。

却笑xx,鞭石求xx。

谁能忘天倪,与汝共濯青。

注:乾隆八年(1743年)十月,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东巡祭祖回来,经过练何氏始祖何公当年赐姓受封之地时,登澄海楼观海并赋此诗。

【练氏赐姓受封之地中国帝王观海诗篇】八浪淘沙•xxxx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xx外打渔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xx挥鞭,xx碣石有遗篇。

xxxx今又是,换了人间。

注:1954年7月26日,毛泽东(1893~1976)第二次来到北戴河(即练何公当年赐姓受封之地)海滨,期间写下了令北戴河四海扬名的不朽诗篇《浪淘沙•北戴河》。

汉武台考xxxx在《碣石考》一文xx:‚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从辽东班师路过这一带时,‘次汉武台,刻石纪功’。

汉武台在今北戴河海滨的山冈上。

唐太宗之所以另选汉武台,而不按秦皇汉武魏武以来的故事登上碣石山去观览一下沧海然后刻石纪功,说明那时碣石山前的眼界已远不及北戴河海滨一带。

‛笔者对谭其骧先生考证古碣石山即今碣石山的主要论点,是由衷赞同的,但对他的‚汉武台在今北戴河海滨的山冈上‛说法,却始终疑惑而不解。

多年间,笔者反复查阅《永平府志》、《昌黎县志》、《抚宁县志》、《临榆县志》和《北戴河海滨志略》等地方志书,均没有发现有关此说的记载。

关于汉武台,清朝光绪版《永平府志》仅在卷二十七《古迹下》记载有这样一句:‚《xx〃xx》:贞观十九年九月戊午,次汉武台,刻石纪功。

‛(其中‚九月‛当为‚十月‛误)具体到它的方位,惟有《昌黎县志》明确记载为:‚汉武台,即碣石山,汉武帝登此以望海,汉文帝东巡勒诗于石。

‛此记载见于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年)版本的《昌黎县志》。

长期担任山海关文物保管所所长的已故资深文物工作者郭述祖在著内部发行的《秦皇岛风物志》时,转引此段记述时云‚《昌黎县志》转自《康熙志》‛,显然出现了明显的笔误;实际上,是《昌黎县志》的民国二十二年版转自康熙十三年版。

对这一记载,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迁安学者马恂在应邀主持重修《昌黎县志》时,写有专文论及:‚……如汉武登之而名以汉武台,魏文成登之而改名乐游山,皆仙台顶之一山。

‛由此可知,汉武台即碣石山的主峰仙台顶,又因碣石山得名于其主峰的台形绝顶,故亦可说汉武台为碣石山的别称。

碣石山主峰的名称,除专称‚碣石‛之外,还有三个名称,一为‚汉武台‛,一为‚仙台顶‛,一为‚娘娘顶‛。

究其得名之渊源,‚汉武台‛之称当为汉武帝登之观海所留;‚仙台顶‛之称当因相传其上有仙人遗踪而得;‚娘娘顶‛系俗称,是因其前顶碧云峰前修有碧霞元君祠,俗呼‚娘娘庙‛,山峰也依其称而被叫成‚娘娘顶‛。

在这三个名称中,显然是以汉武台之称居先。

传其上有仙人遗踪,所谓的‚仙人‛并非指的是春秋、战国时变成‚仙人‛的羡门子高等方士,而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张果老、韩湘子等人,而张果老、韩湘子的生活原型是唐朝人,‚八仙‛的传说也始于唐朝,‚仙台顶‛之称当出现于唐朝以后;娘娘庙的始建年代失考,估计起码也得在唐朝以后。

而汉武帝刘彻东巡碣石是在公元前110年,比‚八仙‛、‚娘娘‛都要早得多。

从这一点上看,汉武台之称传世时间较长,而仙台顶等称大概在唐以后为当地人杜撰而成,距今只有一千年左右的时间,甚至还要短些,仅为元朝或明朝时的事情。

至于说碣石山曾经被改名为‚乐游山‛,当在汉武台之称以后,仙台顶等称之前;因这一名称为北魏文成帝于公元458年春天登碣石山时乘兴所改,故只见于史册,并未在当地流传开来。

《昌黎县志》记载汉武台即碣石山,是合于北魏学者郦道元的《水经注》的有关记述的。

《水经注〃濡水》在记述滦河走势时,谈及‚濡水又东南至絫县碣石山‛云:‚汉武帝亦尝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

‛絫县为今昌黎西汉时的县名,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10年东巡海上至辽西郡絫县境内,登上碣石山主峰观海勒石;他离去以后,当地人崇仰帝王,将主峰的台形峰顶叫为‚汉武台‛,乃顺理成章之事,很可能就是当时的情景。

从唐太宗在汉武帝之后760年过碣石山刻石纪功,史书不记‚碣石‛而记‚汉武台‛来看,汉武台之称在唐朝时已经颇为盛行,已基本上成为碣石山主峰的专名。

汉武台之称渐弱,以至几乎被仙台顶之称取代,是在唐朝以后,甚至是明、清以来是事情。

谭其骧先生在《碣石考》中说汉武台在北戴河海滨的山冈上,不知渊起何处。

笔者倒在清朝光绪版《永平府志》记载的‚汉武台‛之后,发现这样一则记载:‚擂鼓台:在滦州西百里。

《松梁社志》引《册府元龟》:‘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十月征辽,次汉武台,余基三层,旁有祠。

至营城,帝问侍臣,对曰:‘此汉武求仙之处,其地临大海,多峻石险怪。

’后人借此擂鼓御敌,因号为‘营城擂鼓台’。

‛照此说,汉武台当在今唐山市东矿区一带,离北戴河海滨相去就更远了。

不过,《永平府志》的编修者对此也是怀有疑窦的,评析云:‚亦谎粮之类也。

‛即认为是‚谎粮坨‛(滦县、迁安等县境内有一些地名用‚谎粮‛之称,传为唐太宗用以诳骗高丽军队的假粮仓所在地,因高丽军队根本到不了此地,被认为不足新)一类依据不足的传说。

在滦县县城以西上百里的地方,如今根本找不到‚擂鼓台‛这一地名;有一个冠名‚擂鼓台‛的村庄在滦县县城北偏西近百里处,系已经易名‚迁安市‛的迁安县北部靠近长城地带的一个较大村庄,曾为迁安县擂鼓台乡政府驻地。

擂鼓台村位于迁安市区(即原迁安县城)北偏西17."5公里处,之所以得此村名,是因村西的一座丘陵之上曾有悬羊擂鼓之台,传为唐朝军队打仗所遗。

这个擂鼓台是否为《永平府志》所记的‚擂鼓台‛有待查清。

很明显,这个擂鼓台村,并不在旧时的滦州境。

按照《松梁社志》转引的《册府元龟》记载,‚擂鼓台‛在‚营城‛境,而且在汉武台上,或为汉武台的别称。

如果《册府元龟》的记载属实的话,关键的问题在于搞清楚‚营城‛当为何指。

从字面上看,‚营城‛似为‚营州城‛的简称,但将其理解为营州城,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

众所周知,唐太宗称帝时的营州在今辽宁省朝阳市一带,地处临渝关之外,其地远离于海,非‚临大海‛之地;而且,据《新唐书〃太宗纪》记载,贞观十九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由辽东班师归来,是‚丙午,次营州,以太牢祭死事者‛,‚丙辰,皇太子迎谒于临渝宫‛,‚戊午,次汉武台,刻石纪功‛的。

‚丙午‛后十日为‚丙辰‛,‚丙辰‛后二日为‚戊午‛,说‚次汉武台‛后二日再到达营州城,就与史实不符了,既不合于史书的记载,又不合于当地的地理状况。

这里说的‚营城‛,极可能指的是如今的昌黎县城。

昌黎故治本来与营州风马牛不相及,但在唐朝武则天称帝后,营州被契丹人夺取,不得不在临渝关里的蓟州一带侨置,大约到唐朝后期,复归原地的营州再度失陷以后,侨置到今昌黎县城,基本未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