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论和中国的发展

集合论和中国的发展
集合论和中国的发展

论文标题:集合论思想的演变及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论文作者姜玉声/朱焕志

论文关键词,论文来源自然辩证法研究,论文单位京,点击次数148,论文页数031-037页1995年1995月论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357016317.html,/paper_143662921/

集合论自上世纪70年代由德国数学家G.Cantor创立以来,不断促进着许多数学分科的发展,并成为全部现代数学的基础。然而,近30年来又相继出现了Fuzzy集合论与可拓集合论。为说明这两种集合论的产生在数学史中的意义,理清集合论思想演变的脉络,弘扬我国学者在这一发展中的创造精神,本文拟在简要回顾集合论思想从Cantor到Fuzzy的演变的基础上,就可拓集合论的产生与发展加以分析、研讨集合论思想发展的规律,谈谈我们的浅见。

1集合论思想从Cantor到Fuzzy的演变

长期以来,人们利用数学处理问题的主导思想通常是“枝是枝,蔓是蔓”,不允许半点儿“含混”,语言的“准确”,推理的“严格”,结论的“确定”从来天经地义。[(1)a]数学中的这种传统观念,把人们的思想局限在“确定性”的小天地里。所谓“确定性”,它要求概念有明确的外延,逻辑上严格地遵从形式逻辑的四条基本规律,结论只能是唯一确定的。与这种观念相适应,数学中便产生了Cantor集合论。

众所周知,集合是数学中的一个不定义概念。所谓集合,是指具有某种特定属性的对象的全体,集合中的每一个体(对象)叫做集合的元素。按Cantor的集合论,一个元素x与一个集合A的关系只能有属于(记作∈)和不属于(记作 )两种,二者必居其一且仅居其一,即

x∈A或x A。如表为特征函数的形式,记集合A的特征函数为C[,A](x),则有在长时间里,这种集合论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可以说整个传统数学[(2)a]就建立在这种集合论的基础上。实践表明,Cantor的集合论在研究确定性事物的范围内显现着巨大作用,其光辉是永不磨灭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知识视野和研究领域不断扩大,需要探讨的问题加速度地增加着。于是,不确定性现象,特别是其中的模糊性现象,逐渐被人们意识。具体地说,近几十年来,学者们不断发觉,某些现象呈现出不确定性,是由于概念本身就没有明确的外延,逻辑上并不严格遵从传统的排中律,表现为客观事物在差异的中介过渡中所呈现的“亦此亦彼”性。例如,人的年轻与年老、环境的清洁与脏污及天气的晴与阴等许多对立概念之间,都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严格地说,这些概念都没有明确的外延。若按这些概念去确定“集合”,则相应的“集合”都没有清晰的边界,一个元素是否属于某个“集合”不是很分明的。当然,如果数学家同意把这样的“集合”仍称为集合的话,则这种集合已经不是Cantor意义下的经典集合了。一个对象对于一个这样的集合,除可以属于和不属于外,还可以有某种程度的属于或不属于,而且后者才是更一般的情形。譬如,若用年轻人这个概念构造这种集合,要问一个人是否属于这个集合,即是否年轻,则除了年轻和不年轻这两个极端情形外,还要遇到比较年轻、基本年轻等不少中间过渡的档次,且每一档次内还可细分更小的档次。这就是事物的模糊性。为了研究和处理模糊性事物,美国控制论专家L.A.Zadeh教授于1965年提出了Fuzzy集合论。

Fuzzy集合论的基本思想较集中地体现在下面的开创性概念中:所谓给定了论域U上的一个模糊子集Α,是指对于任意的u∈U,都指定了一个数μ (u)∈〔0,1〕,用它来表示u对A的隶属程度,叫u对 的隶属度。映射叫做 的隶属函数。[(1)]有了这个概

念,人们便可用区间〔0,1〕上的数表征模糊子集的元素、用普通映射描述和刻划模糊子集了。这就从根本上建立了模糊性与分明性的联系,为借助分明性研究和处理事物的模糊性奠定了基础。随后给出的模糊子集的截集概念及所证明的分解定理进一步架起了普通子集与模糊子集间的桥梁,引入的扩展原理把集合间的映射扩展到了Fuzzy集合论。[(2)]一门崭新的集合理论,就从这些关键步骤起步,开始了它的发展史。

当然,一门新理论的产生,常源于相应旧理论内在矛盾的被发现,被意识。而旧理论内在矛盾被深刻意识,被重视,常须伴随社会科技实践的迫切需要。不言而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含大量模糊性概念(即无明确外延的概念)的学科迫切要求定量化、数学化的趋势,用电子计算机模拟人脑思维方法的需要,以及今日世界待研究的事物日益复杂,而复杂的东西常难于精确化,更难于用传统的数学方法处理等事实,加速暴露和使人们重视了Cantor 集合论不适于描述模糊性事物的弱点。于是,以事物模糊性的存在为客观基础,以Cantor 集合论不能描述模糊性事物的弱点为原动力,以上述实际需要为直接背景,这一崭新的Fuzzy集合论便届时产生,迅速发展,初露锋芒。不仅在理论上已伸向各数学分科,而且在图象识别、人工智能、自动控制、信息处理、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语言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及医疗诊断等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

2可拓集合论的产生与发展

可是,仅有Cantor集合论与Fuzzy集合论还描述不了和不能借以研究现实存在着的许多事物,仍然满足不了日益广泛的科技实践的需要。

就客观现实而言,许多事物均可按某性质P一分为二,其中不具有性质P的又可分为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具有性质P的和不能转化为具有该性质的两类。例如检验工人生产的产品,有合格品与不合格品;在一定的加工前提下,不合格品又分为可经返工以达合格的产品和返工也不能合格的废品。又如选送适于从事某项工作的人才,有符合条件入选的,有不符合条件落选的,其中落选的又分为经一定时间的培养与自身努力创造条件将来可入选的和因本人素质等原因即或长期培养也不适合从事该项工作的两类。这类例子所反映的现实正体现着辩证法关于矛盾转化和内外因关系的思想。然而,Cantor集合论与Fuzzy集合论都无法描述这类问题。实际上,尽管这两种集合论本质不同,但它们都只能描述静态的事物,而无法描述在一定条件下“非”与“是”互相转化的情形。因此,第三种集合论的问世,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其诞生已成为必然。

就可拓集合论创始人蔡文研究员的科技实践而言,他在创立新学科物元分析的过程中,为了找到处理矛盾问题的数学工具,建立了可拓集合的理论。这里需要解释的是:矛盾问题是指其中存在着不相容的两个部分的问题,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相矛盾的问题是它的一个重要类型,称不相容问题;物元分析是研究解决矛盾问题的规律和方法的新兴学科,其中心是研究人们“出点子,想办法”的规律、理论和方法。[(4)][(5)]

早在1976年,蔡文就开始了这项颇有意义的工作。他先是回忆起与工人师傅们共搬配电盘入电工房的情景,本来配电盘比门高进不去,这按传统数学的逻辑,属于不相容问题,是不能解决的,但他们将其放倒,即将配电盘的高度和长度来一个“变换”,便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问题。他想,一向被视为高深莫测的传统数学却不去研究这种变换,看来传统数学只适用于所遇的条件与给定的目标互不矛盾的问题。像解决配电盘进屋这类不相容问题有无规律可循,能否为其建立数学模型呢?他联想到三国时代曹冲称象的故事和两千年前阿基米德计算王冠体积的巧妙方法,理出了思路:这都是对事物的某种因素进行了变换,一个朦胧的思绪在头脑中形成![(6)]还是吴学谋教授文章中的话使他这个朦胧的思绪清晰起来,“人们不但要发展纯粹的数理逻辑,而且有必要研究容许一定矛盾前提的逻辑。”[(7)]实际上,他寻求的解决不相容问题乃至一般的矛盾问题的规律,正是这种有“一定矛盾前提的逻辑”。蔡文发现:传统数学解决不了矛盾问题,是因为它只就事物某特征的量值关系进行研究,而

不同时考虑事物本身及其特征两个要素。于是他引入

(事物,特征,量值)这个有序三元组,作为描述事物的基本元,称为物元。他指出:任何问题都可利用物元来描述;解决矛盾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物元进行变换。为给物元变换建立数学模型,必须有适应这种思想的集合理论。如前所述,Cantor集合论和Fuzzy集合论都无法描述“非”与“是”互相转化的情形。面对以往的数学宝库中并无现成工具,蔡文只好在这里开拓,创造新的数学工具,以解决所论问题。这个新数学工具就是可拓集合论。[(8)]

可拓集合论的基本思想充分体现在下面的开创性概念中:所谓在某限制下给定了论域u上的一个可拓集合 ,是指对于任意的u∈U,都规定了一个实数K (u)∈(-∞,+∞),用它表示u对 的关系,叫u对 的关联度。映射

K :u→(-∞,+∞)

u→K (u)叫做 的关联函数。这里,K (u)≥0表示u属于普通子集X,称

X={u|K (u)≥0,u∈U}[(1)b]为 的经典域;-|≤K (u)<0表示u∈X,但在所论限制下,u能变为y∈X,称

={u|-1≤K (u)<0,u∈U}为 的可拓域;K (u)<-1表示u∈X,且在所论限制下不能变为y∈X,称

={u|K (u)<-1,u∈U}为 的非域。[(9)][(2)b]例如,若车床加工某轴的规格是直径d=50±0.01(毫米),则检验的标准是:凡符合条件

49.99≤d≤50.01的为合格品,这样的轴属经典域。凡不符合上列条件的为不合格品,其中d>50.01的轴为可经返工变为合格的产品,这样的轴属可拓域;d<49.99的轴为废品,这样的轴属非域。

这样一来,人们便可利用可拓集合,讨论在一定条件(外因)下,对象集(即论域)内不属于经典子集(即经典域),而根据其内因能转化到该子集内的元素(即可拓域内的元素),用关联函数值的大小表征元素对集合的依赖程度及元素间的层次关系。特别地,当可拓集合的元素是物元时,便构成了物元可拓集。物元可拓集的每个元素都有自己的内部结构,都是一事物既包含量的方面,又体现质的方面,并将两者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且其内部结构并非一成不变,内部结构的变化则导至元素在集合中的“地位”改变。于是,物元可拓集便能较合理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各种事物的内在情形、彼此关系及它们的变化。[(11)]明显地,这就充分体现了辩证法关于矛盾转化及内外因关系的思想,给出了便于描述“非”与“是”互相转化的集合理论,也为人们解决矛盾问题提供了数学工具。一门当代最新的集合理论,就从这里开始,建立了自己的概念、关系、运算及变换,展开了它的前程。

蔡文这一研究方向的开创性论文《可拓集合和不相容问题》[(12)]在1983年发表于《科学探索学报》。这篇论文的发表宣告了可拓集合论的诞生,标志着新学科物元分析从孕育阶段进入了初创阶段。[(13)]该文发表以后,有中国模糊数学学会副理事长汪培庄教授、国家科委总工程师传凯教授、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709研究所研究员吴学谋教授、辽宁师范大学校长方嘉琳教授等14位专家陆续写出书面鉴定,肯定了这项研究。不少专家认为,该文提出了一门新学科,很有发展前途。汪培庄指出:物元分析是“一门介于数学和实验科学之间的新学科”“可拓集合就是以物元分析为背景而提出的一种集合描述形式,它比Zadeh提出的Fuzzy集合的思想有更新更值得探讨的地方。”[(14)]方嘉琳指出:“理论如能进一步发展,将可对解决生产与生活中的难题,提供一个有力的数学工具。”(摘自评审意见)1987年,蔡文的专著《物元分析》[(15)]出版。1989年,由钱三强教授题写书名、张俊心等主编的《软科学手册》正式把物元分析作为中国人提出的新学科列

入,并作了细致介绍。[(16)]同年,叶雅阁等主编的《决策科学手册》“把可拓决策”作为第16章列入,详细讲解了用物元分析处理决策问题的方法,即可拓决策方法。[(17)]1990年,钱伟长教授主编的《ADV ANCES IN APPLIED MA THEMA TICS AND MECHANICS IN CHINA》(《中国应用数学与力学进展》),收集了我国学者近年来有成就的论文,把《The Extension Set and Non-compatible Problems》(《可拓集合和不相容问题》的英文稿)列为论文集第一篇[(18)],向国外学术界介绍。1994年,蔡文的第二本专著《物元模型及其应用》[(19)]出版。该书的完成,确定了新学科的研究范围,必须采取的范畴,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和研究途径,初步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它标志着新学科的创建已由初创阶段转入完成阶段。[(20)]据了解,近十年来已逐渐吸引了数学、哲学、思维科学和一些应用学科的学者参与研究,并聚集在其学术组织中国现代设计法研究会物元分析学会周围,开展扎实的学术活动。目前,他们正拟把已提出的理论系统化,阐明新学科与邻近学科的关系,论证新学科独特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21)]几年来,把物元分析应用于价值工程[(22)]、宏观决策[(23)]、新产品构思[(24)]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例如,1984年,把物元分析与价值工程相结合,帮助广州南中塑料厂等七家工厂制定提高效益的方案,使他们获得了高额的经济利益[(25)];1986年,利用可拓决策方法做出了广东省2000年环境保护投资的预测研究[(26)];1989至1990年,把“决策系统中处理矛盾冲突问题的规律研究”[(27)]的理论成果用于分析广州经济,制定了广州发展高技术的决策方案[(28)]等,都是典型的应用成果。同时,物元分析在经济管理、决策分析、人工智能、系统科学等许多领域显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它有可能对描述灵感思维,对辩证哲学的精细化做出新的贡献。[(29)]由于可拓集合论是物元分析赖以存在的数学基础和定量化的工具,所以我们自然要说,物元分析在实际中取得成效,也间接地实现了可拓集合理论的价值。

当然,谈到可拓集合理论的价值,在数学基础方面有效地避免了Russell悖论一项是不可低估的。自然科学界周知,数学分析完整、可靠的严密理论体系的建立,结束了微积分基础的论战,使数学家松了一口气。于是,当时的大数学家H.Poincoare在1900年于巴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郑重宣布:“现在我们可以说,完全的严格性已经达到了。”[(30)]然而事隔不到三年,英国数学家B.A.W.Russell便提出了关于集合论相容性的悖论,即著名的Russell悖论。具体地说,试把一切集合分为两类,自己为自己的元素者作为甲类,用记号表示就是

M∈M M 甲;(1)自己不是自己的元素者作为乙类,用记号表示就是

M M M 乙。(2)这样,似乎任何集合或属甲类,或属乙类,二者必居其一,且仅居其一。然而如问:由乙类集合的全体组成的集合Q应属于哪一类呢?若Q∈甲,则由(1)得Q∈Q,即Q∈乙,这是不可能的;若Q∈乙,则由(2)得Q Q,即Q 乙,也是不可能的。这就使Cantor集合论处于左右为难、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

Russell悖论震惊了当时的整个数学界,震憾了“数学大厦”,使其基础中的裂痕暴露于世人面前。

为解决这一悖论问题,逻辑主义学派、直觉主义学派和形式主义学派的许多学者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并由之导致了数理逻辑学科的蓬勃发展。还是E·Zermelo的公理集合论,经AA.Fraenkel等的改进形成的所谓乙F系统,能避开原有的悖论,确实给人以安慰。但如不加进选择公理就会导至一些怪定理的证出;如加进选择公理构成ZFC系统,虽K·Godel已证明ZF系统与选择公理彼此相容,可选择公理能导至分球奇论,ZFC系统的无矛盾性还没有解决。这就是说,Russell悖论引起的数学基础的裂痕至今尚无法消除,成了数学史上有

名的悬案。[(31)][(32)]然而,正如数理逻辑专家朱梧jiǎ@②教授所言,可拓集合概念的提出,为避免出现Russell悖论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新途径。[(33)]关于这一点,蔡文在其专著《物元分析》中已经给出证明。[(34)]

为什么在Cantor集合论里会出现Russell悖论,而在可拓集合论里就不会出现这个悖论呢?就认识论看,正如徐利治教授所指出的:“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无非是人的认识与客观实际以及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与客观规律的矛盾。这种直接和间接的矛盾在某一点上的集中表现就是悖论。”[(35)]具体谈到Russell悖论,他接着说:“产生罗素悖论的原因乃在于概括原则造集的任意性与生成集合的客观规则的非任意性之间的矛盾,这就表现为认识世界的方法与客观规律之间的矛盾,这是一种间接的主客观矛盾,一定历史阶段中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之间的矛盾”[(36)],Russell悖论正是这种矛盾在Cantor集合论里的集中表现。笔者认为,由于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既“是”又“非”的事物,而Cantor 集合论的造集原则恰恰相反,要求绝对的是非分明,这一主观上的规定与客观实际之间的矛盾,就是产生Russell悖论的具体原因。然而,可拓集合论承认临界元素,用它们描述既是又非的事物,从而避免了Russell悖论。这就使数学基础中围绕Russell悖论问题的争论、探讨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当然,就科学历史的长河而言,人类认识世界逐步深化的过程不会完结,悖论产生和排除的历史也不会完结。可拓集合论中会不会出现别的悖论,只能在这一集合理论今后的发展中去回答。但须知,即或出现了悖论也不必大惊小怪,它将作为一种动力,使集合论思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3对集合论思想演变的浅思

集合论作为描述人脑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识别和分类的数学方法,由于客观事物纷纭复杂,并具有确定、模糊、可变等多种属性,所以其识别与分类的模式也不可能是唯一的。这是集合论多样性的必然性。然而,人类的认识只能随着社会及科学的发展,逐步突破传统观念的各种局限,这就形成了集合论思想的自然演变过程。

回顾这个演变过程,我们看到:Cantor集合论属原始的、最基本的集合理论,Fuzzy集合论和可拓集合论的开创性概念都要借助于它的概念定义。Cantor的集合论开创了用集合描述概念、性质、运算以至变换,并从而可用集合表现判断和推理的先例,使建立在其基础上的传统数学得以描述和表现各门学科的语言和系统,使数学不断成功地运用于各个领域。Cantor集合论的创立是数学史上的光辉一页,没有Cantor的集合论,就不可能发展出后两种集合论,这个历史的顺序绝非偶然。

Fuzzy集合论的问世,使数学开始摆脱Cantor集合论思想的束缚,宣告了集合论的多样性,促进了数学家学术思想的开放,为后来可拓集合论的诞生,甚至今后更多种集合论的可能出现准备了思想条件,并树立了样板。

Fuzzy集合论的产生与发展,使数学继随机数学的出现之后,又一次跨越了确定性的研究范围,步入了事物模糊性的领域,冲破了形而上学“非此即彼”思想的禁锢,发现了形式逻辑排中律的一种亏缺,突破了传统的分明关系,确立了更为广义的“隶属规律”[(37)]。从而使一门崭新的数学分支——模糊数学应运产生,形成体系,不断为各门科学提供着更适合的数学工具。

可拓集合论的产生与初步发展,使数学第三次跨越了确定性研究范围,步入了事物可变性的领域,冲破了形而上学孤立、静止观的思想禁锢,以定量形式统一补充了形式逻辑同一律和矛盾律的亏缺,同时突破了这两条逻辑规律的束缚[(38)],将辩证法关于矛盾转化及质与量互相转化的思想引入数学。可望一门当代最新的数学分支——可拓数学,在相对长久的未来会逐渐形成体系,从而使数学有可能为各门科学不仅仅解决量变范围的问题,而且能有效地解决质变范围的问题。

在这三种集合论里,Cantor集合论最为成熟,Fuzzy集合论业已打开局面,可拓集合论

尚处在幼年时期。然而,尽管后者的发展历史不长,但从它问世的那天起,就紧密地与人们解决矛盾问题等的实际应用联系在一起,是人们的科技实践给了它问世的权利、生存的意义和必将长足发展的潜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当代最新的集合理论一定会被更多的人认识、接受,在更广泛的领域里运用,寓人们的科技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可以预料,未来将出现以后两种集合论为基础形成的模糊数学、可拓数学与传统的经典数学一起,共同为各门科学、各个研究领域提供数学工具的新纪元。

4简要的结语

上面的思考使我们觉察了一条规律,即集合论思想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人们哲学思想的解放,都以事物相应属性的存在为客观基础,以体现直接背景的实际需要为推动力,其结果都将产生相应的数学分支,而这种新分支一经产生,便逐渐呈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直接或间接地应用于各个领域。特别地,上述后两种集合论产生所伴随的思想解放,其内容都是唯物辩证法冲破形而上学的禁锢;从思维规律看,都表现为辩证逻辑突破形式逻辑狭窄界限的束缚。因此,我们不能不说,30年来Fuzzy集合论和可拓集合论的相继问世,不仅是数学本身的发展,也是辩证法和逻辑学的运用成效。

当然,Fuzzy集合论与可拓集合论并没有也不可能结束集合论思想的发展,它们本身也还在发展中。人类的历史没有完结,集合论思想的发展也不会完结。现有的三种集合论将伴随其理论及应用价值的不断实现,永远共存下去。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还可能发现这三种集合论都不便描述的事物,从而导致第四种、第五种甚至更多种集合理论的诞生。今后,在集合论思想继续演变的过程中,也或许会出现几种集合论思想的交叉,也可能会发觉某几种集合论的悖论或遇到其它曲折,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各种集合论将在科技实践的考验和锤炼中充实、完善、发展以至更新、取舍,在数学乃至更广泛的领域里,不断放射出其思想的光辉。

考察集合论思想发展的历程,我们感到,中国学者的工作是重要的和举足轻重的。

就Fuzzy集合论而言,自7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便逐渐形成了一支研究队伍,学术思想活跃,理论及应用成果显著,早已赢得国际同行们的好评。正如其创始人L.A.Zadeh所说:“中国的数学家、科学家和工程师对模糊集论的几乎各个方面以及这个理论的应用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西方世界“充分意识到中国研究人员的先驱性的工作。”[(39)]中国模糊数学界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本身就是在为集合论思想的发展贡献力量。

就可拓集合论而言,它本来就是由中国学者蔡文所创始,并由以他为学科带头人的一支研究队伍不断地探索、耕耘,努力地完善它、发展它、应用它。我们欣喜地看到,一门扎根于我们自己土壤上的崭新的集合理论及以其为数学工具的物元分析学科在我们伟大的祖国被开拓出来,并不断成长、壮大。这一研究工作从一个人到一批人,从一个省市到二十几个省市,并扩展到港澳地区和美日等国。据了解,1987年蔡文被国家科委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1991年被列入《中国当代名人录》;近年来,又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授予“1991—1992国际人物”的称号,被美国传记学会列为四分之一世纪中世界上“五百个有影响的先驱者”之一。这一切正表明国内外对可拓集合理论的肯定,对物元分析新学科研究工作的支持、赞佩。可以深信,不久的将来,一个由中国人创立的崭新的理论及学科将屹立在世界科学之林。[(1)a]这里的“含混”、“准确”、“严格”、“确定”均按确定性范围内的传统意义理解。[(2)a]这里的“传统数学”是指不涉及Fuzzy集合论与可拓集合论的全部数学知识。[(1)b]有时,K (u)=0的元素u同时属于经典域和可拓域,即u∈X且u∈ 。这时,称u为临界元素。当K (u)=-1时,也有类似情形。[(2)b]这里介绍的可拓集合定义是简单形式的。目前,一般采用结合变换形式的定义。

参考文献

(1)(2)(37)汪培庄编,《模糊集合论及其应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

3年7月第1版,第10~11页、第14~16和101~102页、第33页。

(3)《发刊词》,《模糊数学》,1981年第1期(创刊号),前页。

(4)(10)(11)(19)(13)(20)(21)蔡文著,《物元模型及其应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1~3页、第122~123页、第9和147~148页、本书、第10页。

(5)(9)(16)张俊心、关西普、何钟秀、张庆华主编,《软科学手册》,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88年5月第1版,第36页、第37~38页、第36~39页。

(6)(8)(33)欣锋、耀泉:《可拓之路》,《羊城晚报》,1985年9月21、22日连载。

(7)吴学谋:《数学进展中的若干问题》,《计算数学与应用数学》,1975年第11期。

(12)蔡文:《可拓集合和不相容问题》,《科学探索学报》,1983年第1期,第83~98页。

(14)汪培庄:《我对物元分析的初步认识》,《知囊与物元分析》,1985年第2期。

(15)(34)蔡文著,《物元分析》,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本书、第61~62页。

(17)(23)叶雅阁、刘涌康主编,《决策科学手册》,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4月第1版第518~561页。

(18)Cai Wen:《The Extension set and Non-Compatible Problems》,《ADV ANCES INAPPLIED MA THEMA TICS AND MECHANICS IN CHINA》(Editor Prof.Chien Weizang),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 ers, 1990, P.1~22。

(22)蔡文编著,《价值工程的方法与应用》,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第1版。

(24)蔡文等编著,《新产品开发的思维方法》,吉林省计经委干部培训中心,1987年。

(25)罗慰年:《物元分析和它的创立者》,《人民日报》(海外版),1985年10月3日。

(26)蔡文等:《广东省环境投资的物元分析》,《全国第二次物元分析学术讨论会论文选》,1986年7月。

(27)蔡文:《决策系统中处理矛盾冲突问题的规律研究报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课题报告,1990年。

(28)蔡文:《发展高技术,带动广州经济》,研究报告,1990年。

(29)传凯、汪培庄:《序》,《物元分析》(蔡文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前1页。

(30)莫绍揆著,《数理逻辑初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第31页。

(31)张奠宙、赵斌编著,《二十世纪数学史话》,知识出版社1984年2月第1版第15~19和97~100页。

(32)(35)(36)徐利治著,《数学方法论选讲》,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年4月第1版,第131~139页、第150页、第150~151页。

(38)姜玉声:《科学的发展与物元分析的产生》,中国现代设计法研究会物元分析学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1989年8月,第9页。

(39)L.A.Zadeh:《前言》,《模糊数学》,1981年第1期(创刊号),前页。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搞清“四个重大问题” 昆仑岩 当今中国社会,人们政治共识出现严重分裂,思想价值理念尖锐冲突,深化改革道路选择上的分歧日愈突出,已是不争的事实。没有全党高度统一的清醒头脑和科学认识,就没有抵御风险挑战的灵魂和力量,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当前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思想和实践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新形势下澄清是非,端正方向,统一全党思想,把握政治大局和战略全局,有效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自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但由于传达范围有限,媒体宣传很少,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想看看不到,想听听不到,社会上误传曲解不少,种种猜疑、争执和思想隔阂难以消弭。因此,有必要在全党全国范围加大学习宣传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的力度,以推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不断提高到新水平。在学习宣传中,必须紧紧抓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依据

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着重在四个重大问题上澄清是非,统一认识。 一、当今中国要搞的是什么主义? 有人说,改革就是为了“过河”,河那边就是资本主义,就是私有化,只不过中国比苏联采取的办法巧妙,是“平滑过渡”。中国改革好比“过河”,但究竟是过“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河,还是要从社会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 习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基于对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由空想到科学、实践乃至发展至今的“六个时间段”的精辟分析,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 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导学案班级:学号:姓名: 一本课词语表 (一)成语 有条不紊wěn:形容做事、说话有条有理,丝毫不乱。 出自《尚书·盘庚》“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犹如将网结在纲绳上一样,做事就有条理而不紊乱。汪洋恣肆:形容文章、言论书法等气势豪放,潇洒自如。 汪洋辟阖:水势浩大而开关有制。 纵横捭阖bǎi hé:指运用政治或外交手段达到联合或分化瓦解的目的。 动辄zhé得咎jiù:动不动就受到责备或处分。出自唐·韩愈《进学解》:“跋前踬后,动辄得咎。”佶jí屈聱áo牙:形容文字艰涩生僻、拗口难懂。在写作文中也可以指语句不通畅,错别字多,让人读不懂,好似云里雾里似的。同“诘屈聱牙”。出自韩愈《昌黎集·进学解》。 闳hóng中肆外:形容文章内容丰富,文字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出自唐韩愈《进学解》。 戛jiá戛独创:别出心裁,富有创造性。同“戛戛独造”。 金玉其外,败絮其内:外面像金像玉,里面却是破棉絮。比喻外表很华美,而里面一团糟。出自明·刘基《卖柑者言》 (二)人名表 晁.错cháo 蔡邕.yōng祢.衡mí嵇.康jī刘大櫆.kuí姚鼐.nài郑燮.xiè李翊.yì(三)作品名 洛阳伽.蓝记qié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xí童区.寄传ōu蝜蝂 ..传fùbǎn (四)其他 编纂.zuǎn骈.文pián 鱼鼋.yuán 透辟:透彻而精辟 沾溉:沾濡浇灌。比喻恩典、德泽。 馆阁:北宋以后掌管图书、编修国史之官署。词臣:旧指文学侍从之臣,如翰林之类。 跌宕dàng: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富于变化,有顿挫波折。 滥觞shāng:指江河发源处水很小,仅可浮起酒杯。 驰骤:驰骋,疾奔;指在某个领域纵横自如。 隽永juàn:(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粉饰:涂饰表面,掩盖污点或缺点。蹈袭:照别人的样子做;走老路。 投戈:放下武器。谓休战。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 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 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 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 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 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 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 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 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 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 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 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总结中国近代以来“落后就要挨打”的悲惨命运和建国以来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的教训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党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从当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勾画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蓝图。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并通过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确立了坚实的精神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实现了发展布局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向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个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开辟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为正确并将继续指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升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谈得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全面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坚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解决好制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20200416184829)

《经济生活》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第一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新时代】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 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 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新时代发展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 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 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 在二零二零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从二零二零年到本世界中叶分两 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 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生活更加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根本 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 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经济发 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厚 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措施: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本文以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指标为依据,综合 论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基本特点,揭示了中国现时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不充分、经济增长粗放的突出问题,系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包括投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外资外贸政策等。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经济增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但是在高增长中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波动。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已呈振幅缩小、基本稳定的特点。1998~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谷底值与峰值在7.1%~9.1%之间,相差2个百分点;而在此之前,最低谷底值与最高峰值在3.8%~15.2%之间,相差11.4个百分点。这说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不存在所谓“过热或过冷”的问题。按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未来十几年内中国将保持年均7%的经济高增长速度。中国现时与未来的经济高增长是有持续动力支持的。这种动力支持主要源于五个方面:一是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水平低。2003年中国GDP只有11.7万亿元人民币(按汇率折算约合1.4万亿美元),只相当于日本经济总量的1/4,故中国有经济高增长的巨大潜力。二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足,仅农村富余劳动力现在就有1~2亿人,尚且中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低,隐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三是中国资本或资金供给充足。到2003年底,中国居民储蓄存款高达10.4万亿元人民币,居民外币存款为800多亿美元,两者合计占GDP的比例已超过100%。此外,中国利用外资和现有外汇储备的规模也很大。四是中国非常重视利用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并努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从而可以依靠先进技术和人才,支撑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五是中国现在具有经济型政府的特点,政府行政手段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一定的重要作用。这种行政手段对资源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高效率。当然,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也存在粗放型、质量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所以,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立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观,是推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物价稳定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受到通胀的困扰,尤其是在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中国的通胀曾达到严重的程度,年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为18.8%、18%、14.7%、24.1%和17.1%。但是近年来,中国又出现了通缩的迹象。1998~2002年中国的消费价 格指数分别为-0.8%、-1.4%、0.4%、0.7%和-0.8%,其中有三年出现了轻度的通缩。2003年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又上升到1.2%,特别是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上涨了4.8%和2.3%,这说明现在中国已走出了通缩的阴影,并呈现出通胀的苗头。总之,近几年来中国的物价是基本稳定的。未来中国也不会担心通缩的问题,但中国对通胀却一直非常敏感。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在20世纪80~90年代曾遭受过通胀的打击,并且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引发通胀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受粮食、石油等资源的制约以及受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影响。二是中国在调控货币供给量方面存在缺陷,特别是受地方政府“倒逼机制”的影响,使中央银行很难有效控制住货币供给量。例如,2003年中国货币发行量(M0)为2468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14.3%,超计划发行率为64.5%,创建国以来最高发行率;贷款新增加3万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增发放贷款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率高达58%,是多年来发放贷款最多、最猛的一年,从而不可避免地拉动了物价全面上涨。之所以出现这种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科 学社会主义 姓名:张慧勇 学号: S082121 学院:电气信息学院 上课时间:周一第三大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科学社会主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可以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崭新实践中,才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这是因为,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同当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进行革命一样,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指望照搬书本、照搬外国,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从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富民强国路。这条道路全面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它历史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改变了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人民摆脱了贫困,逐步走向富裕。从1978年至2006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17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3587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6.7%,这是前所未有的纪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国家走向富强。中国经济在近30年间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在2006年迈上了20万亿元的大台阶,不断扩大的经济规模提高了国家影响力,为改善人民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较为雄厚的国力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释放出人民创造财富、共谋发展的激情与活力。近30年中,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所有制结构改革到分配制度改革,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到在实践中的深入推进,从经济建设到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我们的制度在不断完善,我们的社会在不断进步,我们的目光更加远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人民日益展现出文明自信、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精神面貌。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实践一再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发展中国、富强中国、振兴中华的唯一正确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创造,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如果说,在鸦片战争以来160多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通过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找到了救中国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和道路,那么,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则通过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一条振兴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和道路。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上真正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

第十课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教材版)

《经济生活》新教材修订 第十课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大地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经过长期努力,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新时代的新 征程,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强,经济体 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第一框) 历史性变革(第一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 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 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沉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 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 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 大批发展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 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党和国家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 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生态文明 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 治理明显加强。全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第二目)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我 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 盾。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 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且在民主、 法治、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毋庸置疑,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迅猛的。经济的腾飞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市场经济日趋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中央为实现“保八”“维稳”等目的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回归中国经济本质,其发展减缓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从国际方面看,首屈一指的自然是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全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活跃在世界市场上的中国自然也没能逃出它的魔爪。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在短时间内波及全球,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国内经济也受到干扰,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社会民生问题层出不穷。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式严峻,加之中国经济自身存在弊端,其受影响程度可见一斑。 再者,美国等国家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对中国贸易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制约作用。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发展极为迅速。占有的市场比率也在逐步上升,由此引得一些国家的焦虑和恐慌,更是被某些大国拿来当牵制中国发展的理由。 国内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国际市场,能源资源消耗消耗大,环境损害成本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强度不大,凡此种种皆对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我国现在经济仍以农业、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加工制造业产品多用以出口。而其产品技术含量低,对外依赖大。众多“MADE IN CHINA”的背后体现的其实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受到严峻挑战。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中国以能源资源、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经济的发展趋势。加大科技投入,扩大内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电子信息行业已经刻不容缓。 第二,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这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有地理位置因素,有国家政策的影响,也有文化及教育水平的差异。沿海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国家给予的优厚的政策扶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国家近年来虽然出台了相关措施来支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整体看来,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仍旧很大,并且短时间内难以解决。除此之外,城乡差异就显得尤为突出。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城乡差异也愈趋拉大。无论是在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的推进还是在文化教育方面,农村都明显的落后于城市。有些偏远山村甚至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给不用谈达到小康水平了。这种畸形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严重不平衡,从富人很富,穷人很穷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差异所导致的后果。 第三,法律法规不健全,不科学。作为一个法治社会,法律的完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市场经济时代,经济犯罪必然是不可避免的。可是事实上因为法律建设上的缺失,一些罪行没有对应的法律规范作依据,使得违法犯罪者钻空子,以不正当途径敛财,危害社会利益。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我国经济形势正处在建国以来相对稳定、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效益开始改善的良好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经历明显的转变,根据数据表明“九五”期间比“八五”期间年平均GDP增长率有所下降,但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明显好于“八五”期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量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明显转变,正在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改善型转变,不仅经济效益改善,而且环境生态效益开始改善。但是我们不能盲目追求高经济增长率,我们希望经济增长率是没有水分的、实实在在的、有经济效益的经济增长率。因此,从国际横向比较看,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率呈减缓趋势,但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是宏观经济比较稳定的国家之一,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的发动机与经济稳定的“稳定器”。由于受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与贸易衰退的影响,很多发达国家经济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只有中国和印度避免了这种情形。 虽然我国在稳步发展中,但是也存在了不少问题。首先,我国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因此面临大规模、突发性的“下岗洪水”、“失业洪水”,这已成为了我国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因此,安抚好失业人群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面对大规模结构调整和失业,国家大量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支付结构改革成本,购买社会稳定。其次,“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三农”问题

的核心是广大农民的农业收入的绝对数大幅度下降,而农民无法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因此,扩大内需主要是要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而提高居民消费主要是提高广大农民的消费需求;要提高农民的消费需求,必须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则必需提高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只有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才有可能富裕农民。 我国有着很强的发展前景,首先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仍然巨大。我们既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又有比较充分的发展要素供给条件。居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创造了新的市场最终需求。城市化进程加快,使我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其次,投资与消费关系应当逐步得到合理调整,人民群众将从经济增长中得到更多实惠。影响我国投资和消费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需要进一步拓展居民消费的空间。在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合理变动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持续增长,恩格尔系数将进一步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生活质量将进一步改善。第三,分阶段基本实现工业化,并使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重要目标,也是传统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鲜明标志。这两个目标一旦实现,将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大里程碑。第四,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应当取得重大进展。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和技术进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进一步转变,有可能具备比过去更为有利的体制条件和物质技术基础。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经过“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时

经济生活第十课新编教材内容《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大地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时代的新征程,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第一框) 历史性变革(第一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沉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发展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

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党和国家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全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第二目)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57016317.html,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作者: 来源:《经济》2017年第21期 习 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进行了阐述。 他说,全党要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 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四、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五、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古代散文包括汉以后的赋与骈体文,也包括说理著作中具有文学色彩的作品。 古代散文与诗歌历史同样悠久。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而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尚书.盘庚》是商代国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的报告辞,古朴艰涩,语言带有感情色彩和形象性,“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等比喻,至今仍活在我们的语言中。 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哲学家用以说理,史学家用以记事。前者有《老子》《论语》《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后者有《春秋》《左传》《国语》《国策》等。这些书,虽属于哲学和史学著作,但都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诸子散文往往寓理于形,借助形象陈义说理,其中含有叙事成分,还有许多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精炼简洁,含义深刻。所记孔子言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大都带有格言的意味。书中不仅孔子的音容笑貌,就连子路、颜渊、子贡等人的性格,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侍坐》一章,已能给人以真实具体的感受。 《孟子》属于对话式论辩著作,是孟轲晚年和他的弟子们一起编篡的。它言辞雄辩,用语警辟,比喻精当,说理透彻。孟子讲究养气,文章有充沛的气势,但又往往曲折生姿,富有幽默感。《孟子》议论正大,深入浅出,气盛言宜,对后代散文,特别是唐宋散文影响很大。 《庄子》一书,在文章主旨的统领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地展示。庄子总能为他所说的道理,创造出确切生动的寓言故事,全书仿佛是由寓言故事连缀而成。《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及其汪洋恣肆、变化莫测、挥洒自如的风格,对后世文章多有沾溉。鲁迅评《庄子.》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 其他诸子百家,如《墨子》富于逻辑性,议论透彻,行文流畅;《荀子》朴实深厚,说理透辟,取譬精审;《韩非子》严峻峭刻,深抉隐微,对后代都有相当的影响。先秦时期的史传文以记言、记事为主。《尚书》以记言为主,而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一部编年史------《春秋》则是一部大事记,记述十分简括。相传为鲁太史左丘明所著的《左传》是为阐释《春秋》而写的,它详细叙述了事情的本末,以及有关的轶闻琐事。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使历史事件故事化,引人入胜。如《郑伯克段与鄢》从头到尾,常常出人意料,波澜迭起,精彩地刻画了几个人物的性格。《晋公子重耳出亡》中能够见出人物个性的情节更多,而且写出重耳性格发展变化的历程。《左传》出色记述了当时的许多外交辞令,描写了复杂的战争场面。《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都能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头绪纷繁、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与过程。《左传》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国语》是一部国别史,是各国史料的汇编,记言多于记事,文学性不如《左传》,但也有许多精彩的部分。《战国策》主要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以记言为主,塑造了一系列“士”的形象。如苏秦、张仪、冯谖、鲁仲连等人,莫不情态毕现。其中有许多出于虚构想象的文学性描写。《战国策》铺张扬厉、议论纵横、文辞瑰丽,是战国纵横捭阖的时代特征的体现。 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议论文和叙事文。虽然当时主要取散文的实用性,但其文学性的光芒不可掩饰。 汉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政论文、赋三类。 汉代史传文作家,西汉有司马迁,东汉有班固。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貌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谈及中国的经济。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毋庸置疑,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迅猛的。经济的腾飞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市场经济日趋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中央为实现“保八”“维稳”等目的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回归中国经济本质,其发展减缓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从国际方面看,首屈一指的自然是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全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活跃在世界市场上的中国自然也没能逃出它的魔爪。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在短时间内波及全球,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国内经济也受到干扰,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社会民生问题层出不穷。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式严峻,加之中国经济自身存在弊端,其受影响程度可见一斑。再者,美国等国家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对中国贸易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制约作用。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发展极为迅速。占有的市场比率也在逐步上升,由此引得一些国家的焦虑和恐慌,更是被某些大国拿来当牵制中国发展的理由。 国内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国际市场,能源资源消耗消耗大,环境损害成本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强度不大,凡此种种皆对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我国现在经济仍以农业、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加工制造业产品多用以出口。而其产品技术含量低,对外依赖大。众多“MADE IN CHINA”的背后体现的其实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受到严峻挑战。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中国以能源资源、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经济的发展趋势。加大科技投入,扩大内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电子信息行业已经刻不容缓。 第二,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这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有地理位置因素,有国家政策的影响,也有文化及教育水平的差异。沿海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国家给予的优厚的政策扶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国家近年来虽然出台了相关措施来支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整体看来,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仍旧很大,并且短时间内难以解决。除此之外,城乡差异就显得尤为突出。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城乡差异也愈趋拉大。无论是在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的推进还是在文化教育方面,农村都明显的落后于城市。有些偏远山村甚至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给不用谈达到小康水平了。这种畸形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严重不平衡,从富人很富,穷人很穷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差异所导致的后果。 第三,法律法规不健全,不科学。作为一个法治社会,法律的完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市场经济时代,经济犯罪必然是不可避免的。可是事实上因为法律建设上的缺失,一些罪行没有对应的法律规范作依据,使得违法犯罪者钻空子,以不正当途径敛财,危害社会利益。总是要在悲剧发生过后才来组织立法,这就加大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不利于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另外,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当前全党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习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而从整个干部队伍来说,处于带领和引导地位的领导干部又是重中之重,是最重要的主体,也是走好群众路线的关键.领导干部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既是组织者、推进者、监督者,更是参与者,领导干部要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始终坚持深入一线接地气,转变作风办实事,化解矛盾克难题,真正问计于民、取信于民、造福于民,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因此,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在活动中践行宗旨、勇当先行、争做表率.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党在长期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法宝,是我们党最重要的政治优势.长期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无论所处的历史方位、面临的中心任务怎么发生变化,我们党要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处理好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不变,使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