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综合测试题
一轮复习综合测评: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轮复习】综合测评: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宋代徽人“族人业无所就,令可治生理财。
族中子弟不能读书,又无田可耕,势不得不从事商贾者,族众或提携之,或从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以糊口。
”这表明当时()A.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B.血缘关系是商人集团纽带C.徽州地区的商业发达D.重农抑商观念已经被打破2.某一时期,农民开垦荒地,改善灌溉条件,役使牲畜,使用有机肥料,增加农业收获。
生活上已经过着农耕的定居生活,并获得土地的所有权。
该情况最早可能出现于()A.西周B.战国C.西汉D.魏晋3.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
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
这反映了( )A.开禁政策促成海上贸易发展B.明朝全面推行对外开放政策C.漳州月港成为福建经济中心D.明朝开始出现海外移民现象4.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
《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这反映清代长期推行的政策是()A.维护统一B.重农抑商C.思想专制D.闭关锁国5.下图明代“耕耘图”揭示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A.刀耕火种B.自给自足C.男耕女织D.精耕细作6.“昼出耘田夜绩麻(“绩麻”意为把麻搓成线),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句诗反映了()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B.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C.家庭手工业艰难经营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7.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但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青铜农具极少。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青铜器具太笨重,不适合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B.作坊集中在王都,产品供王室和贵族使用C.青铜器不如铁器锋利,不便于推广使用D.青铜铸造规模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发展要求8.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古代文化常以耒耜来称犁……从单纯依靠人力耕作转变为利用畜力拉犁,是农业史上的又一次革命性进步。
古代中国农业由牛耕代替耒耜大约开始于( )A.商周时期B.春秋时期C.秦汉时期D.魏晋时期3.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垅的作用),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 )A.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B.耕作农具得到改进C.铁器开始用于农具制造D.使用了先进的曲辕犁4.右图所示的农业工具出现于( )A.春秋B.西汉C.东汉D.唐代5.《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渰(yǎn: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上述材料中出现从《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到《诗经·小雅·大田》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A.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B.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C.青铜器的制造D.水利工程的兴修6.春秋战国时期,促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统治阶级的提倡B.宗法制的解体C.社会人口的增加D.铁器牛耕开始使用7.唐朝陆龟蒙在《耒耜经》中记载某种农具“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种农具最有可能是( )A.耒耜B.耧车C.曲辕犁D.高转筒车8.北宋有诗曰:“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
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
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绕。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及答案

自我检测(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单选题1.(2010·浙江文综1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2. (2009·宁夏、辽宁文综,24)右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
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
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3.(2008·广东历史4)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
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
该判断()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4.(2007·海南历史5)图2为“胡人执犁俑”。
该陶俑可能最早制作于()A.汉代 B.唐代C.宋代 D.元代5.(2010·上海文综28)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若当时一位外国商人来中国采购商品,他可能购买到的商品有()①丝绸②纸张③瓷器④棉布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6.(2008·山东基能59)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
《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
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7.(2009·全国文综二13)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A.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C.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8.(2007·海南历史2) 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A.由官府控制 B.不受官府的干预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 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9.(2010广州一模)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
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检测人民版必修2

专题检测(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下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沉重的青铜酒具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农耕生产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D.青铜工艺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2.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B.铁犁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3.史书载:“(东汉)立春之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施土牛耕人(泥塑的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这一隆重的仪式说明了( )A.统治者重视春耕生产B.铁犁牛耕始于东汉C.立春是统治者祭祖之日D.东汉时期制瓷业发达4.下图呈现的是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生产工具,其中涉及动力革新的有( )①牛耕②花楼机(花机) ③翻车④水排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5.康熙年间大力推行鼓励垦荒的措施,至乾隆时已经是“人民户口百倍于前。
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
”以下各项对材料和下图理解不正确的是( )开荒执照A.农具的革新推动了荒地开垦B.垦荒活动需要得到政府许可C.清朝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D.垦荒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6.“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这是对哪项水利工程的评价 ( ) A.隋唐时期的大运河B.西汉的白渠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D.战国时期的郑国渠7.下边这幅木刻画的内容形象地反映了古代中国( )A.领先世界的艺术水平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D.先进的手工纺织技术8.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农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酿造加工、农具修造等。
这表明( )A.农民受到沉重剥削B.田庄商品经济发达C.手工业者劳动繁重D.田庄经济自给自足9.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10.下列为某收藏家的藏品,据此判断该收藏家的生存年代不早于( )①唐朝官字款白瓷盘②元青花瓷瓶③南北朝瓷器④定窑白瓷孩儿枕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11.“官窑”瓷器往往比“民窑”的昂贵,因为从质量、精美程度来说,前者都有明显优势。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测评 人民版必修2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C.刀耕火种D.千耦其耘2.(2010·贵州省清华实验学校模拟)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
”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A.小农经济 B.佃农经济 C.庄园经济 D.商品经济3.(2010·北京市朝阳区期中)推动中国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迈进的因素应包括()①农具和耕作方式的改进②水利设施的兴修③各诸侯国的变法措施④城市经济的发展A.①④ 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4.(2010·浙江省金华一中模拟)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这种利用水力的灌溉工具是()A.水排 B.耧车 C.翻车 D.筒车5.(原创题)旧中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6.(2010·福建南安一中期末)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
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
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C.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D.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7.(2010·福建南安一中期末)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硙(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

精品文档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刘伟通辽一中北校区高中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答案)1、出土文物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对下列文物图片解读正确的有图一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二春秋时期的铁器图三战国时期的铁农具①春秋战国时已经使用铁农具②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牛耕并逐步推广③春秋战国时耕作方式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④春秋战国时冶铸业获得划时代的发展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对比图1和图2,从中可以观察到的是()A.生产模式的变化B.生产工具的进步C.社会组织的完善D.经营方式的改变3、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A.青铜工具与铁农具的并用 B.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C.施肥与灌溉技术的进步D.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4、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中国古代农业领域里个体生产逐步取代了集体耕作,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生产力的进步B.均田制的颁布C.郡县制的普遍推行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5、“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A. 自耕农经济的封闭性B. 自耕农经济的完整性C. 自耕农经济的保守性D. 自耕农经济的稳定性6、下列说法符合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点的是()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经营方式是“男耕女织”③生产主要是满足家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庭生活需要④自耕农无需承担国家的赋税A. ①③④B. ①②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7、中国古代明智封建的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主要是因为()A. 统治者的雄才大略B. 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安危C.农民起义不断爆发D.“民本思想”和“农本思想”的影响8、2007年12月29日,沉睡海底800年之久的宋代古船“南海一号”终于跨进了“新家”广东海上之路博物馆——水晶宫。
接下来将着手制定详细的保护和考古方案,展开对“南海一号”的考古发掘工作,至少需要5——10年。
高一历史专题测试: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人民必修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东汉人王符说:“(洛阳)资末业者什(十倍)于农夫,虚伪游手什于末业。
天下百郡千县.市邑万数,类皆如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①洛阳成为工商业者聚居的城市②当时商业城市已超过一万③市的发展已突破政府的管辖④王符的记载有夸张的成分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
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A.唐朝B.宋朝 C.明朝D.清朝3、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搜集了下列信息。
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官府依然控制着商业B.隋唐时期为商业服务的柜坊问世C.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4、“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这一商业现象不可能出现于A.唐朝B.宋朝 C.元朝D.明朝5、唐人张籍《贾客乐》中有关商人“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
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
”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B.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C.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D.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商经农6、“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红……”(摘自《墨子》)在以下选项中,与这一现象相符的是①早在旧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②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③不断改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④具有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7、对比图2与图1,中国古代城市商业活动发生的重大变化是图1 图2A.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打破B.“草市”盛行,集镇兴起C.出现了按地域集结的商帮D.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取消8、2009年为农历己丑年。
1月3日,由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限量制作发行的“牛年生肖贺岁金银盘”在青岛开始销售,金银盘正面为中国历代特色生肖牛图案纹饰,背面为甲骨文“牛”字组合。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检测题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班级一( )班 姓名一、选择题50分1、下列各项属于我国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标志的是( ) ①石器 ②铁制农具 ③青铜器 ④曲辕犁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2、中国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是A.农业经济的发展B.统治者的正确决策C.生产工具的革新D.社会矛盾的缓和 3、下面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A .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 .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 .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4、下面两幅图片所示的耕作方式最早出现在 ( )A .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时期C .西汉时期D .东汉时期5、《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 ( )①人烟稀少 ②耕作技术落后 ③商品交换不发达 ④贫富分化的程度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6、 商代号称“青铜时代”,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当时有关青铜器的历史情况( ) A.已广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B.青铜器生产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C.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D.生产规模相当大7、某学生搜集和探究古代传说,有一个传说提到二郎神是秦国李冰的次子,因与父亲一起修筑水利工程造福一方而受到人们的建庙崇拜,则他们父子修筑的水利工程是 ( )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大运河 D. 赵州桥 8、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 农民在井田上集体耕作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9、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一诗中写道:“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涤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综合测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说文》中说:“耕,犁也。
从耒,井声。
一曰古者井田,谓从井,会意。
(注:人耕曰耕,牛耕曰犁。
)”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古代先民早期使用的松土工具是耒耜B.牛耕在春秋时期成为主要耕作方式C.早期“耕”的动力是人D.耜耕不能代表奴隶社会最高的生产水平【答案】 B【解析】牛耕是在春秋后期开始出现的,再结合材料内容分析,B项不正确。
2.唐朝《水轮赋》描述当时发明的一种工具:“水能利物,轮乃曲成。
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
”文中描述的工具是()A.筒车B.桔槔C.水排D.翻车【答案】 A【解析】由“唐朝《水轮赋》”“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等可知该工具利用水利进行灌溉,A项正确。
桔槔为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利用杠杆原理提水的装置,B项错误;水排为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C项错误;翻车为利用人力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同时也是可以排涝的工具,D项错误。
3.毛泽东曾经说过:“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下列哪些做法符合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①刀耕火种②江南地区稻麦兼种③使用翻车灌溉④使用曲辕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B【解析】①是原始社会落后的生产方式,所以排除①选B项。
4.唐代杜甫在《石壕吏》中写道:“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一现象直接反映了()A.农民徭役负担沉重B.均田制遭到破坏C.地主残酷剥削农民D.赋税征收巧立名目【答案】 A【解析】“老妪力虽衰”犹需要“急应河阳役”,是农民徭役负担沉重的具体反映,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急应河阳役”等信息不符。
5.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答案】 A【解析】图一反映的是男子驾车到农田耕作的情景,图二反映的是妇女在家中纺织的情景,共同反映了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
6.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待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安土重迁”的思想④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A【解析】作答本题可使用排除法。
古人习惯晚年重归故里,主要与宗法制、家族观念、小农经济密切相关。
对比可知④与题干要求正好相反。
7.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地主阶级掌握政权C.广大农民生活困苦D.土地私有制的存在【答案】 D【解析】“田地”在“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说明土地兼并现象空前严重,其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故D项符合题意;A项是直接原因,B、C两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
8.叶茵《田父吟》诗说:“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
”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A.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B.开垦荒地逐渐增多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D.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答案】 D【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材料中“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这一信息,反映了古代中国农民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
9.“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
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
”“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于飞。
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上述材料描述的是()A.丝织业B.制瓷业C.冶铸业D.造纸业【答案】 A【解析】由“蚕忌”、“采桑”等关键词可知选A项。
10.下列我国古代手工业成就中,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地位的是()①用灌钢法炼钢②用煤做燃料冶铁③丝织技术④瓷器烧制技术A.①②③B.①③④C.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对我国古代手工业成就的识记和归纳能力。
灌钢法是古代最先进的制钢方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煤做燃料冶铁的国家;丝织品和瓷器更是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故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11.某电视剧中有一组关于北宋汴京普通家庭早晨生活的场景。
请你判断符合史实的是()①老头子在作坊内用水排冶铁②老婆子端着一只景德镇产的瓷碗③大儿子准备到集市上卖家中生产的手工业品④儿媳在用错纱配色,综线挈花技术纺棉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以情境题的形式考查对北宋时期经济状况的记忆和把握。
①②③的表述均符合相关史实。
④出现于元代。
解答此类题,关键在于对相关史实的准确记忆与判断。
12.为反映宋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某同学写了一篇《梦回宋代》的习作,其内容不可能涉及的是()A.“出现不少私人作坊”B.“雇用大量人员做工”C.“装饰以图案的织锦”D.“到龙泉窑进行参观”【答案】 B【解析】“雇用大量人员做工”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表现,而这种现象的最早出现是在我国明代,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我国宋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相符。
13.古代工匠对高超生产技术或技艺的继承,往往实行“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婿”的规制。
以下对这一规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保证工匠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B.易导致某些技术或技艺失传C.反映了古代传统家庭伦理观念D.体现了农耕经济的生产特征【答案】 A【解析】中国古代手工业工匠,往往是职业世袭,这反映了古代传统家庭伦理观念,体现农耕经济的生产特征,但家庭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产品很少进入市场,无法获得经济效益,而且“传子不传女”等规制容易导致某些技术的遗失。
14.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但这种生产方式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主要表现在()①缺乏竞争机制②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③阻碍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提高④经营较为分散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答案】 C【解析】官营手工业采取集中生产的方式,它将众多富有经验和技术的工匠集中在一起工作,加上对产品质量的较高要求,这种生产方式促进了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
因此,③④的叙述是错误的。
15.清乾隆年间黄霆在《松江竹枝词》中写道:“满天霜雪尚鸣机,腊月寒纱价甚微。
官税才输私债急,几曾裁剪作新衣。
”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江南地区商品经济比较发达B.家庭手工业受到官营手工业排挤C.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小农经济D.松江地区农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题干材料中没有提到官营手工业和农耕业的情况,排除B、C、D项。
本题答案是A。
16.陆游《杂赋》诗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从这句诗中,我们能获得的最有效的信息是()A.作为乡村集市的草市出现于宋代B.宋代的草市已具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C.宋代的草市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督D.陆游所说的草市位于东京汴河两岸【答案】 B【解析】A项是在南北朝时期出现;C项中的“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中的位于东京汴河两岸的是夜市,判断这句诗主要指的是饮食服务方面的史实。
17.下列与商业活动相关的现象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俞大娘航船”②《清明上河图》③晋商和徽商④洛阳等商业都会被称为“五都”A.④③②①B.④②①③C.④③①②D.④①②③【答案】 D【解析】①发生于唐代,②发生于宋代,③发生于明代,④发生于汉代。
18.唐朝天宝二年,鉴真第二次东渡日本,在扬州采购的物品中,有麝香、沉香、龙脑香、安息香、毕钵、诃梨勒、胡椒、阿魏等香药近千斤,多是外来物产。
这说明扬州() A.成为最重要的外贸港口B.商业地位超过长安C.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D.是当时外来物品集散地【答案】 D【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在扬州采购的物品多是外来物产,说明当时扬州海外贸易发达。
B、C两项与此无关,A项本身不对,因为材料得不出“最重要”这一结论。
只有D项正确。
19.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
这说明当时该地()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答案】 B【解析】材料中山东该地种烟草木棉的增多,反映出此时期该地的农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单纯的种植五谷,故②正确;材料中“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故③正确;材料反映商业兴盛,而没有反映出加工业发展,而且16世纪农产品加工业已有所发展,故排除④,同时,农业结构的变化不能推论出农业经济衰退,排除①。
20.明代沈思孝曾说:“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其居室之法善也。
其人以行止相高,其合伙而商者,名曰伙计。
一人出本,众伙共而商之,虽不誓而无藏。
”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A.晋商主要靠专卖权致富B.晋商组织的发展出现新特点C.晋商经营的票号业相当发达D.晋商中出现了雇佣关系【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依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山西平阳等地出现合伙经商,一个人出一份本钱,众人共同经商,说明这时出现了新的经商方式,所以选择B项。
材料与专买、票号及雇佣关系无关,故排除A、C、D三项。
21.“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地,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通过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的“重农”目的是() A.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B.控制农民人身自由C.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D.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译文如下:(农民)不进行耕种,就不会在农村长期安家落户,不长期在农村安家落户,便会离开家乡把家看得很轻。
老百姓像鸟兽一样四处流窜、飞翔,不受约束,即使有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严格的法律,很重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
所以这段材料充分说明“重农”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农民的人身自由,利于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地位。
22.中国古代,国家对盐铁管制非常严格,尤其是明清时期。
以下盐商的合法行为是()A.粤商把盐从广州海运到北京销售B.晋商在官府办完手续后按要求把盐卖到蒙古C.徽商以扬州为中心向全国销售食盐D.闽商把中国的优质食盐自由销往东南亚【答案】 B【解析】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盐铁官营,也曾允许商人参与,但盐铁的生产与买卖必须经过官府的同意或许可,符合这一要求的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