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下册6.1.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学案无答案新版word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 6.1.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名师精编导学案(答案不全)(新版)济南版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学习目标:1.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学习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学习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一.自主探究,完成学案同学们看资料分析,完成以下问题:(1)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很少,体温升至46°才出汗,体现了骆驼对()的适应。
(2)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这体现了骆驼刺对()的适应。
(3)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以达到60毫米,这是对()的适应。
(4)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是对()的适应。
(5)以上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的,说明了生物的适应性是()存在的。
二.合作互动、质疑解惑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实验中,小组合作探究讨论:1.为什么测定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木丛中的湿度,能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2.裸地,草地和灌木丛中空气湿度会有何差别?你做出的假设是()三.归纳梳理、达标升级1.总结本节课的收获2.完成达标题1)仙人掌的叶呈刺形,这是对什么环境的一种适应()A.大风B.相对缺水C.寒冷D.以上都对2)草原上动物或以穴居为主,或长于奔跑,而森林中动物则以树栖为主或善于攀援,而水中的动物则以游泳见长,这些都表明生物对环境具有()性,且该特征具有()性。
3)测量时,为什么每次要多记录几组数据,而且求平均值呢?4)测量前,你设计的记录表格是怎样的?3.雷鸟冬天换上白色羽毛,大大减少了被捕食的机会,有的时候冬季少雪,或迟下雪,这种情况下,雷鸟换上了白色羽毛反而容易被捕食,这种现象表明了:(1)(2)4.用本节课知识解释“大树底下好乘凉”。
5.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织成的产品十分昂贵。
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
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有什么影响?6.蚯蚓能在黑暗的土壤里生活,使土壤疏松的同时,其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这种现象表明蚯蚓既能()的环境,也能()环境。
《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八年级生物教案

《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八年级生物教案《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八年级生物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八年级生物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教材分析: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
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
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八年级生物下册6.1.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学案无答案新版济南版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于影响课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于影响课型新授课执笔人教研组长审核签字级部审核时间第13周第2导学稿教师寄语放飞希望收获成功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
2、确立保护环境和珍爱生命的情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组探究实验,设置不同条件下的对照组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描述具体生物实例,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关系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一、目标引领自主学习基础知识梳理(先熟读课本,然后不看课本,完成下列知识检测)【知识目标】 1、(一)、生物与环境的适应1、睡莲的根和茎、仙人掌的叶和茎分别适应什么样的生活环境?2、野鸭的蹼、猫头鹰的爪、啄木鸟的爪分别适应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二)、生物对环境的作用1、通过小组交流,相互补充和完善设计方案,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创造性给予肯定和鼓励。
为什么要把实验装置放在黑暗处?2、生物兴趣小组代表发言,讲述各自的探究操作过程,并展示各自的实验结果。
实验装置在黑暗处放置一段时间后,沙与土的分界是否还那样明显?这能说明什?3、实验后蚯蚓应如何处理?二、精讲点播:三、问题探究、合作学习:1、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2、在图1.3-11中分别找出可生殖范围、可生长范围、可生存范围,讨论,“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和生物灭绝速度”的关系。
3、请你列举几种生物改变环境的例子。
四、能力提升、课堂训练、:【课堂练习】1、俗语说“鱼儿离不开水”。
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A.生物影响环境 B。
生物适应环境 C。
生物改变环境 D。
生物依赖环境2、冬天,杨树纷纷落叶而松树却郁郁葱葱,这说明()。
A.二者都适应寒冷的环境 B.白杨不适应寒冷的环境C.松树比白杨更适应寒冷的环境D.松树与白杨进行生存斗争3、在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对温度的耐受范围最大的是()。
八年级生物下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教案、教学设计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认知结构。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激发对生物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题与填空题:设计一组包含本节课重点知识的选择题和填空题,让学生在课后完成。通过这种形式的作业,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等基本概念。
-安排课堂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
2.教学方法:
-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给予反馈。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本节课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引导学生关爱生态环境,自觉保护动植物。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尊重、倾听、协作的精神。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观点,提高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好奇心与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积极性。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掌握生物适应环境的关键特征。
-生物适应环境的多样性: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的适应策略丰富多样,学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来理解和区分。
-复杂性:生物适应环境并非孤立存在,往往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这对学生的理解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学习生物如何影响土壤结构、气候、水文循环等非生物因素。
春北京版生物八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word教案

了黑暗和明亮两种不同环境(参考教材图示)。
(四)方法步骤
1、放置鼠妇 将 10 只鼠妇放入盘中的中心位置(如图),然后
盖好玻璃板和纸板,静置约 2 min。
2、观看和计数 小组中一名同学计时,另一名同学记录,再有
一名同学统计不同环境中鼠妇的个数。由于鼠妇会在盘中不停地
பைடு நூலகம்
运动,因此,要每隔 1 min 统计一次,共计数 5 次。假如有时刻,可
将小组成员的分工调换一次,然后再重新做一次观看和计数的工
作。
3、整理数据 学生要将记录的数据按统一的格式填人表格
中,并进行相应的运算。表格的格式能够参考下表。
教学过程与内容
教法学法与补记
时刻 2min 3min 4min 5min 6min 7min 8min 9min 10min 11min 明亮 阴暗
4、结论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适当的表格,然后让各小组报告实验数据, 并将全班的实验数据汇总在表格内。然后依照这些数据让学生讨 论: 鼠妇选择了什么环境? 这一环境与你采集鼠妇的地点有什么共同特点? 5、设计实验(机动) 依照实验数据,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鼠妇选择阴暗的环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设计一个实 验装置,装置中包括不同的环境条件。然后让学生用自己设计的装 置来检验他们的结论是否正确。 6、应注意的问题 1.课前采集的鼠妇要放在一个避光、并有一定湿度的容器中, 否则鼠妇会干死。 2.实验应在有光条件下进行,光源的位置在正上方为好。假如 以窗外斜射的阳光为光源,则要注意不要让阳光射人装置中的“暗 室”部分。 阻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 学生依照实验,阅读教材总结阻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 空气、水分、阳光、温度等,
达标检测:
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 学习内容
【精选试卷】八年级生物下册7.1.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导学案答案不全新版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学习目标】1.能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2.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3.学会使用干湿计,尝试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多种方法.【学习导航】1.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____________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这说明生物的适应性是_________存在的.2.经科学家测定,空气的相对湿度在________时,病菌死亡较快.3.在同一时间测量裸地、草坪、灌木丛的空气湿度,测得的数据完全不同,这说明________.4.通过对裸地、草坪、灌木丛的空气湿度的测量得知,植物多的地方,空气湿度就________;反之,植物少的地方,空气湿度就________.其中,对________空气湿度的测量起了对照的作用.【合作探究】回答有关探究“测量不植被下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实验中的问题:(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出假设:植物类型和分布对______________有影响,在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______________的空气湿度最大,______________的空气湿度最小.(3)为什么测量在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能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4)记录数据时,每次应多记录几组数据,算出平均值后,作为这次测量的数值.这样做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该探究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标检测】1.下列叙述中,反映了生物对环境影响的是( )A.大树底下好乘凉B.寄居蟹和海葵共同生活C.仙人掌的叶刺和肉质茎能减少水分蒸腾D.极地狐和沙漠狐的耳朵大小不同2.下列实例不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森林净化空气,调节气候B.蚯蚓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C.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引起赤潮D.田七在密林下生长得好3.成语俗语是汉语中人们熟识并广泛使用的词组或短语,其中蕴含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下列能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风声鹤唳,草木皆兵B.大树底下好乘凉C.葵花朵朵向太阳D.鱼儿离不开水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物活动影响环境的是( )A.水中浮游生物过多导致水质恶化B.湿地可以蓄洪防洪,降解污染C.北极熊的体色与白雪的颜色相近D.千里之堤,毁于蚁穴5.在沙地上栽种植物,能防风固沙.这说明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哪种关系(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依赖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 D.关系不大6.“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说明了生物与环境怎样的关系?(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 D.生物依赖环境【参考答案】。
2018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6.1.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word教案

课时课题: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通过观察和分析,列举生物适应与影响环境的实例。
(重点)②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难点)2.能力目标①通过观察、分析和对比,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自我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认同生物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②初步形成“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生物学基本观点,渗透环保意识。
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小组内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贯穿观察和讨论,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实例和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提前指导学生完成“蚯蚓对土壤的翻耕”的实验探究,并进行观察记录和拍照。
教学过程:、青蛙体色为什么会发生变化?青蛙体色的变化对青蛙的生活有什么意义?自主合探究交分环境因素都具有一定的耐受范围。
(1)一般生活在什么温度范围?2)如果生物生活在温度低于A点或高于F点的环境时,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板书设计: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教学反思1、问题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通过播放视频,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为后面学习中学生积极参与做好铺垫。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充分放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从而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教学过程设计,努力体现《课标》关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倡导主动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在活动中构建起自己的认知内容。
冀少版生物八下7.1.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八年级生物导学案
课堂小结:综合训练::④完成实验:这是某实验小组测得的真是数据,请同学们求出平均值并分析数据
时间裸地草地灌丛
早晨
42%60% 72%
43%64% 70%
42%70% 71%中午
30%37%53%
29%38%56%
32%35%57%晚上
32%52% 70%
31%51% 72%
33%60% 68%
⑤、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5.随着人类科技文明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力也越大,你是怎样看待人类的这种能力的?
三、知识树:
四、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是()
A、鱼的身体呈流线型
B、鹿、兔等动物奔跑速度很快
C、树蛙随它所栖息的树种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体色
D、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和白熊,毛是白色的
2、下列现象中,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
A.温室效应
B.竹子大面积开花
C.火山爆发
D.恐龙灭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生物影响环境B。生物适应环境C。生物改变环境D。生物依赖环境
2、冬天,杨树纷纷落叶而松树却郁郁葱葱,这说明()。
A.二者都适应寒冷的环境B.白杨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C.松树比白杨更适应寒冷的环境 D.松树与白杨进行生存斗争
3、在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对温度的耐受范围最大的是()。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于影响来自课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于影响
课型
新授课
执笔人
教研组长审核签字
级部审核
时间
第13周第2导学稿
教师寄语
放飞希望收获成功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
2、确立保护环境和珍爱生命的情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组探究实验,设置不同条件下的对照组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12、下列 成语中,能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得是
A、风声鹤唳,草木皆兵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教学反思
A、生物体能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B、生物体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C、向光生长是植物的共同特点D、生物体能够充分利用环境中的营养
10、有些动物如青蛙在冬季进行冬眠,这说明
A、环境影响生物B、生物适应环境C、生物影响环境D、生物逃避敌害
11、下列生物中,对环境适应能力最强的是
A、家蝇B、大熊猫C、丹顶鹤D、扬子鳄
A.可生殖范围B.可生存范围C.可生长范围D.不能判定
4、下列植物特征中,适于在比较干旱环境中生 活的是()。
①叶变态为刺②叶上有蜡质层③叶大④叶小⑤植株高大⑥植株矮小⑦根系发达
A.①②④⑥⑦B.②③⑤⑦C.①②③⑤D.②④⑤⑦
5、有四名同学每人举了一个例子,说明生物能够影响环境,其中正确的是()。
2、野鸭的蹼、猫头鹰的爪、啄木鸟的爪分别适应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二)、生物对环境的作用
1、通过小组交流,相互补充和完善设计方案,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创造性给予肯定和鼓励。
为什么要把实验装置放在黑暗处?
2、生物兴趣小组代表发言,讲述各自的探究操作过程,并展示各自的实验结果。
实验装置在黑暗处放置一段时间后,沙与土的分界是否还那样明显?这能说明什?
A.黄鼬遇到敌害时能释放臭气B.在沙地上栽种植物可以防风固沙
C.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D.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其地下的根特别发达
6、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把大量水分散失到大气中,增加了空气湿度,这说明()。
A.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B.生物都适应环境
C.生物能影响环境D.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之间密不可分
7、地衣加速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地球土壤层的形成,为动植物在陆地上定居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这说明().
A.生物不能改变环境B.生物能改变环境
C生物与环境之间没有关系D.生物能改变环境,而环境不能影响生物
8、蚯蚓生活在土壤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蚯蚓可以疏松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B.蚯蚓白天爬到地面活动,夜间穴居
C.蚯蚓的粪便能增加土壤肥力D、蚯蚓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
9、向日葵向光生长的现象,说明
教学 重点
描述具体生物实例,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丱、目标引领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梳理(先熟读课本,然后不看课本,完成下列知识检测)【知识目标】1、
(一)、生物与环境的适应
1、睡莲的根和茎、仙人掌的叶和茎分别适应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3、实验后蚯蚓应如何处理?
二、精讲点播:
三、问题探究、合作学习:
1、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
2、在图1.3-11中分别找出可生殖范围、可生长范围、可生存范围,讨论,“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和生物灭绝速度”的关系。
3、请你列举几种生物改变环境的例子。
四、能力提升、课堂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