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无例句版)
固定句式大全整理版

“……不亦……乎”译作“(岂)不是……吗” 2、“何……为” “何以……为”
例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例2、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何……为” “何以……为”译作 “还要……干什么”
“为什么……呢”
例1、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或者考察他成功 失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例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
侯,然后快于心与”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着生命危险
,“…与…各,抑个…诸…”侯译国作“结…怨…还,是这……样”或心“…里…才或者痛…快…”么
?”
7
四、表反问或疑问的固定句式
“……有所……”译作“……有什么……”
例2.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
(《<指南录>后序》)
“……无所……”译作“……没有什么……”
2
一、表陈述或判断的固定句式
3、有以、有所以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 例2.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应。(《庄暴见孟子》)
“……有以……”译作“……有办法用来……” “……有所以……”译作“……有什么可以用(拿)来
“凭什么……呢”
8
四、表反问或疑问的固定句式
3、如何、奈何、若何 例1.“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例2.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如何、奈何、若何”译作“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4、“如……何 ”“奈……何”“若……何” 例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例2、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2、与其……孰(岂)若……
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
小编带来的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
何……之有:表反问,其中“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
可译为“有什么……呢”。
特别注意,“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宾语的定语。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不亦……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不是……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得无……乎:表猜度语气,译为“恐怕(莫非)……吧”。
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但(惟)……耳:只不过……罢了。
如: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宁……乎,顾(独)……乎(邪、哉):表反问,译为“难道……吗”。
如: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蛐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何(奚)以……为:反问语气,相当于“为什么要……呢”“哪里用得着……呢”。
如: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何所……:是“所……(者),(为)何”的主谓倒装,相当于“所……的,是什么”。
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 如……何,若……何,奈……何:都是表示疑问的句式,可译为“把……怎么样”“拿……怎么样”“对……怎么样”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其……其……: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
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与其……孰若……:表选择,可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哪比得上……”。
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常用文言文句式(一)判断句的格式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
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
1、“有……者”此式用于所要介绍、陈述的对象,是一种特殊的定语后置形式。
译为“有个……的人”。
例如《口技》:“京城有善口技者。
”2、“以……为……” 此式用“以”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来表示动词“为”所凭借的和依据的对象等。
可译为“用……做……”或“把……当作……”。
例如《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有时也可紧缩成“以为”。
例如《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3、“有(无)所”此式中“所”与后边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词组,作动词“有(无)”的宾语。
可译为“有(没有)……的(人、事、物)”。
如《鸿门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木兰诗》:“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4、“有(无)以” 此式是动词“有”和介词“以”连用于谓语动词前,对某种事情赖以实现的条件、办法等加以肯定(或否定)。
译为“有(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例如《中山狼传》:“吾终当有以活汝。
”《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是以”此式用于因果句中表示结果或推断。
译为“所以(因此)……”。
如《石钟山记》:“余是以记之。
”6、“何所”此式系“所……,(是)何”的主谓倒装式。
译为“所……的(人、东西、事物),是(谁)什么”。
如《木兰诗》:“问女何所思?”7、“所以”此式由于介词“以”,含有“用”、“因”等不同的意义,据此,可译为:①“用来……的工具(方法、方式)”;“凭他(它)来……的”。
例如:《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导致……的原因”;“……的缘故”。
例如《察今》:“此其所以败也。
”8、“然则”此式表示承上的连接关系。
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那么”。
例如《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9、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何如……;……孰若……;……何若……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
(完整版)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常见固定句式及其翻译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袭,约定俗称,经久不变。
这些固定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表示某种语气的固定结构1.表判断语气。
(1)常见的有“无以”“所以”或“者…也”等。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李密《陈情表》“无以”相当于“没有用来…的办法”。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所以”相当于“是用来…的”。
④亚父者,范增也。
——司马迁《鸿门宴》⑤非我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师说》“者…也”表判断是常见的,还有“者也”连用等,例句很多,不再赘述。
(2)“……之谓也”(用在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又是宾语前置的结构。
)—般译为:“说的就是……”或“大概说的就是……吧”。
“……之谓……”(用在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里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叫作……”、“……称作……”、“……认为……”、“……说……”。
①“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
’——(这话)说的就是夫子您这样的人。
②“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文:"俗语说:'知道了很多道理,自以为没人能赶上自已了。
'这说的就是我呀。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译文:百姓认为我吝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了。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2. 表疑问语气。
表疑问语气的固定句式比较多,常见的有:(1)如……何、若……何、奈……何;中间可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文: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2)“如何(何如)”、“若何”、“奈何”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样”“为什么”“怎么”等。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X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如此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②“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何、假设……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①虞兮虞兮奈假设何?《垓下歌》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与……孰。
(可译为“跟……比拟,哪一个……〞)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二.表示反问……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①假设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可译为“怎么能……呢?〞〕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X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乎〔可译为“不是……吗〞〕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②求剑假设此,不亦惑乎?《察今》8. ……非……欤?〔可译为“……不是……吗?〞〕①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耶?〔可译为“哪里……呢?〞〕①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哉?〔可译为“难道……吗?〞〕①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难道仅是溺爱伶人才会造成祸患吗?〕三、表示感叹1.何其〔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①……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梁惠王说:“不行。
15种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它有着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固定的句式,这些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
1. 不亦……乎?(不是……吗?)
2. 何……之有?(有什么……呢?)
3. 如……何?(怎么样……?)
4. 无乃……乎?(恐怕……吧?)
5. 得无……乎?(难道没有……吗?)
6. 何以……为?(用什么方法……呢?)
7. 与其……孰若……?(与其……不如……)
8. 非徒……抑亦……(不仅……而且……)
9. 不亦善夫!(不是很好吗!)
10. 如有阙误,敬请指正。
(如果有错误,请指出来。
)
11. 不胜感激。
(非常感激。
)
12. 临表涕零。
(面对表章流泪。
)
13. 不知所云。
(不知道在说什么。
)
14. 愿闻其详。
(想知道详细情况。
)
15. 敢问路在何方?(敢问路在哪里?)。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1、无以,由动词“无"和介词“以"组成,可译为(“没有用来……”“无法……”。
)【例如】顾不及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有……的”。
)【例如】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刺秦王》);②项王未有以应。
(《鸿门宴》)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表示(疑问)。
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
)【例如】①何以言之?(《赤壁之战》);②何以战?(《曹刿论战》)4、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如】故患有所不必也。
(《鱼我所欲也》)5、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如】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6、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
可译作(“什么地方”。
) 【例如】如徐州不定,将军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7、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
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8、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升序》)9、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麽样、怎么办"。
)【例如】①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失街亭》);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④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军之志,若何?(《殽之战》)10、如……何,译为(“对……怎麽办”.)【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11、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如】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12、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例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汇总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汇总1、得以:(可译为“能够”。
)①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五人墓碑记》(所以,蓼洲周公的忠义显露在朝廷,被赠予美好光明的谥号,荣耀于身死之后,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做座坟墓,把他们的姓名排列于大堤之上,四方人士经过此地没有不下拜而哭泣的,这实在是百世一遇的遭遇呀!)2、俄而:(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口技》3、而况:(可译为“何况,况且”。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太宗十思疏》(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4、而已:(可译为“罢了”。
)①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勾践灭吴》(于是太宰嚭向吴王进谏说:“我听说古时攻打别国的,对方屈服了就算了;现在越国已向我们屈服了,还有什么要求呢?”)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
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
)③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祭十二郎文》(我应当在伊水和颍水之畔置几顷田地,来度过我的晚年,教育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期望他们长大成人;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到他们出嫁,我的心愿不过如此罢了!)5、何乃:(可译为“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①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阿母对府吏说:“你的见识为什么这么短小!”)6、既而:(可译为“随后,不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1、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2、“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3、“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5、“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6、“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
相当于现代汉语“有什么……呢?”
7、“安……乎”、“安……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何如……”;“……何若……”“……孰与(孰若)……”意即“……与……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何如”单用,相当于“怎样”“哪个”。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
2、“不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3、“何(奚)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何……哉(也)”的意思是“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能……呢”。
4、“岂……乎(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
5、“非……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6、“宁……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7、“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8、“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9、“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何有”单用,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10、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11、“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12、得无……乎,反问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
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
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
同样的结构还有“得非……与”“岂非……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13、“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14、“(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15、“无乃……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16、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1、“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
2、何其……译为“多么”,有时也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3、何……之……,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
4、“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
(五)表示强调的习惯说法
1、“唯(惟)……为……”,可译为“只”“只有”“惟独”。
2、“唯(惟)……所……”,可译为“任凭……”“随便……”。
3、“非惟……抑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表递进语气。
(六)表示假设的习惯说法
1、有……于此(斯)……翻译时只需在有关句子前加一“假设”“假如”之类的词语即可。
2、“若其”相当于“假如”。
(七)表选择语气:
1、“与其……孰若(无宁)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哪里比得上(不如)……”。
2、“不……则“不……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3、……,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4、“非……则……”,“非……而……”,相当于“不是……就是……”,“不是……却”。
(八)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
1、“得无……乎”“无乃……乎”意思是“该不会、莫非、恐怕、岂不是、只怕是……吧”。
2.庸……乎,译为“哪……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4.“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
(九)表示指代的习惯说法
1、有所、无所、何所(安所、奚所)
可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的(人、物、事)”“是什么”。
2、有以、无以,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无从”可译为“没有办法”或“不能”。
(有所以、无所以)
3、无以……为,可译为“没有必要用(要)……”。
(十)表示认定的习惯说法
1.是故,是以,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以故”。
译为“因此,所以”。
2.所以,有两个意义,译为“用来……的方法”或“……原因”。
3、“然则”,连词性固定结构。
“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
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4、“且……且……”,相当于“一面……一面……”或者“又……又……”。
5、“而已”“焉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6、“以……为“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7、“因遂”,相当于“于是”。
8、“于是”,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从这时起”“在这种情况下”;二是相当于现在汉语“于是”。
9、“之类”“之属”“之伦”“之徒”,相当于“这一类的……”。
10、有……者,译为“有个……的人”。
11、唯(惟)……之(是)……
表示宾语前置得固定结构。
含强调意义。
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围得副词,可译为“只”;见……于:相当于被动句
与其……宁……:相当于“与其……宁可……”
是之谓:判断句,可译作“这就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