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启示:对人事防止以点代面,以偏概全;防止把自己 的主张强加于人。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社会知觉错误及其运用
近因效应: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 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 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杜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 感知过程
• 观察
选择
组织 解释 反应
•感觉
•环
•味觉
•境
•嗅觉
•刺
•听觉
•激
•视觉
•触觉
PPT文档演模板
•外部因素 •大小 •强度 •对比
•活动程度 •重复程度
•新颖性 •熟悉性
•内部因素 •学习 •刺激 •个性
•对象—背景
•对
•人
•连续性 •封闭性 •接近性
☺ 需要 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
是客观需求(包括体内的生理条件和外部的社会条件)的反 映。
☺ 需要具有以下特点:
☺ 指向性
☺ 多样性
☺ 层次性
☺ 潜在性
☺ 可变性
PPT文档演模板
☺ 社会制约性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需要与行动
☺ 动机 原意是引起某种行为,心理学上把引起个 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某 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息等心理因素叫 动机。
如:“无奸不商”、女性在管理角色上的定型等。 在管理中的运用:
员工绩效评估:受知觉偏差的影响,往往出现不公平现 象。
印象管理:招聘面试中特别明显。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行为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行为

1、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2、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
2、第二阶段
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 以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为 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
闭的理性模式
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 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等 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
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3、第三阶段
20世纪的60年代--20世纪 的70年代,以费德勒等人为 代表,把组织看成是开放的 模式,从原来的封闭观念转
验。 2、情绪一般由当时的特定情况所引起,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3、情绪的表现形式是相当短暂和不稳定的,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和冲动性 4、情感是指与个体的社会性需要和意识相联系的内心体验,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受到客观事物的反复刺 激形成的。 5、与情绪相比,情感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是相当长久和深远的
3、Y理论
1、识记
2、X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论
2、领会
人性假设的发展脉络
3、简单应用
不同的人性假设对应的管理措施及对管理学的贡献
4、综合应用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如何有效利用不同的人性假设高效 达成组织目标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 分析
二、关于个体行为的解释
01 1、识 记
02 2、领 会
03 3、简 单应用
04 4、综 合应用
06 6、解释研究理论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步骤
1、观 察法
4、实 验法
1、识记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2、调 查法
5、心 理测验 法
3、个 案分析 法
6、情 景模拟 法
组织行为学的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1、观察法的优缺点 1、优点:
2、缺点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
—组织行为 学—
引例
人和人就是不一样
分析个体的人在社会和组织环境中形成的心理行为系统, 包括个体的感知、价值观、人格结构、思想情感、行为 规律等,以及与之相关的管理意义。
第一节
个体感知
所谓感知,就是个体通过其感官对客观事物的知觉和认识,包 所谓感知,就是个体通过其感官对客观事物的知觉和认识,包 感知 括了所有通过感官产生的感知事物的心理过程。 感知心理过程主要分为感觉过程和认知过程。
韦纳模式
人们将自己的成功与市白龟因哪种因素,对其情 绪和工作积极性的影响颇大。
归 内因 因 因素 因素 能 力 积 极 性 力 因 能 力 情 绪 自 力 影 响 成 功 失 败 能 力 内
第一节
二、认知
个体感知
3、社会认知
(4)社会认知失真的主要原因:
A第一印象作用 B光环效应 C优先效应与近因效应 D定型作用(成见) E行为者—观察者效应 行为者— F自我粉饰性偏见
满足 个体需要 紧张 计划 现实检验 不满足 新需要
第二节
二、自我
个体心理系统
2、自我心理过程的内容
(1)自我识别 (2)自我自觉 (3)自我评价 (4)自我认同
第二节
二、超我
个体心理系统
1、超我心理过程的本质与构成
超我是社会价值与社会要求在人格系统中内化了 超我是社会价值与社会要求在人格系统中内化了 的心理过程。 超我的结构:
理想 超我 良心 道德原则 惩抑罪恶邪念 理想原则 追求至善至美
第二节
二、超我
个体心理系统
2、超我心理过程的超越原则
(1)超越快乐原则 (2)超越现实原则 (3)超越历史 (4)超越有限

初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笔记

初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笔记

初级人力资源管理笔记第一部分组织行为学基础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人格:是所个体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是一个人在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动力系统。

在组织行为学中,人格是理解员工的思想、情感、行为方式以及对组织和工作的态度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人格对于职业选择、工作满意度、领导、工作绩效等放进多方面都有影响。

人格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包括:教养方式、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社会经济基础、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体验等)、情境弗洛伊德人格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马斯洛将自我实现置于其需要层次结构的顶点人格物质理论恩培多克勒认为:世界是由水、土、火、空气四种不变的物质构成的。

人的身体是由这四构成的:固体的部分是土根、液体的部分是水根、维持生命呼吸的是空气、血液是火根。

后来四根说发展成为四体液说,该理论把人分为四类:多血质(快乐型)、粘液质(淡漠型)、抑郁质(不快乐型)、胆汁质(易怒型)奥尔波特提现要格结构有三个层面:一是枢纽特质,也叫基本特质指那些渗透于人格以致遍及此人全中活动的特质,它反映了一个人的主要情况和优势倾向。

二是核心物质(每个人的核心特质有5~10个),指渗透性差一些,但还是相当概括的有一般意义的特性,它是人格的建筑构件。

三是次要特质,指不明显、不受人注目,一致性和一般性较低的人格特质。

奥尔波特认为,各种特质不是零散的,而是有组织的。

卡特尔的物质理论16种特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支配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人格物质在管理中的价值吉伯认为:要想成为卓越的领导,必须具备:身强力壮;聪明但不过分聪明;外向有支配欲;有良好的调试能力;自信。

斯道格迪尔:领导应具有的物质:对所完成的工作有责任感、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热情并能持之以恒;解决问题时勇于冒险并有创新精神;勇于实践;自信;能很好的处理人际紧张并热爱挫折等。

组织行为学第2章个体行为基础

组织行为学第2章个体行为基础

03
知觉与个体行为
知觉过程
知觉选择性
人们只能选择有限的信息进行加工,而忽 略其他信息。
知觉理解性
人们根据已有知识对知觉对象进行解释和 推断。
知觉整体性
人们将知觉对象视为整体,并依据经验对 信息进行整合。
知觉恒常性
当知觉对象发生变化时,人们倾向于保持 对它的原有认知。
知觉偏差
01 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对后续认知的影 响。
通过分析员工的离职率,评估激励实 践对员工保留的效果。
工作满意度调查
通过工作满意度调查,了解员工对激 励实践的感受和评价。
组织文化氛围评估
通过评估组织文化氛围,了解激励实 践对员工归属感和凝聚力的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价值观与个体行为
价值观是指个体对事物价值的判断和看法,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之 一。
个体的价值观会影响他们的目标设定、决策方式、工作态度和人际关系等 方面,例如有的人更注重个人成就,有的人更注重团队合作。
管理者的任务之一是了解和尊重员工的价值观,并创造一个符合员工价值 观的工作环境,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
差异性
个体行为因个体差异而异,不同个体在行为方式、 偏好和决策上存在差异。
可塑性
个体行为受到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具有可塑 性和适应性。
复杂性
个体行为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心理、 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具有复杂性。
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
生理因素
个体的生理特征、健 康状况和遗传基因等 生理因素对个体行为
通过合理的奖励和惩罚措 施,引导员工的行为方向 和努力程度。
工作设计与职业发展 员工参与与授权
通过合理的工作设计和职 业发展规划,满足员工的 内在需求和职业发展期望。

组织行为学 个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 个体心理与行为
19
二、气质与行为 1、气质的含义: 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人天生的、
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2、气质的类型与特征
系统的气质学说最早是由古希腊的医生希波 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公元前377 年)和罗马医生盖伦(Galen,129-200)提出
刺激(内外诱因)
个体需要
动机
反馈
行为
目标
4
②模式之二
需要(愿望、欲望、动力)
行为
目标
反馈
• ③模式之三
未满足需要
心理紧张
(愿望、驱 动力)
动机
目标 导向
新需要
目标 行为
需要满足 紧张解除
5
3、激励机制
是指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 等制度安排的总称。
Mn=(Bn-1,G0)
Bn=f (P,Mn)
7
二、社会知觉的内容
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分类: ①对人的知觉 ②人际知觉 ③自我知觉 ④角色知觉
8
9
三、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
知觉者因 素 态度、动 机、需要 兴趣、经 验、期望 、知识经 验等
知觉
情境因素 时间、工作 环境、社会 环境、敏感 性、对比、 适应
知觉对象 因素 新奇、运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音、大小 背景、临近 、接近、相 似、连续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讲述有关个体的心
理特征和行为。如:气质、性格、 能力、价值观、态度、兴趣等等。 同时涉及它们在管理中的应用。
1
第一节 需要、行为和动机
一、需要与动机
1、需要(need) 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 2、动机(Motive) 原意是引起动作。心理学上把引起个人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_[全文]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_[全文]

组织行为学吉林大学商学院刘昀教授jlu9></a>0755@1633></a>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63第一节个体感知第二节个体心理系统第三节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个体感知感觉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一般按刺激的来源分类外部感觉:眼、耳、鼻、舌、皮肤(触、痛、冷、温觉)内部感觉:运动、平衡、机体觉(内脏觉--饿、胀、渴、窒息、恶心、性、疼痛)感受性及感觉阈限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用感觉阈限来衡量,二者成反比差别感觉阈限: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现象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各种感觉都能属发生适应的现象,但只有痛觉不能适应。

明(光)适应:暗--明;暗适应:明--暗温度适应:冷水浴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视觉暂留余音绕梁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联觉:一种刺激不仅能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能引起其它感觉的现象。

暖色调-红冷色调-蓝月光如水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视觉适宜刺激380-780纳米电磁波(光波)紫外线:小于380纳米红外线:大于780纳米看不见颜色视觉有些人视觉异常,分辨颜色有困难。

可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全色盲色觉异常大多数是由遗传造成的男:外祖父色盲女:外祖父色盲+父亲色盲色盲测试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听觉适宜刺激20-20000赫兹空气振动(声波次声波:小于20赫兹超声波:大于20000赫兹嗅觉适宜刺激,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味觉适宜刺激能溶于水的有味道的物质皮肤感觉触、痛、冷、温觉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平衡觉(静觉)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平衡器官过于敏感,造成恶心、呕吐等反应(晕车)运动觉(动觉)感受器颁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内脏感觉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感觉痛觉具有生物学意义,能保护机体,最难适应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平衡觉(静觉)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平衡器官过于敏感,造成恶心、呕吐等反应(晕车)运动觉(动觉)感受器颁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内脏感觉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感觉痛觉具有生物学意义,能保护机体,最难适应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官协调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同一物体,不同的人的感觉是相同的,但知觉却会有差别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知觉的基本特征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00152《组织行为学》第二章第一节 需要与动机 大纲

00152《组织行为学》第二章第一节 需要与动机 大纲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知识框架第一节需要、动机与行为一、需要、动机及行为规律行为发生的基本模式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动机又是由需要支配的。

行为的产生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也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

目标是一种外在的对象,是行为的诱因。

目标并不是采取一次性行动就能够实现的,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行动。

行为科学家把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为划分为两种: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

(1)目标导向行为是寻找目标的过程;且过程不能太长,目标定的不能太低;(2)目标行为时直接满足目标实现需要的行为;个体行为规律的循环过程只有了解人的需要,才能预测人的动机与行为。

二、需要与动机1.需要需要是人对事物的欲望和要求。

需要具有以下特点:(1)指向性(2)多样性(3)层次性(4)潜在性(5)可变性(6)社会制约性2.动机(1)动机的定义动机指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因。

(2)需要与动机的关系需要和动机既相似,又有严格的区分。

①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所在,动机则是推动人类进行活动的直接原因。

②当一个人的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目标时,这种需要才会转化为动机。

③动机是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需要并不必然会导致动机的产生。

需要转化为动机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①需要对象的确定;②需要达到一定程度,当需要的强度在某种水平上时,才能变成动机并引发行为。

三、动机与行为1.动机的三种机能动机具有原始性、内隐性及实践活动性的特征,因此具有三种机能:(1)始发机能:动机是个体行为发生的直接动因;(2)选择机能:动机能指导人们作出相应选择,使得行为朝着既定方向、预期目标前进;(3)强化机能:行为结果的好坏,会驱使动机重复出现或不再出现;2.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一般来说,动机是行为发生的直接内动力,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

(1)动机和行为的复杂关系具体表现在:第一,同一动机可以引发多种不同的行为;第二,同一行为可以源于不同的动机;第三,一种行为可能由多种动机所引发;第四,合理的动机可能会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第五,错误的动机有时会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过程就是不断认识人的过程。

听其言,观其行。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资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福祸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

r艳知匚力,口久见/“
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心理过程情感情绪过程(情)
意志活动(意)
注意
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
I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 詩
一与个体行为
R人的行为 0理支配,思想和心理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人的行为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征。

不同的个体行为特征不同。

y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主要有目的性.社会性、自主性.连续性、持久性和可塑性等特征。

一、个性与个性特点
个性(人格),源于拉丁文person。

个性足指个体在先天素质与后天环境共同作用下, 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着稳定性与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个性的特点: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组合;文革对联(节约勤俭、生产劳动,革命团结,斗争矛盾)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倾向性。

我国古代著名,鬼趣家孔子扌巴人的个片生分为五类:
1、庸人见<1、失大,不知所务;小处精明,
大处糊涂。

2、士人心有所定,计有所守,头脑清醒,
做事冷静。

3、君子笃行信道,自强不息,崇彳惠尚仁,
积极向上。

4.贤人徳不逾贤,行中规绳,很守规矩。

5.圣人明并曰月,代^彳亍若行^,光明毎落。

飞/二、个体心理
V个体心理过程是指个体内在心理活动的过程,个体心理特征是指个体所体现出来的相对稳定和具有个体差异的心理特性O
V个体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和作出反应几个阶段,是需^一动机一行为的过程。

V个性心理倾向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需要. 动机.兴趣爱好等等。

这些心理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的行为。

V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

P三、个体行为
〒行为主义学派关于行为模式的解猝
“孩子就象橡皮泥” ?
华生(J. Watson) (1878-1958),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心理学只是单纯的行为科学 -只研究可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及环境刺激
-个体行为非与生俱来,而是被动学习的结果。

-S (St iniulus) -R (Reflect ion) o “S-R"
恐惧可以习得吗?一,J、阿尔波特的故事
斯金纳(B・ Skinner) (1904-1990)
--激进的行为主义
R=f (S)
反应行为 ---- 巴甫洛夫
发明Skinner Box
认为人类的行为是他生长背景及所处的环境的产物
-zzf
/

* V
人为什么会和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一行为的相互决定论
(1925-)社4认知理论
孩子为什么成了小暴君?——观察学习班杜拉经典实

拳王争霸赛的公开暴力
习得性无助
勒温(K. Lew i n) --------- 场理论
B =f(P, E)=f(LSP)o
托尔曼(E. Tolman)
B二f(S, P, II, T, A)
<亍角*丸
弗洛伊徳(S. Freud) ——本我、白我和超我
Z个传彳亍签模去X横致
[美]肯塔基大学教授华莱士个体行为与绩效模式
3、个俸行拓的拱同持征
V自发性(Autonomous)
V有原因(Caused)
V目的性(Purposive)
W持久性(Persistent)
V可塑性(Changeable)
4、彩响个條行怎撲式虽鱼
个俸因棄
生理:遗传的生S自然环境差
异I社会环境
心理:心理过程•工作环境和
心理特征I人际环
境过去经验
教育与学习
一、(个体)知觉
知觉是在经验的背景基础之上对感觉信息的解释, 也就是说,止是通过知觉,我们才对感觉信息赋予一 定M J 意致。

简言之,知觉就是人从自己的立场川个人的经验对 信息做注禅。

我们的知觉,或者说我们对坏境信息的解釋,既 以信息内容本身的特点为基础——这决怎了我们所有 人的知觉的共性,同时,也受知觉者本身特点的影 响—这决定了知觉的个休性。

我们每个人都有白己独特的经验、偏好、兴趣, 这使我们每个人眼中的事物打上了口 L1匸观特点的烙 卬。




遗忘曲线
■ ■
♦ ■•I
2、知觉过程的模式
3、 组织行为学知觉与普通心理学知觉概念比较
4、 知觉过程的特性
知党的迭择惟
知觉的理解惟 知觉的證体惟
:E

liifj :"— J
T?
;•
•••••;S •、
SSSS ・ :::a J; ;;;l 啪胪
对象的组合
厂、厂、ooooooooo ooooooooo
闭锁原则相似原则连续原则
A V
V A
曲线正方形
V这些是完全的正方形吗?其实
它们的边线都是笔直血彼此半行
的。

V比尔•切斯塞尔创作。

扭曲的圆
洽勰辭:这真是-个
英国视觉科学家、艺术家尼占拉斯•韦徳向我们册徑陀今弋口展示了他的弗雷泽螺旋运*列幻觉的变体形式。

虽然
图形看起來像螺旋,但实际上它是_系列同心
y黑林图形:黑线看起来是不
是向外弯曲的?
V这种经典幻觉由19世纪德
国心理学家艾沃徳•黑林
首先发现。

似动现象
杯子与人头像
中呵的S形是正闻吗?厶宀H H C
5、影响知觉的因素
注视着中央的黑点。

过一段时间后黑点周围的灰色薄晕
就会渐渐缩小。

■ ■ ■ ■ ■ ■ ■
■ ■ ■ ■ ■ ■ ■ ■ ■・
■ ■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只有三种颜色,分别是: 是看起來却像是有两种不同的粉红色,其实是同 一个颜色喔!
■上ns ・ ytn 来《»下
■SGZfl -
・■ ■
■ ■・ ■ ■ ■ ・■・ ■ ■ ■ ■ ■
白、绿及粉红。

但 遇怎廉可寵呢?

■ ■ ■ ・■
■ ■
你看到了儿种颜色?

■ ■ ■
■ ■ ■ ■ ■ ■ s-neBK 上
SillBiSttaMS 采的 «?
■■■■::::::■■
数数看有■儿个黑点!:
0)
iiiiiiiiiin
HI
............ ..
IIIIIIIIIIH
这些水平线都是平行的吗?或是彼此之间是有角度的呢?
3 I
乡n
殴Ty"
知电」m
執壬扛工“ i/
・卫J '
.
\
\
、、广z
八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