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诗经二首《蒹葭》PPT 必考知识点

合集下载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23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23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重点研讨 3.品味词句。 (1)诗中的“溯洄”“溯游”有什么含义及表达效果?
“溯洄”指逆流而上,“溯游”指顺 流而下,两词连用,侧面刻画了主人公的 一往情深与执着,以及内心的焦急与忧愁。
重点研讨 (2)“白露未晞”一句有什么作用?
表明已是深秋,渲染了冷寂、落 寞的气氛,烘托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 情。
重点研讨 6.探讨:文中所谓“伊人”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还可以指理想、目标、愿望。象 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 质的追求。
重点研讨 7.《蒹葭》一诗是如何托物起兴的呢?
《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每章开头均以景起兴,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 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 苇丛生的景象,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 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 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整体阅读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逆流而上去找她,越走越高道儿难。顺流而下去找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一片芦花照眼明,太阳不出露水新。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 逆流而上去找她,曲曲弯弯道儿拧。顺流而下去找她,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基础夯实——作家作品
《诗经》有“六义”,其中,风、 雅 、颂,是指体例分类;赋、比、兴, 是就表现手法而言的。关于赋、比、 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作了比 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 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PPT《蒹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详解(《诗经》,朦胧清新神秘,赋中见兴)

PPT《蒹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详解(《诗经》,朦胧清新神秘,赋中见兴)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 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 “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 境。
在 水 一 方
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 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 的性能。
“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 人。
情 景 交 融
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 “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
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 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 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 界。
托 象 明 义
《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与人物委婉 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 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
象 征
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 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 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 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 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 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
创 作 背 景
《Hale Waihona Puke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 》
河边芦苇密又繁,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之《蒹葭》篇复习课教学课件共54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之《蒹葭》篇复习课教学课件共54张PPT
五经:----------------四书:-----------------
一.《诗经》文学常识
我国第一部(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也是我国诗 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 歌305篇,也称“诗三百”。先秦时称为《诗》,到了西汉被 奉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jiānjiā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sùhuí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

méi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

chí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 。
五经:《诗》(《诗经》)、《书》(《尚书》)、 《礼》(《礼记》)、《易》(《周易》)、《春秋》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诗经》六义:------------2、《诗经》三大内容:----------民间歌谣是---,宫廷正乐是---,祭祀歌辞是--3、《诗经》表现手法:-----4.《蒹葭》选自十五《国风》中的“----”,属秦国民 歌。蒹葭的意思是-----,皆生于水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不离谱,人类是有限的,正因为其有限,才知道追求理想。这 就要有无尽的劳累和艰辛了。追求美好时的困难重重、无穷劳 苦,就是有理想人生的基本境遇。所以,所谓的“企慕之境”, 就是人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真实情况。不想追求“在水一 方”的对象,就没有诗篇的奔走焦虑。但是,人不正是因为这 无限的追慕和怅惘,而深感生活的庄严和美丽吗?正因如此, 只要有人类存在,这首诗就永远会打动人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蒹葭知识点总结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蒹葭知识点总结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蒹葭知识点总结1.《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诗经》为“六艺”和“四书五经”之一。

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按内容划分:风(当地民歌),雅(朝堂之乐),颂(祭祀宗庙之乐)按写法:赋(平铺直叙),比(比喻),兴(铺垫,托物起兴)3. 相关文常《诗经》——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离骚》——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4.《诗经》分类(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二)、农事诗(三)、征役诗(四)、婚恋诗(五)、怨刺诗(六)、燕飨诗2.《蒹葭》整首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背默重点词义蒹葭:芦苇苍苍/萋萋/采采:茂盛的样子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溯洄:逆流而上洄:上水,逆流从:追寻之:代词,指伊人阻:艰险溯游:顺流而下宛:好像、仿晞:干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跻:(路)高而陡坻:水中小洲未已:还没有完已:停止涘:水边右:向右迂曲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4.译文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

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

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

芦花一片白翻翻,露水珠儿不曾干。

心上人儿她在哪,那人正在隔水滩。

逆着曲水去找她,越走越高道儿难。

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一片芦花照眼明,太阳不出露水新。

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

逆着曲水去找她,曲曲弯弯道儿拧。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蒹葭》课件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蒹葭》课件PPT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顺流而下去找她,恍惚就在水中洲。 ——《论语.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漫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论语.八佾》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思念的,所钟情的。
蒹葭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跻(jī):(路)高而陡。
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思念的,所钟情的。
萋萋:茂盛的样子。
坻(chí):水中高地。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萋萋:茂盛的样子。
蒹葭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语文
jiānjiā
蒹葭
知识储备 诗经·国风·秦风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它有 三大基本内容:“风”,“雅”,“颂”。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秦风:秦地的民歌。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 部。其地域“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 (《汉书·地理志》),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多写征战猎伐、痛 悼讽劝一类,风格是激昂粗豪的。但这首诗歌却不同。
正音诵读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26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26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检测二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 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手法:托物起兴(比兴手法)。 作用: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 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重章叠句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 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 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 强烈的感染力。
地位: 汉代,《周易》上升为儒家“六经”之首。
填空 1.讲五行的经典有《尚书洪范》,讲八卦的便是《______》。 2.商民族用_____卜吉凶,然后便将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问句等用刀刻在 甲骨上,这便是______。 3.周朝用______辅助卜法,这可以说是一种巫术,是靠了______来判断吉凶 的。 4.筮法里______卦,就是《_____》里的卦数。一卦有_____画,每画叫作 ______。 5.筮法里_______的辞,原叫作繇辞,“繇”有“_______”之意。 6.繇辞有属于卦的总体的,有属于各爻的;所以后来分称为______和______。 这种卦、爻辞也是卜筮官的占筮纪录,但和甲骨卜辞的性质_______。 7.那时卜筮官将这些卦、爻辞按着________编辑起来的,便成了《______》 这部书。“易”有“______”“_______”之意。 8._______(朝代)末期,《周易》变成儒家的经典。_______(朝代), 《周易》上升为儒家“六经”之首。
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 故选D. 17.C 解析:古代书写文字的方法,除了有“契”和
“铸”,还有“书”和“印”。故选C。
演变:
1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家学说盛行,儒家受两派影响,对《周易》 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借着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这种新解释 的内容,便是所谓《易传》。2《易传》中间较有系统的是彖辞和象 辞。彖辞断定一卦的涵义——“彖”就是“断”的意思。象辞推演 卦和爻的象,这个“象”字相当于现在所谓“观念”。此外还有 《文言》《系辞》两传。《文言》解释乾坤两卦:《系辞》发挥宇 宙观人生观,偶然也有分别解释卦爻的话。《系辞》是最重要的一 部《易传》。3到了汉代,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 传,后来称为《逸易》。《说卦》推演卦象,说明某卦的观念象征 着自然界和人世间的某些事物。《序卦》说明六十四卦排列先后的 道理。《杂卦》比较各卦意义的同异之处。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蒹葭》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蒹葭》ppt

, 。 , 。 , 。 , 沚
•采采:茂盛,众多
•未 已:还没有完
• 已:停止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
译文参考
芦苇丛生,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 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 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找她,仿佛在水的中央。
芦苇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 在水的那一岸。 逆着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高 峻。顺流而下寻找她,仿佛在水中的高地上 芦苇众多,白色露水还没消失。 所恋的那个心上 人,在水的另一岸。逆着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 又曲折。顺流而下寻找她,仿佛在水中的沙洲 上。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 特点,有什么作用?
芦苇 白露 秋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景语即为情语,景为情设,情 由景生,情景交融,再现意境, 把情感推向高潮。
诗的主人公是怎样 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 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 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蒹葭》结构内容
全诗三章 一、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 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 情。 二、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 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三、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 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旧知巩固:“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国学经典导入
1、《诗经》六义: 风、雅、颂; 赋、比、兴
2、《诗经》三大内容: 风(民间歌谣)雅(宫廷正乐)颂(祭祀歌辞)
3、《诗经》表现手法: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两首《关雎》《蒹葭》ppt课件(精品)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两首《关雎》《蒹葭》ppt课件(精品)

钟鼓乐之。
第四、五章:小伙子因相思而成梦,在 幻想中得到心上人,用琴瑟钟鼓取悦于她 的欢乐场景。
君子兴奋地弹奏琴瑟, 敲击钟鼓来亲近她,友 爱她,并使她快乐异常。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表现出求而得之的快乐。
“一切景语皆情语”
从关 雎、参差荇菜 这些州上之物即景生 情,从“求“这个全 篇的中心到“友 ““乐“二字的逐渐 加深,表现了一个男 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 求过程,写求之不得 的焦虑和梦中求得的 喜悦。
蒹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 清早露水变成霜。 心上人儿她在哪, 人儿正在水那方。 逆着曲水去找她, 绕来绕去道儿长。 逆着直水去找她,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
芦花一片白翻翻, 露水珠儿不曾干。 心上人儿她在哪,
那人正在隔水滩。 逆着曲水去找她, 越走越高道儿难。 逆着直水去找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一片芦花照眼明, 太阳不出露水新。 心上人儿她在哪, 隔河对岸看得清。 逆着曲水去找她, 曲曲弯弯道儿拧。 逆着直水去找她,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赋: 即陈述铺叙.比: 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兴: 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开头,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诗经》多用赋比兴的手法,句式以四言 为主,多用重章叠唱的手法。
关雎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 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 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 很高。孔子说:“《关雎》乐而 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 文、义俱佳。
正字音、解词
关关雎鸠(jū jiū),在河之洲。 窈窕(yǎo tiǎo)淑女,君子好逑(hào qiú)。 参差(cēn cī)荇菜(xìng cài),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wù mèi) 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zhǎn)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sè]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lè)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 接的地方 跻:(路)高而陡 坻:水中高地
蒹葭萋萋, 芦苇一片凄清清,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
理 清晨露珠尚未干。 解 我所爱的心上人啊, 大 她就站在河那边。 意 逆流而上追寻她,
越走越高道儿越难。
溯游从之, 顺流而下去找她,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12.诗经二首(2)
学习目标
1.诵读这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 韵律和节奏。 2.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手法和赋比兴的 特点。(重点) 3.把握这首诗内在的情韵。(难点)
体这
现首
的诗
押韵、

句式中的节奏、
词语中的韵律、
结构中的韵律
的 节 奏 、 韵律来自是如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深秋清晨,芦苇苍莽,露重霜浓, 水长路远,伊人难觅,思念难了; 以景衬人,情景交融。
秋水伊人,在水一方。但望穿
秋水,艰难追寻,可望难即。诗 境飘渺、朦胧、迷离、凄美。
追寻的过程顽强执着,永远
寻觅,无怨无悔,那是一种至真 至美的人性。
一诗之美 一章之妙 一句之情 一词之味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自行订正改错,错一改三。 2.完成课时同步练习题,并将疑难问题做好标记。
直接地写美人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流传最为广 远的八个字。
④表现出结构与抒情美感的一种章法:
重章叠句
⑤需要我们概括出来的表现意境美感的一个四 字短语:
朦胧悠远;婉约柔美;清新怅惘。
四、课堂小结
复沓的章法,递进的层次,时
空的变化,往复吟咏的抒情力度, 余韵悠悠的艺术效果。
景致萧瑟苍茫,氛围沉郁凄清, 怅惘之情,笼罩全诗。
理 清晨露水没有干。 解 我所爱的心上人啊, 大 她就站在河那边。 意 逆流而上追寻她,
道路险阻又弯曲。
溯游从之, 顺流而下去找她,
宛在水中沚。 (她)像是藏身水中陆地上
题请 。大
家 再 读 课 文 回 答 以 下 问
美感品味
①表现出诗歌起兴之美的诗句:
表现出诗歌起兴之美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 葭萋萋,白露未晞”和“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同时,“白露为 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 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②表现执着追求之美感的诗句:
反复咏唱,“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这就是一唱三叹,用反 复的手法。写出了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到彼岸,地点的变 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 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美感品味
③极具伊人形象美感的诗句:
表极具人物形象美感的诗句应该是“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是一 种朦胧的美感。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芦苇一片白苍苍,
理 清早露水变成霜。 解 我所爱的心上人啊, 大 站在对岸水那方。 意 逆流而上追寻她,
道路艰险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找她, 好像就在那水中央。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押韵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2、句式中的节奏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3、词语中的韵律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4、结构中的韵律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储请 备同 疏学 通们 文结 意合 。注
释 及 自 己 的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溯洄:逆流而上 洄:逆流
溯 洄 从 之 , 从:跟随,追寻
道 阻 且 长 。 阻:艰险 溯游从之, 宛 在 水 中 央 。 溯 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宛在水中坻。 (她)像是站在水中小洲上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未已:没有完,这里指还 没有干 涘:水边 右:向右迂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蒹葭采采, 芦苇茫茫连成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
1、押韵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2、句式中的节奏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3、词语中的韵律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4、结构中的韵律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