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傈僳族风俗与文化调研报告材料
怒江傈僳族的服饰文化变迁与发展研究

怒江傈僳族的服饰文化变迁与发展研究
杨谨瑜
17世纪以后,傈僳族分批迁徙并最终定居怒江流域,形成了独特而又鲜明的民族服饰文化。福贡、贡山的傈僳族以右衽无袖短 衣和多皱折长裙为代表,而泸水、兰坪的傈僳族则以右衽有袖衣服、前后围两块长及脚膝的围腰下着裤子的服饰结构为特色。傈僳 族服饰从最初的兽皮、粗麻布到后来的细麻布、棉布,饰物经历了动物骨、竹饰和珠串贝壳银饰等,从粗糙走向精美,是傈僳族社 会生活变迁和发展的缩影。
观的造型更具有时代感。另外,中国民间传统的剪纸艺术也越来 越多地被应用于现代城镇建筑的景观小品设计中,民俗剪纸是中 国先民在劳动生活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 形式,本着最质朴、纯粹的表达方式,讲述着人民在日日劳作中 积累下来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一直到现在,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 仍然没有过时,仍被应用于各种设计中。比如,某些场馆和小区 的指示牌、雕塑、座椅等,运用变化的剪纸艺术表现形式,让观 者赏心悦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经常与这些民间艺术接 触,使民间艺术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内容,对人们发挥潜移默 化的文化感染作用。
(一)福贡、贡山的傈僳族服饰 福贡、贡山的傈僳族服饰基本同化。男性着包几尺长的包头
布,右式右扣麻布短衫或长衫,下着长及膝、宽一尺长的裤子。 女性头戴植物果子串成的珠帽,衣着右衽式短衣,下着及膝的多 皱折的短裙。
最初,福贡、贡山的傈僳族服饰无任何饰线修边,男女均以 兽皮和粗布缝就的便服为主。饰物也较原始,以猪獠牙、虎牙或 鹰爪为主,一般挂在男女脖子上用来避邪。清末到民国初期,福 贡、贡山的傈僳族服饰依然处于自织自缝衣服和自造饰物阶段。 然而,麻布的加工、缝织技术有所改进,即学会了染色。以黑、 红两种线为主,衣服上有了饰边。饰物也从笨重的动物骨发展到 轻巧的竹饰,即用细薄的竹片编成“李哦”(带在脖子上的竹蔑 圈)和“言嘎”(带在小腿上竹蔑圈)。这种竹饰用黑生漆染成 黑色,既能防腐、防虫又能调节色彩,带在男女脖子和小腿上, 少则二三十圈,多则四五十圈,与无色无纹的粗布衣服相配套, 给人自然和朴实的美。
论傈僳族民间歌舞的深层文化心理-2019年文档

论傈僳族民间歌舞的深层文化心理傈僳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之一,傈僳族人口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有57.46万,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为63.49万。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泸水、福贡、贡山、兰坪等县。
聚居的傈僳族有20多万。
其余分布在丽江、迪庆、保山、德宏、楚雄、大理、临沧等地,及四川的德昌、盐源、盐边、木里、西昌等地,一部分傈僳族与其他民族交错聚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迁居国外的傈僳族有30多万,主要分布在缅甸、泰国境内。
傈僳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非常喜爱唱歌对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
民歌朴素感人,曲调丰富,傈僳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以歌代言,以歌代答,形成喜好民歌的传统。
其民歌各式各样,老幼都能唱。
一般人出门、上山、走路,触景生情,信口而唱。
这种信口而唱的民歌,在田间、地头、山上、路上随时可以听见。
其舞蹈有模仿动物的,也有表现生产生活的,主要为集体舞,形式多样而又相对统一,对其用途上看,可以分为祭祀歌舞与劳动歌舞。
深层文化心理决定着文化形式的选择和发展。
虽然傈僳族的历史与传统文化习俗没有大量史料传世,但透过其歌舞娱乐依然可以看到这个民族的内在特质。
一、汉文献所见文化习俗及其英雄崇拜傈僳人早在唐代就见于汉文史籍,唐樊绰《蛮书》卷四《名类》载:“栗粟两姓蛮、雷蛮、梦蛮,皆在邛部台登城东西散居,皆乌蛮之种族。
丈夫妇人以黑缯为衣,其长曳地。
”樊绰所见的栗粟两姓蛮,《新唐书》记载为粟蛮二姓。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蛮传》载:“粟蛮二姓、雷蛮三姓、梦蛮三姓,散处黎、嵩、戎数州之鄙,皆隶勿邓。
”明清时期的汉文史籍,对傈僳人及其生活习俗有更清楚的'-记载。
明清汉文史籍记载的力些、栗些,是汉族文士记载的傈僳人的音译。
明陈文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四载北胜州风俗说:有名栗些者,亦罗罗之别种也。
居山林,无室屋,不事产业,常带药箭弓弩,猎取禽兽。
关于“傈僳族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楚雄师院物电系2010假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于“傈僳族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值此假期,借社会实践调查机会,我回到家乡—腾冲对“傈僳族风俗习惯”进行调研。
腾冲位于滇西边陲,这里有许多少数名族,傈僳族是其中少数名族之一,以下便是我这个假期对“傈僳族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
人口57.4856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以下便是我从各个方面调查“傈僳族风俗习惯”的具体报告:1、语言、文化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傈僳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
《创世纪》、《我们的祖先》等神话、传说,是研究傈僳族远古历史的宝贵资料,也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其诗歌比较讲究韵律节奏和整齐对仗。
在一些双关语的诗句中,常巧妙地包含着意境清新的隐喻,这是傈僳族诗歌最突出的特点。
傈僳族非常喜爱唱歌对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
民歌朴素感人,曲调丰富,可分为生产调、逃婚调、打猎调、盖房调、打官司调等10多种,多以叙事诗的形式即兴演唱。
传统舞蹈多为集体舞,有模仿动物动作的,也有表现生产生活的。
传统乐器有琵琶、口弦、四弦和芦笙等。
傈僳族人民使用自然历,借助花开、鸟叫等,把一年分成花开月、鸟叫月、烧山月、饥饿月、采集月、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和盖房月等10个季节月。
2、传统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6月)、收获节(10月)、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刀竿节)等。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怒族风土人情礼仪

怒族风土人情礼仪怒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是中国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有着区域差异较大的本民族语言。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怒族风土人情,希望对您有所关怀,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风土人情怒族的风俗与婚俗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福贡县、贡山独龙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等地。
怒族热情好客,客人来访时,全寨都要献出最好的野味。
只要客人进屋,主妇将以最快的速度为客人烹制佳肴,并同时送上两块石块粑粑,中间得夹一块煎鸡蛋或烤猪肉。
两块粑象征夫妻二人,中间夹鸡蛋或肉象征有兴盛的后代,最终主人还要与客人共同饮同心酒。
怒族特殊讲究礼貌,团结互相。
在路上无论遇到熟人或生人,都会主动让路并致问候。
有客人来访,全家起立鞠躬相迎,临别要一再挽留后送到寨边的大路上。
一家碰到因难则全寨相帮。
怒族主食为玉米等。
贡山北部怒族还从藏族那里学到种植青稞、燕麦,食青稞面。
少数怒族受藏族生活方式影响,有时也吃酥油糌粑。
副食除鸡、鱼、猪、羊、牛肉外,还有猎获的野味。
怒族普遍宠爱吃饭菜合煮的较稠的饭粥,将野味一起煮在里面,鲜美可口。
怒族男女均喜饮酒,并宠爱豪饮。
怒族住房分木板房及竹篾房两种,在木桩上铺设木板或竹篾席建成。
一般都为两间,外间待客,并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烧饭之用。
内间为主人卧房及贮存粮食,不许外人进入。
唱歌对调也是怒族人民生活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民间社会活动,它既是怒族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也是思想情怒族礼节怒族人家做客应带些烟、酒之类作礼物。
主人把客人支配到客座上落座后,会端出一杯杯烧酒递给客人,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给客人吃,以示敬重。
偶尔,男主人还会拿出达比亚为客人弹上几曲迎宾曲。
情至欢处,男主人还会拿着酒杯与客人一起,互相搂着脖子,双方将一杯酒同饮而尽。
这就是怒族的同心酒。
喝同心酒是怒族对客人表示信任的最高礼节,喝了同心酒就成了好伴侣。
能与怒族同胞喝同心酒,应是客人的荣幸,所以客人应当快乐地接受。
傈傈族风俗文化礼仪

傈傈族风俗文化礼仪僳僳族主要分布怒江、恩梅开(伊洛瓦底支流)流域地区,也就是中国云南、西藏与缅甸克钦交界地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傈傈族风俗文化,盼望对您有所关心,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禁忌傈僳族忌客人从前门直走到后门,认为死人出殡才这样;忌拄手杖进家门,因给死者致哀跳舞时才使用手杖;家有客时,忌扫地,忌洗脸洗脚等;杀鸡待客时,忌妇女切肉;不能触摸长者的头。
农事禁忌下地生产时忌将锄头等掘土农具找在肩上,尤忌在荷锄进屋,因葬死者时才如此;稻谷开花时,忌在稻田边洗衣裳、剥麻,否则以为会使花受惊而减产;玉米扬花时若遇大风,忌妇女织麻布,忌男子砍竹伐木等;不能损害蜘蛛,据说是蜘蛛教会人织布。
月圆时不能下种,否则虫会吃庄稼;不能在抽穗的稻田边洗麻、剥麻;不能砍泉边、井旁的树;男人的猎具如弩弓、箭包、长刀女人不得摸弄;供奉猎神的篱笆上,挂满各种兽骨,插满各种鸟羽,平常任何人不得挪动,妇女甚至不行接近,否则猎神就会作祟,人的手会患无名肿毒,或者眼睛红肿,牙齿痛苦。
生活禁忌黄昏时出入须顺手关门以免鬼趁机而入;家长外出时忌扫地,怕对家长不利,因死人时才去扫地;不能拄着拐杖进屋;在房前屋后忌喊哦,只有为死人驱鬼时才这样做;忌在他人家中吹口哨、乐器声能唤鬼入室。
屋内火塘上的三脚架,禁止蹬踏或移动,也不能溅上唾沫和鼻涕,不能用脚代手往三脚架下添柴。
平常切菜板不能刮洗,否则就认为是把福气刮走了,来年就没有油、肉吃,锅盖也不能洗,不然也认为把福气洗掉,其次年粮食就会无收成,大家就遭到饥饿。
禁背朝火塘吃饭;忌食狗肉;忌食水牛肉;忌食青蛙肉。
不能烧对头柴,否则有碍家庭和谐。
不能打死在路上爬行的蛇。
成年男子忌留胡须;禁忌夜间梳理头发;寡妇出嫁,一般只在晚上送亲、接亲。
生产禁忌产妇分娩,基家门口挂茅草叶或刺枝,防鬼闯入;婴儿啼哭不止,则家门口挂毒箭1支(或非毒箭2支);产妇忌吃线猪肉、母牛肉、忌吃白、灰色羽毛的鸡肉;若生男,客人不行带弓箭和长刀入门;生女,不行穿鞋进家;远道来客则禁忌入门,忌期为10至13天;忌横抱婴孩,以为是抱死人之相;产妇家不能烧苞谷花,不能取燃烧着的柴块等等;若触犯这些禁忌,婴儿有夭折、短命的危急。
怒江傈僳族的服饰文化变迁与发展研究

怒江傈僳族的服饰文化变迁与发展研究作者:杨谨瑜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8年第08期17世纪以后,傈僳族分批迁徙并最终定居怒江流域,形成了独特而又鲜明的民族服饰文化。
福贡、贡山的傈僳族以右衽无袖短衣和多皱折长裙为代表,而泸水、兰坪的傈僳族则以右衽有袖衣服、前后围两块长及脚膝的围腰下着裤子的服饰结构为特色。
傈僳族服饰从最初的兽皮、粗麻布到后来的细麻布、棉布,饰物经历了动物骨、竹饰和珠串贝壳银饰等,从粗糙走向精美,是傈僳族社会生活变迁和发展的缩影。
服饰是一个民族审美情趣的高度概括和具有代表意义的外部形象特征,服饰的演化反映出时代变迁的脚步和社会进步的景象。
世居怒江大峡谷的傈僳民族崇尚自然,热爱生活,在漫长的社会劳动中,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
经过漫长时期的日积月累,形成了目前丰富多彩的怒江傈僳族服饰特征。
一、怒江傈僳族服饰源流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服饰一样,傈僳族服饰受居住环境和生活习俗的影响,而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又因傈僳族在历史上不断迁徙而发生变化。
纵观国内外的傈僳族服饰,具有几十种色彩各异,款式不一的服饰面貌,仅在怒江峡谷,就有几种不同的傈僳族服饰,具有代表性的是以福贡和贡山的珠帽、贝壳等饰物相配的右衽无袖短衣和多皱折长裙服饰结构,以及泸水、兰坪的银玉等饰物相配的包布头、右衽有袖衣服、前后围两块长及脚膝的围腰和下着裤子的服饰结构。
据《合庆县志》记载:“傈僳女性的服饰较复杂,以自制土麻布缝就的裙子称百皱裙”。
《陇川文史资料》又载:“傈僳族妇女喜穿麻布短裙,汉族称之为白傈僳”。
由此可以断定,福贡、贡山的傈僳族服饰与“白傈僳”属于同一部落祖先手工制作传承。
而泸水部分地方的傈僳族服饰在色彩的组合搭配上则与“花傈僳”服饰极其相似。
二、怒江傈僳族服饰的变迁和发展由于怒江山川险峻,交通封闭,长期与外界隔绝,经济文化落后,社会发展缓慢,因此傈僳服饰的发展较为缓慢。
从自制麻布、原始饰品到商品饰物、商品布料,其间经历了几千年。
云南怒江傈僳族基督教文化研究

云南怒江傈僳族基督教文化研究本课题以生活于中缅边境怒江大峡谷中的傈僳族为研究主体,以一个有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傈僳族山村——里吾底村的基督教文化为具体研究对象,展示的是80多年来傈僳族基督教文化的变迁历程。
近20年来,基督教在中国的急剧增长受到了广泛关注,有的学者甚至用“井喷”来形容其发展速度之快,对宗教的研究日益成为显学。
但以往学者们从宗教学、社会学、历史学角度研究基督教的多,从民族学角度研究的少,即使有少数人从民族学、人类学角度关注基督教,也是大多停留在现象上,没有深入到文化内部去探究形成现象的原因。
在本论文中,笔者聚焦在一些与基督教有关的历史事件上,采用横向和纵向相融合的分析策略,力图把基督教文化变迁放在构建民族国家的背景下去考察,展示了傈僳族文化、基督教文化、汉文化的动态关系。
因此,本文不仅从现象上理解傈僳族基督教文化,而且尽量从深层次找到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对傈僳族文化形成较深入的理解。
里吾底村座落于高黎贡山东面的山坡上,怒江日夜奔流在山脚下深谷中,对面的碧罗雪山像是一幅山水长卷展开在山村对面。
这是个700多人的傈僳族山村,基督徒在村庄人口比例达80%。
1912年,在这个村里殖边队与傈僳族发生激烈冲突,23名殖边队官兵死去,至今还埋在这里。
上个世纪20年代,该村即成立“里吾底教会”。
1934年,外国传教士也来到在这里,翻译圣经、赞美诗,于此居住达12年之久,其中三个传教士病逝于此。
2007年前后,福贡县政府提议要重修殖边队坟墓,里吾底村人坚决反对,因为当年这些人来到里吾底村时,干了许多村里人忍无可忍的事,才把他们杀了。
如果给这些人修坟,那么自己的先辈不成了杀害英雄的土匪了?不久,里吾底村提出为传教士整修坟墓的要求,政府最初也坚决反对,理由是中国人的坟墓还没修,怎么能给这些来中国搞文化侵略的外国人修?修坟诉求被驳回后,里吾底村人商量决定由传教士收养过的一个孤儿的儿女们出面来修坟,儿孙为祖辈修坟是天经地义的事,政府没理由来阻拦。
云南傈僳族的风俗民情

云南傈僳族的风俗民情木板,屋中央置一大火塘,因这种房子下面有很多木桩,故被称为“千脚落地屋”,流行于怒江傈僳族地区。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美丽大方,上穿短衣,下着长裙,头饰红白料珠,胸前配彩色料珠项圈。
傈僳族妇女的裙子是用上百片的各色布料经过精心剪裁缝制而成的,因此被称作“百花裙”。
男子一般穿短衫,裤长过膝,有的以青布包头,左腰配砍刀,右腰挂箭袋。
傈僳族的主食是玉米、荞麦。
傈僳族人认为动物苦胆是一种良药,也是一种调味品,因此总把胆汁掺入酒中饮用,在煮肉时则把苦胆放入锅中一块煮,用来去腥味开胃。
傈僳族少女到了十三四岁,家人要为她举行穿裙礼的仪式,以此承认其已步入成年期,获得了社交权。
仪式要选择吉日举行,由家中辈分最高的老妇人主持,女孩首先向家中长辈行礼,然后母亲将自己亲手纺织的麻布长裙为女儿穿上,同时高声吟唱:“女儿啊,今天是你自由的日子,你长大了,你像一只小鸟可以飞了。
”举行穿裙礼仪后的姑娘,可以佩戴头饰、耳环,享有较大的社交自由。
傈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
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傈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
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敬。
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
过去,傈僳族地区与外界被峡谷和江河阻隔,溜索成了江河峡谷间主要的交通工具。
如今,怒江上已有了永久性大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怒江傈僳族风俗与文化调查报告傈僳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人口57万余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等县。
主要从事农业。
傈僳族历史悠久。
其先民原来居住在金沙江两岸。
16世纪以后开始迁入怒江、德宏等地。
族称唐代即已见诸史端。
作为民族自称音译的“傈僳”二字,历史上曾有“栗粟”、“力苏”、“傈僳”、“力些”、“力梭”、“黎苏”、“俚苏”等不同写法。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先后使用过三种文字。
一种是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拼音文字,一种是维西县农民创造的音节文字,还有一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历史由来】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与彝族同属一个族源。
其族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
唐代史籍称“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碧江、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
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
在17-19世纪,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部份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掴、泰国等。
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
在历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它民族的血缘。
【语言文字】傈僳族操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原有西方传教士创制的大写拉丁字母及其倒写变体作字母的文字,还有一种自己创造的没有字母的音节符号,均因结构不完善,未通行。
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傈僳族能歌善舞,文化艺术丰富多彩。
主要节日有澡塘会、尝新节、阔时节、傈僳年等。
信奉原始宗教。
20世纪初,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怒江、德宏地区,传入基督教。
傈僳族人民勤劳勇敢。
历史上,为反抗阶级剥削、民族压迫和英、日等外国侵略者的入侵,曾揭竿而起,进行过多次可歌可泣的斗争,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西南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
【缀满爱的头饰——“俄勒”】傈僳族主要聚居于滇西、滇西北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两岸的河谷山坡地带。
过去因所穿麻布衣服的颜色不同,又分为白傈僳、黑傈僳和花傈僳。
聚居在福贡、贡山一带的白、黑傈僳族,年轻姑娘喜欢用缀有小白贝的红线系辫,已婚妇女则多喜欢头戴珠帽“俄勒”。
“俄勒”是用珊瑚、料珠、海贝、小铜珠编织而成的。
关于“俄勒”,傈僳族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远古时代,有一年天气大旱,河水干涸,庄稼枯焦,饥饿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
有一对傈僳族男女青年受米斯神的指点,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安了家。
男的撵山打猎,女的管理家务,两人逐渐产生了爱慕之情。
尽管两人勤劳耕作,但生活仍十分艰苦。
男青年所穿简陋的兽皮衣服,已无法蔽体、御寒。
姑娘看在眼里,疼在心头。
于是决心要给小伙子织做一套舒适合体的衣服。
她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荨麻,之后便不停地撕麻、煮麻、漂洗、捻线,不知经过多少日日夜夜,终于织成一件横纹麻布长衫。
看到心爱的姑娘为了自己不辞辛劳,而阵阵山风袭来,她被吹散的发丝不时挡住视线,刺得她眼睛常常流下泪水的情景。
小伙子暗想,能不能制作一顶帽子,拢住姑娘的乌发呢?一个明月高悬的夜晚,他望着天空,幻想着如果能用月亮一样洁白、光润的东西做成一顶帽子,把姑娘打扮得象月下的青山,该多好啊!于是,他踏遍千山万水,终于如愿以偿地在唐古拉山脚下找到海贝,用姑娘搓出的麻线,把磨好的海贝片和白色、红色的树果子穿成串,做出了一顶美观大方的“俄勒”。
一个丰收的中秋之夜,小伙子捧出“俄勒”,伴着月光,戴在姑娘的头上。
姑娘取出长衫,披在小伙子的身上。
二人情深意绵,终于结成终身伴侣,生儿育女、繁衍子孙。
从此,谈情说爱的傈僳族小伙子就必定要做一顶“俄勒”,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做为定情之物。
姑娘也要亲自织做一件长衫,回赠自己的意中人。
这种习俗世代相袭,一直流传至今。
【傈僳族酒文化】同许多民族一样,傈僳族同胞也喜欢饮酒。
他们的酒有水酒和烧酒两种,过去多自行酿制。
水酒是一种发酵酒。
制作方法,是先将玉米、高粱、荞麦面或稗子等原料捣碎、蒸熟,晾凉后拌上酒药,然后装入大罐中,令其自然发酵七八天。
饮用时兑水、过滤即可。
这种酒酒汁微浊,呈乳白色,酒精含量不高,醇香微甜,有健脾开胃,提神解乏之功效。
一直深受傈僳族人民的喜爱。
烧酒,傈僳语称“力基”,是把发酵后的糟水放入锅中蒸馏而得的蒸馏酒。
此酒清澈透明,度数较高,较水酒辛辣爽口。
傈僳人认为,“无酒不成礼”,酒是他们宴宾待客必不可少的饮料。
按传统习俗,饮宴伊始,主人要先将自己的竹筒杯斟满,并往地上洒倒少许,表示祭祖先。
接着自己先举杯略饮,表示酒是好的,然后才将客人的酒杯一一斟满,双手捧献给客人饮用。
在傈僳族的饮宴习俗中,最有趣的莫过于饮“同心酒”了。
“同心酒”,亦称“合杯酒”、“双边酒”等。
是指2人同捧一筒或一碗酒,相互搂着对方的脖子和肩膀,一起张嘴,仰面同饮,使酒同时流进主客双方嘴里的饮酒习俗。
饮用同心酒,一般不分男女,亲朋挚友或恋人之间均可进行。
过去常用于招待贵客、签约盟誓或结拜兄弟等场合。
同心酒象征着团结和友谊。
酒席宴中,如果傈僳族同胞邀请你同杯共饮的话,那就意味着他对你充满了信任,把你当成了朋友。
【风俗习惯】阔时节与澡塘赛歌会傈僳族节日众多,规模较大的有“阔时节”、“新米节”、“刀杆节”、“火把节”、“收获节”、“澡塘会”、“拉歌节”、“射弩会”等。
“阔时节”,亦作“盍什节”。
“阔时”是傈僳语音译,“岁首”、“新年”之意。
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因过去多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日期,故各地没有统一、确定的节期。
一般多在公历12月下旬至第二年1月举行。
1993年12月,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决定,每年12月20至22日为阔时节,以便让各地傈僳族同胞能同迎新年,共庆佳节。
节日期间,一般都要酿制水酒、杀鸡宰猪、舂粑粑,准备各种丰盛的食品。
还要采折与全家男人人数相同的松树枝插在门口,寓寄祛疾除病,幸福吉祥。
同汉族的习俗一样,除夕之夜要吃团圆饭。
即使有人身在他乡,家人也要为他留出席位、摆设碗筷。
有的地方,从除夕开始,禁止到别人家里去,即使是分了家的父子兄弟也不能往来。
直到初三后才解除限制,多数地方从初一开始,人们便聚集在晒场或开阔地,开展对歌、跳舞、荡秋千、射弩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
怒江地区的傈僳族同胞有的还要前往泸水县登埂澡塘参加“澡塘赛歌会”活动。
有趣的是,过阔时节时,傈僳族同胞谁家舂出的第一块粑粑都会先拿给狗吃。
据说,这是为了感谢狗“给人间带来粮种”。
傈僳族民间流传着不少狗与粮种的传说,如其中一则说,古代人类浪费粮食惊人,天神知道后大怒,下令将所有粮食收回天庭。
人类面临灭顶之灾。
在此危难时刻,一只狗奋不顾身,顺杆爬上天宫偷来粮种,拯救了人类。
刀杆节在傈僳族农历二月八日,傈僳族农历二月八日的刀杆节,相传是纪念一位对傈僳族施以重恩的古代汉族英雄。
傈僳族人民把这位英雄献身的忌日定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并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仪式,表达愿赴汤蹈火相报的感情。
刀杆节这天,几名健壮男子先表演“蹈火”仪式。
他们赤裸双脚,跳到烧红的火炭堆里,表演各种绝技。
第二天,他们把磨快的36把长刀,刀口向上分别用藤条横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架上,成一刀梯。
表演者空手赤足,从快刀刃口攀上顶端,并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动作。
如今,这项惊险的传统祭奠仪式,已演变为傈僳族好汉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
“澡塘赛歌会”,又称“春浴节”,也是傈僳族的传统节日盛会。
现多于傈僳新年的正月举行。
地点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首府六库市以北10余公里处的登埂、马掌河等温泉。
届时,邻近各县、区的群众身着盛装。
携带干粮、行李,甚至炊具纷至沓来。
平时寂静的温泉,此时处处帐篷林立,人头攒动,欢歌笑语,热闹非凡。
过去以洗浴治病为中心的春浴节,现在成了人们休闲度假、歌舞狂欢的节日。
尤其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几十人一帮、数百人一伙,赛歌、对诗,寻找爱的伴侣,通宵达旦,乐此不疲。
“江沙埋情人”,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一带傈僳族青年的传统节日娱乐、求偶活动。
每年正月初四、初五左右举行。
届时,男女青年们欢聚怒江河畔,歌舞嬉戏。
还要在同伴的帮助下,在沙滩上挖出沙坑,将意中人抬入“埋葬”,并装出非常悲伤、痛哭流涕的样子,唱丧歌,跳丧舞。
取闹过后,才将意中人拉出。
他们认为,通过这一活动,一来表示恋人间感情的真挚与深厚,二来可以将附在意中人身上的“死神”埋掉,使意中人健康长寿。
温泉“春浴”怒江峡谷的傈僳族人民至今仍保留着“春浴”的风尚。
凡沿江两岸有温泉的地方,都是人们欢聚沐浴的场所。
春节期间,人们带着年食、行李在离温泉不远的地方塔起竹棚,或找岩洞歇宿。
在温泉住上三五天,进行沐浴。
温泉分上池和下池,一般情况下男子在上池,妇女在下池,但距离较远。
有的每天洗五六次,他们认为只有反复洗浴,才能消除疾病,增强免疫力,才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新的一年的劳动生产。
在六库附近的温泉地区,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形成了群众性的“温泉赛诗会”。
届时,数公里外的歌手们都要赶来赛歌对诗。
每当这个时刻,温泉附近点点白色的帐篷,日夜不熄的篝火边摆着甘凉的米酒和香喷喷的年食,歌手们一面吟诗对歌,一面品尝各自带来的美酒佳肴。
新老歌手们,就是在这种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传统文化娱乐活动中,为新春佳节增添欢乐气氛。
借助“春浴”赛诗对歌潜移默化的影响,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培育团结友好的社会风尚。
除此活动外,福贡一带的傈僳族青年还要举行“头顶射鸡蛋的”射弩比赛。
比赛时,男青年身背箭包,手持弩弓,自己的心上人头顶扣一碗,碗底上置鸡蛋一枚(或头顶一木碗,碗中盛米、置鸡蛋)为靶,站于几米之外。
比赛开始,男青年不慌不忙,拉弦搭箭,扣机击发,只听“啪”的一声,蛋花飞溅,心上人则安然无恙,顿时,场上爆发出一片热烈的掌声。
这是一项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比赛,是比技术、赛胆量、见真情的活动。
当然,技术不精的小伙子,宁可射不中鸡蛋,也不会伤了心上人的。
【社会活动】傈僳族经济以农业为主。
主食玉米、荞麦等。
喜欢饮茶、喝酒、吃砣砣肉。
住房多为干栏式竹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也有平房式的木楞房或木板房。
服饰各地不一。
男子多穿麻布长衫、及膝黑裤。
头戴黑、白或蓝色包头。
妇女多上穿右襟衣,下穿百褶裙。
头戴用贝片和珊瑚珠等串缀而成的珠帽“俄勒”或各色包头。
过去因服饰的颜色不同,曾有“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之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