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 03.行测逻辑判断:并非命题知识点详解

合集下载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总结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总结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总结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逻辑推理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对于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有着较高的要求。

下面就来对逻辑推理的常见知识点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

一、直言命题直言命题是表达对事物直接判断的命题。

比如“所有的苹果都是红色的”“有的花不是白色的”等。

1、直言命题的种类分为全称肯定命题(所有 S 都是 P)、全称否定命题(所有 S 都不是 P)、特称肯定命题(有的 S 是 P)、特称否定命题(有的 S 不是P)、单称肯定命题(某个 S 是 P)、单称否定命题(某个 S 不是 P)。

2、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1)矛盾关系:“所有 S 都是P”与“有的 S 不是P”;“所有 S 都不是P”与“有的 S 是P”。

这两对命题必然一真一假。

(2)反对关系:“所有 S 都是P”与“所有 S 都不是P”。

两个“所有”至少一假。

(3)下反对关系:“有的 S 是P”与“有的 S 不是P”。

两个“有的”至少一真。

(4)从属关系:全称真则特称真,特称假则全称假。

二、联言命题联言命题是指多个命题同时成立的情况。

比如“小明既聪明又勤奋”。

1、逻辑形式:A 且 B2、真假判定:A、B 都为真时,“A 且B”为真;只要 A、B 中有一个为假,“A 且B”就为假。

三、选言命题选言命题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

1、相容选言命题逻辑形式:A 或 B。

只要 A、B 中有一个为真,“A 或B”就为真;A、B 都为假时,“A 或B”为假。

2、不相容选言命题逻辑形式:要么 A,要么 B。

A、B 中只有一个为真时,“要么 A,要么B”为真;A、B 都为真或都为假时,“要么 A,要么B”为假。

四、假言命题假言命题是反映条件关系的命题。

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逻辑形式:如果 A,那么 B(A→B)。

A 为真且 B 为假时,“A→B”为假;其他情况都为真。

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逻辑形式:只有 A,才 B(B→A)。

A 为假且 B 为真时,“B→A”为假;其他情况都为真。

行测逻辑判断核心知识

行测逻辑判断核心知识

行测逻辑判断核心知识行测逻辑判断核心知识在公务员考试和各类职业考试中,逻辑判断是一个常见的考试科目。

本文将详细介绍行测逻辑判断的核心知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逻辑判断的定义逻辑判断是指根据已知条件,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推导出结论的思维过程。

在行测考试中,逻辑判断主要涉及形式逻辑、分析推理和论证推理等方面。

二、核心知识点1、概念关系概念关系是逻辑判断的基础,包括同一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和全异关系等。

正确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是进行逻辑判断的前提。

2、命题推理命题推理是指由一个或多个命题推出一个新的命题的思维过程。

常见的命题推理有直言推理、假言推理、选言推理和连锁推理等。

3、分析推理分析推理是一种基于已知条件的推理方式,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结合相应的逻辑规则,推导出结论。

常见的分析推理题型有条件推理、排序推理、匹配推理等。

4、论证推理论证推理是指根据已知事实或前提,运用逻辑方法进行推导,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

论证推理涉及的前提和结论可能是真也可能是假,需要考生进行深入分析和判断。

常见的论证推理题型有假言推理、直言推理、选言推理等。

三、解题方法1、掌握基本逻辑概念和规则在解决逻辑判断问题时,首先要熟练掌握基本逻辑概念和规则,这是进行逻辑推理的基础。

2、阅读理解能力强在解决逻辑判断问题时,需要准确理解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因此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做对题目至关重要。

3、思维灵活在解决逻辑判断问题时,需要快速转换思路,灵活运用不同的逻辑方法和技巧,因此思维灵活对于做对题目至关重要。

4、注重细节在解决逻辑判断问题时,需要仔细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注意细节,避免因粗心而犯错。

四、总结逻辑判断是行测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科目,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基本的逻辑概念和规则,灵活运用不同的逻辑方法和技巧,准确理解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注重细节,避免因粗心而犯错。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行测逻辑判断科目。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剖析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剖析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剖析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逻辑推理是一个重要的模块,它不仅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还对考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逻辑推理涵盖了多种题型和知识点,下面我们就来逐一进行剖析。

首先,我们来谈谈直言命题。

直言命题是表达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比如“所有的苹果都是红色的”“有的学生是勤奋的”等等。

理解直言命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其量项(所有、有的)和联项(是、否)。

通过对量项和联项的组合变化,可以得到不同的直言命题形式。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熟练运用对当关系,即矛盾关系、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和从属关系。

例如,“所有的 S 都是P”和“有的 S 不是P”就是矛盾关系,二者必定一真一假。

接下来是联言命题和选言命题。

联言命题表示几种情况同时存在,例如“小明既聪明又勤奋”。

而选言命题则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

相容选言命题是指几种情况至少有一种存在,比如“或者去逛街,或者在家休息”;不相容选言命题则是几种情况有且仅有一种存在,例如“要么选 A,要么选B”。

对于选言命题,我们要重点掌握其真假判定规则以及推理规则。

假言命题在逻辑推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的命题。

常见的有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如果……那么……)、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只有……才……)和充要条件假言命题(当且仅当……)。

在解题时,我们需要明确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且能够熟练进行推理和转换。

例如,“如果 A,那么B”等价于“非 B 则非A”。

在逻辑推理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三段论。

它是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直言命题,得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的推理。

例如,“所有的金属都能导电,铁是金属,所以铁能导电”。

三段论的推理规则需要我们牢记,例如中项至少周延一次等。

除了上述的命题推理,还有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而类比推理则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

干货公务员行测判断推理知识点汇总梳理

干货公务员行测判断推理知识点汇总梳理

1.直言命题解题要领直言命题又称性质命题,是判断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命题。

联项分为肯定和否定两种。

肯定一般用“是”表示;否定一般用“不是”、“没”等否定词表示。

量项有全称量词、特称量词和单称量词。

全称量词一般用“所有”、“每一个”、“凡”等表示;特称量词一般用“有”、“有些”表示;单称量词一般用“某个”表示。

直言命题的分类:①全称肯定命题:所有S都是P。

②全称否定命题:所有S都不是P。

③特称肯定命题:有的S是P。

④特称否定命题:有的S不是P。

⑤单称肯定命题:这个S是P,或者a是P。

⑥单称否定命题:这个S不是P,或者a不是P。

直言命题与概念的关系关系概念全同真包含于真包含交叉全异全称肯定命题真假假假假(所有S是P)全称否定命题假真假假真(所有S不是P)特称肯定命题真假真真假(有的S是P)特称否定命题假真真真真(有的S不是P)对当关系分为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上)反对关系和从属关系。

①矛盾关系: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三组矛盾关系:“所有S都是P”和“有些S不是P”。

“所有S不都是P”和“有些S是P”。

“某个S是P”和“某个S不是P”。

当直言命题前面加上“并非”时,为负直言命题,与原命题具有矛盾关系。

“并非所有S都是P”=“有些S不是P”“并非所有S不都是P”和“有些S是P”“并非某个S是P”和“某个S不是P”②下反对关系: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但可以同真。

“有些S是P”和“有些S不是P”“某个S不是P”和“有些S是P”“某个S是P”和“有些S不是P”③反对关系: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但可以同假。

“所有S都是P”和“所有S都不是P”“所有S都是P”和“某个S不是P”“所有S都不是P”和“某个S是P”④从属关系:可同真,可同假。

从真的方面,特称从属于全称,全称真则特称真;在假的方面,全称从属于特称,特称假则全称假。

全称肯定命题->单称肯定命题->特称肯定命题全称否定命题->单程否定命题->特称否定命题变形方式①换质推理:谓项改为与原来相矛盾的概念。

公考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整理

公考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整理

公考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整理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公考行测里的逻辑推理这个重要板块。

逻辑推理啊,就像是一个神秘的谜题世界,等着咱们去探索和破解。

这里面的知识点,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又充满挑战!先来说说直言命题。

这就好比是直接了当的表达,简单明了。

比如“所有的苹果都是甜的”“有的学生是勤奋的”,这种表述是不是一下子就能让你心里有个大概的判断?可别小看这直言命题,里面的门道多着呢。

它的真假关系,就像是一场精彩的“是非大战”,一不小心就容易判断错误。

再讲讲联言命题和选言命题。

联言命题就好像是几个好朋友手拉手,要一起出现才行。

比如说“小王既聪明又勤奋”,只有聪明和勤奋都具备,这个命题才是真的。

而选言命题呢,则像是给你几个选择,要么这个,要么那个,或者都可以。

“今天要么下雨,要么晴天”,是不是很形象?三段论也是个有趣的家伙。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就像搭积木一样,一步一步搭建出推理的大厦。

“凡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是不是有点像在玩推理的游戏?还有假言命题,这可是个厉害的角色。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和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就像是一对双胞胎,长得有点像,可性格大不同。

充分条件是“有它就行”,必要条件是“没它不行”,是不是得好好琢磨琢磨才能分得清?逻辑推理中的矛盾关系更是让人又爱又恨。

就像你找东西,明明就在眼前,可就是看不见。

掌握了矛盾关系,很多难题就能迎刃而解啦。

推理规则就像是游戏的规则,只有遵守了,才能玩得转。

什么肯前肯后、否后否前,听着有点绕,可多练几遍,你就会发现其中的妙处。

类比推理也是不能忽视的一部分。

就像找相似的朋友,从形状、功能、属性等方面去比较,看谁和谁更亲近。

这么多的知识点,是不是感觉有点头大?别担心,只要多练习,多思考,就像打怪升级一样,一个一个攻克它们。

朋友们,公考行测的逻辑推理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得下功夫,用心去琢磨。

你想想,要是能把这些知识点都掌握了,在考场上那得多威风啊!难道你不想成为那个在逻辑推理中轻松应对、游刃有余的高手吗?加油吧,相信自己一定行!。

2021厦门事业单位判断推理:其实,你“并非”不懂逻辑

2021厦门事业单位判断推理:其实,你“并非”不懂逻辑

2021厦门事业单位判断推理:其实,你“并非”不懂逻辑一、题型概述在逻辑判断的必然性推理题目,我们偶尔会见到一些否定词,如不、无、勿、未、否、非等。

这些词语的出现,看似会让推理变得复杂,其实都是代表“不是”的意思,在逻辑中常用“并非”表示。

今天,教育老师陪你一起解决这类带“并非”字眼的题目,感受它的魅力。

二、方法介绍“并非”,即,“并不是”,与“不是”同义。

“A”与“并非A”构成的矛盾关系,常常在必然性推理中出现。

考生只要牢牢抓住,“并非”一词是对后面内容的否定,即针对“并非”后面的内容转换成矛盾,是常规矛盾命题的升级版考试形式。

知道了考试的考点,那我们要解决一个基本问题,什么是矛盾,在任意情况下,A、B两个命题均为一真一假,则说A、B互为矛盾。

比如“生”和“死”,在所有情况下,它们二者均为一真一假。

篇幅有限,今天我们就针对行测中常考命题的矛盾转换做一个总结,推理过程不做演示,同学们想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可以了解相关考试课程。

假如题干是直言命题如,“并非所有都必然是”等价于“有些可能不是”、“并非有些必然是”等价于“所有可能不是”。

即,“并非”对后面内容进行否定,此时将“必然”与“可能”互换、“所有”与“有些”互换、“是”与“不是”互换。

假如题干是联言命题,p且q的形式,它的矛盾命题为非p或非q。

假如题干是选言命题,p或q 的形式,它的矛盾命题为非p且非q。

假如题干是假言命题,p→q的形式,它的矛盾是p且非q。

下面我们结合题目一起看一下。

【例题1】“并非一切中药都是苦味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至少有一种中药不是苦的B. 没有一种中药是苦的C. 至少有一种中药是苦的D. 没有一种中药不苦【答案】A【解析】“并非”将“一切中药都是苦味的”进行了否定,即,本题寻找“一切中药都是苦味的”的矛盾命题即可,将“一切”(即所有)变换为“有的”,将“是”变换为“不是”,得“有的中药不是苦的”。

“有的”的逻辑含义就是“至少有一个”,所以本题答案为A选项。

国考行测判断推理知识点汇总

国考行测判断推理知识点汇总

国考行测判断推理知识点汇总一、概述国家公务员考试(简称国考)是中国最高级别的公务员考试,被广泛认可为选拔质量最高的公务员选拔渠道之一。

其中的行测部分是所有考生必须参加的科目之一,主要考察考生在判断和推理能力上的水平。

本文将对国考行测中常见的判断推理知识点进行汇总,帮助考生更好地准备考试。

二、常见的判断推理题型国考行测中的判断推理题型主要包括逻辑判断、因果推理、比较推理、假设判断等。

下面将对这些常见题型进行详细介绍:1. 逻辑判断逻辑判断题是国考行测中较为常见的题型,考生需要根据一组陈述,判断这组陈述的真假。

逻辑判断题可以分为命题判断和推理判断两种类型。

命题判断是指考生需要判断给定陈述是真还是假,推理判断是指考生需要根据给定的陈述进行推理,判断推理结论的真假。

2. 因果推理因果推理题是考察考生对因果关系的判断和推理能力的题型。

题干通常会给出一个前提条件,要求考生判断这个前提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

考生需要根据给出的前提条件,合理判断因果关系,选择正确的答案。

3. 比较推理比较推理题是考察考生对事物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判断和推理能力的题型。

题干通常会给出两个或多个事物,要求考生根据给出的信息,判断事物之间的关系,选择正确的答案。

比较推理题常用的方法包括分类比较、数量比较、属性比较等。

4. 假设判断假设判断题是考察考生对假设条件的判断和推理能力的题型。

题干通常会给出一组假设条件,要求考生判断这些假设条件是否合理,选择正确的答案。

考生需要根据给出的假设条件,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判断,选择正确的答案。

三、判断推理的技巧和方法在国考行测中,判断推理题是考察考生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的重要部分。

下面将介绍一些解答判断推理题的技巧和方法:1. 阅读题干和选项在解答判断推理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

题干中通常会包含一些关键词和关键信息,而选项中可能会有一些限定条件和排除条件。

通过仔细阅读题干和选项,可以帮助考生理清思路,准确判断。

公务员考试 03.行测逻辑判断:并非命题知识点详解

公务员考试 03.行测逻辑判断:并非命题知识点详解

一、“并非”“并非”表示否定,用符号“-”表示,它否定的是原命题的所有内容。

命题“并非p”可翻译为“-p”,p与-p真假性相反。

除标准式“并非P”外,其他常用形式还有“并不是P”“P是假的”等。

二、一般命题的否定当一个命题前加上“并非”后,逻辑意思发生变化,可以转换成其他命题形式,如下表所示:三、“必然”与“可能”的否定1.并非“必然P”=可能-P例:并非“必然下雨”=可能不下雨2.并非“必然-P”=可能P例:并非“必然不下雨”=可能下雨3.并非“可能P”=必然-P例:并非“可能下雨”=必然不下雨4.并非“可能-P”=必然P例:并非“可能不下雨”=必然下雨口诀:“必然”和“可能”互换,“是”和“非”互换四、举例说明【例1】(2015·吉林)一则广告,“衣服不搭无所谓,基金不买你心碎。

”小方看后说:“我不同意。

”下列最符合小方的意思的是:A.衣服不搭有所谓,基金不买你不心碎B.或者衣服不搭有所谓,或者基金不买你不心碎C.如果衣服不搭有所谓,那么基金不买你心碎D.如果衣服不搭无所谓,那么基金不买你心碎【题型定位】题干有一个逗号联结的“且”命题,并且选项中出现了“或者”“如果……那么……”等联结词,可知这是一道翻译推理题。

【题干剖析】广告中的“,”表示前后两项同时存在,是一个“且”命题,可翻译为:(衣服不搭无所谓)且(基金不买你心碎)。

小方说他不同意,即是对广告整体内容的否定:-(衣服不搭无所谓且基金不买你心碎)=-(衣服不搭无所谓)或-(基金不买你心碎),等价于:①(衣服不搭有所谓)或(基金不买你不心碎)。

根据“或”命题否一推一的推理规则,可得-(衣服不搭有所谓)→(基金不买你不心碎),-(基金不买你不心碎)→(衣服不搭有所谓),即:②衣服不搭无所谓→基金不买你不心碎,③基金不买你心碎→衣服不搭有所谓。

【选项分析】A项,(衣服不搭有所谓)且(基金不买你不心碎),选项是“且”命题,而①是“或”命题,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衣服不搭有所谓)或(基金不买你不心碎),与命题①一致,当选;C项,衣服不搭有所谓→基金不买你心碎,是对命题③的肯后推肯前,推理错误,排除;D项,衣服不搭无所谓→基金不买你心碎,与命题②矛盾,排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并非”
“并非”表示否定,用符号“-”表示,它否定的是原命题的所有内容。

命题“并非p”可翻译为“-p”,p与-p真假性相反。

除标准式“并非P”外,其他常用形式还有“并不是P”“P是假的”等。

二、一般命题的否定
当一个命题前加上“并非”后,逻辑意思发生变化,可以转换成其他命题形式,如下表所示:
三、“必然”与“可能”的否定
1.并非“必然P”=可能-P
例:并非“必然下雨”=可能不下雨
2.并非“必然-P”=可能P
例:并非“必然不下雨”=可能下雨
3.并非“可能P”=必然-P
例:并非“可能下雨”=必然不下雨
4.并非“可能-P”=必然P
例:并非“可能不下雨”=必然下雨
口诀:“必然”和“可能”互换,“是”和“非”互换
四、举例说明
【例1】(2015·吉林)
一则广告,“衣服不搭无所谓,基金不买你心碎。

”小方看后说:“我不同意。

”下列最符合小方的意思的是:
A.衣服不搭有所谓,基金不买你不心碎
B.或者衣服不搭有所谓,或者基金不买你不心碎C.如果衣服不搭有所谓,那么基金不买你心碎
D.如果衣服不搭无所谓,那么基金不买你心碎
【题型定位】
题干有一个逗号联结的“且”命题,并且选项中出现了“或者”“如果……那么……”等联结词,可知这是一道翻译推理题。

【题干剖析】
广告中的“,”表示前后两项同时存在,是一个“且”命题,可翻译为:(衣服不搭无所谓)且(基金不买你心碎)。

小方说他不同意,即是对广告整体内容的否定:-(衣服不搭无所谓且基金不买你心碎)=-(衣服不搭无所谓)或-(基金不买你心碎),等价于:①(衣服不搭有所谓)或(基金不买你不心碎)。

根据“或”命题否一推一的推理规则,可得-(衣服不搭有所谓)→(基金不买你不心碎),-(基金不买你不心碎)→(衣服不搭有所谓),即:②衣服不搭无所谓→基金不买你不心碎,③基金不买你心碎→衣服不搭有所谓。

【选项分析】
A项,(衣服不搭有所谓)且(基金不买你不心碎),选项是“且”命题,而①是“或”命题,不符合题意,排除;
B项,(衣服不搭有所谓)或(基金不买你不心碎),与命题①一致,当选;
C项,衣服不搭有所谓→基金不买你心碎,是对命题③的肯后推肯前,推理错误,排除;
D项,衣服不搭无所谓→基金不买你心碎,与命题②矛盾,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请注意】
“A→B”与“-A或B”的等值转换
当命题A为真时,-A为假,此时再对-A进行否定,所得到的命题也是真的,即-(-A)=A。

对于命题A→B,-(A→B)=A且-B,而-(A且-B)=-A或B,故(A→B)=-A或B。

【示例】
感情是婚姻的基础。

翻译:结婚→有感情
等价于:没结婚或有感情
【例2】(2017·湖北)
在汇率贬值期间,除非借入货币的利率和其他成本足够高,卖空贬值货币的投机活动不可避免。

如果货币当局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坚持到最后,投机者就只能铩羽而归。

但是,如果外汇储备不足,投机者最终就将“饱食远扬”,无论是在升值还是在贬值的压力下,如果汇率不能迅速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将损害宏观经济稳定,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

如果以上论述为真,不能推出下列哪项结论?
A.或者货币当局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坚持到最后,或者投机者“饱食远扬”
B.如果汇率能够迅速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那么就不会损害宏观经济稳定
C.除非汇率迅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否则会损害宏观经济稳定,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
D.如果借入货币的利率和其他成本不够高,那么卖空贬值货币的投机活动就不可避免
【题型定位】
题干中有“除非”“如果……就……”等联结词,可知这是一道翻译推理题。

【题干剖析】
“除非借入货币的利率和其他成本足够高,卖空贬值货币的投机活动不可避免”翻译为:①避免卖空贬值货币的投机活动→借入货币的利率和其他成本足够高;
“如果货币当局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坚持到最后,投机者就只能铩羽而归”翻译为:②外汇储备充足→投机者铩羽而归;
“如果外汇储备不足,投机者最终就将‘饱食远扬’”翻译为:③外汇储备不足→投机者“饱食远扬”;
“如果汇率不能迅速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将损害宏观经济稳定,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翻译为:④汇率不能迅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损害宏观经济稳定且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

【选项分析】
A项,-③=外汇储备不足且-投机者“饱食远扬”,命题③=-(-③)=-(外汇储备不足且-投机者“饱食远扬”)=-外汇储备不足或投机者“饱食远扬”,即或者外汇储备充足,或者投机者“饱食远扬”,故A项能推出,排除;
B项,汇率能够迅速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不会损害宏观经济稳定,是对命题④的否前推否后,推理错误,当选;
C项,联结词“除非……否则……”,翻译为:-(损害宏观经济稳定且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汇率迅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是对命题④的逆否推理,正确,排除;
D项,借入货币的利率和其他成本不够高→卖空贬值货币的投机活动不可避免,是对命题①的逆否推理,正确,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例3】(2015·上海)
根据对最新卫星云图的分析,早前预报的“梅花”台风下周将正面影响上海的情况不一定会发生。

以下哪项最接近题干所表述的含义?
A.“梅花”台风下周将正面影响上海一定不会发生
B.“梅花”台风下周将正面影响上海可能会发生
C.“梅花”台风下周将正面影响上海可能不会发生
D.“梅花”台风下周将正面影响上海的可能性并不比不影响的可能性大
【题型定位】
题干出现了“不一定”,可知这是一道翻译推理题。

【题干剖析】
“不一定”即是“并非‘必然’”,所以“不一定会发生”=并非“必然会发生”=可能不会发生,选项中只有C项符合。

故正确答案为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