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统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教案
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与教学反思

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与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研究15个生字,正确理解“挨揍、俨然、一绺、盔甲、鏖战”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完成三个阅读任务。
3.理解语文研究要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亲自动手制作玩具的经历,并分享从中获得的乐趣。
随后,介绍本课的主题——竹节人,并展示相关图片。
二、检查预1.齐读本课重点生字词。
2.教师检查生字词的预情况,学生认读生字词。
3.联系上文或查找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教师适时指导。
威风凛凛、叱咤风云、别出心裁、技高一筹、弄巧成拙、虎视眈眈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阅读《竹节人》这篇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完成阅读任务一:介绍竹节人的制作过程。
随后,进行生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制作竹节人的指南如下:将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和身体。
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
再将八截短的毛笔杆锯成,分别做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第1~14自然段,品味语言,体会乐趣。
随后,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为什么卖毛笔的老头生意特别好?答案:因为许多学生用毛笔杆制作竹节人。
2.作者是怎样教我们玩竹节人的?有哪些好玩的游戏可以做?答案:第8、9自然段介绍了作者怎样教我们玩竹节人,第11~13自然段介绍了可以做哪些好玩的游戏。
3.作者在制作竹节人及玩竹节人的过程中,联系到了XXX的金箍棒,XXX的虎头双钩,还有偃月刀、蛇矛等兵器,并且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案:作者通过联系到这些兵器和修辞手法,使得竹节人的制作和玩耍变得更加有趣,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兵器和传说的喜爱之情。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同时也能够体会到“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的语文研究要素。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让生活更美好教案

课题
变让生活更美好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学会通过文字来表达感情。
2.学会正确选择材料写作文。
3.先想后写,学会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内心情感。
教学
重点
怎样把事例写具体,通过事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
难点
选择合适的材料。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Fra bibliotek新课教学
()分钟
1、谈谈我们的生活。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按照要求把作文写好,我做了多方面的铺垫:学生谈论自己的生活,交流自己的体会,先说后写,范文引路,温馨提示。这样,学生动起笔来就容易多了。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是多方铺垫,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不足之处是对学生把事情写具体,让文章详略得当方面指导太少。
是什么让你的生活更美好?
它是怎样影响你的生活的?可以通过写哪件事来体现这样的影响。
把这件事给你带来的快乐与美好写详细一些。
3.读读优秀的例文
(1)习作前,学生读一读这篇优秀的例文《诚信,让生活更美好》(课前已经发到学生手中)
统编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教案+反思

习作指导方案“____让生活更美好”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本次习作是一篇话题作文。
让学生回顾自己生活中影响自己的东西,想想它怎样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通过具体的事例来体现这样的影响。
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写完后,开展一次“共享美好生活”主题班会,共同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
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一件具体的事例来介绍使自己生活更美好的事物。
2.写出它是怎样影响自己的生活的,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重点)3.学习本单元的写法,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
4.指导学生办好“共享美好生活”主题班会。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制作课件:生活中的图片,如美食、旅行、种花、集邮等。
2.准备相关范文。
学生准备:回顾整理影响自己生活的素材。
可以是照片、实物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会影响我们,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就像课文里的竹节人,给作者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欢乐,让作者的童年生活变得更美好。
那么,你有什么喜爱的东西吗?平时你喜欢做什么?2.学生小组讨论,畅所欲言。
可以辅助照片、实物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与本单元课文结合,抛出“有没有什么让自己的生活更愉快,更有意义”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交流的兴趣。
可以通过实物或照片,让学生畅所欲言,为接下来的写作做好准备。
二、激活思维,拓宽思路1.指导交流:平时你喜欢做什么?它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预设:生1:我喜欢音乐。
听听音乐,唱唱歌,会让我放轻松,我感到很开心。
生2:我喜欢种花。
把种子种下去,等它们发芽,看它们慢慢长大,很有成就感。
生3:我喜欢旅行。
它让我看到了和家乡不一样的美景,让我增长了见识。
生4:我喜欢运动。
运动使我舒展身心,增强了我的体质,消除了读书带来的压力。
…………2.过渡:老师听明白了,也知道了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爱好,这些爱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了。
其实,除了爱好,你养成的优秀品质、良好习惯也在影响着你的生活。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竹节人 优质版教案

课题10竹节人主备教师【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竹节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通过了解和传承竹节人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语言运用: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策略,通过策略引领对文章的理解。
在研读课文环节,抓住关键词句,反复读,仔细品,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童真童趣。
思维能力:迁移写法,联系生活,选择一个入迷的情境进行小练笔。
审美创造:了解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带给人们的无限乐趣,读懂“我”因为玩竹节人与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
【课前解析】《竹节人》所在单元为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属于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地阅读。
这是教材编写上的历史性突破,承袭了前面“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这三个阅读策略单元。
关注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竹节人》是一篇散文,共29个自然段,以回忆性的文笔通过对“做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与感受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眷恋。
特别是通过孩童眼睛描述了老师也加入斗竹节人这一童年趣事,将斗竹节人的乐与趣推向了高潮,让读者欲罢不能,进而产生强烈的继承情感与动手制作的冲动,有效体现出“通过事物表达自己真实情感”这一要素。
关注词语运用:作者精心布局了搏斗竹节人的几个有趣情景的顺序,用“有趣”的语言使语言的形式与情感表达高度统一。
作者的叙述语言随着搏斗的升级而热度递增。
开始斗竹节人的时候,虽然也在抒情但还是有所节制,比如“不知疲倦”,“神气”等,紧接着到了“大呼胜利”,流露出童心未泯的真性情。
关注阅读策略:作为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地阅读”,《竹节人》在课前导读中直接给了三个阅读任务,分别为“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关注内容,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可通过单元导语,课前任务,课文内容,课后习题整体组合,前后联系,逐步呈现“有目的地阅读”这一主题,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让学生的阅读和表达双线并进。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备课素材【教材分析】《竹节人》是现代作家范锡林的作品。
文章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作者儿时的一种玩具—竹节人。
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和竹节人给我们带来的无限的乐趣,不但小孩子喜欢玩,大人也抵不住它的诱惑。
这篇文章选编如本单元意图是使学生明确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作者介绍】范锡林,笔名雪凌,1950年出生,汉族,男。
199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
1968年赴靖江市靖南村插队务农,后历任靖江团结中学教师,靖江中学教师,靖江市文联副主席,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
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短篇小说《她和她的爸爸》获1987年儿童文学园丁奖,《你不是灰姑娘》获1985年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睁开吧,长长睫毛的眼睛》获1984年《少年文艺》好作品奖,中篇小说《秘道》获上海市首届巨人优秀作品奖。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窦尔敦(1683—1717),河北省献县人,原名窦开山,因为在家排行第二,又长得虎背熊腰,所以又叫窦二敦。
他出身贫苦,窦尔敦从十五岁开始,就为地主扛活种田为生。
后来遇见流落民间的一名起义军头领。
他深爱窦的为人,便收窦尔敦为徒,授艺三载。
后来,窦尔敦杀死作恶多端的知县父子,为躲避官府缉拿,流浪四方,又得到了静慈和尚的真传,武功大大长进。
不久,他回到家乡举起义旗,招兵买马抗清朝统治。
出家后江湖人称“铁罗汉”。
后来,清军多次围捕,均未能将他拿获。
窦尔敦深感他活动的河北省河间、献县一带无险可守,非久留之地。
于是率部攻下河间府,夺取了河间府的印信和大量物资,然后进入河北省燕山山脉,在一个名叫连环套的地方安营筑寨,同清廷抗争。
清军几次攻打窦寨未能奏效,于是拘捕了窦尔敦的母亲,并张贴告示称如窦尔敦不投案就杀害他的母亲。
窦尔敦是个孝子,为了救他的母亲,把自己五花大绑去官府投案。
部编新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精编含口语交际习作例文语文园地快乐读书等)

【新教材】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目录9.《竹节人》教案及反思10.《宇宙生命之谜》教案及反思11.《故宫博物院》教案及反思《习作:让生活更美好》语文园地三9.《竹节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记叙文,通过对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并偷偷玩竹节人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儿童的喜悦和满足,同时通过对老师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叙述,抒发了对老师的亲近与理解,并且为我们的竹节人能得到老师的青睐而深感自豪,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物质带来的心灵快乐。
作者范锡林作为少年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本文洋溢着少年武侠的潇洒与秀美,特别贴近少年儿童的心理。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兼有初中生和小学生的特点,有着简单、纯洁的童真童趣,本文的情境与他们的心境特别相近。
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应该问题不大。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理解叙述、说明和描写性语言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3.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学法:诵读法、思考法、讨论法、质疑法教学方法:熟练诵读,尤其精彩段落,多进行诵读方法的指导,以读促情。
在熟练区分五种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把握说明和描述性语言的区别。
联系生活实际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重难点:1.理解记叙文中为了情感表达上的需要而采用的描写、叙述和说明性语言。
2.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课前准备:1、初读,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文字材料、图片资料,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你有没有一件自己特别喜欢的玩具?讲一讲你与它的故事。
(有的讲玩具得来不易,有的讲玩得入迷,有的讲失去之痛。
)今天来学习范锡林的《竹节人》,看作者的玩具得来还算容易,但也玩得超级入迷,也有失去时的短暂沮丧,但却很快化为乌有。
让我们一起走进“竹节人”的世界。
二、自学检测站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尤其本文中成语较多,要求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掌握,可用造句或写一段话的方式进行。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教学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教学教案一、课前解析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3个板块的内容。
关注交流平台:“交流平台”围绕“有目的地阅读”这一阅读策略,通过三位学习伙伴交流的形式展开对本单元课文学习中使用到的阅读策略进行整体回顾和梳理。
第一位学习伙伴以《故宫博物院》为例,交流了如何根据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第二位学习伙伴以《竹节人》为例,交流了如何根据阅读目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做到快速浏览就可以了。
第三位学习伙伴提示学生要养成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的习惯。
关注词句段运用:“词句段运用”有两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明确人物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在表现场面、刻画人物时所起的作用,在表现人物入迷状态时,还可以运用细节描写加上人物感受的方法、正面描写加侧面烘托的方法;教材举了三个例子,要求学生读一读,并试着写一写类似的情景。
第二部分是学习怎样清楚、有序、完整地说明理由、表达观点的方法,可以运用总分结构,先总说再分说,可以将理由逐一排列,加上序号。
教材举了《宇宙生命之谜》中的语段,并用加点部分提示表达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然后选择教材提供的话题进行练习。
“词句段运用”引导学生经历发现、体会、仿写的过程,最终达到学以致用。
关注日积月累:“日积月累”安排的是朱熹的七绝《春日》,这首诗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
前两句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的景象,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
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二、教学目标1.能通过交流讨论,梳理出本单元“有目的地阅读”的基本策略和常用方法,并逐步形成有目的地阅读的良好习惯。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指导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指导一、单元内容解读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个阅读策略单元,这是本套教材第四次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的单元内容,此类单元重点在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形成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成为积极的阅读者。
这种单元类型,不以双线结构的方法来编排,而是完全以阅读策略为主线进行编排。
本单元是以“有目的地阅读”为主线编排的,语文要素是“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习作要求是“写生活体验,试着表达自己的看法”。
围绕“有目的地阅读”,本单元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竹节人》和《宇宙生命之谜》,一篇略读课文《故宫博物院》。
三篇课文的训练重点各不相同,有层次,有梯度。
教学本单元要注意:其一,本单元的学习是对以往学习方法的一次综合提升,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
其二,本单元的教学与其他常规单元不一样,课文需要反复、多次地阅读。
学生每带着一个目的阅读,都需要再次回到课文,选择对应的内容,运用恰当的方法,完成相应的任务。
第三,本单元的识字写字教学也应有别于常规单元,以确保学习、运用策略的整体性和流畅性。
整体把握了单元教学内容,明确了本单元编排特点,我们来看看教学实施建议。
二、教学实施建议在教学本单元时应注意三篇课文的整合和利用,三篇课文尽管训练重点不同,但彼此之间联系紧密,教学时要统筹考虑。
(一)单篇教学:结合课文学习提示和课后习题逐步推进,把握阅读策略。
1.《竹节人》策略单元的课文和常规单元不太相同。
精读课文前面还有“学习提示”,与课后题相结合,展示了“有目的地阅读”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策略。
《竹节人》在学习提示安排了三个阅读任务,引导学生体会阅读同一篇文章,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取的阅读方法也不同。
课后习题中,三位同学通过讨论的形式,从三个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和相应的策略,回扣了课前的学习提示。
结合教学目标,这篇课文的教学就可以紧扣学习提示、课后习题中的三个任务来展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统编)人教版语文六上第三单元教案第三单元教学说明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个要求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三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2.本单元重点:(1)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有意安排了这一训练点。
《竹节人》阅读要求中安排了三个任务:①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②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③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课文要求按照三个任务关注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宇宙生命之谜》在课后提出了问题:如果你想探究下面这些问题,会怎样阅读这篇文章?①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没有生命的?②人类能否移居火星?这样设置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根据读书目的采用合适的阅读方法。
《故宫博物院》一课的两个任务是:①为家人设计故宫参观路线。
②为家人介绍景点。
要求学生自己根据学到的方法来有侧重点地阅读。
(2)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竹节人》一课,作者在描写玩竹节人和老师也在玩竹节人两段内容时,就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眷恋和对传统玩具的喜爱。
《宇宙生命之谜》一课表达了作者对宇宙生命之谜的好奇心和科学家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
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法,写事物时融入感情。
9.竹节人教学目标:1.认识“颓、疙、瘩”等13个生字,会写“豁、凛、磕”等16个生字。
会写“威风凛凛、疲倦、跺脚”等18个词语。
2.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体会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和幽默诙谐。
3.能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行文思路,感受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4. 能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教学重难点:1.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并能概括故事情节。
2.难点:(1)通过学习“竹节人”的制作指南和教别人玩“斗竹节人”游戏的内容,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2)能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搜集自己童年玩具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童年》音频、微课《快乐的童年》、童年玩过的玩具图片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童年》音频)师伴随着音乐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你的童年都玩过哪些玩具?(生自由回答)你们想不想知道范锡林的童年玩过什么玩具?范锡林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非常聪明,就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竹节人的玩具。
你瞧,(课件出示竹节人的图片)这就是竹节人,你们玩过吗?想不想知道怎么玩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看看,范锡林和小伙伴们是怎么玩的吧!生齐读课题:《竹节人》,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掌握不认识的字,并标注读一读。
2.以开火车的形式读生字,指名读生字。
重点指导:风靡(mǐ)叉(chā)腿金箍(gū)棒窦(dóu)尔敦(dūn)俨(yǎn)然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豁、凛、雕、磕、跺、颓”。
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豁”是左右结构,注意“害”“谷”,相互要结合紧凑。
“凛”是左右结构,右边书写时要瘦一点写。
“雕”是左右结构,左右书写时要紧凑一些。
“磕”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左边要小一点。
“跺”是左右结构,右边是“朵”,注意正确写法。
“颓”是左右结构,左边下“几”最后一笔是提,右边的“页”要瘦一点最后一笔是点。
4.趣味识字词(1)出示词语:威风凛凛叱咤风云弄巧成拙虎视眈眈赫赫伟绩津津有味全神贯注(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a.“贴字”游戏: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b.玩找字游戏: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感情饱满的朗读课文。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长句子注意停顿。
如“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同学们,全文围绕“我们都迷上了斗竹节人”展开了描写,仔细阅读全文,标注段落,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请简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交流分享:根据学生的交流分享,概括为:①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小时候,“我”和小伙伴自己做玩具,“我们”全都迷上了玩竹节人。
②第二部分(3-19自然段):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及玩法,突出了斗竹节人给“我”打童年带来的快乐。
③第三部分(20-29自然段):叙述了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偷偷玩竹节人,“我”和同桌在办公室外看到,从沮丧到心满意足的情感变化。
3.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生交流:师总结:《竹节人》讲的是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迷上竹节人和老师没收竹节人,我和同桌想从老师那里拿回竹节人,结果却看到老师也在玩竹节人,心满意足。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复习旧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竹节人》,谁能复述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呢?生:回忆课文内容并复述。
3.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学习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和幽默诙谐,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一)小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1)师: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关注课文内容。
(2)生交流完成表格内容。
师点拨:①作者写“竹节人”制作指南时,可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关注如何制作“竹节人”的步骤内容。
②作者写教别人玩这种玩具“斗竹节人”游戏时,可采用仔细阅读和反复阅读的方法,关注“斗竹节人”游戏入迷的细节描写,体会传统玩具“斗竹节人”游戏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③作者在写老师没收“竹节人”玩具后的故事时,可采用浏览阅读的方法,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1—2自然段。
(1)思考:你都获得哪些信息?师:引导学生从写作方法分析。
学生交流:开篇直接点题“我”小的时候自己制作玩具,有一段时间我们迷上“斗竹节人”的游戏。
(2)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学生交流:这样开篇直接点出主题来写,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三)研读课文第二部分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3-19自然段。
(1)思考:竹节人是怎样制作的呢?师:引导学生用原文来回答问题。
学生找:第3自然段,用毛笔竿锯成寸把长一截……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
(课件出示:竹节人图片,及制作方法的字幕,让学生齐读。
)(2)仔细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师:引导学生找“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学生通过“像”“黄河长江”两个关键词说出: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考张的修辞。
这样写的好处是:把桌子上的裂缝比喻成“黄河长江”生动形象的写出豁口很大,也表现出课桌的破旧,语言幽默诙谐,为文章增添了色彩。
(3)仔细阅读课文第17、18自然段。
思考: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找:“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生交流:作者运用五个感叹号。
师:引导学生谈出这样写的好处。
(营造出一种紧张、热烈的氛围,仿佛一场激战即将开始,衬托出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激动心情。
表现出孩子们对斗竹节人的投入、痴迷和喜爱。
)(4)反复阅读课文第19自然段。
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攒着”“跺脚拍手”“咋咋呼呼”来分析写作方法。
学生通过引导谈出方法:作者运用了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
这样写的好处是:通过这些细节描写,烘托出我们“斗竹节人”的入迷,表现出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师:采用分组读、齐读、师生合作读,来反复朗读,读出“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用声音表现出我们的入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四)研读课文第三部分3.请同学们浏览阅读课文20—29自然段。
思考:老师把“竹节人”没收后,怎么做的?你怎么看待老师的行为?师:引导学生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正确看待老师的态度。
学生畅所欲言:老师没收后自己玩竹节人了。
我觉得竹节人得到老师的青睐,让我们感到自豪,同时也能感受到与老师志趣相近、心灵契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突出老师童心未泯,活泼亲切的形象。
(意思对即可)三、开展活动,升华主题。
1.播放微课《快乐的童年》拓宽学生的视野面。
学生谈谈观看后的感想,也能介绍出一种自己童年入迷玩的玩具。
表达出真情实感即可。
2.引导学生介绍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你的老师是什么样的性格?和你发生过怎样的故事,令你难忘?选择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来讲。
学习上生活中话语里心理上句式练习:学习上对我的细心引导……生活中对我的亲切关怀……话语里对我的鼓励支持……心理上我对老师的感激……四、巩固延伸,作业设计。
1.推荐阅读:《你不是灰姑娘》。
1985年范锡林获儿童文学优秀奖的作品。
2.小练笔:写一篇有关老师的故事。
要求:(1)题目自拟。
(2)能运用上本节课所学的修辞和描写等写作方法,给语言增添色彩。
(3)记叙一件具体的事情,表达出真情实感。
(4)书写认真,卷面规范、整洁、大方。
五、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让学生搜集童年玩过的玩具和资料图片,回忆美好的童年。
运用《童年》音频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充分来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
3.运用微课导学,再次回忆每个学生的童年趣事,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谈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0.宇宙生命之谜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