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经典名著导读》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学前教育名著导读》 教学大纲

《教育名著导读》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教育名著导读》是透过一系列教育名著的阅读与讨论,在教师的导读与学生彼此的分享过程中,激发学生对阅读抱着正面积极的态度,培养阅读习性,提高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能力。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而言,《教育名著导读》是一门基础且重要的专业选修课,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大量阅读教育史上的重要教育名著,理解、掌握教育学家们思考教育问题的立场、方法及时代背景,进而拓宽学生知识面,从而对分析和思考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实际问题有所启发。
《教育名著导读》支撑教育情怀、保教知识与学会反思毕业要求。
二、课程目标通过阅读教育名著,理解名著中所解释的时代背景及教育意义,掌握、分析教育学者们的教育思想与内涵,并能提出对于当代中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启示,为后续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方法和技能支撑。
具体目标如下:1.培养阅读与省思教育相关名著能力;2.引领学生省思教育的本质、目的与实施;3.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教育观。
三、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注:毕业要求为1.师德规范 2.教育情怀3.保教知识 4.保教能力 5.班级管理 6.综合育人7.学会反思8.沟通合作四、课程学时分配建议课程学时分配五、课程内容及要求六、教学方法本课程将以读书会的方式进行,透过师生讨论对教育有重要影响的经典名著,引导学生来了解、省思重要的(幼儿)教育观。
学生按时预读每周上课的主要教材,并于上课前写好小组导读笔记(重点、思考、反思或是提问),上课时教师提出需要引起学生注意的重点,以反问、疑问、语气、声调变化、逐步引导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次课堂预留小组讨论时间,请各小组根据课堂讨论将小组观点、见解等融入小组导读笔记,最后轮流上台口头分享。
每堂课程结束后缴交小组导读笔记。
七、教学资源八、课外学习要求1.学生按时预读每周上课的主要教材,并于上课前写好小组导读笔记(重点、思考、反思或是提问),作为本课程的作业。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教学大纲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管理方向(本科)的一门选修课,省自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古代、外国近现代的部分著名教育家、思想家的重要教育论著。
开设本课程,旨在促使学员们通过阅读中外一些教育名著,更真实清晰地了解教育史上的重要教育思想,理解其思想实质和教育家们思考教育问题的立场、方法及时代背景;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立场、方法来分析历史上中外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对分析和思考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问题有所启发。
二、先修课要求本课程为选读类课程,学习时应有相应的教育学、教育史的相关知识作为基础,因此,在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现代教育原理》是它的基础课程。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是一门名著选读课,大纲框定的阅读篇目有限,但涉及古今中外,时间跨度很大。
各篇目往往分属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教育思想流派。
因此,要较好地理解各篇中的教育思想或观点,除应认真阅读原文外,还应了解教育史,尤其是教育思想史。
应了解和理解各篇作者(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全貌和其所属的教育思想流派的全貌。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在学习中,应以学生自己阅读原著及与原著相关的一些教育史资料为主,并注重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
教师的指导应着重于介绍各教育家教育理论的特点和教育理论流派的特点,并进行一些比较,以帮助学生理解。
要结合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实际,分析各家教育理论的得失,力求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有所启发。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分两个层次,即了解和理解。
了解层次主要是针对各篇论著及其作者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和把握;理解则是对各篇论著反映的重要教育思想或观点的理解、领会,对一些较重要的教育家及其思想的背景知识也要求理解。
第二部分学时分配本课程课内学时54,现对各篇目学时分配作如下建议: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一、孔子:《论语》(节选)(一)教学内容1、《论语》一书的概况。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教学大纲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教学大纲Selected Readings of World Classics on Education课程编码:16A12300学分:2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计划学时:34 其中讲课:30 实验或实践:4 上机:0适用专业:教育学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管理专业、特殊教育专业和心理学专业推荐教材:肖朗,《中外教育名著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目:1.孟宪承、孙培青,《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2.陈学询,《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3.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中国现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4.张唤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5.华东师范大学及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系,《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6.任仲印,《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7.王承绪、赵祥麟,《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8.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9.张人杰、王卫东,《20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选取世界教育史上有重大影响和学习价值的中外教育名人名著20篇,在教师导读基础上,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学习讨论,通过泛读了解每则名篇的概况,撰写出读书报告,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学习能力、分析批判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进一步了解中外教育发展史,理清中外教育发展历程中重要流派的教育思想,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走向。
努力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批判和继承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各种有益成分,以及科学阐述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中外教育名著中所包蕴思想的比较,能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学生在掌握中外教育名著理论精华和特色基础上,能把传统教育思想精华与现代教育改革有机结合,丰富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教学大纲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教学方案设计一、课程基本情况1、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2、课程性质:专业理论课3、学分:2学分4、总课时数:32课时5、开设时间:第七学期二、教学对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三、教学目的1、通过本门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外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思想及代表性作品有所掌握;2、了解中外教育名著的写作背景,把握其中的主要教育思想,使学生自觉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等;4、通过有选择的名著学习,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牢固其专业思想。
四、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中外教育名著的教育思想精髓,批判地继承吸收。
2、难点:掌握中外著名教育家教育著作的思想精髓,批判地继承,挖掘其现实意义,已用于指导今天的教育实践。
五、教学方法本门课的性质决定教学方法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教师导读学生自学为主,结合讨论、写读书心得等方法进行教学。
六、主要教学内容及课程进度安排1、《学记》(1)介绍《学记》的基本情况,包括成书年代,作者、学术地位等;(2)《学记》中的教育教学思想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能够做到数度;掌握其中的教育思想问题设置:《学记》反映了哪些教育思想?《学记》中的重要的教育学院则有哪些?都是怎样表达的?关于教育教学成败的经验是怎样总结的,你怎样看?《学记》中有哪些方面应该批判?为什么?2、《师说》(1)介绍《师说》基本情况(2)引导学生总结其中反映出的教育思想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做到熟读问题设置:韩愈是如何给教师下定义的?你是怎样理解的?关于师生关系怎样表述的?你是如何理解的?有什么现实意义?3、董仲舒《举贤良对策》4、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及《朱子语类》节选5、卢梭《爱弥尔》6、洛克《教育漫话》7、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8、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优化》9、布鲁纳《教育过程》10、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学记》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中外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

《中外经典著作选读》课程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中英文):本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选修课程,是对本专业学生在修读学科相关知识基础上的专业理论提升与知识面扩展。
学生应初步掌握行政管理学科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要了解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历史,在此基础上针对本专业领域内的特定经典或前沿专著进行详细阅读,结合课上老师的讲解,从而对特定书目的内容达成更为深入的理解,实现提升专业素养的学习目的。
This course is a basic elective course for administration majors, and is the professional theory improvement and knowledge extension of the major students based on the relevant knowledge of the subject. Students should initially grasp the basic knowledge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disciplines, especially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western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On this basis, we will read in detail the specific classics or cutting-edge monographs in this field of expertise, combined with the teacher's explanation in the class, so as to achie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nt of the specific bibliography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professional literacy.2.设计思路:- 1 -本课程意在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提升学生的经典著作阅读与理解能力。
名著导读课程纲要

名著导读课程纲要《名著导读》校本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名著导读【开发教师】【授课对象】七——八年级学生【课时安排】每两周一节(16课时)【课程类别】人文素养类【背景说明】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而在教育的所有环节之中,课程教材的改革又是具有基础性、主导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开设校本课程,可以给学生搭建一个优化知识结构,有效进行自身调整的平台,进而提高综合素养。
也是教师的一个成长点,极大的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我校位于伏牛北路(六厂前街)中段路西,附近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学生家庭知识结构层次参差不齐,学生文化课底子较为薄弱,自觉阅读能力习惯尚未养成,阅读面较窄,阅读能力不强。
结合以上实际,我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在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文化需求,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积淀、优厚的学校资源以及社会丰富的资源,引导读书时尚,全面构建学生的阅读体系和精神世界,打造“书香校园”,积极做好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验工作。
《名著阅读》校本课程内容是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亲近经典、阅读优秀文本、扎实有效地开展的读书活动。
在阅读中广泛传播中华民族博大精神,兴起读书学习热潮,营造学校良好的读书文化氛围,真正让学生在阅读中进步、成长。
同时,通过该课程的实施,促进书香校园的营造,推进文化校园的建设,打造人人学习、终身学习型学校。
【课程目标】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坚持“科研兴校”与创建“特色学校”相结合,传承读书文化,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努力实现学校课改总目标。
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本着“塑造完美心灵,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相信每一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为宗旨,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亲近书籍、亲近名著,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爱上阅读,感悟到读书的乐趣,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具体目标如下:1、通过阅读名著使学生领略到读书的价值与意义,形成对名著浓厚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范围,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经典名著导读(非文学类)》-课程教学大纲

《经典名著导读(非文学类》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60702课程名称:经典名著导读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the Classics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32学分: 2适用对象: 新闻学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传播学概论》二、课程简介《经典名著导读》是一门针对新闻传播系新闻学大二本科生开设的专业课。
该课程选取社会科学领域中具代表性的名家名著,包括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普特南《独自打保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阿伦森的《社会性动物》、勒庞的《乌合之众》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经典著作的思想及研究逻辑,同时培养学生对著作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进而拓展学生的理论及研究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社科素养和有效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Introduction to the Classics” is a course for journal ism students. The course selects representative masterpieces in social sciences,including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written by Freud,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written by Gustave Le Bon(1841-1931), and The Social Animal written by Elliot Aronson. Main theories and thoughts as well as logical thinking of these masterpieces are introduced to guid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se classics, to foster students' ability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to enhance student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accomplishment as well as ability of effective scientific research.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经典名著导读》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学分: 1 开课学期:三适用专业:全科通用课程总学时: 32 其中,理论学时: 24 ,实践(实验)学时: 8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增加学生对中外经典名著的了解,增强文学积累。
2、通过教师的导读指引,使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具备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主动阅读习惯,并学会分享,大胆表达。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外经典名著导读》课程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通识选修课,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阅读与鉴赏素养为宗旨,通过优选部分中外作家作品进行研读分析,以教师的导读为基本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形成主动阅读的良好习惯。
四、讲授内容第一章导读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什么是经典名著,明确阅读经典的意义。
教学难点和重点难点:对阅读经典的意义的理解重点:1、经典名著的含义2、读什么、怎样读,为什么读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经典名著一、典名著的含义二、阅读经典名著的意义第二节阅读经典名著的方法一、读什么二、怎样读第二章篇目推荐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学生推荐的方式,采用QQ投票确定最终的导读篇目。
教学难点和重点难点:对统计和投票结果的处理重点:1、篇目推荐2、投票决选导读篇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我最喜爱的经典名著”篇目推荐活动,优先热度排位为前15名的篇目进行QQ群投票,按投票结果确定十篇为最终导读作品。
第三章导读篇目1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理清作品内容结构,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及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和重点难点:对作品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重点:1、作品的思想内涵2、作品的艺术特色教学内容:一、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二、作品内容结构三、作品的人物形象四、作品的艺术特色第四章导读篇目2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理清作品内容结构,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及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和重点难点:对作品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重点:1、作品的思想内涵2、作品的艺术特色教学内容:一、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二、作品内容结构三、作品的人物形象四、作品的艺术特色第五章导读篇目3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理清作品内容结构,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及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和重点难点:对作品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重点:1、作品的思想内涵2、作品的艺术特色教学内容:一、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二、作品内容结构三、作品的人物形象四、作品的艺术特色第六章导读篇目4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理清作品内容结构,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及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和重点难点:对作品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重点:1、作品的思想内涵2、作品的艺术特色教学内容:一、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二、作品内容结构三、作品的人物形象四、作品的艺术特色第七章导读篇目5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理清作品内容结构,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及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和重点难点:对作品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重点:1、作品的思想内涵2、作品的艺术特色教学内容:一、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二、作品内容结构三、作品的人物形象四、作品的艺术特色第八章导读篇目6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理清作品内容结构,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及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和重点难点:对作品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重点:1、作品的思想内涵2、作品的艺术特色教学内容:一、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二、作品内容结构三、作品的人物形象四、作品的艺术特色第九章推介分享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学生推荐的方式,采用QQ投票确定最终的导读篇目。
教学难点和重点难点:对活动选人和推介流程的把控重点:1、篇目推荐与分享2、教师适时点评、总结教学内容:期中在课堂上进行一次推介分享活动。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期初推荐作品中的一篇作为分享目标,并制作好PPT课件或WORD电子文档,计算一次平时作业。
分享活动人选采用微助教系统的“随机点名”功能抽取。
第十章导读篇目7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理清作品内容结构,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及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和重点难点:对作品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重点:1、作品的思想内涵2、作品的艺术特色教学内容:一、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二、作品内容结构三、作品的人物形象四、作品的艺术特色第十一章导读篇目8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理清作品内容结构,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及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和重点难点:对作品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重点:1、作品的思想内涵2、作品的艺术特色教学内容:一、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二、作品内容结构三、作品的人物形象四、作品的艺术特色第十二章导读篇目9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理清作品内容结构,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及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和重点难点:对作品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重点:1、作品的思想内涵2、作品的艺术特色教学内容:一、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二、作品内容结构三、作品的人物形象四、作品的艺术特色第十三章影视欣赏教学目的和要求观看影片,课后完成一篇“观后感”的写作。
教学难点和重点难点:纪律管理、时间调控重点:1、观看影片2、交行作业要求教学内容:采用直观的方式,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一次完整的影视欣赏,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一篇“观后感”的写作,并交行好写作要求,计算一次平时作业。
第十四章导读篇目10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理清作品内容结构,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及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和重点难点:对作品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重点:1、作品的思想内涵2、作品的艺术特色教学内容:一、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二、作品内容结构三、作品的人物形象四、作品的艺术特色第十五章书评交流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学生自愿的方式,将课外完成的读书心得在课堂上进行集中交流。
教学难点和重点难点:对交流环节及纪律的把控重点:1、书评交流2、教师适时点评、总结教学内容:期末在课堂上进行一次书评交流活动。
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借助网络或其它方式学习上书评的写作,选择一部自己读过的作品写作书评,自愿上台进行交流。
第十六章期末考查教学目的和要求进行期末考查。
完成一篇质量较高和文学评论的写作。
教学难点和重点难点:教务系统录入学生成绩重点:1、阅卷评分2、期末成绩汇总3、填报试卷分析等表册教学内容:学生选择自己期初推荐作品中的一篇,结合期中在书评交流阶段掌握的写作知识,完成一篇质量较高的文学评论的写作,用A4约打印上交。
五、主要教学方法1、重视理论与实训相结合,以教师导读为指引,以广泛阅读为基础,以分享交流为手段,以评论写作为目的,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2、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期初的篇目推荐、期中的名篇分享、期末的书评交流、课程考查以及课学测验互动等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主动融入到学习。
3、建立网络课堂,适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材料,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鼓励学生在课外多利用手机或网络进行阅读及进行读书交流分享。
六、成绩考核课程考核形式:开卷考查。
成绩评定:总评成绩的计算方式为:平时成绩占30%(平时作业占10%,平时测验占10%,考勤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推荐教材不指定教材参考书目王明远:《中外名著导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于良春:《大学生中外名著导读》,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制定:汉语言文学教研室执笔人:文禄林审定人:文禄林《中外经典名著导读》课程考核大纲课程学分: 1 开课学期:三适用专业:全科通用课程总学时: 32 其中,理论学时: 24 ,实践(实验)学时: 8一、各环节查要求第一部分上课考勤考勤分占比10%。
旷课一次扣2分,累计旷课三次以上不计考勤分;迟到或早退一次扣1分,累计迟到或早退三次以上考勤分扣除50%;请假一次扣分。
第二部分平时作业作业分占比10%。
全期需完成6篇(每两周一次)课外读书笔记或心得,每次计1分;篇幅不达标、书写马虎或其它原因导致文章质量不佳者适当扣分。
第三部分平时测验平时测验分占比10%。
平时测验为微助教平台网络答题和课堂答问,以系统最终分数*10%进行计算。
第四部分期初推荐期初的篇目推荐计算一次平时作业,以微助教统计的提交结果为准;教师统计学生的推荐篇目,优先热度排位为前15名的篇目进行QQ群投票,按投票结果确定十篇为最终导读作品,有推荐篇目入选的学生可酌情加分。
第五部分名篇分享期中在课堂上进行一次推介分享活动。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期初推荐作品中的一篇作为分享目标,并制作好PPT课件或WORD电子文档,计算一次平时作业。
分享活动人选采用微助教系统的“随机点名”功能抽取,被选中者和表现优秀的学生可酌情加分。
第六部分书评交流期末在课堂上进行一次书评交流活动。
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借助网络或其它方式学习上书评的写作,选择一部自己读过的作品写作书评,计算一次平时作业。
书评活动采用自愿上台方式,凡能上台者和表现优秀的学生可酌情加分。
第七部分期末考查期末考核为开放型考查,考查分占比70%。
学生选择自己期初推荐作品中的一篇,结合期中在书评交流阶段掌握的写作知识,完成一篇质量较高的文学评论的写作,用A4约打印上交。
二、考核方法及基本题型考试方法:开放型考试,满分100分,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基本题型:作文(一篇文学评论)。
在严格考勤和严查作业的前提下,在期初推荐篇目入选导读作品和期中的推介分享、期末的书评交流表现突出的学生可适当奖分(计入期考总分)。
制定:汉语言文学教研室执笔人:文禄林审定人:文禄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