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酶活性调节和酶的转换2006.12

合集下载

第三节 酶活性调节方式知识讲解

第三节 酶活性调节方式知识讲解
◆ 酶活性中 心的氨基酸残基 来自B、C二链
胰蛋白酶
胰凝乳蛋白酶原 (无活性)
胰凝乳蛋白酶
π--胰凝乳蛋白酶 (有活性)
Ser14—Arg15 Thr147—Asn148
α--胰
α--胰凝乳蛋白酶 (三链间有二硫键)
胰凝乳蛋白酶原受胰蛋白酶作用后,Arg15-Ile16间的肽键被打断,形成了 新的Ile16末端,这个新末端的氨基再与酶分子内部的Asp194发生静电作用, 触发一系列的构象变化:Met192从酶分子的深层移动到酶分子的表面,第 187及第193残基更加舒展等,这些改变的总结果是造成一个口袋——允
糖原磷酸化酶的活性形式及非活性 形式间的平衡,是磷酸基共价地结 合到酶上或从酶上脱下,从而控制 调节磷酸化酶的活性
糖原磷酸化酶及其他受共价修饰调 节的调节酶可以将化学信号极大的 放大。
如一分子磷酸化酶的激酶可以催化 几千个无活性的磷酸化酶b分子变 为有活性的磷酸化酶a,从而催化 糖原形成几千个分子的1-磷酸葡萄 糖,这就形成了具有两步的级联放 大(amplification cascade)实 际上这两个酶是肾上腺素激素分子 化学信号造成组织中糖原急剧分解 的一个更长的级联放大中的一部分. 见图
都是通过级联系统实现的快速的信号放大过程, 以完成特定功能
可逆的共价调节
由于其他的酶对其结构进行共价修饰,而使其在 活性形式与非活性形式之间进行互变.
第一种类型是磷酸化酶及其他的一些酶,它们通过接受ATP转来 的磷酸基的共价修饰,或脱下磷酸基,来调节酶活性:
酶的无活性形式
酶的有活性形式
最典型的例子是动物组织中的糖原磷酸化酶: (葡萄糖)n+ Pi E ( 葡萄糖)n-1+ 1-磷酸-葡萄糖

《酶的活性调节》课件

《酶的活性调节》课件

酶的活性调节重要性
酶的活性调节 是生物体内重 要的生理过程
酶的活性调节 可以维持细胞 内环境的稳定
酶的活性调节 可以调节生物 体的代谢过程
酶的活性调节 可以影响生物 体的生长发育
和疾病发生
酶的活性调节方式
酶的浓度调节:通过改变酶的浓度来调节酶的活性 酶的抑制剂调节:通过抑制剂与酶结合,降低酶的活性 酶的激活剂调节:通过激活剂与酶结合,提高酶的活性 酶的变构调节:通过改变酶的构象,调节酶的活性
酶的活性:磷酸化与去磷酸化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酶的催化效率
细胞环境:细胞内的pH值、温度、离子浓度等环境因素会影响酶的磷酸 化与去磷酸化 信号分子:某些信号分子可以诱导酶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从而影响酶 的活性
酶的共价修饰调节-2
酶的乙酰化与去乙酰化过程
乙酰化:在酶的特定氨基酸残基上引入乙酰基团,改变酶的活性 去乙酰化:去除酶上的乙酰基团,恢复酶的活性 乙酰化酶:催化乙酰化反应的酶 去乙酰化酶:催化去乙酰化反应的酶 乙酰化与去乙酰化过程:酶活性的动态调节机制
酶的活性调节
汇报人:PPT
单击输入目录标题 酶的活性调节概述 酶的化学修饰调节 酶的共价修饰调节-1 酶的共价修饰调节-2 酶的变构效应调节
添加章节标题
酶的活性调节概述
酶的活性调节概念
酶的活性调节是指酶的活性在一定范围内可被调节的过程 酶的活性调节包括酶的合成、降解、修饰、激活和抑制等多种方式 酶的活性调节是生物体内代谢调控的重要机制之一 酶的活性调节对于维持生物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乙酰化:在酶的特定氨基酸残 基上添加乙酰基,改变酶的活 性
去乙酰化:去除酶上的乙酰基, 恢复酶的活性
乙酰化酶:催化乙酰化反应的 酶

《酶活性调节方式》课件

《酶活性调节方式》课件

01
酶的共价修饰调节
将乙酰基团连接到酶的特定位点上,改变酶的活性或调节酶的功能。
乙酰化
将乙酰基团从酶上移除,恢复酶的原始活性状态。
去乙酰化
将甲基基团连接到酶的特定位点上,调节酶的活性或功能。
将甲基基团从酶上移除,恢复酶的原始活性状态。
去甲基化
甲基化
腺苷化
将腺苷基团连接到酶的特定位点上,改变酶的活性或功能。
效应物对酶活性的影响:效应物是指可以与酶结合并调节其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有些效应物可以增强酶的活性,而有些则可以抑制酶的活性。效应物通常与酶的变构位点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构象,进而影响其催化活性。
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抑制剂是指可以抑制酶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抑制剂通常与酶的活性位点或变构位点结合,从而干扰底物与酶的结合或影响酶的构象,导致酶活性降低或消失。总结词:抑制剂对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干扰底物与酶的结合或影响酶的构象。详细描述:抑制剂通常与酶的活性位点或变构位点结合,通过干扰底物与酶的结合或改变酶的构象来抑制酶的活性。抑制剂可以分为不可逆抑制剂和可逆抑制剂两类。不可逆抑制剂与酶结合后会导致酶永久失活,而可逆抑制剂与酶结合后可以被解除,使酶重新恢复活性。一些重金属离子、有机化合物和生物碱等都可以作为酶的抑制剂。了解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对于药物设计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在底物浓度较低时,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酶与底物的结合速率加快,酶促反应速率相应提高。这是因为更多的底物与酶结合,增加了反应的碰撞机率。然而,当底物浓度过高时,过多的底物可能会与酶结合并占据酶的活性位点,导致酶活性降低或受到抑制。这种效应称为底物抑制或负协同效应。
底物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总结词
详细描述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第三节 酶的作用机理和酶的调节

第三节 酶的作用机理和酶的调节

三、酶活性的调节控制
别构调节 可逆的共价修饰调控 酶原的激活
(一)别构调节(allosteric effect)
通过改变酶分子构象而改变酶活力的调节。
别构酶
1. 别构酶的特点和性质 (1)寡聚酶 活性部位 结合底物
别构部位
结合底物外其它物质(效应剂)
(2)具有别构效应
别构效应剂:引起别构效应的物质。 •别构激活剂(正效应剂) 凡是和酶分子结合使酶反应速度加快的物质。 •别构抑制剂(负效应剂) 凡是和酶分子结合使酶反应速度减慢的物质。 一般为代谢反应序列的终产物。 通过调节别构酶的活力,可对代谢反应进行调节。
Functional groups involved in general acid-base catalysis
例:胰凝乳蛋白酶催化反应机制
含241aa, 活性中心含His57, Asp102, Ser195 (催化三联体)
Fig. 2-28 Structure of chymotrypsin (white) in a complex with eglin C (blue ribbon structure), a target protein. His57(blue)、 Asp102 (red) 、Ser195 (yellow)
2. 底物的形变(distortion) 含义:
酶使底物敏感键产生‚电子张力‛或变形,从 而促使敏感键更易断裂。
例:溶菌酶的催化机制
129aa, 活性中心含Asp52, Glu35,催化某些 细菌细胞壁多糖的水解。
25% 螺旋 还具折叠
Fig. 2-22 The structure of lysozyme(溶菌酶). Glu35 and Asp52 are shown in while.

酶的作用机制和酶的调节 PPT

酶的作用机制和酶的调节 PPT

back
胰蛋白酶
Gly216
Gly226
Asp189
有利于结合正电 荷的Lys,Arg,裂
解碱性AA
胰凝乳 蛋白酶
Ser189
疏水AA环绕的 口袋,大得足以容 纳一个芳香残基,
裂解芳香 AA(Phe,Tyr)
Val216
Thr226
弹性蛋白酶
Ser189
浅口袋,开口处有 大的Thr和Val,故
仅能容纳小的
活性中心内 必需基团
(活性中心)
结合基团 催化基团
活性中心外必需基团
(一)酶活性部位的特点
1、酶活性部位在酶分子的总体中只占相当小的部分(1-2%体积); 2、 ~是一个三维实体;并不是和底物的形状正好互补,而有个动态的
诱导契合过程; 3、 ~是位于酶分子表面的一个裂缝内(疏水区); 4、底物通过次级键(较弱的力:氢键、盐键、范德华力和疏水相互作用)
别构酶的动力学
别构酶大都不遵循米氏动力学。 有正协同效应的别构酶其v-[S]
曲线具有S形,负协同则类似双 曲线,说明酶对底物浓度的敏感 性不同。 某些寡聚酶解离成单体后,失去 了别构调节能力,但仍保留活性, 其v-[S]曲线为米氏曲线。
别构效应物
别构效应物,也称别构调节物。依照他们对别构酶的动 力学过程的影响分为K系和V系。K系改变酶的K0、5, 不改变Vmax;V系改变Vmax ,不改变K0、5 。
AA
五、酶活性的调节控制
通过对酶的催化活性的调节,就能够达到调节代谢活动 的目的。
能够通过改变其催化活性而使整个代谢反应的速度或方 向发生改变的酶就称为限速酶或关键酶。
有些酶活性是能够自身调节的,这种酶称为调节酶 有两类调节酶,即别构调节酶和共价调节酶。

酶的活性调控机制

酶的活性调控机制

酶的活性调控机制酶是生物体内极其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它们就像一个个高效的“小工人”,在细胞内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维持着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

而酶的活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精细而复杂的调控机制的控制。

这种调控机制使得酶能够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活性水平发挥作用,从而保证了细胞内各种代谢过程的平衡和稳定。

酶活性的调控可以发生在多个层面,包括酶的浓度调节、共价修饰调节、别构调节、酶原激活以及激素调节等。

酶的浓度调节是一种较为基础的调控方式。

细胞会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水平来控制酶的生成量。

当细胞需要某种酶来加速特定的代谢反应时,会增加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合成更多的酶;反之,如果某种酶的产物已经足够或者不再需要该反应进行,细胞会减少酶的合成,降低其浓度。

这种调节方式就像是对“工人”数量的宏观调控,从整体上控制酶的作用效果。

共价修饰调节则是一种更为精细和快速的调控方式。

酶蛋白肽链上的某些基团可以在其他酶的催化下,与某些化学基团共价结合,或者又在另一些酶的催化下去掉这些基团,从而影响酶的活性。

常见的共价修饰有磷酸化、甲基化、乙酰化等。

例如,磷酸化是一种常见的共价修饰方式,通过在酶蛋白上添加或去除磷酸基团来改变酶的活性。

这种修饰方式可以迅速地响应细胞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对酶活性的快速调节。

别构调节是酶活性调控中非常独特的一种方式。

别构酶通常具有多个亚基,除了具有活性中心外,还存在着别构中心。

别构中心可以结合一些效应剂,这些效应剂通过引起酶分子构象的改变,从而影响酶的活性。

别构调节具有协同效应,如果一个亚基的别构中心与效应剂结合发生构象改变,会使得其他亚基也发生类似的构象变化,从而增强或减弱酶的活性。

这种调节方式就像是一个团队的协作,通过整体的构象变化来调节酶的工作效率。

酶原激活是另一种重要的调控机制。

有些酶在细胞内最初合成或者分泌时,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的。

酶原在特定的条件下,经过蛋白酶的水解作用,切除一部分肽段,从而形成有活性的酶。

酶活性的调节和酶的转换

酶活性的调节和酶的转换
Kb [ES ] /([E][S])
Y [ES ] [ES ] Kb[E][S] Kb[S] [E0 ] [ES ] [E] Kb[E][S] [E] Kb[S] 1
此方程 作图为 双曲线
5.1 通过配体诱导酶构象改变的活性调节
– 5.1.1.2 协同性
• 协同性:具有一个以上配体结合部位的蛋白质在结 合配体时,结合部位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lg Y 1Y
斜率=h lgKb
lg[ S ]
5.1 通过配体诱导酶构象改变的活性调节
– 5.1.1.4 Adair方程
• 为考虑协同作用的普遍性方程,先不考虑一个配体 结合后对其它配体结合的影响,而将每一步结合分 开来进行考虑。
M 2 S M 2S 表观结合常数为Kb1
M 2S S M 2S2 表观结合常数为Kb2
• 5.1.1 配体和蛋白质的结合
– 5.1.1.1 配体和具有单个结合部位蛋白质的结合 (最简单的情况,一个蛋白质(或酶)只能结合一 个配体)。
k1
E S ES k1
5.1 通过配体诱导酶构象改变的活性调节
k1
E S ES k1
则结合常数Kb(Kb=KS-1)和蛋白质的饱和分数Y(指 结合了配体S的蛋白占总蛋白的比例)为
趣可
糖元磷酸化酶 自学
5.4 酶的转换
• 酶在细胞中的不断合成和降解的过程称为酶的转 换,酶的转换是酶活性调节的重要方式之一。
– 代谢途径第一个酶和限速酶转换的速度很快。
• 酶降解的半衰期:
t1/ 2
ln 2 kd
5.4 酶的转换
• 5.4.1 酶合成的调节
– 转录和翻译水平上的调节,包括:诱导、反馈 阻遏、分解代谢物阻遏、mRNA转录后修饰加 工等。

酶工程-第三章

酶工程-第三章

用可溶性大分子,如聚乙二醇、右旋糖苷、肝素等,通 过共价键连接于酶分子的表面,形成一层覆盖层。 例如:用聚乙二醇修饰超氧物歧化酶 ,不仅可以降低或 消除酶的抗原性,而且提高了抗蛋白酶的能力,延长了 酶在体内的半衰期从而提高了酶药效。 每分子核糖核酸酶与6.5分子的右旋糖酐结合,可以使酶 活力提高到原有酶活力的2.25倍;



每分子胰凝乳蛋白酶与11分子右旋糖酐结合,酶活力达 到原有酶活力的5.1倍
商洛学院 生物医药工程系
酶工程
第三章
酶的活性调节及分子修饰
大分子修饰(共价)的过程

修饰剂的选择:大分子结合修饰采用的修饰剂是水溶性大分子。例如 ,聚乙二醇(PEG)、右旋糖酐、蔗糖聚合物(Ficoll)、葡聚糖、 环状糊精、肝素、羧甲基纤维素、聚氨基酸等。要根据酶分子的结构 和修饰剂的特性选择适宜的水溶性大分子。 修饰剂的活化:作为修饰剂中含有的基团往往不能直接与酶分子的基 团进行反应而结合在一起。在使用之前一般需要经过活化,然后才可 以与酶分子的某侧链基团进行反应。
一部分核苷酸残基,能够显示催化活性,成为核酸 类酶,这种修饰方法称为核苷酸链剪切修饰。
酶分子主链的切断修饰,通常使用某些专一性较高
的酶作为修饰剂。也可以采用其它方法使酶的主链 部分水解,上的酶通过主链连接在一起,形成 一个酶分子具有二种或二种以上催化活性的修饰方 法。该酶被称为多酶融合体。
⑴酶分子的主链修饰

⑶酶分子的组成单位置换修饰

⑸酶分子的物理修饰
商洛学院
生物医药工程系
酶工程
第三章
酶的活性调节及分子修饰
一、酶分子的主链修饰 肽链和核苷酸链分别是蛋白类酶(P酶)和核酸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 矩形双曲线 米氏曲线? [S]
在固定酶浓度下结 合的Y-[S]曲线
在[E0]恒定时,Y对[S]作图,为一双曲线。 如果反应在稳态条件下进行,[S0]>>[E0], [S] ≈[S0],[ES]不随时间变化,在最简单 的系统中,ν0和[ES]成正比。
则:
ν0 [ES] =Y = [E] ν
以ν0对[S0]作图,与Y对[S0]作图结果一样,也为一双曲线。在 稳态条件下, ν0与[S]双曲线关系是Michaelis-Menten方程所预 示的。如果反应进行测定结果和导出米氏方程所作的假定不 符合,那么,反应动力学特性和结合特性通常是不同的。 2.协同性 协同性: 具有一个以上配体结合部位的酶蛋白,在配体结合过程中 中,结合部位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正协同性: 一分子底物或配体与酶蛋白的结合增加了对另一分子相同的 或不同的配体的亲和力。
M2 + S M2S + S M2S M2S2
表观结合常数=Kb1 表观结合常数=Kb2
表观结合常数Kb1,Kb2仅取决于反应先后位置,与实际结合 部位无关。饱和分数Y为:
单位体积内已结合配体的原体数 Y= 单位体积内原体总数 [MS] 对于二聚体: M2 + S = [MS] + [M] M2S + S
已结合配体的原体总浓度为: 未结合配体的原体总浓度为: 原体总浓度:
[MS]+[M]=[M [MS]+[M] [M2S]+[2M2S]+2[M2]+[M2S]
[M2S]+2[M2S2] [MS] 所以: Y= [MS] + [M] = 2( [M2]+[M2S]+[M2S2] )
由 Kb1=
[M2S] [M2][S] [M S ]
M + S
M
结合常数=Kb
[MS] = [M][S]
+ S
原体 二聚体蛋白 反应第二步
M2S+ S
M M
MS M2S2 M M M2S2
结合常数=Kb2
[M2S2] = [M2S][S]
+
二聚体M2S S
原体反应不变,仍为:
M + S
M
MS
M
[MS] 结合常数=Kb = [M][S]
+ S
原体
MS
上式为具有两个相同的结合部位的二聚体蛋白质与配体S结 合饱和百分数Adair方程式。
二聚体结合部位之间无相互作用情况下的Adair方程及讨论: 二聚体蛋白 反应第一步
M2 + S
M
M2S M M M2S MS
M
结合常数=Kb1 或
M M M2S [M2S] = [M2][S]
+
M
二聚体M2 S 原体反应
M2S M2S2
由于原体(M)是以二聚体的组分存在的,Y应该以实际存在的 各种蛋白质-配体络合物浓度表示:
M2 M2S M2S2
由2个原体组成,2个原体均未结合配体 由1个结合配体和1个未结合的原体组成 由2个结合配体的原体组成
[MS]=[M [MS] [M2S]+2[M2S2] [M]=2[M [M] 2[M2]+[M2S] =2( [M2]+[M2S]+[M2S2] ) 2(
第三章 酶活性的调节和酶的转换
第一节 酶活性调节的多样性 第二节 通过配体诱导酶构象改变的活性调节 第三节 通过酶共价修饰的活性调节 通过变构酶的非共价调节酶动力学方 程诱导建立讨论,掌握前人研究酶学 第四节 代谢途径中酶活性调节(自习) 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科学思想、方法, 重点掌握变构酶动力学方程的实际应 第五节 酶的转换(自习) 用和意义。其次应掌握共价调节酶的 调节种类及级联系统的调节特征。
得 [M2S]=Kb1[M2][S]
2 2 由 Kb2 = 得 [M2S2]=Kb2[M2S][S]=Kb1Kb2[M2][S]2 [M2S][S]
将[M2S]和[M2S2]带入Y式,可得: Adair方程 Y=
= Kb1[M2][S]+2Kb1Kb2[M2][S]2 2([M2]+Kb1[M2][S]+Kb1Kb2[M2][S]2) Kb1[S]+2Kb1Kb2[S]2 2(1+Kb1[S]+Kb1 Kb2[S]2)
log ( 1-Y)= logKb+n log[S]=log ( Y [MnSn] [(Mn)0]-[MnSn] )
Y值低于0.1和高于0.9Hill 斜率=h log[Y/(1-Y)] 曲线斜率趋向于1,表示 没有协同性。这是由于在 非常低的配体(S)浓度下, logKb 系统中存在的配体对绝大 多数蛋白质分子是不足以 log[S] 充满一个以上结合部位的, 蛋白质浓度固定,结合表现 不论蛋白质的亲和力有多 为正同种协同性的Hill曲线 大。 类似地在很高配体浓度下,只有极少数 蛋白质分子尚留有未被结合的部位。
如果以Y对[S]作图将得到双曲线。实验结果也如此。 综合二聚体蛋白结合配体Adair方程,可得如下结论: (1)一般讲,M是具有几个S相同结合部位的蛋白质,如果结合 部位间无相互作用,Y对[S]作图,将得到双曲线。若结合反应 是S转变为产物的第一步,平衡假设成立,ν0∝[MS],那么ν0对 [S]作图也将得到双曲线。 (2)从上述讨论可见: Kb1=2Kb Kb2=1/2Kb Kb1=4Kb2 无协同性 (3)对于正同种协同性: 由于第一个配体分子的结合增加了蛋白质对于配体的亲和力, 其第二个配体分子的结合比结合部位间无相互作用要快,Kb1 小于4Kb2,按照Adair方程,Y对[S]作图,将得到S形曲线,协 同性程度愈大,曲线S型特征愈显著。
M表示两个相同亚基中的一个,称为原体, M2表示二聚体蛋白。如果亲和力增加很大, 反应(2)很快,在此条件下,[M2S2]>>[MS],
则: [M2S2] Y= [(M2)0]
单位体积内已结合配体的原体数 Y= 单位体积内原体总数
Y对[S]作图,得S形曲线,而不是双曲线,如上图所示。
对于完全的协同性来说,每个蛋白质分子要么完全饱和,要 么无配体结合,即全或无,反应可写作:
M2 + 2S M2S2 [M2S2] 其结合常数Kb为: Kb = [M2][S]2 Kb[S]2 Y表示式为: Y= 1+Kb[S]2 [M2S2] Y= 按定义 [M2]+[M2S2] [M2S2]= Kb [M2][S]2 代入上式 Kb [M2][S]2 Y= [M2]+Kb[M2][S]2
催化亚基单独不能催化乳糖合成,但能催化半乳糖链 接到蛋白质上形成糖蛋白。只有当结合修饰亚基后, 改变了催化亚基专一性,可催化半乳糖和葡萄糖合成 乳糖。 分娩时,由于激素水平急剧变化,修饰亚基大量合成, 他与催化亚基结合,才会大量合成乳糖。
修饰亚基
3.共价修饰调节 4.限制性蛋白质水解作用 也即酶原激活系统,属于高度特异性的共价修饰调节系统。 5.抑制和激活剂的调节 6.反馈调节 7.变构调节 7. 8.金属离子和其它小分子化合物调节 金属离子激活抑制 9.蛋白质剪接 Protein splicing
logKb+n log[S]=log ( ) =log ( Y ) 1-Y [(Mn)0]-[MnSn]
如果配体S与蛋白质结合遵守此方程情况下,以log[Y/(1-Y)]对 log[S]作图将是线性的,其斜率为n,纵轴截距为logKb,这样的 图称为Hill曲线,实验测定的斜率(曲线线性部分)称为Hill系数, 以h表示。
n
[ S ]0.5 求得
4.Adair方程
研究具有若干个相同结合部位的蛋白质(M)与其配体(S)的结 合,并对协同性不作任何假定的协同性动力学方程。 每个结合部位的内在(微观)结合常数Kb,定义为蛋白质所有 其他结合部位不存在时的结合常数,由于上述结合部位都相 同,其Kb也就相同。但是,每步反应的实际(表观)结合常数 都是不同的,以具有两个相同的结合部位的二聚体蛋白质与 配体S的结合为例进行讨论。
3.正协同性与Hill方程
二聚体蛋白质中最简单的正协同性。此蛋白质具有两个相同 的配体结合部位。当第一个配体结合后,增加了蛋白质另一 个部位对配体的亲和力,反应如下:
M2 + S M2 S+S 慢 快 M2S M2S2 (1) (2) Y 矩形双曲线 米氏曲线? “S”形曲线 [S] 在固定蛋白质浓度下表现正 同协同性结合的Y-[S]曲线
第一节 酶活性调节的多样性
生命现象充分表现了它内部反应历程的有序性,整个细胞 的代谢似乎浑沌状态,但却十分有序是受多方面因素调节 和控制的结果,而酶活性的控制又是代谢调节作用的主要 方式。酶活性的调节分十种方式。 1.酶浓度的调节 诱导或阻遏酶的合成 酶降解的调节 2.激素调节 也与酶生物合成有关,但是调节的方式不同。 例如:乳糖合成酶(由催化亚基和修饰亚基构成2聚体) 催化亚基

2Kb[S]+2•2Kb•1/2Kb[S]2 Kb[S]+Kb2[S]2 Y= = 2(1+2Kb[S]+Kb2[S]2) 1+2Kb[S]+Kb2[S]2 Kb[S] Kb[S](1+Kb[S]) = = 1+Kb[S] (1+Kb[S] )2
Kb[S] 从式 Y= 1+Kb[S]
可以看出,与米氏方程具有相似的形式。
在正向反应中,二聚体和原体都有一个游离的结合部位,配 体与两者的结合可能性是相同的,因为已经假设配体结合无 协同性;而在逆反应中,二聚体有两个S解离的部位,原体仅 有一个,所以配体从M2S2解离的可能性是MS的两倍。 代入下式 因此 Kb1=2Kb; Kb2=1/2Kb
Kb1[S]+2Kb1Kb2[S]2 Y= 2(1+Kb1[S]+Kb1 Kb2[M2][S]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