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舞蹈的三大动律特征

合集下载

藏族民间舞中的体态以及“一顺边”之美

藏族民间舞中的体态以及“一顺边”之美

浅谈藏族民间舞中的体态以及“一顺边”之美摘要:藏族是我国民族史上一个古老民族,发源于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属于高原居民中的一支。

由于地理自然环境与内地平原的差异,人们的劳动生活方式也存在很大区别。

藏民族选择了与其相适应的劳动生活方式,这种劳动生活方式构成了他们的文化艺术,其中舞蹈艺术就是其一。

例如:藏民们为了在恶劣的高原环境中方便劳动同时减轻劳动负担,于是在长期的劳动中逐渐形成了前倾含胸和梗头弯腰的这样一种体态。

后来在此体态的基础上又结合所谓“一顺边”和膝盖松弛,屈膝颤动等有特色的动作。

这些动作特点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加工后被融入了藏族民间舞蹈动作当中。

关键词:藏族民间舞;颤膝;体态;“一顺边”民族舞蹈要体现“民族性”也就是要展现其艺术特色及艺术个性,必须要通过其舞蹈的民族化内容、形式以及动作等才能体现出来。

所以一个民族的舞蹈风格是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联系在一起的。

藏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支古老民族,世代居住于青藏高原,其中有部分藏民因为历史原因居住在西藏自治区的周边地区,如云、青、甘、川等省。

遵循“自然环境决定人们的劳动生活方式”这一规律。

藏民族选择了与其所在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劳动生活方式,而这种劳动生活方式成为形成藏族舞蹈文化的素材之一。

总体来说有做塌腰前倾态、“一顺边”之美、膝盖松弛,屈膝颤动这三个动作特点,它们成为藏族民间舞蹈动作风格的显著特点。

一、“颤膝”动作的分类在西藏民间舞蹈的诸多动作中,“颤膝”这一动作是最典型的。

关于其产生有两种观点,一是与服装有关。

藏民族属于高原居民类,其气候寒冷多变,人们根据自然环境一般穿宽大的长袍进行劳作,但是长袍在劳作中会有很多不便,所以通常在劳动时会把袍子的上衣解下,两只袖子系缠于腰间,这样双手就可以劳作。

同时,青藏高原在古时候山路崎岖,有的城镇之间相隔甚远,为了便于长途行走藏民穿软底和软帮的长筒靴子为主。

这样一整套的穿着使得藏民膝盖压力很大,在行走中会产生膝部颤抖的感觉,于是被引入到舞蹈中,就有了“颤膝”这一动作;而另外一种说法则是藏族在从事生产劳动过程中,运用到多种劳动工具,如用铁锹铲土等,而在进行这些劳动时,就产生了膝盖的屈伸活动。

藏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

藏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
藏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
2010级中国舞、体舞、健美操、服 表班 2011年10月6日
藏族音乐的特点
音调悠长,音域宽广,节奏自由。藏族 民间歌舞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歌舞曲的 唱词内容广泛,如歌颂日月星辰、山河大 地,赞美妇女的容貌服饰,思念亲人,祝 福相会,祝颂吉祥如意以及宗教信仰等内 容。
藏族服饰
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 “屈伸”、“颤”、“拧跟”、“拧胯” ; • “晃身”、“拧身”等
藏族舞蹈的动律特征
藏族舞蹈的动律特征即颤、开、顺、左、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风格性舞蹈介绍
• 谐(旋子):轻盈柔美,延绵流畅 代表动作: “拖步”、“点步慢转”、“轻 踏”、 “甩舞长袖”、“扭胯”、“转 动胸腰”等
风格性舞蹈介绍
谢 谢
• 卓(锅庄):沉稳矫健,粗犷奔放 代表动作: “双脚跳进,单脚后撤”的步法、“绕圆前 进”等
风格性舞蹈介绍
• 堆谐:轻快活泼,细腻精选 代表动作:“踢踏打点”等
风格性舞蹈介绍
• 热巴:技艺高超,激昂豪放 代表动作: “躺身蹦子”、“空转小蹦子”、“原地跨 腿转”等
总结藏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
上身动作像雄狮,腰间动作要妖娆。 四肢关节要灵巧,肌腱活动要松弛。 全身姿态要柔软,表演表情要傲慢。 举止沉稳又大方,膝窝曲节要颤动。 脚步脚尖要灵活,挥舞水袖要洒脱。
藏族舞蹈文化简介
在伟大的中华民族中,居住在世界屋脊上的藏族是个历史悠久、 有着博大文化的古老民族,它分布于我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 南等5个省区。“十万雪山、十万江河”独特的生存环境造就了藏民 族的形象、性格、审美。藏族灿烂的文化艺术、多姿多彩的民间歌舞 以它独特风采进入世界文化之林,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该民 族智慧的精华。藏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生活条件下,形成了多 种多样的舞蹈形式。牧区、林区、半农半牧区,喜欢跳不用乐器伴奏 的“卓”,农区喜跳“谐”,此舞充分发挥了藏族服饰之长。还有适 于室内表演的“囊玛”,适于广场表演的“果谐”,城市流行的“堆 谐”,半职业性民间艺人表演的“热巴”等。无论是自娱性的“果 谐”、“卓”、“依”、“谐”,还是表演性的“堆谐”、“囊玛”、 “热巴”等都以其独特的风采呈现出隽永的艺术魅力。

藏族山歌舞蹈鉴赏分析

藏族山歌舞蹈鉴赏分析

藏族山歌舞蹈鉴赏分析一、藏族舞蹈的基本特点(一)舞蹈动律减族舞蹈中的主要动律“额”(膝部的歌动),在不同的舞蹈形式里面的表现不尽相同,在踢踏舞里主要是膝部的“碎颤”,弦子舞里膝部是“软颤”,而在锅庄里膝部的颤动则主要是“硬颤”。

所谓“碎颤”,是指膝盖松弛,有弹性地快速上下运动。

由膝盖的碎颤使踝关节灵活地带动脚掌,跟随音乐节拍打击地面,称为“冈达”。

所谓“软颤”,是指膝盖颤动时柔韧性较强,上下运动刚劲有力,连绵不断。

所谓“硬颤”,是指膝盖同时颤动,上身随膝盖的屈伸而上下起伏,即连续又有停顿。

主要动作有:跨腿踏步蹲、趋步捻转,悠颤跨退等。

(二)舞蹈体态在藏族民间舞蹈中,为了表达激动的心情和情感,舞蹈过程中,常用一些大幅度的舞蹈动作,跳,颤,跺撩长神,旋转等。

由于藏族的地理位置,宗教信仰以及封建农奴制度,最开始舞蹈都是跳给贵族看的,形成了舞蹈上半身向前倾,以及舒展的手臂动作,都是特殊含义的表现。

这些操作主要是劳动者用以减少自身协调的身体上的负担,从舞蹈的角度来看,与另一种劳动形成身体的协调,具有艺术的再造之美。

在实际的教学中,体态与动律要结合起来训练。

不同的藏族舞蹈形式中,体态的表现要求也应有所不同。

踢踏舞激情活泼,速度较快,动作时上身应随膝盖的颤动而被动运动,胯的摆动幅度要小,故身体动作整体比较灵活弦了舞优美柔情,身体向前倾的幅度要大些,胯的摆动幅度要向两边送的大些锅庄舞在训练中既要有踢踏舞的激情,又不失本身的沉稳矫健。

动作与技巧颤、顺、左、开、绕”这五大元素是不同类别的藏族舞蹈的共同特征,它构成了区别于别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美学概念。

藏族舞蹈中除以上主要特征之外,舞蹈基本规律仍然存在着“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及“四步回转”。

根据该规则,以产生各种不同的变化,加上手势动作,身体韵律以及不同的音乐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藏族舞蹈下肢动作十分丰富,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的基本动作和特点

藏族舞的基本动作和特点

藏族舞的基本动作和特点
藏族舞是西藏地区独具特色的舞蹈形式,以其独特的动作和特点而闻名于世。

它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了藏族人民的生活、信仰和情感。

藏族舞的基本动作包括旋转、跳跃、转身和手臂的动作。

其中,旋转是一种非
常常见的动作,通过身体的转动表达舞者的喜悦和活力。

跳跃动作展示了舞者的高昂情绪,能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转身动作则以优雅的姿态展现了藏族舞的柔美和灵动性。

而手臂的动作则是藏族舞中最常见的手势之一,它通过手部的表达来传递舞者的情感和故事。

藏族舞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注重舞者的身体协调和柔韧性,舞者需要通过艰苦的训练来掌握独特的舞蹈技巧。

其次,藏族舞具有丰富的民俗元素,可以通过服饰、头饰和道具等方式来展现藏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

此外,藏族舞还注重节奏的变化和音乐的配合,通过舞蹈形式将音乐和舞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观众能够获得截然不同的舞蹈艺术体验。

总的来说,藏族舞以其独特的动作和特点而与众不同。

它不仅是藏族人民表达
情感和展示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舞蹈形式。

通过欣赏和学习藏族舞,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西藏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

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

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
1 藏族舞蹈
藏族舞蹈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代代相传,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藏族舞蹈特色。

一般来讲,藏族舞蹈以欢快的节奏及美妙的旋律结合了藏族讲故事的技巧,表现出了藏族的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社会历史等。

2 基本动作
藏族舞蹈主要包括三种基本动作,即慢步、双足跳步和滑行步。

1、慢步。

慢步是藏族舞蹈中最常见也最基本的动作。

执行时,左脚和右脚每次交替地执行,节奏、步骤比较有规律,像把一幅正常流动的美丽画卷拉出来。

2、双足跳步。

双足跳步是藏族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舞者脚尖起跳的同时实施,动作幅度保持在两步以内,跳力上要强有力,以突出舞蹈节奏感。

3、滑行步。

滑行步在藏族舞蹈中也是重要的动作之一,它的特色在于将脚尖轻柔滑过地面,舞姿俊美而精致,同时在滑行过程中要保持柔和而自如的节奏,这也是藏族舞蹈中最难掌握的动作之一。

3 拓展舞艺
除所述基本动作外,藏族也开发出其他优美、别具一格的舞蹈表演形式,比如旋转、十字跳、旗袍舞等,它们在舞蹈中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被舞蹈爱好者所喜爱。

4 文化意义
藏族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更蕴含着藏族的文化底蕴,反映着对自然、神灵的尊敬之情,以及藏族对家国、祖先的思念,具有很强的反映历史、记录生活的文化价值。

综上,藏族舞蹈丰富多彩,基本动作多样,既发挥出了藏族文化魅力,又传承了藏族传统舞蹈的精髓,有极其重要的文化意义。

藏族舞蹈的特点有哪些

藏族舞蹈的特点有哪些

藏族舞蹈的特点有哪些藏族舞蹈是藏民族生活的缩影,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藏族舞蹈的特点吧,希望大家喜欢!藏族舞蹈的特点有哪些?“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以及“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藏族民舞的分类及其特征青海藏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

从歌舞的形式进行划分,基本上可分为“民间歌舞”与“宗教舞蹈”两大类。

也可细分为“谐”、“卓” “热巴”和“羌姆”等类。

凡以歌舞为主的集体自娱性圆圈舞蹈,一般被泛称为“谐”;而在圆圈歌舞中,具有较强表演性的集体舞,则被人们一般泛称为“卓”。

此外,在具有表演性的“卓”中,经常可以看到以各种“鼓”作为舞具进行的舞蹈。

《谐》是为人们熟悉的藏族舞蹈《弦子》。

这种民间自娱性舞蹈,舞姿最富魅力和潇洒,还要数巴塘地区的《弦子》。

因此,现在人们只要一提《弦子》,便加入了地名为“巴塘”。

《巴塘弦子》的舞姿圆润、狂放而流畅。

在音量不大,但清晰、婉转的琴声下,舞队忽而聚拢忽而散开,忽而跟随着领舞绕行,好似游龙摆尾,忽而又成圆圈扬袖旋转,如同白莲初绽。

此外,由拖步、晃袖、点步转身及模拟孔雀等姿态动作的穿插、组合下,使整个舞蹈语汇丰富、姿态潇洒。

藏族舞蹈的三大动律特征

藏族舞蹈的三大动律特征

藏族舞蹈的三大动律特征其一是柔(柔韧)。

体现在肢体运动中的头、肩、臂、腰之间的自然摆动,优美流畅。

舞者用身体的韵律表达思想感情,体现神韵之美。

其二是屈(屈伸)。

连绵柔韧的屈伸,呈现的速度、力度和幅度不同。

下肢的屈与伸是把握节奏的关键,在全脚着地的基础上,随着身体的懈和摆,依靠膝部和腕部的力量,和着音乐的节奏上下起伏,胯部随之轻轻地左右摆动。

如藏族舞蹈的“三步一撩”动作,节奏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下肢“屈”与“伸”的动作。

第三是颤(颤动)。

在肢体动律训练中,着重要求在膝部上有连续不断的或是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

在藏族舞蹈中,没有了内在的“颤”,就无从找到其中的韵味所在。

柔、屈、颤是藏族舞蹈内在的风韵,形成了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

同时肢体动作与节奏配合也十分重要,重拍是脚步轻快的向上提起,而不是用力的向下跺脚,在提起的同时加上身体自然的摇摆,膝部随之微微的颤动。

舞者要体味气息在身体中流动,肢体动作和气息在节奏中恰到好处的融合。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分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这种精髓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神韵所在。

其舞蹈技巧: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

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藏舞的基本动作和特点

藏舞的基本动作和特点

藏舞的基本动作和特点
藏舞是西藏地区民众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它展示了
西藏传统文化和丰富的民俗舞蹈传统。

藏舞的基本动作和特点是以下几个方面:
1. 内外开合:藏舞的动作十分流畅优美,注重身体的内外开合。

舞者会通过舞
蹈的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变化。

这种内外开合的动作使藏舞更富有韵律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 缓慢的动作:藏舞强调动作的缓慢流畅,给人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感觉。

舞者
们舞动手臂、身体和脚步时都会非常细腻,缓慢而有力地将身体表达出来。

这种缓慢的动作使藏舞显得庄重而具有独特魅力。

3. 手势的表达:藏舞中的手势非常重要,通过手势的表达来传递情感和意义。

舞者们会用手掌、指尖等各种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祝福。

这些手势丰富多样,展示了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4. 圆圈舞:藏舞中常见的形式之一是圆圈舞。

舞者们手牵着手,形成一个圆圈,在音乐的伴奏下旋转起来。

这种形式代表着人们团结一心,互相扶持的精神,也是对自然和谐的表达。

5. 空灵的音乐:藏舞的舞蹈伴随着独特的音乐,音乐通常由西藏传统乐器如唢呐、手鼓、竹笛等演奏。

这些音乐带有一种浓厚的宗教色彩,使舞蹈更加神秘而空灵。

藏舞作为西藏地区独特的舞蹈形式,通过独特的动作和特点,展示了藏族人民
的文化内涵和对生活的热爱。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观众,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形式。

无论是舞者还是观众,都能通过藏舞感受到西藏人的坦诚和热情,以及对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族舞蹈的三大动律特征
其一是柔(柔韧)。

体现在肢体运动中的头、肩、臂、腰之间的自然摆动,优美流畅。

舞者用身体的韵律表达思想感情,体现神韵之美。

其二是屈(屈伸)。

连绵柔韧的屈伸,呈现的速度、力度和幅度不同。

下肢的屈与伸是把握节奏的关键,在全脚着地的基础上,随着身体的懈和摆,依靠膝部和腕部的力量,和着音乐的节奏上下起伏,胯部随之轻轻地左右摆动。

如藏族舞蹈的“三步一撩”动作,节奏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下肢“屈”与“伸”的动作。

第三是颤(颤动)。

在肢体动律训练中,着重要求在膝部上有连续不断的或是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

在藏族舞蹈中,没有了内在的“颤”,就无从找到其中的韵味所在。

柔、屈、颤是藏族舞蹈内在的风韵,形成了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

同时肢体动作与节奏配合也十分重要,重拍是脚步轻快的向上提起,而不是用力的向下跺脚,在提起的同时加上身体自然的摇摆,膝部随之微微的颤动。

舞者要体味气息在身体中流动,肢体动作和气息在节奏中恰到好处的融合。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分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这种精髓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神韵所在。

其舞蹈技巧: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

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二、从肢体动态特征上把握舞蹈的风格特征。

在掌握了藏族舞蹈的基本动态后,就需要对此种只具备形式意义的外壳注入内涵了。

在学习中,我们常注意在动作上下功夫,而不太强调动作内在的根据,处在一种无目的、机械空白的状态,也就是说,没有很好地把握舞蹈的风格特征。

笔者认为体味古老的藏族民间文化,最好能把自己置身于青藏高原上去生活,去体验。

只有这样,民族文化意识在我们的思维内扎根,才有可能在舞蹈中表现出藏族的风格内涵。

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跳某个民族的舞蹈。

就是演绎某个民族的文化。

在把握藏族舞蹈的“风格”上,加强对藏族文化的了解,感受他们的生活环境、民俗民风、宗教信仰,了解与该民族生存意识相关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