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游山西村》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游山西村》教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游山西村》教案
-词语解析:掌握诗中的重要词语,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诗句赏析:分析诗句的对仗、意象等艺术手法,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主题归纳:理解《游山西村》的主题,认识到诗人对自然景色和农村生活的热爱。
举例:在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重点讲解“山重水复”与“柳暗花明”的对比,以及它们在诗中所表现的意境。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诗歌朗读都进行得比较顺利,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但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导致讨论效果不佳。为此,我将在下次组织小组讨论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紧扣主题。
此外,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游山西村》中的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仍有部分学生表示对某些诗句的含义不太明白。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课后单独辅导这些学生,帮助他们克服难点。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游山西村》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游山西村》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诗歌背景:介绍诗人陆游及其创作背景,了解《游山西村》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特色。
2.诗歌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游山西村》,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词语解析:解释诗中重要词语,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4.注重课后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游山西村》的背景、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人生哲理。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发现美好事物、感悟人生哲理。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游山西村》教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游山西村》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游山西村》作为经典古代诗歌,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பைடு நூலகம்养审美鉴赏能力: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情感等,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
3.强化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环节,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准确、生动地传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诗歌情感的内化:将诗人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需要通过讨论、分享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诗歌背景知识的拓展:诗歌背景和作者生平的了解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但这一部分内容往往容易被学生忽视,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补充。
举例:在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时,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柳暗花明”不仅是自然景色的描述,更是诗人心情的转折和希望的到来。此外,如何将陆游的生平遭遇与诗歌情感联系起来,理解其在诗中所表达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也是学生需要突破的难点。
最后,通过今天的课程,我深感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收获知识、提升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中表现手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4.培养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等进行个性化解读,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游山西村》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游山西村》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五首》中的第4首。

课题以“游"为线索,诗歌以叙事、写景、融情、说理为一体,既有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对淳朴民风的赞美,同时也包含作者被贬归家的无奈。

因此,为使课堂上激起学生兴趣,以“视频解说”的形式作为主问题,让学生沉入文本,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以及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我的教学设计如下: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画面,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赏析并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深厚哲理。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感受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并体会颔联的深厚哲理。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一、导入新课师:大家刚刚所诵读的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生: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师:陆游的诗有两种最明显的不同风格,一种多表现爱国之志和失国之悲让人读起来精神振奋,另一种则描写闲居的生活和乡村风情,笔调舒缓,趣意恬淡,今天我们来学习他这一风格当中的代表作《游山西村》。

(课件出示题目)二、教学新课(一)诵读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大家认为七言律诗多是怎样划分节奏?生:二二三节奏划分师:请大家根据节奏诵读此诗。

1. 根据节奏诵读2. 听音频3. 全体诵读(二)进入诗歌师:(旅游的过程总会记录,此刻的陆游就像一位博主,可能拿着手机拍着视频,他都游览了哪些地方?拍到哪些人、事、景呢?)生:游农家、游山水、游村舍、游月下(出示板书)生:看见了农家、腊酒、鸡豚……、师:请大家根据诗人的所游,所见,结合诗句,将这个游览视频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分小组完成)(要求:第一人称,第一视角)小组展示第一小组:请你不要笑话(嫌弃)我们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虽说农家酒味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优秀8篇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优秀8篇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优秀8篇游山西村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三)、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四)、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背景图),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时留下了千古佳句。

今天,高老师就带来了两首古诗,一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另一首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

二、自读古诗,读准字音你知道这两首古诗是写哪儿吗?来,同学们,看着手中的书,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1.指导学生读《题西林壁》题目,解题: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

2.学生读《游山西村》正音浑豚重三、学习《题西林壁》一、二句:1.让我们随着苏轼来游览一下美丽的庐山吧!(配乐课件)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2.诗人从哪几个角度来观察庐山,请大家在书上圈圈画画。

3.“横看”是怎么看?(课件,横:①使物体成横向。

②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跟“竖”、“直”、“纵”相对。

③纵横杂乱。

④汉字由左到右的笔形。

)让学生判断选择。

4.从正面看,你看见了什么?“岭”是怎样的呢?你能画一画吗?这是怎样的山岭?(课件显示连绵起伏的山岭)指导读“横看成岭”。

5.从侧面看,你看见了什么?(课件)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峰?(陡峭)指导读第一句。

6.那么,从远处看庐山是怎样的?(课件显示远近高低的图片)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是危崖险岩,从高处向低处俯瞰是幽谷深涧,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以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

7.(课件显示六张庐山图片)从不同的角度看,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看看你能把庐山的美读出来吗?(个别读,集体读,配乐读)真是百看不厌,越看越美呀!四、学习《题西林壁》三、四句:1.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究竟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他找到原因了吗?2.是呀,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_____,视野受到局限。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教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教案
(举例:《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隐喻意义。)
(2)诗歌情感表达的把握。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诗人通过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如喜悦、哀愁、思念、赞美等。
(3)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水平。
(4)古诗词的背诵与默写能力。针对学生容易混淆诗句、记不住诗歌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供全班交流学习。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审美特性和文化价值。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主题和意境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欣赏古代诗歌的美,并尝试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丰富我们的情感表达。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朗诵他们选取的诗歌,并分享对诗歌的理解。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探讨如何将古代诗歌的审美情趣融入现代生活。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思考古代诗歌的价值和影响,并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启发他们的思考。
(举例:《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理解。)
(2)诗歌韵律、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如五言、七言绝句的韵律特点;对仗、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诗歌背景、作者生平及其创作特点的了解。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风格,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等。
2.教学难点
(1)古代诗歌的意象、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如何引导学生透过字面意义,深入挖掘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

2024年游山西村教案(通用8篇)

2024年游山西村教案(通用8篇)

2024年游山西村教案(通用8篇)游山西村教案篇1教学目的:1、体味诗歌的内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1、导入: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

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

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

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

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2、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

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

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游山西村》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

“山西村”即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3、《游山西村》赏析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

浑,酒水混浊,指酒的质量不好。

古人饮米酒,需要滤去酒酿(酒糟),方为清酒。

未经过滤的则为浊酒。

豚,是小猪。

足鸡豚,意谓鸡豚足。

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 望”字在全诗中的线索作用,学习并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分析,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人生积极向上的态度,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 望岳”中的“ 望”字如何引领全诗,感受诗歌的壮丽景象和诗人的情感变化。

2. 难点:理解诗中的象征手法,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泰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其壮观景象,引出《望岳》的主题。

2. 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停顿。

3. 精读理解:- 分析“ 望”字:讨论“ 望”字在诗中的作用,如何串联起全诗的景象描绘。

- 研读诗句:逐句解读,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如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等。

- 探讨象征:分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4. 深度鉴赏:- 小组讨论:诗人是如何通过描绘泰山的壮丽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抱负的?- 全班分享:分享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可以结合个人经历或生活观察。

5. 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与杜甫的其他诗作进行对比,探讨其诗歌风格的一致性。

-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模仿《望岳》的写法,描绘自己熟悉的一处风景。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强调对诗歌理解和鉴赏的方法。

【作业布置】1. 背诵《望岳》并默写。

2. 以 望”字为主题,创作一首小诗,描绘自己心中的 岳”。

【板书设计】- 《望岳》- 望”字线索:远望-近望-神望- 诗中意象:泰山壮丽景象- 人生哲理:勇攀高峰,俯瞰人生- 情感变化:惊叹-向往-豪情(具体板书内容应根据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填充)。

21 《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1 《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1 《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教材简介】本课所选五首诗词,体裁多样,有歌行体,律诗和绝句。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属歌行体,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这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杜甫的《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全诗以“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但通篇无一“望”字,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的精妙奇绝。

《登飞来峰》写于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当时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登上飞来峰有感而发。

诗人阐发哲理的主要特点是:其一,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其二,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简言之,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游山西村》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

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

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

《己亥杂诗》作于1839年(农历己亥),时值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夜,诗中颇有感时忧国的力作。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之间异同,加深理解诗人表达的感情和诗歌蕴含的哲理。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滔滔唐诗宋词,潺潺汉赋元曲,巍巍明清小说,煌煌现代诗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专题复习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回顾复习文章的文学常识、内容主题和重点字词句。

2、梳理并积累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掌握其用法和含义。

教学重难点:
梳理并积累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掌握其用法和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情初测
1、学生独立完成《小石潭记》的文学常识、内容主题、难句翻译习题。

(1)选出下列选项中无误的一项是()
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抒情议论,是属于散文的范畴。

B、《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写山水游记。

C、本文是他的第四篇,按游踪顺序写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的气氛,突出表现小石潭幽静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怡然自得、悠闲惬意之情。

D、本文第二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重点描写了游鱼的悠闲自得、活泼生动的情态。

(2)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其岸势犬牙差互: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

B.下见小潭,水尤清洌:下去见到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透明。

C.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2、核对答案,学生自主纠错。

二、重点梳理
梳理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

教师课件展示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指名回答,学生自主纠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三、拓展深化
1、学生总结“西、斗、蛇、犬牙”等词用法的相同点,教师拓展名词作状语的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其一犬坐于前。

(《狼》)
(2)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失期,法皆斩。

(《陈涉世家》)
(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

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石潭记》)
北饮大泽。

(《夸父逐日》)
(4)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2、学生总结“乐、凄、寒”等词用法的相同点,教师拓展形容词活用的情况。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

(《出师表》)(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3、学生归纳文中出现的“以”等虚词的用法及含义,教师补充拓展“以”的其他用法及含义。

教师展示例子,学生讨论归纳用法及含义:
第一组: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唐雎不辱使命》)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小结:(1)介绍行为动作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

第二组: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伤仲永》)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不辱使命》)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小结:(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

第三组:
夫不能以游贿事。

(《满井游记》)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塞翁失马》)
小结:(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第四组: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小结:(4)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按照”。

4、小结:积累回顾
四、中考提升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东临碣石(《观沧海》)
(2)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山市》)
(3)邑人奇之(《伤仲永》)
(4)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A. 如鸣佩环,心乐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全石以为底不以己悲
C.似与游者相乐念无与为乐者
D.潭西南而望学而不思则罔
3、判断下列句中“以”的用法。

(写选项即可)
A、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B、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凭”“按照”
C、表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物件。

译为“把”“用”“拿”
D、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而”
E、连词,表结果。

译为“以致”
F、动词,译为“认为”
G、通“已”,已经。

(1)杀之以应陈涉()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3)先帝不以臣卑鄙()
(4)固以怪之矣()
(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6)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7)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4、选出与例句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其境过清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皆以美于徐公
C.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