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学试验
药用植物学实验报告

合肥师范学院(药用)植物学实验报告实习地点:安徽省合肥市紫蓬山景区实习时间: 2017年5月26日年级专业:学生姓名:学号:云翳,痢疾,痈肿。
根:用于小便淋痛,痢疾。
全草或叶:苦,平。
解毒,祛风。
用于痈疽疮毒,痢疾,中耳炎,耳鸣,耳聋,关节酸痛。
16. 朴树,榆科。
乔木,树皮平滑,灰色;一年生枝被密毛。
叶互生,叶柄长;叶片革质,宽卵形至狭卵形,先端急尖至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偏斜,中部以上边缘有浅锯齿,三出脉,上面无毛,下面沿脉及脉腋疏被毛。
花杂性(两性花和单性花同株),当年枝的叶腋;核果近球形,红褐色;果柄较叶柄近等长。
根、皮、嫩叶入药有消肿止痛、解毒治热的功效,外敷治水火烫伤。
17. 野花椒,芸香科。
灌木或小乔木;枝干散生基部宽而扁的锐刺,嫩枝及小叶背面沿中脉或仅中脉基部两侧或有时及侧脉均被短柔毛,或各部均无毛。
聚花序顶生,长1-5厘米;花被片5-8片,狭披针形、宽卵形或近于三角形,大小及形状有时不相同,长约2毫米,淡黄绿色;雌花的花被片为狭长披针形。
叶,祛风散寒,健胃驱虫,除湿止泻,活血通经。
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痛,瘀血作痛,经闭,咯血,吐血。
果皮:辛,温。
有小毒。
温中止痛,驱虫健胃。
用于胃寒腹痛,蛔虫病;外用于湿疹,皮肤瘙痒,龋齿痛。
种子:苦、辛,凉。
利尿消肿。
用于水肿,腹水。
18. 海金沙,海金沙科。
多年生草质藤本。
根状茎横走,生黑褐色有节的毛;根须状,黑褐色,坚韧,亦被毛。
叶多数,对生于茎上的短枝两侧,二型,纸质,连同叶轴和羽轴有疏短毛。
干燥成熟孢子,用于热淋,石淋,血淋,膏淋,尿道涩痛。
19. 乌桕,大戟科。
乔木,高可达15米许,各部均无毛而具乳状汁液;树皮暗灰色,有纵裂纹;枝广展,具皮孔。
叶互生,纸质,叶片菱形、菱状卵形或稀有菱状倒卵形,长3-8厘米,宽3-9厘米,顶端骤然紧缩具长短不等的尖头,基部阔楔形或钝,全缘。
乌桕根皮、树皮、叶入药,杀虫,解毒,利尿,通便。
用于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大小便不利,毒蛇咬伤;外用治疔疮,鸡眼,乳腺炎,跌打损伤,湿疹,皮炎。
潘晓军《药用植物学》实验

• 实验准备 • 实验操作 • 实验结果分析 • 实验总结与反思
01 实验准备
实验目的
掌握药用植物学的基 本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对药用植物 的观察、鉴别和应用 的实践能力。
了解药用植物的形态 特征和分类。
实验材料
显微镜
药用植物样本(如:金银花、黄连、枸 杞等)
解剖刀
采集时间确定
根据药用植物的生长周期 和季节,选择适宜的时间 进行采集,以保证植物新 鲜度和药效成分的含量。
采集工具准备
准备必要的采集工具,如 剪刀、铲子、标本夹、标 签等,确保采集过程中的 安全和准确性。
植物分类鉴定
植物形态特征观察
通过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 实等器官的形态特征,初步判断植物 的种类。
分类结果
根据比对结果,得出实验植物的分类名称和系统 位置,为后续的药用价值研究和开发提供基础资 料。
显微结构分析
显微观察技术
利用显微镜等观察工具,对植物的显微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 其细胞结构和组织特点。
细胞结构
观察细胞的形状、大小、排列方式,以及细胞内的细胞器和代谢活 动,分析细胞的生理功能和特点。
植物组织结构
通过显微观察,分析植物的细胞结 构和组织类型,了解其基本构造和 功能。
植物分类结果比对
1 2 3
植物分类学知识
运用植物分类学的知识,将实验观察到的植物与 已知的植物种类进行比对,确定其所属的科、属、 种等分类信息。
分类依据
比较不同植物之间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生态 位等,确定其分类依据,加深对植物多样性的认 识。
由于实验时间安排紧凑,部分同学在 实验过程中感到时间压力较大,需要
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
药用植物学实验大纲

《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大纲实验名称:《药用植物学实验》学时:32学分: 2适用专业:制药工程执笔人:审订人:一、实验的目的与任务:药用植物学是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与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学等专业课有密切的联系. 药用植物学实验课程正是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直观的印象,使学生动手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更好地掌握好此门课程;同时该实验课程也为其他专业课的实验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通过实验使学生熟练使用该实验所涉及的仪器如显微镜、解剖针、放大镜等。
2.掌握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特征及植物学绘图方法。
3.掌握几种常用的制片方法如临时装片法,徒手切片法等。
4.熟练使用植物分科检索表。
5.了解学校常见药用植物的名称及所属科属。
三、实验项目与类型:四、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实验一校园植物的户外观察(一)(2学时)一、实验目的:1.熟悉校内主要植物的名称。
2.了解几个形态特征明显的科的植物的科属特征。
3.了解外部形态特殊的植物形态特征。
二、实验内容:通过校园植物观察,达到以上教学目的。
实验二校园植物的户外观察(二)(2学时)一、实验目的:1.熟悉校内主要植物的名称。
2.了解几个形态特征明显的科的植物的科属特征。
3.了解外部形态特殊的植物形态特征。
二、实验内容:通过校园植物观察,达到以上教学目的。
实验三根,根茎,茎,叶的形态观察(2学时)一.实验目的:掌握根,根茎,茎,叶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材料:标本室各种根及根茎药材;各种叶片标本;放大镜等。
二、实验内容:1.通过药材标本了解正常根及变态根、根茎的特征。
2.观察木质茎、草质茎及藤本茎的特征。
3.观察叶的形态。
单叶与复叶。
实验四花(2学时)一、实验目的:1.熟悉花解剖技术。
2.掌握各花部特征二、实验材料:自带花朵三、实验内容:1.观察花的组成及各部特征。
2.观察各种花序的类型及特征。
3.解剖一朵花,写出其花程式。
实验五果实及种子(2学时)一、实验目的:1.掌握果实类型。
药用植物学实验报告

药用植物学实验报告药用植物学实验报告植物是自然界中的宝库,其中许多植物具有药用价值。
药用植物学是研究植物中药用成分及其应用的学科。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几种常见药用植物的药效及其应用。
实验一:白芷的抗菌活性白芷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抗菌、抗炎等作用。
我们选取了白芷的根茎部分,制备了白芷提取物。
通过对不同浓度的白芷提取物进行抗菌实验,我们发现白芷提取物对多种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尤其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白芷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最为显著。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白芷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为挥发油和黄酮类物质。
挥发油具有强烈的抗菌作用,而黄酮类物质则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
这些成分的协同作用使得白芷具有出色的抗菌活性。
实验二:甘草的抗炎作用甘草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抗炎、抗溃疡等作用。
我们选取了甘草的根部,制备了甘草提取物。
通过对小鼠实施炎症模型,我们发现甘草提取物能够显著减轻小鼠的炎症反应。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甘草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为甘草酸和甘草素。
甘草酸具有抗炎和抗溃疡作用,能够减轻炎症反应和促进溃疡的愈合。
而甘草素则具有镇痛和抗过敏作用,能够缓解炎症引起的疼痛和过敏症状。
这些成分的协同作用使得甘草成为一种重要的抗炎药物。
实验三:丹参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丹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降血脂等作用。
我们选取了丹参的根部,制备了丹参提取物。
通过对小鼠实施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我们发现丹参提取物能够显著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丹参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为丹参酮和丹参酚。
丹参酮具有活血化瘀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能够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而丹参酚则具有抗氧化和降血脂作用,能够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氧化应激和血脂异常。
这些成分的协同作用使得丹参成为一种重要的心血管保护药物。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探究了白芷、甘草和丹参等药用植物的药效及其应用。
白芷具有抗菌作用,甘草具有抗炎作用,丹参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
药用植物实验报告

药用植物实验报告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药用植物实验报告篇一:药用植物学实验一1实验一植物细胞、组织的观察及植物装片的制作方法一、实验目的1.学习植物细胞观察方法,掌握植物细胞基本结构,了解质体类型及特点。
2.掌握细胞后含物、细胞壁特化的主要类型及鉴别。
3.掌握各种成熟组织的形态特征及其在植物体的分布部位。
4.熟练植物制片技术操作和生物绘图方法。
二、实验器具与试剂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尖头镊子、解剖针、刀片、剪刀、吸水纸、擦镜纸、纱布块、吸水纸、蒸馏水、稀碘液、苏丹Ⅲ试液、水合氯醛、稀甘油、20%蔗糖液、间苯三酚试液、浓盐酸、黑墨水。
三、实验材料洋葱鳞叶表皮细胞制片、新鲜洋葱、新鲜女贞叶、新鲜绿辣椒、新鲜红辣椒、番茄、萝卜、马铃薯块茎、姜块茎、无花果或秋海棠叶柄、夹桃叶、花生或蓖麻种子、半夏粉末、大黄粉末、黄柏粉末。
柿子胚乳细胞切片;南瓜茎横切永久制片、南瓜茎纵切永久制片、松茎横切永久制片;洋葱根尖纵切制片、玉米根尖纵切制片、玉米或洋葱根尖横切永久制片、黑藻顶芽纵切永久制片。
菠菜叶、油菜叶、油麦菜叶、小白菜叶或板蓝根叶、冬青叶、决明叶、薄荷叶、桑叶、桑枝、姜、橘子、半夏粉末。
芹菜、梨、豆芽、肉桂粉末、人参粉末、甘草粉末。
四、实验内容<植物的细胞>:(一)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1.植物细胞基本结构①取洋葱鳞叶表皮细胞永久制片或用新鲜洋葱材料撕取表皮制临时装片观察,可见表皮为一层细胞,其细胞多为近长方形,选择形状较规则、结构清晰的细胞移至高倍镜下观察,可分辨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结构。
由于大液泡的形成,细胞核位于一侧,高倍镜下还可看见核仁。
通过调节细调焦轮可使细胞的不同层次依次成像,加深对细胞立体结构的理解。
②加水合氯醛,加热透化,再加稀甘油。
镜下观察细胞变化。
细胞壁较透明,细胞质无色均匀,细胞核扁球形,仔细观察可见其内1—3个发亮的核仁。
③从一侧滴加稀碘液,细胞质被染成浅黄色,细胞核被染成深黄色。
药用植物学实验

实验和要求 (1)掌握导管和管胞的特征及类型. (2)了解筛管和伴胞的特征. 仪器和用品 实验材料 大黄、甘草粉末;稀甘油;水和氯醛试液。 实验步骤 (五)分泌组织 实验材料:鲜姜,小茴香永久制片. 实验步骤及结果
(六)植物形态组织学综合观察
1.根(根茎)的观察 目的和要求 (1)掌握植物根(根茎)的外部形态特征和根系的类型. (2)掌握根的初生构造及次生构造特点. 实验材料 (1)毛茛根横切永久制片. (2)直立百部根横切片. (3)青木香根横切制片.
5.果实的观察 目的和要求: (1)掌握不同类型的果实特征及其构造. (2)了解果实内部构造. 材料: 番茄,黄瓜,茄子,菠萝,桃子,梨,苹果.
实验二.植物的组织的观察
仪器用品 (一)分生组织 实验材料: 小麦,洋葱根尖永久纵切片,椴树茎的永久 横切片,小麦根尖临时片. (二)基本组织 实验材料 :薄荷茎的永久制片
(三)保护组织
目的和要求 (1)掌握表皮细胞及附属物的特征. (2)掌握气孔的轴式(类型). (3)掌握周皮(木栓组织)的形态特征. 实验内容 (1)气孔的观察 (2)非腺毛, 腺毛.
药用植物学实验
实验一
1. 实验目的
植物细胞后含物的观察
(1)熟悉光学显微镜的构造性能和使用 (2)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学习表皮制片法及绘制植物细胞图的基本技术 (4)掌握水合氯醛制片方法 (5)掌握草酸钙晶体和碳酸钙的类型和结构.
2. 仪器
.
3. 实验内容: (1) 洋葱表皮细胞的制片 (2) 质体的观察: 观察有色体还可用红辣椒的皮. (3) 植物细胞后含物---淀粉粒的观察. a 后含物包括:淀粉粒、糊粉粒、晶体等. b 淀粉粒的类型: c 实验材料:土豆,浙贝母,半夏; 大黄、黄柏、甘草、 地骨皮、射干粉末。 (4) 步骤: 4. 实验方法及结果 (1)簇晶; (2)方晶; ( 3)针晶; (4)砂晶; ( 5) 柱晶 .
最新药用植物学实验报告

最新药用植物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特定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提取方法及其生物活性。
实验材料:1. 选定的药用植物样本2. 蒸馏水3. 乙醇4. 萃取溶剂(如氯仿、乙酸乙酯)5. 旋转蒸发仪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7. 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8. 生物活性测试试剂盒9. 实验动物(如小鼠)实验方法:1. 植物样本的预处理:将采集的药用植物清洗干净,晾干后切碎,备用。
2. 粗提:称取一定量的植物样本,加入蒸馏水和乙醇,按照固液比1:10的比例,进行回流提取,提取时间为2小时。
3. 萃取:将粗提液进行不同有机溶剂萃取,如氯仿、乙酸乙酯,以分离不同极性的成分。
4. 旋转蒸发:将萃取液在旋转蒸发仪中浓缩至适当体积。
5. 成分分析: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对提取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确定有效成分的种类和含量。
6. 生物活性测试:选取提取的有效成分,通过生物活性测试试剂盒进行初步的生物活性筛选,如抗氧化、抗炎、抗菌等。
7. 动物实验:对筛选出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成分,在实验动物上进行进一步的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
实验结果:1. 通过HPLC分析,确定了植物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种类及其相对含量。
2. 生物活性测试显示,提取物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
3. 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该药用植物提取物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对实验动物具有治疗效果,且未观察到明显毒性反应。
结论:本次实验成功提取并分析了选定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了初步评价。
实验结果为进一步开发该植物作为药用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未来研究可针对特定有效成分进行深入的药效机制研究和临床应用探索。
药用植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生理生态特性和药用价值,提高对药用植物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材料1. 药用植物样品:人参、黄芪、甘草、麻黄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培养箱、电子天平、pH计等。
3. 实验试剂:蒸馏水、KNO3、KH2PO4、NaCl等。
三、实验方法1. 观察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1)观察人参、黄芪、甘草、麻黄等药用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变化,如叶片、茎、根、花等。
(2)记录药用植物的生长速度、株高、叶面积等生长指标。
(3)分析药用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差异。
2. 研究药用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1)测定药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呼吸速率等生理指标。
(2)分析药用植物在不同光照、水分、温度等环境条件下的生理生态适应性。
(3)探讨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3. 提取和鉴定药用植物中的有效成分(1)采用溶剂提取法提取药用植物中的有效成分。
(2)利用薄层色谱(TLC)法对提取物进行初步鉴定。
(3)通过紫外-可见光谱(UV-Vis)等分析方法对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1)人参在播种后40天内,株高从0.5cm增长到10cm,叶面积从1.5cm²增长到15cm²。
(2)黄芪在播种后50天内,株高从0.3cm增长到7cm,叶面积从1cm²增长到8cm²。
(3)甘草在播种后60天内,株高从0.2cm增长到5cm,叶面积从0.8cm²增长到6cm²。
(4)麻黄在播种后45天内,株高从0.4cm增长到8cm,叶面积从1.2cm²增长到10cm²。
(5)不同药用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存在差异,如人参在光照充足、水分适宜的环境中生长较好,而麻黄在干旱、光照不足的环境中仍能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
2. 药用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1)人参在光照强度为1000μmol·m⁻²、温度为25℃、水分充足的环境中,光合作用强度达到最大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实验材料
• 椴树茎的横切片;松树茎的横切、径向纵 切、切向纵切片;薄荷茎和益母草的横切 片;玉米茎的横切片;石斛茎横切片;石 菖蒲根茎横切片;黄连根茎和大黄根茎的 横切片;海风藤茎横切片;茅苍术根状茎 的横切片
三生韧皮部 额外形成层 三生木质部
何首乌异型维管束
• 怀牛膝根横断面平坦,角质样,淡黄色,木质黄 白色,其外有众多小点,排成2-4轮,即异型维管 束。在显微镜下其最外为木栓层,由4-8列扁平的 木栓化细胞组成,木栓层以内,为数层薄壁细胞。 维管组织占根的大部分,分布有多数异型维管束, 断续排成2-4轮,最外轮的异型维管束较小,异常 形成层几乎连接成环,内轮的异型管束较大,均 为外韧型。根中央为正常维管束,初生木质部常 为二原型
怀牛膝根横切面
四、实验报告
1.把观察到的变态根类型列表记录下来。 2.绘毛茛根百部根的横切片简图,并注明各部分
名称。
3.绘芍药根的横切片简图,注明各部分名称。 4.绘牛膝或何首乌根的横切片简图,注明各部分
名称。
五、思考题(任选其一)
1.植物的根为什么会发生变态?这种变态有何意 义?
2.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初生构造有什么异 同点?
五、思考题(任选其一)
1.如何区分植物的根与植物的地下变态茎? 2.双子叶植物茎的根的初生构造有何不同?
实验六 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的次生构造 单子叶植物茎的构造和根状茎的构造
双子叶植物根状茎的异常构造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的次生构造特征 2.掌握双子叶植物草质茎次生构造 3. 掌握单子叶植物茎的构造,了解单子叶植物根状
(2)块根 观察何首乌、天门冬、萱草等植 物的根,其变态块根是由侧根和不定根变 态。
(3)气生根 观察龟背竹、吊兰露在空气中 的不定根;观察玉米、薏苡渗入土壤中的 不定根
3.根尖的构造
取玉米根尖纵切面的永久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1)根冠 在根尖的最先端,略呈三角形,套在 生长点之上。
(2)分生区 细胞壁薄,核大,质浓,分裂能力 很强,属分生组织。
姑、合、假叶树、竹节蓼、天门冬、山楂、
皂荚、丝瓜等植物的茎;向日葵和马兜铃 茎的横切片
三、内容与方法
1.茎的形态特征 取两年生或三年生的木本植物紫丁香、胡桃楸、
银杏等植物的枝条,观察其形态特征。
2.茎的变态
(1)地下变态茎
①根状茎 观察玉竹、白茅、姜的根状茎,注意节 和节间、顶芽、侧芽及茎痕?
②块茎 取马铃薯、掌状半夏、东北天南星等植物 的块茎进行观察,分辨其顶芽及节上的芽眼及 其缩短的节间。
芍药根的横切片
芍药根的横切片
木栓层 木栓形成层 栓内层 次生韧皮部 形成层
次生木质部
初生木质部
根的异常构造
何首乌块根,在其横断面上,可见皮部有4-11个 类圆形的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花纹”。 在显微镜下,从外向里区分出周皮、薄壁细胞 组织、排成一圈大小不等的圆环异型维管束和 中央正常维管束。形成层呈环状,异型维管束 多位复合型,少数为单个维管束,均为外韧性。 根的中央为大型正常维管束,亦为外韧性,中 心部分为初生木质部。
毛茛根的横切片
内皮层 中柱鞘
初生木质部 初生韧皮部
凯氏点
(2)单子叶植物的初生构造:百部根的横切片, 根被: 皮层: 维管柱: 髓
百部根横切片
双子叶植物的次生构造: 芍药根的横切片: i周皮 最外方的数层细胞,由木栓层、木栓
形成层和栓内层组成。 ii次生维管组织
①次生韧皮部 ②形成层 ③次生木质部
药用植物学实验
实验四 根的形态、类型和变态及 内部构造
一、目的要求
1.识别掌握根的外部形态和类型及变态根的形态、 特征和类型。
2.了解根尖的解剖构造及· 分区 3.掌握双子叶植物根和单子叶植物根的内部构造
及异同点
二、实验材料
根的实物:桔梗、蒲公英、高山积雪、大豆、薏苡、 葱、白前、芍药、板兰根、欧白芷、何首乌、天 门冬、萱草、龟背竹、吊兰等植物的根、菟丝子、 桑寄生或槲寄生带寄主的标本、络石藤的标本; 玉米或洋葱根尖的纵切面的永久切片;毛茛根和 辽细辛、鸢尾根及百部根的横切片;芍药、人参 根的横切片;牛膝和何首乌及黄芩的横切片
3. 根的初生构造和次生构造有何区别?次生构造 是如何形成的?
4.根的异常构造是如何形成的?
• 实验五 茎的形态和变态类型 茎的初生 构造
一、目的要求
1.识别掌握茎的外部形态和类型及变态茎的形态、 特征和类型。
2.掌握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
• 二、实验材料
• 茎的实物:紫丁东北天南星、洋葱、慈
(3)伸长区 位于分生区上方,到出现根毛的地 方,向成熟区过渡。
(4)根毛区(成熟区) 在伸长区的上方,细胞分 化成熟,并形成了各种出生组织,表面密生根毛。
2.根的初生构造 双子叶植物的初生构造
取毛茛根的横切片,在低倍镜下区分出表皮、皮 层和维管柱三大部分 ①表皮 ②皮层 在表皮以内,占根的大部分,分为三层: 外皮层 中皮层 内皮层 ③维管柱 中柱鞘 初生木质部 初生韧皮部
3.茎的初生构造
• 向日葵幼茎横切制片,区分表皮、皮层和 维管束三部分;维管束环状排列为一圈, 束间有髓射线,中央为宽大的髓。
髓
髓射线
初生木质部 束中形成层 初生韧皮部 韧皮纤维 皮层 表皮
向日葵幼茎横切制片
四、实验报告
1.绘玉竹根茎的外形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2.绘茎的外形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3.列表记录变态茎的类型。 4.绘向日葵茎横切面简图,注明各部分名称。
③鳞茎 取洋葱、百合的鳞茎,将洋葱鳞茎纵切, 观察其节间缩短的鳞茎盘,肉质及膜质鳞片叶、 顶芽及腋芽
(2)地上变态茎 ①叶状茎 观察假叶树、竹节蓼、天门冬等植物,
注意茎扁平变态为绿色的叶状体,叶已退化成 鳞片状。
②刺状茎 皂荚的刺,注意其位置生于叶腋,由腋 芽发育形成,不易剥落。
③茎卷须 观察丝瓜茎卷须标本。
三、内容与方法
1.根的形态类型 (1)直根系 观察桔梗、蒲公英、高山积雪、
大豆的根系,分辨主根、侧根和纤维根。
(2)须根系 观察薏苡、葱、白前的根系, 注意是否有主根?
2.根的变态
(1)贮藏根 观察桔梗、芍药、板兰根、欧 白芷等植物的根,可见其直根已膨大成不 同形状,这种变态根主要适应于贮藏大量 的营养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