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国际收支格局发展趋势研究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国际收支格局发展趋势研究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国际收支格局发展趋势研究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国际收支

格局发展趋势研究

宋晓东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

收稿日期:2009-11-03

作者简介:宋晓东(1972-),男,深圳行政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

策。

摘要: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失衡加速调整的结果,我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国际收支“双顺差”是中国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下外部失衡的体现,也反映了全球经济失衡条件下中国在国际经济利益分配中的不利现状。本文通过论证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金融危机的爆发必然性及其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反向冲击作用,审视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的影响,提出在当前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双依靠”策略。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收支;双顺差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0)02-0073-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国际收支流量的规模不断扩大,国际收支结构发生重大变化。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我国国际收支结构出现了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同时存在的特征。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十多年基本保持“双顺差”的国际收支格局,从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实证的角度都是非常特殊的现象。从经济理论上看,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 )和林德特(L indert )等提出了国际收支的阶段性变化假

说,

[1]

萨缪尔森(Sa muels on )总结了经济发展随国

际收支变化的四个阶段,发展中国家一般处于债务国阶段,它们在货物贸易或经常账户上的逆差通过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顺差来弥补。在国际经验的实证研究中,侯赛因(Hussain )对29个非洲国家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经验数据进行试验,结果显示所选取样本中大多数非洲国家过多依赖出口低收入弹性的初级品,而进口高收

入弹性的工业制成品,导致贸易赤字不断扩大,需要依靠持续的资本流入来弥补贸易赤字。[2]

卢锋选择了50个贸易量最大的国家和经济体,通过统计它们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生双顺差和显著双顺差的频率来观察中国双顺差的特殊性,结果显示中国这样的大国出现显著双顺差是极为罕见的。[3]

如何来解释中国巨额和持续的顺差现象?以往的研究仅对我国国际收支结构双顺差的成因作一般性国际收支理论的分析,可以归纳为:经常账户顺差源于储蓄———投资溢出;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的主要成因是中国引进外资的政策。为剖析“双顺差”的深层次本质,我们把研究视角放大到更广阔的全球宏观经济,认为我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双顺差”格局是全球经济失衡机理作用的结果,而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全球经济失衡加速调整的必然结果,并对全球经济失衡具有反向冲击作用,中国作为全球失衡结构的重要一

端必将受到极大冲击,从而对其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产生根本性影响。

一、我国国际收支结构演变中的“双顺差”特征

1994年我国汇率并轨以来,国际收支“双顺

差”趋势特征日益显著。从1985~2007年的统计数据看,仅有1985、1986、1988、1989和1993年出现经常账户的逆差,其余年份均为顺差。同时,除掉储备资产外的资本和金融账户仅有1992年和1998年出现数额不大的逆差,其余年份也均为顺

差。为缩小年度差异,我们绘制了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3年移动平均线,1994~2007年两条移动平均线均在X 轴上方运动,说明了我国的“双顺差”结构变化轨迹,同时可看到1994~2000年经常账户顺差与金融和资本账户差额变化趋势呈现出交替变换的走势;2000~2004年两个账户的差额则表现出同步向上的趋势;2005年后经常账户顺差呈现加速上升态势,而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波动幅度加大并有下降趋势(见图1)

图1 1994~2007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结构图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构成的结构性特点显著。尤其是1994年以来,一些主要账户的差额出现连续的顺差或逆差,经常账户及次级账户──货物和服务账户中全部是顺差,但其中的货物账户和服务账户表现出截然相反的状况,几乎所有年份服务账户均为逆差(仅1994年出现较小的顺差),而货物账户的顺差则呈逐年上涨态势,并且在2005年后表现为倍增的急速上升趋势,从图1中可看到,1994年后货物贸易顺差与经常项目顺差变化同步性日益明显,货物贸易顺差对经常项目的贡献度最大;资本和金融账户仅在1992年出现少量逆差,1998年由于出现巨额贸易信贷逆差额,所以造成资本和金融账户6412亿美元的赤字,其余年份资本和金融账户有大规模顺差,最多的2004年达110615亿美元。

二、全球经济失衡下国际经济利益分配与我国“双顺差”格局形成机理

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指出:由于技术进步及其传播机制在“中心”和“外围”之间的不同表现和不同影响,这两个体系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技术进步的传播一直是不平等的,这使世界经济因为收入增长结果的不同而划分成中心和从事初级产品生产的外围。二战以来,全球经济的中心———外围结构至今仍左右全球经济利益的分配。当前全球经济失衡正是中心与外围国家国际经济利益分配主导下国际分工的结果。而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反衬出全球经济失衡下我国国际经济利益分配缺失的现实。

(一)全球经济失衡下的国际经济利益分配

首先,全球经济失衡导致世界货币供应国攫取大量铸币利益。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全球进入管理纸币本位和浮动汇率制度,而整个国际货币体系却长期处于缺失状态,美元为世界货币的功能被强化。因为美元的发行不再需要以充足的黄金作为担保,美元的国际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对美国拥有大量贸易顺差的国家,为防止因为美元增量供给增加而引起顺差收入的贬值,只有把作为其出口增加而获得贸易收入再以金融投资的方式返还给美国,从而客观上增加美元供给,美国则以铸币税形式攫取大量国际经济利益。

其次,全球经济失衡导致的利率调节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由于美国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而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改革上的滞后,使美国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指数差距在近十年来并未缩减;美国储蓄投资缺口与发展中国家高储蓄、低投资现象亦未有太大改观。在全球金融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情况下,最终导致美国国内利率低于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均衡利率,而发展中国家则有相反表现,其利率高于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均衡利率。较低的利率水平和完善的金融市场使美国居民储蓄倾向进一步下降,同时美国可依赖世界上低成本的流动性资金来弥补这一缺口。

最后,中心国家通过操纵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攫取国际经济利益。在“中心———外围”的分工格局中,美国等发达国家把发展重点放在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而全球的制造业向亚洲国家特别是向中国大规模转移,发达国家对能源的依赖程度逐渐衰减。而对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东亚国家来讲,在对能源需求依赖程度上升的同时对能源的定价能力大大减弱。与此同时,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的是出口导向型策略,而其中以加工制造为主的企业数量众多,并且分布极为分散,彼此间竞争激烈,呈现出竞争程度较高而垄断程度较低的无序状态。因此,在原材料输入方面,无论是石油、铜、铁矿石,它们都无法单独与国外的大型企业议价;而在产品输出方面,同样由于无序的竞争性供给关系,它们无法与国外买方的中小型企业议价。因此,资源型商品价格上升总体上使中心国家获取大量国际经济利益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二)全球经济失衡下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形成机理

一方面,全球经济失衡的触发机制决定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这种模式的选择有效缓解了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约束条件。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存在多方面约束,通过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劳动要素密集型产业的分工,实现了劳动力比较优势;通过推动加工贸易的发展,缓解了中国人均资源匮乏的难题;通过引进外资的策略弥补了中国资本积累不足和技术、管理落后的差距。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和大规模引进外资的策略是导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形成的内在因素。

另一方面,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失衡加剧了中国“双顺差”规模。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巩固了美国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与以往世界经济中心国家扮演的角色不同,中心国家在全球经济角色上的变换必然导致全球分工格局的转变。在这一格局中,由于美国金融业的高度发展,国内居民可依靠各种成熟的金融工具来规避和分散风险,从而决定美国国内一直存在的高消费和低储蓄状况,与此同时美国需要引入大量的国外资金来支撑本国消费。以上两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美国巨额贸易赤字的形成。因此,美国经济内外失衡最终导致以贸易失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全球经济失衡。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增速加快,2000~2007这八年间以平均5%的速度增长;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常账户顺差在这段时间中同样以平均约215%的速度在增长。因此,全球经济账户的逆差主要表现为美国经常账户的逆差,全球经常账户顺差主要集中在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及东亚主要国家。2001年后中国经常账户的顺差与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几乎是同步增长。

(三)“双顺差”格局下中国国际经济利益的损失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是我国经济内部和外部失衡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反映出我国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国际经济利益的损失。存在经常项目顺差这一事实显示,虽然是世界第二大外商自接投资(F D I)引入国,中国反而大量输出资源。这些资源被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用于弥补它们国内储蓄的不足。我国国际收支表将储备资产项目从资本和金融账户中分离出来,用来平衡经常项目与资产项目顺差。“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的增加,而外汇储备的增加是中国用股权置换美国债权及用经常项目顺差购买美国债权的结果。[4]外汇储备通过购买美国国债低收益资产,使我国通过廉价出口商品换取的外汇又以低的成本价格回流到美国,实际上为美国过度消费提供了货币补贴。中国出口以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为主,决定其对进口原材料的依赖,随着中国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对大宗商品的需求迅速上升,在缺乏对国际大宗商品定价能力的背景下,我国进口成本大幅上升,导致中国国际贸易利益的严重受损。

三、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与我国“双顺差”格局的演进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短期内对中国多年以来持续的“双顺差”格局形成巨大冲击。一方面,由于危机导致全球贸易萎缩使贸易账户流量减少,但由于进口下降幅度超过出口下降的水平,并未导致贸易账户顺差大幅下滑,仍保持较平稳的水平。但由于我国出口中加工贸易占主要地位的状况决定进口下降是未来出口进一步下滑的先兆,

从近期统计数据看,进口增速下降的开始出现逐步放缓的趋势,而出口下降幅度在逐步扩大(见图2),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内由于出口下降将导致经常项目顺差的缩减。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而导致的全球信用萎缩会进一步抑制全球投资的增长,而我国F D I 的引入主要流向加工贸易领域,金融危机爆发使全球贸易和投资的急速萎缩,必然会影响我国F D I 的引入。当前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3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的项目数量增长开始出现下滑趋势(见图3)

图2 我国进出口当月同比增速变化

(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图3 我国利用外资项目数当月同比增速变化

(单位:%)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四、结论

从全球经济失衡的机理上,可以判断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演进的趋势。全球经济失衡不可持续性及其调整的必然性决定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不可持续性。首先,双顺差不断积累带来外汇储备的不断积累,最终会对外汇市场和

国内货币市场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其次,为平衡经常项目,贸易顺差必须保持相当高的增长速度以平衡迅速增长的投资收益汇出,二者很可能是未来国际环境所不能容许的。我们论证了本次金融危机爆发从源头上来看是全球经济失衡急速调整的必然结果,表面上看危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金融部门的直接冲击及对我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生产部门的间接冲击。而深入分析发现危机对全球失衡结构产生巨大冲击,以美国货币霸权主导的全球经济失衡将不可长期持续,而在全球失衡背景下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必将发生根本性改变,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必将发生改变。

从政策建议上,我们提出当前中国可以采取外需与内需同时兼顾的“双依靠”经济增长策略。由于我国经济对外部需求长期的路径依赖,短时期内完全摒弃对外部需求的依赖是不现实的,启动以内需为主经济增长模式也非短期之事。以庞

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基础的低成本劳动优势还将长期存在,从而保证我国的制造业仍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所以,在启动内需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依赖外需应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两全之策。

参考文献:

[1]Kindleberger ,Charles P .and Peter H.L indert .I nernati on 2

al Economy [M ].Homewood ,R.D.Ir win,1953.

[2]Hussain .The Balance -of -Pay ments Constraint and Gr owth Rate D ifferences a mong African and East A sian E2conom ies [J ].African Devel opment Revie w ,1999,(11).

[3]卢 锋.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研究:对中国外汇储备

突破万亿美元的理论思考[J ].世界经济,2007,(11).

[4]余永定,覃东海.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J ].世界经济,2006,(3).

(责任编辑:晓 轩)

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以冷战后国际政治基本势态为起点,阐述了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现状,得出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各国应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的结论。 自从国家诞生以来,和平与发展一直是人类追求的崇高目标,但这种崇高目标一次次被无情的战争撕得粉碎,特别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时隔仅二十年的两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带来沉重的灾难,二战以后,冷战的阴云又将世界笼罩了近半个世纪,就这个意义上来讲,“雅尔塔体制”解体和“冷战”的结束无疑是人类和平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冷战以后,世界各国,尤其是世界各个大国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各自的全球战略和对外政策,以对话替代对抗,把整个世界带入了一个和平稳定的新时期。首先是美、俄之间握手言和,使冷战的阴云荡然无存;其次是中、俄关系的改善,并进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使欧亚大陆上两个曾经敌对的大国步人了和平发展时期;再者是中美、中日、中英、中法、中德、中印等大国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以及印巴、阿以、日俄等国之间关系的改善,从根本上构筑了全球政治地理的基本框架。在这种和平的大环境下,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势头。世界经济运行良好,为国际形势的相对稳定及和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并未出现单极格局或美日欧联合主宰世界的局面,现实是孕育于两极格局之中的多极化趋势。虽然冷战后,美国作为仅存的超级大国,利用其雄厚的综合国力追求对世界的主导地位,在国际事务中表现出愈来愈强的

单边主义色彩,造成某种“单极世界”的表象,但从发展上看,从实质上看,多极化才是世界格局的变化方向。 美国仍是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它力求维护和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奥巴马政府对外高举“巧实力”、“多伙伴”和“无核世界”大旗,重温美欧关系,重启美俄关系,重塑美伊(斯兰)关系,重返拉美和东南亚,对所谓“问题国家”实行“伸手外交”,试图掌握主动,重振“领导地位”,显示出务实和灵活姿态,外界对美正面期待有所提升。但也必须看到,过去一年的美国外交虽然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内容上虚多实少。盟友体系“虚化”的态势没有改变,与新兴大国的战略互信仍有待夯实,对朝鲜、伊朗等国的“伸手外交”并未获得“松拳”效果,以新型议题抢夺话语权的努力遭遇挫折,美要重建对己有利的新秩序仍知易行难。 欧洲仍是世界最为关注的战略重点。欧盟的成立与发展大大加强了欧洲的一体化,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重大因素。在苏联的威胁消失之后,美欧争夺欧洲主导权的斗争随之突出出来。作为欧盟首富的德国也加快了扮演大国角色的步伐,努力从政治、经济、军事上树立其大国形象。但是从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主权评级开始,欧洲其它国家也慢慢陷入危机,包括比利时这些外界认为较稳健的国家,及欧元区内经济实力较强的西班牙,都预报未来三年预算赤字居高不下,希腊已非危机主角,整个欧盟都受到债务危机困扰。就连欧洲首富的德国都开始感受到危机的影响,因为欧元大幅下跌,加上欧洲股市暴挫,整个欧元区正面对成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它立足亚太,着眼全球,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日美关系为基轴,通过与各国积极发展关系,

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及其对策剖析

中国集体经济 ■王蕊 摘要: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研究和探讨国际收支对于制定对外经济政策、提高竞争力、促进收支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从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对策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国际收支问题。 关键词:国际收支;现状;对策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从动态上讲,国际收支活动描述了一种经济现象,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全部对外往来的货币收付活动。就静态而言,国际收支描述了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货币收支的对比结果,把这种结果加以系统地记录,就形成了国际收支平衡表。 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近两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国外相关学者的关注。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占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5

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完整版)资料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2-2011

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等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多年“双顺差”,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中国的“双顺差”是由各种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宏观经济不平衡造成的,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福利损失。本文通过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探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 一、 进入2000年以后,经常项目各项差额都有所增长,顺差额急剧上升。虽然收益项目和经常转移项目差额也在不断增长,但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动趋势主要还是与货物和服务项差额的变动趋势保持基本一致。 2002—20011年间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有如下特点。

(一)外汇储备增长迅速 2000 年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表现出加速趋势,外汇储备增量逐年递增,2003 年、2004 年我国外汇储备分别较上一年增长45.62%、81.8%。到2006 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0 000 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其中全年新增外汇储备2 473 亿美元,也创下年度外汇储备增幅的历史新高。2008 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19 460.3 亿美元,再次创下储备新高。 (二)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多年保持顺差,且顺差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中,2002—2008 年间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均为顺差。在此期间,经常项目顺差一直保持了比较平稳的增长趋势,而资本项目变化幅度较大。 (三)货物贸易顺差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 中国的服务贸易常年保持逆差,而货物贸易常年顺差,并且顺差规模还在逐年扩大。中国对外贸易当中,货物贸易对经常项目的顺差起到了主要作用,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四)外商直接投资是资本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且仍在不断增长。这期间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9 104.82 亿美元。由以上的分析,中国国际收支从2002—2008 年间保持了一个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实际上,到2010年第三季度,这个局面还在持续当中。2002 年以后,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盈余双双大幅增长。 国际收支顺差在2002年以后上升趋势更加明显。2002---2007年间,经常项目余额每年平均以40.74%的速度增长。从2002---2007年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货物与服务贸易差额是衡量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中货物项目是经常项目的决定因素,在经常项目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他项目差额各年变化都不是很大,变动比较平稳。 我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包括两个主要项目,即资本项目、金融项目。资本项目包括资本转移,如债务减免、移民转移等。金融项目包括我国对外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动的所有交易,按投资方式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资本和金融项目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是一个与经常项目并重的大项目,是一国调节国际收支的重要项目。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加深,资本项目金额越来越大,其对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及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从2002—2011年资本项目差额的折线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资本项目是逆差以外其它年份都保持了一定量的顺差。整个资本项目差额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以政府和银行间借贷款形式为主的其他投资,其次是直接投资,其一直都处于顺差状态,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所占的比重最小的是证券投资。 2002--2004年,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波动幅度呈现出明显增大的趋势,它们之间的相互比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2年以后资本项目顺差开始有较大增长。从2002--2007年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影响资本和金融项目的主要因素是金融项目,自2002年到2003年,直接投资余额全部都表现为大额顺差,余额在370_-470亿美元之间平稳波动。其他投资和证券投资余额的均值都表现为平稳逆差,分别为-159.83亿美元和-43.54亿美元,在2002--2007年期间,只有少数年份是顺差,证券投资只有在2003、2004年是顺差,这两者的波动幅度都比较大可以说起伏不定。2002--2007年之间资本项目的顺差主要来源于直接投资收支,这期间由于直接投资每年连续保持大量顺差,并且顺差规模持续不断的扩大,所以就保持了资本项目在大多数年份出现了顺差。证券投资收支所占比重一直比较小,对整体的影响是微乎其微,但值得关注的是其他投资收支,在许多年份中其绝对值甚至超过直接投资收支,成为资本项目收支中的主要逆差因素。短期资本项目中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其他投资项目内,按照长、短期分类来看,其他投资收支逆差主要是由贸易信贷等短期资本项目的巨额逆差造成,其中包括了资本外逃等因素的影响。 2002年以来,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一年一个台阶,其中货物项目差额始终为顺差,而且均值达到了1483亿美元。货物项目差额一般比经常项目差额小,2003年之后,经常项目差

世界金融危机发展趋势

世界金融危机发展趋势 ——对中国经济的挑战与机遇 综合研究室肖炼 一、世界金融危机的发展态势 目前,美国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次贷合同一般在30年),正处在发酵期。从2004年到2007年的四年时间里,美国银行大约发放了1500万个不良抵押房贷,这些不良贷款中大约有2/3 可能出现违约。金融行业的未偿还债务从2002年的10万亿美元增加到16万亿美元。1980-2008年,全球金融资产上升到140万亿美元,增长了1166%;金融资产占全球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100%上升到2008年的325%。 次贷危机使全球虚拟资本大大超过实体资本。全球金融衍生产品总值从2002年的100万亿美元猛增到2007年年末的516万亿美元,为全球GDP总额50多万亿美元的10多倍。其中,一半以上(近300万亿美元)在美国。 美国政府对付金融危机的措施无非是以下五种方式:①减息;②减税;③增加支出;④发行的债券;⑤印刷钞票。在前四种措施无效的情况下,美联储终于开动印刷机,出动1.2万亿美元的资金购买财政部的国债,为此,美联储资产负债达到3万亿美元。开动印刷机将导致美元贬值和全球通货膨胀,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的信誉和秩序受到空前的伤害和挑战。 危机使美联储的功能发生变化:从降低资金成本转化为信贷提供者。美联储取代私募市场购买大量债券、商业票据、资助私人借贷者。2008年年底,商业银行超额储备金超过7000亿美元,银行对放贷没有信心,而对“去杠杆化操作”感兴趣。花旗银行资产负债2万亿美元,政府仅注资250亿美元,实在是难解其燃眉之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都是“无追索权”的贷款,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仅房产抵押和按揭就超过3万亿美元,其中,1万亿美元被蒸发掉了。

试论当今世界的国际战略格局

试论当今世界的国际战略格局 【摘要】国际战略格局的形成,是国际斗争和国际战略运作的结果。同时,新的国际战略格局一经产生,又会对国际战略形势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想从整体上把握国际斗争的基本情况和基本形势,揭示国际斗争的一般规律,就必须注重研究国际战略格局问题。与此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交织互动,国际军事领域竞争更趋激烈,国际安全问题的突发性、关联性、综合性明显上升。在国际战略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大国关系;目前国际战略格局呈总体和平、局部动荡的态势;经济因素对国际战略格局的影响增大;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再度凸显;国际军控与裁军陷于停滞状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组织或地区的作用日益突出。 【关键词】国际战略格局结构类型特点 【正文】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保持总体和平稳定的基本态势。一、当前国际战略格局的结构类型 国际战略格局的结构是指它所表现出的基本形态。由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关系组成的国际战略关系的表现形式,同时是国际战略力量对比的结构形态。可将国际战略格局区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一)单极格局 即某一个大国在国际战略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该国周围存在着一系列其他主权国家,但并不能成为与之抗衡的政治力量,形成一国独霸的局面。单极国家,是指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能够强行推行自身的策略,并在一定时期或时代被实现的大国政策。在这种格局类型中,一般只有一个实力雄厚的国家或者国家集团在世界级的国际事物中占据主导地位,其周边或者国际上其他国家没有能力与其抗衡,被动处于被操纵地位。而这种和平的世界体系中只有一个国家是世界性的支配着,不管在哪个时期,一国霸权的国家拥有的特性是一样的,它们具有超群的实力(以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为基础)和超凡的国际影响力,能够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增强自身的各方面实力,从各式的强国中脱颖而出,在国际中能够制定和维持其利益的国际规则,并能在一定历史阶段和一定范围内迫使其他国家服从自己的统治和支配。(二)两极格局 即两大战略力量之间的相互对立和相互斗争,对整个国际事务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局面。由两个世界大国或国家集团在国际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一种势均力敌的状态,所谓两极,主要是两大对立的国家集团,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竞争,争夺着支配国际事务的权力,相互制约,影响国际,推进着世界经济、政治和科技的进步。在美苏两极之外还存在着广大的“中间地带”。不过,这些集团以外的国家由于各种原因所致,并未构成主要的国际力量,从而使两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一定时期世界格局的主要特征。 (三)多极格局 即多种战略力量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既相互合作有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一种相对平衡的战略关系。由几个或众多大国或国家集团在国际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组成多极格局,共同影响国际事务,主导国际进程。多极之间相互制约,各

关于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集中反映在这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Payment Statements)当中。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如1年)全部对外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和汇总的一种会计报表。 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并没有统一的格式,各国政府编制方法亦有不同之处。国际联盟于1938年制定的国际收支分类项目的标准格式,奠定了今天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定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含义、编制原则和标准模式,是当前世界各国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所共同遵循的。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国际收支平衡表按“所有权变更”原则进行记录。因此,以下经济交易应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加以记录:(1)在平衡表涵盖时期内全部结清部分;(2)在平衡表涵盖时期内已经到期必须结清部分(不管实际上是否结清);(3)在这一时期内已经发生所有权变更,但需跨期结清部分。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录均为统计数字,然而搜集本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每笔交易的具体数字显然不大现实。一般统计数字是根据科学的取样方法得来的,但由于信息来源不同,只能提供实际交易的近似数字。搜集和统计数据的渠道有:政府当局从海关搜集,调查旅游人数和支出情况,从银行、养老金、跨国公司方面搜集数字,同时从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机构获取对外国居民的收支情况。 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对政府决策和研究人员很有价值,因为它可以提供一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以及该国与世界的关系等方面的信息,可以表明一国的对外经济情况是否健康,也可以反映出存在的问题,以便政府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 国际收支平衡表采用复式记账法原理,即反映每一项业务活动时,按其内容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进行登记。每笔交易至少要记两笔账,从全面反映资金运动的需要出发,以资金运用和资金来源的对立统一(即方向相反、金额相等)为基础,以资金运动的客观规律为依据,对于任何一项业务的发生所引起的资金运动的具体环节都要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科目来反映其运动状况。它以“借”和“贷”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原则。一国国外资产的增加和国外负债的减少,记入借方(Debit),亦称负号项目,记为“-”;一国国外资产的减少和国外负债的增加,记入贷方(Credit),亦称正号项目,记为“+”(通常省略)。每笔交易的账户都分为借方和贷方。其记账法则是: 1.凡是引起本国从国外获得货币收入的交易记入贷方,凡是引起本国对外国货币支出的交易记入借方,而这笔货币收入或支出本身则相应记入借方或贷方。

中国国际收支持续性失衡的实证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619054820.html, 中国国际收支持续性失衡的实证分析 作者:李蓉蓉 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03期 [摘要]基于对国际收支失衡的理论研究,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利用ADF检验和协整分析方法,对影响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宏观经济因素作探索性的计量实证分析。实证研究认为,劳动生产率和开放度是影响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主要因素,而政府财政支出比例、资本回报率、贸易条件等因素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国际收支实证分析 一、引言 一般说来,持续顺差反映出该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及该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但持 续的国际收支失衡盈余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也是一国经济内部失衡的表现。持续十多年的贸易和资本双顺差使得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矛盾不断积累,在强制结售汇的制度安排下外汇储备过快增长,货币政策实施的难度加大;央行被迫投放过多基础货币导致流动性过剩,从而容易引发固定资产投资高企、国内资产价格持续攀升出现泡沫等一系列问题。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已成为当前国家宏观调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研究文献综述 国际收支失衡一直是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也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难题。国内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很多,取得颇多研究成果,但大都是从定性的角度研究,定量研究比较少。关于中国为什么会长期保持经常项目盈余,余永定(2006)认为原因有四,即:储蓄投资缺口、国内与国际经济周期综合影响、政府的出口导向政策和中国在全球分工中特别是国际生产网络中的特殊地位。毛红燕(2006)研究表明,产业部门发展的失调、投资与消费的增长比例失当、生产要素价格的失真是造成我国外部经济失衡的内在原因。樊纲(2006)认为,国际收支出现双顺差的格局是我们经济发展特点决定的,经济发展的阶段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决定了我国特殊的贸易结构,生产效率的改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资本来到中国投资;要消除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外部失衡,实现基本的国际收支的平衡,显然不是一个部门、采取一方面的措施所能够实现的。它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入手,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在体制和政策上进行综合的调整,才能实现。成力为等(2006)以1980~2004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从内外均衡的视角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国际收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得出进口、出口、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外汇储备与中国经济增长有长期稳定的均衡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看当前国际金融危机

2012年第02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2,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02期) Total No .302 收稿日期:2011—11—06 作者简介:王丽丽(1976—),女,吉林农安人,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孙愫汎(1949—),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看当前国际金融危机 王丽丽,孙愫汎 (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122) 摘要: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视角分析了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质与根源,指出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现实会逐步证实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真理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金融危机;危机理论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2—0079—03 一、问题研究背景 2007年以来,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了美国、欧洲、日本等世界主要国家的金融市场, 并从金融领域扩展到实体经济领域。此次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以及世界经济都产生了严重的影 响。为了应对危机, 各国政府实施了降息、大幅减税,货币贬值,增加政府支出,公布刺激经济计划等 一系列措施。如此强烈的连锁反应, 已促使人们在提出应对措施的同时不得不思考金融危机爆发的深 层次原因。经过层层探析,最终回归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 (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研究是从商品流通形式 的分析开始的。在原始社会末期, 产品有了剩余之后,人们进行偶然的交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 商品和货币, 当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就外化为商品和货 币之间的矛盾,使得商品买卖在时空上发生了分离,使商品生产者生产过量的产品成为可能。 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品在支付货币时不再用现金支付而采用赊账方式,如果某些债务人到期不能支付欠款就会影响其他债务人的支 付能力而使整个信用链条发生断裂, 不仅使商品销售难以为继而且会引起一系列企业破产。但是,马 克思指出,“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 一系列的关系, 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危机才会从可能转变为现实。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 中说:“现实危机只能从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运动、 竞争和信用中引出。”这就是促使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三个因素。在资本 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资本家之间的激烈竞争使资本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多数人只占有很少 的生产资料或不占有生产资料, 两极分化严重。资本积累的发展,造成了商品生产的过剩,然而劳动人 民的购买能力却在相对减少。在资本主义繁荣时期,信用制度充分发展。马克思认为,当生产相对过 剩存在时, 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会绝对化、公开化,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才成为现实。(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不同于斯密的一般的生产过剩的危机以及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的消费不足的危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所谓生产相对过剩,指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 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9 7

2010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2010年xx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一、2010年xx收支总体情况 xx国际收支交易规模及其与GDPxx 2010年,全球经济总体呈现复苏态势,我国涉外经济总体趋于活跃,国际收支交易呈现恢复性增长,总体规模创历史新高,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95%,较2009年上升13个百分点,贸易、投资等主要项目交易量均较快增长。经常项目收支状况持续改善,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5.2%,与2009年的比例基本持平,仍明显低于2007年和2008年的历史高点。国际收支统计口径的货物贸易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4.3%,较2009年下降0.7个百分点。主要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年内呈现一定波动。境内市场主体的负债外币化倾向依然较强,外债规模有所上升,外汇贷款继续增加。 2010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305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7%,2009年为下降4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26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2009年为增长8.5倍。各主要项目情况如下: 1.货物贸易顺差与2009年基本相当 201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进口增速快于出口,货物贸易顺差未现大幅增长。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10年货物贸易出口15814亿美元,进口13272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31%和39%。货物贸易顺差2542亿美元,较上年略增2%。 2.服务贸易逆差收窄 2010年,服务贸易收入171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2%;支出193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2%;逆差22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25%。 3.收益项目顺差大幅增加 2010年,收益项目顺差30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2倍。由于我国对外资产规模持续扩大,投资收益净流入182亿美元,2009年净流入1亿美元。同

浅谈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状况和对策

浅谈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状况和对策 摘要:乘着全球化这股浪潮,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势不可挡,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但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以往没有面对过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概括出当前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并对产生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状况;对策 一引言 1、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及我国经济形势 2011年,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上,欧美债务危机不断发酵,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放眼国内,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温和回落,物价涨幅得到初步控制,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进一步增强。2011年,我国克服国内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涉外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势头。 2、国际收支的含义 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它有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的含义。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经济、文化等各种对外经济交往而发生的,必须立即结清的外汇收入与支出。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所有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 3、我国国际收支现状概述 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 二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状况 05年至11年,我国国际收支明显表现为双顺差,即经常项目账户、资本与金融项目账户的巨额顺差。其中,经常项目账户的顺差主要来源于货物贸易的差额,即产品出口的大幅增长,资本与金融项目账户的顺差则得益于外国在华直接投资的增长。虽然经常项目的差额在08年缩小,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差额不断波动、回落,但总体仍保持明显的双顺差状态。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顺差规模有所减少。表1—1为2011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表1—2为2005年到2011年我国国际收支顺

分析中国近十年国际收支特征,问题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

分析中国近十年国际收支特征,问题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 摘要:我国近十年的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具有鲜明特色。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发现中国国际收支的结构特征,近十年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调整方向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双顺差外汇储备对外直接投资 一、中国国际收支的结构特征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本国与非居民之间的经济交易进行系统记录的一种统计表。它是一国对内、对外经济分析的一种重要工具。通过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易得知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特征,可归纳为1、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总体规模扩大,从而国际收支总体保持了顺差2、经常账户总体规模扩大,其大量顺差成为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主要因素3、贸易账户下货物顺差成为经常账户持续顺差的主要来源4、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资本与金融账户巨额顺差主要来源于外商直接投资5、外国在华投资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严重失调6、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额,77.7%形成外汇储备资产的增量,成为相对低收益的外国政府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7外汇储备大幅增加

资料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的2003年到2012年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二、中国国际收支问题原因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有人均储蓄率太低,消费动力不足。中国虽然储蓄总额很高,但是人均储蓄很低,不到1万元,实际上是一个储蓄小国,而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父母养老、子女教育、医疗保险、住房等实际存在的巨大不确定性,使国民不敢消费,国内需求不足消费跟不上,造成的结构性失衡;我国长期实行的出口导向性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政策的结果。自改革开放以来,鼓励出口创汇,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同时大力招商引资,尤其是长期实行的对外资优惠的政策,极大吸引了外资投资于出口的制造业。出口的不断扩大和招商引资规模的扩大使得两个账户顺差不断增加;国际间产业转移和产业分工的结果。随着欧美国家将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的制造业转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外资在中国投资的出口为主的加工出口业得到极大的发展,使我国获得所谓的“中国制造”称号,而实际上仍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最低端;人民币升值预期。近年来人民币一直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国际游资一直在赌人民币的升值,通过各种监管漏洞流入

国际战略格局在进入21世纪后出现的新变化

国际战略格局在进入21世纪后出现的新变化 一、国际战略格局概述 国际战略格局是指世界各主要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相互关系的基本结构。它是国际战略环境的总体框架,表现了世界力量的分布、组合和对比。在国际战略格局中,拥有最强大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在世界事务中扮演着主要角色、起着主导作用,是每一个国家的最大梦想。 国际战略格局的样式是由“力量对比关系”所决定的,由于各个历史时期,新生力量的形成与变化,使起主导作用的"力量中心"也随之变化,从而形成单极格局、两极格局以及多极格局。国际战略格局同经常变动的国际战略形势有所不同,它在一个相应的历史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新旧战略格局的交替转换,通常发生在涉及世界主要国家的剧烈的社会大动荡之后,其根本原因在于世界基本矛盾的不断发展变化。真正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战略格局是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19世纪及20世纪世界格局 19世纪以后,欧洲列强统治和影响着世界上的广大地区,从而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战略格局。这一格局的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列强内部发生剧烈矛盾,导致了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二战以后建立的"雅尔塔体制",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旧的世界格局,建立了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主导地位的国际战略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解体,以美苏两极为主导的

“雅尔塔体制"彻底崩溃。借助前苏联的崩溃,美国的军力和经济膨胀到了极点。但由于日本、德国、西欧在经济上的迅速崛起,海湾战争以后,美国的"单极"世界格局计划破产。随着世界形势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国际战略格局开始出现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可以相信,一个新的以多个力量中心为基本结构的多极化国际战略格局正在形成,而且不可阻挡。 三、进入21世纪后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各国力量面临着重新洗牌。新兴大国崛起,国际格局开始展露出向非大国时代发展的趋势。进入21世纪11年来,国际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冷战期间存在的明显敌友关系现在变的模糊不清。如果说冷战后头十年国际上出现了第二次西方中心主义思潮,那么到了新世纪前十一年,这种西方中心主义已经开始有所消退,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经济格局在美国、欧盟、日本外,又出现了一股新的非西方的经济力量。在当今国际格局中,美国、欧洲和日本拥有绝对的力量,是国际制度的制定者和规划者,但是国际上还存在着除欧、美、日以外的五类国家,分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俄罗斯、伊斯兰国家、失败国家和反美国家。国际格局未来的发展取决于西方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是否达成妥协以及双方是否有效的处理之间的关系。 与此同时,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崛起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首先,发展中国家在各自发展进程中暴露出发展不均衡的趋势,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对策浅谈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对策浅谈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论文为您编辑了“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对策浅谈”。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对策浅谈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从动态上讲,国际收支活动描述了一种经济现象,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货币收付活动。就静态而言,国际收支描述了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货币收支的对比结果,把这种结果加以系统地记录,就形成了国际收支平衡表。 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近两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20XX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整体稳健性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发展外汇市场,放宽汇价管理。自20XX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 从国内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国的持续大额顺差。 (一)储蓄率过高 我国经济增长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储蓄率过高。国内总储蓄率在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GDP的40%,在20XX年上升至GDP的47%。尽管投资率在此期间也有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研究综述 国际收支失衡是指一国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即对外经济出现了需要调整的情况。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除个别年份外持续处于失衡状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际收支失衡问题。20__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在20__年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再次强调指出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是当前金融领域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已成为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因此了解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现状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产生的根源积极寻求对策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一、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现状及其对国内经济影响的评述从现有文献看众多学者对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现状及其对国内经济产生的影响众说纷纭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评述:一是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外汇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除1993年以外我国经常项目始终保持顺差并呈逐渐上升趋势。1990~20__年经常项目累计实现顺差6525.29亿美元年均顺差395.6亿美元其中20__年全年实现经常项目贸易顺差为1780亿美元是近17年来平均值的4倍还多。资本和金融帐户除1998年因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出现小额逆差外其他年份也一直保持顺

差。1990~20__年累计实现1106.6亿美元顺差创历史新高。而20__年629.64亿美元顺差较20__年虽有大幅下降但也还是达到15年平均值的两倍以上。20__年的l~2月同组数据仍保持增长态势。与过去两年同期相比贸易顺差大大提高。总体来看我国国际收支失衡影响了国内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冲击了经济的正常增长。二是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升值步伐持续平缓。卢锋 (20__)认为和其他国家相比最近10年来中国可贸易商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从量化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实际汇率被低估了。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单位成本在下降但名义汇率却趋于平缓这也印证了中国的名义汇率是被低估的。有的学者评论到人民币低估带来的自主性国际收支顺差已经威胁到国内通货膨胀20__年以来央行5次调整了人民币利率但是实际的利率仍然为负值。何帆(20__)认为虽然中国现在实行的是参考 “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这“一篮子”货币还是以美元为主的。美国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交易国与中国的贸易联系最为紧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民币的升值对应的实际就是美元的贬值。经济发展和合作组织(OECD)以及美国两位著名的国际金融学家Rogoff和Obstfeld曾经研究指出美元至少要再贬值30%~40%才能使得美国的贸易逆差保持在一个可持续的水平。然而急剧的美元贬值会引起美国通货膨胀、利率水平急剧提高因此从美国的利益来看自然是美元缓慢贬值更符合自身利益。如此的话中国的缓慢升值其实对美国是非常有利的。国内外舆论高调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内容概要 一、简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大事记 二、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三、金融危机如何席卷全球 四、未来国际金融改革该何去何从 金融工程 40921085 刘飞

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大事记 3月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以2.4亿美元低价收购,次贷危机持续加剧首次震动华尔街。 7月美联储和财政部宣布救助两大房贷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美国国会批准3000亿美元住房援助议案,授权财政部无限度提高“两房”贷款信用额度,必要时可不定量收购其股票。 9月美国政府宣布接管“两房”;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美国银行宣布将以440亿美元收购美林;美国政府出资最高850亿美元救助美国国际集团(AIG);美联储批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华尔街投行退出历史舞台。华盛顿互惠银行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查封、接管,成为美国有史以来倒闭的最大规模银行。 30日,美三大股指暴跌,纳指创历史最大日跌幅,道指创单日最大下跌点数。 10月美国“大萧条”以来最大规模7000亿美元金融救助计划获批,美政府当月底1250亿美元注资本国9大银行。 此外,欧洲各国提高个人存款担保额度;富通集团比利时和卢森堡业务被巴黎银行收购;冰岛遭遇“国家破产”危机;英政府宣布向本国4大银行注资350亿英镑;乌克兰和匈牙利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紧急贷款,危机已经扩散至整个欧洲。 当月,全球主要央行先后两次同步降息;西方七国集团(G7)财政部长会议承诺用“一切可用手段”对抗当前的金融危机。

11月欧、英国央行分别降息50和150个基点;日、欧经济正式步入衰退;中国出台4万亿人民币经济刺激计划;欧盟提出2000亿欧元经济刺激计划。 当月第三周,花旗集团股价累计跌去60%,美财政部、美联储和联邦储蓄保险机构联合宣布,将为花旗3060亿美元问题资产提供担保;美政府8000亿美元刺激消费者信贷市场。 二十国集团(G20)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2008年年会呼吁国际社会协调一致,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12月全球多家央行再度同步大幅降息。 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宣布制定“经济复兴”计划;美国非农就业人数创24年来新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显著。 二、全球金融海啸导火索:美国次级债券 美国银行或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对只有次级资信评级(还款能力较差、收入不稳定)的个人和机构发放大量贷款,加之美国经济逐渐下滑,这些个人和机构收入水平逐渐下降导致还款能力逐渐下降,日积月累引发不能按期还款的现象大量发生,造成银行收不到应该收的钱而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因此由危机引发变成金融危机。所以,大量银行和金融投资机构倒闭,连锁反应影响到世界相关国家的经济下滑和金融机构出现挤兑风潮,蔓延成全球金融危机。

近五年我国国际收支特点与问题分析

近五年我国国际收支特点与问题分析 摘要:文章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来分析近五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的特点与所反映的问题,最后提出国际收支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国际收支;特点;问题;建议 1我国国际收支基本情况 总体上来说,近五年来我国国际交易活动频繁且总量巨大,增速也很快,无论是经常项目还是资本项目。经常项目的借贷发生额从2005年的1646万亿,增长到2008年的3 025万亿,增长几乎翻倍;资本项目的借贷发生额由2005年的774万亿,增长到2008年的1520万亿,也几乎成倍增长。虽然由于2008年下半年的经济危机导致了全球总需求的总量和结构的改变,但是我国的国际收支仍然呈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2我国国际收支特点 ①我国顺差连年增长,规模巨大,增长迅猛但有所回落。我国顺差连年增长,出现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局面。国际收支总顺差由2005年的2 238亿美元增长到了2008年的4451亿美元,增长虽然放缓但是数额仍然巨大。期中经常项目占总顺差比重远远高过资本项目占总顺差比重,最高超过95%,最低也不低于65%,突出反映了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结构的特点。 ②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主要集中在经常项目,而经常项目中又主要集中在货物和服务项目中的货物项目上。服务项目逆差扩大。货物和服务项目在2005年到2008年的4年期间,借贷总额由1549万亿美元增长到2814万亿美元,并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2009年上半年就已经达到了1050万亿美元,通过横向比较世界各国,发现我国的货物贸易仍较其他贸易伙伴表现较好。 在货物贸易实现巨大顺差的同时,服务贸易的贸易逆差却不断迅速扩大,仅2009年上半年的贸易逆差就超过了2008年全年的服务的贸易逆差,5年的平均速度甚至略高于货物贸易。但是从总量上来说,服务贸易的借贷发生额远远小于货物贸易的借贷发生额。 ③资本项目发生额先长后落。在资本项目中,借贷发生额在2007年和2008

历数全球金融危机

历数全球金融危机 每一次经济恐慌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但都有一个相似之处,即它们都紧接着一段表面上的繁荣期之后发生,从而暴露出这种繁荣的空洞。这种顺序屡试不爽,每当我们发现可以不必通过艰苦缓慢的实干,就能轻松大发其财之时,就可以十拿九稳地断言,恐慌时期即将来临。 可能过去就有人讲过这样的话。事实上,在1859年,它已被写进1857-58年商业危机的历史。金融动荡感觉上各不相同,但大多数几乎如出一辙。 让我们从一个显然极为相似的案例开始。北岩银行(Northern Rock)是英国自1866年欧沃伦格尼银行(Overend Gurney)关门以来第一家倒闭的大型银行。两家都是久负盛名的机构,有着审慎且令人敬佩的财务历史:北岩银行的前身是东北部一家共同所有的建房互助会,欧沃伦格尼银行则在东安格利亚贵格会拥有深厚根基。 渴望增长的新一代高管接掌了两家银行的领导权,他们急切想要迅速扩大他们的贷款规模:北岩在房价泡沫的顶峰陷在房屋抵押贷款里,而欧沃尼栽在一些显然有问题的企业上,包括造船、谷物贸易、铁路融资行业及许多其他行业的企业。这些企业都犯了致命错误,即依赖短期借款为他们快速扩张和风险越来越大的贷款账目提供资金。与北岩一样,欧沃尼为其有缺陷的业务模式付出了代价。一个重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英国央行让欧沃尼倒闭了,导致其他一些企业在接着

引发的恐慌中倒闭。 最近,两位美国经济学家——马里兰大学的卡门?莱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和哈佛大学的肯?罗格夫(Ken Rogoff)发表了一份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分析报告,在文中他们找出了二战以来发生在工业国家的前18次银行业危机,把当前的金融危机放到了这一背景下加以研究。他们发现了把单个事件转化成金融繁荣和萧条的整体图景的共同主题,他们称之为“诸多标准金融危机指标上惊人的定性和定量相似点”。他们重点对美国进行了研究,但如果你观察相关数字,他们分析中的大部分内容也适用于英国。 在每次重大金融动荡之前,住房价格都会快速上涨,股票价格也是如此。由于直到危机发生的前夜,资本流入加速,经常账盈余迅速扩大。公共债务上升是战后危机中一个几乎普遍的前兆。当问题隐约浮现时,总体经济增长开始逐渐放缓。此外,以往的金融冲击发生前,通常有一段放松金融管制的时期。 作为一位见识颇多的记者,我见证了1973年至1974年的次级银行危机,我们最强大的金融机构险些被拖垮。现在,我还仍然保留着由四大清算银行之一发布的否认它们身处困境的新闻稿。那次事件有几个不同的触发因素:其中之一是1971年底开始实施的《竞争与信贷管理条例》(Competition and Credit Control),它放开了贷款的上限,降低了对银行的流动性要求,并终结了利率同盟。之后的两年里,对英国居民的信用垫款总额增加了2.5倍。 放松管制也在今天的事件中扮演着角色。引用前美联储主席保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