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1029P)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1029P)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1029P)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1029P)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述从上古到秦统一以前即是所谓的“先秦时

期”。中国文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先秦文学

为其源头,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首先,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

个时期(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同时在诗

歌和散文方面,还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其次,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孕育于这一

时期。特别是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着此后几千

年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

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

价值,也已经在上古期形成。影响着整个中国文

学的一些观念,如“诗言志”、“法自然”、“思无邪”、

“温柔敦厚”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提出来的。第一节先秦文学的形态及其特征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先秦文学,

以诗歌和散文为主。由于先秦时期,文学

尚未独立为科,即尚未从混沌一体的文化

形态中分离出来,因而先秦文学的特征与

这时特殊的文化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诗、乐、舞相结合《吕氏春秋?古乐》云: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

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

万物之极。”《礼记?乐记》云: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二、文、史、哲不分所谓文史哲不分,是就散文这个领域而言的。

先秦散文并非后世那种纯文学性的散文,基本上

是一些史学和哲学著作,同时,这些史学和哲学

著作又富有较强的文学性。三、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

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

者和创作年代大都难以指实。2、散文《尚书》所录《禹贡》和《甘誓》两篇,

据说是夏代的遗文; 《商书》中的《盘庚》

是可信的殷人作品。二、西周春秋文学礼乐文化自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礼”,旧的

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礼乐文化成了主流。

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史官文

化”也因此而成熟。? 1、散文(1)历史散文:《春秋》、《左传》、《国语》(2)诸子散文:《论语》、《墨子》、《老子》:2、诗歌―――《诗经》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

典雅的特质,一种婉而多讽的特征。三、战国文学(百家争鸣)1、散文诸子散文:《孟子》、《荀子》、《庄子》、

《韩非子》历史散文:《战国策》2、诗歌:《楚辞》??《诗经》之后的

又一个诗歌高峰战国文学突破了春秋时温文尔雅的风尚,

时常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激情,其中最有代表

性的是《孟子》和《庄子》。总而言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十分活跃, 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文学的繁荣,产生了不同

于前代而又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清人章学诚说:“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

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故

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文史

通义》内篇《诗教上》)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概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

名“诗”或“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

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

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

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第二节《诗经》的编集一、采诗说班固《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

散,行人振动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

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

下。”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男女有所怨恨,

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

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

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二、献诗说《国语?召公谏弭谤》:“故天子听政,使公卿

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

?诵”。三、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

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

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第三节《诗经》的分类《诗经》按照音乐的不同分为风(160)、

雅(105)、颂(40)三类。“风”即音乐曲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

五国风即指十五个地区的地方土乐。“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ji)的乐

调。雅分为大雅(31)和小雅(74)。“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

能比较舒缓。(颂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第四节《诗经》的应用和流传一、赋诗言志:吴楚交战,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秦伯使辞焉,

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

“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

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

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左传?定公五年》)齐庆封来聘,其车美。孟孙谓叔孙曰:“庆季

之车,不亦美乎?”叔孙曰:“豹闻之:‘服美不称,

必以恶终。’美车何为?”叔孙与庆封食,不敬。为

赋《相鼠》,亦不知也。(《左传?襄公二十七

年》)二、四家诗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

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

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

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

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

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

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

今本《诗经》,就是“毛诗”。三、古代《诗经》研究简说《诗经》的传授和研究,自汉以下,主

要用于经学。经学是开始于汉代、绵延至

清代的一门专攻儒家经典的学问。大致说

来,汉学重“美、刺”,宋学重“义理”,清

代“朴学”重“考据”。? 1、汉学是汉、唐经学研究的主流。汉学研究

《诗经》的典型著作有《毛诗序》、《毛

诗郑笺》、《毛诗正义》等。《诗大序》

总论《诗经》,认为诗歌反映政治:“治世

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2、宋学是宋、元、明经学研究的主流。宋学不满汉

学只讲美刺的毛、郑《诗》学,集中批判《毛诗

序》。代表性的是朱熹的《诗集传》。宋学以理说《诗》,主性情、主义理。“凡诗

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

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而已。”

(《四书集注》)宋学的功劳在于指出了《诗经》中存在着大

量的与“美刺”无关的民间歌谣。3、清代朴学:汉学复兴,宗汉而攻宋其宗毛攻宋的武器就是发扬汉代“汉学”重视考

据的朴实学风,认真地做音韵、文字和词义的工

作。清代朴学的贡献在于:专心的考据,对于

《诗经》训诂,贡献良多。但其弊端在于:只敢

拿《诗经》做往古的学问,不敢拿《诗经》作当

世的鞭策,背离了复兴“汉学”“引古筹今”,用之于

“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顾炎武)的初

衷。第五节《诗经》的内容一、祭祖颂歌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

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

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二、农事诗《诗经》中的《臣工》、《噫嘻》、《丰年》、

《载芟》、《良耜》等作品,就是耕种藉田,春

夏祈谷、秋冬报祭时的祭祀乐歌。《七月》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其最伟大的价

值是史料价值,研究古代农业发展状况、古代气

候的学者都必须参考。艺术上,也受到很多的称

誉。清代崔述:“读《七月》,如入桃源之中,衣

冠朴古,天真烂漫,熙熙乎太古也”。? 三、燕飨诗《诗经》中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

的燕飨诗,更多地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

如:《小雅?鹿鸣》? 四、怨刺诗西周中叶以后,出现了大量反映丧乱、针砭

时政的怨刺诗。这些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

雅”。如:小雅中的《节南山》、《雨无正》,

国风中的《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邶

风?新台》、《?风?墙有茨》、《?风?相鼠》、

《齐风?南山》、《陈风?株林》五、战争徭役诗战争与徭役为主要题材的叙事和抒情诗称为

战争徭役诗,这类诗大概有30首。《小雅?采薇》

《秦风?无衣》《大雅?常武》《大雅?江汉》《豳

风?东山》《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从总体上看,战争和徭役诗,大多表现为对

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为浓郁的感伤思乡恋

亲的意识。从而凸现了较强的周民族农业文化的

心理特点。六、婚恋诗婚恋诗中写得最多的是情歌,例如:《周

南?关雎》《邶风?静女》《王风?采葛》朱熹“《郑》、《卫》之乐,皆为淫声”,而

“《郑》声之淫,有甚于《卫》。”(《诗集传》

卷四) 在婚恋诗中,最能反映社会问题的是“弃妇

诗”。以《卫风?氓》和《邶风?谷风》为代表。第六节《诗经》的艺术特点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中国现实主

义的开端)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

(东汉郑玄、西晋虞挚……)南宋朱熹从“诗言志”

的观念出发,认为: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

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

多(东汉郑玄、西晋虞挚……)。南宋朱熹从“诗言志”的观念出发,认为: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

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

之词也。”(《诗集传》)。其中,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明?谢榛说:“予尝考之《三百篇》,赋

七百二十,兴三百七十,比一百一十。”

(《四溟诗话》卷二) 《诗经》中比的用法也很广泛。如:《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

磨。”《陈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

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兴在《诗经》中运用也很广泛,通常用

于一首或一章的开头。《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

宜其遐福。”《小雅?白华》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

良,二三其德。”《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

好逑”《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

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

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

有直接的启发,如《秦风?蒹葭》,三章兴

句写景物的细微变化,不仅点出了诗人追

求“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

河滨的图景,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

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三、体裁(句式)、章法、语言1、《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其间杂

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

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

的基本单位。2、重章叠句的章法特征(如:《??》、

《蒹葭》)。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许慎《说文

解字》),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采采??,薄言采之。采采??,薄言有之。

采采??,薄言掇之。采采??,薄言捋之。

采采??,薄言?之。采采??,薄言?之。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读者试平心静气,涵

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秀野、

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

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

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3、语言特色:朴素简洁,精练准确,绘声绘色《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第七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抒情诗传统二、风雅与文学革新三、比兴的垂范《诗经》作品选讲《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之。窈?淑女,钟鼓乐之。? 1、解题《关雎》是“国风”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

首篇。2、讲析《关雎》诗意地描绘了一个完整的爱情审美过程,即人的

美(外形美和心灵美)的审美过程,强调了审美主体和社

会理性的统一。全诗充满著男子的浪漫情怀,深刻细微而

不失理性平和,感情热烈又不陷於难以自拔的痛苦呻吟。《诗大序》(言此诗):“发乎情,止乎礼义。”孔子《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艺术特色:(1)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使情感的表达深长悠

远,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2)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词的运用 (深化了诗

歌情感的表达、增强了音调的谐美和描写人物的

生动性。 )《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所谓伊

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完整版)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题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题目 中国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的诗重视抒发一己之情.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同时,他们还反对继承齐梁遗风的纤巧绮靡的上官体,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领域,倡导富有“骨气”的刚健之诗,为因循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空气,使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形成,但他们的诗仍残留不少南朝遗风。 2、上官仪与上官体(不确定) 上官体:指唐初以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体,他的诗多为奉合应诏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据《旧唐书?上官仪传》记载,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上官体代表了追求形式技巧与声辞之美的宫廷化倾向,但有一种天然媚美之敛,体现了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对律诗形式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沈宋 沈、宋:“沈”指沈佺期,“宋”指宋之问,二人都曾在初唐时做过宫廷侍臣,媚附权贵,品格低下。他们所作律诗多应制奉和之作,佳篇不多,但词采精丽,且数量较多,格律形式完整,为后人所推崇,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沈宋以前,律诗前后失粘的相当多,且多为五律。沈宋使五律更趋精密,完全定型,又使七律体制开始规范化。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据《新唐书·宋之问传》记载:“及之问、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4、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大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十才子指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伟、夏侯审。他们的生平大都不详,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他们的创作成就高低不一,钱起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艺术表现上以谢胱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都写得精致工整,带有大历诗特有的情思韵味。“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 5、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这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杜甫诗歌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孟郊诗风幽冷,尤善以“寒”字为中心,刻画对生活的特殊感受;韩愈则形成雄怪的诗风,不仅以雄大气势见长,且常跃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20XX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复习笔记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识记: 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 《周易·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 理解: 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 1.神话及其产生 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宗教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极大联系。 简单运用: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1.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2.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神魔(怪)小说:出现于明代后期的白话章回小说。它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的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风格上尚“奇”贵“幻”。它是在“三教合一”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的影响和道教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产生的。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历史演义: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字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而《三国志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临川派: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又叫“玉茗堂派”。此派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体现优美文采。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 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三人。魏禧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屈详尽。 “四声猿”:“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组杂剧,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四本短戏。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价值的世俗观念和相对进步的市民精神,带有甚为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徐渭欲借此剧,呼喊久积于胸的牢骚,张扬狂放不羁的个性,表现愤世嫉俗的精神。 公安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3点:①反对剿袭,主张通变。他们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的倾向,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文学创作的藩篱。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他们认为“出自性灵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串讲笔记

一、知识点: 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P.21 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P.27 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P.34-P.49 4、《尚书》以记言为主。P.58 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P.77 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P.79 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P.85 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P.91 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P.92 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P.94 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P.105 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P.117 14、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chāo)称《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P.120 15、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P.121P.124 16、《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P.125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2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总纲与原则 在你开始这份笔记的学习之前,我想先让你明白一件事:文学史不是死的文学史,它是活生生的我们的伟大作家们在文学的园地上辛勤耕耘的成果,同时更是他们心力的凝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都原原本本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的书上。当时活生生的感情,我希望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感情,以作者当时的情境、身世、性格能真实处境来还原历史、还原作品本来面目、最后珠串而成文学史,简言之:你们学习文学史和背诵文学史的途径和目标只有一个:用自己的理解描绘文学史的轮廓,或者说叫做重写文学史。 其实所有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都是相通的,归纳总结、联想记忆、滑稽谐音等等,文学史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要以最真诚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史,同样的,在其中要贯穿自己对文学史中文学家、文学思想、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的理解。我说的重写文学史当然不是摒弃各位先贤的文学史研究成果,而是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敏锐地体察到那些文学史书籍上不能言传出来的关于某位作家或事件的精髓,这是理解层面的。也就是说:重写文学史是一个在研读文学史书籍的基础上更深入一层的理解,而非解构文学史或者否定文学史。 在记忆层面更是这样。我曾经接触到过部分考生,他们笃信的只有一条,就是“只要我把文学史上的内容都背会了,考试肯定就没问题了”,我告诉他们有的考研题目综合性非常强,像一套试卷最后的论述题,常常会让你横向比较两部作品或两位作品中的人物等等,更有类似于诗词赏析之类的题目,这些都是文学史中所没有的。然而他会告诉我“那我找本文学史真题答案的参考书,把那上面的所有题目都背会了,不是就行了吗?”想要说的是,我曾经也走过同样的弯路,出于对自己记忆力的高度自信,我们常常忽略了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其实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我们文科的东西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能够了事的,当然脑子里要有大量的书本知识,但是这些都需要先理解了然后吸收,只有这样,你的知识才是你自己的,不但容易记住,而且更能由死的知识变换为活的能力。

古代文学史期末总结

诗经:主要内容 1,民族史诗:《诗经·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 2,公宴颂诗:主要集中于三《颂》中。 3,怨刺诗①变风、变雅 ②风雅颂与兴观群怨 4,婚恋诗:《国风》精华所在。《关雎》、《静女》、《野有蔓草》、《风雨》、《采葛》、《柏舟》、《古风》、《氓》 5,农事田猎诗:田猎诗集中于《小雅》和《颂》,如《大田》、《载芟》等;农事诗也见于《国风》,如《芣苢》、《七月》等。 6,征旅行役诗:较有特色,如《君子于役》、《式微》等。 7,爱国(战争题材)诗:如《采薇》、《无衣》等。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1、控诉战争罪恶,抒写行役之苦 2、爱情、婚姻与家庭问题 3、女子对于爱情婚姻的美好渴望 艺术特色: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现实主义传统,反应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下层人民的真情实感。 文人诗的艺术成就 最高成就是《古诗十九首》 1、下层文人背井离乡,宦游都市,求官不得,仕途失意之作。 2、游子思妇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巨大痛苦。 《左传》:先秦历史文学中的一部著名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人左丘明根据孔子的《春秋》加以阐明的著作。记录了从鲁哀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止,共255年内周王朝及各国诸侯之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写作技巧上,叙述战争和复杂的事件有条不紊,繁简适当,又善于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其他的细节中描绘形象,突出性格,因此它的艺术价值较高,为后人所推崇,对后代描写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有较大的影响。 左传成就(艺术特色) ①长于叙事: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叙述事件始末由来,描述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历史事件;将史实与神话传说、历史传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丰富的想象,使历史的记叙故事化。 ②善于写人:晋文公重耳、郑大夫子产。王源《文章练要·左传 评》:“《左传》载列国名臣言行多矣,未有详如子产者也。子产乃终春秋第一人,亦左氏心折之第一人。” ③工于记言(语言特色、外交辞令、谏辞)刘知几《史通·申左》:“寻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笔记讲解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 复习笔记摘要

目录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1) 一、日本历史分期 (1) 1.早期历史 (1) 2.封建社会 (1) 3.近代社会 (1) 4.战后社会 (1)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 1.上古文学 (1) 2.中古文学 (2) 3.中世纪文学 (2) 4.近世文学 (2) 5.近代文学 (2) 第一章上古文学 (3) 一、散文 (3) 1. 神话等 (3) 2.祭祀文学 (3) 二、韵文 (3) 1.记纪歌谣 (3) 2.《万叶集》 (3) 3.汉诗文 (3) 第二章中古文学 (4) 一、散文 (4) 1.物语文学 (4)

2.说话 (4) 3.日记文学 (4) 4.随笔 (4) 二、韵文 (5) 1.汉诗 (5) 2.和歌 (5) 3.歌谣 (5) 三、艺能 (5) 1.雅乐 (5) 2.田乐 (5) 3.猿乐 (5) 第三章中世纪文学 (6) 一、散文 (6) 1.物语文学 (6) 2.说话 (6) 3.随笔 (6) 4.日记.纪行(游记) (6) 二、韵文 (7) 1.和歌 (7) 2.连歌 (7) 3.歌谣 (7) 4.汉诗文 (7) 第四章近世文学 (8) 一、诗歌 (8) 1.俳谐 (8) 2.狂歌 (8) 3.川柳 (8)

4.和歌 (8) 5.国学 (8) 二、戏曲 (8) 1.净琉璃 (8) 2.歌舞伎 (8) 三、小说 (8) 1.假名草子 (8) 2.浮世草子 (8) 3.读本 (9) 4.洒落本 (9) 5.人情本 (9) 6.滑稽本 (9)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一、日本历史分期 1.早期历史 旧石器时代(——约1万2千年前) 绳文时代(约1万2千年前——公元前3世纪) 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 古坟时代(300——600) 2.封建社会 飞鸟时代(600——710) 奈良时代(710——794) 平安时代(794——1190) 镰仓时代(1190——1334) 南北朝时代(1334——1392) 室町时代(1392——1573) 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1 江户时代(1603——1868) 3.近代社会 明治时代(1868——1912) 大正时代(1912——1926) 昭和时代前期(1926——1945) 4.战后社会 昭和时代后期(1945——1988) 平成时代(1988——今)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上古文学 以奈良时代为主,时间跨度主要在8世纪(<日>上代文学)。 1室町时代末期和安土桃山时代合称“战国时代”。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1029P)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1029P)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述从上古到秦统一以前即是所谓的“先秦时 期”。中国文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先秦文学 为其源头,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首先,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 个时期(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同时在诗 歌和散文方面,还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其次,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孕育于这一 时期。特别是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着此后几千 年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 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 价值,也已经在上古期形成。影响着整个中国文 学的一些观念,如“诗言志”、“法自然”、“思无邪”、 “温柔敦厚”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提出来的。第一节先秦文学的形态及其特征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先秦文学, 以诗歌和散文为主。由于先秦时期,文学 尚未独立为科,即尚未从混沌一体的文化 形态中分离出来,因而先秦文学的特征与

这时特殊的文化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诗、乐、舞相结合《吕氏春秋?古乐》云: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 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 万物之极。”《礼记?乐记》云: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二、文、史、哲不分所谓文史哲不分,是就散文这个领域而言的。 先秦散文并非后世那种纯文学性的散文,基本上 是一些史学和哲学著作,同时,这些史学和哲学 著作又富有较强的文学性。三、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 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 者和创作年代大都难以指实。2、散文《尚书》所录《禹贡》和《甘誓》两篇, 据说是夏代的遗文; 《商书》中的《盘庚》 是可信的殷人作品。二、西周春秋文学礼乐文化自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礼”,旧的 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礼乐文化成了主流。 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史官文 化”也因此而成熟。? 1、散文(1)历史散文:《春秋》、《左传》、《国语》(2)诸子散文:《论语》、《墨子》、《老子》:2、诗歌―――《诗经》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西昆酬唱集》的编者是。 2、黄庭坚在《小山集序》中评价的为人有“四痴”。 3、周邦彦在徽宗朝曾提举。 4、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中的“一祖”是。 5、《漱玉词》的作者是。 6、宋代词人因善写“影”而得“张三影”的美名。 7、《》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8、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有“”之称。 9、《赵氏孤儿》的作者是。 10、《录鬼簿》的作者是。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8分,共32分) 11、晚唐体 12、“苏门六君子” 13、元曲 14、四大南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5、简述“山谷体”的内涵。 16、为什么说《梧桐雨》是一部诗剧?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7、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杨亿 2、晏几道 3、大晟府 4、杜甫 5、李清照 6、张先 7、《西厢记诸宫调》 8、“曲状元” 9、纪君祥 10、锺嗣成 二、名词解释题 11、“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

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此外还包括寇准。 12、黄庭坚、张耒、晁错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这这些作家曾得到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苏轼的文学影响,他们在创作上各具面目。 13、元曲包括剧曲和散曲。剧曲指的是元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舞台表演样式中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带过曲等,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14、“四大南戏”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又称“四大传奇”,分别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这些剧本既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写作的渗透,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尤其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传奇创作影响深远。 三、简答题 15、黄庭坚的“山谷体”诗歌是元祐时期宋诗发展到高峰期的产物,创造了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1)黄诗不论长短,往往都包含多层次的意思,章法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2)黄诗运用修辞手段,善于出奇制胜。(3)黄庭坚还重视炼字造句,务去陈言,力撰硬语。(4)黄庭坚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 16、第一,诗一般的内容和情感。从全剧的核心部分——曲词来看,它的重心实际是以作者自身的体验为依据,来摹写唐明皇的内心世界,剧中蕴含了作者极为丰富的感情,所以具有了诗剧的性质。第二,诗一般的语言。《梧桐雨》通过大量化用古典诗词的意境、意象,把语言写得非常华美。第三,梧桐意象的反复渲染。在《梧桐雨》里,白朴把梧桐与杨、李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搅动了沉淀在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从而使剧本获得了诗剧的艺术效果。 四、论述题 17、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首先,苏轼树立了诗词一体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部分 导论 第五篇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名词解释: 西昆体 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苏轼 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4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填空1 1、上官仪,因其地位显赫,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称为“上官体”。(古代文学史2 P22—23) 2、盛唐时期的诗人,按照他们的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_山水田园诗人和边塞诗人___。(古代文学史2 P39) 3、《诗经》__的高度艺术成就就是五言诗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4、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__李斯。 5、“骚”指_《离骚》_,代表楚辞。 6、《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_仁_。 7、《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P64 8、《七发》是标志着新体赋—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赋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P140 9、《古诗十九首》的高度艺术成就就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P216 10、南歌的抒情长诗 _西洲曲______ 和北歌的叙事长诗 ____木兰诗_______ 被称为南北朝乐府双壁。 11、建安七子是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12、诗经的艺术特色,从赋,比,兴,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3、__《孔雀东南飞》_____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张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其原名《焦仲卿妻》,作者为徐陵。 1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5、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识到:“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朴素的辩证观点。 16、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17、_曹植___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为“建安之杰”。 18、刘义庆的《__世说新语___》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它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19、有人推尊王维为“诗佛”,他写过一些著名的赠别朋友的抒情诗句,其中_《渭城曲》_被谱成《阳光三叠》的送行乐曲,成为众所周知的名作。 20、《文心雕龙》是刘勰的作品。 填空2 1.“文章四友”指:___杜审言、苏味道、崔融、李峤_ 2.薛道衡是隋代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最著名的作品__《昔昔盐》___。(古代文学史2 P20 ) 3.《七发》是标志着新体赋—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赋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P140 4.“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初唐四杰”有__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__ 5.“文章四有”和“沈,宋”,属于“台阁体”诗人,为唐代_____律_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 6.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7.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__现实主义___诗人。他的诗被公认为__诗史___。 8.《木兰诗》和《___孔雀东南飞_》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壁”,异曲同工,后先辉映。 9.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期末复习题1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期末复习题(2011级)

一、填空题(20x1’=20’) 二、名词解释(4x6’=24’) ●文章四友 初唐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四人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其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称为“律诗正宗》。苏味道与李峤又以“苏李”并称。 ●初唐四杰 初唐诗坛出现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怀有改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创作上扩大了诗歌的创作领域和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感情基调昂扬、壮大、激烈,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白体诗歌 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人物有王禹偁、李昉、徐铉等人。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留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其中王禹偁更重视白居易的讽喻诗,自觉学习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创作精神。王诗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情怀,开宋诗一代新风。 ●晚唐体诗歌 晚唐体又称苦吟派,是宋初的一个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有九僧、林逋、寇准等,他们模仿贾岛、姚合的诗风,诗歌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重视五律清雅有味,具体内涵表现为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 ●西昆体诗歌 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因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此书是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十七位馆阁文人在秘阁编书、制诰的余暇,写作而成的应酬唱和的诗歌总集。其内容狭窄,多为吟咏古代故事、反映男女爱情、表达内廷侍从优游闲适之情和咏物之作。推崇李商隐,主要学习其字句锤炼、典故应用,追求形式技巧。是一个内容贫乏、追求形式美的诗歌流派。 ●花间词派 晚唐五代时流行的词派,代表人物温庭筠、韦庄、欧阳炯等。他们的作品多写离别相思和男欢女爱,内容狭窄,情调缠绵,辞藻华丽,后蜀赵崇祚选录了十八位词人的五百余首词,编辑一个词集《花间集》,花间词派由此得名。 ●江湖诗派 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因书商陈起刊刻《江湖集》而得名。江湖诗派诗人身份各异,没有公认的诗学宗主,是一个松散的作家群体,仅拥有大致相似的创作倾向。他们生活在社会下层,接触面广,题材来源丰富,刘克庄、戴复古成就最高。但部分诗人也多应酬之作,辞意俗套,作品粗糙。 ●大历十才子 是对大历年间十位诗人的合称,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他们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主要内容是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艺术表现上,讲究格律辞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 ●古文运动 唐宋时期的散文文体文风改革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以散行单句为主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古文运动的主要贡献,就是扭转了长期统治文坛的形式主义潮流,继承了早期散文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和发展,从而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局面,拨正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宋代及宋以后的散文,其主流就是在唐代古文运动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

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名词解释:时间代表人物共同主张共同诗歌特点地位 唐代文学分期: 初唐(约100年,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713):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等 盛唐(约50年,玄宗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元年766):李白、杜甫、王维、岑参、王昌龄、孟浩然等 中唐(70年,代宗大历元年766-文宗开成元年836):白居易、柳宗元、韩愈、刘禹锡等晚唐(约70年,文宗开成元年836-昭宣帝天祐四年907):李商隐、杜牧、温庭筠、陈陶等 唐诗的成就:(数量、题材、风格、艺术形式更完善、抒情性强) 1.作家、作品数量非常大(唐代诗人有2200多位;《全唐诗》收录了48900余首,又搜补唐代逸诗6000多首,今人能读到的唐诗总计约55000多首)。 2.题材内容方面广泛,包含社会现象、人生感情,远远突破了魏晋南北朝诗歌; 3.风格多样化,艺术形式更加完善(各种形式体裁完备,不管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格式成熟,作品众多),抒情性强,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结合。 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原因(为什么在唐代取得最高成就,外部6个,内部1个): 1.国家统一,社会经济文化繁荣,人民生活安定,是前提和物质基础; 2.唐朝的立国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这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 风格的多样化,有重要意义; 3.南北文化交流; 4.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和行卷之风盛行; 5.政治开明,思想宽松活跃,儒、释、道并存,提供了良好创作环境; 6.除文学外的其他文化领域都很繁荣,书法、绘画、音乐等都得到了发展,对唐代文学产 生重大影响; 7.还取决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是文学发展至此的必然结果。 唐代科举制度与文学的关系: 1.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上层统治集团,将文学从宫廷、贵族的垄断中

古代文学史的期末试题及答案

1、“建安风骨”与“正始诗风”的内涵是什么?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一: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亦即“建安风骨”。其内涵是: 1、政治理想的高扬。造成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人生短暂的哀叹。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态度。 3、强烈的个性表现。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诗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4、浓郁的悲剧色彩。以曹植诗最有代表性。 这些时代特征也正构成了“建安风骨”美学范畴的内涵。 二:“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这一时期的文学。 1. 寄托遥深。正始时期,魏国内部发生了残酷血腥的权力斗争,文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体现出正始诗风的独特面貌。 2.、词旨渊永。除了时局政治的影响外,这一时期盛行的玄学思潮也对文学风貌的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玄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其渊源可追溯至汉末,但谈玄而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则是正始年间出现的。 三:两者不同之处: 1、建安风骨体现的是争霸天下的雄心壮志和乱世黎民悲惨命运交织在一起的现实情怀。而正始诗风则完成了由关注现实到关注生命本体的演变。 2、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建安风骨也叫魏晋风骨。 3、正史诗风以阮籍、嵇康为代表,以使气命诗、诗心遗论与清俊、遥深为表现特征。 4、建安风骨到正始诗风的嬗变表现在建安激情的一步步退潮。曹植由立足现实到寻求精神超脱,是建安激情。 2、试述“三曹”的诗歌创作及成就 (一):曹操诗歌创作的内容:一:反映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二: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统一天下的抱负。三:游仙诗。 成就:曹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又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影响了一代诗风。曹操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表现其政治理想,抒发雄伟抱负。他的诗歌绝少华美辞藻,结构也不很精致,喜欢从大处落笔,语言古朴,气势宏伟,内涵厚重,风格悲凉慷慨,沉郁雄健,显示出鲜明的个性色彩。乐府诗从他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二)曹丕的诗歌宴游诗:言志诗:爱情诗 成就:曹丕在文学上的贡献(1)《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 1、对文学价值的重视。 2、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观点。 3、初步探讨了各种文体的特点(2)《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 (三)曹植的创作 前期诗歌的内容:一是反映战争和动乱。二是抒发理想和抱负,呈现出一种豪迈气概,洋溢着乐观和浪漫的情调,富于进取精神和自负自信的少年意气。如《白马篇》。 后期诗歌内容可分为4类:一是抒写自己与朋友惨遭迫害的愤懑的诗篇,二是以思妇、弃妇寄托身世,表白心迹的诗篇,三是述志诗四是游仙诗 成就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 2、形成“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独特风貌。 3、善为警句,工于起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 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1、爱情。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着、更带野性色彩。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2、友情。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周易》:先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 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汉时又有 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容。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容看, 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

中国古代文学史2 期末复习重点

1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大时期美学风格的概括。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指作品内在的“雅好慷慨”的品格,和语言表达上简练刚健的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风貌。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建安七子: 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其中以王粲陈旧最高 3宫体诗: 盛行于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体,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时,作为永明新体诗的“新变”,内容,内容上不独以“止乎衽席之间”“恩极闺房之内”为主。形式上也有“清辞巧制”“雕琢蔓藻”代表人物萧氏父子,庾信等 4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大大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在艺术上有博大之象。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他们有着相同的审美追求,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们的诗文各有特点,王杨擅于五言律诗,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5竹林七贤:识见于世说新语。任诞。魏晋之际的文学七个代表作家,常集于竹林之下,故名竹林七贤。以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七人分别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6大历十才子:十才子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的极玄集。其中包括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其主要创作诗风相像,他们或寄情山水景物或写羁旅之情。 7元和体:是指元、白在元和年间写的次韵相酬的,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再加之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形成诗到元和体是体裁变新的局面。 8象外之象: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的文论诗主张。诗歌创作具有象外之象。其中第一象是诗歌中具体,鲜明所感可言的形象画面。第二象指形象画面中所蕴含的无穷韵味,是无象之象。 9玄言诗:东晋时期出现的一种诗风,代表人物有孙卓,许洵等。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10骈文:齐梁时期,骈文是文章的代表。骈偶平整,声韵谐美,用典繁复,辞藻华美,四六句型是其最基本的文体要素。骈文在两汉时期孕育而出。在齐梁时期确立体势,并进入鼎盛期。 11永明体: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发现诗歌韵律,以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形式相结合出现的新诗体,注重对偶,讲求音律,守护四声八病之说,对篇短小,是我国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过渡诗体,反映了诗歌创作由较为自由发展到讲求格律的必然趋势,代表人物有沈约,谢朓,王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