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8396月 林则徐 虎门销烟18406月 鸦片战争发动1841英军扩大侵略战争18428月29日 中英《南京条约》1843中英《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1844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18451846184718481849葡萄牙强占澳门半岛18501851年初 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秋 永安建制18521853春 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185418551856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全盛秋 天京变乱18571858中英、中法、中美、中俄《天津条约》中俄《瑷珲条约》1859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洪仁玕总理太平天国朝政,提出《资政新篇》1860火烧圆明园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1861年初 成立总理衙门洋务运动兴起1862清军围困天京5月 太平军在江苏奉贤击毙法国侵华海军司令卜罗德6月 太平军在青浦活捉常胜军副统领法尔斯德9月 在浙江慈溪击伤常胜军统领,美国人华尔18631月 太平军在绍兴打死“常捷军”统领勒伯勒东英国人赫德任中国总税务司18647月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18651866186718681869187018711872187318741875187618771878187918801881中俄<伊犁条约》和五个议定书18821883中法战争爆发1884法军进犯台湾1885法军炮轰镇海炮台被击退;镇南关大捷18861887中葡《中葡会议草案》188818891890189118921893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1月 旅顺大屠杀;孙中山上书李鸿章遭拒孙中山成立兴中会 “振兴中华”1895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战败4月 中日《马关条约》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创办《中外纪闻》(《万国公报》),创办强学会台湾人民和总兵刘永福所率黑旗军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严复写成《救亡决论》,喊出“救亡”口号189618971898德国强占胶州湾,沙俄强租旅顺口和大连湾英国强占威海卫和九龙半岛4月 康有为成立“保国会”(保国,保种,保教)6月11日 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开始维新变法9月11日 戊戌政变,慈禧“临朝听政”严复翻译《天演论》秋 义和团发起1899法国强占广州湾(湛江)袁世凯山东镇压义和团19006月初 八国联军侵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8月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俄国入侵中国东北,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1901清政府实行“新政”9月 《辛丑条约》(八国+比荷西)19021903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1904英军侵犯西藏,遭反击1905日俄在中国东北发动战争,争夺在华权益8月 中国同盟会成立1906正式废除科举考试清廷宣布“预备仿行立宪”萍浏醴起义1907镇南关起义1908慈禧、光绪死去190919101911黄花岗起义预备立宪保路运动10月10日-12日 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爆发19121月1日 中华民国成立,成立南京临时政府2月12日 宣统退位,清廷灭亡3月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8月 同盟会改组国民党1913春 “宋教仁案”7月 孙中山、黄兴掀起“二月革命”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1914袁世凯《废除临时宪法》,炮制《中华民国约法》,该内阁制为总统制19155月9日 签订“二十一条” “五九国耻”年底 袁世凯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准备元旦登极护国运动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兴起19163月22日 袁世凯取消帝制1917张勋复辟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但失败了1918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9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5月4日 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学生罢课,游行示威6月 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1920秋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在上海成立19217月23日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19227月 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1923中共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年初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5月 黄埔军校建立冯玉祥北京政变冬 孙中山北上,发表北上宣言19253月12日 孙中山在北京病逝五卅运动广东国民政府两次东征,巩固革命根据地1926国民政府出兵北伐1927初 国民政府迁都武汉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月18日 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8月1日 南昌起义8月7日 “八七会议”宁汉合流,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建立9月9日 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三湾改编10月 开始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2月11日 广州起义19284月 朱毛井冈山会师,合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2月29日 张学良“东北易帜”19291930粉碎国民党三次反革命“围剿”1931春 毛泽东制定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冬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1932伪满洲国建立年底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上海成立1933春 打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冯玉祥、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10月 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11月 蔡廷锴、李济深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93410月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19351月 召开遵义会议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八一宣言”10月 中央红军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2月 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12月9日 抗日救亡的“一二·九运动”19365月 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9月 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10月 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12月 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2月12日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19377月7日 卢沟桥事变7月8日 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7月底 天津、北平相继失陷8月13日 “八一三事变”,日军大举进攻上海改编红军9月 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八路军参战太原失守11月 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12月 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1938春 李宗仁指挥徐州会战徐州失守10月 广州、武汉相继失守秋 中国共产党召开洛川会议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12月 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1939初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召开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打退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19403月 汪精卫成立伪国民政府5月 枣宜会战中,张自忠壮烈殉国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1941初 皖南事变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根据地军民积极开展反“扫荡”斗争1942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19431944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9月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成立1945春 延安召开中共七大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8月15日 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毛泽东飞抵重庆,进行重亲谈判9月9日 南京受降仪式上,冈村宁次在投降书签字10月0日 国共签署《双十协定》12月1日 昆明学生发动“一二·一运动”1946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6月23日 “下关惨案”7月12日 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2月30日 北平学生发起“一二·三O运动”19472月28日 台湾爆发“二二八起义”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的计划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实行重点进攻粉碎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5月20日 爆发“五二O运动”6月底 刘伯承、邓小平率中原解放军跃进大别山,陈赓、谢富治率军挺进豫陕鄂;不久,陈毅、粟裕率华东解放军进攻豫宛苏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石家庄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东北广大地区彭德怀、贺龙指挥西北解放军收复延安建立内蒙古自治区19484月30号 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号召”解放战争战略决战时机到来9月 辽沈战役开始11月 解放军攻下沈阳,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开始平津战役开始1949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发出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蒋介石在元旦发表“求和”声明1月 歼灭杜聿明集团,淮海战役结束1月 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结束春 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蒋介石下野,退居幕后;李宗仁出任代总统4月 国共双方代表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4月20日 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1日 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3日 解放军占领南京随后,解放军各路大军继续向东南、中南、西南、西北各地胜利进军6月30日 毛泽东写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9月21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10月1日 在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夏 基本上歼灭大陆上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0月 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10月 全国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1951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三反”运动在私营企业开展“五反”运动1952年底 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国家财政经济取得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53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中央人民政府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夏 美国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周恩来访问印度1954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周恩来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周恩来率团参加亚非会议1956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秋 中国八大在北京召开年底 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1957春 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共中央指示全党重新进行一次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8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59夏 中共中央召开庐山会议八戒八中全会在全国开展“反右倾”斗争1960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19611962七千人大会19631964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1965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建立西藏自治区1966毛泽东领导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八届十一中全会19671月 所谓的“一月革命”2月 “二月逆流”1968八届十二中全会开展“上山下乡”1969九大197019719月13日 “九一三事件”基辛格秘密访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中国恢复常任理事国的席位1972尼克松访华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1973十大召开1974批林批孔1975周恩来重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邓小平复出周恩来病重,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19761月8日 周恩来病逝4月5日 “四五运动”“天门事件”9月9日 毛泽东病逝10月6日晚 粉碎“四人帮”1977邓小平复出1978召开全国科技大会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中央工作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安徽凤阳小岗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1979对广东、福建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优惠政策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快农业生产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召开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0刘少奇得到平反确定广东深圳、珠海、汕头,福建厦门为经济特区1981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1982全国开始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二大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邓小平与撒切尔会谈19831984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改革开放十四座沿海城市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通过“一国两制”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5农村改革第二步提山日程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61987十三大中葡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88海南岛成为经济特区198919901991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1992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十四大召开1993十届三中全会1994199519961997召开十五大7月1日 香港回归1998十五届三中全会1999十五届四中全会12月20日 澳门回归2000“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200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2召开十六大2003十六届三中全会2004胡锦涛提出“五个统筹”十六届四中全会2005胡锦涛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2006十六届六中全会2007十七大全面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涵义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清政府交纳广州赎城费600万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牺牲将士:陈连升(土家)关天培、葛云飞、郑国鸿(回)、王锡鹏、裕谦(蒙古)陈化成、海龄(满)割让香港岛领土和主权遭受破坏,开始丧失政治独立地位赔款2100万两银元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沦为资本主义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英国进出口税率,中国须同英方商定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额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师夷长技以制夷美国兵权可任意到中国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允许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建立坟地,清朝地方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坟地英国在上海设立租界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太平军所进行的战争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它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是太平天国的政治、经济、宗教、军事、教育等方面的一部法典,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确立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农副产品管理,各种制度的规定它并没有超越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质,它并没有真正实行过幻想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营口、烟台、南京、镇江、汉口、九江、淡水、汕头、台湾、琼州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费200万两白银俄侵吞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直隶提督史荣椿率兵应战史荣椿、乐善(蒙古)阵亡太平天国后期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近代中国史上第一个具有鲜明资产阶级色彩的方案政治上,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反映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国家出路的努力经济上,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它不是农民斗争的实际产物,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缺乏物质基础,阶级基础和历史条件,未能实行思想文化上,建立新闻制度;废除封建迷信陋习;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外交上,同资本主义国家平等交往,自由贸易;严禁鸦片;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承认《天津条约》有限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增开天津为商埠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中国人们的反抗准许华工出国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对英法两国军费赔款各增值800万两白银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宗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奕 (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兴办军事工业(自强)上海江南制造局(李鸿章;国内最大的兵工厂);南京金陵机器局(李);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国内最大的造船厂);天津机器制造局(崇厚);湖北枪炮厂(张创办民用企业(求富),官督商办为主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上海织布局(李鸿章);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张之洞)建立新式海陆军成立洋枪队,淮军(李)、楚军(左);建成福建水师,南洋水师,北洋水师(海军主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洋务运动是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一次尝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洋务运动的实践证明,洋务派企图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器物技能以求富求强,是行不通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旧的阶级发生了变化,还有新的阶级产生出来:①地主阶级:出现了一批因军功而升迁的官僚地主和城居地主;有的转化为资本家。

②农民阶级:有的失去土地,成为贫雇农;有些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③近代中国诞生的工人阶级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革命性最彻底的阶级。

④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有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

2.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3.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个理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主要有:①兴办近代企业。

(兴办军用工业以自强,兴办民用企业以求富)洋务企业有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三种方式。

②建立新式海陆军。

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19世纪90年代,戊戌维新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

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

意义:①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②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③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①要不要变法。

②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③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1894年孙中山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2.1905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立了革命纲领。

中国近代史纲要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两份非常重要的历史概览。

中国近代史纲要通常指的是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结束的历史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和动荡,包括内忧外患、改革开放、革命战争等等。

这段历史对于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则是将时间范围延长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一系列的事件,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段历史中,中国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和道路。

两份概览提供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框架,将各个历史事件和阶段串联起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的历史走向。

同时,它们也是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为深入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提供了基础。

- 1 -。

2023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大纲

2023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大纲

2023版我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2023年将迎来新一版的我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这一变化将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思维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将对整个社会的历史认知和文化传承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来全面评估这一教学大纲,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我们需要了解2023版我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的内容和结构。

这套教学大纲应该包括了哪些内容?是否有新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被纳入其中?教学大纲是否设计了更加符合当代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文章。

接下来,我们要以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来探讨教学大纲的主题。

我们将从整体结构和框架入手,逐步展开对各个历史时期和重大事件的深入分析。

这样的探讨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的影响,也使得我们的文章更易于阅读和理解。

在文章中,我们将多次提及2023版我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的主题文字。

通过对这些主题文字的引用和解读,可以使得文章更加紧密地围绕教学大纲展开,也有助于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我们还要在文章中包含总结和回顾性的内容,以便读者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教学大纲。

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总结和回顾,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我们也要共享个人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从而使得文章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我们还要注意文章的格式和排版。

教学大纲的内容最好使用序号标注,并在内容中多次提及教学大纲的主题文字。

这样的撰写方式有助于文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兴趣。

通过以上的内容,我们将会撰写一篇超过3000字的有价值、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文章,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2023版我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这样的文章将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思维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将有助于推动我国近现代史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让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2023版我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的更新与改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通过条约内容来展现):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勒索白银2100万银元,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有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是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天津条约》又开放了10个口岸,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开放天津;《中葡会议草约》规定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特别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学习和理解的重要知识。

以下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的概述。

一、历史背景中国近现代史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

在这之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经济繁荣,文化灿烂。

但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列强开始侵略中国,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一时期,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和破坏。

二、屈辱与抗争在1840年至1919年期间,中国经历了多次屈辱的战争和条约的签订。

这些条约包括《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

这些条约不仅割让了中国的领土,还使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地位遭受了极大的损失。

然而,中国人民并没有放弃抵抗。

在屈辱与压迫中,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这些抗争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

这些抗争虽然失败了,但它们表现出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决心。

三、救亡图存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动荡,中国人开始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如孙中山、梁启超、李大钊等。

他们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如改良、革命、民主等。

这些方案虽然各有优劣,但它们都代表了中国人对国家未来的探索。

四、革命与建设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中国人终于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成功推翻了清朝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

然而,辛亥革命并没有完全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

这些事件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逐渐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束缚。

五、总结与启示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段充满屈辱与抗争的历史。

在这段历史中,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挫折,但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纲
一、中国近现代史的起点和背景
1.1 清朝末年的国家危机
1.2 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略
1.3 维新思潮和改良运动的兴起
1.4 辛亥革命和民主共和的诞生
二、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2.1 辛亥革命和建立民国
2.2 红色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2.3 改革开放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4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主要人物及他们的贡献
三、中国近现代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
3.1 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演进
3.2 经济制度的演进和变革
3.3 文化变革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3.4 科技进步和现代教育的发展
四、中国近现代史的国际影响和重要事件
4.1 二战对中国的影响
4.2 冷战时期的中国外交和对外政策
4.3 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和影响
4.4 重要历史事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五、中国近现代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5.1 当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形势的总体评价
5.2 中国的发展战略和现代化目标
5.3 中国近现代史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展望
5.4 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六、中国近现代史的启示和思考
6.1 中国近现代史的经验和教训
6.2 中国近现代史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和思考
6.3 中国近现代史的对外交流与学术研究
6.4 中国近现代史对全球化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 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3.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

4. 晚清社会变革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 通过多媒体展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3. 组织学生讨论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鸦片战争背景、过程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晚清社会变革主要内容的认知水平。

3. 审阅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其对晚清社会变革对中国近现代史影响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目标:1. 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内容:1. 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

2.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3. 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

4.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

2. 通过多媒体展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3. 组织学生讨论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起因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太平天国运动过程的认知水平。

3. 审阅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其对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地位和影响的理第六章: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 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2. 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

3.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过程。

2.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4. 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取得的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点 1】列强的侵略1.第一次鸦片战争(1)虎门销烟1839 年6 月3 日,林则徐在广州虎门海滩销毁收缴的鸦片一百一十五万公斤。

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但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2)《南京条约》1842 年8 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其内容有(3)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随之发生变化。

2.中日甲午战争1895 年,中日在日本马关签订——《马关条约》。

其内容有: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达到了高潮。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天津大学》、《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各帝国主义国家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获得了《马关条约》中除割地赔款以外中国给予日本的所有特权。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3.八国联军侵华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 年6 月,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联军两千多人,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2.《辛丑条约》1901 年,清政府与英、俄、日、法、德、美、意、奥等国签订《辛丑条约》。

其主要内容是:《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考点 2】对国家出路的探索1.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起落(1)太平天国的兴衰金田起义:1851 年 1 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定都天京:1853 年 3 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

天京变乱:1856 年9 月,发生了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败亡。

1864 年6 月,洪秀全病故。

7 月,天京被湘军攻破。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2)《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①《天朝田亩制度》它规定了分配土地和产品的办法。

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希望通过施行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②《资政新篇》《资政新篇》由洪仁玕所著,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2.洋务运动的兴衰(1)指导思想洋务运动改良主义的先驱冯桂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早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进行了完整论述。

(2)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①创办军事工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上海)、金陵机器局(南京);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总局。

②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总部上海)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③创建近代海军从19 世纪70 年代中期起,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80 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中国出现了近代海军,其中又以北洋舰队的实力最为强大。

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3.戊戌变法的兴起与夭折1895 年的“公车上书”被称为戊戌变法的序幕。

1898 年6 月11 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为开始标志,1898 年9 月21 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为结束标志。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屠杀变法人士,其中“戊戌六君子”是指: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维新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在维新派与守旧派辩论的问题中: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相关著作:维新派的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梁启超《变法通义》。

洋务派官僚张之洞,写有《劝学篇》是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

宣传组织变法的著名“三会三报三学堂”: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上海《时务报》(梁启超任主笔)、天津《国闻报》(严复主办)、湖南的《湘报》;广州万木草堂(康有为主持)、长沙时务学堂(梁启超任中学总教习)。

他们还向光绪皇帝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

4.辛亥革命(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1894 年,孙中山到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并筹划发动反清起义。

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905 年8 月20 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政党。

(2)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 年11 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3)辛亥革命1911 年4 月27 日爆发广州起义。

是日,黄兴率敢死队120 余人在广州举行起义,革命党人大部牺牲。

七十二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起义”。

同年爆发的保路运动,在同盟会会员的参与下,掀起了全川的武装暴动。

1911 年10 月10 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

1912 年2 月12 日,清帝被迫退位。

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顷刻覆灭。

(4)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 年1 月1 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 年为民国元年,并正式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 年3 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考点 3】抗日战争1.“九•一八”事变:1931 年9 月18 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

2.华北事变:1935 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3.西安事变:1936 年12 月12 日,东北军统帅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逼蒋抗日,史称“西安事变”(也叫“双十二事变”)。

后西安事变在双方的妥协后,得到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七七事变:1937 年7 月7 日,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从此开始。

5.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①平型关大捷1937 年9 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②两个战场随着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中国抗日战争逐渐形成战略上互相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

③百团大战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人民军队,以保持和巩固其占领地。

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人民军队在有利条件下也进行过运动战。

如1940 年8 月至11 月,八路军总部调集100 多个团共20 万人,对华北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重要目标的“百团大战”。

【考点 4】解放战争1.解放战争(1)双十协定1945 年,10 月10 日,国共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2)内战爆发1946 年6 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在1946 年6 月至1947 年6 月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人民军队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

1947 年3月至 6 月,解放军经过 4 个月的内线作战,努力打退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山东两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并在东北、热河、冀东、豫南等地开始局部反攻。

(3)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1947 年6 月底,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实施中央突破,千里跃进大别山;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

三路大军相互策应,机动歼敌。

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

(4)三大战役1948 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的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5)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1949 年4 月21 日,发起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在东起江阴,西至湖口,长达1000 多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天险,一举摧毁国民党苦心经营了 3 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1949 年4 月23 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 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2.土地改革1947 年7 月至9 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3.七届二中全会1949 年3 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4.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1949 年9 月21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

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概论【考点 1】绪论1.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提出1938 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1)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提出1943 年7 月8 日,王稼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首先明确提出并多次使用了“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

1945 年5 月,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第一次在全党范围内正式提出并阐述了毛泽东思想。

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考点 2】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包含三个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