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应不应该读《弟子规》
小学生应不应该读弟子规

小学生应不应该读《弟子规》之我见靳艳艳2007年由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倡导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启动,于是,中小学生诵读蒙学小书蔚然成风。
这学期,我们学校也开始了经典诵读活动。
我们首先选读的书目是清初李毓秀写的《弟子规》。
说实话,当我还是学生时,我没有接触过《弟子规》,只知道有这么一部成书于清朝并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列述了弟子(儿子、兄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目的就是要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所以当余校长布置寒假作业:通读《弟子规》,论述其精华与糟粕及其施教建议之前,我从没想过,《弟子规》中还有糟粕。
因此,我是带着深深的疑问走进了《弟子规》。
当我静下心来读《弟子规》时,我发现其中确有一些令我瞠目结舌的内容,比如书中讲到“亲憎我,孝方贤。
谏不入,悦复谏。
号泣随,挞无怨”。
这六句意思是父亲越不喜欢你,你越应该孝顺,这是考验你孝心的时候。
父亲不听你的劝谏,在他高兴时你再反复劝谏。
父亲发怒了,他用棍棒打你,你只能号泣,不要怨恨。
这里虽然说的是“侍父之道”,古代君父一体,事君如同侍父,所以也是说如何做臣民。
很多学者专家就此对《弟子规》说不:作者不讲是非,片面强调服从,强调“君父”对于他统治下子民、臣民的绝对权力。
于是对于小学生应不应该读《弟子规》争议声四起,还有人建议删减后再读。
专家们言之凿凿,但是我却不认同。
什么片面强调服从,什么压抑孩子个性,完全是不必要的担心。
我之所以这么说,原因有三个:1、作为一名成年人,作为一个成年后才接触《弟子规》的成年人,我读完之后确实是瞠目结舌,但是我瞠目结舌的原因是:古人对父母是如此孝顺,甚至就是“愚孝”,但就是这份“愚孝”令我感动。
我自认为是个孝顺的孩子,但是父母稍有一点不当之处就对父母“横眉冷对”,我想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从小没读《弟子规》,把传统给丢了,还自认为是对的。
所以当我读到这里,对于从小没读《弟子规》倒是还生出一点点遗憾之情。
2、传统启蒙读物里面肯定会有些过时的,甚至算是糟粕的东西,但是没有必要因此给这类教材划上框框,删节或禁止孩子学习。
小学生二年级读弟子规的读后感

小学生二年级读弟子规的读后感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读书是一项重要的活动。
我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开始阅读《弟子规》这本书。
《弟子规》是我国传统经典之一,里面记载了古代儒家对于君子修养的要求和道德操守的教诲。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有了一些感悟和体会。
首先,通过阅读《弟子规》,我更加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书中提到了许多关于
如何做人的规范和要求,比如要孝顺父母、尊师重道、友爱亲仁等等。
这些教诲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它们让我明白了做一个善良、守规矩的人是多么重要。
其次,阅读《弟子规》也让我懂得了礼仪之道。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礼仪是非
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弟子规》正是在教导我们如何遵守礼仪。
比如在与人交往时要讲究言谈举止,要尊敬长辈,要尊师重道等等。
通过这些教诲,我意识到了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举止和行为,要遵循礼仪之道。
最后,阅读《弟子规》让我更加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
书中提到了“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进步。
我深有
体会地认识到了学习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能力,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让自己进步,提高自己的修养。
综合来说,阅读《弟子规》对我来说是一次很有意义的经历。
通过这本书,我
学到了做人的道理、遵守礼仪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重要性。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能够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成为一个品德优良、修养精深的人。
为什么孩子要学《弟子规》

为什么孩子要学《弟子规》《弟子规》全文1080字,分别列出113件事情,包括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和规则。
小编整理了为什么孩子要学《弟子规》,希望帮助到您。
为什么孩子要学《弟子规》《弟子规》好比古代中国的《小学生守则》,但比时下的《小学生守则》要具体许多。
《小学生守则》要求小朋友“尊敬师长”,但如何“尊敬师长”,则付阙如;要求小朋友“团结同学”,但如何“团结同学”,又付阙如。
不能逐一列出具体的行为规范,是《小学生守则》最大的败笔。
“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提法虽好,但未免太过空泛,难以落实。
《弟子规》好就好在具体,它能教小朋友如何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我们且读一段《弟子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
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
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
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
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
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
问起对,视勿移。
”《弟子规》文字浅显,内容具体。
即使是五六岁的孩子,将这段文字多念上几遍,也可明白怎样做才是尊敬师长。
提倡读《弟子规》的另一个原因是它渊源有自。
《弟子规》虽系晚出之书,但它实际上是来自朱子《小学》,继承了传统幼仪的精华,而将它通俗化。
(《弟子规》与朱子《小学》的继承关系,另撰文详述。
)提醒一句:《弟子规》不是用来背的,而是用来照着做的。
《弟子规》不算是一个优秀的语文读本,但在引导少儿行为规范上有诸多可取之处。
我们在家长课堂上讲,《弟子规》全文1080字,分别列出113件事情,包括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和规则。
其中孝24则,悌13则,谨24则,信15则,泛爱众21则,亲仁4则,学文12则。
请各位家长对应相关的准则提醒自己和孩子,力行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孩子纯真的心灵里播种下文化的种子,善的动力,养根基之正,赋予孩子更加坚强的抵抗力和辨别力,以此对抗成长路上形形色色的邪僻事的冲击和诱惑,帮助孩子成就幸福美满的人生!部分《弟子规》的内容父母教,须敬听这句话是告诉我们:父母教育指导孩子的时候,孩子要以尊敬的态度倾听。
适合小学生诵读篇目

适合小学生诵读篇目中华诵.经典诵读工程诵读篇目主要诵读内容是省教育厅、省语委组织编写的《经典诗文三百篇》和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
同时,精选中外现、当代美文。
分低、中、高三个阶段。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20首;《弟子规》或《百家姓》。
一级:1、古诗:《咏鹅》、《草》、《静夜思》、《春晓》、《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清明》、《锄禾》、《一去二三里》、《画鸡》。
2、《弟子规》从开始至“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3、自主背诵5篇。
二级:1、古诗:《游子吟》、《游园不值》、《村居》、《春日》、《咏柳》、《回乡偶书》、《小池》、《山行》、《梅花》、《江雪》。
2、《弟子规》从“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至结束。
二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20首;《三字经》和《论语》1篇。
三级:1、古诗:《古朗月行》、《绝句—迟日江山丽》、《赠刘景文》、《江南春》、《悯农——春种一粒粟》、《忆江南》、《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寻隐者不遇》、《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早发白帝城》。
2、《三字经》。
四级:1、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乐游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春夜喜雨》、《七步诗》、《滁州西涧》、《浪淘沙》、《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送元二使安西》。
2、《论语》三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30首;《千字文》和《论语》4篇。
五级:1、古诗:《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芙蓉楼送辛渐》、《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鹿柴》、《竹里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别董大》、《赠汪伦》、《独坐敬亭山》、《秋浦歌》、《宿建德江》、《长歌行》、《望天门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赠花卿》。
2、《千字文》3、自主背诵10篇。
六级:1、古诗:《江畔独步寻花》、《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渔歌子》、《寒食》、《竹枝词》、《乌衣巷》、《望洞庭》、《元日》、《泊船瓜洲》、《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春江晚景》、《题西林壁》、《夏日绝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小学生中华经典诵读篇目推荐

一、启蒙经典(共3篇)1、《老子》(《道德经》)2、《三字经》3、《弟子规》一、四书五经1、《大学》(第1章)2、《中庸》(第4、20、22、22章)3、《论语》(10篇)⑴《学而·学而时习之云章》(第1、4、6、14、15、16章)⑵《为政·为政以德七章》(第1、4、11、15、17、19、20章)⑶《里仁·里仁为美九章》(第1、5、8、9、10、14、17、24、25章)⑷《雍也·乐水乐山四章》(第18、20、23、30章)⑸《述而·志于道八章》(第3、6、8、12、16、22、34、37章)⑹《泰佰·任重道远三章》(第5、7、10章)⑺《子罕·仁者不忧七章》(第4、17、18、19、23、28、29章)⑻《颜渊·成人之美五章》(第4、16、19、22、24章)⑼《子路·和而不同九章》(第6、16、17、19、21、23、24、26、27章)⑽《宪问·修己以安百姓十章》(第2、3、4、24、27、28、30、34、35、42章)4、《孟子》(6篇)⑴《公孙丑上·论浩然之气二章》(第2、6章)⑵《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一章》(第2章)⑶(离数上·得民心者得天下二章)(第9、10章)⑷《告子上·舍生取义四章》(第8、10章)⑸《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三章》(第14、19、24章)⑹《尽心下·尽信(书)不如无(书)二章》(第3、31章)5、《周易·泰》6、《尚书·盘庚上》7、《诗经》(6篇)⑴《关睢》⑵《子矜》⑶《鸡鸣》⑷《伐檀》⑸《硕鼠》8、《礼记》(3篇)⑴《苛政猛于虎也》(3篇)⑵《不食嗟来之食》⑶《学记·教学为先》9、《左传》(2篇)⑴《曹刿论战》⑵《烛之武退秦师》二、神话故事(5篇)1、《精卫填海》(《山海径》)2、《夸父逐日》(《山海径》)3、《鲧禹治水》(《山海径》)4、《女娲补天》(《山海径》)5、《嫦娥奔月》(《山海径》)三、寓言故事(10篇)1、《画蛇添足》(《战国策》)2、《狐假虎威》(《战国策》)3、《拔苗助长》(《孟子》)4、《鹬蚌相争》(《战国策》)5、《自相矛盾》(《韩非子》)6、《愚公移山》(《列子》)7、《螳螂捕蝉》(《说苑》)8、《卖椟还珠》(《韩非子》)9、《曾子杀猪》(《韩非子》)10、《朝三暮四》(《庄子》)四、爱国治国篇(10篇)1、《国殇》(屈原)2、《谏太宗十思疏》(唐·魏征)3、《阿房宫赋》(唐·杜牧)4、《木兰诗》(北朝民族)5、《岳阳楼记》(宋·范仲淹)6、《满江红》(宋·岳飞)7、《正气歌》(宋·文天祥)8、《少年中国说》(三、四稿)(清·梁启超)9、《前出师表》(诸葛亮)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五、劝学励志名篇(10篇)1、《劝学》(前3节)(荀子)2、《师说》(韩愈)3、《孟母戒子》(韩愈)4、《送东阳马生序》(明·宋濂)5、《孙权劝学》(司马光)6、《陋宝铭》(唐·刘禹锡)7、《爱莲说》(宋·周敦颐)8、《为学》(清·彭端淑)9、《卖油翁》(宋·欧阳修)1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六、经典古诗35篇1、《静夜思》(李白)2、《游子吟》(孟郊)3、《清明》(杜牧)4、《送元二使安西》(王维)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6、《送友人》(李白)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9、《春望》(杜甫)10、《过零丁洋》(文天祥)11、《泊秦淮》(杜牧)12、《题临安邸》(林升)13、《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1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15、《望岳》(杜甫)16、《观书有感》(朱熹)17、《元日》(王安石)18、《雪梅·梅雪争春》(卢梅坡)19、《山园小梅》(林逋)20、《乌衣巷》(刘禹锡)21、《游园不值》(叶绍翁)22、《登鹳雀楼》(王之涣)23、《春晓》(孟浩然)24、《枫桥夜泊》(张继)25、《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26、《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27、《江南春》(杜牧)28、《春夜喜雨》(杜甫)29、《初春小雨》(杜甫)30、《示儿》(陆游)31、《卖炭翁》(白居易)32、《望庐山瀑布》(李白)33、《如梦令》(李清照)34、《西江月》(辛弃疾)35、《石壕吏》(杜甫)/qhddytw/one ws.asp?id=169三字经.doc ,百家姓.doc,千字文.doc ,弟子规.doc,论语(节选).doc ,孟子(节选).doc,诗经(节选).doc ,孝经(节选).doc,易经(节选).doc ,忠经(节选).doc,大学(节选).doc ,中庸(节选).doc,孙子兵法(节选).doc ,老子(节选).doc,荀子(节选).doc ,墨子(节选).doc,笠翁对韵(上卷节选).doc ,笠翁对韵(下卷节选).doc,增广贤文(节选).doc ,幼学琼林(节选).doc治家格言.doc ,礼记(节选).doc【说明】形式:晨诵午读暮省。
读《弟子规》,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

读《弟子规》,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作者:杨柳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如果在小学阶段,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品德,那么孩子就可以受益一生。
本文正是试图通过以国学文化经典《弟子规》为载体,以德育为目的,加厚小学生文化底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品德。
关键词:弟子规;良好品德;小学生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44-01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在小学阶段,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品德,有了良好的生活品德,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那么孩子就可以受益一生。
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而国学经典《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
它首先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
如果做了还有余遐,更应努力的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这些内容好多都正好符合课程新标准的规定。
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利用好弟子规这篇经文,让学生在阅读课上,或者课外阅读,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
1.读弟子规,培养孩子的爱心教育《弟子规》第一篇是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浅谈《弟子规》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弟子规》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一、小学生学习力行《弟子规》的重要性1、小学生判断力较差,《弟子规》可以促进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古人说:“童蒙养正”,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是非判断观念,因此容易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和媒体的种种不良思想意识的影响,逐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在儒家文化的经典当中,《弟子规》是儒学教育的基础。
它是根据《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为中心编写而成。
虽然它只有千余字,但它是用儒家文化提炼出来的做人规范.是儒家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儒家文化的精髓。
用它来影响小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2、小学生自我控制力差,《弟子规》可以帮助其做到自我约束有些小学生虽然明知道某些行为是不对的,可他为什么还要去做呢?答案就在于他没有一个良好的自制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给他一个外部的约束。
换言之,我们要想打造一个和谐的班级,就应该有一个要求群体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思想和言行的标准。
通过这种外部约束使小学生逐步做到自我约束,最终养成有利于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良好习惯,而《弟子规》作为蒙学中的经典教材,恰好可以起到这方面的作用。
《弟子规》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古圣先贤的智慧和美德,而且还把“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日常行为规范具体化、生活化,包含了大量思想修养、待人接物、饮食起居、生活礼规等做人的基本准则,3、《弟子规》简单易学,朗朗上口,易于让小学生接受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很多教师都会不自觉地采用禁令似的、模糊不定的,恐吓似的'语言教育学生,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而《弟子规》则在“良好行为”和“常见陋习”两方面给出了很好的示范。
使得小学生可以在其中很好地获得行为的参照。
4、《弟子规》可以解决小学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二、将《弟子规》应用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方法(一)以身作则(二)用弟子规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
传承传统美德《弟子规》

传承传统美德《弟子规》传承传统美德《弟子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冬则温,夏则凊。
晨则省,昏则定。
”这是中国古代人生启蒙教育读本《弟子规》中关于孝悌原则的论述。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慈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然而,回过头来看现在的孩子,家长视其为掌上明珠,只求物质上的满足,疏于精神上的教导,导致许多孩子刁钻、任性,以自我为中心。
听过这么一位老师,她的一名学生腿受伤了,于是她每天背着他去吃中饭。
有一天,老师因有事耽搁了点时间,当她匆匆忙忙赶到教室时,听到她的学生在大声喊叫:“王老师,你死到哪里去了?我肚子饿死了!快来背我呀!”这位老师呆在门口,流下了伤心的泪水……这样的孩子,何谈“孝”字呢?他连最基本的感恩都没有学会。
人生两件事,一是学做人,二是学做事。
所谓“人才",首先得是堂堂正正的人。
人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引导和保障,掌握了知识技能就有可能不能为社会造福,甚至有可能危害社会。
我们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有德之人、有为之人。
因此,如何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已经成为教学的重1/ 6中之重。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而优秀的传统道德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民族魂、民族根。
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主要指的是以儒家伦理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道德精华。
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豁达,"君[本文转载自网-找文章,到网]子之交淡如水"的情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正气;……又像以"诚"为先的交往的准则,以"礼"为先的行为规范,以"孝"为先的家庭伦理,以"俭"为先的立家之本,以"仁"为先的待人之心,……这些都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应不应该读《弟子规》之我见
靳艳艳
2007年由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倡导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启动,于是,中小学生诵读蒙学小书蔚然成风。
这学期,我们学校也开始了经典诵读活动。
我们首先选读的书目是清初李毓秀写的《弟子规》。
说实话,当我还是学生时,我没有接触过《弟子规》,只知道有这么一部成书于清朝并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列述了弟子(儿子、兄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目的就是要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所以当余校长布置寒假作业:通读《弟子规》,论述其精华与糟粕及其施教建议之前,我从没想过,《弟子规》中还有糟粕。
因此,我是带着深深的疑问走进了《弟子规》。
当我静下心来读《弟子规》时,我发现其中确有一些令我瞠目结舌的内容,比如书中讲到“亲憎我,孝方贤。
谏不入,悦复谏。
号泣随,挞无怨”。
这六句意思是父亲越不喜欢你,你越应该孝顺,这是考验你孝心的时候。
父亲不听你的劝谏,在他高兴时你再反复劝谏。
父亲发怒了,他用棍棒打你,你只能号泣,不要怨恨。
这里虽然说的是“侍父之道”,古代君父一体,事君如同侍父,所以也是说如何做臣民。
很多学者专家就此对《弟子规》说不:作者不讲是非,片面强调服从,强调“君父”对于他统治下子民、臣民的绝对权力。
于是对于小学生应不应该读《弟子规》争议声四起,还有人建议删减后再读。
专家们言之凿凿,但是我却不认同。
什么片面强调服从,什么压抑孩子个性,完全是不必要的担心。
我之所以这么说,原因有三个:
1、作为一名成年人,作为一个成年后才接触《弟子规》的成年人,我读完之后确实是瞠目结舌,但是我瞠目结舌的原因是:古人对父母是如此孝顺,甚至就是“愚孝”,但就是这份“愚孝”令我感动。
我自认为是个孝顺的孩子,但是父母稍有一点不当之处就对父母“横眉冷对”,我想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从小没读《弟子规》,把传统给丢了,还自认为是对的。
所以当我读到这里,对于从小没读《弟子规》倒是还生出一点点遗憾之情。
2、传统启蒙读物里面肯定会有些过时的,甚至算是糟粕的东西,但是没有必要因此给这类教材划上框框,删节或禁止孩子学习。
我们要相信教师肯定会对孩子做出引导。
虽然每一位教师对于哪些是“糟粕”的理解不同,但教师的看法肯定都在底线之上。
另外,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很多,他们还会从报刊、电视、网络和现实生活中得到道德方面的教育,即使学习到“过时内容”,他们也不会立即受到“毒害”,而是会在多方比较后作出判断,甄选。
再者,一本《弟子规》如果真能“毒害”孩子,那倒是它最大的成功。
3、对于经典诵读,我们才刚刚起步,我们现在的问题不在于“可能被启蒙读物误导”,而是知道得太少,背诵得太少,试问:一个都没有吃过螃蟹的人,还有什么资格讨论:螃蟹该不该吃?
至于怎么教《弟子规》,我认为“不求甚解”是少儿读此类书籍的最好的学习方式,不需要向孩子刻意解释,而让他们“囫囵吞枣”,在接受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学会做“人”道理,等他长大后,知识阅历丰富
了,自然会或深或浅地领悟到其中真意,并进行适当甄别,从而受用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