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白话诗

合集下载

中国第一首白话诗

中国第一首白话诗

中国第一首白话诗丁启阵胡适发表在1917年2月号《新青年》上的《两只蝴蝶》(原题《朋友》),“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被许多文学史家、诗论家、诗人尊奉为“中国第一首白话诗”。

尊奉人数是如许之众多,以至于“第一首白话诗”云云俨然成为一条妇孺皆知、颠扑不破的文学常识。

其实,这“第一首白话诗”的桂冠,不过是国人好夸诞习性的一个例子。

因为,只要稍微动用一下我们自己的脑子,不人云亦云,很容易看出其中的漏洞:首先,如果说“白话”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讲的话,那么,它自古就有,既非始于民国,亦非始于“五四”。

自然,用白话写作诗歌,也不始于民国,不始于“五四”。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诗大序》)。

咏歌就是做诗。

自从人类有强烈的感情需要表达,需要宣泄的那一天起,就有了诗歌。

中国人不可能等到民国,等到“五四”,等到1916年8月23日(胡适先生做《两只蝴蝶》的那一天),才有“嗟叹之不足”的感情需要表达,需要宣泄。

中国诗歌的历史,少说也有三四千年了。

其次,如果说“白话”是指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书面形式,那么,白话也并非一夜之间突然从石缝里蹦出来的东西,它至少可以追溯到元明清,追溯到唐宋。

从语言上讲,明清的小说民歌,元朝的散曲小令,唐宋的宝卷陶真,都得算是白话。

这其中,有许多句子,无论是语法,还是词汇,跟今天的普通话都没有什么区别。

比如说,唐初有个名叫王梵志的诗人(比李白杜甫还要早一些),专门用白话写诗,人称“白话诗人”。

他的诗,“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谁能说,它们不是白话诗呢?再者,胡适先生自己的《白话文学史》,也把中国白话诗追溯到了汉朝的民歌,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如果将“白话”作最狭义的理解,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下令推广的“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那么,胡适的年代,它尚未定型。

早期白话诗-湖畔

早期白话诗-湖畔

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 他只迷在伊底风里, 隐忍着这悲惨而甜蜜的伤心, 醺醺地翩翩地飞着。
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赠朱经农》片断 旧事三天说不全, 且喜皇帝不姓袁, 更喜你我都少年, 辟克匿克来江边。
寄给北平的一个朋友
藏晖先生昨夜作一梦, 梦见苦雨庵中吃茶的老僧。 忽然放下茶钟出门去, 飘潇一杖天南行。 天南万里岂不大辛苦? 只为智者识得重与轻。 醒来我自披衣开窗坐, 谁人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
诗集《女神》中的代表性篇目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天狗》 《太阳礼赞》《夜步十里松原》 《凤凰涅槃》《炉中煤》 《地球,我的母亲》《晨安》
天 狗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是X光线底光, 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
繁星· 二五 死呵! 起来颂扬他, 是沉默的终归; 是永远的安息。
春水· 二八
影儿欺哄了众生了, 天以外—— 月儿何曾圆缺?
春水· 三八 秋深了! 树叶儿穿上红衣了! 她是多么害怕风雨啊!
宗白华《夜》 一时间 觉得我的微躯 是一颗小星, 莹然万星里 随着星流。
一会儿 又觉着我的心 是一张明镜, 宇宙的万星 在里面灿着。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吸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1920,1,30

现代汉语诗歌创作的两难处境——从胡适的《答梅觐庄》谈开去

现代汉语诗歌创作的两难处境——从胡适的《答梅觐庄》谈开去

5 2
击 2 94 学 0 ・ 0
话)建造 “ 活文 学” ( 即区别 于古代 汉语文 学的现代 文学 )的可 能性 ,他倡 导 的言文一致 的 白话运 动从根 本上 解决 了现 代汉 语写作 的形 式和语 言 问题 ,从 而找 到 了现代 汉语表 达现 代
思想与 情感 、想 象现代 国家 与 民族 的历史性 道路 。继此才 有 了郭沫 若等 人对 抒 写体系和 想
击 2 94 学 0 ・ 0
5l



王 光 明
要:胡适是 中国现代 白话诗 的开山鼻祖。他 以 《 答梅 觐庄 》为 开端 的一系列 白话诗 ,其诗 学观 的
核心支点是文字与文学的关系。 答梅 觐庄 》这首诗 中互为 因果 的二元悖谬关系 , 映 了五 四一代先驱和 当 《 反 下现代汉语诗歌共 同面临的两难处境 ,即必须通过文学探索来 建立规范的现代 汉语 系统,而尚未定型的现 代汉语语言背景却影响 了现代 汉语诗歌文类秩序和审美趣 味的形成。
庄》不 仅 明确 表 露 了 “ 国语 的文 学 ,文 学 的国语” 这一核 心 白话文 学观 ,而 且也给 承担现
代汉语 诗歌 建 设者 提供 了划 时代 的第 一面反 光镜 。我们不 妨抱 着历 史 的 同情 心态 ,从这 首
诗歌 的文本 细读 及其 背后 的时代 症候 ,来 略窥胡适 同仁在 开辟 现代 汉 语诗 歌传统 、寻 求现 代性诉 求利器 时 的 良苦用 心和 思维 困境 。 以这首 诗开 头的 胡适 白话诗 观 的核心支 点是文 字 与文 学 的关 系 ,这是 胡适推 动诗 歌进
本 身为切 入 点 ,采 取 白话 诗 的形式 来佐证 用 白话写 诗 的现 身 说法 。

第一部白话诗集

第一部白话诗集

第一部白话诗集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学者。

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

诗集第一编大多是脱胎于旧诗词的`作品,第二、三编在运用自由诗体和音韵节奏的改革等方面作了尝试,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

作品或诅咒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旧礼教的虚伪,或表现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劳工神圣。

胡适无疑是第一白话诗人.他的<<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显示出了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胡适先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1920年,他出版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之所以命名为《尝试集》,是因为他相信“自古成功在尝试”。

他在《尝试篇》中,对尝试的意义和价值做了独特的阐释:“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

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莫想小试便成功,哪有这样容易事!有时试到千百回,始知前功尽抛弃。

即使如此已无愧,即此失败便足记。

告人此路不通行,可使脚力莫浪费。

我生求师二十年,今得“尝试”两个字。

做诗做事要如此,虽未能到颇有志。

作“尝试歌”颂吾师,愿大家都来尝试!《尝试集》一共三编并附《去国集》。

一编尚未脱胎于旧体诗,二三编则属自由诗体的大胆革新。

《尝试集》集初版于民-国十二年(1920)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共出十四版,直到抗战事起无再版。

从第二版到第四版,曾有增删。

此拍品即为其中第二编第二版稿本,包括目录及自序一则,共录《一念》、《鸽子》、《人力车夫》、《十二月五夜月》、《老鸦》、《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孔叶》、《新婚杂诗五首》、《戏孟和》、《四月二十五夜》、《看花》、《你莫忘记》、《如梦令》、《十二月一日奔丧到家》、《关不住了》十四首白话诗及《老洛伯AuldRobinGray》、《希望》两首英文译诗并附原文铅印三张。

第一部个人白话新诗集

第一部个人白话新诗集

第一部个人白话新诗集
1920年3月胡适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尝试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此后更多的诗人开始白话诗的创作。

形成了中国的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流派“尝试派”。

该诗歌流派的成熟标志是胡适《尝试集》的出版,所以一般被称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尝试派。

《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于1920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首次出版,开创了新文学运动之风气,被誉为胡适先生里程碑式的著作。

该书问世后,引发了文学界和理论界的广泛争论,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尝试集》共出版了十四版,直至抗战爆发后无再版。

《尝试集》系诗集,胡适作。

是新文化运动期间第一篇以白话写成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诗集。

1920年出版。

共三编。

第一编大多是脱胎于旧诗词的作品,第二、三编在运用自由诗体和音韵节奏的改革等方面作了尝试,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

作品或诅咒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旧礼教的虚伪,或表现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劳工神圣。

胡适无疑是第一位白话诗人。

他的《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显示出了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黄杲炘:从胡适的白话译诗《关不住了》说起(代前言)

黄杲炘:从胡适的白话译诗《关不住了》说起(代前言)

黄杲炘:从胡适的⽩话译诗《关不住了》说起(代前⾔)《关不住了》是胡适《尝试集》中的第⼆⾸⽩话译诗,翻译时间在《⽼洛伯》之后⼀年的1919年2⽉26⽇。

胡适很看重这⾸译诗,在“再版⾃序”中说,这是他“‘新诗’成⽴的纪元”。

下⾯就从这译诗说起。

⼀《关不住了》的原作与译⽂该诗原作为美国⼥诗⼈Sara Teasdale(1884—1933)的Over the Roofs。

该诗原作与胡适的译⽂如下:I said, ‘I have shut my heart, 我说“我把⼼收起,As one shuts an open door, 像⼈家把门关了,That Love may starve therein 叫爱情⽣⽣的饿死,And trouble me no more.’ 也许不再和我为难了。

”But over the roofs there came 但是五⽉的湿风,The wet new wind of May, 时时从屋顶上吹来;And a tune blew up from the curb 还有那街⼼的琴调Where the street-pianos play. ⼀阵阵的飞来。

My room was white with the sun ⼀屋⾥都是太阳光,And Love cried out in me, 这时候爱情有点醉了,‘I am strong, I will break your heart 他说,“我是关不住的,Unless you set me free.’ 我要把你的⼼打碎了。

”胡适说他“做诗以来,经过了⼗⼏年‘冥⾏索涂’的苦况;⼜因旧⽂学的习惯太深,故不容易打破旧诗词的圈套;最近这两三年,玩过了多少种的⾳节试验,⽅才渐渐有点近乎⾃然的趋势。

如《关不住了》第三段。

”显然,胡适对这⾸译诗,特别对第三段较为满意。

按我理解,他所说“近乎⾃然的趋势”,是指诗句接近⼝语,已较⾃然⽽不受诗词影响。

第一部现代白话诗集

第一部现代白话诗集

第一部现代白话诗集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学者。

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

诗集第一编大多是脱胎于旧诗词的作品,第二、三编在运用自由诗体和音韵节奏的改革等方面作了尝试,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

作品或诅咒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旧礼教的虚伪,或表现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劳工神圣。

胡适无疑是第一白话诗人.他的<<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显示出了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胡适先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1920年,他出版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之所以命名为《尝试集》,是因为他相信“自古成功在尝试”。

他在《尝试篇》中,对尝试的意义和价值做了独特的阐释:“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

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莫想小试便成功,哪有这样容易事!有时试到千百回,始知前功尽抛弃。

即使如此已无愧,即此失败便足记。

告人此路不通行,可使脚力莫浪费。

我生求师二十年,今得“尝试”两个字。

做诗做事要如此,虽未能到颇有志。

作“尝试歌”颂吾师,愿大家都来尝试!《尝试集》一共三编并附《去国集》。

一编尚未脱胎于旧体诗,二三编则属自由诗体的大胆革新。

《尝试集》集初版于民-国十二年(1920)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共出十四版,直到抗战事起无再版。

从第二版到第四版,曾有增删。

此拍品即为其中第二编第二版稿本,包括目录及自序一则,共录《一念》、《鸽子》、《人力车夫》、《十二月五夜月》、《老鸦》、《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孔叶》、《新婚杂诗五首》、《戏孟和》、《四月二十五夜》、《看花》、《你莫忘记》、《如梦令》、《十二月一日奔丧到家》、《关不住了》十四首白话诗及《老洛伯AuldRobinGray》、《希望》两首英文译诗并附原文铅印三张。

老鸦胡适对诗的理解和认识

老鸦胡适对诗的理解和认识

老鸦胡适对诗的理解和认识
胡适的《老鸦》是一首具有象征意义的咏鸟诗,通过拟人化的手法,以老鸦自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由意志的追求和对坚持自我、不畏艰难的决心。

首先,胡适在《老鸦》中的表现手法具有创新性。

他完全废除了旧体诗的格律,以自由化的方式进行创作,使诗歌更接近口语化,更易于表达情感和思想。

这种新的诗歌形式代表了中国早期白话新诗的艺术特点,并在当时被称为“胡适体”。

其次,胡适在《老鸦》中通过具体的形象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追求自由的坚强意志。

老鸦的形象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它不仅代表了诗人自己,也代表了当时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的心声。

诗中的老鸦虽然面临着“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和“天寒风紧,无枝可栖”等困境,但它仍然坚持自己的本性,不计较别人的嫌恶,坚持自由自在的飞翔,不因劳苦和饥寒而改变。

同时,老鸦也表达了不会为了讨好他人而去违背自己的意愿,不会像鸽子或画眉那样为了黄米而丧失自由。

最后,胡适的《老鸦》具有深刻的社会责任感。

在当时封建旧思想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下,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面临着严峻的斗争环境。

胡适以老鸦自比,表达了他坚定地反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传统的立场和态度。

同时,这首诗也呼吁人们要勇于坚持自我、追求自由和独立的思想,以自由意志和责任感去面对社会的挑战和责任。

总之,胡适的《老鸦》不仅是中国早期白话新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胡适个人思想和精神的写照。

这首诗以老鸦的形象和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对自由意志的追求和对坚持自我、不畏艰难的决心,同时也呼吁人们要勇于面对社会的挑战和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的白话诗
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鼓吹白话文学的“八不主义”:一不言之无物,二不摹仿古文法,三不讲求(拘泥)文法,四不作无病呻吟,五不用滥调套语,六不用典,七不讲对仗,八不避俗字俚语。

他以创作许多白话诗歌实践着自己的文学主张。

1916金年8月23日胡适写了首诗叫《朋友》,据说是我国第一首白话诗,发表于1917年2月号《新青年》杂志上,诗题改为《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

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首诗,讲平仄,讲对偶,行文自由,意象清新,诗意浅露,格调不算高雅,但在当时封建禁锢几千年余威未尽的情况下,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大胆创新。

所以后来胡适干脆把他的白话新诗集命名为《尝试集》。

胡适是一位著名的文字学家,他写过一首关于文字方面的白话打油诗:“文字没有雅俗,却有死活可道。

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本来同一字,声音少许变了。

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至于古人叫字,今人叫号;古人悬梁,今人
上吊;古名虽未必佳,今名又何尝少妙?至于古人乘舆,今人坐金轿;古人加冠束帻,今人但知戴帽;若必叫帽作巾,叫轿作舆,岂非张冠李戴,认虎作豹?……”(见《胡适文存》第一卷)这样深入浅出、诙谐幽默地介绍古今文字知识,将文言文与白话文对照,确实妙趣横生。

胡适还写过政治白话诗。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前后,蒋介石和汪精卫联名邀请全国各界名流学者到江西庐山开谈话会。

7月11日谈话会上,蒋、汪发言后,胡适慷慨激昂,发表了一通抗日救国演讲。

在座的胡健中听后,即席赋诗一首:“溽暑匡庐盛会开,八方名士溯江来。

吾家博士真豪健,慷慨陈辞又一回!”
言语中颇含戏谑之意。

胡适也随手写了一首白话打油诗回赠:“哪有猫儿不叫春?
哪有蝉儿不鸣夏?哪有蛤蟆不夜鸣?哪有先生不说话?”四句反问,信手拈来,类比生动,饶有风趣。

据说后来《中央日报》登出这首诗,蒋介石看了,也忍俊不禁。


来胡适也不无幽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