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论《史记》为文之法

合集下载

曾国藩的十三套学问,其治学、持家、处世、修身之道,值得你品味

曾国藩的十三套学问,其治学、持家、处世、修身之道,值得你品味

曾国藩的⼗三套学问,其治学、持家、处世、修⾝之道,值得你品味《家书》、《冰鉴》、《求阙斋⽂集》、《奏议》、《家调》、《经史百家杂钞》、《⼗⼋家诗钞》、《治学论道之经》、《处世交友之道》、《修⾝养性之诀》、《疆场竞⽃之计》、《持家教⼦之术》、《为学之道》《治学论道之经》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师,学术造诣极深。

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也”,要有“旧⾬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

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得⾃然之味”。

⽂章写作,需在⽓势上下功夫,“⽓能挟理以⾏,⽽后虽⾔理⽽不灰”。

要注意详略得当,详⼈所略,略⼈所详,⽽“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为⽂家第⼀要也”。

为⽂贵在⾃辟蹊径,“⽂章之道,以⽓象光明俊伟为最难⽽可贵”。

“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章第⼀妙境”。

《持家教⼦之术》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说过,曾国藩教⼦成功是⼀个事实。

⽆法抹杀,也⽆须抹杀。

曾国藩认为持家教⼦主要应注意以下⼗事:⼀、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之计》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之处。

他认为,兵不在多⽽在于精,“兵少⽽国强”,“兵愈多,则⼒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

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

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将⼠同⼼,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卒⽆⽣之⽓”。

选择有四点要求:“⼀⽈知⼈善任,⼆⽈善觇敌情,三⽈临阵胆实识,四⽈营务整齐”。

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

如“⽤兵动如脱兔。

历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历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历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2004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试题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知识试卷(时间:150分钟)1、《诗经》和《楚辞》合称________。

2、《史记》的________和列传以记人为主。

3.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收录了()4、________是晚唐作品最多,影响最大的词人5、李清照的作品当时被收入()6、关汉卿、白扑、马致远、郑光祖合称________。

7、元代有两大戏曲圈,北方以大都为中心,南方以________为中心。

8、《长生殿》和《桃花扇》的作者合称________。

9、谌容20世纪80年代的中篇代表作是________。

10、“陈奂生系列”的作家是________。

11、近代用文言翻译外文小说的是________。

12、鲁迅的《朝花夕拾》原名________。

13、冰心早期的问题小说代表作是________。

14、曾文清是曹禹话剧________的主人公。

15、有时代鼓手之称的是________。

二、选择(每空1分,共15分)1、贯穿新月派前后期的诗人是________。

2、20年代的创造社的艺术倾向是________。

3、现代最早的新诗集是________。

4、《棠棣之花》、《虎符》是________的作品。

5、赵树理的最大贡献是塑造了一大批()6、鲁迅小说通过对下层百姓病态灵魂的描写,尖锐指出了________这一主题。

7、老舍在20、30年代描绘了一个丰富多彩的________。

8、《乡愁》的作者是台湾诗人________。

9、先秦最早的载言记事散文是________。

10、《过秦论》的作者是________。

11、左思的________导致洛阳纸贵。

12、号称“文起八代之衰”的诗文大家是________。

13、“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宋代________的诗句。

14、元杂剧的结构是________。

15、章回小说是由________发展而来。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诗经2、三言二拍3、五四新文学运动4、孤岛文学四、论述题(需答300字以上,10分)论述唐传奇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曾国藩家训之治学方法

曾国藩家训之治学方法

史宜日日看,不可间断.读经、史须通一书,再治他书,兼营并鹜,一无所得.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曾国藩终身三课:茶余偶记、读史十叶、楷本日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课程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一会,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五、读史二十三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六、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七、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八、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九、谨言刻刻留心.十、养气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十一、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十二、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十三、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读《通鉴》辅之以《读通鉴论》.无论何书,总须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会对此书之大局精处茫然不知.学诗宜读一家之专集.、或经或史或诗集文集,每日总宜看二十页.、凡读书有难者,不必遽求甚解.有一字不能记者,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但于已阅过者,自作暗号,略批几字,否则历久忘其为已阅未阅矣.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吾谓读书不求强记,此亦养身之道.若全无名心,记亦可不记亦可,此心宽然无累,反觉安舒,或反能记一二处,亦未可知.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看《汉书》有两种难处,必先通于小学.训诂之书,而后能识其假借奇字;必先习于古文辞章之学,而后能读其奇篇奥句.欲通小学,段氏《说文》、《经籍纂诂》、《读书杂志》;欲明古文,《文选》、《古文辞类纂》.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书虽不可不看,弟此时以营务为重,则不宜常看书.、学问之道,能读经史者为根柢,如两《通》(杜氏《通典》、马氏《通考》),两《衍义》及本朝两《通》(徐乾学《读礼通考》、秦蕙田《五礼通考》),皆萃《六经》诸史之精,内圣外王之要.若能熟此六书,或熟其一二,即为有本有末之学.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学字当学颜柳.、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至于写字,真行篆隶,尔颇好之,切不可间断一日.既要求好,又要求快.余生平因作字迟钝,吃亏不少.尔须力求敏捷,每日能作楷书一万则几矣.至于作诸文,亦宜在二三十岁立定规模;过三十后,则长进极难.作四书文,作试帖诗,作律赋,作古今体诗,作古文,作骈体文,数者不可不一一讲求,一一试为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十三经外所最宜熟读者莫如《史记》《汉书》《庄子》《韩文》四种.余生平好此四书,嗜之成癖,恨未能一一诂释笺疏,穷力讨治.自此四种而外,又如《文选》《通典》《说文》《孙武子》《方舆纪要》、近人姚姬传所辑《古文辞类纂》、余所抄十八家诗,此七书者,亦余嗜好之次也.凡十一种,吾以配之《五经》《四书》之后,而《周礼》等六经者,或反不知笃好,盖未尝致力于其间,而人之性情各有所近焉尔.吾儿既读《五经》《四书》,即当将此十一书寻究一番,纵不能讲习贯通,亦当思涉猎其大略,则见解日开矣.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宜在五十以前将应看之书看毕,免致老大伤悔也.、吾见家中后辈体皆虚弱,读书不甚长进,曾以养生六事勖儿辈:一曰饭后千步,一曰将睡洗脚,一曰胸无恼怒,一曰静坐有常时,一曰习射有常时(射足以习威仪强筋力,子弟宜多习),一曰黎明吃白饭不沾点菜.此皆闻诸老人,累试毫无流弊者,今亦望家中诸侄试行之.又曾以为学四字勖儿辈:一曰看生书宜求速,不多阅则太陋;一曰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一曰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跛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盖阅历一生而深知之深悔之者,今亦望家中诸侄力行之.养生与力学,二者兼营并进,则志强而身不弱,或是家中振兴之象.两弟如以为然,望常以此教诫子侄为要.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读书宜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小学凡三大宗.言字形者,以《说文》为宗.古书惟大小徐二本,至本朝而段氏特开生面,而钱坫、王筠、桂馥之作亦可参观.言训诂者,以《尔雅》为宗.古书惟郭注邢疏,至本朝而邵二云之《尔雅正义》、王杯祖之《广雅疏证》、郝兰皋之《尔雅义疏》,皆称不朽之作.言音韵者,以《唐韵》为宗,古书惟《广韵》、《集韵》,至本朝而顾氏《音学五书》乃为不刊之典,而江(慎修)、戴(东原)、段(茂堂)、王(怀祖)、孔(巽轩)、江(晋三)诸作,亦可参观.尔欲于小学钻研古义,则三宗如顾、江、段、邵、郝、王六家之书,均不可不涉猎而探讨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所阅日博,亦须札记一二条,以自考证.。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名人事例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名人事例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名人事例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阅读可以扩大人的视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则足以强大到改变人一生的格局、世界观和价值观。

阅见远方,清朝名臣曾国藩曾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可变其气质。

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曾国藩一生阅卷无数,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他多年的阅读习惯养成了他礼治为先,以忠谋政的性格,为他后来所立下的赫赫战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他说,唯读书可以放大格局。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每年的新生录取通知书中都会夹带一份精心挑选的书籍,以告示青年们要从书籍中收获新知,在阅读里开阔眼界。

据悉,这已经是清华大学自2015年开始,连续6年为新生赠书了。

一年一本书,打开的不仅是3000多名新生的世界,更是给予所有人一个触手可及、最强有力的“敲门砖”。

年少成名的青年作家韩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从平淡无奇的少年到成为对几代青年影响深远、家喻户晓的杰出作家,是知识的力量改变了他。

提及大众对他成名前的印象,大多都是偏科严重、频频挂科、还未毕业已被退学等问题,甚至在当年还引发了大众对于“培养专才还是全才”的全社会热议。

但就是这样一个大众眼中的“问题”青年,执着地在阅读和写作的道路上坚守着。

他说:“一个人可以不读学术专著,但一定要读各种各样的资讯。

我从十多岁开始看各种各样的书,每天的阅读量可能五万到十万个字。

”2000年,他凭借作品《穿着棉袄洗澡》获得第二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二等奖。

他发表的首部小说是一部反映上海初三学生生活的小说《三重门》。

通过这部小说的发行,他一举成名,该书累计发行200万册,是中国近20年销量最大的文学类作品。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在读大学时最热衷做三件事:编程、读书和修电脑,且张一鸣尤其热爱阅读。

如果说,编程和修电脑都是与他大学专业(软件工程)相关,上手也更为容易的话,读书于张一鸣应该是比较特别的爱好。

青年立志报国的名言

青年立志报国的名言

青年立志报国的名言1.立志求学报国的名人名言、故事项羽欲学万人敌摘取王冠上的明珠的陈景润金兵为灭,何宜家为?立志名言●男儿不展同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明·冯梦龙)●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韩非子)●让自己的内心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乐趣----(雨果)●儿童有无抱负,这无关紧要,可成年人则不可胸无大志----(乔·吉·霍兰)●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清·金缨)●丈夫志气薄,儿女安得知?(宋·吕温)●人生各有志(汉·王粲)●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明·程颢)●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明·王守仁)●胸无大志,枉活一世●人之所以异于禽者,唯志而已矣!(汪·王夫之)●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无也(南史)●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三国演义)●有志不在年高,我志空活百岁(清·石玉昆)●一个人如果胸无大志,既使再有壮丽的举动也称不上是伟人----(拉罗什富科)●母鸡的理想不过是一把糠(罗马尼亚)●鸟不展翅膀难高飞(朝鲜)●人无志向,和迷途的盲人一样(朝鲜)●少年心事当拿云(唐·李贺)●志当存高远(三国·诸葛亮)●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清·顾炎武)●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孙中山)●以天下为己任(新五代史)●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唐·李世民)●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宋·文天祥)●鱼跳龙门往上游●卒子过河,意在吃帅●远大的希望造就伟大的人物(英国)●胸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与其当一辈子乌鸦,莫如当一次鹰(欧洲)●不要志气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

不要自以为聪明(圣经)●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宋·刘过)●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丈(唐·李白)●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唐·邵谒)●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晋·傅玄)●丈夫清万里,谁能扫一室(唐·刘希夷)●寄言燕雀莫相唣,自有云霄万里高(唐·高适)●才自清明志自高(清·曹雪芹)●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三国·曹植)●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宋·苏轼)●强行者有志(老子)●一人立志,万夫莫敌(明·冯梦龙)●心志要坚,意趣要乐●志坚者,功名之柱也。

《曾国藩家书》中不可不知的4个核心,附家训30条经典教育语录

《曾国藩家书》中不可不知的4个核心,附家训30条经典教育语录

《曾国藩家书》中不可不知的4个核心,附家训30条经典教育语录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出生显赫,生在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

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最后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翰林庶吉士,封一等毅勇侯,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军事家、文学家。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是曾国藩一生谨遵的座右铭在曾国藩的倡议下,清政府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所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

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下“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含近1500封信集“的不得不看的育人经典名著---《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中共收录了曾国藩书信435通:其中《与祖父书》14通,《与父母书》48通,《与叔父书》9通,《与弟书》249通,《教子书》115通。

另附《致夫人书》、《教侄书》等7通,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孙之辈,所以涉及范围甚广,是自古以来被研究研习的著名教育典籍。

今天我们就主要看一下其核心的4个方面的内容(俗称干货),以方便大家日后在相夫教子、为人处世中熟知和运用。

1.关于读书学习“业精之法在于专,读书应有恒心;读书贵在有常,学习贵在有恒。

定要坚持‘看、读、写、作’。

”其意思就是说,不管是读书学习还是工作都要专注、有恒心,读书要经常读,不要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而且要贵在坚持。

读书学习的时候也一定坚持“看、读、写、作”这四个法则。

现在由于受到电子化设备的冲击,纸质书籍受到了极大的冷落,好在国家及有关教育部门提出大力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等,还有社会上出现的《朗读者》、《约读书房》、《教子有方》等读书性质的节目、公司和协会,这对纸质书籍的保护和传播都是一件好事情。

史学两司马

史学两司马

1、司马迁&司马光西汉的司马迁和北宋的司马光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两位史学家。

司马迁撰写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司马光组织编写了规模空前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这两部不朽的名著被称为“史学双壁”。

2、司马迁-《史记》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学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评价当时正在编纂的《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 (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包括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958年郭沫若在为司马祠题写的碑文中对司马迁有“文章旷代雄”、“功业追尼父”的赞语。

3、司马光-《资治通鉴》作者是北宋的司马光,《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春秋》为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

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王鸣盛评价: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曾国藩评价: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温公《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能窃物之理,执圣之权;又好叙事所以得失之由,脉络分明;又好详名公巨卿所以兴家败家之故,使士大夫怵然知戒,实六经以外不刊之典也。

梁启超评价: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

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

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

”人格修炼对他事业有帮助,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

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

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

”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曾国藩为自己立下课程十二条: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不可一昧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

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祖至武帝五代汉皇的后妃, 以正后为主, 兼及妃嫔 和后妃亲族,篇中的几位皇后都出身微贱, 但却通 过不寻常的经历当上皇后, 有的阴差阳错, 有的事
‘ 外戚世家 “ 记述的是汉高
2015 年第 3 期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俞樟华,沈灵超:曾国藩论‘ 史记“ 为文之法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㊃ ㊀ 2 ㊀ 9㊃ ㊀
( 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在取材上紧扣主旨,量身选材;在情感上自鸣郁抑,情感喷涌;在气势上文气承接,迈远骞举;在剪裁上详略得当,繁简相宜; 在谋篇上先后有序,布局巧妙;在语言上用词洁准,叠词复笔㊂ 曾国藩还以‘ 史记“ 为圭臬,在自己的传记文章写作实践中进 行了借鉴运用㊂ 关键词:曾国藩;‘ 史记“ ;为文之法 收稿日期:2014-09-23 中图分类号:K206㊀ ㊀ ㊀ 文献标志码:A㊀ ㊀ ㊀ 文章编号:1009-5128(2015)03-0028-0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外史记文学研究资料整理与研究(13&ZD111) 女,浙江慈溪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㊂ 作者简介:俞樟华(1956 ) ,男,浙江临安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传记文学研究; 沈灵超 ( 1991 ), 摘㊀ 要:曾国藩受桐城派的影响,自小浸淫‘ 史记“ ,受其影响深远,对其为文之法十分推崇,并进行了相关评点,主要是
出偶然㊂ 一个微贱女子变成了天下最尊贵的妇人, 令人不可思议,于是司马迁用了 命 字作解㊂ 篇以 命 字为骨, 开首一序, 即接连点出, 以下步 后以重亲,故与其生子万方, 终无子 ㊂ 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 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 知者, 归之天命㊂
[5]412

行,寥寥几笔,形神俱备,俱为烈丈夫㊂ 他们的存在 强化了文章所传达的主旨命意, 皆为烈字衬托出 光芒
[1]387
的中流砥柱,他深受桐城派方苞㊁ 刘大櫆等人尤其 也㊂ 姚先生持论闳通,国藩之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启之
[1]250
㊂ 同时,曾国藩还是桐城中兴
㊀ ㊀ 方苞是清代桐城文派的代表人物, 他在 ‘ 又书 货殖传后“ 一文中首先提出了义法理论, 为桐城派 的论文 标 准 奠 定 了 基 础㊂ 他 说: ‘ 春 秋 “ 之 制 义 法,自太史公发之, 而后之深于文者亦具焉㊂ 义即 ‘ 易“ 之所谓 言有物 也, 法即 ‘ 易 “ 之所谓 言有 序 也㊂ 义 以 为 经 而 法 纬 之, 然 后 为 成 体 之 文㊂ [2]58 所以方苞论文, 不仅注意其思想内容, 而 且非常强调文章的笔法㊁技巧,从文章的选材来说, 他主张 所载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 [2]136 ㊂ 他 认为司马迁在 ‘ 史记 ㊃ 留侯世家 “ 中所说的 留侯 从容与上 言 天 下 事 甚 众, 非 天 下 所 以 存 亡, 故 不 著 , 此明示后世缀文之士以虚实详略之权度 也㊂
第 30 卷 第 3 期
2015 年 2 月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Journal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㊀来自Vol.30㊀ No.3
Feb. 2015
ʌ 司马迁与‘ 史记“ 研究ɔ
曾国藩论 ‘ 史记 “ 为文之法
列传“ 为 子长最不满于公孙弘, 讽刺之屡矣 也
; 评 ‘ 儒林
子长既 薄 其 学, 又 丑 其 行, 故 褊 衷 时 时 一 发 露 诸人,具有瑰玮绝特之气, 赞中仍自寓不轻于一死 之意㊂ 子 长 跌 宕 自 喜 之 概, 时 时 一 发 露 也 这些评论,都是切中肯綮的㊂
[3]58
;评‘ 季布栾布列传“ 为 状季布㊁ 季心㊁ 栾布 ㊂
[3]54
召必俱死而弃小义; 中途乞讨, 心志坚定; 忍辱负 重,攻克郢都,没有找到昭王,竟 掘楚平王之墓,出 其尸,鞭三百
[5]487
伍子胥头脑清楚, 眼光尖锐, 知应父之 ,疯狂复仇㊂ 伍子胥为吴王立下
[5]488
汗马功劳,受谗言被赐死前留下 抉吾眼悬吴东门 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达了身遭诬害的愤慨,对吴王昏庸的憎恨㊂ 此等人 物不可不谓之 烈 也㊂ 然这些还不足, 曾国藩更 为赞叹的是这篇列传除伍子胥之外, 又涉及了渔 夫㊁专诸㊁申包胥㊁白公胜㊁石乞等诸多人物,或言或 的遗言, 激烈地表
论 古 文, 总 须 有 倔 强 不 驯 之 气, 愈 拗 愈 深 之 奇辞大句,须得瑰玮飞腾之气驱之以行, 凡堆重处 皆化为空虚,乃能为大篇, 所谓气力有余于文之外 也,否则气不能举其体矣
虽要归有良然者, 然亦由子 的想法㊂ 虽然曾国藩
不赞同‘ 外戚世家 “ 中太史公的观点, 但他依然对 其紧扣 命 字的写作方法予以肯定, 感叹 俱含命 字之意在言外 节通灵,显出了章法的高妙㊂ 由此可见, 曾国藩在 评点‘ 史记 “ 时注重辩证看待, 对于有异议的观点 提出想法,同时赞赏文章紧扣主旨选材的方法, 对 ‘ 史记“ 其他篇章亦多次提及,如 ‘ 陈丞相世家 “ , 他 评道: 阴谋奇计,是‘ 陈平世家 “ 着重处㊂ 二语为主㊂

身份地位相似㊁ 关系相近的人写在一起, 而且注重 使所选材料紧扣主旨, 暗含命意, 如对于 ‘ 外戚世 家“ ,曾国 藩 就 评 点 道: 通 篇 注 重 命 字㊂ 首 段 吕 后,末指明天命, 后薄后㊁ 窦后㊁ 王后㊁ 卫后, 亦俱含 命字之意在言外㊂
[3]52
曾国藩也认为太史公在取材成篇时, 不仅常把
[3]54
步限定,再不脱离㊂ 有明应处, 如 此岂非天耶 , 非天命, 孰能当之 等句是㊂ 有暗写处, 如 吕太
[4]54
和,使得文章节奏紧凑,主旨鲜明,令人赞叹㊂
, 亦使得诸人之 烈 相 互 穿 插, 互 为 应
对于太史公 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㊂ 殷之兴也以有娀,纣之杀也嬖妲己㊂ 周之兴也以姜
[3]54
如果说‘ 外戚世家 “ 主要是选用多人的材料去
胥列传“ 则是以一人为主传,以众人去衬托主传者,
㊀ ㊀ ㊀ 二㊁ 借以自鸣其郁耳 自鸣郁抑,情感喷涌
㊀ ㊀ 文学是人喜怒哀乐的载体,包含着人对生命意 义的探索㊂ 曾国藩认为太史公亦是将其个体体悟 及情感融入了‘ 史记 “ 之中, 余读 ‘ 史记 “ 亦 大抵 率寓言也 ㊂ 列传首伯夷, 一以寓天道福善之不足 据,一以寓不得依圣人以为师㊂ 非自著书, 则将无 所托以垂于不朽㊂ 次管㊁ 晏传, 伤己不得鲍叔者为 之知己,又不得如晏子者为之荐达㊂ 此外如子胥之 愤㊁屈原之枉, 皆借以自鸣其郁耳㊂ 非以此为古来 伟人计功薄也
蓄, 则 读 之 亦 易 尽㊂ 故 深 于 文 者, 必 敛 气 而 蓄 城派前期柔弱的文风; 另一方面是当时时势艰难, 国运黯淡,需要雄浑阳刚之气㊂ 所以曾国藩对 气 势 的论述较多, 如 行气为文章第一义 意
[1]106 [1]678
文之雄健,全在气势㊂ 气不正, 则读者索然; 势不 曾国藩非常重视阳刚之气,一方面是要力矫桐 , 余
[3]62 [3]53
命 字剪裁材料, 组织篇章, 使文章紧凑连贯, 骨
㊂ 一个 命 字贯穿全篇, 紧扣
‘ 酷吏列传“ 则曰: 通首以 法令滋章, 盗贼多有
对于
暗合 命 之主旨,多人合传, 主次相同, 那么 ‘ 伍子 从而体现文章主旨㊂ 故曾国藩如此点评: 子胥以 报怨而成为烈丈夫㊂ 渔父之义㊁ 专诸之侠㊁ 申包胥 之乞师㊁白公之报仇㊁石乞之甘烹,皆为烈字衬托出 光芒㊂
除了以上两种情况外, 曾国藩还注意到 ‘ 淮阴
亡归因于女人的观点予以否定, 并针对太史公 孔 于当世艳称之功臣封爵者,皆不甚满意㊂ 常以不可 长褊衷,不能忘情于功名, 故时时以命字置诸喉舌 之间㊂ 若仲尼, 则罕言命, 且不答南宫适㊁ 羿㊁ 禹稷 之问,兹其所以为大也
[3]52 [3]58
这种把兴
的观点, 提出了 子长
俞樟华,沈灵超
㊀ ㊀ 方苞七八岁就 潜观 ‘ 史记 “ , 从此爱上了司 马迁的文章㊂ 曾国藩受桐城派的影响, 也自小浸淫 ‘ 史记“ ,对其十分推崇, 言 ‘ 史记 “ 为 不可不熟看 之书
[1]456

㊀ 一㊁ 俱含命字之意在言外 紧扣主旨,量身选材
马迁㊁韩愈五家
,并说 余于古文,志在效法此三人,并司
[3]62 [3]56
㊀ ㊀ ㊀ 三㊁ 行气为文章第一义 文气承接,迈远骞举
㊀ ㊀ 从此后历朝历代对于 气势 的论述层出不穷㊂ 到 晚清时期,文人已十分注重文章的气势, 比如刘大 櫆说: 行文之道, 神为主, 气辅之㊂ 势㊂
[7]76 [6]3
正因为太史公不只是为了记载史实, 而是融入
气势 一词古已有之,曹丕首创以 气 论文, 林纾也言:
为表明自己写‘ 史记 “ 的初衷; 传管仲㊁ 晏子是感伤
㊂ 曾国藩认为太史公传伯夷是
㊀㊃㊀30㊀㊃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第 30 卷
自己没有鲍叔这样的知己,没有晏子这样的人为自 己荐达;传伍子胥㊁屈原是借他们表达抑郁悲愤,并 不是单单为了记载古人的功过是非㊂ 了情感,所以使得 ‘ 史记 “ 的文学性得到了大大提 升㊂ ‘ 史记“ 中的传世名篇大多融入了太史公的情 感,有悲愤㊁有抑郁㊁有讥讽㊁有感慕, 亦有自喜㊂ 所 以曾国藩认为篇章之所以动人心魄,人物之所以令 人难忘,是因为太史公把情感注入笔端, 让读者与 文中人物以及文字背后的作者产生了共鸣㊂ 所以 曾国藩评‘ 屈原贾生列传 “ 为 怀王入秦不返, 战国 天下之公愤,而子长若引为一人之私愤, 既数数著 之矣㊂ 此篇尤大声疾呼, 低回欲绝
[5]411
曾国藩
侯列传“ 这样只选取生平寥寥几事而勾勒人物, 量 身选材而体现主旨的文章㊂ 曾国藩赞叹太史公 举 一纲而万目张 的方法, 即抓住人物一生中的几件 大事进行情节安排,事件不多却将人物性格命运交 代清楚,读之形象鲜明,主旨深刻㊂ 曾国藩评 ‘ 淮阴 侯列传“ 为 彭城败散, 而后信收兵至荥阳, 破楚京 索之间㊂ 下魏破代, 而后汉辄收信精 兵㊂ 荥 阳 距 皆高祖 有 急, 赖 信 得 全㊂ 子 长 于 此 等 处, 颇 为 用 意㊂ [3]57 韩信一生有许多事情, 而太史公并不一一 赘述,只在 高祖有急, 赖信得全 的 三役 上 用 意 ,事件不多, 却让人印象深刻, 韩信功劳之大一 目了然,与后文韩信之死作对比,让人深发感慨㊂ 方法很是看重,他亦在自己的文章写作实践中予以 运用㊂ 如在 ‘ 葛寅轩先生家传 “ 中, 文章开始写葛 寅轩少时的举止异于常人, 再写其游学, 又写其十 三岁时祭父,然后写他思念母亲归家而救母, 母去 世后服丧至诚㊂ 这些情节把葛寅轩一生的行事选 择了几件要事徐徐道来,特别是后面一部分更是突 出了葛寅轩待母至孝㊂ 这篇文章层层递进, 前面写 后写待母至孝达到高潮, 将他一生为人之 孝 表 现得淋漓尽致, 孝 字分外凸显㊂ 太史公笔法的 精髓,被曾国藩运用得非常娴熟㊂ 葛寅轩少时举止㊁ 游学以及祭父几件事作了铺垫, 由上观之, 曾国藩对于紧扣主旨, 量身选材的 楚,成皋围急, 而后汉王至赵, 驰入信壁㊂ 此三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