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1《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90111002总学时数:68(理论34、上机34)总学分数:3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适用专业:全院本科专业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本课程为全院本科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计算机理论知识部分,第二部分为计算机实践部分。
计算机理论知识部分教学的任务和基本要求是介绍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剖析计算机硬件的组成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对数值、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在计算机在的表示、处理与应用作简单的介绍,分析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功能和原理,介绍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的入门知识,重点讲解数据库及其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知识。
计算机实践部分教学的任务和基本要求是侧重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力求通过自学和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计算机的信息浏览、Windows操作系统、电子邮件、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网页编著与发布、演示文稿制作和多媒体创作工具等内容。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为今后在本科阶段学习其它计算机课程打好一定的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知识1、信息技术概况(1)集成电路的基本知识(2)通信技术的分类、特点与发展趋势(3)计算机的发展、特点与作用(4)信息化与信息化建设的有关问题2、计算机组成原理(1)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及其功能;计算机的分类;微处理器(2)CPU的结构:指令与指令系统:指令的执行过程:CPU的性能指标(3)PC机的主板、芯片组与BIOS cache存储器与主存储器(4)PC机I/O操作的原理,I/O总线与I/O接口(5)常用输入设备(键盘、鼠标器、扫描仪、数码相机)的功能、性能指标及基本工作原理(6)常用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的功能、分类、性能指标及基本工作原理(7)常用外存储器(软盘、硬盘、光盘)的功能、分类、性能指标及基本工作原理3、数字媒体及应用(1)二进制及其特点,整数和实数在计算机内的表示方法(2)西文与汉字的编码,数字文本的制作与编辑,常用文本处理软件(3)数字图像的获取、表示及常用图像文件格式,数字图像的编辑、处理与应用及图形的概念和应用(4)数字声音获取的方法与设备,数字声音的压缩编码,语音合成与音乐合成的基本原理与应用(5)数字视频获取的方法与设备,数字视频的压缩编码,数字视频的应用4、计算机网络(1)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分类;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多路复用技术与交换技术:常用传输介质(2)计算机局域网;特点、组成和类型;以太网工作原理;局域网服务与软件;局域网的扩展(3)计算机广域网的组成;数字传输干线与接入技术;分组交换与存储转发原理;常用广域网(4)异构网络互连协议TCP/IP的分层结构、IP地址、IP数据报与路由器原理(5)因特网的组成,主机地址与域名系统,电子邮件与Web的基本原理(6)网络信息安全的常用技术,计算机病毒防范5、计算机软件(1)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内容(2)操作系统的作用、功能、分类和常用操作系统6、计算机信息系统与数据库(1)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特点、结构、主要类型和发展趋势(2)数据库系统的特点与组成,概念模型与E—R图,数据库的数据模型(3)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原理:数据结构及其形式化定义,关系代数操作,SQL语言,数据库的控制(4)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软件工程概念,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数据库数据设计概要,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维护(5)典型信息系统介绍(二)常用软件的使用1、IE浏览器(1)IE浏览器设置,浏览Web页面(2)信息检索,页面、图片保存至本地磁盘(3)文件上传、下载及相关工具软件使用(WinRAR、 Winzip、网络蚂蚁、网际快车)2、Outlook Express(1)创建帐号和管理帐号(2)书写、发送邮件(3)接收、回复、转发邮件(4)管理邮件及通讯簿(5)申请免费电子信箱3、WORD文字处理(1)文字编辑:文字的增删改,复制、移动、查找和替换,英文文本的校对(2)页面设置:页边距、纸型、纸张来源、版式文档网格、页码、页眉、页脚(3)文字段落排版:字体格式、段落格式、首字下沉、边框和底纹、分栏、背景、应用模板(4)高级排版:绘制图形、图文混排、艺术字、文本框、域、其他对象插入及格式设置(5)表格处理:表格插入、表格编辑、表格计算4、EXCEL电子表格(1)电子表格编辑:数据输入、编辑、查找、替换,单元格删除、清除、复制、移动,填充柄的使用(2)公式、函数应用:公式的使用,相对地址、绝对地址的使用,常用函数的使用。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xxxx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大纲适用专业:高职所有专业编制单位: xxxxxxx年xx月xx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一、教学对象本大纲适用于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专科层次学习二、学分与学时总学时:32,其中理论学时:16,实践学时:16。
平均周学时2。
三、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课程属性:本课程是公共必修课程,是大学各专业计算机教育中第一层次的课程,是当代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能,以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
课程属性:必修课。
四、课程性质、任务和目的性质:《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是当代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属于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第一层次的课程。
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不印、、不仅要让学习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而且要让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素养,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自己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目的: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扩展视野,为后续课程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的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
五、主要先修与后续课程本课程无先修课程六.考试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考试考核方式为:上机考试成绩评定为:平时成绩40%(平时作业20%+平时出勤20%)+上级考试成绩60%(理论知识成绩30%+实际操作成绩30%)七、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分章节)第一章计算机系统知识【目的要求】1、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超级计算机发展现状及应用介绍(重点))、与数据的概念、息基础技术、信息系统技术、信息应用技术、代信息技术数字化、多媒体化、高速度、网络化、宽频带、智能化特点、维的概念、内涵、应用介绍2、熟悉计算机应用领域(重点介绍典型应用领域:科学计算、数据处理、电子商务等)3、了解计算机发展史(第一台计算机出现的历史时刻及特征、计算机发展史上的3次飞跃及其特征、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4、掌握进制转换的方法,包括其他进制转换成十进制,十进制转换成其他进制,二进制与八进制、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计算机基础》是一门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后续学习和工作中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分类、特点和应用领域。
(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3)熟悉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
(4)掌握办公软件(如 Word、Excel、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
(5)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应用。
(6)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和防范措施。
2、能力目标(1)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进行文件管理、系统设置等基本操作。
(2)能够运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和演示文稿制作。
(3)能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交流沟通和资源共享。
(4)能够具备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数字化生存能力。
三、课程内容1、计算机基础知识(1)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分类、特点和应用领域。
(2)数制与编码,包括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和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
(3)计算机系统组成,包括硬件系统(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和软件系统(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2、操作系统(1)操作系统的概念、功能和分类。
(2)Windows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如桌面管理、文件管理、系统设置等。
3、办公软件(1)Word 文字处理软件,包括文档的创建、编辑、排版、打印等操作。
(2)Excel 电子表格软件,包括表格的创建、数据输入与编辑、公式与函数的应用、图表制作等操作。
(3)PowerPoint 演示文稿软件,包括演示文稿的创建、编辑、动画效果设置、放映等操作。
4、计算机网络(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分类和拓扑结构。
(2)网络协议和 IP 地址的概念。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及代码课程名称: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代码:ZAB301001二、适用教育层次及专业教育层次:高职专科适用专业:所有专业三、学分、学时学分数:3 学时数:48四、课程类型课程性质:公共课课程类别:理论+实践课五、先修课程名称及代码无六、教学目标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关于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多媒体和信息系统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概念和知识,了解一些最普遍和最重要的计算机应用。
即:掌握中英文输入技术、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初步掌握信息在计算机内的表示;了解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等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原理;使学生理解并掌握Internet接入与信息浏览、操作系统(Windows)、信息交流与发布、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等内容。
1.知识目标1)了解信息化社会及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特点;了解集成电路与IC卡。
2)掌握二进制的特点,整数在计算机内的表示方法。
3)掌握计算机硬件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功能。
4)了解微处理器的特点、功能、应用及发展情况。
5)掌握常用输入和输出设备的功能,了解其结构与原理。
6)掌握磁盘、存储卡、光盘的类型,了解其结构与原理。
7)了解操作系统的作用、功能,常用操作系统和实用程序的种类。
8)了解计算机软件基础理论所包含的算法、数据结构和程序设计语言的概念。
9)了解数据通信的基本知识、互联网提供的服务、网络信息安全措施。
10)掌握局域网与广域网的特点与组成,了解TCP/IP协议的作用,IP地址的格式与分类。
11)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内容与应用,掌握声音获取的方法与设备。
12)掌握数字视频的获取方法与设备、视频压缩编码的几种标准及其应用。
13)了解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特点、结构、主要类型和发展趋势。
14)了解数据库系统的特点与组成,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及常用关系型数据库。
15)了解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的基本概念,了解典型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引言信息技术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他们在数字化时代中的竞争力,本教学大纲旨在设计一套全面而系统的信息技术课程,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技能并理解相关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建立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解,包括但不限于硬件、软件和网络应用等方面;2.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3. 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4.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获取和评估能力,以及信息安全意识;5. 鼓励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中开展独立研究和创新。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旨在综合引入以下内容:1. 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学习;2. 网页设计与开发:学生将学会使用HTML、CSS和JavaScript等技术来构建并美化网页;3. 数据库管理系统:学生将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并具备设计和管理数据库的能力;4. 编程与算法:学生将学习常见编程语言(如Python、Java等),并通过编写代码解决问题;5. 多媒体技术:学生将学会使用多媒体软件和工具,制作和编辑图像、音频和视频;6. 信息安全与网络道德:学生将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学习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7. 信息技术应用:学生将学会如何在不同领域中运用信息技术,探索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和趋势。
四、教学方法1. 授课:教师将向学生介绍各种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2. 实践:学生将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探索信息技术的应用;3. 小组讨论:学生将以小组形式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4. 项目实施: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系列信息技术项目,如网页设计、数据库管理等;5. 研究与创新:学生将有机会进行独立研究和创新,提出并解决相关问题。
五、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2. 作业和项目:包括编程作业、网页设计、数据库管理等;3. 期中和期末考试:对学生对各个技术领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估;4. 个人报告:学生将有机会展示并讲解相关项目和研究成果。
《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描述:《计算机基础》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组成,熟悉计算机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原理,并能够初步掌握计算机编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同时,本课程还将通过实验和实践环节,帮助学生建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理解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3.掌握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原理和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4.掌握计算机编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5.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1.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1计算机的定义和基本特征1.2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1.3计算机的分类和性能指标2.计算机硬件系统2.1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2.2处理器和存储器2.3输入输出设备2.4主板和总线3.计算机操作系统3.1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3.2操作系统的分类和发展历程3.3常见操作系统的特点和使用方法4.常用应用软件4.1办公类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4.2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4.3多媒体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5.计算机编程基础5.1编程语言的分类和选择5.2程序的设计思路和方法5.3常用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和数据类型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讲解、示范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
2.实验:通过实验设计、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3.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通过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4.作业布置:通过布置练习和小组项目等任务,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评估:1.平时考核:包括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等。
2.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3.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自主学习课程)课程编号:13200901建议学习时间:80(参考)学分:1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面向对象:各专业本科学生课程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Computer一、课程的任务和目的任务:《计算机基础》是为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自主学习课程,课程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初步具备利用计算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同时,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认识、了解和初步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为今后的个体发展奠定基础。
目的: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熟练掌握Windows 的基本操作;熟练使用常用办公软件及实用工具处理日常事务;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使用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的方法和技能,了解信息化社会中的相关法律与道德规范。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一)计算机基础知识与Windows操作系统介绍1.学习内容(1)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系统结构;(2)计算机信息的表示;(3)Windows操作系统。
2.学习重点:操作系统使用3.学习难点:信息的表示与存储4.学习要求(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计算机系统结构;(2)了解数制的概念、信息表示;(3)了解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与存储方式;(4)熟练掌握Windows 7操作系统资源管理器的使用;(5)掌握Windows 7工作环境设置、系统环境的优化和安全性设置。
(二)Word 2010基本操作和综合应用1.学习内容(1)文档的输入、储存、输出;(2)编辑排版技术;(3)图文混排、应用表格、公式的使用。
2.学习重点:编辑排版技术3.学习难点:Word图文混排及综合应用4.学习要求(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文档的创建与保存、输入与编辑;(2)熟练掌握文本、段落、页面格式化;(3)掌握图表操作;(4)掌握Word 2010 的排版技术。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其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是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规范和指导的文件。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教学目标。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算法、编程语言等方面的知识。
3. 培养学生具备计算机科学素养,包括信息素养、创新素养、合作素养和实践素养等。
4. 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持续跟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应该明确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计算机硬件:包括计算机的组成结构、CPU、内存、硬盘、输入输出设备等方面的知识。
2. 操作系统:包括操作系统的功能、原理、常用命令和操作等方面的知识。
3. 数据结构与算法:包括线性表、树、图等常用数据结构和排序、查找等常用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4. 编程语言:包括常用的编程语言,如C、C++、Java等的基本语法和程序设计方法。
5. 数据库:包括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关系模型、SQL语言等方面的知识。
6. 网络与通信: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协议、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7. 软件工程:包括软件开发过程、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方面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应该明确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解、教材阅读等方式,向学生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理论。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3. 项目实践: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项目,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课程编号:H110015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
适用专业:各专业
总学时:30学时
其中:理论讲授学时:16学时,
上机学时:14学时
学分:2学分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组成、微型机计算机的工作原理,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几种软件的应用,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基础,使学生掌握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windows XP操作系统,并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和网络基础知识。
This course is a common basic course for all college students, includes constitute of computer software and hardware, work principle of micro computer, application of windows XP operating system, WORD2003, EXCEL2003, POWERPOINT2003, basic of computer network and Internet, Student studying the course should master knowledge of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culture, master application of windows XP operating system, use OA software and basic knowledge of network expertly.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全院各专业的公共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微型机计算机的Windows2003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为以后的计算机后续课程及应用课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1、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的发展史、分类及趋势,常用数制与数制的表示以及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技术指标。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常用数制与数制的表示、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难点:数制转换。
3、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史、分类及趋势。
(2)掌握常用数制与数制的表示。
(3)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技术指标。
4、作业与思考题
(1)计算机硬件系统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
(2)简述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微型计算机的技术指标有哪些?
第二章 Windows XP操作系统
1、教学内容
Windows XP的特点,桌面的组成及基本操作,窗口的组成及基本操作,掌握资源管理器和控制面板的操作,Windows XP附件的使用。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件管理、资源管理器及控制面板的使用。
难点:控制面板的使用。
3、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Windows XP的特点,桌面的组成及基本操作,窗口的组成及基本操作。
(2)掌握资源管理器和控制面板的操作。
(3)了解Windows XP附件的使用。
4、作业与思考题
(1)“资源管理器”与“我的电脑”有何区别?
(2)如何进行文件的复制、移动和删除?
(3)如何添加硬件?
第三章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
1、教学内容
WORD2003文档的制作、保存及打印,文档编辑的基本方法,文档的排版,文档的表格处理,文档的绘图功能,文档的管理。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档的排版,文档的表格处理,文档的绘图功能。
难点:不规则表格处理。
3、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WORD2003文档的制作、编辑、保存及打印。
(2)熟练掌握WORD2003文档的排版、表格处理。
(3)掌握WORD2003文档的绘图功能。
4、作业与思考题
(1)WORD文档有几种视图方式?
(2)如何实现图文混排?
第四章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2003
1、教学内容
EXCEL2003工作簿、工作表和单元格,工作表数据的输入和编辑,公式和函数,工作表的格式化,图表的应用,打印工作表。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公式和函数、工作表的格式化、图表的应用。
难点:公式和函数
3、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EXCEL2003工作簿、工作表和单元格的概念。
(2)熟练掌握工作表数据的输入和编辑、公式和函数、工作表的格式化及打印功能。
(3)掌握图表的应用。
4、作业与思考题
(1)EXCEL的工作簿、工作表的区别是什么?
(2)如何实现工作表之间的数据通信?
第五章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2003
1、教学内容
POWERPOINT2003文稿制作的基本方法,文稿的格式化,文稿中其他媒体的应用,利用母板设置幻灯片格式,文稿动画制作设置及演播。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稿的格式化及媒体的应用。
难点:动画制作。
3、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POWERPOINT2003文稿制作的基本方法。
(2)掌握文稿的格式化、文稿中其他媒体的应用以及利用母板设置幻灯片格式。
(3)掌握POWERPOINT2003文稿的动画设置。
4、作业与思考题
(1)如何进行幻灯片的动画设置?
(2)如何将幻灯片打印输出?
第六章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简介
1、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结构,计算机网络协议,计算机局域网和广域网,Internet简介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计算机网络结构、Internet基础。
难点:局域网设置。
3.基本要求:
了解计算机网络概述、网络结构、网络协议、局域网和广域网,掌握Internet的发展、特点、IP地址的分类及设置,以及Internet提供的服务和上网常用的工具。
4、作业与思考题
(1)计算机网络有几种拓扑结构?
(2)计算机网络提供几种服务?
三、学时分配表
章次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理论教学实验或上机大作业合计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3 3 第二章Windows XP操作系统 3 3 5 第三章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 2 3 5
第四章电子表格处理软件
EXCEL2003
3 3 6
第五章演示文稿制作软件
POWERPOINT 2003
2 3 4
第六章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简
介
3 2 5
合计16 14 30 四、实验内容与安排
实验项目编号实验项目名称实验
学时
内容提要备注
1 Windows XP操作系统 3 熟悉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掌握文
件的基本操作以及常用的系统设置操
作。
2 WORD2003应用
3 Word文档的制作、编辑、保存排版、
表格处理和文档的绘图功能。
3 EXCEL2003应用 3 Excel表格制作的基本方法、公式和函
数的使用、工作表的格式化及图表的
应用。
4
POWERPOINT1003应用3 PowerPoint2003文稿制作的基本方
法、文稿的格式化、文稿进行动画制
作设置。
5
Internet应用2 IE浏览器的使用方法,能够使用邮件
服务发送邮件、接收邮件,了解
Internet基本配置。
五、课程考核
考试方式:上机考试,其中基础知识40%,操作60%,
成绩比例:考试成绩80%,平时2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杨振山.计算机文化基础(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何薇等.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指导书.北京电子艺术科技出版社.2004
执笔:徐秀花
审阅:解凯
审定:曹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