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_如果在冬夜_一个旅人_叙事行进方式_黄晖

合集下载

论卡尔维诺的文学政治观——以《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为例

论卡尔维诺的文学政治观——以《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为例

学小 组“ 乌 力波 ” 有过 亲密 的交 往 。卡尔维 诺受 结构 主义影 响 , 吸收 了后者 数学 化 的审美 观并创作 出如“ 晶
( 收 稿 日期 】 2 O l 4 一l 2 一l 5 【 作者简介】 唐亚( 1 9 9 0 一 ) . 女. 安徽 省六安市人 ,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


平衡 文学 的“ 轻” 与政 治的“ 重”
2 O世纪 4 0年代 末 的意 大利 文坛 正盛 行葛 兰西 主导 的人 民文 学理 念 .他 认为 文学 家要 与人 民群众融 为一体 , 文 学家要 成为 民众 的教 育者 。卡 尔维诺 则认 识到这 种文 学创 作原 则具 有极 强 的封 闭性 和排他 性 . 会导致 作 家从服 务 群众 转变 成 服务 政 治 , 从 而失 去创 作 的 自觉 性 和文 学 的独 立性 。从 5 0年代后 。 卡尔维 诺一 直关 注 民间文 学尤 其是 童 话寓 言 的收集 和 重写 , 童话 和 寓言形 式 的轻 盈 感逐 渐缓 解 了卡 尔维诺 身上 所背 负的政 治压 力 。另外 卡 尔维 诺 出 生于一 个 受科学 熏 陶 的家庭 , 这 加深 了 他对 自然 的 热爱 和对科 学的
主义、 现 代 主 义和后 现代 主 义 的 各个 阶段 。 始终 站 在尊 重 文 学 自身 独立 性 的 立 场上 , 既 不 为 了政 治 , 也 不反 时 参 与
政治, 保 持 与政 治的 恰 当距 离 , 不 断在 其 中为 文 学寻 求新路 。 卡 尔维诺 不仅 理 清 了文 学 与政 治之 间 的关 系。 而且 还 在具 有 后现 代 主 义特 色的 “ 晶 体 结构 ” 之 中融入 自己对 政 治 的深 刻 思考 . 展 现 出其 身 上从 未 消 失的社 会 责 任 感 、 对

仰望佐临

仰望佐临

仰望佐临作者:王海来源:《上海采风月刊》2016年第01期关于黄佐临先生,只有仰望。

严格来说,在我这文艺中年的私人艺文史上,只赶上了大师黄昏的一抹余辉——1980年,话剧《陈毅市长》被搬上银幕,黄佐临任总导演时,我尚在童年,但已经能够尝试通过成人视角赏析文艺作品。

那部戏也是我迄今为止从艺术角度比较能够接受的主旋律电影。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魏启明版的“陈毅市长”与为大多数上海人熟悉的屹立在外滩的那尊铜像,无论在外形还是气质上,高度吻合毋庸置疑。

这些奇妙的背后,隐藏着这名不得不令我仰望的大师:黄佐临。

而且,很可能,这抹夕阳在大师的私人艺文史上,并不占有如何重要的位置。

但即便如此,已多少令人惊艳。

不恰当地臆想下,假如在另一个平行世界里,我被安排在大师同时代时空里,会发生怎样的欣赏者与创造者之间的故事?佐临先生早年留英,期间曾将自己创作的独幕话剧《东西》的剧本寄给萧伯纳求指点,并表达了对易卜生和萧伯纳的崇拜。

萧伯纳慨然回信说:“一个易卜生,他是个门徒,不是大师;一个萧伯纳,他是个门徒,不是大师;易卜生不是易卜生派,他是易卜生;我不是萧伯纳派,我是萧伯纳;如果黄想有所成就,他千万不要做门徒,他必须依赖本人的自我生命,独创一格。

” 这段绕口令般的提点,与另一位大师齐白石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无疑暗合。

佐临先生初次留英学的是商科,回国后,曾任天津亚细亚火油公司高级职员,并在天津新书学院、南开大学任教。

1935年与夫人金韵之(丹尼)再度赴英,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莎士比亚,并在伦敦戏剧学馆学习导演。

1937年抗战爆发后回国,先在重庆国立剧专任教,后到上海从事演剧事业,并创建“苦干剧团”,导演《夜店》《梁上君子》等话剧。

剧团解散后,一度在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和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

1946年参与创建文华影片公司。

1947年在文华影业公司任导演,执导讽刺喜剧片《假凤虚凰》,后又导演《夜店》《腐蚀》等影片。

1950年,黄佐临调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先后担任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兼上海电影局顾问,同时从事戏剧、电影导演。

略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叙事行进方式

略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叙事行进方式

没有完 成而 向前 发 展 , 说 的文 字 与 内容 都 笼罩 在 小 迷雾 之下 , 是一 部雾 一般 的小 说 ;在 马尔堡 市郊外》 《
是一部 隐含着 封 建 世 仇 情 节 的情 景 小 说 , 围绕着 两
基 金 项 目: 文 为 教 育部 人 文社 会 科 学 研 究 20 本 08年度 项 目< 殖 民流 散 文 学 》 阶段 性 成 果 , 目编 号 :8C 50 9 后 的 项 0J 720 。 收 稿 时 间 -090.0 ' 0.51 2 作者简介: 黄晖 (9 1 , , 17 一) 男 汉族 , 苏 丰 县 人 。 教 授 。 江大 学 外 语 学 院 博 士后 , 士生 导 师 。研 究 方 向 : 代外 国文 学 。 江 副 浙 硕 当
方式 , 种叙 事策 略 的运 用 可 以在 其 小 说 与 文论 中 这 找 到相 关 的论 述 。卡尔 维 诺 就 曾借 西 拉 ・ 兰奈 里 弗
之 口表 达过这样 一 种想法 ,很 多小 说第 一章 开 头的 “ 魅力在 以后 的叙 述 中很快 消 失 了 , 为开 端 只不 过 因
旅人 》 写一 个神 秘 的旅 人 要 在火 车 站 将 一个 重 要 的
箱子秘 密交 给下 一 个 接 头 人 , 事 由于 这个 任 务 的 故
是一种许诺 , 对后 面 的故 事 及 其 可 能 的种 种 展 开 方 式 的一种许诺 。我 真想 写 一 本 小 说 , 只是 一个 开 它 头, 或者 说 , 它在 故事 展开 的全 过程 中一 直保 持着 开 头时的那 种魅力 , 维持 住读 者 尚无具 体 内容 的期望 。
山东 外语 教 学
Sa dn r Lnug eci or l hnog e aga eTahn Jun g a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精彩摘录
今天写长篇小说也许是自相矛盾,时间的维度被打碎了,我们只能在时间的碎片中爱和思考,每一个时间的 碎片沿着自己的轨迹运行,在瞬间消失。我们只能在某个时期的小说中才能重新发现时间的连续性,那时的时间 既非静止不动的亦非四分五裂的,那个时代仅仅持续了百年左右。
现在一切地方都可以瞬间与其他地方取得联系,孤独的感觉只能在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的途中才能被体会 到。就是说当人们不在任王小波相当推崇卡尔维诺,极力赞誉其作品的想象力与趣味性。 以往读小说都是在作者给好的特定人设下把自己代入进去,然后结合自己现时的观念和作者给出的虚拟情境 去“发挥”自己。 妙不可言,卡尔维诺真是讲故事的高手。 在学院派逻辑清晰、系统正规的钢筋结构上,对写作可能性的伪挖掘。 卡尔维诺一个跟我同月同日出生的人这本书是继《马克瓦尔多》后我重读的第二本书。 一个旅人,如果在冬夜无牵挂,无寄托拿着一本书,无所谓喜欢不喜欢就这个境遇就已经让这本书充满了意 义翻开书,一个字一个字一行字一行字,一页字一页字读着,品着,琢磨着每一个故事都只需开个头你就能想的 很多很多,很远很远继续开始,继续想象永远不用结束,也不想结束。 卡尔维诺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开始但没有结束的故事构成的世界里。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线条
万花筒
日记
旅人

玻璃
读者
内容摘要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在马尔堡市郊外,从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不怕寒风,不怕眩晕,望着黑沉沉的下 面。在线条交织的网中,在线条交叉的网中,在月光照耀的落叶上,在空墓穴的周围,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卡尔维诺代表作。他用小说搭起迷宫,与读者你一起做文字和思想的游戏,正如情欲开放了男人和女人的时空, 阅读,也让读者、作者和作品碎成万花筒里的玻璃,自由变幻着世界。繁华镜像之间,你是否看见了卡尔维诺的 狡黠?

小说记叙文中高分开头,学霸攻略模板

小说记叙文中高分开头,学霸攻略模板

小说记叙文中高分开头1.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

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纳博科夫《洛丽塔》2.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卡夫卡《变形记》3.今天,妈妈死了。

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

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说:“母死。

明日葬。

专此通知。

”这说明不了什么。

可能是昨天死的。

——加缪《局外人》4.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

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5.你即将开始阅读伊塔洛·卡尔维诺的新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卡尔维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6.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罗贯中《三国演义》7.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曹雪芹《红楼梦》8.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9.大学二年级时有一节热力学课,老师在讲台上说道:“将来的世界是银子的。

”——王小波《白银时代》10.排除掉完全不可能的因素,剩下的不管是什么,不管多么不确定,不管多么难以置信,也必定是事实真相。

——柯南·道尔《四签名》11.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12.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住。

——海明威《老人与海》13.父王驾崩的那天早晨,霜露浓重,太阳犹如破碎的蛋黄悬浮于铜尺山的峰峦后面。

——苏童《我的帝王生涯》14.英王乔治五世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那天,比利・威廉姆斯在南威尔士的阿伯罗温下了矿井。

——肯·福莱特《巨人的陨落》15.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

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

语义场: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叙事代码

语义场: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叙事代码
( .Y n zo nvri , aghu2 50 , hn ; .Wezo nvrt, nhu3 5 3 ,C ia 1 aghuU iesy Y nzo 2 0 2 C ia 2 t nhuU i sy Wezo 20 5 h ) ei n
A sr c : ae nC lio SnvlfO it ’ Ng t rvl n u p s db o kma ST er bta t B sdo a n ’ oe I nA W ne s ih A Tae r dsp o e yF k e ’ h oy v r ea
本与现代 主义 文 本 相 比至 少存 在 同化 、 倍 与排 加 列、 感觉 、 运动 、 械化五个 突出的语义场 l 机 1 。
1 同化
可 能性 。《 果 在 冬 夜 , 个 旅 人 》(fo i— 如 一 I nawn t ’ ih ae r 正 是 他 一 路 探 索 的 杰 出成 e Sngtat vl ) r r e 果 , 富后 现 代 主义 特 色 。后 现 代 主 义 文 本 中 除 极 了出现频率非 常高 的特殊 词汇单位 , 存在 那些 出 还 现在后 现代 主义文 本 中作 用重 大然 而 并没 有 得 到 频 繁使 用 的词 汇单位 , 马认 为它们 属 于后现代 佛克
第1 6卷 第 2期
21 0 2年 6月
扬 州 职 业 大 学 学 报
J un l f o r a o Ya g h u oy e h i C l n z o P lt c nc ol
V0 . 6 No. I1 2
Jn 2 1 u .0 2
语义场 : 《 论 如果在冬夜 , 一个旅 人》 的叙事代码
意 大 利 作 家 卡 尔 维 诺 (t oC l n ,9 3— I l a io 12 a v 18 ) 9 5 是二 十 世 纪 西 方 文 坛 上 的 一 颗 璀 璨 之 星 , 他 的创作 对 西方 乃 至 全 世 界都 具 有 深 远 的影 响 。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书笔记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书笔记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书笔记《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书笔记导语:这部《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是卡尔维诺很重要的作品,不能错过的经典。

内容简述《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由框架故事和嵌入小说两部分组成。

框架故事以男性读者“你”作主角,“你”是整本书的“隐设读者”,也是实际在进行阅读的读者。

话说,你兴致勃勃地买来卡尔维诺的新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正看到入迷之处,没想却因书页装订错误而被迫中断阅读。

你迫不及待地去寻找下文,不料拿回来却是另一部小说,读到高潮迭起之际,书又戛然而止……如此这般的阴错阳差一再发生,你锲而不舍地追索其下文,一部接一部地找来读,前后总共阅读了十部互异其趣的小说之开头,这些“嵌入的小说”的标题正好串成一个句子:(1)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2)在马尔泊克镇外,(3)从陡坡斜倚下来,(4)不怕风吹或晕眩,(5)在逐渐累聚的阴影中往下望,(6)在一片缠绕交错的线路网中,(7)在一片穿织交错的线路网中,(8)月光映照的银杏叶地毯,(9)环绕一空墓,(10)什么故事在那头等待结束?《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有时隐约,有时直接地把阅读(及写作)和性爱等同齐观,混为一谈。

不少章节的前文和各篇嵌入小说皆涉及情欲挑逗,描写露骨,香艳刺激,不亚于坊间所见的煽色腥小说;同时又隐含深刻寓意,可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加以诠释。

光从这一点,就可以约略看出,这是一本后现代作品:兼容并蓄严肃和通俗文学的特色于一炉,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正好人人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书笔记相对于很多混乱的,碎片式的后现代小说,卡尔维诺已经算得上很仁慈了。

按照罗兰.巴特的说法,卡尔维诺这一篇《寒冬夜行人》只能称其为写本,而非读本。

读本是清澈的、明确的,带有强迫性的。

而写本则是邀请读者加入合作。

并且让他们自行探索门径。

关于阅读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和写作的本质是一样的。

你可能永远都不知道你下面写的,或者你下面读的是什么。

试论文学作品的元小说叙事特征——以《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为例

试论文学作品的元小说叙事特征——以《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为例

视听2018.01|意大利小说家伊塔洛·卡尔维诺一生著述颇丰,他的写作风格从对现实主义的关注转向了后现代的文本叙事。

在其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成稿于1979年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以下简称《如果在冬夜》)是最具有后现代叙事特征的经典作品。

《如果在冬夜》描写了一名男性读者在寻找中断的小说的过程中,最终和女读者结合在一起的故事。

该作品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叙事方法,叙事形式新颖,叙事方法独特,很好地契合了后现代主义的元小说叙事特征。

元小说(m et a fi c ti o n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小说家、批评家威廉加斯于1970年在《小说与生活中的形象》中提出,其前缀“m et a -”在希腊文中意为“在……之后”,有总结、归纳的意思。

大卫·洛奇在《小说的艺术》中认为元小说“是有关小说的小说,是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

”①《如果在冬夜》作为一部元小说作品,其文本叙事的身份特征正在呈现出一种虚构性。

本文将结合元小说叙事理论,对《如果在冬夜》的叙事身份进行意义解读。

一、虚构的读者一本有关阅读的小说必定需要一个读者,卡尔维诺的《如果在冬夜》创造性地使用了第二人称叙事,“你即将开始阅读伊塔诺卡尔维诺的新小说《如果在冬夜》,”②这个第二人称“你”是作者虚构的一名读者。

在第一章里我们还无从得知这个读者的性别,到了第二章才得知这是一名男性读者,但这只是一种暂时的推测和认定,是作家卡尔维诺有意识的设置。

第二人称“你”的第一次裂变是在描写男读者去女读者柳德米拉的家里的时候出现的,“这个以第二人称叙事的小说不仅指你男读者,而且也指你女读者”。

③叙述者又从这个男性读者转移到女性读者,而男性读者由“你”变成了第三人称“他”。

这种人称的转变也是视角的变化,以方便叙述者通过男性读者的视角对他所观察到的女读者的房间进行描述,分析女读者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除了这次裂变之外,作者都是以“柳德米拉”称呼女读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男读者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 Fore 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 nal 2009年第4期(总第131期) 略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叙事行进方式黄 晖(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度项目《后殖民流散文学》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8JC752009。

收稿时间:2009-05-10作者简介:黄晖(1971-),男,汉族,江苏丰县人,副教授,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博士后,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当代外国文学。

摘要: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详细分析《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叙事行进方式,进而探索卡尔维诺对小说形式创新所做的努力及其意义,文章认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是卡尔维诺探索形式创新的典型文本,其独特的叙事行进方式使小说的创作达到空前的自由。

关键词:卡尔维诺;叙事行进方式;后现代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43(2009)04-0075-041.0独特的叙事行进方式:回到原点《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这部小说采取了独特的叙事行进方式,十个充满趣味的小说开头打断小说故事叙事的正常行进方式,读者在寻找《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过程中接触到十部不同的小说,但每当读者产生浓郁的兴趣,意欲一探究竟时,这些小说却都戛然而止。

读者对小说的寻找,总是回到原点,阅读过的小说难觅踪迹,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下,不断接受新的小说,继而又被新的小说所吸引,展开新的寻找,这一寻找的过程不断重复,使得小说的叙事不断被打断,小说的叙事节奏不断重复。

卡尔维诺作为后现代主义创作的佼佼者,摆脱了传统时间流的线性叙事,在独特的叙事行进方式中展现出对小说这一文学样式的深刻思考。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通过叙事的不断中断、节奏的不断重复,使小说故事处于共时状态,即卡尔维诺欣赏的“时间零”状态。

卡尔维诺在小说中为实现这种“时间零”状态主要采用嵌入十部不同的小说开头的方式,这种叙事策略的运用可以在其小说与文论中找到相关的论述。

卡尔维诺就曾借西拉·弗兰奈里之口表达过这样一种想法,“很多小说第一章开头的魅力在以后的叙述中很快消失了,因为开端只不过是一种许诺,对后面的故事及其可能的种种展开方式的一种许诺。

我真想写一本小说,它只是一个开头,或者说,它在故事展开的全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开头时的那种魅力,维持住读者尚无具体内容的期望。

这样一本小说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写完第一段后就中止吗?把开场白无休止地拉长吗?或者像《一千零一夜》那样,把一篇故事的开头插到另一篇中去呢?”(卡尔维诺,2007:204)卡尔维诺在《美国讲稿》中也有过明确的阐述:“文学史上有许多令人难忘的开篇,但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意义上都独具特色的结尾却寥寥无几,或者说很难让人记住它们。

对小说来说,情况更是如此,因为小说的开篇就像开始进攻那样,觉得有必要充分展现自己的能量。

开始写小说就仿佛进入另外一个世界,进入一个有着自己独特的物理性能、感知性能和逻辑规律的世界。

我在考虑写一本由故事开篇构成的小说时,就是从这种考虑出发的,这就是我后来写成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卡尔维诺,2008:138)这两段相互印证的话让我们清楚地知道,卡尔维诺之所以要以十个充满趣味的小说开头打断小说故事的正常行进,其目的在于使读者的阅读兴趣得以高度而持久地保持,让读者沉浸在作者虚构的小说世界中,品味不同类型、风格的小说带来的不同阅读趣味。

为此,卡尔维诺在《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中戏拟了十个不同风格的故事开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写一个神秘的旅人要在火车站将一个重要的箱子秘密交给下一个接头人,故事由于这个任务的没有完成而向前发展,小说的文字与内容都笼罩在迷雾之下,是一部雾一般的小说;《在马尔堡市郊外》是一部隐含着封建世仇情节的情景小说,围绕着两75个年轻人的情感波折展开故事,有着《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影子,在自我的感觉中与周围的世界抗争;《从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写一个年轻女子神秘地帮助其情人越狱的故事,充满阴谋小说的色彩,同时又充满象征与解释;《不怕寒风,不怕眩晕》是一部充满动荡、欲望、杀戮、死亡的政治存在小说,描写一女二男在革命年代里身处怀疑、背叛、阴谋之中而无法摆脱的故事;《望着黑沉沉的下面》是杀人后毁尸灭迹的凶杀小说,无耻残忍中又有悲伤与无奈;《在线条交织的网中》写的是一个大学教授被电话铃声所困扰而最终陷入绑架案的故事,充满苦闷和探索的目光,可看作后现代心理小说;《在线条交织的网中》写的是“我”运用镜子原理藏匿自己而最终真假难辨的故事,透明与黑暗交织,是一部逻辑几何小说;《在月光照耀的落叶上》写的是一个年轻学生爱恋老师的女儿却卷入了老师和师母的圈套而堕落的故事,颇具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神韵;《在空墓穴的周围》写的是一个年轻人寻找母亲的故事,是一个有关起源的故事,富有浓厚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色彩;《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是一部启示录小说,写一个厌世者思考关于世界终结与世界继续的深沉主题,探索人生的意义。

这十个故事的嵌入不仅使读者品味到不同风格小说的趣味,而且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这种叙事技巧打破了传统小说中故事的正常叙事,每一个故事都在高潮部分收笔,留下无穷的空白等待读者的参与,读者在这时候的角色与作家相等。

读者若要使自己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把不断被打断的期待视野得到延续,就得通过自己的参与去维持自己的阅读趣味。

这种叙事就像一个个圈套,每一次以为已经找到了小说的原文,却一次次得到不同的小说文本,而每一个小说文本都是如此的精彩,让读者产生一睹为快的阅读欲望,最初的小说故事在这一次次的寻找中被延宕,小说正是在这种不断重复、不断回到原点的叙事中构成关于开头与结尾的“圈套”。

2.0独特的叙事行进方式衍生的意义:虚构的本质与创作的自由在叙事的不断中断与节奏的不断重复中,《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叙述凸现出明显的元小说特点,使小说的虚构本质展露无遗。

卡尔维诺相信,“全部文学都被包裹在语言之中,文学本身只不过是一组数量有限的成分和功能的反复转换变化而已。

”(伯顿斯,1992:166)小说中卡尔维诺通过各种方式将这一见解传达给读者,最明显的就是通过元小说的叙述方式即暴露作家的创作过程,将作家的思路展露在读者面前,如“这本小说的文字模糊,就像旧时火车上的玻璃窗户结满了水汽一样,雾气罩住了书页”,“我就是小说的主人公,在小酒吧与电话亭之间穿梭”。

(卡尔维诺,2007:9)其次,作者还通过塑造一系列人物形象来说明小说的虚构本质。

看过这本小说的读者想必对马拉纳这一人物印象深刻,这个人物在寻找小说的过程中渐渐呈现出来,其最终的形象需要读者对文本内容进行拼凑。

马拉纳认为小说是一个虚构、模仿、复制的世界,他认为文学作品中存在一个模糊的作者,这个形象借助文本与读者进行交流,而这种交流的达成是作者努力使读者相信他所讲述的皆为真实来实现的。

这种虚假的真实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沉浸到另一个世界———由语言与文字堆砌成的世界。

马拉纳努力揭示其中的虚假性,使读者在阅读时始终与隐含作者的意念保持一定的距离。

为此,他将所有的作品拆开、重组、拼凑,试图通过这种方法使读者不再相信作者所说的,“至于他的观点,他则希望证明文字背后是空虚,世界仅仅存在于伪造、假冒、误解与谎言之中”。

(同上: 277)十个小说的开头是《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这十个互相关联而又独立的开头其实可以有其它的组合,或者说作者为了完成小说采用其它的故事也并无不可。

卡尔维诺对于其为什么写这十个小说而不是别的十个,有他自己的解释,“清楚的是,如果我选择了这十个小说类型,这是因为我认为它们对于我更有意义,因为它们最适合我,因为它们最使我乐于写它们。

有另一些小说类型不断地出现在我面前,我本来能够将这些类型添加在列表中,但是,或者是我不肯定自己能成功,或者是它们没有呈现出一个我认为是相当强的明确吸引力,或者干脆就是这本书的草案已经足够充实了,我不想扩充它了”。

(同上:前言第10页)整本小说的结构呈打开状态,仿佛在吁请其它内容的加入。

而卡尔维诺正是通过这种整体上的吁请读者进入的叙事结构和小说内容,使小说明显带有文字与思维游戏的意味。

更重要的是,卡尔维诺通过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其创作自由扩展到了此前作家们所无法想象的境界。

在以往作家们看似天马行空般的创作中,其实仍带有许多的限制,作家要使虚构的故事尽可能接近真实,要传达出所要表达的思想,就如卡尔维诺自己所说的那样,作家们在创作的时候开始讲述一个76故事就要抛弃许多个故事,但是卡尔维诺在《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中借助叙事的不断中断与节奏的重复,却可以使许多个可能的故事同时并存,可以使自己各种哲学、生活理念同时并存,形成米哈伊尔·巴赫金称为“对话”的模式,“复调”的模式,“狂欢化”的模式———以众多的主体、众多的声音、众多的目光代替惟一能思索的“我”。

这种共时性写作既有卡尔维诺锐意创新的成分,也有卡尔维诺对此前叙事形式的继承。

在这种叙事方式里我们明显地看到博尔赫斯的影子。

卡尔维诺说过“小说中未言明的东西比言明的东西更加丰富,只有让言明的东西发生折射才能想象未言明的东西”。

(同上:234)的确,卡尔维诺就是通过十个故事开头来让文本发生折射产生出无穷的意蕴,只有开头的每一个故事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小说中的世界比现实的世界更加自由,现实的发展具有不可逆转性与唯一性,而小说是一个隐含作者构造出来的世界,故事可以向左发展,也可以向右发展,就像托尔斯泰起初想把安娜塑造成一个抛弃家庭而招致不幸的荡妇,而在创造过程中却把她塑造成了一个挣脱传统道德的束缚,勇敢追求幸福与爱情的值得同情的女性。

小说的虚构成就了其独特的叙事行进方式,而这种叙事方式使小说的创作达到空前的自由。

3.0独特的叙事行进方式的思维基础:童话模式叙事的不断中断与节奏的不断重复又与卡尔维诺多次提及的童话模式密切相关。

可以说,在二战以后的世界作家中,没有一位作家,能像卡尔维诺这样如此深刻又紧密地将自己极为先锋的创作,与古老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

童话模式借助于记忆与遗忘,因为它与儿童的思维模式相同,这也就是为什么儿童对于讲过无数遍的故事还有兴趣的原因所在。

童话模式不仅沟通孩童时代的回忆,而且也是对成人世界的对抗,它以另一种视点观察世界。

卡尔维诺的创作中处处可以感受到童话叙事的影子,就像他自己说的“我认为,作家描写的一切都是童话,甚至最现实主义的作家所写的一切也是童话”。

(卡尔维诺,1987:844)的确,卡尔维诺受童话叙事的影响非常深刻,在这部被称为“小说的小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童话叙事技巧。

首先,这部小说的整体框架就是非常古老的“寻找”主题,使读者想到很多寻找的童话和神话,如古希腊神话中寻找金羊毛的故事等,其目的在于寻找一种终极的价值与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