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和硝酸练习教学提纲
4.4《硝酸》(2课时)教案(人教版必修1)

第四章第四节硝酸(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硝酸的物理性质(易溶于水、挥发性)。
(2)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性、强氧化性和强酸性)。
2.能力和方法目标(1)通过有关硝酸强氧化性的实验,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分析的能力;(2)通过从酸的一般通性到硝酸的性质的推理分析,提高运用复分解规律、氧化还原反应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硝酸跟硫酸、盐酸等的对比和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硝酸的用途让学生对化学为提高人类生活作出贡献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硝酸的强氧化性。
[教学过程][引言]硝酸是中学化学常见的三大强酸之一,现在老师手中拿着的是一瓶浓硝酸,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观察后总结一下你从中可以判断出硝酸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以此为落点让学生边观察边作简单的推理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根据实验现象推出结论的推理能力)[板书]1.硝酸的物理性质(1)无色(观察硝酸溶液的颜色得出);(2)有刺激性气味(打开瓶塞可嗅到);(3)易溶于水(观察瓶中标签浓硝酸的浓度为65%可得出);浓度大于98%的硝酸会在空气产生大量的白雾,故称为发烟硝酸。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断定硝酸具有酸的通性,请同学们根据酸的通性来分析解决下列问题,并把结果填信表格中:[学生分析时可能出现的情况]估计绝大部分学生对前三个问题都能得出正确结论,对于后两个问题,可能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结论。
这正是后面进一步探究硝酸的氧化性创设了问题情景。
[板书]2.硝酸的化学性质(1)酸的通性------强酸[教师活动]盐酸、硫酸跟铁和铜等金属反应情况?试推断铁、铜跟硝酸反应反应情况。
[实验演示]A.稀硝酸中投入铁片、稀硝酸中投入铜片B.浓硝酸中投入铁片、浓硝酸中投入铜片C.浓硝酸跟投入铁片并加热[学生观察并分析]铁、铜跟稀硝酸都能在常温下反应产生气体(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实验中产生的气体是不是氢气?)。
第三章硫酸与硝酸

27
化工及物化教研室
炉气除尘设备
(一)旋风分离器
气体排出管(不 含矿尘)
进气管(含 尘气体)
筒形外壳
锥体
储灰斗
星形阀
灰尘
29
化工及物化教研室
化工工艺学
(二)文丘里管洗涤器
含尘气体
净化气体
喷水嘴
扩张管
收缩管
洗涤水 喉管 旋风分离器 污水
(三)泡沫洗涤塔
气体出口
视镜 水喷头 筛板 气体进口
化工工艺学
46
化工及物化教研室
47
化工及物化教研室
化工工艺学
3.1.3.3 炉气的干燥 1)干燥的原理和工艺条件 (1)吸收酸的浓度
硫酸浓度越高,水蒸 气平衡分压越小。越 有利于干燥。
48
化工及物化教研室
化工工艺学
3.1.3.3 炉气的干燥
1)干燥的原理和工艺条件
(1)吸收酸的浓度
同一温度下,硫酸浓度越高越利于干燥。但三氧化硫分压大,易形成酸雾。 同一浓度下,温度低,酸雾少。
49
化工及物化教研室
化工工艺学
硫酸浓度高、温度低,二氧化硫损失大。
综上所述,干燥酸质量分数以93%一95%较为适宜, 这种酸还具有结晶温度较低的优点可避免冬季低温下 ,因硫酸结晶而带来操作和贮运上的麻烦。
50
化工及物化教研室
化工工艺学
(2)气流速度:0.7~0.9m/s
气速高,增大传质系数,利于干燥,但塔压降增大。
3.1.2.1 硫铁矿的焙烧
(1)硫铁矿的焙烧反应
14
化工及物化教研室
硫酸和硝酸学案

第2课时硫酸和硝酸学习目标:1.硫酸的性质 2.硝酸的性质自学指导:一.硫酸的性质1.稀硫酸具有的通性,能使石蕊试液变,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表现出弱氧化性。
稀硫酸中的主要微粒有、 .2.浓硫酸是一种无色油状黏稠液体,能与氺以任意比例互溶,不挥发,密度大于水。
浓硫酸中主要有H2SO4分子、少量水,H2SO4少量的电离(在离子反应方程式中不能拆)3.浓硫酸的三大特性(1)吸水性:浓硫酸能吸收已有的水分子,是变化。
将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因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一段时间后其质量会增加,浓度会变小。
利用其吸水性,在实验室里常用浓硫酸干燥不与它起反应的气体,如H2、CO2、SO2等,也可用浓盐酸跟浓硫酸混合来快速制取HCl气体。
(2)脱水性:浓硫酸将某些物质中的氢、氧元素按2:1的比例脱出,留下碳而“炭化”,这个过程是变化。
如将浓硫酸慢慢加入蔗糖中,并用玻璃棒搅拌,现象为:浓硫酸不慎滴在皮肤或衣服上,会强烈的腐蚀或烧坏皮肤和衣服。
(3)强氧化性常温下,浓硫酸使铁、铝钝化。
原因:。
所以常温下可用铝槽车装运浓硫酸。
加热条件下,能氧化大多数金属(金、铂除外)生成硫酸盐、二氧化硫和水;浓硫酸还能氧化碳、硫等非金属单质。
与铜的反应与木炭的反应二.硝酸的性质1.物理性质:纯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质量分数为68%——70%的硝酸为浓硝酸,95%以上的硝酸为“发烟”硝酸(在空气中遇水蒸气形成白雾)2.化学性质①强酸性——硝酸具有酸的通性a、碱指示剂变色。
如稀硝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b、(如氢氧化钾、氢氧化铜等)发生中和反应c、碱性氧化物(氧化铜、氧化钠等)反应d、些盐(碳酸钙、碳酸钠等)发生复分解反应②不稳定性:见光或受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氮、氧气和水浓度越大越易分解,分解产生的二氧化氮溶于硝酸而显黄色。
因此浓硝酸应储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密封、阴凉处保存。
③强氧化性无论浓、稀硝酸都具有强氧化性。
硫酸硝酸地氧化性-教学设计课题

《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教学设计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的第二部分《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本节知识用时一课时。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主要是高一上普通班的学生。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氮、硫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教版将它放在了经过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前三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不少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对于氮和硫的氧化物的污染问题也留有深刻印象。
初中学生认识到硝酸是一种强酸,已从物质分类角度了解了酸的通性。
对于氢前金属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规律非常熟悉。
这为研究浓硫酸和硝酸的强氧化性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知识支持。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从氧化还原反应和物质的特性角度去认识和理解硫酸及硝酸的强氧化性,进而引出不同价态的氮元素之间的转化,对以前所学内容的深化和完善。
不仅巩固《化学必修1》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等概念,也为《化学必修2》形成元素概念和元素周期律提供感性材料。
体现了新教材对知识的“螺旋上升”的编排特色。
教学重点:硫酸及硝酸的氧化性。
教学难点:硫酸及硝酸的氧化性。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浓硫酸与硝酸的物理性质,在这儿只需让学生在课前复习即可。
学生在初中就已经接触过稀硫酸,但是本节所介绍的浓硫酸的一些性质与稀硫酸还有很大的区别。
比如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表现在+6价的硫元素上,可与铜,碳单质反应生成二氧化硫;而稀硫酸的氧化性表现在氢离子上,与活泼的金属反应放出氢气。
因此,在此应慢慢引导学生加以理解并予以区别。
高一学生,在学这节时已经具备了一些鉴别物质的能力,所以对于浓硫酸与碳的反应,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鉴别产物。
这样,不仅可以巩固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其实验能力。
对于硝酸在这节要讲的氧化性,学生是陌生的。
2021年高中化学 4.4《硫酸、硝酸和氨》教案+随堂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2021年高中化学 4.4《硫酸、硝酸和氨》教案+随堂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复习硫酸酸性,学习并掌握浓硫酸吸水性、脱水性,浓硫酸的氧化性。
2.通过学习浓、稀硫酸性质的比较,引导学生从量变引起质变角度,加深对自然辨证法的认识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浓H2SO4的强氧化性难点:浓H2SO4的强氧化性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导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让我们攀越硫的最高山峰,去领略它特别的风光。
新知学习实验探究请大家分述以下实验的实验现象,并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学生叙述并分析稀硫酸显酸性的原因:H2SO4=2H++SO过渡稀硫酸主要体现酸的通性,那么浓硫酸呢?硫酸的浓度不同,会不会引起性质上的差异?如何通过实验验证你的结论?学生猜测并设计验证实验。
实验探究1、展示一瓶浓硫酸观察现象,总结物理性质,体会浓、稀硫酸的区别。
思考交流现有失去标签的浓硫酸、浓盐酸各一瓶(瓶相同,酸体积相同),不用化学方法....如何鉴别?根据是什么? 注意观察、对比。
根据物理性质的区别。
学生分析总结整理归纳1.物理性质浓硫酸是一种无色油状液体。
高沸点难挥发的强酸,密度大,极易溶于水。
过渡浓硫酸与稀硫酸中溶质都是硫酸,那么它们的化学性质是否一样?实验探究1、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滴兰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先变红后变黑)2、在胆矾晶体中加入浓硫酸,(固体由兰色变为白色)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石蕊试纸先变红,后变黑,黑色的物质是什么?这种现象体现浓硫酸何种特性?这两个实验体现浓硫酸的何种性质?拓展提高在胆矾晶体由兰色变为白色体现浓硫酸的吸水性。
石蕊试纸先变红后变黑,黑色物质为炭,浓硫酸使它逐渐变黑的现象称为“炭化”。
这是浓H2SO4酸性和脱水性的体现。
思考交流吸水性和脱水性有何区别?实验探究蔗糖与浓H2SO4的反应观察物质颜色、体积的变化,闻气味并抚摸烧杯外壁。
第2课时硫酸硝酸

第2课时 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学习目标】1.通过浓硫酸、硝酸分别与不活泼金属、非金属的反应,认识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
2.通过比较浓硫酸与稀硫酸,浓硝酸与稀硝酸性质的差异,认识浓度、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一、浓硫酸的特性1.将一瓶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其质量的变化是_____,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将一瓶浓盐酸(或浓硝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其质量的变化是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一定量的蔗糖放入小烧杯中,加入浓硫酸,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12H22O11――→浓硫酸________________。
3.按表中图示装置完成实验,将有关反应现象及实验结论填入表中:实验操作实验现象a试管中铜丝表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b试管中的品红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c试管中的紫色石蕊溶液________________;将a试管里的溶液慢慢倒入水中,溶液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铜和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总结】浓硫酸的特性(1)吸水性:浓硫酸可以吸收空气或其他气体中的水蒸气、混在固体中的湿存水、结晶水合物中的结晶水。
在实验室里常用浓硫酸作干燥剂。
(2)脱水性:浓硫酸可以使有机化合物中的氢、氧元素按水的组成从有机物中“脱离”出来,结合生成水分子。
(3)强氧化性:①浓硫酸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生成高价态金属的硫酸盐,本身一般被还原为SO2。
②常温下,浓硫酸能使铁、铝钝化。
③浓硫酸可将碳、磷等非金属单质氧化成高价态的氧化物或含氧酸,本身被还原为SO2。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4.4 硝酸 硫酸

硝酸硫酸【学习目标】1.了解硫酸、硝酸的性质。
2.掌握浓硫酸的特性:脱水性、吸水性和强氧化性。
3.掌握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4.掌握硝酸的强氧化性。
【预备知识】1.H2SO4物理性质:纯H2SO4是一种色、粘稠、状的液体,挥发,溶于水,以任意比与水互溶。
浓H2SO4溶于水时放出。
2.稀H2SO4具有酸的通性(1)电离: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2)使紫色石蕊试液变(3)与碱作用生成和H2SO4+Ba(OH)2(4)与碱性氧化物作用生成和H2SO4+Na2O(5)与活泼金属作用生成盐和H2:Fe+ H2SO4(6)与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H2SO4+Na2CO33.硝酸的物理性质:纯硝酸为色、易的体,在空气中遇水蒸气呈,能以任意比溶于4.硝酸化学性质:(1)具有酸的通性:①电离: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②使紫色石蕊试液变③与碱作用生成和HNO3+Ba(OH)2④与碱性氧化物作用生成和HNO3+Na2O二、SO42-的检验(1)试剂:和(2)方法:未知液先用足量酸化再加溶液。
(4)现象:。
(5)离子方程式:。
【基础知识】一、浓H2SO4的性质1.吸水性:(1)原理:吸收现成水(如气体、液体中的水,固体中的结晶水)(2)应用:用作,常用盛有浓H2SO4的洗气瓶干燥某些气体思考:浓硫酸可以干燥哪些气体?不能干燥哪些气体?2.脱水性:浓H2SO4能把有机物中的H、O元素按H2O的组成比(H∶O=2∶1)脱出来,使这些有机物发生化学变化生成黑色的炭。
表现:3.强氧化性:(1)与金属的反应实验操作实验现象a试管:b试管:品红溶液c试管:紫色石蕊溶液将试管a中液体倒入盛少量水的大试大试管中的溶液呈色管中化学方程式:②与铁、铝的反应常温下,铁、铝与浓硫酸,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钝化”。
高中化学必修一 硫酸和硝酸 专题练习解析

硫酸和硝酸【学习目标】1.以稀硫酸、硝酸为例复习酸的通性;2.理解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以及氧化性等三大特性;3.理解硝酸的强氧化性及硫酸和硝酸的用途。
重点:浓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难点:浓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要点梳理】要点一、稀硫酸要点诠释:稀硫酸中存在着电离方程式:H2SO4=2H+ +SO42-,由于硫酸是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电离,所以在稀硫酸中存在的微粒是H+、SO42-和H2O。
浓硫酸(质量分数为98%)中,几乎不含水,所以在浓硫酸中几乎不存在硫酸的电离,也就几乎不存在H+和SO42-离子,几乎全以硫酸分子形式存在。
所以如果说稀硫酸体现的是H+的性质(只要是酸都能电离出氢离子,所以稀硫酸体现的是酸的通性。
),那么浓硫酸则体现出硫酸分子的性质,也就是具有特性。
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1)指示剂变色:石蕊变红;酚酞不变色。
(2)与金属反应:Fe+H2SO4==FeSO4+H2↑;2Al + 3H2SO4 ==Al2(SO4)3 + 3H2↑(3)与碱的反应:2NaOH+H2SO4==Na2SO4+2H2O(4)与碱性氧化物反应:CuO +H2SO4 == CuSO4 +H2O(5)与某些盐的反应:BaCl2+H2SO4==BaSO4↓+ 2HCl要点二、浓硫酸【高清课堂:硫酸和硝酸ID:395524#浓硫酸】(一)物理性质(1)纯硫酸:无色、粘稠的油状液体、难挥发(2)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cm3(3)沸点高:沸点338℃,高沸点酸能用于制备低沸点酸(4)硫酸与水任意比例混溶;浓硫酸的稀释(酸入水):将液体沿器壁或沿玻璃棒慢慢加入水中,并不断搅拌使其混合均匀。
(二)浓硫酸的特性浓硫酸的特性有: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要点诠释:1.吸水性与脱水性的区别浓硫酸吸水是把物质本身中含有的自由H2O分子或结晶水吸收。
浓硫酸脱水是把本身不含水的有机物中的氢元素和氧元素按原子个数比2∶1的形式脱去,C12H22O1112C+11H2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硫酸和硝酸练习硫酸和硝酸练习1.将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未见沉淀生成。
若同时通入另一种气体X则有沉淀生成。
则X气体不可能是()A. H2SB. NH3C. CO2D. NO2【答案】C【解析】A、SO2不与BaCl2发生反应,通入H2S,发生SO2+2H2S=3S↓+2H2O,有沉淀产生,故A错误;B、NH3溶于水形成NH3·H2O,与SO2发生反应生成(NH4)2SO3,(NH4)2SO3与BaCl2反应:(NH4)2SO3+BaCl2=BaSO3↓+2NH4Cl,有沉淀产生,故B错误;C、CO2不与BaCl2,也不与SO2反应,不会产生沉淀,故C正确;D、NO2溶于水:3NO2+H2O=2HNO3+NO,HNO3具有强氧化性,能把SO2氧化成SO42-,SO42-与Ba2+反应生成BaSO4沉淀,故D错误。
点睛:化学反应中一般遵循酸性强的制取酸性弱的,因此SO2不与BaCl2反应,解决本题,应熟悉SO2的化学性质,如酸性、还原性、氧化性,这样此题就可以顺利解决。
2.利用如图制取氨气,说法正确的是()A. 用湿润的棉花堵在试管口,防止氨气扩散B. 该装置可用于氯化铵分解制取氨气C. 该装置可用于氯化铵和熟石灰制取氨气D. 用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置于试管口验满【答案】C【解析】A.氨气易溶于水,不能用湿润的棉花,A错误;B.氯化铵分解生成氯化氢、氨气,在温度稍低时二者又生成氯化铵,不能用来制备氨气,B错误;C.氯化铵和熟石灰在加热条件下可生成氨气,为实验室常用制备氨气的方法,C正确;D.浓硫酸难挥发,不能观察到有白烟生成,则不能用于验满,D错误,答案选C。
3.明崇祯年间《徐光启手迹》记载:“绿矾五斤,硝(硝酸钾)五斤,将矾炒去,约折五分之一,将二味同研细,次用铁作锅,……锅下起火,取气冷定,开坛则药化为强水。
五金入强水皆化、惟黄金不化强水中,加盐则化。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强水”主要成分是硝酸B. “将矾炒去,约折五分之一”是指绿矾脱水C. “锅下起火,取气冷定”描述了蒸馏的过程D. “五金入强水皆化”过程产生的气体都是H2【答案】D【解析】A.根据“五金入强水皆化、惟黄金不化强水中”判断“强水”主要成分是硝酸,故A正确;B. “将矾炒去,约折五分之一”是指绿矾脱水,故B正确;C. “锅下起火,取气冷定”描述了蒸馏的过程,故C正确;D. “五金入强水皆化”是指金属溶于硝酸,过程产生的气体主要是氮的氧化物,故D不正确。
故选D。
4.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的转化过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A. FeS2SO2H2SO4B. Na Na2O NaOHC. SiO2SiCl4SiD. NH3NO2HNO3【答案】A【解析】A、FeS2煅烧产生SO2,SO2被双氧水氧化生成硫酸,A正确;B、钠燃烧生成过氧化钠,B错误;C、二氧化硅与盐酸不反应,C错误;D、氨气催化氧化生成NO,D错误,答案选A。
5.常温下在稀盐酸中插入一小块铜片,加入下列物质后,不能使铜片溶解的是A. 浓硝酸B. 硫酸钠晶体C. 硝酸钾晶体D. 氯化铁晶体【答案】B【解析】由方程式3Cu+8H++2NO3-=2Cu2++2NO↑+4H2O、Cu+2Fe3+=2Fe2++Cu2+可知向盐酸中加入硝酸或硝酸盐或铁盐,均可使铜溶解,答案选B。
6.下列实验操作或对实验事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可用稀硝酸清洗做过银镜反应实验的试管B. 用NaOH 溶液可鉴别分别含Na+、Mg2+、Al3+、Fe2+、Fe3+、NH4+阴离子的溶液C. 向沸腾的NaOH稀溶液中逐滴滴加FeCl3饱和溶液,可制备Fe(OH)3胶体D. 配制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酸时,应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加入到浓硝酸中,并不断搅拌【答案】C【解析】A. 银溶于稀硝酸,故A正确;B. 在待鉴别溶液中分别滴加过量NaOH溶液,Mg2++2OH-Mg(OH)2↓(白色),产生白色沉淀的溶液含有Mg2+,Al3++3OH-Al(OH)3↓(白色), Al(OH)3+OH-AlO-+2H2O,产2生白色沉淀又溶解的溶液含有Al3+,Fe3++3OH-Fe(OH)3↓(红褐色),产生红褐色沉淀的溶液含有Fe3+,Fe2++2OH-Fe(OH)2↓(白色),4Fe(OH)2+O2+2H2O4Fe(OH)3,产生白色沉淀又迅速变为灰绿色最终成NH++OH-NH3·H2O,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溶为红褐色的溶液含有Fe2+,4液含有NH4+,没有明显变化的溶液含有Na+,故B正确;C. 向沸腾的NaOH稀溶液中逐滴滴加FeCl3饱和溶液,得到Fe(OH)3沉淀,不可制备Fe(OH)3胶体,故C不正确;D. 配制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酸时,浓硝酸密度小于浓硫酸,所以应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加入到浓硝酸中,并不断搅拌,故D正确。
故选C。
7.下列关于浓硫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浓硫酸可用于干燥氨气B. 浓硫酸可使纸张脱水炭化C. 浓硫酸必须保存在棕色瓶中D. 可用锌和浓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答案】B【解析】浓硫酸具有高沸点难挥发性、酸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用作干燥剂,但是浓硫酸能与氨气反应,不能用于干燥氨气,故A错误;B、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使纸张炭化,故B 正确;C、浓硫酸很稳定、难分解难挥发,不需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故C错误;D、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与锌反应,产生的是二氧化硫,而不是氢气,故D错误。
点睛:浓硫酸做干燥剂时,能干燥酸性气体和中性气体。
不能干燥碱性气体NH3,不能干燥还原性气体H2S、HBr、HI;浓硫酸可以用于干燥强还原性气体SO2,因为浓硫酸中S处于+6价,SO2种S元处于+4价,浓硫酸不能氧化SO2。
8.下列有关颜色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SO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体现出SO2具有漂白性B. 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蔗糖变黑且体积膨胀,这一过程体现了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氧化性C. 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氨气的水溶液呈碱性D. 碳酸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变红,说明碳酸钠溶液显碱性【答案】A【解析】A. SO2具有还原性,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A错误;B.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氧化性,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蔗糖变黑,说明有碳生成,同时体积膨胀,说明碳被浓硫酸氧化产生了气体,B正确;C. 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氨气的水溶液呈碱性,C正确;D. 碳酸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变红,说明碳酸钠溶液显碱性,D正确,答案选A。
9.下表中各组物质不能..实现如图转化的是甲乙丙A AlCl3Al(OH)3NaAlO2B CO2NaHCO3Na2CO3C AlCl3Al Al(OH)3D CO2(NH4)2CO3NH3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Al(OH)3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NaAlO2,加入盐酸变为AlCl3,能实现,A正确;NaHCO3与氢氧化钠溶液生成Na2CO3,与盐酸反应生成CO2,B正确;Al与氯气加热反应生成AlCl3,与氢氧化钠溶液生成NaAlO2,不能生成Al(OH)3,C错误;(NH4)2CO3与盐酸反应生成CO2,与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反应生成NH3,D错误;正确选项C。
10.向盛有100mL1mol·L-1稀硫酸的烧杯中,缓慢加入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并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下图是溶液中的某种微粒(X) 的物质的量随加入混合物质量变化的关系图。
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A. 该金属混合物中,铁粉的质量分数约为15.6%B. a点时,再向烧杯中加入KNO3固体,无明显现象C. b点时,再向烧杯中滴加0.1mol·L-1的NaOH溶液,立刻产生白色沉淀D. C点时,再向烧杯中通入Cl20.16mol充分反应,铜粉完全溶解【答案】D【解析】已知n(H2SO4)=0.1L×1mol·L-1=0.1mol,则n(H+)=0.2mol,结合图象分析可知,该图象为c(H+)随混合物质量变化的关系图,当混合物质量为12g时,H+完全反应,此时消耗的铁的物质的量为0.1mol,质量为5.6g,所以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为5.6g/12g×100%=46.7%,所以A错误;B、a点时溶液中还有H+剩余,此时加入KNO3固体,构成的HNO3能够溶解未反应的铜,所以有明显的现象,故B错误;C、b点时溶液中还有H+剩余,此时加入的NaOH首先与剩余的H+反应,然后再与Fe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C错误;D、c点时溶液中没有H+剩余,生成的n(FeSO4)=0.1mol,此时混合物中n(Cu)=0.1mol,当通入Cl2时,先氧化0.1mol的FeSO4需要n(Cl2)=0.05mol,再氧化0.1mol的Cu需要0.1mol的Cl2,所以当通入Cl20.16mol时铜粉完全溶解,故D正确。
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本题最容易错选B、C,加入的KNO3固体属于盐,若忽略了溶液中剩余的H+,那么与金属之间就不会发生反应而错选B;而加入NaOH溶液后,很容易想到与Fe2+反应生成Fe(OH)2白色沉淀,却忽略了溶液中剩余的H+能够更快的与OH-反应而错选C。
11.下列装置所示的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A. 分离碘和酒精B. 除去Cl2中的HClC. 实验室制氨气D. 排水法收集NO【答案】D【解析】A.碘和酒精互溶,不分层,不能用分液分离,故A错误;B.氯气、HCl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则不能利用氢氧化钠溶液来除去氯气中的HCl,故B错误;C.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得不到氨气,故C错误;D.一氧化氮不溶于水不与水反应,可用排水法收集,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侧重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原理的考查,注意装置的作用及实验的原理分析。
本题的易错点为C,氯化铵受热能够分解生成氨气,但同时生成氯化氢,常温下,二者又反应生成氯化铵。
12.下图是产生和收集气体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该装置适合于( )A. 用浓硝酸和Cu制取NO2B. 用浓盐酸和MnO2制取Cl2C. 用H2O2溶液和MnO2制取O2D. 用NH4Cl溶液和Ca(OH)2制取NH3【答案】C【解析】A、NO2与水反应,生成HNO3和NO,收集NO2应用排空气法收集,故A错误;B、MnO2和浓HCl反应,需要加热,此装置图没有加热装置,故B错误;C、MnO2作催化剂,使H2O2分解,然后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故C正确;D、NH3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D错误。
点睛:此题需要判断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此反应是不是需要加热,因为此装置图没有加热装置,然后判断收集装置,是否能用排水法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