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33张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33张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批驳对方论证
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 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内在 的逻辑联系不能成立。
慶 同
本文背景THE ARTICLE BACKGROUND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当时, 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 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8月27日,《大
中国人
失掉自信力了吗?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 年级上册
作者名片THE AUTHORS INTRODUCE
鲁迅其人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 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作品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故 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且介亭杂文》《热风》《华盖集》《坟》等。
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
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针对上述情况,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隔鼓舞民族自信心,鲁迅在他53岁 寿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生字注音 PHONETIC NOTATION
玄虚 xuán
骗 kuāng
脊梁 jǐ
慨叹 kǎi
不能为大家所熟知。
指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
4.鲁迅本人是中国的脊梁|当然是!
1902年鲁迅弃医从文,企图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 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他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 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他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 《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1927-1936年,他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

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么》课件(50张PPT)

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么》课件(50张PPT)
对方的谬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对方论据是: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 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是: “总自夸”“只希望”“一味求神拜佛 ,怀古伤今了”“是事实”“也是事实 ”“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
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赏析:
“总自夸”:“总”字形象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自我 炫耀、夜郎自大的丑态。
21、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齐读文章第9段后归纳。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 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 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 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 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2、第9段中的“中国人”“状元宰相”“地 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中国人”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 人民。“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指的是古 今统治阶级的虚假宣传,尤其是当时反动政府的 虚假宣传。“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的反动政 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 斗争状态的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即中国共产党 及革命大众,因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 。
“只希望”:“只”字写出了国民党政府不相信自己, 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可怜可悲相。
“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一味”表现了万 般无奈之下,只有祈求神佛的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 也不愿自拔、顽固不化的心理。
这三个词语准确、形象地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在自 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悲 观论者的嘴脸,极富讽刺意味。
这一段论证的内容是“自欺力”。
4、阅读文章3-5段,思考:文章 如何驳论证的?
(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 并非“自信”。
(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
(3)求神拜佛是麻醉自己,是“自欺”。
这些批驳证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 “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说明敌方的 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这就找到了批驳的 “突 破口”。

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4张PPT)

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4张PPT)
直接反驳 来自掉的是“他信力”(二)反驳
(3—5)
发展着“自欺力” 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埋头苦干的人
间接反驳
古 拼命硬干的人 脊
(6—8) 论据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今 有确信, 不自欺 前仆后继的战斗
(三)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 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 看地底下
(9)
作业布置
写一写
人的头脑。8月27日, 《大公报》社评《孔子 诞辰纪念》哀叹: “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 既 已荡焉无存, 不待外侮之来, 国家固早已濒于精 神幻灭之域。”针对上述情况, 为了批驳这种错 误论调, 鼓舞民族自信心, 鲁迅在他53岁寿辰时, 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驳论文: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 可分为 立论和驳论两种。
⑷舍身求法的人 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如商鞅、谭嗣同、玄奘等人
5、你怎么理解“中国的脊梁”? “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 意义?
(1)指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 他们使中国挺立 起来, 他们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 是 中国的希望。
(2)当时国民党到外散布悲观论调, 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 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 国的脊梁”, 可以鼓舞斗志, 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2、散文集: 《朝花夕拾》
3、散文诗集: 《野草》
4、杂文集: 《坟》、《二心集》、《且 介亭杂文》等16部
5、翻译作品: 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 灵》、 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六卷, 人 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文中加点的语句, 最初发表时 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删去了。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 25日, 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当时, 日本帝国 主义的铁骑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 又向关内步步进逼, 亡 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 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

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2)常用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加强驳论效果。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针对当时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
用文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失去信心的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 批驳,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的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鼓
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排比:增强语气有力说
明(
)。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
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比喻:形象地揭示出有自信力的优秀中华儿女身上坚定、 正直、顽强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
作者是怎么证明自己的论点的?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人们坚持 抗战和民族解放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 信力的中国人在
正面立论,间 接反驳敌论点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 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 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 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 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 看地底下。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 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 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 失掉了。
作者从“自信力”仿拟而来,刻画了国民党政府自欺欺人的形象。
对国联失望
失掉“他信力”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方式:批驳论点;批驳论据,批驳论证。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课时《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课时《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




据 ,
古: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
读 出
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
溢 美
中国的脊梁。


今: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
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
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
知道罢了。


论 据
古: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五单元
汇报人:XXX
目录

学习目标

初读课文

品读课文

拓展延伸

学习目标
本课时目标
1.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和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温故旧知
驳论 点
直接 批驳
驳论 据
驳论 文
驳论 证
间接 批驳
正面 立论
厘清驳论之道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 鲁迅的嬉笑怒骂,皆成文 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


嘲讽、戏谑的语气语调,这样更能凸显鲁迅语
言的尖锐犀利,栩栩如生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嘴脸,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寻 敌 论
自我炫耀 夜郎自大
据 ,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

出 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

之 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

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中国精神在哪里?______!_________。 中国精神在哪里?______!_________。

第18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件(共31张PPT)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8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件(共31张PPT)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 论点
先驳
✘ 论据
后立
驳论文: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
✘ 论证 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 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鲁迅写这篇驳论文的目的是什么?
面对国家、民族灰暗处境下的人们,为了 激励他们抗争的民族自信力、自信心!
作者是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人们 坚持抗战和 民族解放。
我们有并不失 掉自信力的中 国人在
北三省全部沦陷。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仅三个月,
整个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和3000万同胞陷
于日寇铁蹄的蹂躏下。
背景资料

“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选自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 的御用报纸。)
“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选 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中国人已经失掉自信力了
他们分别是谁? 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革命人
——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他们当时为何要因“中国人有没有失掉 自信力”进行争论呢?
背景资料
“九一八事变”
壹 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以其制造的“柳条湖事件”为
借口,大举进攻沈阳9月19日占领沈阳,1932年1月,东
间接反驳 (6—8)
己论据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脊 古 为民请命的人 梁 舍身求法的人
今 有确信, 不自欺 前仆后继的战斗
结论:(9)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鲁迅是中国的脊梁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此时的 鲁迅已经53岁,两年以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这 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
正面立论, 间接反驳敌 论点。

第18课《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课件(共47张PPT)2023—2024学习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8课《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课件(共47张PPT)2023—2024学习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 “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有 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大公 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 力,为国民党反对政府推卸责任。鲁迅先 生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的论调, 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读读写写
搽 (chá) 玄虚 (xuán) 渺茫 (miǎo) 麻醉 摧残 诓骗 (kuāng)
文本解读
(4)文中第1段和第4段有一部分加点的文字, 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它们,这说明了什么? • A: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 B: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
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 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自欺欺人的 最后一招,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 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 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作者名片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 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文体知识 杂文
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 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短小、锋 利、隽永,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鲁迅的杂文被誉为“匕首”和 “投枪”。
文体知识
驳论文
议论文按论证方式分:立论和驳 论。
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 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 正确的观点。
从古以来
论据
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
中国 的 脊梁
现在
有确信, 不自欺 前仆后继的战斗
文本解读
(3)文中列举的四种人各具有怎样的代表性?列 举这四种人的目的是什么?
埋头苦干 指广大劳动人民,包括为人类做出贡献 的人: 的知识分子。如毕昇,祖冲之,李时珍。 拼命硬干 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 的人: 命志士,民族英雄。如李自成,岳飞,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
“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 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 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被国民党反动 派封锁、镇压,没有人关注,因此他们的牺牲“不能 为大家所知道”。
文章最后一段说:“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 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 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请找出其中的比 喻词并体会其意思。
(语12言)特“文色中:国划的线脊的梁四”类运人用,什分么别手是法什,么有人什?么作用? 埋(头运1苦)用干比鲁的喻迅人修:的辞不语,求言指名中利特,国色埋自:头古苦尖以干锐来,有、创着造泼坚社辣定会,财信富富念和、有灿不战烂屈文斗精化性神,和,推对动嘲历历讽史史意前发进味展的。起广到大重 大(推2劳)动动作常人用用民的和排优创比秀造、儿发女明设家。问,、如毕反升问、等李时修珍辞等方。法,加强驳论效果。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4)于是有人感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指所有的中国人
(5)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指国民党反动派一小撮民族败类。
3.说出下面语句中加点的“中国人”的不同内涵,并思 考:“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 大家所知道”?
比喻统治阶级的欺骗性 宣传
比喻气节、操守、人 格、品质
比喻国民党反动 政客及其御用文 人
既泛指“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 法的人”等中国的脊梁,亦是暗喻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中如“地火在地 下运行,奔突”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
语品言读特下面点的句子,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社会现实从中可以看出国民党统治的白色恐怖。但鲁迅以笔伐戈为民众。振臂 呐喊,冲锋陷阵,无私无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驳对方的论据
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 性。因为论据起着支撑论点的作 用,论据驳倒了,论点自然就站 不住脚了。
批驳对方的论证
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 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 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 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 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
点,其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
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
辱,“九·一八”事变又在中国人心中投
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高涨。
当时资产阶级《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
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
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
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
自强的呐喊,不愧“民族魂”的称号!
七、议论文的语言
严密、准确
八、议论文类型的分类 :立论和驳论
九、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
决问题(结论)。
体裁介绍
立论和驳论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正面阐明自 己的见解和主张。 驳论:批驳错误或反动的观点,从而树 立自己的正确论点。 反驳的方法有三种: (1)驳论点 (2)驳论据 (3)驳论证
答题方法: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 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 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 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答题方法: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了观 点,从而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 明论点。
作用:突出强调论证了观点,让人印象深刻
答题方法: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 突出强调论证了……的观点,让人印象深刻。
2020/10/13
中国人文。 记住:驳论时,作者一定会针锋相
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
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 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 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 间的矛盾。
作用: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 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 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答题方法: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 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六、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作用:用事实 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作用:更鲜明生 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 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2020/10/13
①论点 ③
证论 明证
②论据
怎 样 证 明
( 观 点)
三、关于论点
A、论点概念: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 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
B、论点的特点:①正确②鲜明
C、归纳论点的方法: 1、标题 2、文章开头 3、结尾 4、 中间: ①通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 ② 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 认为;总之……) ③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 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 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 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四、关于论据
A、论据概念:对论点进行论证的材料、依据。 B、事实论据(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与史实、统计的数字等); C、道理论据(自然科学的定义、定理,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
五、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杂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
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 文艺两种因素。
• 特点:
• 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 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
• (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 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 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毛泽东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 理解和接受)
答题方法: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 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的观点,从而使文章浅 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 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 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
关于议论文的常识
一、什么是议论文 议论文亦称说理文、论说文,就是讲道理、论 是非。作者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 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
二、议论文的三要素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 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要证明什么(观点);
议论文的三要素:
用什么来证明 (观点)
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 的立场,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 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
“时轮金刚法会”,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有些甚至散 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 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 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下了这样一篇文章——
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 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 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
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 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 国联”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
字词积累
一、读一读 写一写:
玄(xuán)虚 省(xǐnɡ)悟 摧( cuī )残 渺(miǎo)茫 家pǔ( 谱 ) wū( 诬 )蔑 kuānɡ(诓)骗 zǎi( 宰 )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