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机 二层三层的区别

合集下载

二层交换机与三层交换机的区别

二层交换机与三层交换机的区别

三层交换机使用了三层交换技术简单地说,三层交换技术就是:二层交换技术+三层转发技术。

它解决了局域网中网段划分之后,网段中子网必须依赖路由器进行管理的局面,解决了传统路由器低速、复杂所造成的网络瓶颈问题。

什么是三层交换三层交换(也称多层交换技术,或IP交换技术)是相对于传统交换概念而提出的。

众所周知,传统的交换技术是在OSI网络标准模型中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进行*作的,而三层交换技术是在网络模型中的第三层实现了数据包的高速转发。

简单地说,三层交换技术就是:二层交换技术+三层转发技术。

三层交换技术的出现,解决了局域网中网段划分之后,网段中子网必须依赖路由器进行管理的局面,解决了传统路由器低速、复杂所造成的网络瓶颈问题。

三层交换原理一个具有三层交换功能的设备,是一个带有第三层路由功能的第二层交换机,但它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并不是简单地把路由器设备的硬件及软件叠加在局域网交换机上。

其原理是:假设两个使用IP协议的站点A、B通过第三层交换机进行通信,发送站点A在开始发送时,把自己的IP地址与B站的IP地址比较,判断B站是否与自己在同一子网内。

若目的站B与发送站A在同一子网内,则进行二层的转发。

若两个站点不在同一子网内,如发送站A要与目的站B通信,发送站A要向“缺省网关”发出ARP(地址解析)封包,而“缺省网关”的IP地址其实是三层交换机的三层交换模块。

当发送站A对“缺省网关”的IP地址广播出一个ARP请求时,如果三层交换模块在以前的通信过程中已经知道B站的MAC地址,则向发送站A回复B的MAC地址。

否则三层交换模块根据路由信息向B站广播一个ARP请求,B站得到此ARP请求后向三层交换模块回复其MAC地址,三层交换模块保存此地址并回复给发送站A,同时将B站的MAC地址发送到二层交换引擎的MAC地址表中。

从这以后,当A向B发送的数据包便全部交给二层交换处理,信息得以高速交换。

由于仅仅在路由过程中才需要三层处理,绝大部分数据都通过二层交换转发,因此三层交换机的速度很快,接近二层交换机的速度,同时比相同路由器的价格低很多。

交换机各层间的区别和功能是什么

交换机各层间的区别和功能是什么

交换机各层间的区别和功能是什么交换机工作于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

交换机内部的CPU会在每个端口成功连接时,通过将MAC地址和端口对应,形成一张MAC表,交换机中根据特点和功能分层,那么具体有什么层呢?每层的功能是什么?下面一起看看!具体的工作流程如下:(1) 当交换机从某个端口收到一个数据包,它先读取包头中的源MAC地址,这样它就知道源MAC地址的机器是连在哪个端口上的;(2) 再去读取包头中的目的MAC地址,并在地址表中查找相应的端口;(3) 如表中有与这目的MAC地址对应的端口,把数据包直接复制到这端口上;(4) 如表中找不到相应的端口则把数据包广播到所有端口上,当目的机器对源机器回应时,交换机又可以学习一目的MAC地址与哪个端口对应,在下次传送数据时就不再需要对所有端口进行广播了。

不断的循环这个过程,对于全网的MAC地址信息都可以学习到,二层交换机就是这样建立和维护它自己的地址表。

从二层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可以推知以下三点:(1) 由于交换机对多数端口的数据进行同时交换,这就要求具有很宽的交换总线带宽,如果二层交换机有N个端口,每个端口的带宽是M,交换机总线带宽超过N×M,那么这交换机就可以实现线速交换;(2) 学习端口连接的机器的MAC地址,写入地址表,地址表的大小(一般两种表示方式:一为BEFFER RAM,一为MAC表项数值),地址表大小影响交换机的接入容量;(3) 还有一个就是二层交换机一般都含有专门用于处理数据包转发的ASIC (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芯片,因此转发速度可以做到非常快。

由于各个厂家采用ASIC不同,直接影响产品性能。

以上三点也是评判二三层交换机性能优劣的主要技术参数,这一点请大家在考虑设备选型时注意比较。

(二)路由技术路由器工作在OSI模型的第三层---网络层操作,其工作模式与二层交换相似,但路由器工作在第三层,这个区别决定了路由和交换在传递包时使用不同的控制信息,实现功能的方式就不同。

二层汇聚交换机和三层核心交换机的区别

二层汇聚交换机和三层核心交换机的区别

二层汇聚交换机和三层核心交换机的区别
核心交换机并不是交换机的一种类型,放在核心层(网络主干部分)的交换机叫核心交换机。

汇聚层交换机,是多台接入层交换机的汇聚地点。

汇聚层交换机和核心交换机在功能、特性、参数、场景等都是有所区别。

1.功能区别
核心交换机的主要功能是用于路由选择及高速转发的,提供优化、可靠的骨干传输结构,因此核心层交换机应用有更高的可靠性、性能和吞吐量。

汇聚层交换机是多台接入层交换机的汇聚点,作用是将接入节点统一出口,同样也做转发及选路。

它必须能够处理来自接入层设备的所有通信量,并提供到核心层的上行链路。

2.性能区别
核心交换机首先应该是三层交换机,高速转发,有大容量接口带宽(比如万兆接口),大的背板处理能力。

汇聚层交换机需要具备高转发性能,通常也是三层交换机。

在进行网络规划设计时,核心层设备对于冗余能力、可靠性和传输速度方面要求较高,因此核心层的设备通常要占大部分投资。

3.使用场景区别
对于核心交换机或者汇聚交换机并没有固定要求,取决于网络环境的大小及设备的转发能力,也不是每个网络都必须有这三个结构。

二层交换机和三层交换机区别

二层交换机和三层交换机区别

一、bai指代不同
1、两层交换机:工作于OSI模型的第2层(du数据链路层),zhi 故而称为二层交换机。

dao
2、三层交换机:具有部分路由器功能的交换机,工作在OSI网络标准模型的第三层。

二、功能不同
1、两层交换机:属数据链路层设备,可以识别数据包中的MAC地址信息,根据MAC地址进行转发,并将这些MAC地址与对应的端口记录在自己内部的一个地址表中。

2、三层交换机:是加快大型局域网内部的数据交换,所具有的路由功能也是为这目的服务的,能够做到一次路由,多次转发。

三、特点不同
1、两层交换机:二层交换机有N个端口,每个端口的带宽是M,交
换机总线带宽超过N×M,那么这交换机就可以实现线速交换。

2、三层交换机:对于数据包转发等规律性的过程由硬件高速实现,而像路由信息更新、路由表维护、路由计算、路由确定等功能,由软件实现。

二层交换机用于小型的局域网络。

这个就不用多言了,在小型局域网中,广播包影响不大
,二层交换机的快速交换功能、多个接入端口和低谦价格为小型网络用户提供了很完善的
解决方案。

路由器的优点在于接口类型丰富,支持的三层功能强大,路由能力强大,适合用于大型的
网络间的路由,它的优势在于选择最佳路由,负荷分担,链路备份及和其他网络进行路由
信息的交换等等路由器所具有功能。

什么叫一层交换机,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

什么叫一层交换机,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

什么叫一层交换机,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发布时间:2011-10-21 11:04什么叫一层交换机,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分类:网络2011-10-21 11:04 11人阅读评论(0) 收藏举报转自:/happypolo/article/details/5934429简单地说:一层交换机只支持物理层协议(电话程控交换机可以算一个)二层交换机支持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如以太网交换机三层交换机支持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及网络层协议,如某些带路由功能的交换机二层交换机和集线器HUB实现的功能差不多,不同的地方就是交换机实现独享带宽,也就是说你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和互联网连接的;但是你连接的时候你的带宽就是网线带宽;(HUB与SWITCH的根本区别);------------------------------二层交换机是没实现三层的功能!~~就是不转发多网段的数据;VLAN三层交换机就是二层交换机加了路由功能; (2/层交换机的根本区别)------------------------------三层交换机能转发多网段的数据,路由器转发数据是基于IP地址进行转发的!!而交换机是基于MAC地址转发的!!就是让基于MAC地址转发的交换机实现基于IP地址转发这个就是三层交换机从ISO/OSI的分层结构上说,交换机可分为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等。

二层交换机指的就是传统的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上交换机,主要功能包括物理编址、错误校验、帧序列以及流控。

一个纯第二层的解决方案,是最便宜的方案,但它在划分子网和广播限制等方面提供的控制最少。

传统的路由器与外部的交换机一起使用也能解决这个问题,但现在路由器的处理速度已跟不上带宽要求。

因此三层交换机、Web交换机等应运而生。

三层交换机是一个具有三层交换功能的设备,即带有第三层路由功能的第二层交换机,但它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并不是简单地把路由器设备的硬件及软件叠加在局域网交换机上。

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三者之间的主要区别

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三者之间的主要区别

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三者之间的主要区别二层交换机:二层交换技术是发展比较成熟,二层交换机属数据链路层设备,可以识别数据包中的MAC地址信息,根据MAC地址进行转发,并将这些MAC地址与对应的端口记录在自己内部的一个地址表中。

具体如下:(1)当交换机从某个端口收到一个数据包,它先读取包头中的源MAC地址,这样它就知道源MAC地址的机器是连在哪个端口上;(2)再去读取包头中的目的MAC地址,并在地址表中查找相应的端口;(3)如表中有与这目的MAC地址对应的端口,把数据包直接复制到这端口上。

三层交换机: 三层交换技术就是将路由技术与交换技术合二为一的技术。

在对第一个数据流进行路由后,它将会产生一个MAC地址与IP地址的映射表,当同样的数据流再次通过时,将根据此表直接从二层通过而不是再次路由,从而消除了路由器进行路由选择而造成网络的延迟,提高了数据包转发的效率。

路由器:传统地,路由器工作于OSI七层协议中的第三层,其主要任务是接收来自一个网络接口的数据包,根据其中所含的目的地址,决定转发到下一个目的地址。

因此,路由器首先得在转发路由表中查找它的目的地址,若找到了目的地址,就在数据包的帧格前添加下一个MAC地址,同时IP数据包头的TTL(Time To Live)域也开始减数,并重新计算校验和。

当数据包被送到输出端口时,它需要按顺序等待,以便被传送到输出链路上。

路由器在工作时能够按照某种路由通信协议查找设备中的路由表。

如果到某一特定节点有一条以上的路径,则基本预先确定的路由准则是选择最优(或最经济)的传输路径。

由于各种网络段和其相互连接情况可能会因环境变化而变化,因此路由情况的信息一般也按所使用的路由信息协议的规定而定时更新。

主要区别:二层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三层交换机工作在网络层,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

具体区别如下:二层交换机和三层交换机的区别:三层交换机使用了三层交换技术简单地说,三层交换技术就是:二层交换技术+三层转发技术。

三层交换机和二层交换机区别

三层交换机和二层交换机区别

2层交换机2层交换机是数据链路层设备。

因为它在OSI模型的二层中工作,所以它可以区分数据包中的MAC地址信息,根据MAC地址转发它,并将这些MAC地址和相应的端口记录在自身的地址表中。

三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在OSI模型的三层(网络层)中工作。

简而言之,三层交换技术是:二层交换技术+三层转发技术。

解决了局域网中子网划分网段后必须依靠路由器进行管理的问题,解决了传统路由器速度慢,复杂性高导致的网络瓶颈问题。

2层交换机和3层交换机之间的区别功能:二层交换机仅转发数据,不能基于MAC地址访问配置IP 地址;三层交换机结合了二层交换技术和三层转发功能,可以配置不同VLAN的IP地址。

应用:二层交换机主要用于网络接入层和汇聚层,三层交换机主要用于网络核心层。

协议:二层交换机支持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例如以太网交换机和二层交换机,而三层交换机支持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协议。

2层交换机可以代替3层交换机吗?二层交换机可以满足接入层的应用需求,成本相对较低。

但是,更智能的3层交换机可以对网络进行分段和控制,而不会损失带宽- 多部门企业例如,具有多个部门和多个服务办公室的企业可以使用3层交换机,这可以让不同部门使用不同的IP地址段并设置不同的Internet 访问权限,从而使彼此之间不受影响。

网络要求高的地方三层交换机可以通过划分广播域将整个网络划分为独立的二层网络。

可以通过三层交换机的ACL来控制不同二层网络的访问权限,以确保网络的安全性。

一般来说,三层交换机可以隔离二层网络,以保证整体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特别是在数据包的高速转发中,二层交换机是无与伦比的。

此外,最好在核心骨干网中使用3层交换机。

否则,整个网络中的数千台计算机将位于同一个子网中,这不仅没有安全性,而且将无法被隔离。

切断广播域,无法隔离广播风暴。

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路由器的比较

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路由器的比较

交换机端口untaged、taged、trunk、access 的区别首先,将交换机的类型进行划分,交换机分为低端(SOHO级)和高端(企业级)。

其两者的重要区别就是低端的交换机,每一个物理端口为一个逻辑端口,而高端交换机则是将多个物理端口捆绑成一个逻辑端口再进行的配置的。

cisco网络中,交换机在局域网中最终稳定状态的接口类型主要有四种:access/trunk/ multi/ dot1q-tunnel。

1、access: 主要用来接入终端设备,如PC机、服务器、打印服务器等。

2、trunk: 主要用在连接其它交换机,以便在线路上承载多个vlan。

3、multi: 在一个线路中承载多个vlan,但不像trunk,它不对承载的数据打标签。

主要用于接入支持多vlan的服务器或者一些网络分析设备。

现在基本不使用此类接口,在cisco的网络设备中,也基本不支持此类接口了。

4、dot1q-tunnel: 用在Q-in-Q隧道配置中。

Cisco网络设备支持动态协商端口的工作状态,这为网络设备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方便(但不建议使用动态方式)。

cisco动态协商协议从最初的DISL(Cisco 私有协议)发展到DTP(公有协议)。

根据动态协议的实现方式,Cisco网络设备接口主要分为下面几种模式:1、switchport mode access: 强制接口成为access接口,并且可以与对方主动进行协商,诱使对方成为access模式。

2、switchport mode dynamic desirable: 主动与对协商成为Trunk接口的可能性,如果邻居接口模式为Trunk/desirable/auto之一,则接口将变成trunk接口工作。

如果不能形成trunk模式,则工作在access模式。

这种模式是现在交换机的默认模式。

3、switchport mode dynamic auto: 只有邻居交换机主动与自己协商时才会变成Trunk接口,所以它是一种被动模式,当邻居接口为Trunk/desirable之一时,才会成为Trunk。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层和三层交换机的区别
二层交换机用于小型的局域网络。

这个就不用多言了,在小型局域网中,广播包影响不大,二层交换机的快速交换功能、多个接入端口和低谦价格为小型网络用户提供了很完善的解决方案。

三层交换机的优点在于接口类型丰富,支持的三层功能强大,路由能力强大,适合用于大型的网络间的路由,它的优势在于选择最佳路由,负荷分担,链路备份及和其他网络进行路由信息的交换等等路由器所具有功能。

三层交换机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加快大型局域网络内部的数据的快速转发,加入路由功能也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

如果把大型网络按照部门,地域等等因素划分成一个个小局域网,这将导致大量的网际互访,单纯的使用二层交换机不能实现网际互访;如单纯的使用路由器,由于接口数量有限和路由转发速度慢,将限制网络的速度和网络规模,采用具有路由功能的快速转发的三层交换机就成为首选。

一般来说,在内网数据流量大,要求快速转发响应的网络中,如全部由三层交换机来做这个工作,会造成三层交换机负担过重,响应速度受影响,将网间的路由交由路由器去完成,充分发挥不同设备的优点,不失为一种好的组网策略,当然,前提是客户的腰包很鼓,不然就退而求其次,让三层交换机也兼为网际互连。

第四层交换机原理叙述
OSI模型的第四层是传输层。

传输层负责端对端通信,即在网络源和目标系统之间协调通信。

在IP协议栈中这是TCP(一种传输协议)和UDP(用户数据包协议)所在的协议层。

在第四层中,TCP和UDP标题包含端口号(port number),它们可以唯一区分每个数据包包含哪些应用协议(例如HTTP、FTP等)。

端点系统利用这种信息来区分包中的数据,尤其是端口号使一个接收端计算机系统能够确定它所收到的IP包类型,并把它交给合适的高层软件。

端口号和设备IP地址的组合通常称作"插口(socket)"。

1和255之间的端口号被保留,他们称为"熟知"端口,也就是说,在所有主机TCP/I P协议栈实现中,这些端口号是相同的。

除了"熟知"端口外,标准UNIX服务分配在256到1024端口范围,定制的应用一般在1024以上分配端口号。

分配端口号的最近清单可以在RFC1700 "Assigned Numbers"上找到。

TCP/UDP端口号提供的附加信息可以为网络交换机所利用,这是第四层交换的基础。

具有第四层功能的交换机能够起到与服务器相连接的"虚拟IP"(VIP)前端的作用。

每台服务器和支持单一或通用应用的服务器组都配置一个VIP地址。

这个VIP地址被发送出去并在域名系统上注册。

在发出一个服务请求时,第四层交换机通过判定TCP开始,来识别一次会话的开始。

然后它利用复杂的算法来确定处理这个请求的最佳服务器。

一旦做出这种决定,交换机就将会话与一个具体的IP地址联系在一起,并用该服务器真正的IP地址来代替服务器上的VIP地址。

每台第四层交换机都保存一个与被选择的服务器相配的源IP地址以及源TCP端口相关联的连接表。

然后第四层交换机向这台服务器转发连接请求。

所有后续包在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重新影射和转发,直到交换机发现会话为止。

在使用第四层交换的情况下,接入可以与真正的服务器连接在一起来满足用户制定的规则,诸如使每台服务器上有相等数量的接入或根据不同服务器的容量来分配传输流。

如何选用合适的第四层交换
1) 速度
为了在企业网中行之有效,第四层交换必须提供与第三层线速路由器可比拟的性能。

也就是说,第四层交换必须在所有端口以全介质速度操作,即使在多个千兆以太网连接上亦如此。

千兆以太网速度等于以每秒1488000 个数据包的最大速度路由(假定最坏的情形,即所有包为以及网定义的最小尺寸,长64字节)。

2) 服务器容量平衡算法
依据所希望的容量平衡间隔尺寸,第四层交换机将应用分配给服务器的算法有很多种,有简单的检测环路最近的连接、检测环路时延或检测服务器本身的闭环反馈。

在所有的预测中,闭环反馈提供反映服务器现有业务量的最精确的检测。

3) 表容量
应注意的是,进行第四层交换的交换机需要有区分和存贮大量发送表项的能力。

交换机在一个企业网的核心时尤其如此。

许多第二/ 三层交换机倾向发送表的大小与网络设备的数量成正比。

对第四层交换机,这个数量必须乘以网络中使用的不同应用协议和会话的数量。

因而发送表的大小随端点设备和应用类型数量的增长而迅速增长。

第四层交换机设计者在设计其产品时需要考虑表的这种增长。

大的表容量对制造支持线速发送第四层流量的高性能交换机至关重要.
4) 冗余
第四层交换机内部有支持冗余拓扑结构的功能。

在具有双链路的网卡容错连接时,就可能建立从一个服务器到网卡,链路和服务器交换器的完全冗余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