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伤仲永》教案 沪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3)能够领悟课文中的主旨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2. 课文中的主旨和寓意的领悟。

3. 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的分析。

2.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的发展。

3. 学生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的形成。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伤仲永》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词,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伤仲永》,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3. 课堂讲解:(1)教师对课文《伤仲永》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伤仲永》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讨论。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旨寓意。

(2)教师强调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的发展,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的形成。

6.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伤仲永》,整理学习笔记。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的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的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失去亲人的痛苦的表达。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对他人的关爱。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伤仲永》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理解。

3. 分析课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课文学习,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向学生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和背景。

2. 课文朗读和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鼓励学生背诵课文,提高他们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3. 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理解:(1)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解释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四、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伤仲永》,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2. 要求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准备在下一节课上进行讨论。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观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对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 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爱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3)树立远大的志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文言文句式的掌握。

(3)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教学重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伤仲永》。

2. 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收集有关王安石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课后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情感氛围,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七年级上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词语的意思,分析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

(2)运用朗读、默写、讨论、展示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关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领悟课文中表达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解释。

3. 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课文中表达的人生哲理的领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伤仲永》的文本。

2. 作者杜甫的生平介绍资料。

3. 相关的教学多媒体课件和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伤仲永》,提问学生对课文主题的预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2)学生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探究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2)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理解,讨论和分享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和表达技巧。

6.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学生写一篇关于课文主题的思考和感悟的文章。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次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伤仲永》教案沪教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反复阅读课文,体会本文叙事精炼、见解精到的特点。

2.理解本文按事情的发展分阶段、有详有略地叙述的写法。

3.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汲取教训,认识后天学习对于成材的重要性。

【文学知识】1.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2.王安石曾经被列宁赞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正音正字】扳bān谒yè称chèn泯mǐn【积累词语】1.参看课文注释。

2.重点掌握:焉、书、与、稍稍、或、然、谒。

【朗读课文】【串讲课文】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原文: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翻译:方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讶,从邻居借来(这些东西)给他。

原文: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翻译:(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署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结合族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学识优异的士人观赏。

原文: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翻译: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立刻完成,诗的文采、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原文: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翻译:同乡人认为他奇特,渐渐用待客的礼节款待他父亲;有人用钱物求他写诗。

原文: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翻译:他父亲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不让他学习。

原文:□□余闻之也久。

翻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原文: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翻译: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十二三岁了。

叫他写诗,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原文: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翻译:又过七年,从扬州回来,再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

说:“(他的特长)消失得像个普通人了!”【课外作业】1.完成“学习建议”。

第5课《伤仲永》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5课《伤仲永》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5课《伤仲永》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初一上)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学习并把握〝之〞〝于〞等文言词汇的意义、用法及文言词活用。

2、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3、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教学重点①了解"之""于"等文言词汇的意义、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形。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方仲永"泯然众人"的缘故是什么?即如何明白得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教学课时2第一课时预习指导1、朗读课文,力求读顺,克服读音障碍2、查找王安石的有关资料,课上介绍导入我们学过«世讲新语»两篇,同学们一定对那个聪慧机智的陈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再来讲讲几个类似的故事,请发挥你的聪慧才智,将收藏在你脑中的故事讲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介绍〕这些故事讲了同一个道理,我们能够用一句俗语来概括——自古英雄出青年。

然而一个人即使专门聪慧,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但假如他此后就不再学习,也会如何样?〔可不能成才〕什么缘故?但他假如是天才呢?不学习是不是照样能取得成就?谁能用一句名人的名言来证明你们的观点?〔〝"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因斯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然而那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

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如何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介绍作者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王安石曾封于舒、荆,死后又谥为文,故也称为王荆公或王文公。

唐宋八大伙儿之一。

有集本传世,一是«临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两本都掺有他人的著作。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复述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仲永的深切同情,培养学生的怜悯之心。

(2)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懂得感恩。

(3)认识人生的挫折和困难,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境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课文中深刻的情感表达和哲理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手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泊船瓜洲》等王安石的诗作。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探究学习:(1)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如仲永、仲永的父母等。

(2)讨论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手法,如对比、衬托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所表现的作者情感的理解。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亲情、友情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7. 作业布置:(1)朗读、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亲情、友情的心得体会。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情、人生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2)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整体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对作者思想观点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人文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生僻词语,查找其意思。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语的问题,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4. 案例分析: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比、排比等,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5.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对友情的看法。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僻词语的学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于友情、人生等主题的思考。

2.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生僻词语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课文主题和作者思想观点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如何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分析能力,以及如何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八、拓展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更多关于友情、人生等方面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以扩展他们的阅读面,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伤仲永》教案沪教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阅读课文,体会本文叙事简练、见解精到的特点。

2.理解本文按事情的发展分阶段、有详有略地叙述的写法。

3.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汲取教训,认识后天学习对于成材的重要性。

【文学知识】
1.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2.王安石曾经被列宁赞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正音正字】
扳bān谒yè称chèn泯mǐn
【积累词语】
1. 参看课文注释。

2. 重点掌握:焉、书、与、稍稍、或、然、谒。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原文: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翻译:方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居借来(这些东西)给他。

原文: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翻译:(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署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学识优秀的士人观赏。

原文: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翻译: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立刻完成,诗的文采、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原文: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翻译:同乡人认为他奇特,渐渐用待客的礼节款待他父亲;有人用钱物求他写诗。

原文: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翻译:他父亲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不让他学习。

原文:□□余闻之也久。

翻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原文: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翻译: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十二三岁了。

叫他写诗,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原文: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翻译:又过七年,从扬州回来,再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

说:“(他的特长)消失得像个普通人了!”
【课外作业】
1. 完成“学习建议”。

2. 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课文简介】
课文写方仲永从“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故事。

“伤”是全篇的文眼,有多层意蕴:
㈠为天资聪明的仲永最终“泯然众人”而惋惜。

㈡感慨仲永虽有天赋,却放弃了后天的学习。

㈢批评环境不利于仲永的成长。

文中对“其父”和“邑人”的叙写,含有对人才环境的批评。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
1. 方仲永“奇”在何处?(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 从本文看,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童年时期:才思敏捷,五岁“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少年时期:才思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青年时期:表现平庸,“泯然众人矣”。

3. 几个阶段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

写仲永年幼时天资聪慧,是“闻”;写仲永少年时期才思衰退,是“见”;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以“闻”的形式出现,“见”和“闻”有机结合,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

详写第一阶段,突出方仲永年幼聪慧,有发展潜力,为后面写他的退化作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阶段,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

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4. 方仲永沦落的原因是什么?
方仲永沦落的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学业。

5. 方仲永“泯然众人矣”,告诉我们什么?
方仲永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人都要勤奋学习,即使天资聪慧,也要重视后天学习。

【课外预习】
1. 读几遍《周处》,扫除文字障碍。

2. 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学习寄语】
勤奋能塑造最好的自己,也能创造卓越的伟人。

有作为的人,无一不是勤奋的硕果。

27724 6C4C 汌f32913 8091 肑 39164 98FC 飼
31127 7997 禗9%35677 8B5D 譝928171 6E0B 渋@22004 55F4 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