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规程

合集下载

晶间腐蚀方法

晶间腐蚀方法

6.4不锈钢局部腐蚀(晶间腐蚀、点蚀)试验结果与对比6.4.1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1)沸腾硝酸法(E法,用于304、410S、430、409L)目的:检测304(敏化后)和410S、430、409L(热轧态)的耐晶间腐蚀性能;实验条件:试样在65%硝酸溶液中微沸48h(304)或24h(其他);试样情况:试样表面抛光,并用乙醇清洗;检测:测量失重;腐蚀后的特征形貌;标准:GB 4334.32)硫酸-硫酸铜法(用于奥氏体不锈钢304)目的:检测304(敏化后)的耐晶间腐蚀性能;实验条件:试样在CuSO4+H2SO4+铜屑的微沸溶剂中24h(对于≤18%C r的不锈钢);试样情况:试样表面抛光,并用乙醇清洗;检测:测量失重;腐蚀后的金相特征;溶剂配方:100g CuSO4+100ml H2SO4加蒸馏水稀释至1000ml。

标准:GB 4334.2注1:304不锈钢为热轧后再经650℃、2h处理的敏化态,铁素体不锈钢为热轧态。

注2:以上二法对304都适用;对铁素体不锈钢,试验表明:410、430、409L 在硫酸-硫酸铜溶液中试样表面发生较严重的镀铜现象,故仅采用沸腾硝酸法。

因此,为了便于304与其它3种铁素体不锈钢进行耐晶间腐蚀性能的对比分析,以下以沸腾硝酸法为主,此外还要与晶间腐蚀的电化学试验、分析相结合(参6.7)。

图0-1 晶间腐蚀试验装置图0-2 点蚀试验装置(恒温水浴锅)6.7 不锈钢局部腐蚀的电化学分析与对比6.7.1不锈钢晶间腐蚀电化学试验方法主要目的:对不锈钢耐晶间腐蚀的电化学性能的测定和对比分析,与浸泡试验结果相辅相成。

测试项目:用动电位再活化法测得晶间腐蚀的电化学曲线,可得阳极化环和再活化环的最大电流Ia和Ir,并以其比值Ir/Ia作为耐晶间腐蚀性能的度量。

试样状态:304---650o C 2h、空冷;430、410、409L---热轧态;均经机械抛光。

所用仪器:CHI600C电化学分析仪标准:JIS G0580-1986,ASTM G108,GB/T 15260-1994晶间腐蚀电化学测定方法:采用电化学动电位再活化法(EPR):以0.5mol/L的H2SO4为腐蚀介质(30o C),采用双环EPR法,以6V/h的扫描速度从腐蚀电位[约-400mv(SCE)] 极化到+300mv(SCE),一旦达到这个电位则扫描方向反转,以相同速度降低到腐蚀电位。

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规程

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规程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不锈钢硫酸—硫酸铜试验方法的试验设备,试验条件和步骤,试验结果的评定和试验报告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本厂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

2.试样的选取2.1 压力加工钢材的试样从同一炉号、同一批热处理和同一规格的钢材中选取。

2.2 焊接试样从产品钢材相同而且焊接工艺也相同的试板上选取。

2.3 试样尺寸及选取方法见表一。

3.试样的制备3.1 试样用锯切取,如用剪刀时,应通过切削或研磨方法除去剪刀的影响部份。

3.2 试样上有氧化皮时,要通过切削或研磨除掉。

需要敏化处理的试样,应在敏化处理后研磨。

3.3 试样切取及表面研磨时,应防止过热,被试验的试样表面粗糙度R a必须小于0.08μm。

不能进行研磨的试样,根据双方协议也可采用其他方法处理。

试样尺寸及选取方法表一mm-35-4. 试样的敏化处理4.1 试样的敏化处理在研磨前进行。

4.2 敏化处理前试样用适当的溶剂或洗涤剂(非氧化物)去油并干燥。

4.3 含碳量大于0.08%,不含稳定化元素的钢种不进行敏化处理。

4.4 对超低碳钢(碳含量不大于0.03%时)或稳定化钢种(添加钛或铌),敏化处理温度为650℃,压力加工试样保温2小时,铸件保温1小时。

4.5 含碳量大于0.03%,不大于0.08%,不含稳定化元素并用于焊接的钢种,应以敏化处理的试样进行试验。

敏化处理制度在协议中另行规定。

4.6 焊接试样直接以焊后状态进行试验。

对焊后还要经过350℃以上热加工的焊接件,试样在焊后还应进行敏化处理,敏化处理制度在协议中另行规定。

5. 试验设备5.1 1容量为1-2L带回流冷凝器的启口—锥形烧瓶。

5.2 使试验溶液能保持微沸状态的加热装置。

6. 试验条件和步骤:6.1 试验溶液:将100g硫酸铜(GB665 分析纯)溶介于700毫升蒸馏水或离子水中,再加入100ml硫酸(GB625 优级纯),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稀释至1000ml,配制成硫酸—硫酸铜溶液。

不锈钢焊接接头的晶间腐蚀实验

不锈钢焊接接头的晶间腐蚀实验

防治措施
①采用超低碳不锈钢,含碳量希望小于 0.06% 。 ②在工艺上,尽量减小近缝区过热, 特别要避免在焊接过程中就产生“中温敏化” 的加热效果。 由此可见:“高温过热”和“中温敏化”是产 生刀蚀的必要条件。 对于焊接接头“高温过热”是焊接热循环中必 然形成的,因此只需要进行一次“中温敏化” 处理,就可根据 GB1223-75 标准进行晶间腐蚀 试验。
实验目的
一、观察与分析不锈钢焊接接头的显微 组织。 二、了解不锈钢焊接接头产生晶间腐蚀 的机理及晶间腐蚀区显微组织特征。
二、
实验装置及实验材料
(一)C法电解浸蚀装置 (二)金相显微镜 (三)吹风机 (四) 腐蚀液稀释为10%的草酸(C2H4O4· 2H2O 分析纯)水溶液1000ml (五) 实验材料1Cr18Ni9Ti(或1Cr18Ni9)钢手 弧焊或TIG焊试片40×20×1.5~3mm 6对 (六) 秒表 (七) 乙醇、丙酮、棉花、各号金相砂纸等。
三、
实验原理
1 焊接18-8型奥氏体不锈钢的接头产 生晶间腐蚀的类型及控制 18-8 型不锈钢焊接接头出现三个部位的 晶间腐蚀现象,即,焊缝腐蚀区,刀状 腐蚀区,敏化腐蚀区。但在同一个接头 中不会出现这三种晶间腐蚀区,其取决 于钢的成分。
1)
焊缝腐蚀区
焊缝腐蚀区主要与焊接材料有关,同时也受焊接工艺的影响。 (a) 防治措施:①控制焊缝金属化学成分,主要 是尽量降低含碳量和添加足够量的 Ti 和 Nb。焊缝中 Ti 和 Nb 的量 应大于钢板的量 (b)控制焊缝的组织状态,使之含有适当数量的 一次铁素体δ(δ=5%为最宜,适宜量为4~12ً%)。
2)
敏化区腐蚀
在焊接热影响区中峰值温度处于敏化温度区间的部 位所发生的腐蚀(敏化温度为450℃~ 850℃;实际区 为600℃~1000℃)。敏化区腐蚀只发生在不含Ti或Nb 的18-8不锈钢中。 防 治 措 施 : ① 采 用 含 Ti 或 Nb 的 1 8 - 8 或 超 低 碳 00Cr18Ni11不锈钢。 ②在工艺方面,应尽可能减少热影 响取处于敏化温度区间的时间。 产生敏化腐蚀区后的处理措施:采用稳定化处理, 将处理件进行850~900℃短时加热后空冷。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1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
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是一种用于研究金属或合金中氧化物晶间腐蚀的实验方法。

这种试验可以用来评估金属或合金的耐腐蚀性能。

在该实验中,将晶间腐蚀损伤的金属表面和无特殊腐蚀性的晶间相比较,以测定特定温度和腐蚀剂的条件下金属的耐腐蚀性。

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一般分为两步,即暴露试样和检验试样。

在暴露试样阶段,将试样完全暴露在腐蚀剂浴中,使其腐蚀损伤程度达到事先计划好的程度,然后放入不锈钢腐蚀试验箱中。

在检验试样阶段,先根据腐蚀剂浸渍的条件,用恒温恒湿装置将浸渍的试样放在不锈钢腐蚀试验箱内,然后进行腐蚀剂和重氮浸渍,并将其对比检查,当对比检查结果发生明显变化时,就可以得知该金属或合金的晶间腐蚀性和腐蚀性了。

腐蚀剂流动可以伴随着不锈钢晶间腐蚀测试,其原因可能包括晶间腐蚀产生、温度变化、填充物等因素。

与液态腐蚀剂相比,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更具时效性,对氧化物更容易辨认,结果可利用大量的实验数据来评估金属的晶间腐蚀性和腐蚀性。

因此,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是一种用于研究金属和合金腐蚀耐受性能的重要实验方法,是评估金属和合金耐腐蚀性能的基础,对金属腐蚀研究有重要意义。

马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马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马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马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马氏体不锈钢是一种特殊的不锈钢材料,具有良好的耐蚀性和机械性能。

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马氏体不锈钢仍然可能发生晶间腐蚀现象,从而降低其性能和使用寿命。

对于马氏体不锈钢材料进行晶间腐蚀试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马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的方法和步骤。

1. 试验样品的制备需要准备一定数量的马氏体不锈钢试验样品。

样品的尺寸和形状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通常为长方形或圆片状。

在制备样品时,需要保证其表面光滑、清洁,并且没有明显的缺陷或损伤。

2. 试验液的选择接下来,需要选择合适的试验液体。

通常情况下,马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所使用的试验液为氯化物溶液,如氯化钠溶液或氯化镁溶液。

试验液的浓度和温度也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模拟实际工作环境中可能遇到的腐蚀条件。

3. 试验条件的设定在进行晶间腐蚀试验前,需要设定一定的试验条件。

包括试验液的温度、PH值、搅拌速度等参数。

这些条件对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严格控制。

4. 试验过程的操作将制备好的样品放入试验液中,按照设定的条件进行试验。

在试验过程中,定期检查样品表面的腐蚀情况,记录相关数据。

5. 试验结果的分析试验结束后,对试样表面进行观察和分析,评估晶间腐蚀程度。

通过观察试样的腐蚀痕迹和形貌,可以判断马氏体不锈钢材料的抗腐蚀性能。

6. 结论与建议根据试验结果,制定相关的结论和建议。

如果发现马氏体不锈钢材料存在晶间腐蚀问题,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和提升。

选择合适的材料、表面处理或加工工艺等。

马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是评估材料性能和耐蚀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严格控制试验条件和分析试验结果,可以及时发现材料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保证材料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可靠性。

第二篇示例:马氏体不锈钢是一种具有优良耐腐蚀性能的不锈钢材料,但在某些特定环境下,仍有可能发生晶间腐蚀现象,降低其使用寿命和性能。

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与分析

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与分析

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与分析一、实验目的1.掌握影响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的因素;2.掌握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的方法;二、实验原理18-8 型奥氏体不锈钢在许多介质中具有高的化学稳定性,但在400-800℃范围内加热或在该温度范围内缓慢冷却后,在一定的腐蚀介质中易产生晶间腐蚀。

晶间腐蚀的特征是沿晶界进行浸蚀。

使金属丧失机械性能,致使整个金属变成粉末。

1.晶间腐蚀产生的原因一般认为在奥氏体不锈钢中,铬的碳化物在高温下溶入奥氏体中,由于敏化(400-800℃)加热时,铬的碳化物常于奥氏体晶界处析出,造成奥氏体晶粒边缘贫铬现象,使该区域电化学稳定性下降,于是在一定的介质中产生晶间腐蚀。

为提高耐蚀性能,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将 18-8 型奥氏体不锈钢碳含量降至 0.03%以下,使之减少晶界处碳化物析出量,而防止发生晶间腐蚀。

这类钢成称为超低碳不锈钢,常见的有00Cr18Ni10。

(2)在 18-8 型奥氏体不锈钢中加入比铬更易形成碳化物的元素钛或铌,钛或铌的碳化物较铬的碳化物难溶于奥氏体中,所以在敏化温度范围内加热时,也不会于晶界处析出碳化物,不会在腐蚀性介质中产生晶间腐蚀。

为固定18-8 型奥氏体不锈钢中的碳,必须加入足够数量的钛或铌,按原子量计算,钛或铌的加入量分别为钢中碳含量的4-8 倍。

2.晶间腐蚀的试验方法晶间腐蚀的试验方法有 C 法、 T 法、 L 法、 F 法和 X 法。

这里介绍容易实现的 C法和 F法。

试样状态:(1)含稳定化元素( Ti 或 Nb)或超低碳( C≤ 0.03%)的钢种应在固溶状态下经敏化处理的试样进行试验。

敏化处理制度为 650℃保温 1 小时空冷。

(2)含碳量大于 0.03%不含稳定化元素的钢种,以固溶状态的试样进行试验;用于焊接钢种应经敏化处理后进行试验。

(3)直接以冷状态使用的钢种,经协议可在交货状态试验。

(4)焊接试样直接以焊后状态试验。

如在焊后要在 350℃以上热加工,试样在焊后要进行敏化处理。

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标题:重新解释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引言: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是一种常用的测试方法,用于评估不锈钢的抗晶间腐蚀性能。

然而,传统的试验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局限性。

本文将重新解释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旨在提供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第一部分:不锈钢晶间腐蚀简介1.1 不锈钢晶间腐蚀的定义和机理1.2 不锈钢晶间腐蚀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第二部分:传统的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2.1 敏感性评定法2.1.1 铜硫酸盐法2.1.2 纳氏试剂法2.2 静电位试验法2.3 金相显微镜观察法2.4 温度梯度法第三部分:重新解释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的关键点3.1 试剂的选择和制备3.2 试样的制备和处理3.3 试验条件的优化3.3.1 温度条件3.3.2 电位条件3.4 试验结果的分析和评估第四部分:改进的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4.1 利用先进材料表征技术4.1.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4.1.2 能谱分析(EDS)4.1.3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4.2 基于计算机模拟的试验方法4.2.1 分子动力学模拟4.2.2 密度泛函理论模拟结论:通过重新解释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评估不锈钢的抗晶间腐蚀性能。

传统的试验方法在试剂选择、试样处理和试验条件优化等方面存在一些限制,而利用先进的材料表征技术和基于计算机模拟的试验方法可以弥补这些限制。

进一步的研究和创新将有助于提高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观点和理解: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的重新解释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方法不仅对于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工业应用中使用不锈钢的厂商和用户也至关重要。

通过更加准确地评估不锈钢的抗晶间腐蚀性能,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材料,提高产品质量,并增加设备的使用寿命。

通过重新解释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锈钢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腐蚀问题。

晶间腐蚀试验操作规程

晶间腐蚀试验操作规程
JIS——在700℃±10℃条件下保温30min,然后水冷;或在650℃±10℃条件下保温10min,然后水冷。
ISO——敏化处理方法有两种:700℃±10℃,保温30min,水冷 或650℃±10℃,保温10min,水冷。敏化处理仅限于奥氏体和双相不锈钢,若无特别规定,采用第一种敏化处理方法。
3.4试验溶液
4.相关文件……………………………………………………………………………(7~8)
5.质量记录……………………………………………………………………………(8 )
6.修订记录……………………………………………………………………………(8)
7.附件…………………………………………………………………………………(8)
1.1.6有责任接收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复查结果。
1.1.7努力钻研技术,熟悉并认真执行标准,掌握好本岗位的操作技能。
1.2权限
1.2.1对职权围的检验任务,按产品的规定有权作出检验结论。
1.2.2对既无产品性能说明,又无技术标准的产品有权拒绝接收检验。
1.2.3有权拒绝外来人员进入试验室,以防药品外流及干扰自已的分析测试工作。
标准
适用围
奥氏体钢不锈钢
双相不锈钢
铁素体不锈钢
GB
适用
适用
——
ASTM
适用于Mo含量≦3%的不锈钢,若Mo%>3%,则应与客户协商是否可用此方法
——
——
ICr%>16%,Mo%≦3%的双相钢
Cr 含量在16%~20%之间,Mo含量在0%~1%之间的铁素体钢
JIS
宽度为15~25mm的整段管状试样
OD>38,且
壁厚≦5
厚度≦5mm,宽度为15~25mm,周向弧长≧50m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不锈钢硫酸—硫酸铜试验方法的试验设备,试验条件和步骤,试验结果的评定和试验报告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本厂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

2.试样的选取
2.1 压力加工钢材的试样从同一炉号、同一批热处理和同一规格的钢材中选取。

2.2 焊接试样从产品钢材相同而且焊接工艺也相同的试板上选取。

2.3 试样尺寸及选取方法见表一。

3.试样的制备
3.1 试样用锯切取,如用剪刀时,应通过切削或研磨方法除去剪刀的影响部份。

3.2 试样上有氧化皮时,要通过切削或研磨除掉。

需要敏化处理的试样,应在敏化处理后研磨。

3.3 试样切取及表面研磨时,应防止过热,被试验的试样表面粗糙度R a必须小于0.08μm。

不能进行研磨的试样,根据双方协议也可采用其他方法处理。

试样尺寸及选取方法表一mm
-35-
4. 试样的敏化处理
4.1 试样的敏化处理在研磨前进行。

4.2 敏化处理前试样用适当的溶剂或洗涤剂(非氧化物)去油并干燥。

4.3 含碳量大于0.08%,不含稳定化元素的钢种不进行敏化处理。

4.4 对超低碳钢(碳含量不大于0.03%时)或稳定化钢种(添加钛或铌),敏化处理温度为650℃,压力加工试样保温2小时,铸件保温1小时。

4.5 含碳量大于0.03%,不大于0.08%,不含稳定化元素并用于焊接的钢种,应以敏化处理的试样进行试验。

敏化处理制度在协议中另行规定。

4.6 焊接试样直接以焊后状态进行试验。

对焊后还要经过350℃以上热加工的焊接件,试样在焊后还应进行敏化处理,敏化处理制度在协议中另行规定。

5. 试验设备
5.1 1容量为1-2L带回流冷凝器的启口—锥形烧瓶。

5.2 使试验溶液能保持微沸状态的加热装置。

6. 试验条件和步骤:
6.1 试验溶液:将100g硫酸铜(GB665 分析纯)溶介于700毫升蒸馏水或离子水中,再加入100ml硫酸(GB625 优级纯),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稀释至1000ml,配制成硫酸—硫酸铜溶液。

6.2 试验前将试样用适当的溶剂或洗涤剂(非氯化物)去油并干燥。

6.3 在烧瓶底部铺一层铜屑(纯度不小于99.5%),然后放置试样。

保证每个试样与铜屑接触的情况下,同一烧瓶中允许放几层同一钢种试样。

但是试样之间要互不接触。

6.4 试验溶液应高出最上层试样20mm以上,每次试验都应使用新试验液。

6.5 将烧瓶放在加热装置上,通以冷却水,加热试验溶液,使之保持微沸状态。

试样连续16小时。

6.6 试验后取出试样、洗净、干燥、弯曲。

7. 试验结果评定
7.1 压力加工件和焊接件试样弯曲度为180°,焊接接头沿溶合线进行弯曲。

7.2 试样弯曲用的压头直径,当试样厚度不大于1mm时,压头直径为1mm,当试样厚度大于1mm 时,压头直径为5mm。

7.3 弯曲后的试样在10倍放大镜下观察弯曲试样外表面,有无因晶间腐蚀而产生的裂纹。

从试样的弯曲部位棱角产生的裂纹,以及不伴有裂纹的滑移线,绉纹和表面粗糙等都不能认为是晶间腐蚀而产生的裂纹。

7.4 试样不能进行弯曲评定或弯曲裂纹难以判定时,则采用金相法观察。

金相磨片经浸蚀后,
-36-
在显微镜下观察(150-500倍),晶间腐蚀深度值不超过5μm。

8. 试验报告
8.1 记录试样种类,热处理制度等。

8.2 记录试样弯曲角度及10倍放大镜观察后,晶间腐蚀倾向结果。

8.3 如用金相法判定时,应记录晶间腐蚀深度值。

-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