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的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残疾人康复知识培训

残疾人康复知识培训

1、残存功能的训练指导。2、协助和指导生 肢体残疾 活自理的训练。3、辅助用具的使用训练及护
理。4、假肢的使用训练和护理
对精神病患者进行 1、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 精神残疾 2、督促指导药物治疗,用药安全监测。3、开
展生活技能、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服务
低视力康复训练
低视力康复的主要方法是:配用 适合的助视器同时进行相应的训练。 常用的助视器有两大类: 1. 光学助视 器:如眼镜式助视器、望远镜、放大 镜(手持式、立式)等。2.非光学助视 器:如照明灯、阅读裂口器、大字印 刷品、太阳帽等。
练效果。
首先,为了训练聋儿理解"说的是什么",家
长可选择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用"
直读"或模仿的方法,鼓励聋儿多说多听,增大
语言的刺激量,逐步使聋儿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辨
小儿脑瘫的康复训练
小儿脑瘫一经医疗机构诊断确定以后,就应及早开展康复训练。
首先是正确的抱姿,即将小儿双腿骑 跨在康复人员的腰间。为了加强小儿头的 控制,可使其俯卧位双手支撑抬头、抬胸 或仰卧时双上肢伸展,将其缓慢自仰卧拉 至坐位。当小儿坐在床面上时,应诱发其 向前方、侧方伸手取物,逐渐出现各方向 的保护性反应,以增强坐位的稳定性。
3个月:睡眠中听到声音时会引起手腕手指急速伸直。这时期婴 儿能区别不同声音,对母亲的声音尤为敏感。
4个月:面部能较准确的转向声源方向,对新颖悦耳之声有表示 兴趣的表现。
5个月:婴儿会发出感知声音的"语言"。如用声音或语言来逗婴 儿,婴儿则会作出相应 的"语言"反应。
6个月:呼唤婴儿时,婴儿会面向声音的方向。
平,及培养学习新事物和新知识的习 惯,以免过份脱离社会现实。

脑瘫健康教育

脑瘫健康教育

脑瘫健康教育脑瘫是一种影响儿童运动和姿势的永久性疾病,它是由于大脑发育或受损引起的。

脑瘫患者需要特殊的关注和护理,以确保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本文将介绍脑瘫的基本知识、预防措施、康复治疗和心理支持等方面的内容。

一、脑瘫的基本知识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它会影响儿童的姿势、协调和运动能力。

脑瘫的主要症状包括肌肉僵硬、不协调的运动、姿势异常、平衡问题等。

脑瘫的严重程度和症状因人而异,有些患者可能只受到轻微影响,而有些患者可能需要持续的医疗和康复治疗。

二、脑瘫的预防措施尽管脑瘫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有一些预防措施可以帮助降低脑瘫的发病率。

孕妇在怀孕期间应该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和感染疾病。

此外,孕妇还应该定期接受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导致脑瘫的问题。

对于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医生应该提供额外的监护和护理,以减少脑瘫的风险。

三、脑瘫的康复治疗脑瘫患者可以通过康复治疗来改善他们的运动和功能能力。

康复治疗的目标是帮助患者实现最大限度的独立性和生活质量。

常见的康复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

物理治疗可以帮助改善肌肉控制和运动能力,语言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善沟通能力,职业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获得适应日常生活的技能。

康复治疗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设计,并由专业的医疗团队进行指导和监督。

四、脑瘫患者的心理支持脑瘫患者除了身体上的困难,还可能面临心理和情绪上的挑战。

因此,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对于脑瘫患者的整体健康至关重要。

家庭成员和护理人员应该给予患者充分的关爱和理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积极的心态。

此外,脑瘫患者还可以通过参加康复支持小组和心理咨询等活动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五、脑瘫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脑瘫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公众对脑瘫的认识和理解非常重要。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了解脑瘫的症状、治疗方法和康复需求,从而更好地支持和帮助脑瘫患者。

此外,脑瘫健康教育还可以帮助提高社会对脑瘫患者的包容和尊重程度,减少歧视和偏见。

脑瘫的科普知识

脑瘫的科普知识

一个温暖、理解的家庭环境有助于患者的心理健 康和自信心。
如何支持脑瘫患者?
社会融入
帮助患者融入社会,参加社区活动,结交朋友。
社会支持体系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
如何支持脑瘫患者?
教育支持
为脑瘫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帮助他们在 学习中取得成功。
特殊教育资源和辅助技术可以大大改善学习效果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谢谢观看
脑瘫科普知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脑瘫? 2. 脑瘫的原因是什么? 3. 如何诊断脑瘫? 4. 脑瘫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5. 如何支持脑瘫患者?
什么是脑瘫?
什么是脑瘫?
定义
脑瘫是一种由非进展性脑损伤引起的运动和姿势 障碍,通常发生在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 。
这个损伤会影响大脑控制身体运动的能力。
职业治疗帮助患者提高日常生活技能,增强 自理能力。
包括专注于手部技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 。
脑瘫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药物治疗
某些药物可以帮助减轻肌肉痉挛和改善运动 能力。
例如,巴氯芬和肉毒毒素等药物被广泛使用 。
如何支持脑瘫患者?
如何支持脑瘫患者?
家庭支持
家庭成员应给予患者情感和实际的支持,鼓励他 们参与各种活动。
新生儿期的一些感染或创伤可能影响大脑的 正常发育。
如何诊断脑瘫?
如何诊断脑瘫?
临床评估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运动能力、肌肉张力和姿势 等进行初步评估。
早期发现和干预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 要。
如何诊断脑瘫?
影像学检查
可以通过MRI或CT扫描来评估大脑的结构和损伤 情况。
这些检查有助于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脑瘫儿童康复体能课程设计

脑瘫儿童康复体能课程设计

脑瘫儿童康复体能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脑瘫儿童的基本生理特点,掌握其体能康复的基本原则。

2. 学生能掌握至少三种针对脑瘫儿童的体能训练方法,并了解其适用场景和效果。

3. 学生能了解脑瘫儿童康复体能训练的安全注意事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为脑瘫儿童设计一份合适的体能康复训练计划。

2. 学生能在实际操作中,正确执行体能训练方法,并能根据脑瘫儿童的反馈调整训练方案。

3. 学生能有效地与脑瘫儿童沟通,鼓励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脑瘫儿童的关爱和尊重,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

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能训练,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3.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勇于挑战的精神,增强自信心。

课程性质: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脑瘫儿童康复体能训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其关爱特殊群体的情感态度。

学生特点: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理学、心理学基础,对特殊教育有一定了解,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知识,注重实践操作,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均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脑瘫儿童生理特点及康复原理- 课本章节:第三章“特殊儿童生理特点”- 内容:脑瘫儿童的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特点,康复训练的基本原理。

2. 脑瘫儿童体能训练方法- 课本章节:第五章“特殊儿童体能训练”- 内容:介绍至少三种体能训练方法(如水中运动、瑜伽、康复操等),分析其适用场景和效果。

3. 脑瘫儿童康复体能训练计划制定- 课本章节:第六章“特殊儿童康复训练计划”- 内容: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如何根据脑瘫儿童的具体情况调整训练强度、频率等。

4. 脑瘫儿童康复体能训练实践操作- 课本章节:第七章“特殊儿童康复训练实践”- 内容:实践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如何与脑瘫儿童有效沟通,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训练。

5. 安全注意事项及应急处理- 课本章节:第八章“特殊儿童康复训练安全与防护”- 内容:训练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方法。

脑瘫病人的护理知识健康教育

脑瘫病人的护理知识健康教育

脑瘫病人的护理知识健康教育一、脑瘫的基础知识什么是脑瘫?答:脑瘫又称小儿脑性瘫痪或小儿大脑性瘫痪,指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的婴儿早期因某些原因造成的综合征。

患儿病变在大脑,但累及四肢,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也可伴有智力落后、听觉语言障碍等症状。

脑瘫的发病原因有哪些?答:引起患儿脑瘫发生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先天性因素、围产期因素以及其他因素。

(1)先天性因素:主要包括患儿在胚胎期发育畸形、先天性脑积水、营养缺乏、怀孕期间母体严重感染(特别是病毒性感染),父母亲吸烟、酗酒、吸毒,母亲患精神病等。

(2)围产期因素:主要包括早产、难产或分娩时间过长,脐带绕颈,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羊水堵塞,生后窒息,吸入性肺炎,缺氧缺血性脑病,胎盘功能不良,生产时产钳损伤,新生儿颅内出血等。

(3)其他因素:包括各种感染、外伤、中毒等。

脑瘫的患儿早期有哪些表现?答:(1)出生后婴儿啼哭、睡眠困难、厌乳、进食时吞咽困难、流涎,甚至出现呼吸障碍。

(2)出生后婴儿对噪声或体位的改变都容易受惊,喜欢哭闹。

(3)患儿过100天仍不能抬头,3个月后不能站立或迈步,手握拳不张开;在4〜5个月时,挺腰还会出现头部摇摆不定。

(4)患儿到5个月后看见物体不能伸手去抓。

(5)患儿表情淡漠,呈愁眉苦脸的样子。

(6)患儿不能翻身,肢体僵直,上肢难以穿衣服,换尿布时大腿难以外展。

脑瘫患儿的主要表现是什么?答:(1)姿势障碍:出现异常姿势,且姿势的稳定性差。

(2)运动障碍:严重者双手不能抓东西,双脚不能行走,不会翻身,不会正常地咀嚼和吞咽。

(3)语言障碍:患儿语言发音不清或出现口吃,表达困难。

(4)视听觉障碍:患儿会出现斜视,主要是内斜,对声音的节奏辨别比较困难。

(5)智力障碍:脑瘫患儿可出现智力不足,大约有1/4的脑瘫患儿智力正常,有1/2的患儿会出现智力轻度、中度不足,1/4的脑瘫患儿出现重度智力不足。

(6)生长发育障碍:脑瘫患儿一般都比较矮小,发育不足。

《婴幼儿常见病识别与应对》14神经系统常见病防治与护理

《婴幼儿常见病识别与应对》14神经系统常见病防治与护理
预防指导。
知识目标
1. 能充分认识婴幼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方面的不足,加强对婴幼儿卫生、营养及喂养方 面的指导。
2. 能充分认识化脓性脑膜炎等神经系统疾病对婴幼儿造成的危害,加强对婴幼儿意识等 相关情况的观察和评估。
3. 能充分认识国家卫生保健政策在婴幼儿神经系统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积极作用。
活动导读
活动引入
百宝箱
Babinski征、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
Babinski征(巴宾斯基征)是一种轻划足底诱发的病理反射。轻划被检查者的足底外侧,若拇趾向 足背屈曲,其余四趾呈扇形散开则为阳性。
Kernig征(克尼格征),简称克氏征,是一种脑膜刺激征。被检查者去枕仰卧,一腿伸直,将另一 下肢先屈髋、屈膝成直角,然后抬小腿伸直其膝部,若小于135°时就出现抵抗,并伴有疼痛及屈肌痉挛 则为阳性。
通过针灸、理疗、按摩、推拿和必要的矫形器等方法, 纠正异常姿势,抑制异常反射。
3. 心理关爱
发挥社会、家庭、学校全方位的力量,关爱脑瘫患儿。 鼓励患儿参加集体活动,调动其积极性,克服自卑、孤
独心理。
知识链接
百宝箱
脑瘫患儿的功能训练
1. 体能运动训练 ·针对运动障碍和异常姿势进行的物理学手段训练。 2. 技能训练 ·根据患儿年龄制订技能训练计划,并选择适当的康复方法。 ·帮助和训练患儿上肢和手指的精细运动,如用手抓玩具、餐具和翻滚物品,穿、脱衣服等。 3. 语言训练 ·制订相应的语言训练方案,矫正患儿听力、发音、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缺陷。 4. 进食训练 ·选择有把手、勺表面浅平、勺柄长的餐具,并鼓励患儿自我进食。 ·保证患儿的正确进食姿势,使患儿脊柱伸直,头、肩稍前倾,收下颌使其贴近胸部。 ·桌椅的高度要合适,使患儿双足能够着地,增加稳定性,尽量抑制异常姿势。·用冰块刺激患儿的口、唇、舌,进行口

三基培训考试康复科学基本知识

三基培训考试康复科学基本知识

三基培训考试康复科学基本知识(总分:242.00,做题时间:60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19,分数:19.00)1.联合反应(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联合反应是指偏瘫时,即使受累侧完全不能产生随意收缩,但当非受累侧肌肉用力收缩时,其兴奋可波及受累侧而引起受累侧肌肉的收缩。

这种反应是与随意运动不同的异常反射活动,表现为肌肉活动失去意识控制,并伴随痉挛出现。

)解析:2.共同运动(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指偏瘫患者期望完成某项活动时所引发的一种组合活动。

但它们是定型的,无论从事哪种活动,参与活动的肌肉及肌肉反应的强度都是相同的,没有选择性运动。

也就是说是由意志诱发而又不随意志改变的一种固定的运动模式,即屈肌共同运动和伸肌共同运动模式。

)解析:3.脑性瘫痪(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在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1个月内,因损伤或病变而致大脑发育障碍,以非进展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解析:4.脊髓损伤(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脊髓损伤是由于外伤、疾病和先天性因素,导致神经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部分或全部障碍,使患者丧失部分或全部活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的神经损伤,是康复治疗的主要对象之一。

偏瘫的PT治疗专题知识

偏瘫的PT治疗专题知识

• Barta Babath夫人 1912月5日生,诞生柏 林,24年-26年在安内 黑鲁曼学校学习,接 收正常运动、体操放 松锻炼。
• 毕业后,到1933年为 止一直在学校从事体 育老师工作
偏瘫的PT治疗专题知识
34
第34页
BOBATH历史(续)
• 1936年Karel利用休假返回柏林,与Berta重 逢,两人一起逃亡到伦敦,与1941年结婚
• 实际上,抑制过分活动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主要作 用之一,脑干和脊髓中抑制传导通路比兴奋传导 通路要多(Balliet1987)
• 主要是在治疗中,不勉励以粗大共同运动模式运 动;取而代之是,患者选择性地运动躯干和四肢, 不然他将不能利用恢复运动功效进行功效性活动
偏瘫的PT治疗专题知识
38
第38页
偏瘫异常运动模式(痉挛1)
偏瘫的PT治疗专题知识
3
第3页
大脑皮质运动区特点
• 上下颠倒,但头部是 正;
• 左右交叉; • 身体各部投射区大小
取决于功效主要性和 复杂程度; • 该区接收中央后回、 背侧丘脑纤维,发出 纤维组成锥体束,至 脑干运动核和脊髓前 角。
偏瘫的PT治疗专题知识
4
第4页
兴奋下行传导束(皮质脊髓束)
• 皮质脊髓侧束:纤维能够直接与外侧群前角运动 神经元相突触。此束内纤维排列由内向外依次为 颈、胸、腰、骶。
偏瘫的PT治疗专题知识
35
第35页
BOBATH历史(续)
• Karel Bobath
Being in pure mind with your patients who are existence than jewellery. 请用纯真心境,将你患者像宝物一样爱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瘫的基本知识脑性瘫瘫(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CP)。

它是未成熟大脑受损所致的一种状态。

目前国内通用的定义为: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造成的以运动障碍为主的综合征。

它主要影响儿童的运动控制能力,表现为:肌张力异常、肌无力、随意运动不良、姿势控制障碍、反射异常。

目前全国6岁以下的脑瘫儿童约31万,且每年递增4.6万。

近20年来,随着围产医学及新生儿急救水平的提高,新生儿死亡率下降,但脑瘫发病率没有降低的趋势。

国内部分地区统计,脑瘫的发病率约占出生婴儿的0.2%左右。

第一部分:脑瘫的病理改变:理解脑瘫病理改变的复杂性有助于我们评价和治疗。

其病理改变可以大致分为3类:出血、缺血、结构异常。

出血:脑室内出血一般发生在怀孕28周之前。

所以常见于早产儿和低体重儿。

由于胎儿大脑结构的稚嫩,出血后通常继发缺血。

出血破入侧脑室,阻碍脑脊液的循环,根据出血程度的轻重可以继发脑积水。

缺血:缺血造成的灰、白质的损害可以从局限到弥漫。

灰质的损害可以遍及大脑皮层、基底节、丘脑、脑干、脊髓;白质的损害通常位于脑室周围,出现脑室萎缩。

结构异常:常见的血管异常为血管瘤,血管瘤最终导致出血或缺血。

脑瘫儿童的运动障碍与基底节的损伤引起拮抗肌交互抑制障碍以及皮层对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处理障碍直接相关。

损伤本身是非进行性的,但由于它发生在处于发育期的大脑,所造成的结果会妨碍正常发育。

脑瘫的类型:根据其影响的部位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四肢瘫:全身受累,肌张力分布不对称,包括面、颈、躯干、四肢。

通常肢体是以共同伸展或共同屈曲的模式运动。

相关的问题还有:口面、言语、视觉、听觉及认知、功能障碍。

很容易继发关节挛缩、脊柱侧弯、髋关节脱位。

婴儿期可能表现为肌张力低下。

常见的原因为新生儿窒息、早产儿脑室内出血。

双瘫:全身受累,下肢比上肢重。

肌张力呈不对称性分布,躯干低张、骨盆前倾;肢体肌张力高。

相关的问题还有:内斜视、口面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

容易继发髋关节半脱位、下肢关节屈曲挛缩。

常见于早产儿、低体重儿。

偏瘫:身体一侧的运动障碍和肌张力增高,包括患侧的肩胛、躯干和骨盆,通常上肢比下肢重。

相关问题有:感觉障碍、认知觉障碍。

患儿通常会过度使用健侧,忽略偏瘫侧的现象。

可能的原因为产前的脑损伤、穿通性脑炎。

偶尔可见三肢瘫和单肢瘫根据肌张力的表现不同,将其分为:痉挛型:受锥体系损失导致肌肉的张力增高,导致运动功能障碍。

肌张力的增高主要表现在髋的内收肌群、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前臂屈肌等。

这些抗重力肌群的痉挛性,导致了姿势、运动的明显异常。

临床检查见锥体束症:1、腱反射亢进、踝阵挛、折刀现象阳性、Babinski征阳性。

2、抗重力肌(伸肌)与屈肌均痉挛,主动肌与拮抗肌间的相反抑制障碍,表现在远位关节的相反抑制过剩,近位端则缺如,表现出临床上的特殊姿势。

徐动型:也被称为运动紊乱综合征,以锥体外系影响肌张力为主要特点。

肌张力忽高忽低,过多的不随意运动及不对称性运动,姿势控制差、言语不清、面肌的不随意运动造成面部表情夸张。

相关的问题有:听觉、吞咽障碍。

婴儿期常表现为肌张力低下。

可能的原因为出生时窒息;高胆红素性脑病;孕期感染,如风疹病毒感染。

脑伤松弛型:身体对称性肌张力降低,抗重力运动的控制差,关节松弛、肌肉松软。

发育迟缓,呼吸功能不良。

由于有代偿姿势的存在,该类型容易继发关节挛缩、髋关节脱位、环枕关节半脱位、脊柱侧弯。

共济失调型:小脑功能障碍,包括辩距障碍、共济失调、运动障碍,协调平衡功能差。

相关问题:眼球震颤,手眼协调障碍,构音障碍。

早期可以表现为肌张力低下。

第二部分:临床诊断:根据脑瘫的定义,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婴儿期发病。

早期诊断是最理想的,但是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危险因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有时给早期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特别是轻型的损害,通常会有误诊的情况。

回顾性的研究示,高危因素有:围产期的并发症、感染,特别是风疹病毒感染、重度缺血缺氧性脑病、早产、低体重、高胆红素性脑病;几种因素的综合存在可能为脑瘫的诊断提供可信依据,如早产伴有低体重且肌张力异常,通常在4个月时就可以做出诊断。

严重的病例诊断符合率高,而轻、中型的往往不易做出诊断,或误诊或漏诊。

一项研究结果为,在2岁时诊断脑瘫者在5岁时只有55%仍符合。

只根据4个月时的运动发育做出的诊断通常会有误诊的情况;8个月根据躯干和肢体的肌张力诊断准确率会提高。

最近有人把功能活动作为早期的诊断指标。

用Bayley 量表,1岁时诊断符合率痉挛性四肢瘫和双侧瘫的100%;偏瘫的为75% 。

诊断过程中需要结合病史和对功能活动进行仔细观察,排除先天性和进行性疾病。

MRI检查结果同样也是严重的病例符合率高,如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皮层和皮层下萎缩、脑软化、早产儿基底节的损伤。

对早产儿的诊断MRI有特异性,包括皮层和皮层下萎缩、大脑结构异常、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多囊性脑软化、脑穿通性畸形、半球萎缩。

但是特殊检查正常并不意味着不是脑瘫,特别是轻型的可疑病例,应密切跟踪观察。

康复治疗评价:运动能力的评价:在了解正常儿童发育(表1)的背景知识下,观察孩子的自然活动是最简单的方法。

通过观察孩子的活动,不施加任何手段就可以获得很多关于孩子运动能力的信息。

通过在各种体位下,重点看孩子的身体排列、抗重力活动的控制能力、运动模式。

应该在下面几种体位下进行观察:俯卧:是否抬头、转头、前臂支撑仰卧:是否头能位于中线位、有无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的表现侧卧:有无双手互握的活动坐位:注意观察孩子习惯性的坐姿,是否有几种不同的坐姿或只是一种坐姿四点位:是否可以在肘关节伸展时支撑、髋关节的控制能力单腿跪位和双腿跪位:有否骨盆的倾斜、脊柱排列异常站位:双肩及双侧髂前上棘是否水平、双上肢的姿势是否自然、下肢各关节的排列情况。

还要观察孩子从一个体位向另一个体位的转换过程,若孩子自己不能动,要注意观察对别人移动他时的反应,体位转换应该包括:仰卧至坐、坐至仰卧仰卧至俯卧、俯卧至仰卧俯卧/仰卧至四点位、四点位至俯卧/仰卧坐至四点位、四点位至坐四点位至跪位/站位从跪位或站位再回到地板上坐位第三部分:脑瘫的康复评价评价运动过程中抗重力屈曲、抗重力伸展、屈曲和伸展是否协调、躯干侧屈、躯干旋转、肩与骨盆的关系,在这些过程中观察的内容包括:在不同体位下孩子的头控制如何?头处于伸展位、屈曲位、持续的偏向一侧?躯干运动如何?有否突然屈或突然伸、持续的不对称位置?上肢有否伸展活动?还是持续的内收位或屈曲位?下肢的表现?交叉位或蛙型?活动是否为多样性的还是只是一种固定模式?另外还要观察孩子做这些活动时的感觉是否舒适?能力比较高的或婴幼儿,可以观察他攀爬家具、上下楼梯、走慢坡、走不平坦的路、跑、跳的能力。

肌张力的评价:通过检查对被动活动的阻力检查肌张力的情况,通过下列几个特定活动也可以检查肌张力,扶住双肩拉至坐位将肩关节向不同的方向活动肘关节的屈、伸下肢的内收和外展腘窝角踝关节的背屈和跖屈通过这些活动了解肌张力是否异常、严重程度如何、分布的情况。

还要注意肌张力在不同体位和不同情形下的变化。

描述肌张力的术语有高张/痉挛、低张、肌张力不稳定;痉挛严重程度可以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

对被动活动有轻微阻力,且能够保持全范围的关节活动度的为轻度痉挛;对被动活动阻力较大,但能够保持全范围的关节活动度的为中度痉挛;对被动活动阻力明显增大,经牵拉后仍然不能保持牵拉后所达到的关节活动度的为重度痉挛。

姿势控制的评价:过去对姿势控制的评价是观察反射活动,特别是刺激矫正反应和平衡反应。

近来基于运动控制的理论,认为观察孩子的自然活动更有意义。

观察时要留意原始反射对选择性运动、姿势、体位、功能活动的影响。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是头的位置影响肢体的肌张力的一种原始反射,即当头转向一侧时,面朝侧的肢体趋向于伸展;枕朝侧的肢体趋向于屈曲。

该反射的持续存在会影响需要双手同时进行的活动、超过中线的活动,如:爬、吃饭。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TNR):它也是头的位置影响肌张力的一种原始反射。

即当头屈曲时,双上肢屈曲、双下肢伸展;当头伸展时,双上肢伸展,双下肢屈曲。

它会直接影响爬的活动。

既当孩子俯卧试图爬时,头于屈曲位,上肢很难向前屈曲。

紧张性迷路反射:俯卧或仰卧,仰卧时全身伸展,俯卧时全身屈曲。

它会影响抗重力的活动,如翻身、坐起、保持坐位。

阳性支撑反射:当刺激双脚掌时,双下肢伸展、踝关节跖屈。

它会影响行走、站立、保持轮椅上的体位等。

功能性活动的评价:观察功能活动,留意抗重力活动、中线控制、保持稳定性、持重能力、旋转、分离运动。

标准的评价方法有粗大运动功能评估(GMFM),残疾儿童功能评估分类(PEDI)。

肌力评价:在有痉挛的情况下,很难准确评价肌力。

可以从两个方面观察。

抗重力的向心性收缩能力;随重力的离心性控制能力。

第四部分步态评价:对儿童步态进行准确评价之前,首先要了解儿童在发育过程中步态的特点。

3岁以下的儿童,步态与成熟步态有明显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如下:摆动相:髋、膝关节屈曲过度、髋关节外展/外旋。

站相:最初着地是全脚模式或脚趾模式,而没有跟-趾模式、在整个站相过程中膝过伸、站相中期足外翻;支持面积宽;上肢处于上举保护位;缺乏骨盆的活动,如前倾、后仰及旋转。

这些都是发育过程中的正常表现,而不能视其为脑瘫所引起的异常。

脑瘫儿童步态的常见问题:肌肉的激活时序异常(肌电图的结果)肌无力,特别是臀大肌、臀中肌、股四头肌、腓肠肌、胫前肌肌群间缺乏交互抑制,多见共同收缩肌张力改变,特别是下肢肌的痉挛性收缩影响步态腓肠肌对牵拉反应过度,如站相初期,足跟着地时腓肠肌产生的痉挛性收缩往往影响站相稳定及摆动初期的有效的蹬离动作缺乏踝背屈的角度导致站相时的膝过伸脑瘫儿童常见的4种步态弯曲步态、膝过伸步态、下肢僵硬步态、偏瘫步态弯曲步态通常见于双侧瘫的儿童,下肢各关节明显的过度屈曲,原因一般是下肢抗重力肌的肌力差,特别是腓肠肌的控制能力直接影响产生弯曲步态。

腓肠肌在站相过程中不能控制胫骨前移的角度,致使胫骨过度前移、膝关节屈曲。

股四头肌此时不作为主动作肌,股四头肌的作用主要是在摆动末期伸展膝关节,从而加大步幅。

膝过伸步态是站相时膝关节伸展过度、踝关节以跖屈位足跟着地;此时躯干必须前倾以使重心均衡,所以髋关节表现为屈曲位。

下肢僵硬步态的表现是躯干和骨盆后仰;髋、膝关节过度伸展,同时会伴有髋关节的内收和内旋;踝关节跖屈。

偏瘫步态的表现是非对称性,双下肢持重及步长不等;髋关节回缩;踝关节跖屈;蹬离动作无效。

脑瘫儿童行走所消耗的能量往往高出正常儿童行走的能量消耗。

他们的步速一般为正常儿童的一半,而能量消耗是正常儿童的3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