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的民间故事
勤俭匾民间故事

勤俭匾民间故事从古至今,“勤俭”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而民间也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勤俭的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之一就是“勤俭匾”的故事。
下面就让我来讲述这个美好的故事给大家听。
古老的一座小村庄里住着一个名叫李大宝的小伙子。
李大宝的父母都是农民,家境贫困,生活十分艰难。
从小李大宝就知道,家里的一草一木都来之不易,所以他从小就懂得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他总是努力学习,勤俭节俭,不舍一分一毫的浪费。
李大宝的勤俭受到了乡亲们的赞赏,村里的人都称他为“勤俭小宝贝”。
有一天,李大宝听说县城的官员要来村里巡视,为了展现村里的风貌,村民们纷纷在家中贴上了各种各样的对联、挂上大红灯笼。
李大宝看着自家里比别人家多了许多的妆饰,他感到有些不悦。
他认为浪费纸张、墨水和钱财是不值得的。
于是他想了一个主意,决定用自己的方法来表达对官员的欢迎之情。
李大宝开始在家中精心制作匾额,他用竹子做匾额的骨架,又用粘土抹平,最后用墨水题上“勤俭”两个大字。
他准备在家门口的墙上挂上这块匾额,向官员展现自己对勤俭节俭的理念和态度。
李大宝用了好几天的功夫才完成了这块匾额,他非常满意,并觉得这块匾额简洁、朴实而有内涵。
当李大宝将匾额悬挂在家门口时,整个村子都传来了一阵阵惊叹声,人们都被李大宝的匾额深深感动了。
不久官员来到了村子,他看到李大宝的匾额非常喜欢,便问李大宝为什么不贴春联、挂灯笼,而是做了这样一块匾额。
李大宝便以自己家庭的情况和自己的理念向官员解释了自己的做法。
官员被李大宝的勤俭理念深深感动,认为这块匾额不仅代表了李大宝一家人的勤俭节约,也代表了整个村子的风貌,于是官员很高兴地给了李大宝一块金牌以表彰他对勤俭的理解和实践。
李大宝的匾额也成了家喻户晓的“勤俭匾”,被村里人奉为圭臬,激励着他们守望相助、勤俭持家。
而李大宝也因此成了名副其实的“勤俭小宝贝”,深受村里人的尊敬和爱戴。
这个关于勤俭匾的故事,不仅展现了李大宝对勤俭的理解和追求,更让人们明白了,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民风,是一种民族传统。
勤俭节约则三故事

故事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家喻户晓的诗歌,作者是唐代的李绅,诗中描绘了一幅农田辛苦劳作的景象,告诫我们要懂得珍惜粮食,明白田间劳作的辛苦。
李绅幼年本应读书、认字,可是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早早辍学,来到田间地头从事着和他年龄不相称的重活。
那地上的庄稼是那么不起眼,一株株,像小小的豆芽菜,被太阳晒得有气无力,奄奄一息。
要让这些庄稼长大、成熟,那得花多少工夫,付出多少努力,流多少汗水啊!回到家,李绅没有来得及歇一口气,就直奔书房,铺开纸,拿起笔,蘸了一下墨水,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悯农》。
故事2:东晋大官吴隐之,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
之后,他的女儿出嫁。
谢石将军前来贺喜,看到吴家的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
便问道:“你家小姐今日出嫁,怎么一点都不筹办?”仆人皱眉说:“别提了,小姐出嫁,我原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这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
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谢石将军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故事3:范仲淹由于家贫,生活得也十分节俭。
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早晨凝成块后,用刀划成四块吃,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
有个同学不忍心便将做好的鱼肉送给范仲淹,范仲淹却拒绝了他的好意说:“并不是我不想吃,只是我已经过惯了艰苦节俭的生活,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以后再过这种节俭艰苦的生活就不习惯了,所以我就没有吃。
感谢你的一片好意。
”范仲淹正是凭着“断齑画粥”这股苦读的劲头,最后终于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勤俭节约的小故事15则

勤俭节约的小故事15则(一)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
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
”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
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谷丰登。
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
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
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
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
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
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
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二)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
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三)苏轼,唐宋八大家之首,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
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
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1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

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1、卖狗嫁女东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
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
后来,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一定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
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
管家问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仆人皱着眉说:“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分节俭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
我原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
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管家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2、季文子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
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
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
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
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
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则妆扮妻妾,精养粮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国强与光荣,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
勤俭节约的小故事

勤俭节约的小故事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全人类应该遵循的生活方式。
感性的小故事更能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以下是几个关于勤俭节约的小故事,希望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精神寄托。
小故事一:谷雨时节的“节膳”谷雨时节,齐家庄子上空一片繁花盛开的景象,田野里走来走去的人们也不自觉地跟随着花儿的脚步,享受那令人陶醉的清新气息。
这时,庄子里一个十分能干,又特别节俭的老奶奶拿起菜篮,在田野里采摘野菜,细心挑选,一叶不落地装进自己的菜篮里,一路走回家。
走到家门口,奶奶看到儿子和孙儿们正在饭桌前享受美食,她微微皱眉,轻声问道:“这些菜还可以再吃几餐,为什么今天就全部端上了饭桌?”孙子听到奶奶的话,顿时感到十分奇怪,他说:“奶奶,这不是我们昨天收获的蔬菜吗?今天不吃就不新鲜了。
”老奶奶轻轻摇头,说道:“孩子,我们不能因为摘菜容易,就不珍惜食物。
谷雨时节,天气多变,野菜虫蛇多,食不果腹也要留点吧。
”孙夫听到奶奶的话,脸上露出了不解的神情,但是这些话以后,他却时常坚持少添一口饭,每餐不浪费食物。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勤俭节约,既要从生产上节约资源,更要从生活中开始,珍惜身边的物质资源和时间资源,从小事做起,养成一个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小故事二:孝道传家龙华村一位老年妇女,今年已经84岁了,她孙辈众多,家中大小事务都离不开她的帮助。
过年过节,家里早已备好一些好吃的美食,但是这位老人却戒口了。
老人说,年岁已高,口味淡了,也少走几步路。
她儿子和孙儿们见了这样的老人,为她的顾全大局而感到惊讶和感动。
所有人在老人生日时,都为她准备了一份精心的礼物,老人却在领取礼物后,面带微笑的说:“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享受的只是大家的孝心,不需要太多的华丽事物。
”老人传承了孝道的传统,也将其传给了下一代。
新时代下,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孝道的种子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
小故事三:不抛弃,不放弃说起勤俭节约,不得不提到一位非常著名的爱国主义老人,他的名字叫钟秀田。
勤俭节约家风故事

勤俭节约家风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勤俭节约一直是一种受人尊重的家风。
勤俭节约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家庭文化的传承。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于勤俭节约的家风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感悟。
故事一,爷爷的一碗稀饭。
小时候,我常常听爸爸讲述关于爷爷的故事。
爷爷是一个非常勤俭节约的人,他生活非常简朴,从不浪费。
有一次,我爸爸生病了,爷爷亲自下厨给爸爸熬了一碗稀饭。
当时家里并不富裕,爷爷只煮了一小碗米饭,然后用水煮成了稀饭。
爸爸吃完后,感动地说,“这一碗稀饭,比什么都珍贵。
”爷爷的勤俭节约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爸爸,也影响了我,让我们明白了节约的重要性。
故事二,奶奶的织布机。
我记得小时候,每当过年的时候,奶奶总是会拿出那台旧织布机,给我们织一些新衣服。
奶奶的手艺非常好,织出来的衣服不仅漂亮,而且非常结实耐穿。
奶奶总是说,“这样一来,既能省钱,又能练织布技能,何乐而不为呢?”奶奶的勤俭节约精神让我们懂得了珍惜每一寸布料,珍惜每一分钱,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勤俭节约的乐趣。
故事三,父亲的精打细算。
爸爸是一个非常会理财的人,他总是能够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
记得有一次,我生日的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一本我一直想要的书,虽然不是很贵重,但是却是我最喜欢的礼物。
爸爸说,“孩子,父母挣钱不容易,我们要学会精打细算,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爸爸的话让我明白了节约的重要性,也让我懂得了珍惜父母的辛劳。
这些家风故事告诉我们,勤俭节约是一种传统美德,是一种家庭文化的传承。
在现代社会,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加需要我们去弘扬和传承。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珍惜每一分资源,精打细算,做到物尽其用,节约资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勤俭节约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美好习惯。
勤俭节约家风故事,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勤俭节约的重要性。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让勤俭节约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美好习惯,让我们的家庭充满着节约的力量,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和谐。
关于勤劳节俭的故事

关于勤劳节俭的故事那我给你讲个王二麻子的故事。
王二麻子是我们村出了名的勤劳节俭的人。
他家那院子啊,被他打理得井井有条。
每天天还没亮呢,别人都还在被窝里打呼噜的时候,王二麻子就已经扛着锄头下地干活了。
他的那块地啊,种啥长啥,那菜长得绿油油的,黄瓜又直又长,西红柿又大又红。
为啥呢?因为他天天在地里精心伺候着,除草、浇水、施肥,一样都不落下。
他常说:“人勤地不懒,只要你肯下力气,土地就不会亏待你。
”再说他节俭这事儿。
王二麻子身上的衣服那都是缝缝补补又三年的。
有一次,他去镇上赶集,在集市上看到一件新衣服,摸了又摸,看了又看,那眼神里透着喜欢。
可最后呢,他还是摇了摇头,放下衣服就走了。
旁边有人就问他:“二麻子,你这么喜欢咋不买呢?”他就笑着说:“这衣服虽然好看,可我身上这件补补还能穿个一两年呢,没必要花这个冤枉钱。
”他家吃饭也从不浪费。
每次做饭啊,都是按照家里人的饭量来做,一粒米都舍不得多下。
要是有剩菜剩饭,下一顿肯定会热了接着吃。
他还经常教育自家孩子:“每一粒粮食都是汗水换来的,可不能糟践了。
”有一回,他儿子在学校里看到别的同学都有新的铅笔盒,回来就跟他闹着要。
王二麻子没答应,而是从家里找出一个旧的铅笔盒,洗干净,用砂纸打磨了一下,再拿彩笔画上一些小花小草,那铅笔盒立马就变得好看起来了。
他儿子开始还不乐意,王二麻子就说:“这铅笔盒啊,就像人一样,打扮打扮就漂亮了,咱可不能光看新不新,实用才是最重要的。
”后来他儿子用着这个旧铅笔盒,还经常跟同学炫耀说这是爸爸亲手改造的,独一无二呢。
王二麻子就是这样一个勤劳节俭的人,虽然日子过得平平淡淡,但在村里那可是人人都敬重的榜样。
关于勤俭的民间故事

关于勤俭的民间故事勤俭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一种道德和行为准则。
自然,这种理念自然会在民间文化中产生表现,诸如民间故事、谚语等等。
在许多民间故事中,勤俭都被描述为一种可以带来好运和成功的品质。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关于勤俭的民间故事。
故事一:懒惰的蛤蟆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懒惰的蛤蟆因为不勤劳而过着贫困的生活,而一个勤劳的蝙蝠过着幸福的生活。
每天在太阳升起的时候,蝙蝠就开始活动,在太阳下山之前,一直都在忙碌。
与此相反,蛤蟆睡得晚起得也晚,看到别人都在忙碌,他也不去工作,只是在树上晒太阳。
结果,蝙蝠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安逸的生活,而蛤蟆不勤劳的生活导致自己一贫如洗的境况。
因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勤劳是过上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不劳无获。
故事二:节俭的妈妈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母亲通过自己的勤俭和节约,让全家都能过上富裕的生活。
这个母亲非常重视家庭财政管理,每次购物前都会列出详细的清单,以避免冗余消费。
她不会浪费任何一分钱,也不会让孩子们浪费任何一粒米,她总是鼓励孩子们珍惜资源,懂得节约。
虽然这个母亲经常劝告孩子们不要挥霍,但她却从不会让孩子们感到缺乏什么。
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家庭变得越来越富有,孩子们也学会了如何节约。
故事三:耕读传家这个故事讲诉的是一个人通过勤奋读书和努力工作,让自己不再是一个无知的农民,而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故事主人公出生在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但他非常努力,学习成绩优秀。
他父亲不支持他读书,想要让他早早地结婚成家。
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一心学习。
之后,他到城市找工作,日复一日地工作、学习、积累自己的财富。
最后,他成为了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帮助了家族的每一个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勤奋努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将带来幸福和成功。
结论通过这些民间故事,我们深入理解了勤奋和俭朴的重要性。
不管我们生活在哪个国家,在哪个社会,这些优良品质都是人生不可缺少的。
这些故事不仅是道德教育的宝库,也是智慧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勤俭节约的民间故事
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
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
”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
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
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
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
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
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
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
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
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