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散曲发展与演变
简述元杂剧和散曲的分期和各期特点

简述元杂剧和散曲的分期和各期特点元杂剧和散曲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两大类别,在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其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体现在其演出形式、内容、影响、时期划分等方面,因此本文分别介绍元杂剧和散曲的分期和各期特点。
一、元杂剧元杂剧最初起源于北宋以后,始称元曲、演曲或元剧,到了明代晚期,有小品剧和大戏剧之分,此外还有歌仔剧、越剧、秦腔等类型。
杂剧有三个明显的分期:即南宋初期、元代初期和晚期。
1、南宋初期(1127~1279)当时,杂剧被贯穿着南宋传统文化。
杂剧演出着以破除僵化观念、倡导武术道义、唤起社会正义情操为主题的流水剧、散曲。
由于表演时间比较短,每个剧目的文本比较简短,因此成为市民小演出的首选。
2、元代初期(1271-1368)元代初期的杂剧注重小品剧的表演,剧本写得简单而有力,演出也非常生动,鼓动观众的热情,增加了杂剧的受欢迎度。
除小品剧外,大戏剧也开始流行,以“赵氏孤儿”为催化剂,表演者也加入了完善的舞台表演,使杂剧变得更为宏大。
3、元代晚期(1368-1644)元代晚期,越剧、秦腔和歌仔剧开始发展,杂剧从单纯的散曲发展到包括越剧、秦腔和歌仔剧在内的多种形式。
尤其是越剧,它独具特色,作品内容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气息和政治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二、散曲散曲是指由独唱、伴唱、歌狂、唱腔等构成的歌谣性剧目,是由南曲、北曲、越剧发展而来,与杂剧不同的是它没有舞台表演,更多的是歌唱表演。
一般而言,散曲也可以分为聊斋散曲、民歌散曲和专业曲等几类。
1、聊斋散曲(1368-1644)聊斋散曲是由宋、元时期的吟唱文学者张籍、苏轼等人进行理论研究,创作而成,以小品剧中文学元素为基础,包括调侃、讽刺、爱情等故事性曲调,使散曲保持着高水平的表演艺术,引起了流行文化的关注。
2、民歌散曲(1368-1644)民歌散曲包括以民歌唱词为基础的曲调,以及以民谣歌曲和歌舞表演组成的联唱、伴唱等节目,主要以儿童歌谣、民间故事和古典诗词为主题,表现出民族文化的活力和独特性。
高中语文:元散曲发展概况(包括一些曲的基本常识和重要作家作品)素材粤教版选修系列

元散曲发展概况(包括一些曲的基本常识)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杂剧属戏曲艺术,而散曲则有如唐宋之词,是一种特殊的诗歌。
曲,作为一种可以歌唱的音乐形式,因为唱起来曲折荡漾,所以叫曲,其起源是很早的。
至晚在战国时代就有“曲”这个名称了。
汉代的乐府,是有伴奏的歌曲,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称为乐府歌辞。
南北朝时,南朝的宋齐梁陈之乐发展到唐代,就是所谓的清乐;北朝之乐,到了唐代,经唐人的改造创新,成为自太宗以来即已兴盛,玄宗时臻于极盛的燕乐。
这也就是后世南、北曲之本。
唐宋时期兴盛的词,本来就是可以歌唱的长短句,其曲调自然与传统的曲有密切关系。
南宋后期,词的创作趋于衰落,而北方长期流传于民间的长短句歌词,在金元时期,由于各民族的交融,又吸收了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及西域人的乐曲,逐步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北曲,并取代了宋词的地位,这就是散曲。
元代的散曲,正是继宋词之后兴盛起来的一种新的诗体。
散曲的每首曲子,都有一个曲牌。
所谓曲牌,就是每首曲子的曲调名称。
这些曲牌,有的与词牌完全相同,有的是原来少数民族的歌曲,当然还有很多是散曲独有的。
这些曲牌,都分属一定的宫调,每个曲牌,都有句数、字数的限定。
散曲和词最主要的两点差别:一是散曲用韵比词更密,甚至句句押韵;二是散曲可以加用衬字。
由于散曲有腔格的限定,因此,在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时必然受到束缚,这同样也是格律诗和词共有的问题,而散曲衬字的技巧,即可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或减少这种束缚。
而且,也可以使作品在语言上更加活泼,保持了散曲固有的通俗质朴的风格。
从结构上来看,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类。
小令就是独立的一支曲子,也称“叶儿”。
根据某些乐律可以衔接的关系,还可把两个或三个曲牌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带过”曲,也属于小令。
“过”字,原写在第一个曲牌之后,也有写作“带”或“兼”的,亦即“带过”的意思。
应注意的是,不是任何两个或三个曲牌(即使是同一宫调的)都可构成一个“带过”曲,哪些曲牌可以连接,是有固定格式的。
古典诗词鉴赏之元明清诗歌

古典诗词鉴赏之元明清诗歌一、元明清诗歌概述元明清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晚期,总体上不能与唐宋时代盛期相比,但也有自身的鲜明特色。
(一)元代散曲1.元代出现了新的诗歌样式即散曲。
由词发展而来,同时结合当时北方流行的民间乐曲。
分为小令和套数。
2.散曲与词的区别:曲比词更为灵活,可以增加衬字;曲比词更为通俗。
通俗质朴是散曲的正宗;曲以酣畅通彻为主要特征。
3.元散曲发展过程:以大德年间为标志分前后两期。
前期作家兼作杂剧,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雎景臣等,可分为关汉卿为首的本色派和白朴、马致远为首的文采派。
后期作家大多专写散曲,风格典雅华美,代表作家张可久、徐再思。
4.整个元散曲发展基本上是由俗到雅的过程。
(二)明代诗歌总体特征:流派众多、思想活跃、一流作家少。
1.元末明初作家,关心民生疾苦,渴望天下统一,作品内容充实、风格遒劲,代表作家陶安、刘基、高启。
2.明代中期复古派,代表人物是前后七子。
追求汉魏盛唐诗风,作品含蓄古朴。
代表作家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世贞等。
3.明后期性灵派,追求性灵,主张表现自我,不受形式格律限制,风格自然清新。
代表人物李贽。
(三)清代诗歌清代诗词曲都具有较高水平。
以词创作为最高。
1.清诗:钱谦益、吴伟业、王士祯、袁枚、龚自珍、秋瑾等。
2.清词:纳兰性德、陈维崧、朱彝尊、张惠言等。
二、作品介绍:(一)关汉卿《四块玉·别情》(p410)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 作者介绍关汉卿: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约生于金末,大都人(今北京)。
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号已斋叟。
他曾毫无惭色的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元代散曲的体制

元代散曲的体制元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散曲发展的黄金时期。
散曲在元代的发展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如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等。
散曲成为了元代文学的一大特色,而散曲的体制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一、散曲的分类与体制散曲是一种以歌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学体裁,具有词、曲、舞等多种艺术元素。
在元代,散曲被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长短句”,一类是“板头曲”。
其中,“长短句”是指以七言或五言句式为主的散曲,又称“南曲”或“长曲”;“板头曲”则是指以板头为主的散曲,又称“北曲”或“短曲”。
散曲的体制主要包括曲种、曲调、曲牌、曲式等方面。
在曲种方面,散曲主要分为七种:破题曲、拍板曲、咏史曲、抒情曲、行吟曲、说话曲、杂剧曲。
在曲调方面,散曲的曲调多样,包括高亢、悠扬、悲凉、欢快等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
在曲牌方面,散曲的曲牌也非常多样,如“西江月”、“水调歌头”、“望江南”等。
在曲式方面,散曲主要有“双调”、“细乐章”、“大乐章”等多种不同的曲式。
二、散曲的发展与演变元代的散曲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在宋代,散曲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在元代,散曲的发展更加迅速。
元代散曲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题材广泛元代的散曲题材十分广泛,既包括政治、历史、传说等大众化的题材,也包括抒情、爱情、性情等私人化的题材。
这些题材的涵盖范围很广,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也反映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2. 形式多样元代的散曲形式非常多样,不仅包括长短句和板头曲两种形式,还有不同的曲牌、曲调、曲式等。
这些形式的多样化,丰富了散曲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3. 风格独特元代的散曲风格独特,不同于宋代的散曲。
元代的散曲风格受到了元代的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表现出了不同于宋代的独特风格。
三、散曲的流传与影响元代的散曲在当时就受到了很高的评价,被誉为“南曲北曲皆精,元人音韵大胜”。
散曲的流传与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文人雅士的推崇元代文人雅士对散曲的推崇是非常高的。
元散曲的发展脉络

2.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入主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散曲便应运而生。
3. 元代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文献,是明代朱有墩《诚斋乐府》,此书所说的散曲专指小令,不包括套数。 明代中叶以后,散曲的范围逐渐扩大,把套数也包括进来。
4、元代散曲创作可分为、后两期,大略以元成宗皇庆、延□为界。前期散曲作家的活动中心在大都,这是散曲兴盛时期,作家队伍中有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如刘秉忠、杨果、卢挚、姚燧。著名的杂剧作家,如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还有教坊艺人,如珠□秀等。由于作家的社会地位高下不同,思想感情各异,艺术素养差别也很大,使前期散曲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局面,而散曲作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也逐步走向成熟
5、后期散曲作家的活动中心,逐渐移至杭州一带。随着散曲的繁盛和发展,这一时期的作家队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一批专攻散曲,或主要精力、主要成就在于散曲创作的作家,如张可久、乔吉、贯云石、徐再思等人。他们对于散曲的体制和规律勤于探究,写出不少好作品,丰富了散曲园地。后期创作在数量上比前期更多。从发展趋势来看,虽然继承和发扬前期散曲通俗直白、生动活泼的特色.总的创作倾向却是趋于雅正典丽,逐渐失去前期的生命力。在这一时期,曲学评论与音律研究的著作也应运而生
1.元散曲发源于金词,根据学者研究散曲产生于金元之际,产生于民歌俚谣。 俚俗、率直、诙谐、浅白。金词对大量北方俚歌俗调的吸收,词牌实际上已经是亦词亦曲,很多词在文学风格上已经接近后代的曲。金末元初文人没有科举取仕这条路可走,加上避世—玩世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出入秦楼楚馆,而大量名妓会制乐府、唱曲,将民间的歌曲大量修改、传唱。必然导致民歌时调与文人创作的结合。
元代散曲知识点归纳总结

元代散曲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元代散曲的发展历程元代散曲是在元朝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初创阶段、鼎盛阶段和衰落阶段三个阶段。
1. 初创阶段元代散曲的初创阶段大约可以追溯到元初时期。
在元初时期,汉文化和蒙古文化相互交融,散曲这一文学形式也开始受到重视。
元初时期的散曲以抒情婉约为主,以陈到、李洪等人的散曲作品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散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还比较简单,没有形成明显的特色。
2. 鼎盛阶段元代散曲的鼎盛阶段大约可以从元末明初时期开始。
在这一时期,散曲的艺术地位得到了提升,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
元末明初时期的散曲以清新婉约、绮丽豪放为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点。
代表性的作家有虞集、陈樵、吴谨等人,他们的作品在风格和题材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使得元代散曲的艺术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3. 衰落阶段元代散曲的衰落阶段大约可以追溯到明代中后期。
在这一时期,由于我国文学史上的其他文学形式的崛起和发展,散曲逐渐失去了其昔日的光芒,文学市场上的地位也大幅下滑。
散曲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形式和内容上也显得单调乏味。
这一时期的散曲作家有黄庭坚、王邺等人,他们的作品在风格和题材上都已经没有了前人的创新和突破,使得元代散曲的发展逐渐走向了衰落。
二、元代散曲的艺术特点1. 音乐性元代散曲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其韵律优美、节奏明快、抑扬顿挫。
元代散曲多为词曲,词曲合一,旋律动人,如《蝶恋花》、《苏幕遮》等,其深情迷离、韵味悠长,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元代散曲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其韵律和节奏上,这种音乐性使得散曲在艺术上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2. 主题多样化元代散曲的主题多样化,涉及生活、爱情、抒情、行吟、田园、宴游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元代散曲的主题多样化,使得其在内容上更具丰富性和多样性,对当时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感情更具有真实的反映。
3. 抒情婉约元代散曲以抒情婉约见长,情感真挚、婉转悠扬、含蓄委婉。
第二章 元散曲

第二章元散曲一、散曲的形成散曲是继宋词之后流行的新诗体。
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的三种主要样式:诗出现最早;词出现后,被称为“诗余”;曲出现后,又被称为“词余”。
正如词“别是一体”,散曲也有自己独特的体制。
“曲者词之变”,散曲的兴起是音乐的变化导致的。
“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词不能按,乃为新声以媚之。
”(王世贞《艺苑卮言》)二、体制在结构形式上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
小令的体制与唐宋诗、词最为接近。
套数又称“散套”,是用同宫调的两支以上曲子写成,和杂剧中的套曲相似。
另外还有“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等特殊形式。
三、风格特点1、采用长短句式,比词更富于变化,有一字句至九字句的参差变化。
突破规定曲牌的句数,进行增句。
还可以添加衬字,如“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只有“我是一粒铜豌豆”七字为曲谱所规定的,其余都是衬字。
韵脚较密,很多曲牌是句句押韵,而且不能转韵,显得节奏繁促。
2、以俗为尚的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一是大量运用俗语和口语;二是散曲的句法比较完整。
不避俚俗而杂用方言口语,不用雕饰而只以寻常口语直陈白描。
3、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与传统诗词重“言外之意”的韵味,而曲则“言外意亦外”,情畅意肆,具有一种真率朗畅自然之美。
若以味论文,散曲具有“蛤蜊”、“蒜酪”之味。
形象地概括了北曲的审美风格:通俗自然,豪放洒脱,泼辣诙谐。
四、散曲的分期大致以元仁宗延祐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1、前期:豪放泼辣、质朴自然。
代表作家:关汉卿,王和卿,马致远。
〔南吕宫·一枝花〕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
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
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梁州第七〕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
分茶攧竹,打马藏阄。
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
元代散曲ppt课件

与词相比散曲内容较宽广,涉及各种社会生活层面。
A.写景咏物
【越调▪天净沙】《秋思》
B.怀古咏史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C.叹世归隐
【双调▪沉醉东风】《渔父》
D.男女风情
【双调▪沉醉东风】《别情》
为 了 规 范 事 业单位 聘用关 系,建 立和完 善适应 社会主 义市场 经济体 制的事 业单位 工作人 员聘用 制度, 保障用 人单位 和职工 的合法 权益
【南吕▪四块玉】 《闲适》 关汉卿
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 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 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为 了 规 范 事 业单位 聘用关 系,建 立和完 善适应 社会主 义市场 经济体 制的事 业单位 工作人 员聘用 制度, 保障用 人单位 和职工 的合法 权益
【南吕·四块玉】 《恬退》 马致远
◇散曲的分期:
近人隋树森编《全元散曲》,收有名姓可考的散曲 作家二百多人,作品有小令3853首,套数457套。 散曲的发展分前后期 ◇前期以大都为中心 ,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白 朴、马致远等,他们的作 品真率爽朗,风格浑朴自 然,带有浓厚的市井生活 气息,体现散曲通俗化、 口语化的当行本色。
为 了 规 范 事 业单位 聘用关 系,建 立和完 善适应 社会主 义市场 经济体 制的事 业单位 工作人 员聘用 制度, 保障用 人单位 和职工 的合法 权益
【双调·夜行船·秋思】 马致远
[夜行船]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 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 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 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辩龙蛇。
[庆宣和] 投至狐踪兴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折,知 他是魏耶?知他是晋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宮調與曲調:曲和詞一樣,都是配合樂調歌唱的長 短句。正如詞有詞調,每個詞調叫做「詞牌」,曲也 有曲調,每個曲調叫做「曲牌」。每個「曲牌」有其 隸屬的「宮調」,就和現在樂曲有A調、B調的情形 一樣,用以限定樂器音色高低的名稱。曲辭就是按照 不同曲牌的格式來創作的。 ※元代常用的宮調,例如宮聲(正宮、中呂宮、南呂 宮、仙呂宮、黃鐘宮),商聲(越調、大石調、雙調、 商調)。 聲調:唐詩宋詞的時代有平、上、去、入四個聲調, 到了元朝,受到異族語言的影響,北方的口語已經沒 有入聲,原本的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之中。元曲 是北方的口語文學,當然也沒有入聲。 曲韻:散曲需一韻到底,但每一部韻中的字不論平上 去,皆可通押。一首曲子中有平聲韻,有上聲韻,有 去聲韻,正合乎自然的音調,有起落高低、抑揚頓挫, 增加音節的美妙,正式曲子生動活潑的地方。 ※以張可久〈梧葉兒〉為例: 薔薇徑,芍藥闌,鶯燕語間關。小雨紅芳綻,新晴紫 陌乾,日長繡窗閒。人立秋千畫板。
1、 发产生于民歌俚谣。金代 的词已经出现曲的特点,倾向俚俗、率直、诙谐、浅白。金词对 大量北方俚歌俗调的吸收,金词中的许多词牌实际上已经是亦词 亦曲,很多词在文学风格上已经接近后代的曲。 2、 散曲输入文坛成为散曲文学的主要途径。 金末元初文人没有科举取仕这条路可走,加上但是避世—— 玩世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出入秦楼楚馆,而大量名妓会制乐 府、唱曲,他们将民间的歌曲大量修改、传唱。文人与她们诗酒 相乐、丝竹相和,久而久之,必然导致民歌时调与文人创作的结 合。 3、 乐曲的变化。 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入主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 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散曲便 应运而生。
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風貌,曲是元代文學的表徵,自 有其語言、題材、體制上的特色,分述如下: 1.平民文學-蒙古統一中國,分江南人為十等, 所謂九儒十丐,文人甚受鄙視才智之人遂把心志和才情 逞露在文藝創作上,故元曲作家多為文人和娼優,其作 品多述平民百姓的心聲,亦多提供給平民百姓來欣賞。 這一特質與古樂府之產生倒有頗多相似之處。 2.文字通俗-元曲是流行於民間的口語文學,講 究的自是本色語,不但用口頭語並且雜入各地方言,故 俗語入文,亦是元曲的一大特色,如任納先生《散曲概 論》中云:”元曲之高,在不尚文言之藻彩,而重用白話; 於方言俗語之中,多鑄繪聲繪影之新詞,以形成其文章 之妙。” 3.題材豐富-比起講究溫柔敦厚的詩詞來,曲的 題材真是寬廣的無法限囿,詩詞詠螢、詠蟬、詠玉簪; 曲則廣到可詠蠅、詠蚤、詠破鞋。可宏大地言時會盛衰、 政事興廢;可通俗地道里巷所故,幃秘聞,亦可猥鄙形 容傭走粗愚,倡優淫爛之事。美而名媚勝境;醜而惡疾、 畸形。意境所到,材料所收,古今上下,文質雅俗,恢 恢乎從不知有所限。
王国维:“元曲是中国最自然的文学。 其文章之妙,在写情沁人心脾;写景 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真挚 之理,秀杰之气,时露其中。〞此语 虽为戏剧所发,然以之论散曲,实当 之无愧,故曲能在元代文壇独领风骚, 而与唐诗宋词并为古典韵文艺术的三 颗星。
•元代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文献,是明代朱有墩《诚斋 乐府》,此书所说的散曲专指小令,不包括套 数。
•明代中叶以后,散曲的范围逐渐扩大,把套数 也包括进来。 •20世纪以来的学者,把小令、套数都看作散 曲。散曲作为文体概念最终被确定下来。
曲本身就是歌词,是一种配合音乐来歌唱而写 作的文词,具有音乐性。曲又称词余,不论音 乐基础或是形式构造,均可说是由词演变而来; ,可说是元代的新乐府--具有新的生命、新的面 貌与新的创作精神。展现了一股新兴的艺术力 量,就其音律、句法、声谱来看,可说是由周、 汉、唐、宋的乐府文学递变而來,继承了由周 到宋,各种歌唱文学的特色。
一、 小令 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 称源于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最 基本的特征。除了单片只曲,还有一种联章体, 又称重头小令,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 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如 关汉卿《双调•大德歌》。 二、套数 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宋大曲、宋 曲诸宫调发展而来的。体制特点有三: 1、 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 2、 各曲同押一韵。 3、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三、带过曲 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
今且按文人之生平分為前後期,並採中國 文學發達史之說,依其散曲之大致風格, 分為清麗、豪放兩派如下: 1. 前期清麗派:代表曲家:關漢卿、白 樸、盧摯、姚隧。 2. 前期豪放派:代表曲家:馬致遠、白 賁(bēn)、張養浩、貫雲石 3. 後期清麗派:代表曲家:張可久、喬 吉、徐再思、周德清。 4. 後期豪放派:代表曲家:楊朝英、鍾 嗣成。
一、 有别于宋词之趣 1、 格律自由 2、 语言俚俗、灵动自由。 3、 抒情直切、酣畅淋漓。 4、 内在冲突、对抗而非和谐。 二、化丑为美的倾向。 有两层含义,一是将传统观念中视为丑的东西作为艺术 的表现对象;二是打破传统艺术的典范格局,以一种对立的 形态构成新的艺术风格。 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而独秀文坛,以其不同于唐诗宋词 的美学风采而成为中国外呢学宝库中别具一格的体裁,它淋 漓酣畅、泼辣直白、诙谐风趣、热烈尖锐、富于动 感,以俗 破雅,以俗成趣,语言自由活泼,充满活力。描绘和书写的 对象不限美丑雅俗,表现力丰富宽广,备受文人青睐,成为 元代文学成绩最高的体裁之一。
元曲依其風格不同,大體分為豪放派與清麗派: 豪放派的作品,曲辭素樸,多用口語,意境豪放不 拘,以馬致遠、張養浩為代表;清麗派的作品,曲 辭華美,多用雅言,意境清麗幽美,以張可久、喬 吉為代表。其中張可久專寫散曲,不作雜劇,作品 清麗典雅,全元散曲收其小令作品八百五十五首, 散套九篇,是元代散曲作品最多的作家,有「曲壇 宗匠」之譽。 ※宋詞中蘇辛的豪放派風格是詞中的異類,婉 約派才是主流;而元曲中豪放派則才是主流,元曲 本色;婉約派的曲風則多出於後期文人之手。 ※所謂「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 光祖,是以戲曲上的成就成名。
1.文学发展的結果 散曲的前身为词,當宋词发展到金元時代,即漸告衰落,其輝煌的黃金时 代,已成历史,无论其技巧如何圆熟,声律如何和谐,终究是文人知识份 子象牙塔中的产物,与众多的民众脫了节,不符时代的要求,故新兴的诗 歌样式因而兴起。 2.外來音乐的影响 女真、蒙古等新兴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之时,中国北部的风俗、语言、习惯 等均有极大的变化;音乐方面亦产生无限壯阔的波澜,旧有的词的曲调无 法因应配合,不得不及时告退,新兴的曲调- 元曲应运而生,这是必然的 结果。 3.经济发展 元代的社会现实亦是促成元曲发展的重要推手,海运的创行,运河的沟通, 城市经济繁榮热络,促使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与日夜不绝的观众因而 产生。 4.政治因素 连年的战争,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吏政的残暴、腐败,天灾人祸,以及对 汉民族的压迫,众多的汉民族生活於水深火热的世界,苦难百姓的代言人 因之而起,且元代有近80年的时间不设科举,读书人失去了晋身的階梯, 于是,深入到社会的底层,甚至在勾栏、瓦舍里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被 奉為“ 书会才人” ,甚而“躬踐排場,面夫粉墨”,他們的笔下铺敘演成可歌 可泣的故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被成功地塑造出來,成就了一篇篇的 元曲佳作。
4.描寫逼真-曲的表達方法是率直、爽快、毫 不做作,擺脫了詩詞含蓄蘊藉的桎梏,無論言情詠 物,都表現得奔放熱烈,刻畫生動逼真以直賦縱橫 的筆法,寫豪辣浩爛、豁達躍動的情懷,在世情物 理的觀念上,常以樂天自足的心情,或調侃嘲謔的 放曠,來撫平忿懣憂煩,令人感到生機無限。 5.詼諧諷刺-元曲作品中亦多有戲謔諷刺之 作,其生動活潑、想像力之豐富本就非浪漫敦厚的 詩詞所能比擬,其諷刺的對象多是人性的弱點,或 整個時代社會黑暗的一面,多以揶揄、自嘲、誇張 的手法來呈現,並以雙關妙喻、矛盾、反諷的手法 來行之,如無名氏、清江引、貧士自嘲〝夜半三更 睡不著,惱的我心焦躁,疙蹬的響一聲,僅力子嚇 一跳,把一條脊梁筋窮斷了〞可見一般。
•從金人入主中原到元人统一全国,这些原本流传于民 间的俗谣俚曲融入大量的异族音乐,产生了新的曲调 和与之相应的曲辞,即“北曲”,亦即后來所謂的 “元曲”。其后,这种曲子一面用于杂剧,成为剧中 的唱词(剧曲),一面作为独立的抒情乐歌,也就是 “散曲”。我们可以说:剧曲是元代的歌剧,散曲则 是元代的流行歌曲。 •散曲这一新诗体的出现,正巧为元帝国统治下受到轻 视、被迫流入社会底层的知识份子提供一种更能自由 充分抒发心中不平以及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在此背 景下,散曲因而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