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郭沫若的历史故事

合集下载

名人诚信的故事7则

名人诚信的故事7则

名人诚信的故事7则导语:历史上,许多名人都有着诚信的品质。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名人诚信的故事,欢迎各位阅读与关注。

1、关于诚信的名人故事——郭沫若郭沫若小时候很淘气,但是很孝顺。

有一次,他的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若听说芭蕉花可以治这种病。

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一开,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园内找这种花,恰好那座花园里的芭蕉开了一朵大黄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来送给了妈妈。

妈妈虽然知道郭沫若这样做是孝顺她,可是儿子的行为很让他伤心。

从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2、关于诚信的名人故事——华盛顿华盛顿用小斧头砍倒了他父亲的一颗樱桃树。

父亲见心爱的树被砍,非常气愤,扬言要给那个砍树的一顿教训。

而华盛顿在盛怒的父亲面前毫不避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父亲被感动了,称华盛顿的诚实比所有樱桃树都宝贵得多。

同样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因在“水门事件”中撒谎败露而被迫引咎辞职;克林顿也因为不光彩的绯闻案中撒谎而险遭弹劾。

一个因诚实而受到爱戴和尊敬,两位因撒谎而在政史上留下污点。

3、关于诚信的名人故事——韩信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处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

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

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

有一位为别人当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

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

”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

”后来韩信成为着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

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4、关于诚信的名人故事——宋庆龄宋庆龄有一次与一所小学约定去看望小学生,可是到了约定日期,天下起了大雨,同学们都以为宋庆龄奶奶不能来了,但宋庆龄依然冒雨前去赴约,这让同学们很感动。

中国现代文学史(郭沫若)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郭沫若)笔记

郭沫若一、概述郭沫若原名郭开贞,1921年,在日本成立创造社,郭沫若是这个社团的发起人和核心人物。

8月,诗集《女神》出版,成为新诗历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1923年发表,自传性质的小说《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

1928年郭沫若避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并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首次在中国历史研究中提出奴隶社会的问题。

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是强烈的爱国心和大胆的反抗旧世界的叛逆精神。

体现了他的主情主义的创作特色。

郭沫若还从事过历史小说和散文的创作。

二、诗歌五四时期是郭沫若的诗情爆发期。

1921年发表《女神》,《女神》是五四狂飙突进精神的典型体现。

《女神》的思想内容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1、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2、放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3、爱国情思的抒发。

《女神》的精神,是五四时期勃发的民主精神、创造精神的典型体现,它的意义还在于,它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

其他作品:《星空》流露出浓重的失望情绪,对现实的消极规避。

《前茅》表明了作者从开始时强调诗的抒情性与个性化的本质特征后退了。

爱情诗集《瓶》也是五卅前的产物,生动体现了作者及创造社的个性主义思想。

《恢复》作于大革命失败后,被称为无产阶级第一部诗集,表明了作者思想的转变。

三、历史剧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真正始于1923年,合集《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引起很大反响。

1937年《聂嫈》扩大改写为《棠棣之花》,1942年1月到1943年4月创作了《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五部大型历史剧。

《屈原》写于1942年1月,以其特有的沉郁诗意,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历史的与时代的悲剧精神震撼了重庆剧坛,成为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

主要人物:屈原、婵娟、南后。

《棠棣之花》反映的是抗秦与妥协之争,写严仲子愤于韩相侠累的分裂行为,请义士聂政前去刺杀侠累的故事。

《南冠草》艺术的再现了明遗民少年诗人夏完淳舍身报国的光辉形象。

《屈原》课文知识点

《屈原》课文知识点

《屈原》课文知识点二、故事背景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写于 1942 年 1 月,时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反动派又消极抗日,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大肆捕杀爱国抗战的军民,“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

于是,针对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了《屈原》, 用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慨。

作者曾说:“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剧中,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和邪恶,爱国和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三、理解词义 1.咆哮: 发出洪亮有力的回荡的声音。

2.诡谲: 狡作,狡。

这里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3.瘦削: 形容非常瘦。

4.鞠躬: 1.小心谨慎的样子:~如也。

~尽瘁。

2.弯身行礼:~道谢。

深深地鞠了个躬。

5.收揽:收买拉拢;广为招纳。

~人心。

6.非难: 指摘和责问:遭到~。

他这样做是对的,是无可~的。

7.睥睨: 眼睛斜着看,表示傲视或厌恶:~一切。

8.污秽: 肮脏的;不洁净的。

9.犀利: 坚固锐利。

又形容语言、文辞、感觉、目光等的尖锐锋利。

10.景仰: 意思是仰慕;佩服尊重:~先生的为人。

11.虐待: 用狠毒残忍的手段对待人或动物。

12.雷霆: 1.雷暴;霹雳。

2.比喻威力或怒气:~万钧。

大发~(大怒)。

这里指疾雷。

13.哗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哗:喧哗。

哗众:使众人兴奋激动。

四、问题归纳 1.本剧开篇的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给人以威压的气势和令人窒息的气氛。

交代了当时的自然环境: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无边的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爆炸。

这个典型环境意味着现实世界给屈原的肉体和精神的严重伤害,又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搏斗。

2.从靳尚出场前后的动作描写(“除去面罩”“把面巾蒙上”)和神态描写,以及与郑詹尹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靳尚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对屈原恨之入骨,欲将其置之死地而后快,他与南后等奸佞们排挤打击屈原还不够,还要彻底地消灭他,暴露了他凶狠、残忍、毒辣的嘴脸。

郭沬若ppt课件

郭沬若ppt课件

PART 03
郭沫若的思想与哲学
REPORTING
郭沫若的民主主义思想
追求民主自由
郭沫若在五四时期积极倡导民主 自由,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言
论自由和思想自由。
反对封建专制
郭沫若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 的批判,认为这种制度限制了人们 的自由和权利。
推崇科学理性
郭沫若认为科学和理性是解决社会 问题的关键,只有通过科学和理性 的方法才能真正地解决社会问题。
郭沫若倡导新文学,主张文学应该反映时代精神,提出了 “文艺要为革命服务”的口号,为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创作优秀作品
在新文化运动中,郭沫若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小说、诗歌、 戏剧等文学作品,如《少年中国》、《女神》等,对当时 的文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沫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贡献
01
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郭沫若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
以深邃的思想和优美 的语言,表达了对宇 宙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
《北伐》
以革命激情和细腻的 笔触,记录了北伐战 争的历史进程和民众 心声。
《屈原》
以历史题材反映现实 社会,表达了对民族 精神的热爱和对爱国 主义的追求。
《虎符》
以话剧形式展现了战 国时期信陵君窃符救 赵的历史故事,具有 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 国情感。
郭沫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接受马克思主义
郭若在五四时期接受了马克思 主义思想,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解
决中国问题的最好方法。
强调阶级斗争
郭沫若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 的必然规律,只有通过阶级斗争
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推崇社会主义
郭沫若认为社会主义是实现人类 幸福的最好制度,只有通过社会 主义才能真正地实现社会的公平

自强不息的中国名人故事

自强不息的中国名人故事

自强不息的中国名人故事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许许多多自强不息的名人故事。

这些人以他们的毅力、勤奋和智慧,为中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位著名的自强不息的中国名人是郭沫若。

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翻
译家,在中国文化界有着重要的地位。

郭沫若年轻时就在国内外艰苦的环境中奋斗,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创作。

他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为中国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另一个令人敬佩的例子是钱学森。

他是中国著名的航天科学家和工程师,被誉
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钱学森在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时从不气馁,他坚持研究和创新,为中国的航天技术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的毅力和精神鼓舞了整个国家,为中国科技进步树立了榜样。

还有一个著名的自强不息的名人是丁仕美。

她是一位知名的教育家和女性权益
倡导者,致力于改变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

丁仕美努力争取教育机会平等,倡导妇女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

她以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为中国女性争取了更多的权益和地位。

以上只是中国自强不息的名人故事中的几个例子。

这些名人的勇气和毅力在中
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们的故事鼓舞着我们每个人,提醒我们坚持不懈,追求自我完善和发展。

在中国有许多这样的英雄,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中国近代历史名人成功故事

中国近代历史名人成功故事

中国近代历史名人成功故事中国近代历史上涌现了众多杰出的名人,他们经历艰辛困苦,不畏挑战,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讲述几个中国近代历史名人的成功故事,以展示他们的坚韧品质和不屈精神。

一、鲁迅:启蒙民众,开辟文化新篇章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化评论家和作家。

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家庭,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然而,在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下,鲁迅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并开始呼吁改变。

鲁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批判精神,写下一系列的作品,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呼唤民众觉醒。

他的散文作品《呐喊》和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他用尖锐的笔触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愚昧,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鲁迅的成功在于他勇于发声,敢于站出来指正社会问题。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化的突破,更是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洞察。

他的坚持和努力启蒙了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文化的新篇章。

二、毛泽东:坚定信仰,开创新中国的历程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和中国革命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他经历了战争、革命和建设的艰辛过程,坚定地领导了中国人民,使他们获得了胜利,并实现了中国的独立、解放和发展。

毛泽东以其杰出的领导力和战略眼光,带领中国共产党建立了革命军队,并发动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

在长征中,他带领队伍顽强抗击敌人的追击,最终找到了革命的出路。

他的战略思想集中体现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作中,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毛泽东还致力于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土地革命的口号,促进了农民的觉醒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他的这些努力为中国农村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毛泽东的成功源于他对中国人民的深刻了解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

他的战略眼光和坚定意志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正确的道路,使他们从贫穷和苦难中解放出来,实现了国家的复兴。

三、郭沫若:艺术之路,承传民族文化郭沫若,中国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是中国近代文化界的杰出代表。

《屈原》郭沫若故事梗概

《屈原》郭沫若故事梗概

《屈原》是郭沫若的一部著名历史剧,它以屈原的悲剧为背景,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

该剧讲述了南后郑袖勾结秦国陷害屈原,导致楚怀王听信谗言依附秦国,将屈原囚禁。

屈原的弟子宋玉投靠南后,侍女婵娟与宫廷卫士一起营救屈原,婵娟误喝毒酒而死,屈原与卫士出走汉北的故事。

全剧愤怒地谴责了无耻的卖国贼人,歌颂了以屈原为代表的爱国者。

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表达了他对当时政治现实的不满与愤慨。

他认为政治黑暗,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导致卖国贼人横行。

同时,他通过剧中的故事,展示了爱国者的胸怀与精神。

《屈原》是一部反映历史、传递情感、展现正义与爱国精神的优秀剧作。

郭沫若的少年故事

郭沫若的少年故事

郭沫若的少年故事
郭沫若的少年故事
郭沫若少年时就勤奋读书,颇显才华。

他5岁便开始读书、识字。

一天他跑到私塾老师那里求读。

老师抬头一看是一个瘦小的孩子,心想,这小家伙乳臭未干,也能读书?于是,老先生连连摇头,回绝了他的请求。

谁知年幼的郭沫若自尊心很强,竟冲着老师大声念了一首诗:
翩翩少年郎,
肚内有文章。

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郭沫若利用学校放年假短短几天的时间,把整部《史
记》从头到尾阅读了一遍,而且一篇篇进行了认真的钻研、分析和评价。

《伯夷列传》里有一句话,被历代注家解错了,他发现后,就把它校正过来。

历史、
了消遣,为了散心。

在他所读过的书中,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读书批注,有的写下了自己的见解和心得,有的是把别处的有关材料,征引过来加以补注。

对于偶尔发现的一些难得的材料,他甚至整篇整册地用毛笔抄下来,放在案头,随时复习翻阅。

郭沫若就是这样从各种书籍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培养了自己探索各门学问的兴趣和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郭沫若的历史故事
导读:本文是关于关于郭沫若的历史故事,希望能帮助到您!
1.改诗救少女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览。

在梵音洞他拾得一个笔记本,打开一看,扉页上写着一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是“春在哪里”。

再翻一页,竟是一首绝命诗,且署着当天的日子。

郭老看了后很着急,马上叫人寻找失主。

失主终于找到了,是一位面色忧郁的姑娘。

她叫李真真,因三次考大学落榜,加上恋爱受挫,于是决心“魂归普陀”了。

郭老耐心开导她,对她说:“这副对联表明你有一定文化水平,不过下联和横批太消沉了,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点头,郭改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春在心中”。

姑娘听了感佩不已。

心想眼前这位长者一定是位有学问的首长。

她把自己的心事都倾吐出来。

郭老听了,挥笔写一联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下署“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李真真仔细阅读,请郭老为这副对联签上名。

待郭老写上“郭沫若,六二年秋”几个字后,姑娘才惊喜地知道眼前这位首长就是大文豪郭沫若啊!她激动地表示要永记教诲,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进,李真真还大着胆子写了一首诗作谢郭老云:梵音洞前几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笔竟藏回春力,感谢恩师救迷航。

2.郭沫若与芭蕉花
郭沫若小时候很淘气,但是很孝顺。

有一次,他的妈妈得了一种“晕
病”,郭沫若听说芭蕉花可以治这种病。

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一开,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园内找这种花,恰好那座花园里的芭蕉开了一朵大黄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来送给了妈妈。

妈妈虽然知道郭沫若这样做是孝顺她,可是儿子的行为很让他伤心。

从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3.潜心十年甲骨文
1920xx年大革命失败,蒋介石叛变了革命,大肆杀害共产党人。

面对敌人的白色恐怖,郭沫若大胆地指名道姓地批判蒋介石。

蒋介石恼羞成怒,下令通缉他。

为了避难,郭沫若再次东渡日本。

在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对他进行监视,使他失去了自由。

在无奈的情况下,他开始潜心研究甲骨文。

由于没钱买书,他每天要走很远的路到书店去看书。

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与东洋文库主任石田干之助联系,才容许他在一两个月内读完库中所藏的一切甲骨文着作。

在此期间,他把关于中国考古学上发现甲骨文的记载全都翻阅了一遍,同时还几乎访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郭沫若夜以继日地工作,废寝忘食。

有一天累得病倒了,即使发着高烧,他仍然不肯放下手中的毛笔。

在呻吟中,他还念叨着书斋里的那些宝贝。

他的《甲骨文字研究》中《释支干》一篇的手稿,有一段字写得特别粗大,就因为是在发高烧的时候写的。

就这样,他仅用了两年左右时间,便完成了《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这是他研究甲骨文、金文的第一批成果。

当时他的生活非常艰难,有时甚至没钱买一枝毛笔。

经常要靠朋友的接济。

为了顾全一家六口人的生活,他不得不分出精力兼搞写作和翻译。

这期间,他时断时续地写下了内容相关联的《我的童年》《反正前后》《黑猫》《初出夔门》等回忆性质的散文。

搜集和辨认甲骨文字,也给他的家庭增添了乐趣。

有一段时期,每天吃晚饭的时候,他都要把骨片一块块地摆在饭桌上,让全家人一起来辨认。

小儿子博生往往猜中的最多,郭沫若常常笑着竖起大拇指夸奖他。

那是一家人最快乐的时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