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创业励志故事
农民创业励志故事

农民创业励志故事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三个因素,眼光、胸怀和实力。
看看那些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
下面跟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励志创业故事吧!三个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财富故事侯大伟肖勇杨龙凤就在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忙着在城市各大就业服务中心和劳动力市场找工作时,四川省岳池县三个农民工却选择了回乡创业。
他们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生意越来越红火……“回家大展身手的时候到了”主人公:四川省岳池县朝阳乡秦家店村6组农民胡立山务工经历:养殖场当过小工、民营企业做过财务财富项目:租地56亩种油菜养鸭子财富故事:走进朝阳乡秦家店村,只见成群的鸭子正在水中嬉戏。
该村回乡创业的胡立山高兴地说:“我这批养了6000多只,去年还卖了两批,一只鸭子赚5元,轻轻松松就净赚5万多元!春节期间,鸭子供不应求,南充、广安、岳池的鸭贩子天天要货,把我的成鸭一扫而光,今年我计划养到4万只鸭子。
”胡立山,今年36岁;他在外打工期间管过财务,当过经理,还常利用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养殖企业和种植企业里打散工,一边干活,一边向别人虚心学习种植养殖技术。
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他所务工的企业不景气了,2008年8月底回到了家。
胡立山说:“当时我们心里反而踏实了,回家大展身手的时候到了。
”在朝阳乡政府的帮助下,他投资20万元,租地56亩,搞起了养鸭场和种植场。
“我这大棚是享受岳池县委、县政府的优惠政策修建的。
”胡立山说,“这还不算,县农业局、畜牧局还定期为我们做技术指导呢!”“我这一大片就是种的40多亩油菜,是在朝阳乡政府的联系下与成都一家公司签的订单,保底价是每斤2.5元,按亩产400斤计算,油菜收入一年就可突破3万元。
”胡立山得意地告诉记者。
推开一扇大棚门,绿油油的海椒秧有10多厘米高;红彤彤的西红柿挂在支架上,长势喜人,大棚里春意盎然。
现在,长期在他那打工的农民就有十多个,农民在家门口就可挣到钱。
河南青年回乡创业人物故事

河南青年回乡创业人物故事
河南青年回乡创业是当前社会热点话题之一。
他们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选择回到乡村创业,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以下是几位河南青年回乡创业的人物故事。
李华,男,25岁,河南确山县人。
他毕业于一所985高校,取得了电子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
大学期间,他曾在知名科技公司实习,并对创业有着浓厚的兴趣。
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开设了一家电子产品销售店。
由于他的专业知识和市场敏锐度,店铺生意非常红火,成为当地的知名品牌,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
张明,女,28岁,河南南阳市人。
她在大学期间就参与了社会公益活动,并有着创业的梦想。
毕业后,她选择回到家乡,成立了一家农村妇女合作社,帮助贫困妇女增加收入。
她借助互联网技术,将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并与其他地区的妇女合作社联合起来,共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王刚,男,30岁,河南新乡市人。
他在大学期间学习了电子商务,毕业后在北京一家知名电商公司工作。
他对家乡的发展非常关注,决定回到家乡创业。
他成立了一家电商服务公司,为当地的小微企业提供电商运营服务。
他通过创新的业务模式和专业的服务,帮助当地企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成为当地电商行业的龙头企业。
以上三位青年回乡创业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业故事,他们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及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们的故事,也激励着更多的年轻
人回到家乡,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返乡创业捐资助学人物故事

返乡创业捐资助学人物故事以下是 6 条返乡创业捐资助学人物故事:故事一:老张啊,那可是我们村里的传奇人物!他以前在外闯荡多年,积累了不少财富和经验。
有一天他突然就回到家乡了。
别人都好奇地问他:“老张,你咋回来了?”他笑着说:“咱这家乡多好啊,我要回来干一番大事业!”老张说干就干,办起了养殖场。
这养殖场办得那叫一个红火啊,不仅让自己赚了钱,还带动了村里好多人就业。
而且啊,老张还特别关心村里孩子们的教育,每年都拿出不少钱来捐资助学。
有一次我问他:“老张,你自己挣钱也不容易,咋还这么大方捐钱呢?”他一拍大腿说:“哎呀,咱小时候没读好书,可不能让孩子们也这样啊!我这是为家乡的未来投资啊!”老张,真牛!我觉得他就是我们的榜样,返乡创业带动家乡发展,还心系孩子们的未来,了不起!故事二:李姐,那可是个厉害的人物!她在外面打拼了好多年,终于闯出了点名堂。
突然有一天,她回到了咱们这个小地方。
大家都很惊讶,问她:“李姐,你咋回来啦?”李姐温柔地说:“这里是我的根呀,我想为家乡做点事。
”之后啊,她开了一家手工艺品店,做得有声有色的。
不仅如此,李姐还特别重视教育,定期给学校捐资助学。
记得有一次开家长会,她对家长们说:“孩子们就是咱们的希望啊,咱们不支持他们读书怎么行呢?”真的,李姐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家乡孩子的求学路。
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返乡创业也可以很精彩,捐资助学更是大爱的体现!她真的好棒啊!故事三:咱村的小王,以前那也是在大城市混得风生水起的啊!可没想到啊,他竟然选择了回来。
大家都说:“小王,你在城里呆得好好的,回来干啥?”小王嘿嘿一笑说:“这里有我的牵挂啊!”他回来干起了电商,把咱家乡的特产卖到了全国各地。
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0篇)

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0篇)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返乡创业就是外来人员或者本村出去人员返回村里,开始经营某些产业,开展种植业,养殖业。
用新的创业思路,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去创新当前农业的发展模式。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1杨宏斌,男,现年40岁,合水县西华池镇孙家寨沟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村民,现任合水县怡露水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从1997年部队转业回乡,到2012年创办怡露水业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注册创办怡露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怡露门窗建筑装饰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建立合水县怡露种植专业合作社。
走过了一段艰辛创业的风雨历程,也取得了创业的丰厚回报。
2014年,怡露水业总产值达2000万元,实现利税65万元,安排下岗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60人,为我镇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不甘贫穷,立志创业。
杨宏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
1975年出生在合水县西华池镇孙家寨沟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儿时的贫困经历,造就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三年的从军生涯培养了他坚忍不拔的品质。
1997年,从部队转业后,他回到家乡合水县孙寨沟村,当了一名普通农民。
当时,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惠农政策的落实,在全国涌起创业发展脱贫致富的新浪潮。
经过深思熟虑,他踏上了漫漫的打工路。
二、努力创新,艰辛创业。
在北京一家门窗工厂,他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先从最基本的工序开始,慢慢积累经验、增强技术。
经过九年的磨砺,他迈出了自主创业的第一步。
2006年他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门窗加工公司,万事开头难,当时处于“三无”状态的他,经过几年的努力,凭着过硬的产品品质和优质的服务理念赢的了客户的信赖,终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伴随着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他组建了过硬生产及销售团队。
北京公司总资产1400多万元,年创利润200万,并在当地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5位山西籍回乡创业创新的青年故事

5位山西籍回乡创业创新的青年故事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了就业,为了开阔眼界,为了走出去,可是有人却用行动表明自己的目的-读书是为了改变家乡。
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5位山西籍回乡创业创新的青年故事,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返乡创业的故事李路飞三年创业之旅,从北大校园到山西,从金融到文化,李路飞的创业路程,有着创新与传统的结合、共赢共享的成功在长治90后李路飞的身上,有着诸多头衔。
三年创业之旅,从北大校园到山西,从金融到文化,李路飞的创业路程,有着创新与传统的结合、共赢共享的成功,但他认为更重要的是给创业者的鼓励与启迪。
响应号召回乡创业2014年10月,在北京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李路飞和3位北大校友加入双创浪潮——创立一塔湖图资产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专注于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文化创业服务和战略投资。
在公司快速发展的同时,2015年,李路飞积极响应山西省委、省政府晋商晋才回乡创业的号召,从北京回到家乡,成立了山西一塔湖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并先后成功运营九牛寨乳业、长治市左右为你众创空间等多家企业。
其中,客旺鑫来连锁便利店就是左右为你众创空间孵化的38家企业之一。
“如果不是一塔湖图,我的创业计划就是一场梦。
”这是来自客旺鑫来连锁便利店创始人平华鹏发出的心声。
平华鹏一直想创业,却苦于找不到方向。
于是,他找到李路飞为他的项目“把脉问诊”“对症出方”。
仅仅数月时间,平华鹏逐步确定了项目的市场定位、发展方向,并借助一塔湖图的平台融到资金180万元。
2016年7月9日,客旺鑫来旗下1号店在壶关常平凤凰城开业。
“预计一年内可达到100家,直接或间接解决就业300多人。
”“投资的不只是金钱,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的认同,一份精神共鸣的支持,一起同舟共济的信心。
”平华鹏的话,道出了众多创客的感受。
也正是因为如此,平华鹏信心满满地期待着自己下一步梦想的实现。
开设创业大讲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李路飞在工作之余还开设了“路飞创业大讲堂”,引导了长治一批创客。
返乡创业典型事迹材料

返乡创业典型事迹材料能不能创业成功跟学位没关系,但跟好不好学肯定有关系。
好学才能有成长的空间。
但也有很多人选择回乡创业,那么下面是店铺分享的返乡创业典型事迹材料,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返乡创业典型事迹材料一:“富二代”回农村创业养虾年收入500万夏天,重庆市合川区太以及镇沙金村,天气异样闷热。
27岁的张正全以及工人一道,正忙着将一张张捕满鲜虾的网从虾池里捞上来,再装上车。
“这么闷热,但愿不要下雨,否则,这些虾就运不出去了,如果雨下大了,又像上次那样,就惨了。
”张正全有些耽忧地望着天,豆大的汗珠一串串地从脸上淌下。
左近村民们都很奇怪,这个“80后”的年青人,为啥子要放着城里的好日子,来这里吃这类苦。
军旅人生,让“公子哥”变了样张正全家在沙坪坝,在周围朋友眼中,他是“富二代”,父母做了30多年海产品生意,优胜的人生前提让张正全这辈子哪怕不工作,也会衣食无忧,朋友们常开玩笑叫他“张公子”。
2003年,父亲张佐明将高中毕业的张正全送进了部队,退伍后不久,张正全骤然对父亲说想在重庆自我弄个海虾养殖场。
尽管儿子的设法让张佐明既诧异,又欣慰,但他其实不放心:“他没吃过苦,我耽心他干不好。
”较了几个月的劲,张正全终究说服了父母,专程到福建考察学习了海虾淡养技术。
2011年,父母帮他投入了近1000万元,在合川区太以及镇沙金村建成为了重庆傲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张正全流转了260亩土地,平整后建起了20多口虾池。
又从沿海空运来基围虾苗以及海水,再就地逐步淡化饲养。
目前在重庆市,用这类技术养虾的,只有两家。
张正全恰是看中了这一产业的市场前景。
张正全说,是3年部队人生扭转了他:“我不能一生啃老,自我的未来得靠自我双手努力。
”不怕吃苦,就怕总是下雨就这样,张正全一个人来到偏远的沙金村,租了一间民房,开始了以及以往完整不同的人生。
每一天,他都以及聘用的农民工一块儿,顶着酷寒酷暑在工地上忙活着,有时一天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
回乡成功创业致富事例

回乡成功创业致富事例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创业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活跃起来。
在这个创业时代里,很多人选择返乡寻找致富的机会。
那么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回乡成功创业致富事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回乡成功创业致富事例一:种植红乔薇成功翻盘的千万“负翁”创业之路无止境,沿途可能鸟语花香,也可能荆棘密布。
赵挺勇就是一个经历过风光与失意的创业者。
风光时,他开着保时捷,住着豪华别墅;然而,被成功冲昏头脑盲目转行时,却马失前蹄沦为穷光蛋;幸运的是,他又从一株观赏植物中觅得商机,得以东山再起。
A.自信爆棚身家近亿的建筑商成“负翁”赵挺勇1971年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的一个农民家庭。
1990年,考上大学却没钱交学费的他,跟随同乡到上海浦东做建筑工人。
凭着聪明好学,他从搬运工一路做到项目经理,1992年下半年开始负责楼盘园林绿化。
当时,地产行业慢慢崛起,赵挺勇敏锐地意识到,未来10年房地产绝对是个朝阳产业,心想与其在这里辛辛苦苦地打工,还不如自己开公司当老板。
1996年10月,赵挺勇毅然辞职,成立一家建筑公司。
公司从小到大滚动发展,业务逐渐涉及道路、绿化、房产和市政等领域,到2005年底,赵挺勇的资产已高达8000多万元。
开着保时捷、住着别墅的他有了更多的想法,“何不在家乡从事农特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隔行如隔山,朋友们听说他要做农产品加工,纷纷劝他别冒险去做不熟悉的行当。
但是,他却选择了一意孤行,于2007年注册成立一家农特产品有限公司,承包几千亩水域进行淡水养殖。
同时,还一口气投入6000多万元,建造上万平方米的厂房,进行农产品深加工。
赵挺勇养殖鳝鱼、甲鱼等水产,由于在技术上是外行,加上对市场行情不熟悉,无法把握生产节奏和规律,导致价高时没有产出。
而由于资金需求巨大,赵挺勇被迫将厂房和汽车作为抵押申请银行贷款,并将建筑方面的资金不断补充到养殖场。
但随着后期投入越来越大,最终资金链断裂。
赵挺勇的投资全部打了水漂不说,还欠下外债1000多万元。
回乡创业艰苦励志经历故事

回乡创业艰苦励志经历故事 任何事情⼀定要有决⼼去做才能做好,创业就是那样。
看看那些回乡创业经历,感受他们不惧艰⾟的精神,激励⾃⼰的创业⽃志。
那么下⾯是店铺分享的回乡创业艰苦励志经历,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回乡创业艰苦励志经历⼀ 蔡甸“⽶王”创新湖北⾖丝加⼯⼯艺赚⼤钱 这个夏天,夏长兴格外忙碌:⼀⽅⾯,新⽶即将上市,他的⽶业公司进⼊⽣产旺季;另⼀⽅⾯,他设在⽟贤的加⼯⼚正⼤批量⽣产湖北特⾊美⾷——⾖丝,以及油炸兰花⾖和花⽣⽶等休闲⾷品。
“湖北⼈爱吃⾖丝,但过去受时令限制,⼀般只在秋冬两季做。
经过创新加⼯⼯艺,今年7⽉起,我们就能不受季节限制全年加⼯⾖丝,⽽且还开发出杂粮、莲藕、绿⾖等多种⼝味。
”夏长兴⾃豪地说。
从1994年辞职下海,夏长兴在长达20余年的时间⾥,基本上只做了⼀件事:卖⼤⽶。
“创业就是把⼀件事做精做透,⾃然也就成功了。
”如今,他创办的天安⽶业有限公司已经成为蔡甸⽶业加⼯的龙头企业,年产值上亿元。
“武汉好爸爸”为⼉治病辞职卖⼤⽶ 如果不是因为⼉⼦,或许,夏长兴不会迈出创业第⼀步。
辞职下海前,夏长兴在蔡甸区粮⾷局下属的柏林粮管所⼯作,当过营业员,下乡收过粮油,后来做到了业务经理。
当时,虽然收⼊不⾼,但粮⾷系统是铁饭碗,依然有不少⼈羡慕。
1993年,⼉⼦的出⽣,彻底改变了夏长兴的⽣活。
⼉⼦刚⽣下来就连续⾼烧不退,送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先天性⼼脏病,如不能及时治疗会有⽣命危险。
⽽当时他和妻⼦的⽉⼯资加在⼀起还不到500元,为给⼉⼦治病,他背上了⼗⼏万元的巨额债务。
为了救⼉⼦,为了还债,夏长兴毅然辞职,⽤⾝上仅有的⼏百元钱买了⼀辆三轮车,开始了卖⼤⽶的⽣涯。
创业之初异常艰⾟,夏长兴每天清早起床,骑着三轮车到粮油店批发⼤⽶,再⾛街串巷叫卖,经常到晚上⼋九点钟,才拖着疲惫的⾝体回到家。
好在,⼀年下来,他攒下2万多元,也有了⼀些固定客户。
同时,他也敏锐地意识到,要扩⼤经营就得有固定的场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乡创业励志故事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热潮在西部地区正在兴起下面是整理的一些回乡的创业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回乡创业故事篇:小伙辞职返乡创业养牛发展循环产业初夏时节,重庆市南川区木凉乡气候宜人,满眼葱绿。
重庆市慧迪肉牛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就在该乡玉岩铺村海拔800米的一处坡地上。
牛舍周边,庄稼果树长势喜人,不远处的山坪塘水清波静。
迷彩服、牛仔裤、黑胶鞋,一头汗水两脚泥,年轻的面庞充满朝气,又带着几分腼腆。
这是24岁的公司经理霍之亚给人的第一印象。
院坝坐定,好客的霍家人端上了农家的香茶和自己包的粽子。
“我出生那年正赶上北京亚运会,所以老爸给我起了这个名字。
”从8年前外出打工,到前年回到农村,霍之亚说起了他的农村创业故事、他的梦想。
时间越长就越想自己创业20XX年,霍之亚跟随父母去广东中山打工。
“6年时间,总共在三家企业干过,”霍之亚说,其中有两家是电子厂,一家是制鞋厂。
在前两家企业,他是当工人,工资比较低,起初只有1000元左右,后来涨到1800元,到第三家企业他已经成为了管理层,工作没那么累了,工资也能拿到4000元左右。
“收入还不是我决定返乡的主要原因,”霍之亚说,他们一家都在一个地方打工,钱不算少,彼此还能照应,按一般人的想法来说也过得去了。
“但我一直觉得,在外打工始终是为别人干,时间越长就越想自己创业。
”霍之亚透露,也不是没有想过在广东创业,但考虑到竞争激烈,人地两生,“估计也搞不过人家。
”还有就是,爷爷奶奶已80高龄,他的心里也惦记他们。
如果说这个想法最初还只能憋在心里的话,是近年来东南沿海部分企业不景气的现状和西部家乡的发展让年轻人下定决心跟父母“摊牌”。
6年间霍之亚回过农村老家两三次,每次回来他都能感受到家乡的变化。
“南川的路都不认得了,村里的条件改善速度也比我想象快,”霍之亚说,“回来不光是探亲,也在看、也在问,琢磨着什么项目最合适。
”“他跟我说要回乡创业,我首先问他准备做什么。
”霍之亚的父亲霍仁才说,当儿子回答他“养牛”的时候,他吃了一惊,同时也生出几分赞许。
“养殖业不容易被淘汰,牛肉的市场需求很大,而且在我们南川,养猪的多,养牛的少,他说的这些我都认同。
”霍仁才说,但他提醒霍之亚:搞养殖是很辛苦的,怕脏怕累的话做不长。
“我不怕,能坚持。
”霍之亚的坚定态度让霍仁才最终作出了举家返乡、支持儿子创业的决定。
20XX年7月,霍之亚一家回到南川,在木凉乡玉岩铺村租下了40亩地,开始建设他们的肉牛养殖场。
一出门就挨了当头一棒霍之亚没有想到,他回乡搞养殖,一起步就摔了个大跟头。
“前期准备和建设都很顺利,”霍之亚说,养殖场选到了比较理想的位置,土地流转租金也不高,当地政府在路、水、电等各方面都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到了20XX年年初,霍之亚就开始张罗着买牛了。
“之前我们对牛的品种进行了反复筛选,决定从山东买,4个优质品种,116头肉牛,”按照霍之亚的预想,这批牛养一年到一年半就可以出栏,如果成本控制得好,每头牛能挣到500元到600元。
20XX年3月25日,这一天霍之亚一辈子都忘不了。
“从山东运到我们这里,正常的时间应该是30个小时左右,但我们这批牛却在路上用了70多个小时。
”霍之亚说,由于没有经验,长途运输途中有些环节没有协调好,导致到达时间大大延后,又逢阴雨天气,一下子就病了几十头。
霍之亚慌了神,急忙找人来给牛治病,“南川区的兽医我们都请到了,买药的钱也花了不少,但人家都说错过治疗的时间了,没办法。
”3个月后,116头牛剩下62头。
“看着牛一头头倒下,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说起这事,霍之亚神情黯淡。
54头牛的买牛款加上给牛治病的钱,70万元一下子打了水漂,“就像一出门就挨了当头一棒,真是打疼了。
”痛定思痛,霍之亚开始认真总结教训。
“那个时候光看着市场好,净想着养牛的好处,没想到风险。
”霍之亚说,原以为牛疫病少,但不知道一旦得病不好治;原以为本地养牛的少没什么竞争,但没想到养牛少兽医也少。
“不讲科学,再好的市场也没你的份。
”意识到知识的短缺,霍之亚开始认真学习,参加培训班、网上找资料、向别人请教……去年第二次去山东买牛,对于运输途中牛的保温、喂食等方面他更是格外注意。
如今,养殖场的120头牛健康成长,已到出栏期。
“后来这些牛一直没生过病,我都能算半个兽医了。
”霍之亚笑着说。
成立公司以后,霍之亚和父亲明确了分工:他负责技术,父亲负责采购和市场。
走进牛舍,霍之亚熟练地指导工人给牛喂食、除粪,还不时亲昵地抚摸牛头。
“我们这几个品种都比较好,前几天运了4头到广东试销,每斤牛肉能比当地的牛肉多卖6块钱,”霍之亚说,这样算下来,120头牛全部卖掉,亏损就可以补回来了。
发展循环产业是我的梦想120头牛,每天产生牛粪就有三四吨,牛粪怎么处理?会不会污染环境?这个问题霍之亚在决定搞养牛场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
可以看到牛舍旁边有一个沼气池,“通过沼气池,牛的粪便就转化成沼气、沼液和沼渣,”霍之亚操作起他们购买的净化处理专用设备,“沼液和沼渣经过脱水净化后就可以直接用作肥料,不会污染环境。
”借鉴其他养殖场的经验,霍之亚建起了一个300多平方米的蘑菇种植厂房,开始利用牛粪种植双孢菇。
牛粪太多了用不完,霍之亚又开始在循环产业上动起了脑筋。
“发展循环产业是我的梦想,也是养殖业的方向。
”霍之亚说,牛粪可以养蚯蚓,蚯蚓又可以养鸡、养鱼,把产业链拉长一些,也可以多带动周边的村民增加收入。
下一步,他还想尝试组建一个专业合作社,搞一体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配套化服务。
说到目前的困难,霍之亚表示,一个是贷款不容易,另一个是村里的道路还不够宽,肉牛运输有些不便。
“做什么行业都不轻松,困难还得自己多想办法克服。
”他说,回乡创业以来,他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许多鼓励和支持,除了乡政府和农业、畜牧部门外,作为回乡创业青年,团市委还把他列为“未来企业家培养青锋计划”扶持对象,为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作为一名90后,霍之亚也有自己的爱好。
“但现在养殖场人手少,忙得基本没什么业余时间了,也就是看看书上上网。
”他说,因为要住在养殖场,他如今很少去城里玩,“有时朋友回来了去参加一下聚会,都不敢太晚回来,怕牛场这边有事。
”与很多同龄人相比,霍之亚显得很“土气”。
“以前在广东也挺时尚的,现在没法讲究了,衣服也不敢穿好的,牛舍有事随时得上,身上老是有牛粪味儿。
”霍之亚笑道,累是累点,但挺充实,对前景也有信心。
“你今年24,再给你4年时间,到28岁就得干出点名堂了,到时候我就全放手不管了哟!”一旁的霍仁才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对儿子说。
“4年后你就想抱孙子了?”“之亚压力大不?要加油哦!”……几位公司员工参与进来,打着趣。
欢笑声中,霍之亚的脸红了。
回乡创业故事篇2:高考状元珠海种地7年跳下皮卡车,皮肤黝黑、胡子拉碴的邹子龙,俨然是一个地道的农民:肥硕的牛仔裤挽着裤脚,破旧的运动鞋布满了泥土。
邹子龙扯了扯裤腿说,“这身着装方便随时下田干活”。
这位人大的硕士,北大和人大的双学士,7年前放弃了原本可以留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一头扎进了珠海偏僻的乡村创业,开荒种菜,创办有机农业园,如今是300亩地的农场主,常年为上千个家庭餐桌提供有机菜。
开荒种菜收获了爱情从珠海市区驱车到高栏港平沙镇绿手指有机农业园,要1个多小时,这是邹子龙在珠海开辟的第三处有机农场。
20XX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和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双学位的邹子龙,还没毕业就游说了两个大学同学作为合伙人来到珠海开荒种地,其中一位叫陈羿好,这位重庆姑娘在人大是学艺术的,读书时是出了名的登山运动员,在一次登山过程中与邹子龙相识并成为好友。
20XX年,邹子龙以韶关高考状元的身份进入人大,他在高考志愿上仅填报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虽然在校期间获得了北大经济学的第二学位,但毕业时除了农业,他别的工作都未曾认真考虑过。
离毕业还有几个月,邹子龙班上的同学大多选择到金融单位和国企上班,而已经被保送读研的邹子龙念念不忘的还是他的现代农业梦。
陈羿好毕业前原本被一家电视台录用,同样出于对大自然的向往,在邹子龙的游说下,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和邹子龙一道离开北京来到珠海;另一个被邹子龙游说来的是大学的好兄弟冯永久。
他们三人在珠海三灶承包了一个山头开荒种地,用从家中借来的积蓄,创办有机农业园。
虽然邹子龙是学农业经济管理的,但毕竟没有种植经验,“种植标准由我制定,但有些实际生产我也需要向当地老农请教”。
刚到珠海,没有现成的农耕地供他们租种,租种的山头不仅仅要开荒,而且不通水,灌溉成了问题。
但这并没难倒他们,他通过大量实验,最终从很远的地方把山泉水接过来,通过重力加压引到山上实现了自流灌溉。
没有电,他用6个车载电瓶串联起来解决生活和生产用电,用完了再拉到村里面去充电。
开荒的日子,每天差不多花10小时泡在田间地头。
在长期共同劳动中,他的执着、勤劳征服了这片荒地,同时也征服了陈羿好,两个年轻人擦出了爱的火花。
其间,冯永久选择离开,投奔了珠海一家地产公司,此后邹子龙负责农业园的管理并带员工生产;陈羿好每天开着一辆破面包车满珠海跑,负责送菜。
20XX年9月,邹子龙重返人大读研,一段时间,陈羿好挑起了农场的全部重担。
在北京读研时,一是心疼陈羿好太累,二是心系农场,邹子龙说自己做梦都在想农场,有三天以上的长假,他连夜都要飞回珠海。
一到田里精神就来了今年29岁的邹子龙目前的身份是珠海绿手指有机农业园的董事长,由于多年的体力劳动,日晒露宿,风吹雨打,邹子龙没有大学时代的斯文,体型非常健美,皮肤黝黑得像古天乐。
一身土不啦叽的着装,与记者交谈时有些腼腆,时不时摸下鼻子,憨厚的样子更像农民小伙,丝毫没有董事长的气派。
邹子龙的父亲说,邹家世代务农,好不容易在儿子这一代跳出农门,结果儿子虽读了名校,却又回来当了农民。
谈起儿子返乡务农,邹妈妈直摇头,“上了那么好的大学,还读了研,也没找个体面工作。
”虽然有抱怨,但当儿子农场有困难时,老两口还是拿出全部的积蓄支持儿子创业。
邹子龙的办公室是建在农场田间的一间简易板房,推开办公室门,除了堆放了些农具和健身器材,在他办公室里没有老板桌椅,没有电脑。
邹子龙说,自己除了偶尔进办公室放下工具外,其他时间都是在田间地头,几乎不坐办公室,以至于办公室里有老鼠出没。
邹子龙说,他喜欢跟果蔬打交道,而不擅长跟人打交道,随着公司发展,他专门请了职业经理人负责管理公司,自己则负责园区设计和生产标准制定,并每天带领员工在田间作业。
“我坐在电脑前就头痛,读书时我的电脑也长久不开机,都发霉了,一到田里精神就来了”。
如今,邹子龙会带领队员们每天在田间从早到晚忙个不停。
有时早上8时不到,他们要先到猪圈打扫,然后来到田里种菜、摘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