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人员创业励志故事
返乡创业农民致富事例

返乡创业农民致富事例创业是成功的过程,成功也是一辈子的过程,看看那些返乡创业的事例,学习他们,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
那么下面是店铺分享的返乡创业农民致富事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返乡创业农民致富事例一:大学生回乡创业种多肉植物年入百万回乡创业的缙云大学生翁杰经历了重重困难后,最终在多肉植物上找到了突破口。
如今他的多肉植物基地规模步步扩大。
微风吹来,三都村沿溪公路旁的花草树木随风摇曳,阳光洒在地面上,也打在翁杰年轻的脸上。
3年前翁杰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他放弃杭州高薪、有前景的体面白领工作,选择回到缙云老家创业致富。
期间,他经历过工厂破产的无奈、前途渺茫的绝望,最后机缘巧合,在缙云县新碧街道三都村开创了“老翁家庭农场”。
这不仅让他走出了困境,还带动了乡亲们就业创收。
在前不久的省农博会上,翁杰作为浙江省十佳农创客之一参加了农创馆的展示,还得到省委书记的鼓励。
放弃都市白领工作回农村?创业之初大学生挫折连连出生于1989年的翁杰是个地道的农家男孩,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一双眼睛炯炯有神。
“我没有其他优势,唯一的优点就是能吃苦。
”这是翁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翁杰的出生地是缙云县新建镇丹址村,这是缙云县西部的一个小山村,务农收入低,村民多外出谋生。
乡亲们为生计四处奔波的情形,暗暗在翁杰心中种下了“为村民们做点什么”的种子。
2012年6月,当时的杭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向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线路运输专业的翁杰伸出了橄榄枝。
面对一份专业对口的高薪白领工作,翁杰心中纠结万分。
回农村:四年的专业知识相当于白读;留在大城市:房子、车子重压下,最初的梦想何去何从?综合权衡下,翁杰还是选择听从内心的声音,回到农村创业。
回到缙云老家后,翁杰先后经历了家族企业缙云县七彩照明材料有限公司破产,为还外债疯狂接单锁具抛光加工的落魄经历。
2013年底,五水共治浪潮袭来,由于锁具抛光加工产生粉尘污染,翁杰也不得不停下,那时他仍欠账20多万。
农民返乡自主创业成功事迹故事

农民返乡自主创业成功事迹故事做好创业最好是选择一个合适的想法,多看看那些返乡创业的故事,学习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之路。
那么下面就让店铺分享一些关于农民返乡创业成功事迹的内容,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农民返乡创业成功事迹一养鹅致富不走寻常路养鹅效益高年售8000万“我是搞鹅养殖的,目前合作社拥有12万只种鹅,鹅饲料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每天就需要20多吨玉米,所以我现在需要与一些粮食种植大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不久前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大会上,河北省迁安市正农鹅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印明的这个问题让全场静了下来。
马印明精心呵护尚未出壳的小鹅马印明的创业故事:马印明今年39岁,杨团堡村人,是位淳朴的农民。
认识他的人都说,他干事好琢磨,肯付苦,有股子泥腿劲。
闯荡马印明初中没毕业,就开始学做买卖。
家里有台解放车,他就跟着跑车,当时主要是拉矿粉。
19岁,他到附近一家矿上上班。
他干得很卖力,手掌、大腿都磨出了茧子。
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
他有着自己的目标。
1996年,年仅23岁的他大胆承包了矿上的一个干选车间,干得风生水起。
27岁时,他便晋升采矿主任。
之后,他去了青龙县开铁矿,为他的人生赚得第一桶金。
创业这时他有了更大胆的想法——自己创业!2005年,他在当地开了自己的一个小铁矿。
经过多年商海的磨爬滚打,他开始思考将来:开矿是能够赚钱,可矿石资源终有枯竭的那一天,什么产业才有发展后劲,才会永不枯竭呢?“当时国家正号召退耕还林,我仔细捉摸了一下,觉得搞养殖业,再结合退耕还林,应该大有前途。
”想到做到,他开始筹办自己的养殖场。
2007年9月,养殖场正式开张。
挫折“要干就要往大了干,不能小打小闹。
”在经过到外地的一番考察后,马印明笃定主意,首先承包了村里的180多亩荒地,甩手大干。
之后他又陆续承包了村里的300多亩荒地,经营面积达到了约500亩。
马印明将养殖场养殖与退耕林下养殖想结合,规模迅速扩大。
返乡创业捐资助学人物故事

返乡创业捐资助学人物故事以下是 6 条返乡创业捐资助学人物故事:故事一:老张啊,那可是我们村里的传奇人物!他以前在外闯荡多年,积累了不少财富和经验。
有一天他突然就回到家乡了。
别人都好奇地问他:“老张,你咋回来了?”他笑着说:“咱这家乡多好啊,我要回来干一番大事业!”老张说干就干,办起了养殖场。
这养殖场办得那叫一个红火啊,不仅让自己赚了钱,还带动了村里好多人就业。
而且啊,老张还特别关心村里孩子们的教育,每年都拿出不少钱来捐资助学。
有一次我问他:“老张,你自己挣钱也不容易,咋还这么大方捐钱呢?”他一拍大腿说:“哎呀,咱小时候没读好书,可不能让孩子们也这样啊!我这是为家乡的未来投资啊!”老张,真牛!我觉得他就是我们的榜样,返乡创业带动家乡发展,还心系孩子们的未来,了不起!故事二:李姐,那可是个厉害的人物!她在外面打拼了好多年,终于闯出了点名堂。
突然有一天,她回到了咱们这个小地方。
大家都很惊讶,问她:“李姐,你咋回来啦?”李姐温柔地说:“这里是我的根呀,我想为家乡做点事。
”之后啊,她开了一家手工艺品店,做得有声有色的。
不仅如此,李姐还特别重视教育,定期给学校捐资助学。
记得有一次开家长会,她对家长们说:“孩子们就是咱们的希望啊,咱们不支持他们读书怎么行呢?”真的,李姐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家乡孩子的求学路。
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返乡创业也可以很精彩,捐资助学更是大爱的体现!她真的好棒啊!故事三:咱村的小王,以前那也是在大城市混得风生水起的啊!可没想到啊,他竟然选择了回来。
大家都说:“小王,你在城里呆得好好的,回来干啥?”小王嘿嘿一笑说:“这里有我的牵挂啊!”他回来干起了电商,把咱家乡的特产卖到了全国各地。
返乡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

返乡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创业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在世界各国,创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
看看那些返乡创业的故事,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
那么下面是店铺分享的返乡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返乡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一:邵阳黄鳝养殖第一人的黄鳝养殖致富经邵阳县:特色养殖梅子院鳝鱼生态养殖在邵阳县塘渡口镇梅子院村有一个天子湖生态水鱼养殖合作社,那里养殖的可不是一般的水产鱼,而是有着水中蛟龙之称的黄鳝,合作社的负责人张红桃,用了两年的时间,成为邵阳县黄鳝特色养殖成功的第一人。
眼前这位正在打电话的男士叫张红桃,他就是生态鳝鱼养殖基地的负责人,当我们来到基地时,他正在和涟源市的一家鲢鱼养殖基地互通电话,这鳝鱼养殖和鲢鱼又有什么关系,通过交谈,张红桃告诉小编,这鲢鱼是用来喂养黄鳝的,这让小编我是大惑不解。
正说着的时候一辆水产运输车驶进了养殖场。
张红桃告诉小编,买的这些鲢鱼全都是用来喂食黄鳝的,为了保鲜,过称之后一筐筐鲢鱼被立马装进了大冰柜。
话说这黄鳝为热带及暖温带鱼类,营底栖生活的鱼类,适应能力强,在河道、湖泊、沟渠及稻田中都能生存。
日间喜在多腐植质淤泥中钻洞或在堤岸有水的石隙中穴居,白天很少活动,夜间出穴觅食。
张红桃的养殖场采用的是网箱养殖,这种养殖方式具有投资较小、方便在鱼塘开展黄鳝养殖、规模可大可小、操作管理比较简便、水温容易控制、养殖成活率高等优点。
制作网箱所选用的材料一般为聚乙烯网布,网箱一般制作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底面积以不大于20平方米为宜,张红桃的网箱每个都在6平方米,箱体深度为?1.2-1.5米。
网箱上缘四周翻卷同时缝入小指粗的尼龙绳和留出绳头便于捆绑到木桩或支架上。
塘水位不深可打桩安放固定式网箱,水位较深的塘安放浮式网箱。
静水池塘设立网箱总面积不超过池塘总面积的30%,有流动水的池塘其网箱面积可达池塘总面积的50%。
回乡创业艰苦励志经历故事

回乡创业艰苦励志经历故事 任何事情⼀定要有决⼼去做才能做好,创业就是那样。
看看那些回乡创业经历,感受他们不惧艰⾟的精神,激励⾃⼰的创业⽃志。
那么下⾯是店铺分享的回乡创业艰苦励志经历,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回乡创业艰苦励志经历⼀ 蔡甸“⽶王”创新湖北⾖丝加⼯⼯艺赚⼤钱 这个夏天,夏长兴格外忙碌:⼀⽅⾯,新⽶即将上市,他的⽶业公司进⼊⽣产旺季;另⼀⽅⾯,他设在⽟贤的加⼯⼚正⼤批量⽣产湖北特⾊美⾷——⾖丝,以及油炸兰花⾖和花⽣⽶等休闲⾷品。
“湖北⼈爱吃⾖丝,但过去受时令限制,⼀般只在秋冬两季做。
经过创新加⼯⼯艺,今年7⽉起,我们就能不受季节限制全年加⼯⾖丝,⽽且还开发出杂粮、莲藕、绿⾖等多种⼝味。
”夏长兴⾃豪地说。
从1994年辞职下海,夏长兴在长达20余年的时间⾥,基本上只做了⼀件事:卖⼤⽶。
“创业就是把⼀件事做精做透,⾃然也就成功了。
”如今,他创办的天安⽶业有限公司已经成为蔡甸⽶业加⼯的龙头企业,年产值上亿元。
“武汉好爸爸”为⼉治病辞职卖⼤⽶ 如果不是因为⼉⼦,或许,夏长兴不会迈出创业第⼀步。
辞职下海前,夏长兴在蔡甸区粮⾷局下属的柏林粮管所⼯作,当过营业员,下乡收过粮油,后来做到了业务经理。
当时,虽然收⼊不⾼,但粮⾷系统是铁饭碗,依然有不少⼈羡慕。
1993年,⼉⼦的出⽣,彻底改变了夏长兴的⽣活。
⼉⼦刚⽣下来就连续⾼烧不退,送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先天性⼼脏病,如不能及时治疗会有⽣命危险。
⽽当时他和妻⼦的⽉⼯资加在⼀起还不到500元,为给⼉⼦治病,他背上了⼗⼏万元的巨额债务。
为了救⼉⼦,为了还债,夏长兴毅然辞职,⽤⾝上仅有的⼏百元钱买了⼀辆三轮车,开始了卖⼤⽶的⽣涯。
创业之初异常艰⾟,夏长兴每天清早起床,骑着三轮车到粮油店批发⼤⽶,再⾛街串巷叫卖,经常到晚上⼋九点钟,才拖着疲惫的⾝体回到家。
好在,⼀年下来,他攒下2万多元,也有了⼀些固定客户。
同时,他也敏锐地意识到,要扩⼤经营就得有固定的场所。
农民工返乡创业实例

《农民工返乡创业实例》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超励志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故事,可有意思啦!我老家村里有个大叔,叫王富贵,以前一直在城里的建筑工地上打工。
这人啊,可实在了,干活那叫一个卖力,工友们都喜欢他。
可在城里打拼了好些年,他心里一直惦记着老家呢。
有一次,王富贵大叔过年回村,看到村里好多地都荒着,他心里就琢磨开了。
他和村里几个长辈坐在村口晒太阳的时候就说:“咱村这么多地荒着,太可惜了。
我在城里打工的时候,看到人家那些大城市里的人,都喜欢吃新鲜的有机蔬菜,咱村这地要是种上有机蔬菜,说不定能行呢。
” 一个长辈笑着说:“富贵啊,你这想法好是好,可咱也没种过有机蔬菜啊,能成不?” 大叔挠挠头说:“不试试咋知道呢?”说干就干,王富贵大叔过完年就没再去城里打工了。
他把自己这些年攒的钱拿了出来,还找亲戚朋友借了一些,就开始搞他的蔬菜种植大业。
他先把村里的荒地一块一块地整理出来,那活儿可不容易。
他每天都在地里忙活,累得满头大汗。
他老婆在旁边帮忙,还埋怨他:“你说你放着城里的活儿不干,回来遭这罪,要是赔了可咋办?” 大叔一边擦汗一边说:“你就别操心了,我有信心。
”为了种好有机蔬菜,大叔还专门跑到农业大学找专家请教。
他在学校门口等了好久,好不容易见到了专家,就像个小学生一样,拉着专家问个不停。
专家被他的热情打动了,给他讲了好多种植有机蔬菜的门道,什么土壤改良啦,病虫害防治不用农药啦。
大叔都认真地记在一个小本子上,嘴里还念叨着:“这可都是宝贝啊。
”地整好了,菜种下去了,大叔就像照顾自己孩子一样照顾那些蔬菜。
每天天不亮就去地里,看看菜苗有没有长虫子,有没有缺水。
有一次,下了一场大雨,大叔担心蔬菜被淹,半夜就爬起来往地里跑。
他穿着雨衣,拿着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地里走。
到了地里,看到有些排水渠被堵住了,他就用手去掏,弄得浑身都是泥。
他老婆第二天看到他那狼狈样,又好气又好笑地说:“你看看你,为了这些菜,命都不要啦?” 大叔嘿嘿一笑说:“这可是咱们的希望,可不能让它们出事。
大学生回乡创业典型事迹

大学生回乡创业典型事迹大学生回乡创业典型事迹(通用7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用到过事迹吧,事迹是指对本单位具有突出事迹的集体和个人整理出的文字宣传材料。
到底应如何拟定事迹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回乡创业典型事迹(通用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学生回乡创业典型事迹1“我们合作社目前参与的村民中,有一半是贫困户。
今年四五月卖出了18万多公斤木瓜,人均增加近6000元的纯收入。
”近日,马山县白山镇兴华村润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韦情告诉记者。
两年前,90后大学毕业生韦情作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返乡种植木瓜。
对此,父母和乡亲都不理解。
“大学学过种植技术,有一点理论基础,毕业前又在市场上作了调查,觉得种植木瓜前景很好,而且它的周期短,200多天就可以出产品了,资金周转快。
”通过自筹40余万元启动资金,韦情和同窗好友欧学昌从村里流转155亩土地,开始种植大白皮水果木瓜。
两个创业的大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全用上了:采取水肥药一体化技术,花费十几万元建设了滴灌设施。
2012年夏天,当地遭受了40多天的高温,滴雨未下。
让村民们认为“花多余钱”的滴灌设施,保证了浇灌,木瓜获得了丰收。
平时少有车辆的村子一下变得热闹起来,几乎每天都有大卡车进来装木瓜。
“没想到啊,90后种地居然这么有出息!”看到两个年轻人干得有模有样,村里的群众也起了种植的念头。
今年初,经过村委牵线,韦情带领10名村民成立了润田种植专业合作社。
记者了解到,目前向合作社下单的有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等地的大客户40多个,每个客户对木瓜的需求量一年都是50多万公斤。
为此,韦情计划3年内把木瓜种植扩大到500亩,带动农户种植200亩,形成村里的特色支柱产业。
大学生回乡创业典型事迹29月6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三师红星一场康乐小区居民周先生走进“领先电脑科技”说到,“老板,我要一根网线。
”老板询问了尺寸没用多久就将网线做好,测试完毕后递到他的手中。
回村创业的小故事

回村创业的小故事以下是 7 条回村创业的小故事:故事一:我呀,之前一直在城里打工,那日子过得真叫一个累哟!后来决定回村试试。
嘿,你猜怎么着?我发现咱村里那土鸡蛋可香啦,这城里可难买到这么好的。
我就想着要不就搞个土鸡蛋买卖吧!我找了村里的大爷大妈们收鸡蛋,他们可高兴啦。
“咱这鸡蛋能卖钱啦!”他们笑着说。
我呢,把这些鸡蛋精心包装,运到城里去卖。
哇,那生意好得不得了哇!现在我的生活过得可有奔头啦!观点:回村创业也能找到大商机,只要肯用心。
故事二:老三之前在外面闯荡了好些年,啥也没闯出名堂。
有次回来,看到村子后面那大片荒地,心里一动。
“为啥不拿来种果树呢?”他这么一想,就行动起来了。
他到处借钱,买树苗,雇人。
好多人都说他疯了,可他不信邪。
嘿,几年后,那果树上挂满了果子,红彤彤的,就像一个个小灯笼。
老三乐开了花,“哈哈,我就知道能行!”观点:只要有想法有胆量,荒地也能变宝。
故事三:还记得小芳吗?她之前可是我们村的大美女,去城里读书后就没怎么回来了。
突然有一天,她回来了,还带着几个朋友。
原来是要在村里开个农家乐。
“咱村这么美,这么多好玩的,不搞个农家乐太可惜了。
”她说。
那之后,来村里玩的人越来越多,小芳的农家乐也天天爆满。
“这可比我在城里上班强多啦!”她笑着说。
观点:村里的资源利用好了,就是宝藏。
故事四:大明从小就对木工活儿感兴趣,在城里也学了不少手艺。
后来回村看到村里的老木匠越来越少,那些传统工艺都快失传了。
他一拍大腿,“我来干!”他开始收集老工具,拜访老木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乡人员创业励志故事
好猪肉是什么样的?在80后猪倌向平东眼里,应该是“有乡愁味道的猪肉”。
昨日,在东湖风景区落雁岛的仓库里,向平东埋头于
猪油、猪肉、猪油渣?之中,整理货架,忙碌而充实。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年轻的猪倌,还是位美术硕士。
只是因为想“做点自己喜欢的事”,他毅然关掉广州的公司,回乡养猪。
美术硕士回乡当猪倌
父亲听到儿子的想法后急了:“好不容易培养个研究生,做点体面工作不行?你瞎折腾个什么呢!”向平东耐心解释:“研究生养猪
不是什么丑事,我要养和别人不一样的猪——用粗粮蔬菜喂养的黑猪。
”
向平东来到宜昌秭归大山里,与人合伙养起了黑猪。
红薯菜叶古法养猪
在向平东的老家,也有村民与他合作。
宜都市松木坪镇杨树坪村村民王长玉介绍,村里100多农户中,目前有30多家与向平东合作
养黑猪,他家已经养了15头黑猪。
记者在向平东拍摄的黑猪放养视频中看到,签约农户将猪驱赶至山坡上,将玉米、红薯、菜叶等撒在地上,黑猪立刻围成一团,互
相拱着抢食。
向平东介绍,每天,农户们都会拍下一段当日放养情
况的视频发给他,虽然身在武汉,但他时刻掌握着黑猪的成长状况。
想把黑猪赶上新三板
虽然养殖基地远在宜昌秭归,但向平东在武汉设立起体验基地,向客户展示公司产品。
从养殖到销售,向平东去掉了所有的中间环节,直接面向客户。
“猪也要卖得艺术”,向平东的产品均为浅绿色包装,看起来格外清爽,猪油用精致的玻璃罐罐装,外面还套着质朴的麻袋,有一
种古朴的美感。
光靠“圈子营销”还不够,向平东计划今年在武汉的高端社区里开10家肉铺,首家肉铺已于1月下旬在汉口后湖开业。
向平东是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应邀回母校做这场讲座的。
2003年,向平东从湖北美院美术学系毕业后,又考入广州美院攻读研究生。
硕士毕业后,从事了创意设计工作的向平东,两年前回老家宜
昌干起了养猪事业。
去年11月,向平东以武汉侬家屋农业发展有限
公司总经理身份亮相武汉,参加团省委举行的创富大赛,闯入15强。
公司诞生半年来,有多家天使投资公司一直关注他们的成长,但他
却谨慎地保持着与“天使”们的距离。
他希望自己创立的侬家屋黑
猪品牌,能按自己的初衷发展,并成为黑猪市场的一匹黑马。
向平东的故事:曾经没钱上大学,凑不齐学费
“我是带着感恩的心态回到这个城市的。
”作为年轻的创业榜样,向平东却不惧坦承自己的窘迫往事。
向平东是宜都市松木坪镇杨树坪村人。
1999年,19岁的向平东
被湖北美术学院录取。
作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乡亲们都为他感
到骄傲,但他却为凑不齐学费而发愁:向平东8岁时母亲去世,父
亲在当地煤矿打工,收入微薄。
他报考的美术学系仅学费一年就要6500元。
同学们都已顺利报完到、军训去了。
学校为他保留一个月
的学籍,希望他能在一个月内凑齐学费报到。
走投无路的向平东只
好向本报求助。
“我好想上大学。
”15年前的9月20日,武汉晚报在头版头条
报道向平东的文章,表达他内心的渴望。
报道见报次日,时任副省长王少阶作出批示,要求不使特困生失学。
众多热心读者纷纷为向平东捐款,很快就为向平东凑齐了学费。
看到记者保存的信纸和已经开始发黄的感谢信,向平东露出了惊讶的表情:没想到您还保存着这个。
当记者问他是否还记得其中的
内容时,他只说了4个字:“刻骨铭心。
”
他记得在晚报6楼过道的沙发上度过的一夜,记得文教部员工拿出自己的饭卡,让他到食堂就餐:记得一位下岗女工特意从汉阳赶
到报社,为他捐出100元……
“虽然四年的大学生活仅学费就要支付3万多元,但我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完成学业,把社会对我的扶助变成奋斗的动力。
我
请求做晚报读者公益扶助中心的一名义工,加入到帮助更多不幸人
的活动中去。
”
爬行女养牛创业建年产4百万肉牛养殖场
今年35岁的潘远香是宜宾市屏山县大乘镇正直村村民,她3岁
时因病致双下肢瘫痪,系肢体二级残疾人,只能用手爬行,大家都
喊她“爬行女子”。
她曾自卑和哀怨过,但擦干眼泪后,凭着身残
志坚的毅力,她艰难求学和创业,创建了一个养殖场,还要带动村
民致富。
她闯出了残疾人奋发向上的心声,闯出了绚丽多彩的美好
世界,闯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人生之路坎坷不平,上天为你关闭了一扇门,自然也会为你开启另一扇窗。
我们的人生可能会遭遇不幸,但依然要选择坚强。
”
潘远香说。
近日,记者来到屏山县大乘镇正直村,实地采访了这位自强不息的“爬行女强人”和她的养殖场。
祸从天降小女孩学会坚强
潘远香的犇犇肉牛养殖场位于大乘镇正直村石明组,地处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
记者赶到这里时,潘远香和工人正在切割草料喂牛。
尽管之前当地有关部门作了介绍,但初见潘远香还是带给了记者强
烈的震撼:她的下肢严重萎缩,只有上半身能够活动,要挪动身躯
必须靠双手爬行。
她此时正坐在地上,费力地用刀宰草。
宰好的草
料放在背篼里后,她又使用双手挪一步再把背篼往前拖一下。
进入
养殖场内后,她像招呼自己的孩子一样,和场内的西门塔尔牛说话,并一一为它们喂草料。
就是这样一个潘远香,却建起年产值超4百万元肉牛养殖场。
学会爬行的潘远香很兴奋,她终于觉得自己不是废人。
从此,她开始试着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尽力学会自己做家务。
为了读书,她坚持爬行上学。
“夏天地面很烫,手掌心几乎全是泡,冬天两只
手全是冻疮,红一块、紫一块的肿得像泡粑。
”潘远香印象最深的是,自己用稻草编手套,由于技术不过关还没到校就磨破了。
“那
时候家里穷,下雨天手上沾满了泥,只能到校前两手搓搓就算了。
”
10岁才勉强上小学一年级,学习和生活对于潘远香而言,都比
常人艰难许多。
别人做一遍就完成,她却要付出数十倍的努力。
艰
难念完小学和初中,她的成绩一直保持班级前三,但继续上学却成
了难事,无法正常行走的她被学校拒之校外。
但潘远香并不服输,
就在她快要绝望的时,高场职中的一位招生老师答应让她入学,还
为她争取到了特殊照顾。
当年,潘远香的事情经媒体报道,迎来不
少好心捐助,为她省去了三年的学费。
生活磨砺“爬行女”乐观面对
艰难创业残疾身躯撑起一片天
2012年,她开始四处了解和学习肉牛养殖,还专门请教了畜牧
部门专家。
说干就干,在亲朋好友和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养殖场
2013年在她老家动工建设。
“现在已投入了200多万,除了养殖场
建设外,肉牛的本钱很大。
”潘远香说,养殖场目前有42头肉牛,
还有75头分给了屏山的农户喂养。
据潘远香介绍,养殖场今年的计划是出栏200头肉牛,产值400
万左右。
今后,她还将建一个肉牛屠宰场,形成一条产业链,直接
面向市场。
“预计6月就有一批肉牛上市,前来预购的很多,目前
供不应求。
”
潘远香说,她最大的心愿是带动附近村民特别是残疾人共同致富。
“养殖场今后繁殖的小牛将送给乡亲们喂养,我提供技术和饲料支
持,并全部回收肉牛。
牛的生长期在8—10月之间,乡亲们每头牛能赚5000元左右。
”潘远香告诉记者,?如今,肉牛专业合作社已经成立,他们走上了养殖场加养殖户互惠互利共赢的发展之路,市场前景良好。
潘远香的想法赢得了乡邻们的尊重。
58岁的村民潘洪清说,潘远香虽然残疾,但干事有魄力,深得大家信任。
“她建养殖场的时候,我和其他村民经常来帮忙,我还借了2万元给她。
我今后也准备养几头牛,这样既能照顾家里,每年也有上万元的收入,不必出门打工了。
”
学驾驶开车梦今年能实现
其实潘远香从小读书、在家人的不理解下非要读高场职中。
按照当地人的说法,等她长大了,随便摆个摊摊,找个人家嫁了。
但是在潘远香内心深处,从来就没有放弃过要努力过上好日子。
潘远香说,从小一个亲戚要经常骑摩托车进城,那个时候他很喜欢进城去,因为羡慕城里人的生活,虽然她身体残疾,却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双手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我没有觉得哪里不对劲,也没有感觉到自卑。
”潘远香谈到别人用异样眼光看他时候说。
潘远香说,她还在上海学习驾校,能够开车也是她的梦想,也许今年就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