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中考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题集锦

2016--2017《曹刿论战》中考题集锦(包括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1]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2]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有何间焉②小惠未徧③小大之狱④故克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4)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链接】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
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
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二、古诗文阅读【17分)(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7-20题。
(12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曹刿论战》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曹刿论战》考点集锦《左传》全国视野课内外对比:2019黑龙江龙东考内容相关的《后汉书》之鲁恭知识梳理1. 古今异义(1)又何间.焉古义:今义:空隙;隔开;不连接(2)肉食者鄙.古义:今义:粗俗;低下(3)牺牲..玉帛古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4)弗敢加.也古义:今义:增加(5)小大之狱.古义:今义:监狱;官司;罪案1(6)必以情.古义:今义:感情;情形(7)可以..一战古义:今义:表示同意(8)再.而衰古义:今义:表示又一次2. 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①神弗福.也原意为:福气,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公将鼓.之原意为:打击乐器,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形容词用作动词忠.之属也原意为:忠诚,忠实,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一词多义衣食所安. ____________________2(1)安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 ____________________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______必以信. ____________________ (2)信小信.未孚 ____________________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忠之属.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3)属属.引凄异(《三峡》) 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____________________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4. 其他重点实词(1)齐师.伐我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弗敢专.也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必.以分人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曰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小惠未遍.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小信未孚.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7)虽不能察.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战则请.【F】从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齐师败绩..败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公将驰.之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登轼.而望之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既克..,公问其故既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一.鼓作.气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三而竭.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彼竭我盈.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难测.也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惧有伏.焉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望其旗靡.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文言虚词其.乡人曰(1)其下视其.辙4公问其.故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2)之公与之乘公将鼓之.登轼而望之.又何间焉.(3)焉惧有伏焉.(4)乃.入见何以.战(5)以必以.分人可以.一战(6)战则.请从(7)战于.长勺6. 句子翻译(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5(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中考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题及答案曹刿论战中考题及答案(一)(2011·青海西宁)阅读《曹刿论战》,回答第9~12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又何间焉间:参与。
(2)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10.结合语境指出句中加点虚词的含义。
(1)必以分人以:把。
(2)公与之乘之:曹刿。
11.用现代汉语翻译“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句。
打仗,要靠勇气。
第一次擂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擂鼓时士气就衰减,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就枯竭了。
12.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认为可以迎战的条件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 下视其辄,登轼而望之”这个动作,让我们再次领略到了曹刿的“远谋”。
(3)从鲁庄公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可以看出他的急躁冒进行为。
从而也再次印证了曹刿“ 肉食者鄙,不能远谋”的观点。
(二)(2012·四川泸州)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
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中考试题之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中考试题之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中考试题之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附答案「篇一」《曹刿论战》阅读下列两段选文,完成6—10题。
(12分)【甲】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
楚人济④泓而来。
有司⑤复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系之。
”宋公曰:“不可。
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馀,寡人不忍行也。
”既济⑦,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
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
”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
②期:约定时日。
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
④济:过河。
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
⑥迨:趁着。
⑦既:尽,完了。
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的字。
(2分)(1)彼竭我盈,故克之克:(2)然后襄公鼓之鼓: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2)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译文: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
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2分)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参考答案:1.(1)战胜(攻破)(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每小题1分)2.C (ABD三项均为介出所处,可译为“在”;C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3.(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曹刿论战中考试题锦集及答案精编版

曹刿论战中考试题锦集及答案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御史初中《曹刿论战》中考题专练一、2007河南省(一)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谋攻》)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公将鼓之?鼓:(2)既克,公问其故?克: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9.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20.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
(2分)二、(2007镇江卷)(二)阅读《曹刿论战》(节选)和《子鱼论战》(节选),完成12—16题。
(共13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曾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中考问答题

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答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2.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说:“可以一战”。
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5分)曹刿:鲁庄公:答: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如用课文从具体做法阐述亦可)3.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2分)战争取胜4.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2分)答: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5.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6.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1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2分)语言描写对比9.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2分)(1)战前:(2)战中:10.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战中:齐人三鼓。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夫战,勇气也。
11.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3分)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
(完整)曹刿论战中考真题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试题(含答案)(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选自《曹刿论战》)【乙】故三军可夺气①,将军可夺心②。
是故朝气锐③,昼气惰④,暮气归⑤.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⑥者也。
以治待乱⑦,以静待哗⑧,此治心⑨者也。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⑩者也。
勿邀正正之旗11,勿击堂堂之阵12,此治变者13也.【注释】①夺气:挫伤士气。
夺,剥夺,引申为挫败、打击。
气,这里指刚劲勇锐之气. ②夺心:动摇决心。
心,指决心。
③朝气锐:军队初战时士气旺盛.一说为军队早晨士气高昂。
锐,旺盛. ④昼气惰:过了一段时间后,士气逐渐懈怠。
昼,白天,一说指经过一段时间后.惰,懈怠. ⑤暮气归:到最后,战斗力消耗殆尽,士气低落,将士思归.暮,到了战斗快结束时,一说指傍晚。
归,止息、衰竭,一说指思归,想回去。
⑥治气:掌握运用士气的方法。
治,掌握。
⑦以治待乱:以我军的严整有序对待敌军的混乱无序。
治,治理、有序。
⑧以静待哗:以我军的沉着冷静对待敌军的躁动不安。
哗,喧哗,指躁动不安。
⑨治心:掌握利用军队的心理的方法。
心,指心理。
⑩治力:掌握军队的战斗力。
力,指战斗力 11、勿邀正正之旗:不要攻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邀,邀击、迎击.正正,严整。
12、勿击堂堂之阵:不要去攻击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军。
堂堂,壮大的样子。
阵,阵容。
13、治变者:掌握机动应变的方法。
变,指机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公将驰.之驰. (2)望其旗靡.靡.(3)三军可夺气.气. (4)朝气锐.锐.: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人教版九下《曹刿论战》基础题+历年中考真题答案

《曹刿论战》答案一. 1.编年体史书2.儒家 3.左丘明4.《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5.春秋三传6.“长勺之战”二.1.(1)衣食所安(2)牺牲玉帛(3)再而衰三而竭2.(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4)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三.1.(1)攻打(2)谋划(3)参与(4)见识短浅(5)养(6)个人专有(7)恩惠通“遍”遍及、普遍(8)指猪牛羊等(9)虚报(10)实情(11)信用为人所信服(12)赐福,保佑(13)案件(14)即使明察(15)(以)实情判断(16)尽力做好分内的事类(17)击鼓进军(18)已经打败(19)振作(20)第二次(21)充满(22)推测、估计(23)埋伏(24)倒下2.(1)之:①助词,补足音节(2)以:①介词,把②介词,依据③介词,按照④介词,凭借五、1.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3.“祭祀用的牛羊、玉帛等祭祀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如实向神禀报。
”4.对方没有士气了,而我方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5.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6.打仗,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
六、1.长勺之战2.“只有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战机,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七、(一)【答案】1.(1)目光短浅(2)职分(3)追击(4)伏兵2.(1)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2)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3.A4.夜筑垒/至晓而成/闻峻军严声/诸将咸惧其来攻5.(1)共同点:①头脑冷静,善于把握作战时机;②重视敌我双方的士气。
(2)在久攻不下,无所建树的情况下,李根建议修筑白石垒,起到了稳固防守阵营的作用;当众人听闻敌军击鼓整队,非常恐惧的时候,孔坦冷静分析,稳定了军心,为后边坚守白石垒打下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阜新市(09辽宁省)
(一)阅读回答9~12题。
(10分)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_____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11.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
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2分)
2.河南省(09)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3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
(2)忠之属也。
属
18、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9、结合(一、二)段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3分)
3.怀柔区(09北京市)
四、文言文阅读(共8分)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0—12题。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3分)
(1)齐师伐我伐:(2)牺牲玉帛牺牲: (3)小大之狱狱: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3分)
(1)肉食者鄙翻译:
(2)可以一战翻译:
(3)一鼓作气翻译:
12.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2分)
答:
4.莆田市(09福建省)
(二)阅读下文,完成5-8题。
(15分)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3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
(3)既克,公问其故。
故:
6.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3分)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按下列要求,用选文的原句回答。
(5分)
(1)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2)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
”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
8.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4分)
5.天水市(09甘肃省)(二)(15分)
1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2分)
(1)小惠未徧. (2)又何间.焉
1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9.理解填空(用原文回答)。
(2分)
(1)“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20.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
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
(4分)
6.义乌市(09浙江省)
1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又何间(参与)焉
B、肉食者鄙(地位低)
C、战则请从(跟随)
D、便要(通“邀”,邀请)还家
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B、长跪而谢之曰
C、辍耕之垄上
D、小大之狱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9、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五.简要回答:(1分×17格=17分)
1.出自本文的成语有等
2.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文中相关的句子是:
3.曹刿认为进军、反攻的有利时机是
;追击开始的时机是。
4.本文说明了怎样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5.本文“论战”的中心是“”;
本文以线索,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和军事上的。
6.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他不顾同乡劝阻“请见”,表现了他勇于为国分忧的爱国热忱。
7.“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前文与该句呼应的句子是“”
8.“既克,公问其故。
”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五、1、(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辙乱旗靡)、(彼竭我盈)2、是否取信于民/民心向背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3、“彼竭我盈 / 齐人三鼓”之时辙乱旗靡之时
4、
①取信于民;②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③善于把握战机。
5、远谋长勺之战的经过为远见卓识
杰出才能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8、承上启下
、(一)9.(1)赐福、保佑。
(2)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10.(1)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
11.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12. 语言 ; 机智、聪颖、聪敏、机敏、聪明、随机应变等(答出其中一个词语即可)
2、17、(1)目光短浅 (2)本分内的事 (3)满一年 18、(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完全耗尽。
(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
19、(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3)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20、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1.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3、10.答案:(1)讨伐,进攻(2)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3)案件11.答案:(1)居高位、享厚禄的贵族官僚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3)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
12.答案: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评分:战争之前、实战过程中两个要点各1分。
4、5. (1)问:参与(2)福:赐福、保佑(3)故:缘故、原因6.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解释出“鄙”“谋”的意思各得1分,整体大意对,语句通顺得1分)7.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分,每个分句1分。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8.)示例: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5、 (15分)1
6、(1)同“遍”,遍及;普遍。
(2)参与 1
7、
C 18、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以实情相报。
(2)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退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没有了。
19、(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0、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