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高考语文《史记选读 太史公自序》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
高级中学高中语文选修(苏教版) 《〈史记〉选读》导学案太史公自序第五课时

太史公自序(第五课时)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 小组:_______ 【学习目标】
1.对照注解,落实文言知识点。
2.理解“喟然而叹”的内容,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因素。
3..理解“退而深惟”的内容,分析其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喟然而叹”的内容,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因素。
难点:.理解“退而深惟”的内容,分析其作用
【导学流程】
一、探究未知
1、文言实词
于是论次其文
幽于缧绁
退而深惟曰
夫《诗》《书》隐约者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
2、翻译句子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同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2、文本解析
1>理解“喟然而叹”的内容,体会其中究竟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因素。
2>.理解“退而深惟”的内容,说说它的作用?。
《太史公自序》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太史公自序》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太史公自序》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1本篇文章将针对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太史公自序》一文进行深度解析,并提供详细的教学计划,力求帮助教师制定更高效、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背景《太史公自序》为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史记》的前言,内容包括作者的构思、创作经历、写作目的等。
其文笔优美、用词精炼,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此外,该文还揭示了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对于理解汉代历史、史学思想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均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的1. 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学思想,理解《史记》的创作背景和价值。
2. 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学素养,加深对汉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学术观念,引导学生探究史学研究的方法和规律。
三、教学内容与流程1. 导入让学生就“历史”一词进行思考,了解历史的概念、作用和价值,引发学生探索历史的动力。
2. 学习分析《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文学特点和史学思想,从历史文学角度进行解析,介绍司马迁生平和史学事业的重要影响,以及《史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3. 反思引导学生针对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和创作方法进行思考和探讨,从史学研究方法、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承三个方面进行剖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学素养。
4. 总结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注重历史知识与人文素养的融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讨论法: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引入等多种方式进行授课,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2. 实践法:通过阅读原文、文化讲座、文化沙龙等形式进行实践,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史学方法,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3. 问题导向法:带领学生产生问题,通过自主探究、讨论、研究等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五、教学评价1. 口头回答:通过提问、讨论、演讲等形式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高中】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高中语文导学案苏教版必修5

【关键字】高中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高中语文 43—44—45--46导学案苏教版必修5一、语文文字运用(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菲薄(fěi)挣揣(zhèng)载体(zǎi)殚精竭虑(dān)B、谂知(shěn)愠怒(yùn)缧绁(xiè)殒身不恤(yǔn)C、桀骜(ào)木讷(nè)冥想(míng)强颜欢笑(qiáng)D、攒射(cuán)垣墙(yuán)骠骑(biāo)茕茕孑立(jié)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缺憾希冀划地为牢浑浑噩噩B.盘桓修葺永保青春举案齐眉C.慰藉陷阱芸芸众生陨身不恤D.沧桑文身蝇头微利黯然泣下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在与洪涝灾害的斗争中,全体指战员不畏艰险,奋力拼搏,终于取得最后的胜利,在胜利面前,他们安之若素。
B、他首先认真研究史料,再反复思考,然后执笔成文。
文章似行云流水,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
C、现有产品的条形码很容易被仿造,且让消费者很难识别。
最近,科学家们发明出一种DNA产品条码,有了它,造假者只能望其项背。
D、面对民俗展览会上展出的秦淮扎灯、桃花坞年华、惠山泥人、扬州漆器灯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很多观众交口称赞,感叹相见恨晚。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花粉含菌量高的主要原因,往往是收集后未及时脱水或储存方法不当造成的,所以,不仅要注意含菌总数和大肠杆菌含量,还应格外注意霉菌。
B、在即将到来的下学期,全国1.5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用上了免费教科书,部分科目用书还将循环使用。
C、南京郊外的阳山,有三块经人工雕塑、长达的巨大石头,专家认为这是朱棣为给朱元璋修建神功圣德碑选的碑材。
D、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内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我国公众的专利意识和研究开发水平不断提高。
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高中语文 4748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

教学安排:测试1课时,校对背诵复习1课时,共计2课时必修5背诵默写1.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 。
, 。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2.诏书切峻, 。
郡县逼迫, 。
州司临门, 。
臣欲奉诏奔驰, ; ,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 。
3. ,凡在故老, ,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 。
今臣亡国贱俘, , ,宠命优渥, ,有所希冀。
4.但以刘日薄西山, , ,朝不虑夕。
, ; , 。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
5.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 。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6. ,听臣微志, ,保卒余年。
, 。
,谨拜表以闻。
章节与课题复习试卷讲评 课时 2 主备人王瑞 审核人 张聪 使用人王瑞 使用日期或周次 学习目标和任务1、查缺补漏.2、夯实双基。
重点难点建议 1、查缺补漏。
2、夯实双基。
学习过程7.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
8、臣少多疾病,,,至于成立。
9、,。
前守臣逵察臣孝廉,。
10、诏书特下,,寻蒙国恩,。
11、,死当结草。
12、,,,。
?总是离人泪。
13、恨相见得迟,。
,。
14、听得到一声“去也”,;,减了玉肌:?15、青山隔送行,,。
16、夕阳古道无人语,。
17、四围山色中,。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18、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左丘失明,;孙子膑脚,;不韦迁蜀,;韩非囚秦,。
《诗》三百篇,。
19、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20、屈原既放,,,,。
21、,,是以见放。
22、圣人不凝滞于物,。
世人皆浊,?众人皆醉,?何故深思高举,?23、吾闻之,,。
安能以身之察察,?宁赴湘流,。
安能以皓皓之白,?24、,可以濯吾缨,,可以濯吾足。
25、惨象,;流言,。
26、沉默呵,沉默呵!,。
27、真的猛士,,。
28、鹏之背,;怒而飞,。
29、野马也,,。
30、天之苍苍,??其视下也,。
31、,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设计

《太史公自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
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
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
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字词总结:(一)古今异义词至于去市长河古文故事往往(二)通假字反阙指罔失承拂(三)活用字词相显则死善恶君臣子闻是非(四)一词多义所以次四、整体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1-3自叙家世谱系。
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五、探究谈论(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颛顼时司天地唐虞时复典夏商时世序周时将领典周史战国秦司马错将伐蜀司马靳事白起秦朝司马昌主铁管汉朝司马无泽市长司马喜五大夫司马谈太史公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
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
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高中语文 5556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一、了解和回顾有关《史记》和司马迁的文学常识。
二、朗读课文。
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 字词总结:(一)古今异义词至于 去 市长河 古文 故事往往(二)通假字反 阙 指罔 失 承拂(三)活用字词相 显 则死 善 恶君 臣 子闻 是非(四)一词多义所以 次四、小结本篇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一、整体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 章节与课题史记选读 太史公自序 课时安排 2课时 主备人王瑞 审核人 王兴秋 使用人王瑞 使用日期或周次 学习目标和任务 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重点难点建议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习过程二、探究谈论(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颛顼时唐虞时夏商时周时战国秦秦朝汉朝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1)孔子为什么著《春秋》?(2)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3)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4)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壹壶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补充资料《史记》命运太史公的担心不无道理。
《史记》的传播历经坎坷。
著称后,秘而不宣,将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防被毁。
尽管如此,“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
高中语文专题一第1课太史公自序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第1课太史公自序本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是70列传的最后一篇。
它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是了解司马迁、学习《史记》的一把重要钥匙。
学习此文,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疏通文字,梳理大意,重点掌握通假字、“适”“略”“论”“卒”“罔”等多义词及古今异义词,翻译重点句子。
二是进一步了解司马迁的生平经历和人生抱负,理解他创作《史记》的条件、动机和指导思想,加深对其人其书的认识。
初学《史记》,同学们一定有理解不深不透、弄不明白的地方,不必急躁,可以注意以下几点:1.将它与必修五中的《报任安书(节选)》结合起来学习。
2.借助注释和译文。
抓住常见常用的语言点学习积累,过于艰涩的地方可以放过。
尤其对文中最难的部分——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只要知道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要效仿孔子作《春秋》、寓褒贬于书中即可,不必强求自己弄通。
3.实在不明白,可以边学习其他文章边学习本文,将本文与其他具体文章结合学。
还可以在学完所有的选读篇目后,再重温甚至重学它。
一、人物名片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
生卒年月不详。
其父司马谈,学问广博,武帝时为太史令,专掌秘籍、职司记载,立志写一部完整的史书,未及动笔就去世了。
司马迁受其父熏陶,十岁就学于长安,二十岁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地方风土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后来的写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武帝元封三年(前108)继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室古籍,参与修订历法,并开始写作《史记》。
武帝元封五年,因上书为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武帝,获罪下狱,受宫刑。
他认为自己既然不能在政治上建功立业,那就得更加发愤著书。
为完成《史记》的写作,他隐忍苟活。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写书,历十年艰辛,终于在征和初年(前92)写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又称《太史公书》。
其后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二、背景资料处于上升时期的封建社会,要求有一部记载天子盛德、叙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业绩的史书,以总结历史经验。
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预习导学案(无答案)

昔在颛顼..【音:..........】,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唐虞之际,绍.【义:..........】重黎之后,使复典.【义:..........】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义:..........】天地。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
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间,司马氏去.【义:..........】周适.【义:..........】晋。
晋中军随会奔.【义:..........】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其在卫者,相.【义:..........】中山。
在赵者,以.【义:..........】传剑论显,蒯聩..【音:..........】其后也。
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义:..........】,因而守之。
错孙靳.【音:..........】,事.【义:..........】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曰夏阳。
靳与武安君阬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
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
蒯聩玄孙卬.【音:..........】为武信君将.【义:..........】而徇.【义:..........】朝歌。
诸侯之.【义:..........】相王..【义:..........】,王卬于殷。
汉之伐楚,卬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
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古义:..................;今义:...................】。
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
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有子曰迁。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义:................】。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南.【义:..........】游.【义:..........】江、淮,上会稽..【音:..........】,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义:..........】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一、了解和回顾有关《史记》和司马迁的文学常识。
二、朗读课文。
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 字词总结:
(一)古今异义词
至于 去 市长
河 古文 故事
往往
(二)通假字
反 阙 指
罔 失 承
拂
(三)活用字词
相 显 则
死 善 恶
君 臣 子
闻 是非
(四)一词多义
所以 次 四、小结本篇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 章节与课题
史记选读 太史公自序 课时安排 2课时 主备人
王瑞 审核人 王兴秋 使用人
王瑞 使用日期或周次 学习目标和任务 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重点难点建议
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习过程
二、探究谈论
(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
颛顼时
唐虞时
夏商时
周时
战国秦
秦朝
汉朝
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
(1)孔子为什么著《春秋》?
(2)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
(3)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
(4)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壹壶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
(补充资料《史记》命运
太史公的担心不无道理。
《史记》的传播历经坎坷。
著称后,秘而不宣,将其“藏之名山,副
在京师”,以防被毁。
尽管如此,“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
”汉明帝说:“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
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
”直到司马迁死,“其书稍出,宣帝吮迁外甥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偿焉”。
西汉对该书的流传控制很严。
后东汉、南北朝以及隋唐,对《史记》多有微词,甚至还有指责《史记》是“谬孔子言”,直到宋代《史记》才遇知音。
明清学者多精读《史记》,开始考证,核差误,论得失,《史记》的研究至此才蔚为大观。
)
4.总结写《史记》的目的。
(二)从《太史公自序》中得知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分组讨论,要求能用原文作论据。
(三)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和不屈的人格。
六、《史记》的有关知识。
(自己写提纲,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1.根据本文的资料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人,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
青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十岁开始学习古文典籍。
二十岁离开家乡漫游各地,寻访古代遗迹,收集资料,回到长安后,入仕作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地区。
父亲司马谈去世之后,当了太史令,曾经参与制定太初历。
后因为李陵之祸,激怒汉武帝,自请腐刑,得以保全性命,忍辱完成了《史记》创作。
2.结合本文以及所积累的知识介绍《史记》。
《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的专名。
《史记》之名大概起于魏晋间。
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3000多年的历史,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6500字。
《史记》的体例是司马迁的创举。
用本纪叙述帝王,兼排比大事;用《世家》记述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表》来统系年代、世系、人物等;用《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传》记人物、民族以及外国。
五种体例在风格上各具笔法而内容上则构成严密的整体。
后来历代的史家都继承了这样的体例,成为正史写作的通用体例。
七、总结全文: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一书撰写的序言。
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历叙世系和家学渊源,并概括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第二部分利用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自己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第三部分是《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
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
八、作业:
1.背诵第11小节,整理重要文言字词。
2.完成《高效课堂新学案》。
教学反思:
1、采用师生互动,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
2、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