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终端接收机入网技术条件及测量方法
宁夏广电高清互动机顶盒规范书

附件宁夏广电高清互动机顶盒技术规范书二O一O年六月目录1概述 (1)1.1规范书的目的 (1)1.2规范书说明 (1)1.3规范书引用的标准 (2)2总体要求 (4)2.1通用要求 (4)2.2外观和结构要求 (5)2.3遥控器性能要求 (5)3硬件配置要求 (5)3.1基本硬件配置要求 (6)3.2性能参数要求 (7)3.2.1射频输入接口 (7)3.2.2射频环通输出接口(低损耗无源环出) (7)3.2.3视频输出接口 (7)3.2.4HDMI1.3接口要求 (8)3.2.5Y、PB、PR输出接口要求 (8)3.2.6音频输出接口 (8)3.2.7杜比数字音频功能和接口规范 (9)3.2.8网口要求 (9)3.2.9USB接口要求 (10)3.2.10电源 (10)3.2.11RS-232串行数据接口 (10)3.2.12交互通道技术要求 (10)3.2.13智能卡插槽要求 (10)3.2.14视频解码要求 (10)3.2.15音频解码要求 (11)3.2.16内置CABLE MODEM要求 (11)3.2.17显示要求 (11)3.2.18EPG界面图形设计要求 (12)3.2.19字库要求 (12)3.2.20其他要求 (12)4基本功能要求 (12)4.1数字电视广播 (13)4.2互动电视 (13)4.3集成CAS (13)4.4交互数据广播 (14)4.5中间件 (14)4.6图片界面广告下载 (14)4.7支持双向网络 (14)4.8支持IPTV业务 (15)4.9支持PVR及其扩展应用 (15)4.10移动硬盘多媒体业务 (15)4.11支持JVM的应用 (16)4.12O SD及操作界面 (16)4.13软件更新(LOADER)功能 (16)4.14机顶盒开机时间要求 (16)4.15节目搜索 (16)4.16节目管理 (17)4.17遥控功能 (17)4.18声道设置 (17)4.19音量调整功能 (17)4.20文字图片透明/半透明处理 (17)4.21状态报告功能 (17)4.22参数设置功能 (17)4.23节目属性标识 (17)4.24P AL/NTSC自动识别 (18)4.25屏幕保护 (18)4.26出厂默认设置 (18)4.27断电、待机特性 (18)4.28支持动态更新功能 (18)4.29支持节目分类显示功能 (18)4.30射频旁路功能 (18)4.31处理强制性表格定义 (19)4.32机顶盒可实现的其他功能 (19)5系统集成要求 (19)6标志、包装、运输、储存、使用说明 (19)6.1标志、包装、运输、储存 (19)6.1.1标志 (19)6.1.2包装 (20)6.1.3运输 (20)6.1.4储存 (20)6.2使用说明 (21)6.3序列号使用说明 (21)1 概述1.1 规范书的目的本规范书做为宁夏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招标采购高清互动机顶盒的技术要求。
有线电视系统输出口5-1000MHz入网技术条件和测量方法

3
反射损耗
dB
相互隔离
4
dB
(TV—FM)
5
屏蔽衰减
dB
≥ 14(5~65 MHz) ≥ 16(87~550 MHz) ≥ 14(> 550 MHz) ≥ 14(87~108 MHz)
≥26
≥90
5 测量方法
可以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或用扫频仪进行测量,如有争议时以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为准。 5.1 相互隔离、插入损耗 5.1.1 用矢量网络分析仪进行测量 5.1.1.1 测量方框图如图 1 所示。
d 将扫频信号恢复到原电平,并将反射损耗电桥测试端接到被测部件的被测端。 e 曲线下降的分贝数即为被测端口的反射损耗。 5.3 带内平坦度 5.3.1 用矢量网络分析仪进行测量 5.3.1.1 测量方框图如图 1 所示。 5.3.1.2 测量步骤 a 将网络分析仪的频段设置于该测的频段范围内,测量选择“传输”测量状态。 b 将被测部件的输入端接入网络分析仪“射频输出”端口,传输端或分支端接到分析仪的“射频 输入”端,然后在被测部件其它端口加上标准匹配负载。 c 在网络分析仪显示屏上读出整个带宽内幅度随频率的变化量,即为测量值。 5.3.2 用扫频仪进行测量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1999-11-17 批准
2000-02-01 实施
1
GY/T XXXX-XXXX
序号 1 2
表1
项目
插入损耗
终端式系统输出口性能参数
单
性能参数
单孔 位
5~300MHz≤0.5
300~1000 MHz≤1.0 dB
双孔
TV:≤2.5 FM:≤10
带内平坦度
(TV)
dB
±1.5(各频道内≤0.5)
有线数字电视广播条件接收系统入网技术要求和测评方法(暂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技术要求有线数字电视广播条件接收系统入网技术要求和测评方法(暂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布目次前言 (228)1.范围 .................................................... ... ....... (229)2•引用标准和文件........................................ ... ......... (229)3.定义和缩略语 .......................................... ... ......... (230)3.1 定义.............................................. .... ..... . (230)3.2缩略语............................................ ............ (230)4•测评环境.............................................. .... ....... (231)4.1 条件接收系统构成 (231)4.2 条件接收系统的基本测试环境..................... (232)4.3 总体测评方法……………………………………..……… ..……………… .2335. 功能要求和测评方法................................. (233)5.1 同密 (233)5.1.1 技术要求 (233)5.1.2 测评方法.......................................... ................ .. (233)5.1.2.1 测评条件......................................................... ..... (233)5.1.2.2 测评工具........................... ....... .......................... .. (233)5.1.2.3 测评步骤.............................. .............................. .. (233)5.2 CAS缓存设备与监管平台数据交换协议和格式..................... .…2 345.2.1 技术要求....................................... .................... ........... (234)5.2.2 测评方法.................................... ....................... ........... (234)5.2.2.1 测评条件 (234)5.2.2.2 测评工具……………………………………………..………… .2345.2.2.3 测评步骤 (234)5.3 机卡配对 (234)5.3.1 技术要求.................................................................... (234)5.3.2 测评方法...................................................................... .. (234)5.3.2.1 测评步骤 (234)5.4 授权管理 (234)5.4.1 技术要求.............................. ............................... .......... .. (234)5.4.2 测评方法…………………… .…………………………… .…………… .2355.4.2.1 测评条件........................................................ .. (235)5.4.2.2 测评工具 (235)5.4.2.3 测评步骤 (235)5.5寻址管理................................................... (235)5.5.1技术要求.............................................. . (235)5.5.2 测评方法 (236)5.5.2.1 测评条件........................................................... .. ... (236)5.5.2.2 测评步骤 (236)5.6 系统接收端软件下载........................... ......................... . (236)5.6.1 技术要求........................................................ .. ......... . . (236)5.6.2 测评方法........................................................ .. .. (236)5.6.2.1 测评条件.......................................... ......... .. (236)5.6.2.2 测评步骤.......................................... ......... .. (236)5.7 通用接口(CI)支持............................. ........ .. (236)5.7.1 技术要求.......................................................... ........... .. (236)5.7.2 测评方法.................................................................. .. . (236)5.7.2.1 测评条件.......................................... ......... ............ . (236)5.7.2.2 测评步骤.................................... .................. . (236)5.8 业务支持能力 (237)5.8.1 技术要求.................................................................. .. (237)5.8.2 测评方法............................................................... .. (237)5.8.2.1测评步骤.......................................... ........... ............ (237)6. ................................................................................................ 性能要求和测评方法.......................................... ............................ (237)6.1 标称用户容量下的平均授权时间.......................................... ....... . (237)6.1.1 技术要求.................................................................. .. (237)6.1.2 测评方法……………………………………..….…………………… .2376.1.2.1 测评条件.......................................... ........... . (237)6.1.2.2 测评工具…………………………………… ..….... …………… ..2386.1.2.3 测评步骤…………………………………… .. … ... ……… ... … .. 2386.2 传送流数量................................................. (238)6.2.1 技术要求............................................................ ........... (238)6.2.2 测评方法.......................................... ..... .... ............ .. (238)6.3 授权响应时间.......................................... ..... ..... ............ . (238)《有线数字电视广播条件接收系统入网技术要求和测评方法》(暂行)编制说明………………………………………………………………….……… .239为了促进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保障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的安全运行,满足服务平台的个性化需求,规范有线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入网测评工作,特制定《有线数字电视广播条件接收系统入网技术要求和测评方法》(暂行)。
有线广播电视前端监测设备及用户终端监测设备入网技术要求及测量

有线广播电视前端监测设备及用户终端监测设备入网技术要求及测量1.频率范围:前端监测设备需要覆盖有线广播电视信号的整个频率范围,包括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数据传输等频段。
设备应具备广泛的频率覆盖能力,以便监测不同频点的信号质量。
2.灵敏度:前端监测设备需要具备高灵敏度,以便检测到低信号强度下的广播电视信号。
设备应能够精确地测量出各个频点的信号强度和干扰情况。
3.抗干扰性:前端监测设备需要具备良好的抗干扰性能,以防止外界干扰对监测结果的影响。
设备应具备抵抗电磁干扰、多径干扰和杂散干扰的能力。
4.时钟同步:前端监测设备需要具备精确的时钟同步功能,以保证监测数据的时间准确性。
设备应能够与其他监测设备进行时钟同步,以实现同步触发和数据对准等功能。
5.数据传输:前端监测设备需要具备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能力,以便实时传输监测数据到后端服务器进行处理和分析。
设备应支持以太网、无线网络等多种数据传输方式。
1.多路监测:用户终端监测设备需要能够同时监测多个用户终端,以提高监测效率。
设备应具备多路输入和并行处理的能力,能够同时监测多个信号源和多个频点。
2.信号质量测量:用户终端监测设备需要能够准确测量用户终端的信号质量参数,如信号强度、误码率、信噪比等。
设备应能够实时监测信号质量,并提供有效的故障诊断和分析功能。
3.自动化监测:用户终端监测设备需要具备自动化监测功能,能够自动进行信号质量测量和故障检测。
设备应能够自动识别故障和异常情况,并及时报警或采取相应的措施。
4.数据存储与分析:用户终端监测设备需要能够将监测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报告生成。
设备应具备足够的存储空间和数据压缩算法,以满足长时间监测和大规模数据处理的需求。
5.跨平台支持:用户终端监测设备需要能够支持不同平台和操作系统,以便与其他监测设备和管理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协同工作。
设备应具备兼容性良好的接口和协议,以实现跨平台的互联互通。
总结起来,有线广播电视前端监测设备和用户终端监测设备的入网技术要求主要包括频率范围、灵敏度、抗干扰性、时钟同步和数据传输等方面。
DVB-C机顶盒入网检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技术要求GD/J 12-2007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接收解码器(机顶盒)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暂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发布目次前言1.范围 (1)2.引用标准和文件 (1)3.缩略语 (1)4.技术要求 (2)5. 测量方法 (10)6.附录A (22)7.参考文献 (26)8.修订说明 (27)前言为了适应有线数字电视发展的需要,根据广电总局关于有线数字电视全面推进的精神以及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接收解码器(机顶盒)的技术发展趋势和需求,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受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委托,组织修订工作组对2000年3月31日通过专家审定的行业技术要求《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终端接收机入网技术条件第一部分:透明传输电性能参数》(暂行)进行了修订,形成本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接收解码器(机顶盒)的基本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本技术要求的修订主要参考了GB13837-2003《声音和电视广播接收机及有关设备无线电骚扰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GB8898-2001《音频、视频及类似电子设备安全要求》、GB2312-198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GB3174-1995《PAL-D制电视广播技术规范》、GB/T11318.1-1996《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设备与部件第1部分:通用规范》、GB13000.1《信息技术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UCS)第1部分:体系结构与基本多文种平面》、GB/T17975.1-2000《信息技术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息的通用编码第1部分:系统》、GB/T17975.2-2000《信息技术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号的通用编码第2部分:视频》、GB/T17975.3-2002《信息技术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号的通用编码第3部分:音频》、GB/T17191.3-1997《信息技术具有1.5Mbit/s数据传输率的数字存储媒体运动图像及其伴音的编码第3部分:音频》、GB/T 17953-2000《4 : 2 : 2数字分量图像信号的接口》、GB/T 14960-1994 《电视广播接收机用红外遥控发射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170-2001《有线数字电视广播信道编码与调制规范》、GY/T134-1998《数字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GY/Z174-2001《数字电视广播业务信息规范》、GY/Z175-2001《数字电视广播条件接收系统规范》、GY/T192-2003《数字音频设备的满度电平》、GY/T201-2003《数字电视系统中的数据广播规范》、GY/Z203-2004《数字电视广播电子节目指南规范》、《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和遥控器功能实施指导意见》(暂行)、《有线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应用指南》(暂行)、《有线数字电视电子节目指南指导性意见》(暂行)、《有线数字电视中间件指导性意见》(暂行)。
EOC产品测试规范-新1

EOC宽带接入产品测试规范目录1引言 (5)1.1背景 (5)1.2目的 (6)1.3定义 (6)1.4参考资料 (6)2 测试说明 (8)2.1 EOC产品说明 (8)2.1.1 局端设备 (9)2.1.2 终端设备 (9)2.2 产品基本要求 (10)2.2.1 传输性能参数要求 (10)2.2.2 数据性能参数要求 (10)2.3测量设备 (11)3 测试主要内容及方法 (12)3.1 测试内容 (12)3.1.1 外观测试内容 (12)3.1.2 功能测试内容 (12)3.1.3 性能测试内容 (12)3.1.3.1 EOC系统对RF的影响 (12)3.1.3.2 RF性能测试: (13)3.1.3.3 数据网络性能测试: (13)3.1.3.3.1 RFC2544数据网络性能测试: (13)3.1.3.3.2 应用数据网络性能测试: (15)在应用环境中,测量IP实际应用的性能。
(15)3.1.3.3.3 压力测试: (15)3.1.3.3.4 衰减测试: (15)3.1.3.3.5 噪音测试: (15)3.1.3.3.6 广播风暴的抑制测试: (15)3.1.3.3.7 安规及EMC特性测试: (15)3.1.4 稳定性、可靠性测试内容 (16)3.1.5 系统高低温环境测试内容 (16)3.2 测试方法 (16)3.2.1 外观测试方法 (16)3.2.2 功能测试方法 (17)3.2.2.1 WEB或Console口管理功能测试 (17)3.2.2.2 基于端口VLAN功能测试 (18)3.2.3 性能测试方法 (19)3.2.3.1 基本功能测试 (19)3.2.3.2 最大连接能力测试 (20)3.2.3.3 插入损耗、系统输出口相互隔离度 (21)3.2.3.4 反射损耗 (22)3.2.3.5 带内平坦度 (23)3.2.3.6 数据网络性能指标测试 (24)3.2.3.6.1 EOC最大吞吐率 (25)3.2.3.6.2 EOC时延 (26)3.2.3.6.3 EOC丢包率 (27)3.2.3.6.4 EOC背靠背帧数 (28)3.2.3.6.5 数据信号抗衰减能力 (29)3.2.3.6.6 数据信号抗干扰能力 (30)3.2.3.6.7 压力测试 (31)3.2.3.6.8 广播风暴的抑制测试 (32)3.2.3.6.9 应用数据网络性能测试 (33)3.2.3.7 绝缘电阻测试 (34)3.2.4 稳定性、可靠性测试方法 (35)3.2.4.1 长时间运行测试 (35)3.2.4.2 意外情况测试 (36)4 测试设计说明 (37)4.1 性能测试报告格式说明 (37)4.1.1 吞吐率(Throughput)报告格式 (37)4.1.2 延时(Latency) 报告格式 (37)4.1.3 帧丢失(Frame Loss) 报告格式 (37)4.1.4 背靠背帧数(Back-to-back frame)报告格式 (38)附录A:测试设计 (39)A1:实验连接图 (39)A2:实验设备情况 (40)A2.1 设备的型号: (40)A2.2 配置信息: (41)附录B:测试步骤 (42)B1 外观测试: (42)B2 RF性能测试: (42)B3 功能测试: (42)B4 EOC系统对RF的影响测试: (42)B5 数据传输性能测试: (43)B6 压力测试: (43)B7 衰减测试: (43)B8 抗干扰测试: (43)B9 广播风暴的抑制测试: (44)B10 烤机(连续工作时间)测试: (44)B11 意外情况测试: (44)附录C:测试表格 (45)C1 外观测试表 (45)C2 RF性能测试表 (46)C3 功能测试表 (47)C4 数据传输性能测试表 (48)C5 EOC系统对RF的影响测试表 (49)C6 衰减对EOC系统影响测试表 (50)C7 噪音对EOC系统影响测试表 (51)C8 EOC系统压力测试表 (52)C9 广播风暴的抑制测试表 (53)C10 连续工作测试表 (54)C11 意外情况测试表 (55)1引言1.1背景EoC原是源于欧洲一些厂家,原文是“Ethernet over Coax”,也就是以太网信号在同轴电缆上的一种传输技术,原有以太网络信号的帧格式没有改变。
有线数字电视广播条件接收系统入网测试方法

照 单 个 产 品 或 组 产 品 进 行 授 权 , 否 能 够 按 照 地 域 或 卡 进 行 是
限 播 。注 意 此 处 产 品 不 单 指 某 个 节 目 , 能 包 括 若 干 个 不 同 可
测 试 规 范 进 行 了介 绍 与 分 析 ,并 将 实 际 测 试 中 需 要 注 意 问 题 进 行 了归 纳 。 在 此 基 础 上 ,通 过 对 实 际 测 试 环 境 搭 建 和 配 置 的 描 述 进 一 步 阐 述 和 分 析 了CAS
入 网测 试 。
的 是 , 密 的 C 不 能 是 同 一 厂 商 另 一 C 版 本 , 论 入 网 同 AS AS 无
节 目 .如 运 营 中 的 基 本 包 就 是 单 个 产 品 。
( )寻 址 管 理 4
大 多 运 行 于 服 务 平 台 中 。 0 3 6 国 家 广 电 总 局 发 布 实 施 20 年 月 《 线 数 字 电视 广 播 条 件 接 收 系 统 入 网 技 术 要 求 和 测 评 方 法 》 有 ( 行 ) 条 件 接 收 系 统 缓 存 设 备 与 监 管 平 台 数 据 交 换 协 议 暂 、《 和 格 式 要 求 》( 行 ) 项 技 术 规 范 , 两 项 技 术 规 范 成 为 当 暂 两 该 前 C S2 网 测 试 标 准 的 依 据 , 且 均 能 通 过 广 电 总 局 网 站 下 A '  ̄ 并 载获得 。 ・
维普资讯
有线数字电视广播条件接收系统 入网测试方法
◎ 程 征 孙 琪 柴 晓瑜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信息安全测中心
同密 测试 主要验 证被 测 C AS系 统 是 否 满 足 基 本 同密 要
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单向传输标准清晰度部分的基本技术要求、测量方法和功能检查 方法。对于能够确保同样测量不确定度的任何等效测量方法也可以采用。有争议时,应以本标准为准。
本标准适用于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的研发、生产和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312-1980 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 基本集 GB 8898-2001 音频、视频及类似电子设备 安全要求 GB 13000.1 信息技术 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UCS) 第 1 部分:体系结构与基本多文种平面 GB 13837-2003 声音和电视广播接收机及有关设备无线电骚扰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 14960-1994 电视广播接收机用红外遥控发射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GB/T 17191.3-1997 信息技术 具有 1.5Mbit/s 数据传输率的数字存储媒体运动图像及其伴音的编 码 第 3 部分:音频 GB/T 17975.1-2000 信息技术 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息的通用编码第 1 部分:系统 GB/T 17975.2-2000 信息技术 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号的通用编码第 2 部分:视频 GB/T 17975.3-2002 信息技术 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号的通用编码第 3 部分:音频 GY/T 170-2001 有线数字电视广播信道编码与调制规范 GY/Z 175-2001 数字电视广播条件接收系统规范 GY/T 201-2004 数字电视系统中的数据广播规范 GY/T 230-2008 数字电视广播业务信息规范 GY/T 231-2008 数字电视广播电子节目指南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终端接收机入网技术条件和测量方法第一部分:透明传输电性能参数(暂行)1.范围本技术条件和测量方法(暂行)规定了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终端接收机透明传输的主要性能参数要求和测量方法,对于确保同样测量准确度的任何等效测量方法也可以采用。
本技术条件和测量方法(暂行)是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终端接收机入网检测的依据。
2.参考标准和文件:(1)G B/T 《信息技术运动图像及和有关声音信号的通用编码》(2)G B/T 《有线数字电视广播规范》(3)G B13836-1992《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设备与部件辐射干扰特性允许值和测量方法》(4)G B 8898-88 《电网电源供电的家用和类似一般用途的电子及有关设备的安全要求》(5)E TSI 300468 DVB-C 系统SI 技术规范(6)广发技字[2000]58号文《关于我国现阶段有线电视综合业务用户终端体制的意见》3.性能参数要求:见表1。
表1表1(续)4. 功能检查项目:见表25. 测量方法5.1 最大、最小接收信号电平 5.1.1测试框图如图1所示。
5.1.2测试方法a) MPEG2数字电视测试信号发生器发送活动图像和声音信号。
接收信号电平采用频谱分析仪的带内功率(BAND POWER )测量功能。
b) 将可变衰减器预留一定的衰减量。
调整可变衰减器,使被测接收机输入电平为其标称输入电平。
c) 调整可变衰减器,增大衰减量,减小输入信号,直到接收机将要出现马赛克,此时的接收机输入电平即为接收机最小接收信号电平。
d) 调整可变衰减器,减小衰减量,增大输入信号,直到接收机将要不能正常接收信号,此时的接收机输入电平即为接收机最大接收信号电平。
5.2 C/N 门限5.2.1测试框图如图2所示。
图2 C/N 门限测试框图5.2.2测试方法a) MPEG2数字电视测试信号发生器发送活动图像和声音信号。
测量C/N 时,以接收中心频率的电平与带内噪声的电平之比作为测量结果。
b) 调整测试发射机的输出电平,使接收机输入信号电平为其标称输入电平; c) 调整噪声发生器的输出,逐渐加大噪声电平,直到接收机将要出现马赛克。
d) 用频谱分析仪测量此时的C/N,即为C/N门限。
5.3 频率捕捉范围5.3.1 测试框图如图3所示。
5.3.2测试方法a)调整可变衰减器,使被测接收机输入电平为其标称输入电平。
b)调整被测接收机的接收频率,使其中心频率与测试发射机的中心频率一致。
c)增加或减小测试发射机的中心频率,使被测接收机处于失锁状态。
d)以1kHz为步进值,逐渐增加或减小被测接收机的接收频率,直至再次锁定频率,记录此时上下频率范围值,即为频率捕捉范围。
注意:每次增加或减小被测接收机的接收频率时,需先将接收频率调整到测试发射机的中心频率。
5.4 输入反射损耗5.4.1测试框图如图4图4 反射损耗测试框图5.4.2测试方法a)按图4所示连接仪器和设备,调整网络分析仪,使其工作在被测频率范围,输出电平调节在适当位置;b)置S到1,调整网络分析仪,校准基准;c)置S到2,调整网络分析仪,再次校准基准,并将校准后的扫描线定标为0dB基准线;d)置S到3,在此状态下的扫描线与基准线之差的最小值,即被测接收机输入反射损耗L。
5.5带外干扰抑制比5.5.1测试框图如图5所示。
图5 带外干扰抑制比寄生输出测试框图5.5.2测试方法a) 按图5所示连接仪器和设备;b) 将仪器和设备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选择被测接收机工作频段内一个频点,发送75%的彩条信号,调节被测接收机使其正常工作;c) 用频谱分析仪测量视频带外干扰抑制比,取其最大值。
5.6 支持符号率范围5.6.1测试框图如图6所示。
图6 支持符号率范围测试框图5.6.2测试方法a) 按图6所示连接仪器和设备;b) 将仪器和设备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选择被测接收机工作频段内一个频点,发送活动图象和声音的测试信号,调整被测接收机使其工作正常;c) 改变发端符号率,相应调整被测接收机符号率,监测其能正确解出图象和声音的符号率范围。
5.7 5.7.1图7 视频幅频特性测试框图5.7.2测试方法a) 按图7 所示连接仪器和设备;b) 将仪器和设备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选择被测接收机工作频段内一个频点,送Sinx/x 测试信号,调节被测接收机使其工作正常;c)用视频分析仪选择Sinx/x 测量项目直接测出结果。
5.8 K 系数,视频输出幅度,视频同步幅度 5.8.1测试框图如图7所示。
5.8.2 测试方法a) 按图7 所示连接仪器和设备;b) 将仪器和设备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选择被测接收机工作频段内一个频点,送CCIR17行测试信号。
c) 调节被测接收机使之正常工作,用视频分析仪选择K 系数测量项目,直接测出K 系数。
注意在测试时,应在行时间波形失真 (Kb)、2T 波幅度失真(Kpb)和2T 波相位失真(Kp)中,读取最大的失真作为K 系数的测量结果。
d) 用视频分析仪选择条幅度测量项目,直接测出视频输出幅度。
e) 用视频分析仪选择同步测量项目,直接测出视频同步幅度。
5.9 色度/亮度增益差(∆K) 5.9.1测试框图如图7所示。
5.9.2测试方法a) 按图7 所示连接仪器和设备;b) 将仪器和设备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选择被测接收机工作频段内一个频点,送副载波调制的20T 脉冲测试信号。
c) 调节被测接收机使之正常工作,用视频分析仪选色度/亮度增益差测量项目直接测出结果。
5.10 色度/亮度时延差(∆τ)5.10.1测试框图如图7所示。
5.10.2测试方法a) 按图7 所示连接仪器和设备;b) 将仪器和设备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选择被测接收机工作频段内一个频点,送副载波调制的20T 脉冲测试信号。
c) 调节被测接收机使之正常工作,用视频分析仪选色度/亮度时延差测量项目直接测出结果。
5.11亮度非线性失真5.11.1测试框图如图7所示。
5.11.2测试方法a) 按图7 所示连接仪器和设备;b)将仪器和设备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选择被测接收机工作频段内一个频点,送五阶梯波测试信号。
c) 调节被测接收机使之正常工作,用视频分析仪选亮度非线性测量项目,在三种不同平均图象电平(12.5%、50%、87.5%)上进行测量,并取三种状态中的最大值为结果。
5.12 微分增益失真5.12.1测试框图如图7所示。
5.12.2测试方法a) 按图7 所示连接仪器和设备;b) 将仪器和设备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选择被测接收机工作频段内一个频点,送副载波调制的五阶梯波测试信号。
c) 调节被测接收机使之正常工作,用视频分析仪选微分增益测量项目,在三种不同平均图象电平(12.5%、50%、87.5%)上进行测量,并取三种状态中的最大值为结果。
5.13微分相位失真5.13.1测试框图如图7所示。
5.13.2测试方法a) 按图7 所示连接仪器和设备;b)将仪器和设备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选择被测接收机工作频段内一个频点,送副载波调制的五五阶梯波测试信号。
c) 调节被测接收机使之正常工作,用视频分析仪选微分增益测量项目,在三种不同平均图象电平(12.5%、50%、87.5%)上进行测量,并取三种状态中的最大值为结果。
5.14 视频信杂比(加权)5.14.1测试框图如图7所示。
5.14.2测试方法a) 按图7 所示连接仪器和设备;b) 将仪器和设备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选择被测接收机工作频段内一个频点,送50%的平场信号。
c) 调节被测接收机使其工作正常,调节其输出亮度电平幅度,使其保证达到700mV p-p;d)用视频分析仪在100kHz~5MHz带宽内选择加权杂波测量项目,测得结果即为加权视频信杂比。
5.15音频幅频特性5.15.1测试框图如图7所示。
5.15.2测试方法a) 按图7 所示连接仪器和设备;b) 将仪器和设备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选择被测接收机工作频段内一个频点,送两路同频、同相、同电平的20Hz 20kHz之间若干单频测试信号;c) 调节被测接收机使之正常工作;d) 在被测接收机音频输出端,用音频分析仪测量对应各频点的输出信号电平;e) 以1kHz为参考点,计算出音频幅频特性。
5.16音频信噪比5.16.1测试框图如图7所示。
5.16.2测试方法a) 按图7所示连接仪器和设备;b)将仪器和设备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选择被测接收机工作频段内一个频点,送+9dBm、1kHz电平的测试音信号;c) 调节被测接收机使之正常工作;d) 在被测接收机音频输出端,用音频分析仪测量输出信号电平P S (单位为dBm) ;e) 在被测接收机音频输出端,用音频分析仪测出额定带宽内的噪声电平P N(单位为dBm) ;f)根据公式S/N =(P S– P N)进行计算,即得音频信噪比。
5.17音频失真度5.17.1测试框图如图7所示。
5.17.2测试方法a) 按图7 所示连接仪器和设备;b) 将仪器和设备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选择被测接收机工作频段内一个频点,送+9dBm电平的频率在60Hz~18kHz之间若干单频测试信号;c) 调节被测接收机使之正常工作;d) 在被测接收机音频输出端,用音频分析仪测量各频点输出信号失真值,取其最大值。
5.18音频左右声道串扰5.18.1测试框图如图7所示。
5.18.2测试方法a) 按图7所示连接仪器和设备;b) 将仪器和设备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选择被测接收机工作频段内一个频点,, 送左(右)路单点音频额定电平的信号到被测接收机;c)用音频分析仪测量对应左(右)路输出的电平L A和串扰信号电平L A'(L B和L B');d)左右声道串扰L A→B(L B→A)由下面的公式给出:L A→B = L A'-L A (dB)L B→A = L B'-L B (dB)5.19音频左右声道电平差5.19.1测试框图如图7所示。
5.19.2测试方法a) 按图7 所示连接仪器和设备;b) 将仪器和设备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选择被测接收机工作频段内一个频点,送两路同频、同相、同电平的60Hz~18kHz之间若干单频测试信号;c) 调节被测接收机使其工作正常;d) 在被测接收机音频输出端,用音频分析仪测量对应各频点左、右两通道的输出信号电平;e) 计算出各频点左、右两通道电平差值,取其最大值。
5.20音频左右声道相位差5.20.1测试框图如图7所示。
5.20.2测试方法a) 按图7 所示连接仪器和设备;b) 将仪器和设备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选择被测接收机工作频段内一个频点,送两路同频、同相、同电平的60Hz~18kHz 之间若干单频测试信号;c) 调节被测接收机使之工作正常;d) 在被测接收机音频输出端,用音频分析仪测量对应于各频点,左、右两通道输出信号的相位;e) 计算出各频点左、右两通道相位差值,取其最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