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渊源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书笔记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学习笔记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学习笔记说明:陈寅恪先生的著作《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与同时代的其他学术名著,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讲,有一定的阅读难度。
难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内容上,文白交杂,不易读透,且读者若对其中有些背景知识缺乏了解,会造成一定的理解障碍;二是结构上,本书没有今天的论文著作一般严谨,对各部分内容界定十分清晰。
以《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为例,全书共有三大标题: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中篇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下篇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
但各部分内容之下,没有再进行形式上的细分。
故,阅读障碍较大之处在于,如何在长篇大论中如何把握作者的论述思路。
本人在阅读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后,对上篇的内容进行结构梳理,归纳出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并抽象出三个小标题。
现将本人的思考及整理展示如下(分两部分,第一是本篇结构;第二是本篇内容提要):绪论一、氏族源流:李唐皇室之世系李唐皇室先祖考李唐皇室世系考二、胡汉问题:北朝之文化与统治政策胡汉文化冲突及其结果“关中本位政策”形成之背景宇文泰改易氏族之过程改易氏族之因:文化重于血统“关中本位政策”的崩解与社会阶级的变动三、阶级升降:唐代统治集团的分化长安中央政府之统治阶级河北藩镇之种族文化与统治阶级河北藩镇之文化河北藩镇之种族河北藩镇之胡族人小结绪论:研究范围与内容一、氏族源流:李唐皇室之世系李唐皇室先祖考:李重耳李唐皇室世系考:赵郡李氏二、胡汉问题:北朝之文化与统治政策胡汉文化冲突及其结果:六镇起义与周齐分立“关中本位政策”形成之背景:宇文泰割据关陇,维持统治之需要宇文泰改易氏族之过程改易氏族之因:文化重于血统;北朝胡汉之别的特点“关中本位政策”的崩解与社会阶级的变动:武则天与唐玄宗时期科举的兴盛与府兵制的瓦解;外朝文武大臣集团与内廷宦官集团三、阶级升降:唐代统治集团的分化长安中央政府之统治阶级:士大夫集团、蕃将集团、宦官集团河北藩镇之种族文化与统治阶级河北藩镇之文化:胡化河北藩镇之种族:胡人河北藩镇之胡族人小结。
读《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读《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是陆游所著,主要论述了隋唐时期的制度特点、演变和影响。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对隋唐制度的一次综合性的评析和总结。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隋唐制度的特点隋唐时期的制度是在汉唐制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继承了汉唐时期的许多优良传统,并在这些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首先,隋唐时期的制度强调中央集权。
隋唐帝国采用了严密的官僚机构,将全国分为路、州、县三级行政区域,以建立起完善的治理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各级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员必须服从上级官员的指挥与调遣。
其次,隋唐帝国实行科举制度,人才绝大部分来自平民阶层。
科举制度逐步形成了完备的应试制度,并成为后来的封建社会的重要基石和士族制度。
科举制度的实行不仅解决了官僚队伍的人才需求,而且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阻止了父权、兄权等因素对人才的选拔,起到了一定的民主化作用。
前两点造就了隋唐帝国的强大和繁荣,但它们所表现出来的中央集权以及对人才的限制也正是部分原因。
隋唐制度经历了从薄弱到强大、从独裁到相对宽松的过程。
在隋时期,由于隋文帝、隋炀帝的短暂统治,政治上未能够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制度;而唐朝则开创了以唐太宗、唐文化为代表的开放、宽松、包容的政治风气。
随着时代的变迁,唐帝国逐步繁荣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封建社会和官僚机构。
封建社会的繁荣又推动了官僚机构的发展,并给官僚机构带来了更多的权力。
唐玄宗时期,立国以来首次将丞相、尚书、左右通前后四面八方的官员归为一体,形成了新的三省六部制,在这个制度下,举贤任能,被尊为经典。
但是这种制度的过度复杂,使得政府运作日渐迟缓,甚至出现了相对安然的太平盛世逐渐变成动荡的倾颓。
隋唐制度不但是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基础,而且对后代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文化和人才方面,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化和人才积淀最为丰富的时代之一。
科举制度的实行和唐朝文化的繁荣,孕育出了一批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等人才,如杜甫、李白、白居易、韩愈等等。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后感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后感《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是一本关于唐代政治史的论文,作者通过对唐代政治史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对唐代政治制度、政治变革、政治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读完这本论文,我深受启示,对唐代政治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读后感。
首先,这本论文对唐代政治制度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政治制度的稳定与发展对于国家的繁荣与强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通过对唐代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深入研究,详细分析了唐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优点和不足之处。
我从中了解到唐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相对稳定和完善的,但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皇权过重、官僚主义等问题。
这些问题对于我理解唐代政治史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这本论文还对唐代政治变革进行了深入研究。
唐代是一个政治变革频繁的时期,政治变革对于唐代政治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通过对唐代政治变革的历史背景、原因和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使我对唐代政治变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从中了解到唐代政治变革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包括内外因素的影响,政治变革的结果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对唐代政治史产生了积极影响,有些则产生了消极影响。
这些政治变革的历史事实和分析对于我深入了解唐代政治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这本论文还对唐代政治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唐代是一个涌现了许多杰出政治家的时期,这些政治家对于唐代政治史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通过对唐代政治家的生平事迹、政治思想和政治成就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使我对唐代政治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从中了解到唐代政治家的特点是多样的,有些政治家在政治思想上有独到之处,有些政治家在政治实践中有卓越的成就。
这些政治家的研究对于我理解唐代政治史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读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让我对唐代政治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对唐代政治制度、政治变革、政治家等方面的研究,我对唐代政治史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书笔记模板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目录分析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说明
下篇
政治
变化
党派
全史
财政
略论稿
制度
文化 政治
革命
制度
刑律
附论
外族
五音乐六 兵制
连环性
职官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这本书包含了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等与隋唐制度及其建置相关的 内容,涵盖了隋唐史、民族学、社会学、考古学、文化史、语言文字学等与中古史相关的诸多领域,显示了陈寅 恪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西文化的关系、种族与文化的界定、胡化汉化的实质等问题的高标卓识。《唐代 政治史述论稿》这本书对唐代政治史作了精辟的论述,综观全史,上溯西晋、南北朝与隋世,下讫唐以后之变化。 【说明】如内有☐☐☐,为原书缺损文字,不是乱码。
目录分析
隋唐制度渊源 略论稿
பைடு நூலகம்
唐代政治史述 论稿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一叙论 二礼仪 三职官 四刑律 五音乐 六兵制 七财政 八附论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 中篇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 下篇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
谢谢观看
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 魏、周
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而家族复限于地域,故魏、晋、南 北朝之学术、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
其第一事即宇文泰所以令苏绰、卢辩等摹仿周官之故及其制度实非普遍于全体,而仅限于中央文官制度一部 分。第二事即唐代职官乃承附北魏太和、高齐、杨隋之系统,而宇文氏之官制除极少数外,原非所因袭。
从民族文化的角度解读历史————读《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从民族文化的角度解读历史——读《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分三篇对李唐王朝由兴变衰的原因作了探讨。
上篇通过对李唐皇室之家世渊源考证,引出新论:李唐皇室者之所以能够统治三百余年,主要是继承了西魏,北周及隋以来之绩业,依靠的是以宇文泰“关陇集团”下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及其后裔。
随后论述其与新兴统治阶级,即科举进士集团,藩镇集团之间争斗之事,及后来产生“安史之乱”之原因。
中篇主要论述唐皇室帝位不稳,多有有政变,其原因也在于“关中本位政策”所造成的内重外轻。
到后来,牛李党争在与武后破坏关陇集团后,科举进士集团形成新兴统治阶级,与原来旧族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
下篇论述外族盛衰变化及外患内政的关系,具体考证李唐与高丽,南沼,吐蕃,回纥之关系,及这些关系对李唐政策的影响。
和其他历史学研究角度不同,作者没有从阶级斗争方面来探讨唐王朝兴衰的原因,而是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研究。
他在本书开篇引用朱子的话:“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并加以解释:“然即此简略之语句亦含有种族及文化二问题,而此二问题实李唐一代史事关键之所在。
”陈先生对唐代史事的考证基本上都上溯到南北朝时期,认为李唐王朝的血统和北方少数民族有很大渊源,这点阎步克老师在“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课上讲得很清楚了。
在陈先生看来,无论是唐前期的“关陇集团”,还是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形成中央与地方的对立,其根源皆在文化上。
唐代的“关陇集团”是承袭宇文泰而来的,而“关陇集团”发展成为能够影响天下局势的重要力量,对汉文化的吸收起了很大作用。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虽燃表面上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被平息了,但事实上李唐帝国的根基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很多军阀集团拥兵自重,并不是真心拥立李唐王朝。
陈先生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军事措施失当和少数民族将领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整个这一地区的人口。
他的论据是指边境地区长期胡化造成的文化冲突,也就是说他认为“安史之乱”和后期的藩镇格局与中央政府的问题实质是民族文化的关系。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读书报告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读书报告1. 引言大家好,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这本书说实话,读起来有点挑战,但其中的内容实在让人拍案叫绝,特别是关于隋唐制度的那些事儿,真是耐人寻味。
你可能会问,隋唐制度有什么好讲的?我跟你说,那可多了去了!古人智慧的结晶,不就是今天我们这个社会的根基吗?2. 隋唐的制度背景2.1 隋唐的历史环境首先,咱们得搞清楚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
那时候,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百姓苦不堪言。
你想啊,民间的疾苦可想而知,人人都想过上好日子。
而隋朝这个短暂的王朝,虽然统治不久,但还是在混乱中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制度基础。
这也给后来的唐朝铺平了道路,简直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嘛!2.2 制度的演变再来说说制度的演变。
陈寅恪提到,隋朝在很多方面为唐朝提供了借鉴,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
就拿科举制来说吧,虽然在隋朝的时候刚刚萌芽,但唐朝把它发扬光大了。
这一招可真是“杀手锏”,不仅能选拔人才,还能让普通人有机会改变命运,简直是“平步青云”的最佳通道!3. 陈寅恪的独特视角3.1 理论与实践结合陈寅恪在书中,展现了他独特的视角。
他不仅仅是在讲历史,还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像一个老谋深算的棋手,提前布局。
他分析了隋唐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绝对是“开卷有益”。
他的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能引发深思,比如说关于集权和地方自治的关系,这可是当下社会治理的重要话题哦!3.2 对后世的影响最后,咱们不能忘了隋唐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陈寅恪指出,隋唐时期的很多制度和做法,影响了后来的朝代,比如宋、元、明、清等,都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
所以,了解隋唐的制度,不仅是对历史的探讨,更是对我们当下社会的深刻思考。
俗话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懂古代制度,咱们也无法真正理解现在的社会。
4. 个人感悟总的来说,读完这本书,我真的是受益匪浅。
陈寅恪用他那犀利的笔触,把隋唐制度的深奥之处讲得那么生动、鲜活,简直是“如沐春风”。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读书笔记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读书笔记《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是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著的一本旨在论述隋唐制度来源的史学名著。
陈寅恪先生在叙论中提到,隋唐是中古盛世,文物制度影响极广,然而当时却罕有论述其制度的渊源、流变过程的专著,因此陈寅恪先生在本书中推论其源流,“聊供初学之参考”。
陈寅恪先生在叙论中开宗明义地指出,隋唐制度有三个来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
其中魏齐来源又包括旧史中所说的“汉魏”、“山东”,也包括河西,承袭了魏晋南朝的文物制度;梁陈来源指陈继承梁所得的典章制度;关陇区内保存之旧时汉族文化,适应鲜卑六镇势力之环境而产生的混合品则是(西)魏、周制度。
三个来源地差异不仅在于地域和政治差别,也在于文化传承中的区别。
后世史家因为隋唐继承魏周之遗业而多认为隋唐制度继承的是(西)魏、周传统,然而陈寅恪先生却于本书中指出并论证了(西)魏、周的影响甚小,前两者才是真正对隋唐制度影响重大的。
在叙论中,陈寅恪先生说明了全书的体裁,一是效仿旧史附丽,分别事类、序次先后;二是仿照天竺佛教释经论,首章备致详悉,后章则多所阙略。
如此的体裁也有助于对作者观点的详细论述:陈先生考证和排比了大量史料,从中以严密的逻辑推出结论,证明自己的论点,因此全文论证清晰严密。
首章《礼仪》是陈寅恪先生论述最为详细的一章,作者不以礼制为空文,因为“礼制本与封建阶级相维系,唐以前士大夫与礼制之关系既如是之密切,而士大夫阶级又居当日极重要地位”所以陈寅恪先生对隋唐礼制来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在本章中,陈寅恪先生通过魏主用王肃等人用夏变夷、兴革文物证明南朝前期文化制度已被传于北魏北齐一脉,梁陈一脉也以汉魏晋和南朝前期的制度为基础;又通过史料证明隋文帝继承宇文氏之遗业,然而其制定礼仪却不依北周之制,而“别采梁礼及后齐仪注”。
《礼仪》章中,陈寅恪先生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河陇之所以经历漫长乱世却仍能保存汉代中原学术,一是因为学术由家族传承,二是因为学术的地域化。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共有三篇文章,《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的关系》。
三篇虽然内容不同,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实际上说的是一件事。
陈先生开始是破解李唐皇室的氏族之谜,引用各种资料证明李唐先祖是赵郡李氏的破落户或者冒牌货,并不是他们自称的陇西李氏。
又分析这宗冒认祖先的公案的缘由,引出从北周宇文泰到隋唐一直沿袭过来的“关中本位政策”,这是陈先生的独特发现。
“关中本位政策”可以说是北周、隋、初唐的“国本”,因为有它,所有的政权更迭都只有在中央进行才能成功,地方上闹不起来。
自从武则天有意识地破坏“关中本位政策”,到唐玄宗时破坏已尽,地方上的力量就起来了,唐室也从此衰落。
陈先生又分析了当时各民族的“汉化”与“胡化”,用大量事实,指出胡汉之分和种族没有关系,起作用的是文化。
汉人可以胡化,胡人也可以汉化。
安禄山、史思明以及后来的河北藩镇,之所以强盛和不可动摇,实在是因为他们是与中原文化迥异的胡化地域和胡化集团。
唐朝中后期的朋党之争,也被陈先生用“文化”分析得明明白白。
执掌朝政的“关中集团”被武则天打烂之后,一直受压的山东士族势力和以科举博取功名的庶族势力都抬起头来。
阀阅士族有家学渊源,门风优美,重经学而轻科举;庶族势力重词采并以科举得势。
斗争了多年的牛李两党,不是出于个人的恩怨,而是由于双方属于截然不同又相互对立的文化圈。
而把持宫廷的宦官集团,则是出于四川、福建等地的“蛮夷”,形成的特殊势力,另是一种文化。
陈先生论述“外族盛衰的连环性”,从当时唐朝与周边各民族力量的消长和相互的作用着眼,分析唐朝对外关系的成败荣辱,指出突厥、回纥、吐蕃、高丽、南诏等民族的兴衰,有的和唐朝有关系,有的和其它民族有关系,还有的纯属天灾人祸,并非全是唐朝如何如何。
而论述“外患与内政的关系”则说明了唐朝国运的盛衰与周边民族的影响密不可分。
唐朝的灭亡,一方面固然是黄巢起义摧毁了唐朝的经济命脉--江南地区,另一方面也和西南方向南诏民族的搔扰牵制大有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书笔记姓名吴俊指导老师华翔专业名称外交学学号 xxxxxxxxx时间 2016年11月25日本月我有幸阅读陈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最初在高中学习当中一直零零星星阅读到陈先生的一些观点,就对他的观点历史研究的功底所折服。
陈先生在考据方面的真的是大家,对他考据的精神也深深感动,对于本书的史料积累考据,考察了上百个墓志铭,这种认真做研究的精神真的需要后人所学习的。
现在说说此书,陈先生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发展的史料,对隋唐制度的渊源这种方面做了很多功课,不仅清楚的梳理出隋唐制度与魏晋南北朝之间的继承关系,又接着对唐代政治的史料考察分析,提出了一些新观点,纠正了一些史学上一些错误的观点,对于隋唐时期制度渊源及新的史学观点的启发有很大的帮助。
并且在他在观点的得出过程中,是一步步基于分析推出来的,论证的可信度高、逻辑清晰、思路清晰、论点明确,所以陈寅恪先生可谓是魏晋南北朝史学研究之大家。
本书逻辑:此次所读的虽然是两本书,但是主要的思路观点是一致的,并且有继承关系,有很多隋唐渊源和唐代政治问题是有交叉的地方,可以相互借鉴了解。
我想在全书逻辑方面先做以别论,在问题阐发在进行两本书的一起分析。
首先对于第一本书《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作者开篇就道明自己写此书的原因,以及主要所论述的观点。
陈寅恪先生在绪论中提到,隋唐时为中古盛世,然而当时却鲜有论述制度的渊源及流变过程的专著,所以先生为补其缺憾作此书。
陈寅恪先生在本书中“推论其源流,聊供初学之参考”。
陈先生在绪论中首先开门见山的指出,虽然隋唐之制广博繁多,但是隋唐制度总的来说逃不出三个来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
“渊源”一词也就在全文中占据了主要的论述范围。
随之,陈先生先总结性的对三个源头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陈述,再到后面的礼制、职官、兵制等进行分别穿插的论证。
而论证的过程之中,隋主要的制度继承于北魏和北齐,次之是第二南朝梁陈之源,再次之为西魏北周之源,也就是说在全书当中,北魏和北齐在制度的继承当中最为重要,而其他二源是兼以吸收补充,或者是分说中具体如财政等的特殊的继承关系,所以论证是非常全面的,而且因具体而论。
在礼制属隋唐制度渊源的重中之重,所以此处笔墨最多,礼制渊源是隋文帝继承宇文氏之遗业,其制定礼仪则不依北周之制,别采梁礼及后齐仪注,并且就起发展之源做以严密的论证,把每一源头做以分析考证,证明礼仪主要继北齐和梁陈而不采周。
职官多依北齐之制和北魏,隋朝继承并加以普遍化而已。
刑律渊源稍有变化,隋唐刑律近承北齐,远祖后魏,其中江左因子虽多,至于南朝前期,及西晋的刑律之制,另外与礼仪职官有所不同的,实为即采江左,又重视河西文化的遗留发展,因此所采的元魏之刑律取精用宏。
音乐在隋朝分两种,多盛行的胡乐(龟兹乐)主要多传自北齐,雅乐系统实由梁陈传之於隋代。
在兵制方面,隋并不是完全直接继承下来的,是沿袭北周的兵农分离,再到周武帝和隋文帝变革成为兵农合一的府兵制,所以说其渊源也很明显得知。
财政方面继南北朝正统之隋唐,其中央财政制度之渐次江南地方化,也就是南朝化。
进而涉及到南北朝到隋唐经济发展状况,具体财政方面制度的地方化现象。
在叙论中,陈寅恪先生说明了全书的体裁,一是效仿旧史附丽,分别事类、序次先后;二是仿照天竺佛教释经论,首章备致详悉,后章则多所阙略如此的体裁也有助于对作者观点的详细论述:陈先生考证和排比了大量史料,从中以严密的逻辑推出结论,证明自己的论点,因此全文论证清晰严密。
另外,对陈先生的论证方法也是比较特殊的,在论证一个观点的过程当中,采用以人为线索来贯穿整个论证过程,就是从隋唐所采的制度建设当中是由谁来主持,以及谁参与制度文稿的撰写,从他们的身上下手,寻求他们的背景,所传承的学术流派,便可得知隋唐所采的制度的渊源。
例如专论王肃北奔与北朝文物制度之关系,择录牛弘、辛彦之两传事迹较为详细,是为了阐明魏晋以降中国西北一隅即河陇区域在文化学术史上所具有之特殊性质及密切的关系。
兹考其梁陈之源,进而考察袁朗、裴政这些属梁陈系统的文人。
在刑律方面则选崔氏父子等等,都可以看出陈先生此种思路,考据方法的高明之处,在读者阅读过程中也非常明了,思路逻辑清晰,对其所推论的观点的认可度也高。
接下来,我便就作者对于在绪论、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和财政进行具体的章节的逻辑思路的整理,以及主要所涉及的作者观点。
在绪论中作者就详细的陈述了隋唐三渊源的具体所继承的文化传统,以及它们之间地域和政治之间的区别,以及文化传承中的区别,后世史家因隋唐承魏周之遗业而认为隋唐制度继承的是西魏的传统,而陈寅恪先生则打破传统的认知,论证了西魏对隋唐制的沿袭影响的弱微,前两源才是对隋唐制度影响重大。
所谓(北)魏、(北)齐之源者,凡江左承袭汉、魏、西晋之礼乐政刑典章文物,从东晋到南齐之间不断发展变化,加之北魏孝文帝汉化及子孙不断模仿采用其制度,传至北齐成集大成者。
所谓梁陈之源者,凡梁代继承创作陈氏因袭无改之制度,迄杨隋统一中国吸收採用,而传之於李唐者。
所谓(西)魏、周之源者,凡西魏、北周之创作有异於山东及江左之旧制,或隂为六镇鲜卑之野俗,或远承魏、(西)晋之遗风,若就地域言之,乃关陇区内保存之旧时汉族文化,所适应鲜卑六镇势力之环境,而产生之混合品。
所有旧史中关陇之新创设及依託周官诸制度皆属此类,其影响及於隋唐制度者,实较微末。
故在三源之中,此(西)魏、周之源远不如其他二源之重要。
首章《礼仪》是作者论述最为详尽的一章,陈先生叙述过礼制在国家制度中的作用,唐以前礼制是非常重要的,而到唐以后才为空文,流于形式。
所以此处魏晋南北朝时期礼制是封建统治阶级相维系的。
并且当时士大夫阶级世家大族在社会的地位非常高,所以陈寅恪对于隋唐礼制渊源做了很详尽的论述。
首先北魏孝文帝欲用夏变夷,采用本来魏晋残存的文物之外还采用在青齐所俘虏的南朝人士,如刘芳、蒋少游等,以来丰富南朝的江左文物制度,但是仍旧是细枝末节。
最为重要的是王肃北奔,王肃虽然不是江左才学第一流,但是其才学足以包含其南朝的文物制度,而魏孝文帝用王肃进行汉化改制,而北齐又继承其北魏的文物制度,并且为当时北朝的文化传统之中心,北齐是文化制之正统,修注五礼及衣冠制等多是承北齐而不采周,宇文泰以关陇为文化本位,实为虚饰周官旧文山东文化正统地位以适鲜卑野俗,非驴非马,用来笼络人心而已,这个关中本位也迷惑了很多史学家。
另外河陇一隅能在永嘉之乱后北方大乱的情况保持张凉治下较稳定的环境,也成为了很多继承汉魏晋文学制度的家族的转移避难之地,也就保证了牛弘、辛彦之等家族的所承汉族文化不被伦替,也就日后在北方的统一之后,为隋唐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支持。
而此文物制度与北魏(齐)同属一源,不做他论,故证北魏(齐)为最重要的第一源。
修注隋代礼制的过程中,由于北齐是间接继承南朝前期的文物制度,所以不够完备必须兼采用南朝后期梁陈礼制,属车之数、衣冠法物、礼具也是按照南朝的礼制发展所继承的,在修订隋礼中明克让、裴政、袁朗等都属于梁陈系统的士人。
由此看来,隋唐礼仪文化制度主要承北魏(齐)兼采梁陈制而不采北周制度,隋唐的礼仪三源影响的轻重程度也很明显了。
陈寅恪先生通过魏主用王肃等人用夏变夷、兴革文物证明南朝前期文化制度已被传于北魏北齐一脉,梁陈一脉也以汉魏晋和南朝前期制度为基础;又通过史料证明隋文帝继承宇文氏遗业,然其制定礼仪却不依北周之制,而“别采梁礼及后齐仪注。
”此章还提到了宇文泰采用苏绰的关中文化本位制度,实际上是因为北周没有什么文化,相比当时的三国北齐和梁朝自己没有一点文化优势,本国胡化严重,是胡汉混合文化状态,而采用此方法来吸引人才,以及建立文化自信。
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河陇之地之所以经历漫长乱世却仍能保存汉代中原学术,一是因为学术由家族传承,二是因为学术的地域化,也是华夏文化得以保全的原因,很有先见的洞察出河西之地文化在隋唐文化流传的重要地位。
另外比较令人眼前一亮的观点就是文化高于种族、胡汉不因种族区别因文化来区别,重视文化关系而轻种族关系,这也是当时民族大融合的最更根本的文化大融合。
在职官制度建设上,主要论述的是宇文泰令苏绰、路边等模仿周制并非普遍与全体,而仅限于中央文官制度的一部分;唐代职官是继承北魏太和、北齐、杨隋之系统,而宇文氏之官职仅仅为少数。
唐代职官不仅与之周礼无关,还与之相反。
再具体来看宇文泰模仿周制,虽效周礼以制官,但是周制是封建之制,而北周地方政府仍用郡县之制,并没有周封建之形。
隋之职官多依北齐之制,事关隋唐选官归吏部铨授,是中国政治史上中央集权之一大变革,实为北魏末年及北齐之遗习,隋承之加以普遍化。
所以北周在职官制度对隋唐制官没有多大影响,很多实为相背,主要还是继承了北魏和北齐的职官制度。
刑律的渊源稍有不同,大体还是与礼仪和职官相同承北魏(齐)。
而不同的地方主要由两点,第一,北魏汉化以后所采用的的刑律止于南朝前期,因为江左刑律与前期没有大的区别,元魏主要吸收的是南朝前期的刑律。
第二是北魏出入中原,其议律之臣乃山东士族,颇为汉代之律学,与江左死抱晋律不放不同,兼收江左张、杜之晋律和河西崔氏父子因子,不过融合发展完备,隋唐刑律取精用宏、广收博取。
所以北魏、北齐、隋、唐律为一系相承之嫡统,而与北周律无涉也。
隋唐音乐之渊源,可以分两部分,雅乐和流行乐,隋定雅乐主要采江左之久,盖雅乐系统实为梁陈而传于隋也,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梁陈音乐并不是纯粹华夏之正声,仍旧有胡化的迹象。
而流行乐主要就是所盛行的胡乐,而胡乐中最为流行的就是龟兹乐,考其龟兹乐多传子北齐,这与北齐首都西域胡化有很大关系。
北齐胡乐主要是从北魏洛阳转徙而来,这就是隋代胡乐大部分系统渊源。
可证隋唐音乐主要渊源为北魏(齐)和梁陈。
兵制上显然府兵制是重头戏,在府兵制的考证之中,陈寅恪先生否定了古代史学家认为府兵制初期与唐制相同兵农合一,并且历经两百年无根本变化的谬论。
实则是西魏府兵制是兵农分离,为部酋分属制及特殊贵族制,这为宇文泰苏绰创建的初期府兵制,到了变革时期周武帝施行府兵扩大化以及隋文帝的进行军民同籍的改革,才有了兵农合一的体制,再到玄宗和张说废除了府兵制。
期间两百多年的府兵制建立演变发展到废除就是如此,此隋唐兵制渊源并是不单单继承北周府兵制这么简单了。
财政这一章所要讲的主旨很明确,主要阐述继南北朝正统之唐朝,其中央制度之渐次江南地方化,换言之,即南朝化,以及西北一隅的地方制度转变为中央政府制度,即河西地方化。
陈先生还论述了其中的原因,隋唐时期,关中虽为政治中心,但是并不是经济中心,江南地区实为经济发达地区,长安的地理位置及交通运输的条件比较差,物资供给不足,所以采用新的财政政策,实为本来南朝的财政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