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题目

合集下载

《训诂学》考试练习题及答案

《训诂学》考试练习题及答案

《训诂学》考试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 我国第一部声训专著是()A 、《尔雅》B 、《方言》C 、《释名》D 、《说文解字》答案:C2. 成语“偷工减料”中“偷”的词义是()A 、偷窃B 、苟且C 、怠慢D 、减损答案:D3. 《水经注.江水》:“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这个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是()A 、对偶B 、并提C 、排比D 、互文答案:B4. 《经典释文》的作者是()A 、郑玄B 、杜预C 、陆德明D 、孔颖达答案:C5. 十三经注疏中,《论语集解》的作者是()A 、杜预B 、郑玄C 、王逸D 、何晏答案:D6.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

”张晏注:“以鹿喻帝位。

”张晏指出的修辞方式是()A 、比喻B 、比拟C 、双关D 、引用答案:C7. 《说文》:“ 日,实也。

”又:“月,阙也。

”这两条训诂所用的训诂方法是()A 、形训B 、声训C 、义训D 、观境为训答案:B8. 《水经注·江水》:“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句中“属”的词义是()A 、属于B 、嘱托C 、连接D 、随从答案:C9. 用一个词去解释许多个同义词的方法是()A 、直训B 、同训C 、互训D 、递训答案:B10. 释词方法中,“给词所标志的事物下定义”属于()A 、因声求义B 、以形说义C 、同义相训D 、设立界说答案:D11. 《春秋·庄公九年》:“冬,浚洙。

”《公羊传》:“洙者何?水也。

浚之者何?深之也。

” 《公羊传》的解释说明了“浚”这个词的词类活用现象是()A 、名词用作动词B 、名词用作状语C 、动词使动用法D 、形容词使动用法答案:D12. 《说文解字》:“命,使也。

从口令。

”“命”属于()A 、象形字B 、指事字C 、会意字D 、形声字答案:C13. 下列训诂术语中,用来校勘文字的一组是()A 、之言、之为言B 、谓之、之谓C 、当作、当为D 、读曰、读为答案:C14. 《诗·周南·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中的词语是正确的训诂学术语?A. 形容词B. 动词C. 首字D. 病句2. 古汉语中的常见字形变化有哪几种?A. 转注、省字、罕见字B. 字义、字音、字形、字义、字义C. 繁体字D. 英文字母3. 训诂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字音B. 字形C. 名词D. 文字4. 训诂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A. 文字的字形B. 文字的字义C. 文字的用法D. 文字的收录5. 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句子属于语义学的研究范畴?A. “这个字形是怎么变化的?”B. “这个字的字义是什么?”C. “这个字的读音是怎样的?”D. “这个字怎么使用?”二、问答题1. 什么是字形转注?字形转注是指古代汉字在演变过程中,某些字形发生了改变,变为另一个字的形状。

2. 简述训诂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训诂学是研究汉字形、义、音及其应用的学科,主要研究文字的字形、字义、字音、字引及字义正文等方面。

3. 请举例说明字义的多义性。

古代的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多个意义。

例如,“明”字早期的字义是“光明”,后来又引申为“明亮”、“清楚”等含义。

4. 为什么训诂学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训诂学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古代文献中的文字和词语的真实含义,从而推断出古代文献的背景和作用,对于文献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5. 请简述字义正文的研究方法。

字义正文是指古代文献中对某个字的详细解释。

研究字义正文时,需要综合考虑字形、字义、字音、引证等因素,通过对古代文献中几个字义解释的比较和分析,找出最符合上下文语境的解释。

三、解答题1. 简述字形转注的三种常见情况,并举例说明。

字形转注有三种常见情况,即形声、象形和会意。

形声是指一个字形上部分是表示字音的部分,下部分是表示字义的部分,用于表示字音和字义的字形相结合。

例如,“伞”字的字形上部分来自“散”字的声旁,下部分来自“衣”字,表示了“散”字的发音和“衣”字的义项,形成了一个新的字义:“伞”。

训诂学自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自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自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 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A. 文学作品B. 历史事件C. 语言文字D. 社会风俗2. 训诂学中的“训”指的是什么?A. 解释B. 翻译C. 校对D. 评论3. 以下哪位学者被认为是训诂学的奠基人?A. 孔子B. 孟子C. 许慎D. 司马迁4. “六书”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象形B. 指事C. 会意D. 转注5. “训诂”一词最早出现在以下哪部著作中?A. 《说文解字》B. 《尔雅》C. 《尚书》D. 《诗经》6. “训诂学”与“文字学”的主要区别在于?A. 研究方法B. 研究对象C. 研究目的D. 研究时间7. 训诂学中“诂”的含义是什么?A. 训导B. 解释C. 翻译D. 校对8. “训诂学”在现代语言学中对应的学科是?A. 语音学B. 语义学C. 语法学D. 社会语言学9. 训诂学的研究不涉及以下哪一项?A. 字词的本义B. 字词的引申义C. 字词的用法D. 字词的发音10. 以下哪部著作是训诂学的重要文献?A. 《史记》B. 《汉书》C. 《说文解字》D. 《资治通鉴》答案:1. C2. A3. C4. D5. B6. B7. B8. B9. D10. 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 训诂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A. 字词的形、音、义B. 古籍的校勘C. 古代文献的注释D. 现代语言学理论2. 以下哪些是训诂学常用的研究方法?A. 对比分析B. 语义分析C. 历史比较D. 语音变化3. 训诂学中“六书”包括哪些?A. 象形B. 指事C. 会意D. 形声4. 以下哪些著作对训诂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A. 《说文解字》B. 《尔雅》C. 《康熙字典》D. 《辞海》5. 训诂学在现代的应用包括哪些方面?A. 古籍整理B. 语言教学C. 法律解释D. 计算机辅助翻译6. 以下哪些是训诂学研究的重要原则?A. 实事求是B. 尊重原著C. 创新解释D. 历史唯物主义7. 训诂学中“训”和“诂”的区别在于?A. “训”侧重于解释B. “诂”侧重于翻译C. “训”侧重于翻译D. “诂”侧重于解释8. 以下哪些是训诂学中常见的术语?A. 本义B. 引申义C. 假借D. 转注9. 训诂学的研究不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 语言的起源B. 语言的演变C. 语言的规范D. 语言的交际功能10. 以下哪些是训诂学中“六书”的分类?A. 象形B. 指事C. 会意D. 假借答案:1. ABC2. ABC3. ABCD4. ABC5. AB6. ABD7. AD8. ABC9. ACD10. ABC三、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 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学科。

训诂学复习题

训诂学复习题

训诂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义训2.貌3.之为言4.推原5.读如6.谓之7.犹8.当为9.对言10,义训11,互训12,当作13.破字14.琏语二,填空题1.训诂学的作用,大体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__________________,二,__________________,三,__________________.2.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在清代达到了空前兴盛的局面.清代《说文》注家中以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人成就最卓著,通常称他们为《说文》四大家;四家中,________的成就又首屈一指.3.东汉经学大师郑玄除了作《毛诗笺》外,还撰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著作,合称《三礼注》.4.训诂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它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也可以说是这许多学问的综合运用.5.凡以一句释一字之义者,即谓之__________________.6.《释名》:"沦,伦也,水之相次,有伦理也."此为__________________的训诂方式.7.《庄子·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此为__________________的训诂方式.8.杜牧《闻雁》:"入云声渐远,离岳路由賖."句中远,賖__________________,賖犹远也.9."留落"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又写作"牢落",乃落魄不耦之义.10,最早研究俗语词的专书,大概是东汉服虔的_____________ .11,《广雅疏证》是清代训诂大师_____________ 的代表作.12,汉代的训诂学家,以许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四人最著名.13,联绵词,是指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也称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14,所谓集解(或称集注),一般是指_____________ .15.继张相《__________________》之后,对俗语词研究作出较大贡献的,应首推蒋礼鸿的《__________________》.16.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一个字的解释,大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三项.17.隋唐时期汇集群书音义的专书,最著者为唐初__________________的《经典释文》.18.辽·释行均撰________一书,所收多为________,为研读佛经及考释俗语词的重要辞书.19.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这种训诂方式叫做________.20.审文例里的所谓文例,包括的内容比较复杂,举其要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21.颜之推的后人唐初的________,除注《汉书》外,还撰有________一书,在训诂上亦有所发明.22.清代《说文》注家中当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家为最卓著,通常称他们为《说文》四大家.23.宋人________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这个观点被人称之为________.24.明________著《骈雅》七卷,所收词头都是________的,其中有一些是冷僻词,有一些是_______ 不见于高文大典的俗语词.25.按照这样的解释,我们对训诂这一术语便能得到如下的印象:训就是________,诂(故)就是________.26.清代汇释虚词的工具书,有__________________的《助字辨略》和__________________的《经传释词》.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1.宋玉《风赋》:"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枳句:言枳树多句(曲).2.《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 )存:养.3.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 )的的:明确,分明.4.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党见:频见也.5.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俭:俭朴.6.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挥:挥酒.7.杜甫《秋雨叹》:"秋来未省见白日."( )省:见.8,贤俊失在岩穴,大臣怨于不以.失:通佚,指放逸.( )9,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落英:始开的花.( )10,国大乱,百姓恫恐.恫:痛也.( )11,少益耆食,和于身.少益:稍稍更加.( )12.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 )缓急:紧急之时.13.僧即处分步者先排比,行十余里.( )排比:安排.14.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15.《史记·刺客列传》:"因自皮面决眼."( )皮:剥,离.16.《晏子春秋·问篇》:"公市不豫,宫室不饰."( )豫:诳.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1,虽云梦不足怪,此何太适适;亦何惜不一验之2,百足之虫,死而不僵.3,终风解而雾散兮,陵迟而堵溃.4,阴沉天气连翩醉,摘索花枝料峭寒.5,强自取柱,柔自取束.6,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7,唧唧复唧唧,木头当户织.8,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五,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上有积财,则民臣必匮乏于下;宫中有怨女,则有老而无妻者.(《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怨:2.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韩非子·五蠹》)利:3.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史记·项羽本纪》)微闻:4.盈盈公子步,冉冉府中趋.(《陌上桑》)冉冉:5.终风解而雾散兮,陵迟而堵溃.(贾谊《旱云赋》)终:6.夫卜者多言夸严以得人情.(《史记·日者列传》)夸严:7.强自取柱,柔自取束.(《荀子·劝学》柱:8.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诗》)唧唧:9.于是乃以执珪而授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战国策·楚策四》)与:10.陋巷孤寒士,出门苦恓恓.(白居易《伤友》)苦: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1.刘熙2.王逸3.皇侃4.张守节5.郭象6.徐锴7.周伯琦8.郝懿行9.朱骏声10.王逸11.郑玄12.陆德明13.胡三省14.段玉裁15.孙诒让16.俞樾17.李善18.陆德明19.《玉篇》20.《广雅疏证》21.《一切经音义》六,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1,《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极有疲惫之义,倦极是同义复词,极犹倦也.《广雅·释诂》:"疲,惫,极也."是极有疲,惫之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庸人之御驽马,亦伤吻敝笅而不进于行,胸喘肤汗,人极马倦."极,倦对文,则极亦倦也.殷芸《小说》:"晋明帝为太子,闻元帝沐,上启云:'伏闻沐久劳极,不审尊体如何'答云:'去垢甚佳,身不极也.'"其中"不极"极字,一本作"劳".明极有劳义,而劳,倦义相通.2,《荀子·天论》:"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唐杨注云:"党见,频见也,言如朋党之多."王念孙曰:"杨说甚迂,且训党为频,于古无据.惠氏定宇《九经古义》曰:'党见,犹所见也.'训党为所,虽据《公羊》注,然怪星之所见,殊为不词.余谓党古傥字,傥者,或然之词.怪星之党见,与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对文,谓怪星之或见也.《庄子·缮性篇》:'物之傥来,寄也.'《释文》:'傥,崔本作党.'《史记·淮阴侯传》:'恐其党不就',《汉书·伍被传》:'党可以侥幸',并与傥同."。

训诂学试题

训诂学试题

训诂学百题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孙永选第一章1.什么是“训诂”? 2.传统小学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第二章3.什么是形训? 4.试论述形训的理据。

5.形训为什么要求文献参证? 6.什么是声训?7.声训的理据是什么? 8.古代声训有哪些类型?9.简述声训的作用。

10.什么是同源词?11.什么是转语? 12.什么是直训?直训的理据是什么?13.直训的类型有哪些? 14.同义词释义有哪几种情况?15.试论述义界法释义的基本方法。

16.训诂学中的“反训”是怎样形成的?17.什么是境训? 18.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各包括哪些因素?第三章19.文献训诂使用的名称有哪几类? 20.“笺”的特点是什么?21.“诠”的特点是什么? 22.章句的特点是什么?23.义疏的特点是什么? 24.正义与义疏有什么不同?25.集解的特点是什么? 26.补注的特点是什么?27.以“校”为名称的训诂著作有何特点?28.以“疏证”为名称的训诂著作有何特点?29.什么是正文体训诂?30.正文体训诂对后世有哪些影响?31.什么是传注体训诂? 32.属于汇释群书的训诂著作主要有哪些?33.简要介绍《经典释文》的内容体例。

34.训诂术语“曰、为”用法上有什么特点?35.“谓之”的用法有哪些? 36.“谓”与“言”的相同用法有哪些?37.“谓”与“言”的不同用法有哪些? 38.训诂术语“犹”的释义特点是什么?39.“之言、之为言”用法有什么特点?40.“属”和“别”作用各是什么?41.“辞”和“词”含义是什么? 42.“读为、读曰”用法上有什么特点?43.什么是“对文”? 44.“浑言”和“析言”用法上有什么特点?45.“通语”、“凡语”的含义是什么?46.什么是代语?47.什么是“破读”? 48.训诂术语“如字”的作用是什么?49.什么是互文?什么是“连文”? 50.什么是重文?什么是连语?51.“读若”与“读为”作用有何不同?52.为什么说“叶音”是错误的?53.“古文、今文”指的各是什么? 54.“当为、当作”有什么作用?55.“或为、或作”表示什么意思? 56.“脱、衍”的含义各是什么?57.串讲与翻译有什么不同?58.什么是阐释句旨?59.训诂解释篇题有哪些情况? 60.什么是章旨?61.叙事补史的代表性著作有哪些?62.考证包括哪些内容?63.什么是校勘?64.古书流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有哪些?65.校勘古书的方法有哪些?66.他校法有什么特点?第四章67.论述训诂专书与文献训诂的联系与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形训 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形训表明汉字依义造字的意图,一
般是说明本义的。
2、集解 晋杜预所撰《春秋经传集解》,名为“集解”,但它只是将《春秋经》和《左氏
传》聚集在一起进行注解,杜预在《春秋序》中解释说,他编这本书是“分经之年,与传之
年相附,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名曰《经传集解》。”
3、音义 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音义。另有音训、音诂、音注、音
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

4、声训 又称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解释字(词)义 。
5、读破 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
借字。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6、读曰 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7、章句 一种注解形式,即离章辨句,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其特点不以释词为主,而
主要串讲句意、章意、篇意。
8、《说文解字注》 清代段玉裁著,校订了《说文》的讹脱,阐明了《说文》的条例、说解
和字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并著《六书音韵表》,分古韵为十七部,在每个字下都标明
其古音韵部,是清儒文字、音韵、训诂研究最高水平的又一代表。

9、《经义述闻》 清代王引之撰,32卷。主要记述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研究经书的成果。
全书内容主要在于校正古书古训和说明假借。其特点不仅重在以声音通训诂,而且能结合上
下文意,借助语言环境来确定词义,通其训诂。
10、《文始》 近人章炳麟撰,9卷。该书是探索汉语同源字的专著。全书共分457条,按
字的声韵分为“变异”和“孳乳”两种方式。
11、《释名》 《释名》东汉刘熙著,分为二十七篇,是一部用声训方法推求名源的专书,
也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书,是一种义书。《释名》不同于一般的训释书,它不满足于简单
的解释词义,而是要解释词语音义的来源。
?12、《诗集传》 南宋朱熹撰,简称《集传》,共二十卷,为《诗经》的研究著作。朱熹将
《诗经》作为理学的教材,反《诗序》而倡“淫诗”说,对注《诗》体例作了一些改革,完
全改变了汉人以《诗》为美刺、为谏书的传统,将理学的涵咏道德、修身齐家,作为读《诗》
的最终目的,在当时确有其现实意义。
?13、《经典释文》 唐陆德明撰,30卷。这是一部以注音为主,兼及释义和校勘的读经
字典。

14《诗诂训传》

15《汉书音训》
16、《方言疏证》
17、《广雅疏证》 清人王念孙作,“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探求词源,
申明转语,纠正古训,博考证失。 此书是清儒训估学研究最高水平的集中体现者。

18、《水经注》 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一部文学色彩较浓的训诂文献, 除了
解释水名及地理位置外,还征引各种资料记叙水域附近的物产建筑,人文风俗及奇闻异事等。
它是较早的专科训诂,其名物考证注重实验和史迹,对后世的实学派训诂有一定的影响。
19、《毛诗正义》

20、《一切经音义》
21、《日知录》 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的读书笔记。他自著此书的目的在于“明道”、“救世”
为宗旨。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此书资料丰富,
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是一部包含其学术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的重要著作,
书中表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22、《说文通训定声》

?23、《玉篇》 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梁顾野王撰。
24、《马氏文通》

25、训诂学 即是传统语言文字之学,训诂学是传统语言文字之学的重要组成,又是文字、
音韵、语义、历史语法、修辞及校勘等的综合运用。
26、言、谓、貌、辞 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说的是”一般说明词语在特定的上下文中
的意思。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指”或“指的是”,多用于以具体释抽象,以狭义释广
义,以别名释共名。貌,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一般用来说明被训释词所表
示的状态或性质。辞,用以指明被训释的词是虚词。
27、《尔雅》 《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大约在战国时期开始辑
录,经过较长时间的递增相益,汉初才完备。是一部由儒家门徒缀辑古代故训而成的专书,
是一种义书,按事类分为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解释一般词语,后十六
篇解释各种名物。《尔雅》突破了随文释义的局限,开创了词典式工具书的先例,被奉为训
诂之祖。
28、《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著,全书合叙目共十五篇,分列五百四十部,每部建立一个部
首,是一种形书。《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以“六书”为理论指导,
以周秦书面语言为对象,对汉代所能见到的古文字从形、音、义三方面作了综合性的研究。
《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借以解读文献语言的训诂专著。
(《说文》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字典。《说文》共十五卷,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创立了五百四
十部首,收释了9353个字。它根据字形解释字的本义,是考溯文字本源、考订古代语义、
寻求语言根源的光辉巨著。《说文》以小篆为标准字形进行分析,同时又收了1163个重文(包
括古文、籀文等),是研究古代文字的重要桥梁。此书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
值。)
29、《右文说》 宋王子韶(圣美)所创,主张由声符推求语义,认为“声中有义”,注
意到语音与语义的联系,也反映了一部分汉字的声符表义现象,有其可取之处但以偏概全,
仍然没有摆脱字形的束缚,未能科学地解释音义关系问题。
30、十三经注疏 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
《 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本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
正义》 、《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
义》、《春秋公羊传注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 《论语注疏》《孝经注疏》 《尔雅注疏》
《孟子注疏》。

1、声训的作用 p53
(1)明通假 是为解决同音替代问题,排除通假所造成的形、义分离现象而求得本
字,以便更好地运用声训的方法。
(2)考方言 无论是究明古代的方言,还是考求现代的方言,都需要借助于声训的
方法。
(3)求语源 利用声训的方法考求词语的音义之源,为古代汉语的研究带来裨
益。?

2、注疏的内容有哪些?

3、阐述《广雅疏证》在训诂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4、汉代训诂学兴盛的表现。
(1)、出现了一大批训诂家。著名的有毛亨、郑玄、许慎、扬雄等。他们的讲经材料都是
以训诂的形式出现的。
(2)、出现了一大批训诂专著和注释书。就篡集和系统研究训诂材料的专书来说,汉代已
有四部开创性的篡集专书,即《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此外,汉代还出现
了大量的注释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仅《诗经》,两汉列于学官的就有鲁、齐、韩三
家,另外还有《毛诗》流传于民间。其它儒家经书也各有数家乃至十多家注释同时行世,可
见注释成果之丰。
(3)、出现了各种训诂方法和术语
传统的训诂方法如形训、声训、义训在汉代成熟。并且形成了丰富的训诂术语,如《说文》
用“象„„之形”表示象形字,用“从某从某”表示会意字等。
5、清代训诂学的特点
( 1)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得到普遍确认。首先提出这个意思的是戴震,与段玉裁同时的
王念孙在训诂中也非常注意因声求义。(2)由文字训诂走向语源和词义系统的研究。(3)具
有明确的历史发展观点。(4)坚持科学的求实态度。

6、训诂学, 与语义学的关系
* 训诂学与语义学关系至为密切。训诂学是以语义为核心的,解释古书中的字和词的含意是
它的主要内容。文字、音韵、语法修辞等知识的运用,也是服务于解释语义这一基本目的的。
语义学是研究词语的意义的一门学科,二者研究的主要对象相同,因此,现当代语言学家一
致认为二者关系紧密。
 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训诂学大致相当于古汉语语义学,或者大致相当于古汉
语语义学,王力先生曾说:“语言学也可以分三个部门,第一是语音之学,第二是语法之学,
第三是语义之学。这样,我们所谓语义学的范围,大致也和旧说的训诂学相当。近年来,王
力先生的弟子们明确宣称:训诂学就是语义学。”齐佩瑢说:“训诂学既是探求古代语言的意
义,研究语音和语义间的种种关系的唯一学科,它就应当是历史语言学全体中的一环。这样,
训诂学也可以叫做‘古语义学’”。
 另有一些学者注意到训诂学的实用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洪诚先生说:“训诂学
和词义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却不等于词义学,词义学是研究词的性质、结构及其演变规律
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记号,不包括句。训诂学不但要了解词义,还要讲明句义。”殷孟
伦先生说:“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它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解释语言而正确
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科学,因此它是兼有解释、翻译(对应)和关涉到各方面知识的综合
性学科。”“应该注意的是,训诂学是虽然以语义为核心,但不限于语义的范围。因此,训诂
学并不等于西方的语义学。”
 我们认为,训诂学与语义学的研究对象并不等同,训诂学经要涉及到语义的语法
结构、篇章大意和修辞手段的,而语义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词的涵义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等,
因此,训诂学不能说成就是训诂学,但训诂学与语义学密切相关,训诂学是以解释词义为核
心任务,语义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词的涵义。训诂学为语义学虽不相当,但说明了释词在训
诂学的何等重要的地位,支持后一种观点的人稍多一些,上述两种观点虽然相对立,但却认
为训诂学与词义学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