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2002-2017年北京高考诗歌汇总(附答案)

合集下载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试题汇编及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试题汇编及答案

】I【新课标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分)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14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A. 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吧他们比作战士。

B.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C.. 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D. 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E. 分)6(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下笔春蚕食叶声“.本诗的第四句15 】II【新课标送子由使契丹轼苏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②①。

,湖山应梦武林春沙漠回看清禁月③。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②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①注[州。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③ ”彼李揆,安肯来邪?“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他: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14. 分)5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A .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B .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C .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E 分)6(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15. 】III【全国1白居易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32。

(完整word)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附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word)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附答案),推荐文档

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附答案)2011届语文一轮复习最新6年高考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诗(10年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

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

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10年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北京卷2002-2016年十五年高考诗歌鉴赏汇编

北京卷2002-2016年十五年高考诗歌鉴赏汇编

北京2002~2016年十五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2002年北京卷】16.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6分)登颧雀楼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颧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颧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颧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

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2002答案:(1)BE (2)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颧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2003年北京卷】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

(6分)江楼旧感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2)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体裁)(内容)(写法)(1)BE (2)(体裁)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内容)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完整版)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考答案

(完整版)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考答案

2017 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照答案一、【北京卷】阅读下边这首词,达成15— 17 题。

(共 12 分)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1】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说明:【 1】树杪:树梢。

(15)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明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书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有条不紊,二水流过,格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到达巴峡,山川之趣宽心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以下诗句采纳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为哪一项 ( ) ( 3 分)A.欲暮黄鹂啭,悲伤玉镜台。

(王昌龄《古意》)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张耒《感春》)D.殷勤报春去,恰好一莺啼。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17)相同是描述山峡,《晓行巴峡》与以下诗句对比,在运意图象、抒发感情方面有何不一样?请联合诗句,详细剖析。

( 6 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二、【江苏卷】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10-11 题。

( 11 分)秋兴陆游鹤发萧萧欲满头,回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 注 ] ①迮:狭小。

10. 依据中间两联,概略作者“愁”的原由。

(6 分)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成效。

( 5 分)三、【新课标I 】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14~15 题。

( 11 分)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品德,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2002-2017年北京高考诗歌汇总(附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02-2017年北京高考诗歌汇总(附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02 年北京卷】北京历年高考古诗鉴赏16.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6 分)登颧雀楼畅当(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颧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ft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颧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颧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

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2003 年北京卷】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

(6 分)江楼旧感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2)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2004 年北京卷】12.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4 分)红梅苏轼[注]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古曼卿①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完整word版)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完整word版)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密★本科目考启用2017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一致考试语文(北京卷)本卷共 10 , 150 分。

考 150 分。

考生势必答案答在答卡上,在卷上作答无效。

考束后,将本卷和答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共8 个小,共24 分。

下边的资料,达成1—8 。

资料一国都博物正在两个精选展,一个是南昌代海昏侯考古成就展,一个是念殷墟好墓考古掘四十周年特展。

展甫一开始,便引来切关注,名很快告罄。

文物..曾“乏人津.”,只少量家学者所,此刻竟受大众青。

反应了大众文物价的渴求,也提示我,要合理利用文物,充足掘其文化内涵,熟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它在民众知史国、物美,以及技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文物是人触摸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史故事的述者。

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每个展者沉醉在千年史之中——无是拿着放大着一枚玉器察的老人,是那些被罕金“亮瞎眼”的年人。

很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玉石切割成型,又思索成高8.1 厘米,厚只有0.3 厘米、憨可掬的尾。

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的西,静默无声,却忧如我听到了古老的商角徽羽⋯⋯那些走向博物的切步伐,我看到了迅速展后代人“精选文化”消的需求,更看到了代人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史追。

精巧的文物凝集着工匠的心血和智慧,不代表了当高明的技水平,并且有助于代技展。

古代许多青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

20 世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造工用; 1929 年,又失蜡法行改造,以硅酸乙耐火涂料,用熔点达1500℃的合金制成假牙。

第二次世界大期,美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到用失蜡法成的青器,大受启,成了气机叶片和。

以后,失蜡法技展成代精细造技。

(取材于雪梅、黄洋的有关文章)1.以下资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是(3分)...A.从前因精选不多,所以文物展者寥寥B.要合理利用文物,挖掘其内涵,发挥其作用C.文物热反应大众对“精选文化”花费的需求D.奥斯汀从失蜡法锻造的青铜器中获取了启迪2.以下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说,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 分)A .甫一开始:“甫”读作pǔ意思是“刚才”B .告罄:“罄”读作qìng意思是“尽”C.乏人问津:“津”读作j īn意思是“路”D .憨态可掬:“掬”读作j ū意思是“令人喜欢”资料二文物与大众亲近接触才能实现其价值,但是与海量文物库藏对比,当前展出的文物不过沧海一粟。

2017诗歌鉴赏真题参考答案

2017诗歌鉴赏真题参考答案

•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 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 诗句,具体分析。(6分) •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 经注》) •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 八首》) • 答:《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 日”“鸡鸣”“水国”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 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 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 对比诗句:所用“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 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 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 作手法的一项是( B )(3分) •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 中》) •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 春晚即事》)
•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 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B D】(5分)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 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 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 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 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 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
析。(6分)
• 答: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
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北京卷2002-2016年十五年高考诗歌鉴赏汇编汇总

北京卷2002-2016年十五年高考诗歌鉴赏汇编汇总

北京2002~2016 年十五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2002 年北京卷】16.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6 分)登颧雀楼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颧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颧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颧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

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2002 答案:(1)BE (2)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颧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2003 年北京卷】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

(6 分)江楼旧感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 .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2)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体裁)(内容)(写法)【2004 年北京卷】 12.读下面的诗,完成( 1)—( 2)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历年高考古诗鉴赏【2002年北京卷】16.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6分)登颧雀楼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颧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颧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颧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

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2003年北京卷】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

(6分)江楼旧感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2)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2004年北京卷】12.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4分)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古曼卿①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情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③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5分)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 2005年北京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相同点:不同点:【2006年北京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将:岂纪:经营(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

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芣苢①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fúyǐ):车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

④掇(duō):摘取、拾取。

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

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

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____。

(1分)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

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2分)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

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4分)【2008年北京卷】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

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4分)【2009年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10分)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①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5分)古风(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011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示秬秸①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2.(7分)(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2)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10分)【2012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明]金銮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手法。

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

(宋·刘子翚《海棠花》)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