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论文-—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研究
简析汤显祖《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简析汤显祖《牡丹亭》之《游园惊梦》因为喜欢昆曲曼妙的身段,华丽的服饰,而爱屋及乌喜欢上了其雅致的戏词。
于是乎《牡丹亭》成了我的至爱,汤显祖成了我心中的大师。
《牡丹亭》不管从结构、文辞还是从思想上来看,都可以算是一部巨著,尤其喜欢其中的《游园惊梦》一折,现在我就其中的一些东西来谈点自己的看法。
游园惊梦一开始,就是一曲【绕池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如此如花美眷,却在深闺中锁幽怨,怎么不令人疼惜;良辰美景,却只能空对镜中容颜黯然伤逝,怎不令人同情。
怎料深闺难锁春光,小春香在杜府发现了一座大花园,终于寻得机会游园,怎不令人高兴,终到一桃源深处,才不辜负这似水流年。
“【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游园惊梦》的经典唱段,一直被许多昆曲名家唱响,不知汤公是在一种什么样子的心境下写下的这句次,美轮美奂,一位二八娇娘,从未出来游玩过,看见春光无限美好,不禁发出一丝感慨。
姑娘天生是爱美的,不知不觉倒要和满园春色比美了,好一个端庄秀丽而又不失活泼的杜丽娘。
因为长锁深闺,便爱煞这自然春光,于是乎就有“【醉扶归】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虽然锦衣玉食,却最爱天然本色、自然美景,美得与万景争春,我们在此不禁慨叹杜丽娘的如花美貌了。
一句“春香,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写出了太守之女的无奈,多年来在封建思想森严的家庭中生长,每天所能做的就是刺绣读书,连瞌睡都不能打一个,心中有无限情愫都不能说出来,死气直逼青春,未料想清风吹皱一池春水,唤起了姑娘心中的无限生机。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多美的景致,撩人春色,让人唤起了对生活的无数希望,春风吹醒了一位沉睡了多年的女子,重燃了她对生活的无数期待。
昆曲《牡丹亭》音乐研究

昆曲《牡丹亭》音乐研究《牡丹亭》是中国昆曲中的经典之作,其细腻的剧情和优美的音乐脍炙人口。
本文将对两首不同版本的《牡丹亭》歌曲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分析作品的词曲作者、写作背景、音乐分析、演唱方法,探究歌曲的创作价值和艺术规律。
我们来看“王磊词、栾凯曲”版本的《牡丹亭》。
在创作背景方面,这首歌曲主要表现了牡丹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
王磊的歌词将作者自身的情感与故事的情感融为一体,以准确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呈现出戏剧性的效果。
栾凯的曲则将这种情感贯穿于旋律之中,用严谨的结构支撑着歌词的内涵。
从音乐分析的角度看,《牡丹亭》是一首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
其旋律优美动听,节奏变化多样,运用了昆曲的音乐元素,使曲调具有深厚的民族风味。
同时,这首歌的词曲配合得恰到好处,通过和谐的旋律与歌词的抑扬顿挫,使音乐与文学紧密相连。
在演唱方法上,民族声乐的技巧被充分运用。
《牡丹亭》的演唱者需要具备深厚的呼吸控制和发声技巧,以确保在表现歌曲情感和展示昆曲韵味时达到最佳效果。
演唱者还需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良好的艺术修养,以便准确地传达出歌曲的内涵。
“王磊词、栾凯曲”的《牡丹亭》展示了传统昆曲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体现了现代音乐创作中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通过深入探究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分析、演唱方法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昆曲艺术的精髓,并为今后的音乐创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深化,跨文化传播的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传播,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跨文化传播的经验和启示。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传播,商业运作与社会运作相结合是关键。
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昆曲青春版《牡丹亭》通过精确的市场定位和灵活的商业策略,如制作精美的宣传海报,推出吸引年轻人的活动,举办世界巡回演出等,成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同时,该剧目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将人们普遍熟知的经典故事以现代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共鸣。
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研究所在院系: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专业名称:音乐学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姓名:刘萍学号:20080007054答辩日期:2011年6月指导教师:刘正维教授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研究》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本人严格遵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试行)》,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武汉音乐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本文作者完全了解武汉音乐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武汉音乐学院有权保留向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院硕士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武汉音乐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目录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1)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2)绪论---------------------------------------------------------------------------------------- (3)第一章昆曲《牡丹亭》产生的社会因素与审美属性----------------------------------- (12)第一节昆曲《牡丹亭》产生的社会因素-------------------------------------- (12)第二节昆曲的审美属性----------------------------------------------------------- (14)第二章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剖析--------------------------------------(1 6)第一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旋律剖析------------------------------------- (17)第二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调式剖析-------------------------------------- (30)第三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腔式剖析-------------------------------------- (36)第四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结构剖析-------------------------------------- (40)第三章昆曲唱腔研究的现实意义--------------------------------------------------------(42)第一节昆曲唱腔的历史成就---------------------------------------------------------(42)第二节昆曲唱腔研究的现实意义---------------------------------------------------(4 4)结论------------------------------------------------------------------------------------------------(4 6)参考文献--------------------------------------------------------------------------------------------(4 7)后记------------------------------------------------------------------------------------------------(5 1)中文摘要:昆曲是中国历史悠久、遗产丰富的优秀剧种,昆曲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声腔艺术之一。
昆曲《牡丹亭·惊梦》表演研究

昆曲《牡丹亭·惊梦》表演研究
本论文以昆曲《牡丹亭·惊梦》的舞台表演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明代至今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演出版本,梳理其剪裁、做表、调度、排场等变化,探讨更迭中的艺术得失,意在以小见大,探寻昆曲舞台表演的发展脉络及规律,期望对找到昆曲传承发展的可行之路有所补益。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首先讨论汤显祖在《牡丹亭》原作中表达的核心思想,并从表演角度分析“惊梦”段落的内涵。
继而细论《醉怡情》、《缀白裘》、《审音鉴古录》及两个梨园钞本中的显著变更,以总结明清时期的演出变化特点。
第二章梳理从民国至今的表演嬗变,选取梅兰芳演出版、武汉杨菊苹与杨玉华版、台湾徐露与高蕙兰版、上海华文漪与岳美缇版等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表演版本为主要比较对象,再结合近年舞台上新出现的演出改动,探讨艺术传承、艺术效果得失。
第三章分析各阶段表演变化背后的时代因素,讨论当今昆曲演出、教育中的常见现象,并提出观点。
总结部分,结合论述过程中观察到的艺术规律,提出对当今戏曲演出、传承现象的一点思考。
牡丹亭赏析(毕业论文)

牡丹亭赏析(毕业论文) LT非人世所可尽。
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注:《牡丹亭题词》)由此可见《牡丹亭》的中心是一个“情”字,或者说是“情”与“理”的斗争。
情与理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情是人的欲望,人的追求,人对物的享用、占有,是人的自然需求和情感需求没有压抑的满足,它体现的是一种主动进取的精神;理则是对即成教条的被动接受和扼杀人性的遵守。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感情和理智之间,既有可以调和一致的一面,也有不可调和和不相一致的一面。
情近似而不等于感情,理近似而不等于理智。
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篇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同样《乐记》篇说:“夫物之惑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它第一次提示出人欲和天理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不是灭天理穷人欲,就是存天理而专人欲,非彼即此,两者必居其一。
人欲就是情,是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人的本性。
“食、色,性也。
”“天理”指的是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对人的约束,即礼教。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圣人孔子的言论,它成为封建时代人们必须遵守的信条,异性之间不得往来,自由恋爱。
当时所谓男女私情,被严厉禁止。
只有听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男女之情才合乎于礼法,即合乎天理。
少男少女要追求异性,这是人之常情,礼教却禁止男女之间的任何往来。
杜丽娘是官家小姐,她有幸读书识字。
《诗经》、乐府和其他文学作品对她的启蒙,如同苏轼的一首诗所写的那样:识字是人生不幸的起点,她再也不能像过去一样顺从地活下去了,她的反抗,或者如实地说,那只能是一次小小的不顺从的尝试,开始于她向春香探听花园的所在。
父母对杜丽娘的宠爱可谓无微不至,却从不对她提起有这样一所花园,只有在父亲下乡劝农之时,她才得偷偷地游一次花园。
闺秀小姐除刺绣、识字之外,她的时代和社会地位命定她无所事事。
昆曲游园惊梦唱腔赏析

昆曲游园惊梦唱腔赏析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而《游园惊梦》则是昆曲中的经典之作。
这部剧作以它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赏析昆曲《游园惊梦》中的唱腔艺术,探寻其中的魅力所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游园惊梦》这部昆曲的故事背景。
《游园惊梦》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所创作的一部昆曲剧作,描绘了一个爱情故事。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关于一个富家公子和一个贫苦女子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他们之间的种种困难和磨难。
在这个故事中,唱腔艺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唱腔的表现,将故事中的情感和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昆曲《游园惊梦》中,唱腔的表现非常丰富多彩。
首先,唱腔的音乐性非常强,它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音乐艺术。
在《游园惊梦》中,唱腔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感强烈,旋律跌宕起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特别是在表现主人公内心矛盾和情感起伏的时候,唱腔的音乐性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观众可以通过唱腔的旋律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这种音乐性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
其次,唱腔的表演形式也非常独特。
昆曲中的唱腔分为“平腔”、“起腔”、“断腔”等多种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技巧。
在《游园惊梦》中,唱腔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通过不同的唱腔形式,演员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性格。
比如在表现主人公的忧愁和痛苦时,演员可以使用“断腔”来表现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而在表现主人公的喜悦和愉悦时,演员则可以使用“平腔”来表现内心的宁静和舒畅。
这种表演形式的多样性,让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最后,唱腔的表现内容也非常丰富。
在《游园惊梦》中,唱腔的表现内容主要是围绕着主人公的情感和情节展开的。
通过唱腔的表现,观众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爱恨情仇、忧愁喜悦,以及种种磨难和挑战。
唱腔中的抒情词句和音乐旋律,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性格和情感。
大学毕业论文-—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研究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研究所在院系: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专业名称:音乐学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姓名:刘萍学号:20080007054答辩日期:2011年6月指导教师:刘正维教授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研究》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本人严格遵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试行)》,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武汉音乐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本文作者完全了解武汉音乐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武汉音乐学院有权保留向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院硕士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武汉音乐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目录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1)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2)绪论---------------------------------------------------------------------------------------- (3)第一章昆曲《牡丹亭》产生的社会因素与审美属性----------------------------------- (12)第一节昆曲《牡丹亭》产生的社会因素-------------------------------------- (12)第二节昆曲的审美属性----------------------------------------------------------- (14)第二章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剖析--------------------------------------(1 6)第一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旋律剖析------------------------------------- (17)第二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调式剖析-------------------------------------- (30)第三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腔式剖析-------------------------------------- (36)第四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结构剖析-------------------------------------- (40)第三章昆曲唱腔研究的现实意义--------------------------------------------------------(42)第一节昆曲唱腔的历史成就---------------------------------------------------------(42)第二节昆曲唱腔研究的现实意义---------------------------------------------------(4 4)结论------------------------------------------------------------------------------------------------(4 6)参考文献--------------------------------------------------------------------------------------------(4 7)后记------------------------------------------------------------------------------------------------(5 1)中文摘要:昆曲是中国历史悠久、遗产丰富的优秀剧种,昆曲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声腔艺术之一。
浅析昆剧《牡丹亭·游园》的结构与表演

浅析昆剧《牡丹亭·游园》的结构与表演作者:张孜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3期【摘要】昆剧源于江苏昆山一带,是一门古老的戏曲艺术。
《牡丹亭》是明汤显祖“临川四梦”中最著名的一部,也是昆剧中常演不衰的剧目,经过张三梦等人的演绎,成为经典。
2004年,由白先勇编排的青春版《牡丹亭》走进校园,引起轰动,使人们不禁重新审视昆剧。
本文从昆剧的曲牌唱腔、表演风格等方面对《牡丹亭·游园》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昆剧;唱腔表演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37-01昆剧,原名“昆山腔”或“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是一门融合了歌唱、舞蹈、武术等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艺术。
它诞生于14世纪的江苏昆山一代,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的“四大声腔”。
一、昆剧《牡丹亭·游园》的曲牌结构《牡丹亭》创作于1598年,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原作共55出。
内容主要描写了女主人公杜丽娘和男主人公柳梦梅通过与封建礼教顽强地抗争,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剧中情节跌宕起伏,杜丽娘“起死回生”的部分虽不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但作为舞台艺术,这种传奇元素的加入更能体现二者的“情之真切”。
本文尝试以《牡丹亭》的第一场《游园》为例,进行曲牌唱腔及表演上的分析,《游园》是原著中的第十出《惊梦》的前半部分。
《牡丹亭·游园》是曲牌联套体结构,这部分由【绕池游】【步步娇】【醉扶归】【皂罗袍】【好姐姐】【尾声】六个曲牌构成。
【绕地游】:该曲牌为引子,女主人公杜丽娘上场,唱三句;丫鬟春香上,唱三句。
均为长短句结构,散板。
后面还有杜丽娘和春香的对话,为“韵白部分”,这部分主要是为游园做准备。
【步步娇】:该曲牌为四首过曲中的第一首,散板开始,杜丽娘整理行装准备去游园,共唱六句。
【醉扶归】:杜丽娘唱六句,主要描写杜丽娘和春香来到花园门前,进门前两者的对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研究所在院系: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专业名称:音乐学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姓名:刘萍学号:20080007054答辩日期:2011年6月指导教师:刘正维教授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研究》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本人严格遵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试行)》,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武汉音乐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本文作者完全了解武汉音乐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武汉音乐学院有权保留向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院硕士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武汉音乐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目录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1)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2)绪论---------------------------------------------------------------------------------------- (3)第一章昆曲《牡丹亭》产生的社会因素与审美属性----------------------------------- (12)第一节昆曲《牡丹亭》产生的社会因素-------------------------------------- (12)第二节昆曲的审美属性----------------------------------------------------------- (14)第二章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剖析--------------------------------------(1 6)第一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旋律剖析------------------------------------- (17)第二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调式剖析-------------------------------------- (30)第三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腔式剖析-------------------------------------- (36)第四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结构剖析-------------------------------------- (40)第三章昆曲唱腔研究的现实意义--------------------------------------------------------(42)第一节昆曲唱腔的历史成就---------------------------------------------------------(42)第二节昆曲唱腔研究的现实意义---------------------------------------------------(4 4)结论------------------------------------------------------------------------------------------------(4 6)参考文献--------------------------------------------------------------------------------------------(4 7)后记------------------------------------------------------------------------------------------------(5 1)中文摘要:昆曲是中国历史悠久、遗产丰富的优秀剧种,昆曲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声腔艺术之一。
昆曲《牡丹亭》是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杰出代表作,其代表了昆曲极高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运用民族音乐形态学的研究方法,选取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作为研究对象,在对昆曲《牡丹亭》产生的社会因素进行阐述的基础上,运用音乐美学的理论对昆曲的审美属性问题进行探究,并且运用民族音乐形态学的理论方法对昆曲唱腔进行微观音乐形态学剖析,从唱腔的脉络中探究其音乐本体规律性的特征,并对昆曲的历史成就与艺术价值进行探讨,进而阐释昆曲唱腔研究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昆曲;唱腔;民族音乐形态学;审美属性;历史成就Abstrast: KunquOpera is China's long history and rich heritage of excellent drama, kunquopera is also the tune of the most ancient art. KunquOpera"Peony Pavilion" is a famous playwright of Tang xianzu outstanding masterpiece,the opera represents the high artistic achieveme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eater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will use research methods morphology of folk music, select the opera "The Peony Pavilion • Peony Pavil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the opera "Peony Pavilion" describes the social factors, based on the use of music aesthetics theory Kunqu explore the issue of aesthetic properties, and morphology using the theory of folk music opera singing method of micro-morphological analysis of music, from singing in the context of explo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music ontology regularity, and the opera's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and artistic value of , and then explai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opera singing.Keywords: KunquOpera; singing; morphology of folk music; aesthetic properties; historical achievement绪论一、本课题研究现状关于昆曲的研究,笔者通过检索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国内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昆曲的历史学、文学、美学、曲学、传播学、艺术学等几个方面。
目前,国内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第一,专著类关于昆曲的研究著作,由明代著名曲师魏良辅所作《南词引证》[1],此书是昆曲曲律和唱论的早期著述,为研究水磨调早期形态的重要史料。
由晚清著名曲学家王骥德所著《方诸馆曲律》[2],为第一部系统的昆曲曲律论著,对后世曲律研究和曲论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由著名曲学大师吴梅先生所著《顾曲麈谈》[3],是近代昆曲的综合性研究曲论著作,此书标志着自明代王骥德曲律以来曲律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层次。
由著名曲学大师王守泰先生所作《昆曲曲律》[4]一书着重讲解了昆曲曲韵学和曲牌旋律特征规律,对于曲牌使用方法也有所涉及,此书是昆曲曲律研究的重要成果。
由著名戏曲声腔专家武俊达先生所作的《昆曲唱腔研究》[5]一书是当代重要的戏曲声腔研究专著,此书对昆曲的研究方法系统而详尽,分别对昆曲的曲牌、板式、调式、腔格、曲调、节奏、曲式、套式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其对昆曲的研究方法开创了现代音乐分析法研究昆曲之先河。
由吴新雷编撰的《中国昆剧大辞典》[6]全书对昆剧源流史论、古今变革、文学声律、艺术表演,剧目唱腔、专业剧团、业余曲社,进行了多方位、多层面、多角度的介绍,全面反映了昆剧的整体面貌。
《昆曲传[1]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出版,第1版。
[2]王骥德《中国古典戏曲曲论研究著作》,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2月,第1版。
[3]吴梅《顾曲麈谈》,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年,第2册。
[4]王守泰《昆曲曲律》,江苏人民出版社,(南京),1982年出版。
[5]武俊达《昆曲唱腔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
[6]吴新雷《中国昆剧大辞典》,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统曲牌选》[1]一书记录了大量的昆曲曲牌,此外还有《中国昆曲腔词格律及应用》[2]、《昆曲音乐与填词》[3]、《昆曲音乐欣赏漫谈》[4]等。
第二,学术论文类(笔者列举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一)关于昆曲历史的研究成果有:刘祯撰写的《21世纪昆曲研究概论》[5],对近年来昆曲学术视野的拓展和研究成果进行了一次提纲式的梳理。
轩蕾《20世纪昆曲研究之简述》[6]对20世纪昆曲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整理。
解玉峰《90年来昆曲研究述评》[7]将90年来中国昆曲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了论述。
(三)关于昆曲美学的研究成果有:韩勤《论昆曲写意性的唯美化特征》[8]对昆曲的写意性美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