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心理学应用

合集下载

环境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环境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心里因素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摘要:人体工程学和环境心理学都是近数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兴综合性学科。

过去人们研究探讨问题,经常会把人和物、人和环境割裂开来,孤立地对待,认为人就是人,物就是物,环境也就是环境,或者是单纯地以人去适应物和环境对人们提出要求。

而现代室内环境设计日益重视人与物和环境间,以人为主体的具有科学依据的协调。

因此,室内环境设计除了依然十分重视视觉环境的设计外,对物理环境、生理环境以及心理环境的研究和设计也已予以高度重视,并开始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

何谓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首先应完成对环境心理学的认知。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是从工程心理学或工效学发展而来的。

工程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工作、人与工具之问的关系,把这种关系推而广之,即成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统一的,二者都对行为发生重要影响。

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无论设计师是布置一座假山或是一个植物空间的布局,都存在诸多环境心理因素需要考虑,不仅要考虑它们的空间位置关系,还要考虑与它有关的人的关系,设计师应该通过一系列关系的设计来充分展示物体最吸引人的特征,从而控制人对物体的感知。

在长期的设计思考过程中景观设计师会形成这样一个经验,那就是设计的景观与人的联系往往比景观本身更为重要。

以一棵树为线索,对人来说,一棵看不见的或者容易被忽略的树就等于不存在。

更具体一点的,远处山坡上的一棵开花的观赏树对游人来说也只是某时某地的一个标记,当人们爬上山坡去接近那棵树,并看清楚开花的这棵是一棵合欢树,便开始产生丰富的联想:想去摘一朵花,闻一闻它的花香。

春天的午后,人们愿意在树下小憩片刻;盛夏的傍晚人们愿意在高大茂盛的树荫下乘凉,在低处树枝上给小孩系一个秋千或是做一次聚餐。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浅析在景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浅析在景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浅析在景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景观园林设计是以营造美丽环境,提升人们生活品质为目的的设计活动。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景观园林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城市环境,更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景观园林设计中,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增强设计的人性化和功能性,提升景观的舒适感和吸引力。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浅析在景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1. 空间布局与人的行为在景观园林设计中,空间布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环境的空间布局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情绪。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人们在空间中的行为方式和行为需求,使得设计的空间布局更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

在一个公园中,应该考虑到人们喜欢在哪些地方休息,喜欢进行哪些活动,然后根据这些需求设计相应的座椅、活动区域等。

这样可以让人们更加愿意来到这个公园,感受到舒适和便利,从而增加他们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2. 自然与人的心理健康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然环境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

在景观园林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自然元素,比如绿植、水体等,来创造舒适的自然环境。

这样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和压力,还可以促进他们的放松和快乐。

一些研究表明,人们在自然环境中更容易产生社交愉悦感和幸福感。

在景观园林设计中,应该考虑到人们的社交需求,创造出有利于人们交流和互动的自然环境。

在设计公园的时候,可以考虑在一些角落设置长凳或者咖啡厅,提供一个社交的场所。

3. 文化与人的认同感在社会心理学中,认同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所属的文化、社会群体的归属和认同。

在景观园林设计中,应该考虑到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尊重当地的文化特色,在设计中融入当地的传统元素。

这样可以增强人们对环境的认同感,促进人们对环境的情感投入和保护意识。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设计营造一些文化氛围,比如在园林中设置一些与当地文化相关的雕塑、壁画等,来增强人们的文化体验和情感共鸣。

园林技术专业中的健康园林与环境心理学

园林技术专业中的健康园林与环境心理学

园林技术专业中的健康园林与环境心理学引言:园林技术专业涵盖了设计、建设和维护各类园林景观的技术与知识。

然而,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园林和环境心理学逐渐成为园林技术专业中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探讨健康园林和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技术专业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人们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健康园林的概念与特点健康园林是指通过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创造出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园林环境。

与传统园林相比,健康园林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园林景观对人体健康的积极影响。

健康园林的特点包括:绿色环保、生态友好、景观多样性、舒适宜人等。

二、健康园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 改善心理健康:健康园林的景观美丽、宜人,可以缓解压力、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提升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2. 促进身体健康:健康园林提供了良好的户外运动场所,鼓励人们进行锻炼和体育活动,有助于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3. 改善社交关系:健康园林提供了人们交流和互动的场所,促进社交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助于缓解孤独和社交障碍等问题。

4. 提升工作效率:健康园林的景观设计能够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改善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效率。

三、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技术中的应用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在园林技术中的应用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人们对园林环境的需求和感受,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类心理需求的园林景观。

1. 情感与认知:环境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对环境的情感和认知,通过了解人们对园林景观的喜好和情感反应,设计师可以创造出更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园林环境。

2. 人类行为与空间:环境心理学研究了人类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模式和空间需求,通过研究人们在园林中的行为和活动,设计师可以更好地规划和布局园林空间,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3. 环境恢复与压力缓解:环境心理学研究了自然环境对人们的恢复和压力缓解作用,通过创造具有放松和舒适效果的园林环境,设计师可以帮助人们恢复精力和减轻压力。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心理学应用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心理学应用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心理学应用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园林景观的设计人们也有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当前园林景观设计工作者在进行景观设计中,最多的是考虑人对于审美的要求以及人的心理需求。

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如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总结人们的心理需求规律并应用到设计项目,做人之所想,充分满足人们对于园林景观的合理需求,体现“人文关怀”“人性化”等设计理念。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心理学一、园林景观设计中人的行为心理学(一)园林道路规划对人的行为心理的影响园林道路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骨架,道路是整个环境意象的框架,园林道路应该特征明确,贯通顺达,具有强烈的引导性和方向感,形式上或曲或直,或平或崎,即使是迂回通幽的小径也必须有明显的规律性特征,向人们暗示前方别有洞天;首先,要规划出路形,再进入到其他项目规划。

如果设计者在路口对面设有游人急于到达的景点,却又隔草相望时,即须为游人设计一条直通的捷径,否则游人就会在你的作品上踩出一条通道,对设计者则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对于面积较大的公园,部分游人可能没有体力游完全程,除设电瓶车外,还可以设几条中间横穿路,形成小环路,保证游客需求,否则就会让游客走回头路,或直穿绿地回到出口,走回头路则会让游人非常不悦;在做道路规划时一定不要设法强制游人去做什么,要吸引游人按你的设计意图去做,设计者只有按照游人的行为心理去设计才能做到让游人按你的设计意图游览。

(二)铺装场地规划对人的行为心理的影响铺装场地,其功能有集散、活动、休憩等,对于集散广场首先要保证游人容量,设多处出入口,地面材料要平而不滑,可以保证游人短时间内集中或散去;活动广场则须保证活动锻炼空间相对封闭,出入口不宜太多,不能变成通道,若来回通行的人较多,即使设计者精心设计了一处活动广场,也不会有人到此活动锻炼;休憩广场则须设于道路附近,与道路有绿化隔离,并设有园林座椅等设施,休憩广场须用树木围合一个不受影响的独立空间,而除广场内遮荫树木外,其它大树又须稍远离广场,使广场周围形成一片地被植物,保证视线开敞,地面材料可选择回归自然的麻面材料,色彩要柔和,这样的广场游人自然会不请自来。

格式塔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格式塔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格式塔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摘要】引言部分首先介绍了格式塔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背景和意义。

接着正文部分解释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它如何应用于景观设计中。

特别是在色彩搭配、排列、形状、线条、材质和质地等方面,格式塔心理学都有着独特的应用方法。

结论部分总结了格式塔心理学为景观设计带来的创新思路和提升效果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格式塔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了解到格式塔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实际运用,为他们在设计实践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 景观设计, 原理, 色彩搭配, 排列, 形状, 线条, 材质, 质地, 创新思路, 效果, 发展前景1. 引言1.1 背景介绍格式塔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引言格式塔心理学源自于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理论,强调人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和认知方式。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人类对形状、颜色、线条等元素的感知与记忆是按照一定规律和模式进行的。

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来引导观众的感知和体验,从而达到更好的设计效果。

本文将深入探讨格式塔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分析其基本原理和具体应用方式,旨在为设计师们提供更具创新性和效果性的设计思路。

通过对格式塔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剖析,可以进一步提升景观设计的品质和视觉效果,为城市环境的美化和人文化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格式塔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意义格式塔心理学可以帮助设计师深入了解人们的视觉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更好地把握设计的目的和效果。

通过对人们对于不同色彩、形状、材质等视觉元素的偏好和反应进行研究,设计师可以根据这些规律来进行景观设计,使设计更符合人们的审美和需求,提升设计的吸引力和舒适度。

格式塔心理学可以帮助设计师创造更具个性和独特性的景观设计作品。

通过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设计师可以在色彩搭配、形状和线条、材质和质地等方面进行巧妙的组合和运用,打造出引人注目的景观设计,从而提升设计作品的艺术性和创意性。

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2018年第5期现代园艺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尹晓堃(天津市市政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天津300000)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给园林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景观设计在园林设计中占据的地位不可忽视。

生活中涉及的植物选择都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园林设计中,运用行为心理学能够保证城市园林设计的风格和风貌更加独特。

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园林设计需求。

因此,本文重点论述了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行为心理学;园林设计;应用人的行为心理和园林景观设计存在很大的联系,并且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园林设计师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分析了解人类的心理,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和解决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园林设计的科学化和合理化能够展现出人性的发展特点。

因此,在园林设计中设计师应重点关注园林绿化材料的选用。

1行为心理学的概念行为主义心理学又叫做行为主体。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在1913年提出“行为主体心理学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便是排斥意识,把行为看作是研究的对象”的观念。

通常情况下,行为主义认为在研究过程中不应仅仅局限于意识,还须关注行为。

行为有的展现在身体外部,还有的展现在身体内部[1]。

2行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般来说,人们的性格、性别和社会角色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行为。

必要性的行为主要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活动,通常情况下,这样的活动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自主性行为主义是自主选择的行为,比如旅游和散步等。

其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多数与环境有着一定的联系。

社会性行为是指社交性行为。

比如朋友之间的聚会和聚餐等。

这样的行为在选择上比较自由,能够根据个人的爱好进行相应的选择[2]。

3行为心理学在园林空间布局中的应用3.1维持稳定性以及空间的安全性从一个人的角度出发,如果一个人处在单独的环境中,就会控制所处的环境,产生占有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产生这样心理主要是由于在单独占领的情况下,就会获得安全感,也便于和其他事物进行交流。

浅谈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作者:金旭阳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年第04期摘要: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园林设计的主体是人,且服务于人,因此研究人类的心理在设计中必不可少。

本文就行为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以及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简要介绍,并对当前我国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园林景观行为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园林设计越来越提倡人性化和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因此近年来关于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的研究愈来愈多,目前国外关于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理论体系也比较完善;但在国内,相关的研究还是较少,而将这作为一门学科更为少见。

对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的心理学主要集中在行为心理学和环境心理学两个方面。

1.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行为心理学1.1何为行为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的创建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

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

1.11行为心理学在园林景观中的具体应用人的行为心理学理论在具体的园林设计中得到应用。

如广场设计、公园设计、住宅区设计、道路设计等。

具有代表性的是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在公园设计中充分考虑大众的行为,做出了具体的人的行为心理分析。

他认为公园中的景点、道路、植物及坐憩设施等设计都应该根据人的行为心理来设计,合理安排每个设施的位置及朝向。

他认为:公园中的每个景点或活动场所就是一个舞台,坐憩设施应该朝着活动的方向。

这样设计既能让人看到他人的活动,又能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心理上是感觉到“安全的”。

坐憩设施应该远离公园的出入口处。

因为公园入口处是游客出入的地方,一进公园就被其他人看着,心理上会觉得不舒服并潜意识的提防。

园林景观与环境-行为心理

园林景观与环境-行为心理
色彩与行为决策:色彩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决策和选择
色彩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色彩的感知和偏好存在差异
色彩与环境感知:色彩会影响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和判断
材质感知与行为心理
材质与行为:不同材质对行为的影响
心理与行为: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材质感知:人们对不同材质的感知和反应
行为心理:人们在园林景观中的行为和心理反应
行为心理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PRT FOUR
基于行为心理的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空间布局:考虑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合理规划空间布局
互动性:设计具有互动性的景观元素增强人与环境的互动体验
景观元素:选择具有吸引力的景观元素激发人的兴趣和好奇心
色彩搭配:根据人的心理需求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
行为心理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园林景观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如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行为心理与园林景观
PRT TWO
行为心理的基本概念
园林景观中的行为心理因素:空间布局、色彩搭配、植物选择等
行为心理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行为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科学
行为心理与园林景观的关系:园林景观对人的行为和心理产生影响
行为心理对园林景观的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审美体验:影响人们对园林景观的审美体验和评价
心理需求:满足人们对自然、宁静、和谐的心理需求
行为模式:影响人们在园林景观中的行为模式和活动方式
环境感知:影响人们对园林景观的环境感知和认知
园林景观中的行为心理表现
PRT THREE
空间感知与行为心理
,
园林景观与环境-行为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心理学应用
一、园林景观设计中人的行为心理学
(一)园林道路规划对人的行为心理的影响
园林道路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骨架,道路是整个环境意象的框架,园林道路应该特征明确,贯通顺达,具有强烈的引导性和方向感,形式上或曲或直,或平或崎,即使是迂回通幽的小径也必须有明显的规律性特征,向人们暗示前方别有洞天;首先,要规划出路形,再进入到其他项目规划。

如果设计者在路口对面设有游人急于到达的景点,却又隔草相望时,即须为游人设计一条直通的捷径,否则游人就会在你的作品上踩出一条通道,对设计者则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对于面积较大的公园,部分游人可能没有体力游完全程,除设电瓶车外,还可以设几条中间横穿路,形成小环路,保证游客需求,否则就会让游客走回头路,或直穿绿地回到出口,走回头路则会让游人非常不悦;在做道路规划时一定不要设法强制游人去做什么,要吸引游人按你的设计意图去做,设计者只有按照游人的行为心理去设计才能做到让游人按你的设计意图游览。

(二)铺装场地规划对人的行为心理的影响
铺装场地,其功能有集散、活动、休憩等,对于集散广场首先要保证游人容量,设多处出入口,地面材料要平而不滑,可以保证游人短时间内集中或散去;活动广场则须保证活动锻炼空间相对封闭,出入口不宜太多,不能变成通道,若来回通行的人较多,即使设计者精心
设计了一处活动广场,也不会有人到此活动锻炼;休憩广场则须设于道路附近,与道路有绿化隔离,并设有园林座椅等设施,休憩广场须用树木围合一个不受影响的独立空间,而除广场内遮荫树木外,其它大树又须稍远离广场,使广场周围形成一片地被植物,保证视线开敞,地面材料可选择回归自然的麻面材料,色彩要柔和,这样的广场游人自然会不请自来。

(三)园林建筑对人的行为心理的影响
主要有管理房、亭、台、楼、阁、餐饮、公厕等,对于管理房、餐饮、公厕等服务性建筑,要造型优美,回归自然,要区别于城市建筑,对于亭、台、楼、阁须设于游人的视线焦点上,又要与主道路有一定距离,为游人创造一处幽静的休憩空间。

(四)园林植物对人的行为心理的影响
园林植物对园林作品从空间、色彩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在笔直的园路种植单行或双行树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而在自然的道路两侧则可用造型植物强调顶点位置,强化道路的走向效果;园林中的道路可以利用植物逐渐形成统一的空间序列并能够围绕和连接不同的功能场地,游人也可以沿着两侧植物暗示的道路行进,走向目的地,在有序的空间序列中人们才能感到安全;园林中利用植物可形成不同的边界意象,边界有虚隔和实隔之分,可以用球形灌木有机散植,形成相对模糊的边界,既起到空间界定作用,又不过分阻隔人与自然的亲近;实隔往往用成排密实整形的绿篱对边界进行围合,创造出两个不能跨越的空间,可以有效地引导人流,实现空间的转换,现代开放
式绿地的边界设计更倾向于带状开敞式的公共小广场的边界形式,沿路一侧分别设几个入口,整齐的冠荫树可以构成显著清晰的场所特征和标识,不仅提供人们方便地进出场所,而且还可为等候、驻足、小憩的人提供一个遮荫避阳、可靠安全的场所;园林植物色彩表现的形式一般以对比色、邻补色、协调色体现较多,对比色相配的景物能产生对比的艺术效果,给人强烈醒目的美感,而邻补色就较为缓和,给人以淡雅和谐的感觉。

二、园林景观设计心理需求
(一)先天心理需求
(1)亲水的心理需求
水是生命之源,亲水需求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而园林水景能为人类提供多种娱乐和游憩活动。

水体能够使园林产生很多生动活泼的景观,可以被设计成不同的形态,如河、湖、溪、瀑布、喷泉等;除此之外,水还有许多实用功能,如调节空气湿度,降温,减低噪音,灌溉园林植物等。

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的黑虎泉,因游人不仅能够观赏到清澈泉水喷涌而出的壮观景象,还能品尝到清冽泉水滋味和通过触摸感受到泉水的清凉而常年游人如织,通过丰富的水景营造使游人感受的亲水带来的美好体验,满足了游人亲水的心理需求。

(2)亲土的心理需求
土地能够给人一种踏实感,人离开土地太久就会产生一种不安感。

大家喜闻乐见的儿童沙池便是迎合了人的这种亲土的心理需求,除了与土地直接接触能够带来良好体验之外,变化的地形也是创造园林景
观的重要手段。

(3)安全感的心理需求
环境负荷理论指出,人们加工外部刺激的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减少信息加工或者进入到有利于恢复健康的环境如林间小道、公园中,降低游人处理外部刺激的压力,注意力疲劳就可以得到改善。

围合的园林景观空间能够大大减少外部刺激,给人们带来安全感,使游人身心更放松。

游人对于安全感的心理需求实际上是对于私密性的一种需要,人们身处某一个自然环境时,能够放松地感受美丽景观带来的美好体验的前提是保证自己的个人空间不被侵犯,安全不受威胁。

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设计师应当重视私密空间的设计,如空间要有一定的围合感,座椅设置要有依靠感,背后一般不能有空旷空间或者是人来人往的园路,以免给人产生不安感等。

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漏窗之外种植芭蕉、淡竹或者置以太湖石的手法来形成框景,这样能够保证主人活动的相对私密性,带来一定的安全感。

(4)好奇心理的需求
好奇心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动因,也是人生快乐源泉之一;好奇心作为人脑对陌生事物的认知意向,是产生认知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景观设计中的借景以及藏景便是巧妙地运用这种心理需求,利用地形、假山和植物等对远处的景观进行遮挡,当人们看到这个景物的一部分时就会对隐藏的部分产生好奇心,并因此产生探究的欲望。

一处好的景观就像设计师在大地上导演的一场话剧,有开场、有悬念、有高潮、
有尾声。

话剧中的悬念便是景观里的藏景,勾起游人的猎奇心理,一步步走进设计师设计的美妙境地,就像《桃花源记》之描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二)后天心理需求
(1)对于互动的心理需求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当考虑到为人们创造能够进行各种形式互动的景观条件。

直接互动的方式比如游戏、交谈、唱歌、运动等,尺度适宜且具有一定围合感的空间、向心式布置的座椅、距离适宜的健身设施、较安静的环境等都为游人交流提供了潜在的可能。

间接互动的方式如通过雕塑、匾额、楹联等感受作者想表达的内涵;观察别人也是间接互动的一种方式。

《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中提到人看人是人的天性,公园是一个剧院,而每一个活动就是一个潜在的舞台,处理好看与被看的互动关系是景观设计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玛莎施瓦茨的西安园博迷宫园很好地运用了这个人看人的心理需求:单向透视镜一面反光成像,而通过另一面却可以透视对方,这样镜子一面的人以为自己在照镜子,殊不知镜子后面的人正在看自己的照镜子表演,等到走到镜子后面看到别人重复着自己的照镜子表演的时候,便会莞尔一笑,这种看与被看的经历却成为了一种奇妙的景观体验。

(2)对于地域文化认同感的心理需求
人在出生后身处某种特定的人文环境中,慢慢形成的一种具有地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